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竹坡小说评点家的角色意识与主体间性 被引量:1
1
作者 蔡靖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57-62,共6页
文学主体间性的生成来自于文学交流的审美实践,张竹坡的小说评点展示了评点家强烈而自觉的主体间性意识。在《金瓶梅》的评点中,张竹坡与作者达成了"高山流水"式的共通之感;与小说文本实践着丰富的情感交流:设身处地地体会作... 文学主体间性的生成来自于文学交流的审美实践,张竹坡的小说评点展示了评点家强烈而自觉的主体间性意识。在《金瓶梅》的评点中,张竹坡与作者达成了"高山流水"式的共通之感;与小说文本实践着丰富的情感交流:设身处地地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以作品形象观照自身的审美理想;并在交流中达成理性分析与理论建构,揭示了小说"市井文字"的美学风貌和"世情小说"结构的全新追求。张竹坡小说评点的主体间性已微露现代性的光芒,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张竹坡 《金瓶梅》评点 角色意识
下载PDF
张竹坡小说创作论的主体间性
2
作者 蔡靖芳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90-94,共5页
主体间性理论从新的视角揭示了文学的性质,即文学是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作为一种鲜活的审美体验的话语方式,张竹坡在《金瓶梅》评点中表现出了强烈而自觉的主体间性意识。围绕《金瓶梅》的创作过程,张竹坡揭示了作家在艺术虚构、生活体... 主体间性理论从新的视角揭示了文学的性质,即文学是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作为一种鲜活的审美体验的话语方式,张竹坡在《金瓶梅》评点中表现出了强烈而自觉的主体间性意识。围绕《金瓶梅》的创作过程,张竹坡揭示了作家在艺术虚构、生活体验、创作构思及艺术表达等阶段的主体间性,即作家必须与生活现象、文本做主体间的交流。张竹坡指出:《金瓶梅》作者"入世最深",依"情理"、"借海扬波"、"依山点石",以不同的"笔法"、"犯而不犯"、"白描"等艺术表达技法塑造人物形象,借小说以"泄愤"。张竹坡小说创作论的主体间性极具现代意义和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张竹坡 《金瓶梅》评点 创作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