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合注入质子导致不对称耦合双量子阱界面混合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缪中林 陈平平 +11 位作者 蔡炜颖 李志锋 袁先漳 刘平 史国良 徐文兰 陆卫 陈昌明 朱德彰 潘浩昌 胡军 李明乾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6-119,共4页
用分子束外延系统 (MBE)生长了GaAs/AlGaAs不对称耦合双量子阱 (ACDQW ) ,采用组合注入质子的方法 ,在同一块衬底上获得了不同注入剂量的GaAs/AlGaAs不对称耦合双量子阱单元 ,没有经过快速热退火的过程 ,在常温下测量了不同注入剂量量... 用分子束外延系统 (MBE)生长了GaAs/AlGaAs不对称耦合双量子阱 (ACDQW ) ,采用组合注入质子的方法 ,在同一块衬底上获得了不同注入剂量的GaAs/AlGaAs不对称耦合双量子阱单元 ,没有经过快速热退火的过程 ,在常温下测量了不同注入剂量量子阱单元的显微光荧光谱和光调制反射光谱 ,发现了各区域子带间跃迁能量最大变化范围达到 81meV .由于样品未作高温热退火处理 ,为此由Al组分误差函数模型推导的扩散长度要大大高于扩散系数公式 .耦合量子阱的界面混合效应对于质子注入非常敏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耦合双量子阱 组合注入 显微光荧光谱 界面混合效应 半导体 砷化镓
原文传递
组合离子注入导致非对称耦合双量子阱界面混合效应光调制反射光谱 被引量:1
2
作者 缪中林 陆卫 +10 位作者 陈平平 李志锋 刘平 袁先漳 蔡炜颖 徐文兰 沈学础 陈昌明 朱德彰 胡军 李明乾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21-725,共5页
用分子束外延系统 (MBE)生长了 Ga As/ Al Ga As非对称耦合双量子阱 (ACDQW) ,用组合离子注入的方法 ,在同一块衬底上获得了不同注入离子 As+ 、 H+ 和不同注入剂量的 Ga As/ Al Ga As非对称耦合双量子阱单元 ,在未经快速热退火的条件... 用分子束外延系统 (MBE)生长了 Ga As/ Al Ga As非对称耦合双量子阱 (ACDQW) ,用组合离子注入的方法 ,在同一块衬底上获得了不同注入离子 As+ 、 H+ 和不同注入剂量的 Ga As/ Al Ga As非对称耦合双量子阱单元 ,在未经快速热退火的条件下 ,于常温下测量了光调制反射光谱 ,发现各单元的子带间跃迁能量最大变化范围可达80 me V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耦合双量子阱 组合离子注入 光调制反射光谱 界面混合效应
下载PDF
Fe-(Co_6Ag_(94))颗粒膜磁光芯片的制备及研究
3
作者 魏仑 王长征 +4 位作者 蔡英文 李爱国 张桂林 王松有 李建国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71-775,共5页
采用二分掩膜技术向溅射沉积的Co_6Ag_(94)薄膜中组合注入Fe离子,制备成具有不同Fe含量的16单元Fe-(Co_6Ag_(94))颗粒膜磁光芯片。对制备态和退火态的Fe-(Co_6Ag_(94))颗粒膜的物相进行了XRD研究。不同退火温度下,物相的演变反映出了退... 采用二分掩膜技术向溅射沉积的Co_6Ag_(94)薄膜中组合注入Fe离子,制备成具有不同Fe含量的16单元Fe-(Co_6Ag_(94))颗粒膜磁光芯片。对制备态和退火态的Fe-(Co_6Ag_(94))颗粒膜的物相进行了XRD研究。不同退火温度下,物相的演变反映出了退火过程中Co、Fe相和FeCo相纳米微晶的析出长大过程。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薄膜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退火过程中形成了嵌于基底中的纳米颗粒相。对制备态和不同温度退火后芯片各单元的磁光性能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极向Kerr旋转角θ_k随着注入Fe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这可归因于颗粒膜中铁磁相的增多。在500℃以下,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Fe-(Co_6Ag_(94))颗粒膜的克尔磁光效应增加。对不同温度退火的样品进行穆斯堡尔谱测量,结果证明一定尺寸纳米Fe微晶颗粒的出现是磁光效应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光芯片 组合离子注入 Fe-(Co6Ag94)颗粒膜 克尔效应
下载PDF
AFM study of combinatorial Ga+ implanted Co_7Ag_(93) film and its Kerr effect
4
作者 CAIYing-Wen LIAi-Guo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43-148,共6页
In this paper, a magnetooptic chip was prepared on Si wafer by combinatorial Ga+ implantation into ion sputtered Co7Ag93 film.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each unit of the chip was detected by AFM, while their Kerr effe... In this paper, a magnetooptic chip was prepared on Si wafer by combinatorial Ga+ implantation into ion sputtered Co7Ag93 film.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each unit of the chip was detected by AFM, while their Kerr effect was measnred by MOKE equipment.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maximum Kerr rotation (MKR) occurs when thc incident photon energy is around 3.8-3.9 eV. Summarization of MKR wer sus implanted Ga+ dose shows that the MKR enhancement by Ga+ implantation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incubation, enhancement and saturation regions. Considering the mutual solubility and surface morphology transition after anneal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Ga+ tends to form CoCa and/or CoCa3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Before the formation of CoGa3 compounds, no apparent MKR enhancement could be obserwed. While when the surface is half occupied by forest-like CoCa3 compounds, MKR enhancement will be saturated. By comparison of the maximum Kerr rotation with the cone areal density, it can be induced that not only the bulk concentration and structure, but also the surface morph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gnctooptic Kerr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g薄膜 Ga^+移植 KERR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