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Del Nido停搏液与改良St.Thomas停搏液在成人联合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波 曹勇 +4 位作者 冼明海 林飞 胡楝 余观水 张开天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比较改良Del Nido停搏液与改良St.Thomas停搏液两种不同心肌保护液在联合瓣膜置换术的心肌保护效果及临床结果,为临床选择合适心肌保护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行主动脉瓣及二尖瓣联合瓣膜置换术140例患者... 目的比较改良Del Nido停搏液与改良St.Thomas停搏液两种不同心肌保护液在联合瓣膜置换术的心肌保护效果及临床结果,为临床选择合适心肌保护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行主动脉瓣及二尖瓣联合瓣膜置换术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使用不同的心肌保护液分为两组:改良Del Nido停搏液组,70例,男37例、女33例,平均年龄(53.13±9.52)岁;改良St.Thomas停搏液组,70例,男32例、女38例,平均年龄(50.71±9.29)岁。收集术前(T1)、主动脉开放后2 h(T2)、术后24 h(T3)和术后48 h(T4)血液中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及肝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浓度,同时比较术后及随访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术前射血分数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联合瓣膜置换手术。两组体外循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与改良St.Thomas停搏液组相比,改良Del Nido组灌注次数(1.19±0.39 vs.2.99±0.75,P<0.001)明显少,主动脉阻断时间更短(P=0.003);两组术中心脏停搏良好,两组复跳后除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9)。两组不同时间点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Del Nido停搏液具有与改良St.Thomas停搏液同样的心肌保护效果,灌注次数减少,阻断时间缩短;此外未发现其额外增加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损伤;其心肌保护能力在成人心脏瓣膜手术中临床应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Del Nido停搏液 改良St.Thomas停搏液 联合瓣膜置换术 心肌保护
原文传递
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处理 被引量:1
2
作者 方恒晓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32期185-186,共2页
目的:探讨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的处理。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09年3月收治的50例联合瓣膜病患者进行联合瓣膜置换术,加强围术期的处理,降低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全组50例患者中,除2例患者由于低心排和肾功能... 目的:探讨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的处理。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09年3月收治的50例联合瓣膜病患者进行联合瓣膜置换术,加强围术期的处理,降低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全组50例患者中,除2例患者由于低心排和肾功能、呼吸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患者可见明显的房室缩小,二尖瓣瓣口面积增大,主动脉瓣瓣口峰值跨瓣压差减小,肺动脉收缩压降低,改善了心功能,心功能恢复至Ⅰ级40例,Ⅱ级6例,Ⅲ级2例。结论:加强联合瓣膜置换手术的围术期处理,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和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 主动脉瓣 联合瓣膜置换术 围术期
下载PDF
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对双瓣置换术后中期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梁克 张万青 +8 位作者 曹勇 谢锐 陈波 刘培兰 陈如红 程可洛 陈雪松 黄伟 任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12期1373-1375,共3页
目的了解及评价不同二尖瓣置换术式对双瓣置换术后患者中远期左室收缩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患者,术后出院6个月以上回院复查超声心动图的1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二尖瓣瓣下结构保留程度的不... 目的了解及评价不同二尖瓣置换术式对双瓣置换术后患者中远期左室收缩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患者,术后出院6个月以上回院复查超声心动图的1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二尖瓣瓣下结构保留程度的不同分为3组:A组20例患者为保留全部瓣下结构;B组95例保留后瓣叶瓣下结构;C组84例全部切除二尖瓣前后瓣叶下结构。平均随访时间(21.61±14.72)月。对比分析3组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术后中期A组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3组患者在左房前后径、左室前后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瓣置换术中,完全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比仅保留后瓣或不保留瓣下结构更有利于中期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联合瓣膜病 双瓣置换术 保留瓣下结构 超声心动图 随访
下载PDF
Asia's first combined liver transplant and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4
作者 chung yeung cheung kenneth s.h.chok +3 位作者 oswald j.lee kevin s.lo see ching chan chung mau lo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86-87,共2页
To the editor: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the only cure for patients with endstage liver disease.It is however an ultra-major surgery which is physiologically challenging to the cardiopulmonary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H... To the editor: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the only cure for patients with endstage liver disease.It is however an ultra-major surgery which is physiologically challenging to the cardiopulmonary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Hence,in patients who also have valvular heart disease 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liver transplantation would be c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s first combined liver transplant and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下载PDF
120例联合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处理
5
作者 葛文 郑家豪 潘文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7-299,共3页
目的总结120例联合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10年间120例患者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术前改善患者心功能,胸骨正中切口,取房间沟径路或右房房间隔径路,尽量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中度及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者行右房切口探查,需手... 目的总结120例联合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10年间120例患者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术前改善患者心功能,胸骨正中切口,取房间沟径路或右房房间隔径路,尽量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中度及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者行右房切口探查,需手术者予瓣膜成形或置换。术后强心、利尿、扩血管处理。结果围术期(术后30d内)死亡7例,死亡率为5.8%。术后早期并发症22例,占18%。心功能较术前改善者96例,占80%。主动脉阻断时间<120min者61例,>120min者59例。结论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围术期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瓣膜置换术 围术期 风湿性心脏病 心功能
下载PDF
380例风湿性二尖瓣主动脉瓣与三尖瓣联合病变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38
6
作者 张宝仁 郝家骅 +3 位作者 朱家麟 徐志云 梅举 邹良建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8-71,共4页
目的:分析风湿性二尖瓣、主动脉瓣与三尖瓣联合病变外科治疗的结果。方法:近8年间,对380例风湿性二尖瓣、主动脉瓣与三尖瓣联合病变病人施行外科治疗,其中346例为二尖瓣与主动脉病变合并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34例合并三... 目的:分析风湿性二尖瓣、主动脉瓣与三尖瓣联合病变外科治疗的结果。方法:近8年间,对380例风湿性二尖瓣、主动脉瓣与三尖瓣联合病变病人施行外科治疗,其中346例为二尖瓣与主动脉病变合并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34例合并三尖瓣器质性病变。心功能III、IV级者占95.40%。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均作瓣膜替换术,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行DeVega或Kay环缩术;器质性病变行交界切开与瓣环成形术。结果:早期死亡39例(10.26%);近4年来,死亡率已下降为2.10%。平均随访时间4.4病人·年,5年生存率为80.72%。结论:风湿性三瓣膜病变常引起左、右心功能不全,并发肺动脉高压与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引起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因此,加强围术期处理,积极施行三尖瓣功能关闭不全瓣环成形术,对改善手术疗效与晚期效果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病变 主动脉瓣病变 三尖瓣病变 治疗
原文传递
不停跳冠脉搭桥心肌保护技术在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董桂福 王宇航 葛建军 《中华全科医学》 2021年第10期1650-1653,共4页
目的介绍不停跳冠脉搭桥心肌保护技术在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观察2017年1月2020年7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的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149例患者,应用不停跳冠脉搭桥心肌保护技术行瓣膜置换合并冠脉搭... 目的介绍不停跳冠脉搭桥心肌保护技术在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观察2017年1月2020年7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的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149例患者,应用不停跳冠脉搭桥心肌保护技术行瓣膜置换合并冠脉搭桥术的手术效果和相关并发症。对于搭桥+主动脉瓣膜/双瓣膜置换术,经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直接灌注+经静脉桥血管灌注,然后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缝合主动脉切口+静脉桥血管吻合。对于搭桥+二尖瓣膜置换手术,将静脉桥血管吻合至主动脉,降温阻断后,行主动脉根部灌注和二尖瓣膜置换。结果149例手术患者中,主瓣+搭桥49例,二尖瓣+搭桥83例,双瓣+搭桥17例,单支冠脉病变需搭桥54例,2支病变55例,3支病变40例。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0例,术后有4例发生永久性脑卒中,有28例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需透析治疗,有18例机械通气时间>24h。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患者,在冠状动脉搭桥合并瓣膜手术中应用不停跳冠脉搭桥心肌保护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少及临床效果满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合并瓣膜病 不停跳冠脉搭桥心肌保护技术 瓣膜置换 冠脉搭桥 术后住院死亡
原文传递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下联合瓣膜置换术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余毅 李增棋 《海峡药学》 2015年第5期74-76,共3页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下联合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浆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及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脑损伤的影响以及脑保护机制。方法择期于我院行心脏联合瓣膜置换术(二...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下联合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浆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及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脑损伤的影响以及脑保护机制。方法择期于我院行心脏联合瓣膜置换术(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40例,按NYHA分级标准心功能Ⅱ∽Ⅲ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20。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实验组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泵入乌司他丁1.2万U·kg-1,CPB预充液中加入乌司他丁0.6万U·kg-1,主动脉开放前5min,CPB加入乌司他丁0.6万U·kg-1;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给药前(T1)、CPB开始后30min(T2)、CPB结束后30min(T3)、CPB结束后3h(T4)、CPB结束后6h(T5)及术后24h(T6),抽取各组颈静脉球血,采用ELISA法测定IL-6及IL-10的浓度。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二、七天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判断是否发生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早期POCD)。结果实验组中T2-T6时点血浆IL-6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IL-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早期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乌司他丁可以抑制体外循环联合瓣膜置换术后炎症反应,同时可以降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具有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联合瓣膜置换术 炎性因子 乌司他丁
下载PDF
耳穴压豆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腹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邓雁 周甜甜 裴梦婷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188-191,共4页
目的探析耳穴压豆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腹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6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100例行瓣膜置换术后腹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目的探析耳穴压豆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腹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6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100例行瓣膜置换术后腹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多潘立酮常规干预,观察组加用耳穴压豆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干预,两组均干预1周。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胃肠道症状消失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肠胀气消失时间)以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以及肠胀气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豆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腹胀患者中应用价值良好,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肠胀气消失时间,安全性尚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压豆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心脏瓣膜置换术 腹胀 安全性
下载PDF
风湿性联合瓣膜病行左心瓣膜置换同期机械瓣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与远期临床结果分析
10
作者 金星 刘曦琼 《临床研究》 2023年第9期37-40,共4页
目的探究风湿性联合瓣膜病患者采用左心瓣膜置换同期机械瓣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与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86例行左心瓣膜置换同期机械瓣三尖瓣置换术的风湿性联合瓣膜病患者临... 目的探究风湿性联合瓣膜病患者采用左心瓣膜置换同期机械瓣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与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86例行左心瓣膜置换同期机械瓣三尖瓣置换术的风湿性联合瓣膜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肺动脉收缩压(PASP)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PASP≤50mmHg,41例)和中重度组(PASP>50 mmHg,45例),了解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出院后出现的并发症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心动图特征,比较轻度组和中重度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及在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观察观察患者在术后12个月后(远期)的瓣膜相关情况及存活率。结果经过回顾性分析发现,轻度组和中重度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患者病死率为9.30%(8/86),分析原因发现,因肺部感染引起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急性肾衰竭、呼吸异常骤停造成患者死亡的比例分别为25.00%(2/8)、37.50%(3/8)、25.00%(2/8)和12.50%(1/8)。手术后,患者的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左心射血分数均较手术前有所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均长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余下的78例患者展开随访,在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随访期间发现有9例(11.54%)患者病死,分析原因发现,因反复心力衰竭、二次手术后并发脑出血、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及脑栓塞而造成患者去世的占比分别为66.67%(6/9)、11.11%(1/9)、11.11%(1/9)、11.11%(1/9)。生存的69例患者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其心功能均有所恢复,轻度组患者在术后1年、术后5年及术后10年的存活率分别为(92.05±4.58)%、(86.89±6.05)%和(78.00±8.31)%,中重度组患者分别为(90.89±5.00)%、(84.55±6.01)%、(75.01±7.58)%,两组存活率均比较高,但两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联合瓣膜病 左心瓣膜置换术 机械瓣三尖瓣置换术 并发症情况 生存情况
下载PDF
条并卷联合机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
11
作者 张庆军 吴月荣 +2 位作者 陈改玲 杨效青 程桂芳 《纺织器材》 2021年第5期25-29,共5页
为了确保条并卷联合机运行状态良好,减少故障维修时间,满足高速高效生产要求,详述显示屏、变频器、电磁阀、光电传感器类电气故障表现,气缸、气控阀类气动部件故障表现,夹盘上升1 mm、经常性无故障停车、棉卷夹盘夹空管、夹盘上升到高... 为了确保条并卷联合机运行状态良好,减少故障维修时间,满足高速高效生产要求,详述显示屏、变频器、电磁阀、光电传感器类电气故障表现,气缸、气控阀类气动部件故障表现,夹盘上升1 mm、经常性无故障停车、棉卷夹盘夹空管、夹盘上升到高位时动作停止、夹盘开闭动作不一致、送空管上升、机后棉条断条或涌条、满卷时机后断条或涌条类机械故障表现,并针对性分析其检修点。指出:条并卷联合机自动化、一体化水平高,自动监控能力强,用传感器监测、控制各气控元件动作准确;日常维护要从设备基础管理做起,将周期维护与状态维护相结合,认真检修、保养,减少保养漏点;加强技能培训,使员工全面掌握条并卷联合机构造原理,熟知机械、电气控制元件故障成因,能根据故障类型快速维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并卷联合机 电磁阀 传感器 气缸 气控阀 夹盘 送空管 棉条 自动换筒
下载PDF
胰岛素-葡萄糖对体外循环下联合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秦建华 张雪容 +2 位作者 马庆军 何亮 田永芳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2915-2918,共4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葡萄糖对体外循环下联合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120例在我院接受体外循环下联合瓣膜置换术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所有患者均按照常规操作进行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 目的:探讨胰岛素-葡萄糖对体外循环下联合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120例在我院接受体外循环下联合瓣膜置换术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所有患者均按照常规操作进行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4℃托马斯停跳液与氧合血按照1∶4(V∶V)混合进行心肌保护。观察组患者心肌保护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但在4℃托马斯停跳液中加入胰岛素注射液10 IU/L和葡萄糖注射液10 g/L。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0)、体外循环结束时(T_1)、术后12 h(T_2)、术后24 h(T_3)、术后48 h(T_4)、术后72 h(T_5)血浆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主动脉开放后自动复跳率、T_1时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使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_0时,两组患者血浆BNP、cTn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5)时,两组患者BNP、cTnⅠ水平显著高于T_0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TnⅠ水平在T_4时开始降低,BNP水平在T_5h时开始降低。此外,观察组患者BNP、cTnⅠ水平在T_(1-5)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开放后,两组患者自动复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多巴胺使用量(T_1时)、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严重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胰岛素-葡萄糖可以减轻体外循环下联合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心肌损害,减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亦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体外循环 联合瓣膜置换术 心肌保护 脑钠肽 心肌肌钙蛋白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