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4篇文章
< 1 2 1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73
1
作者 朱蕾 钮善福 +2 位作者 李燕芹 白春学 蔡映云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评价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13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经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并与同期16例非昏迷患者比较。结果:昏迷患者通气2~4小时后,pH值从7.231±... 目的:评价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13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经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并与同期16例非昏迷患者比较。结果:昏迷患者通气2~4小时后,pH值从7.231±0.054升至7.376±0.073,PaCO2从12.03±1.83kPa(1kPa=7.5mmHg)降至9.36±1.94kPa;且多数患者意识转清,并恢复正常的咳痰能力;合并电解质紊乱者治疗反应较差。85%的患者平均通气13天后恢复至稳定的自主呼吸状态和较满意的动脉血气水平。与非昏迷患者比较疗效相似(P>0.05),但较多患者需改用辅助/控制模式通气,且有较高的胃胀气发生率。结论:昏迷不应是面罩通气的禁忌证;加强昏迷患者意识清醒前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及胃胀气的引流,合理选用机械通气模式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衰竭 肺疾病 面罩通气 昏迷 机械通气
下载PDF
急诊内科昏迷患者37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1
2
作者 唐芸 吴永刚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内科昏迷患者的病因构成、诊断要点及急诊急救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6月-2008年5月急诊科收住的374例以昏迷为主诉的急诊内科入院患者,对其病因、临床症状、体征以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374例昏迷患者中代谢性脑病占30.2%... 目的:探讨内科昏迷患者的病因构成、诊断要点及急诊急救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6月-2008年5月急诊科收住的374例以昏迷为主诉的急诊内科入院患者,对其病因、临床症状、体征以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374例昏迷患者中代谢性脑病占30.2%,急性脑血管病占28.4%,急性中毒占28.1%。其最常见病因为酒精中毒(占20.0%)。结论:以昏迷为主要表现的内科疾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应该重视其鉴别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昏迷 病因 诊断 治疗 常见
原文传递
电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5
3
作者 张毅敏 陈爱连 +3 位作者 唐纯志 张玉卿 尹海斌 陈声鑫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9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电针组及纳络酮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纳络酮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静脉滴注纳络酮;电针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 目的:观察电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9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电针组及纳络酮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纳络酮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静脉滴注纳络酮;电针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针刺百会、水沟、风府透哑门、合谷和涌泉,疏密波,频率1Hz/50Hz,强度1~4mA。各组治疗均每天1次,共治疗14d。观察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比较各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及清醒率。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的GC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结束1个月的GCS评分较治疗结束时继续提高(P<0.05)。纳络酮组及电针组在治疗结束及结束后1个月的GCS评分及GOS分级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电针组与纳络酮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电针组及纳络酮组清醒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与纳络酮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电针干预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GCS评分、GOS分级及清醒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具有促醒及改善预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昏迷 电针 清醒率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格拉斯哥预后分级
原文传递
针刺素髎为主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促苏醒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6
4
作者 许凯声 宋建华 +5 位作者 黄迢华 黄志华 虞露长 郑伟萍 陈晓珊 刘川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9-533,共5页
目的:比较针刺素髎与水沟为主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促苏醒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取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神经外科常规急救与手术后的基础上,待病情相对稳定,将82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取素髎... 目的:比较针刺素髎与水沟为主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促苏醒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取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神经外科常规急救与手术后的基础上,待病情相对稳定,将82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取素髎为主穴,劳宫、涌泉等为辅穴,内关、三阴交、翳风、完骨等为配穴,施强刺激促苏醒针刺手法治疗;对照组取水沟为主穴,辅穴和配穴同观察组,同样施强刺激促苏醒手法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观察素髎穴与水沟穴针刺后即刻的临床表现,以及两组患者治疗45天、90天后昏迷GCS评分改善程度,评价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和苏醒率,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针刺后喷嚏反射出现率为85.7%(36/42),较对照组针刺后表现的喷嚏反射反应强烈[25.0%(10/40),P<0.01];观察组平均苏醒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64.6±19.4)天vs(73.8±14.6)天,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苏醒率相当[88.1%(37/42)vs 75.0%(30/40),P>0.05];两组治疗后昏迷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观察组治疗90天后昏迷GCS评分优于对照组(9.52±2.32vs 8.47±2.14,P<0.05);观察组愈显率为45.2%(19/42),优于对照组的22.5%(9/40,P<0.05)。结论:针刺素髎为主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苏醒作用疗效确切,具有特有的促进喷嚏反射和兴奋呼吸中枢的功能,较针刺水沟为主促苏醒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昏迷 针刺疗法 促苏醒 素髎 水沟
原文传递
神经电刺激治疗对大鼠中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42
5
作者 韩震 周岱 +3 位作者 俞光弟 殷光中 王中 印其章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 建立大鼠意识障碍模型 ,研究神经电刺激对意识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立体定向电解毁损大鼠中脑网状结构的方法造成意识障碍的实验模型 ,然后采用脉冲电经皮肤分别行正中神经刺激 (MNS)和“人中”穴刺激 (RZAS) ,并观察大鼠... 目的 建立大鼠意识障碍模型 ,研究神经电刺激对意识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立体定向电解毁损大鼠中脑网状结构的方法造成意识障碍的实验模型 ,然后采用脉冲电经皮肤分别行正中神经刺激 (MNS)和“人中”穴刺激 (RZAS) ,并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脑电图 (EEG )和意识状态的变化。结果 毁损大鼠中脑的被盖部后 ,大鼠行为、脑电变化与临床昏迷状态相似。经神经电刺激后 ,意识障碍的大鼠表现出短暂的行为觉醒反应和EEG觉醒反应 ,MNS以对侧的EEG觉醒反应更明显 ,而RZAS则表现双侧的EEG觉醒反应 ,对同一只动物产生激醒作用 ,RZAS所需要的电压值较MNS为小。结论 毁损大鼠中脑的被盖部可以造成大鼠的意识障碍模型 ,MNS或RZAS对大鼠中脑损伤后昏迷具有促醒作用。MNS治疗时应刺激双侧的正中神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神经电刺激 治疗 意识障碍 脑电图
原文传递
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后昏迷促醒治疗的参数研究 被引量:41
6
作者 石艳红 邵秀芹 +2 位作者 冯珍 郑茶凤 帅浪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7-210,共4页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进脑外伤后昏迷患者觉醒的最佳治疗参数。方法 2013年至2015年,本院161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实验1组(n=41)、实验2组(n=39)和实验3组(n=41)。对照组使用常规促醒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正...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进脑外伤后昏迷患者觉醒的最佳治疗参数。方法 2013年至2015年,本院161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实验1组(n=41)、实验2组(n=39)和实验3组(n=41)。对照组使用常规促醒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参数设置:实验1组200μs,30 Hz;实验2组200μs,100 Hz,实验3组200μs,50 Hz。每次60min,每天2次,3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治疗30 d和治疗结束后分别比较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和改良国际昏迷恢复量表(CRS-R)得分。结果治疗30 d和治疗后,各组在GCS评分、CRS-R评分、治疗次数、清醒人数、昏迷时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各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1组与实验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3组优于实验1组和实验2组(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参数为波宽200μs、频率50 Hz时,能更好更早地促进患者的苏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昏迷 正中神经电刺激 频率 促醒
下载PDF
Glasgow Coma Scale, brain electric activity mapping and Glasgow Outcome Scale after hyperbaric oxygen treatment of severe brain injury 被引量:37
7
作者 任海军 王维平 葛朝明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1年第4期239-241,共3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hyperbaric oxygen (HBO) treatment of severe brain injury. Methods: Fifty-fiv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n=35 receiving HBO therapy) and a control group (n=20 recei...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hyperbaric oxygen (HBO) treatment of severe brain injury. Methods: Fifty-fiv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n=35 receiving HBO therapy) and a control group (n=20 receiving dehydrating, cortical steroid and antibiotic therapy) to observe the alteration of clinic GCS (Glasgow Coma Scale), brain electric activity mapping (BEAM), prognosis and GOS (Glasgow Outcome Scale) before and after hyperbaric oxygen treatment.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GCS,BEAM and GOS were improved obviously after 3 courses of treatment, GCS increased from 5.1 to 14.6 (P< 0.01- 0.001),the BEAM abnormal rate reduced from 94.3% to 38% (P< 0.01- 0.001),the GOS good-mild disability rate was 83.7%, and the middle-severe disability rate was 26.3%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tatistic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1- 0.001). Conclusions: Hyperbaric oxygen treatment could improve obviously GCS, BEAM and GOS of severe brain injury patients, an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treat severe brain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in injuries Glasgow coma Scale Brain mapping Hyperbaric oxygen Glasgow Outcome Scale
原文传递
护士和家属实施感觉刺激对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39
8
作者 仲悦萍 张云 +1 位作者 陈晓艳 王冬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年第31期3793-3797,共5页
目的评价由护士和家属分别提供的感觉刺激对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ICU病房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92例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 目的评价由护士和家属分别提供的感觉刺激对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ICU病房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92例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由主管护士施行感觉刺激,观察组由家庭照顾者施行感觉刺激。比较两组患者施行感觉刺激干预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西方神经感觉刺激参数量表(WNSSP)评分、RLA认知评分以及脑电图检查评估情况。结果施行感觉刺激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施行感觉刺激干预2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GCS[(7.28±1.86),(9.78±2.01)分]、WNSSP[(13.23±10.07),(47.48±14.32)分]和RLA认知评分[(2.15±0.98),(3.20±1.30)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脑电图评级(17.39%,30.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感觉刺激可促进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意识和基础认知感觉功能的恢复,且家庭照顾者实施感觉刺激的促醒效果优于主管护士实施感觉刺激的促醒效果,前者更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昏迷 脑损伤后 护士 家庭照顾者 感觉刺激
原文传递
实验大鼠轻中型闭合性脑损伤昏迷指标与分级标准 被引量:33
9
作者 于建云 李俊祥 +2 位作者 郭泽云 赵小林 赵旭东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为使实验室间的研究数据可比,特建立大鼠轻型和中型闭合性脑损伤分级的昏迷量化标准。方法利用自制金属单摆装置复制大鼠脑损伤动物模型,按照大鼠脑损伤后昏迷反应程度进行呼吸暂停时间,角膜反射、外耳道刺激反应、翻正反射及针刺... 目的为使实验室间的研究数据可比,特建立大鼠轻型和中型闭合性脑损伤分级的昏迷量化标准。方法利用自制金属单摆装置复制大鼠脑损伤动物模型,按照大鼠脑损伤后昏迷反应程度进行呼吸暂停时间,角膜反射、外耳道刺激反应、翻正反射及针刺疼痛反应消失后恢复时间的实际测量与评分,结合肉眼颅脑解剖检查进行验证,对前述指标的实测值和评分赋值数据进行多元判别回归分析,建立判别方程。结果应用实测值和评分值进行轻型脑损伤判别的概率分别是88.9%和91.9%。结论该标准是一个较理想实用的大鼠轻、中型脑损伤分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大鼠 脑损伤 昏迷 分级标准
下载PDF
刺激性干预在老年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10
作者 顾宇丹 费雅雅 +1 位作者 秦殊 黄庆锋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8-231,共4页
目的探讨刺激性干预应用于老年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南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老年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试验组行刺激性... 目的探讨刺激性干预应用于老年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南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老年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试验组行刺激性干预,对照组行常规干预。比较两组清醒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变化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干预15 d、30 d内清醒率,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定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昏迷时间短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激性干预应用于老年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可加快清醒,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性干预 昏迷 脑损伤后 神经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老年护理学
原文传递
无创正压通气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高碳酸血症昏迷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6
11
作者 李秀 王同 +4 位作者 丁震 陈若静 张春美 吴祖凤 张素萍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对入选的32例COPDⅡ型呼吸衰竭昏迷患者和42例COPDⅡ型呼吸衰竭非昏迷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双水平无创正压辅助通气(BiPAP),动态观察治...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对入选的32例COPDⅡ型呼吸衰竭昏迷患者和42例COPDⅡ型呼吸衰竭非昏迷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双水平无创正压辅助通气(BiPAP),动态观察治疗前后动脉血气、Glasgow昏迷评分(GCS)、NPPV天数、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昏迷组32例患者中30例经BiPAP通气后好转(2h后意识转清26例,3.8h意识转清3例,24h后完全清醒1例),血气分析指标好转,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增加,通气(9±4)d恢复至稳定期状态,与非昏迷组(7±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昏迷组胃肠胀气的发生率高,较非昏迷组明显增加(80.5%比10.6%,P〉0.05)。两组间成功率没有明显差异(93.75%比97.62%,P〉0.05)。结论昏迷不是NPPV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高碳酸血症 昏迷 无创正压通气
下载PDF
老年脑出血昏迷患者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12
作者 杨中良 杨秀云 +2 位作者 郭梅凤 孙宝玲 刘卫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35-837,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脑出血昏迷患者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老年脑出血昏迷患者87例,于入院24h内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和格拉斯哥评分,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6和IL-10活性、血糖... 目的探讨老年脑出血昏迷患者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老年脑出血昏迷患者87例,于入院24h内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和格拉斯哥评分,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6和IL-10活性、血糖水平和脑出血体积,同时监测患者住院期间MODS的发生情况。按住院期间是否继发MODS,分为MODS组32例和非MODS组55例,比较MODS组与非MODS组患者上述指标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MODS与IL-1、IL-6、IL-10、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评分、血糖及脑出血体积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MODS组血清IL-10活性、APACHE-Ⅱ评分、血糖及脑出血体积明显高于非MODS组,而格拉斯哥评分明显低于非MODS组(P<0.01)。MODS与血清IL-10活性、APACHE-Ⅱ评分、血糖及脑出血体积呈正相关。结论老年脑出血昏迷患者入院24h内高血糖、脑出血体积较大、APACHE-Ⅱ评分高及血清IL-10活性升高为继发MODS的主要危险因素,对MODS的发生具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昏迷 多器官功能衰竭 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高血糖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纳洛酮抢救地西泮急性中毒 被引量:34
13
作者 丁勇 《新药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9-30,共2页
目的:观察纳洛酮抢救地西泮急性中毒的疗效。方法:33例地西泮急性中毒病人(男性4例,女性29例;年龄22±s8a),在常规疗法基础上,静脉注射(静注)纳洛酮0.4~2.0mg,必要时2h后重复静注;另有对照组41... 目的:观察纳洛酮抢救地西泮急性中毒的疗效。方法:33例地西泮急性中毒病人(男性4例,女性29例;年龄22±s8a),在常规疗法基础上,静脉注射(静注)纳洛酮0.4~2.0mg,必要时2h后重复静注;另有对照组41例(男性5例,女性36例;年龄24±8a),仅用洗胃、输液等常规处理。结果:纳洛酮组在清醒时间、住院天数(P<0.01)和转归(P<0.05)等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纳洛酮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纳洛酮抢救地西泮急性中毒病人疗效显著而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地西泮 中毒
原文传递
急诊急救急性昏迷患者9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4
14
作者 刘净 张世清 王慧斌 《黑龙江医学》 2010年第8期617-618,共2页
目的分析急性昏迷的病因及急救措施,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急性昏迷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总结大庆油田总院急诊科抢救首诊为急性昏迷的病例98例,分析病因以及诊疗措施。结果 98例昏迷患者中,代谢性脑病占35.7%,急性脑血管病占33.7%,急性... 目的分析急性昏迷的病因及急救措施,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急性昏迷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总结大庆油田总院急诊科抢救首诊为急性昏迷的病例98例,分析病因以及诊疗措施。结果 98例昏迷患者中,代谢性脑病占35.7%,急性脑血管病占33.7%,急性中毒占10.2%。其中,最常见的病因为酒精中毒,外伤12.3%,其它9.1%。结论针对急性昏迷发病的患者,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及时分析判断病因,对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昏迷 病因 急诊急救
下载PDF
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重症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脑血流速度及脑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15
作者 王振宁 叶嘉文 +4 位作者 罗灼明 朱灼坤 江耿思 陈桂增 刘小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9期1406-1410,共5页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重症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脑血流速度及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7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62例重症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亚低温、高压氧、康复疗法及其他物理疗法;在此基础上,观察...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重症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脑血流速度及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7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62例重症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亚低温、高压氧、康复疗法及其他物理疗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残疾程度评分(DRS),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3.87%,高于对照组的6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大脑中动脉Vm分别为(51.17±5.64)cm/s、(55.81±5.37)cm/s,rCBF分别为(37.86±11.15)mL/(100 g·min)、(44.10±13.28)mL/(100 g·min),rCBV分别为(2.29±0.53)mL/100 g、(3.10±0.62)mL/100 g,GCS评分分别为(9.03±1.68)分、(10.34±1.45)分,DRS评分分别为(8.29±3.10)分、(6.53±2.57)分,观察组大脑中动脉Vm、rCBF、rCBV、GCS评分高于对照组,D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有助于提高重症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脑血流速度和脑血流量,改善昏迷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昏迷 正中神经电刺激 脑血流速度 脑血流量
下载PDF
急诊昏迷患者的迅速分诊与急救方法研究 被引量:33
16
作者 刘富强 师聪红 +4 位作者 张桂琴 胡纪英 杨文典 陈国辉 范小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81-1282,共2页
目的以急诊诊疗理论及昏迷患者的治疗原则为研究基础,探讨急诊昏迷患者的迅速分诊与急救方法,为提高昏迷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方法 2007年4月—2011年4月我院急诊科诊治182例昏迷患者,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病史进行快... 目的以急诊诊疗理论及昏迷患者的治疗原则为研究基础,探讨急诊昏迷患者的迅速分诊与急救方法,为提高昏迷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方法 2007年4月—2011年4月我院急诊科诊治182例昏迷患者,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病史进行快速分析、并辅以相关仪器检测(如快速血糖分析、颅脑CT、磁共振、脑脊液、血清学检查等),通过分析结果及时准确的对患者采取分诊急救。结果 182例患者,其中106例患者救治成功,63例脱离生命危险转入相关科室进行后续治疗,死亡13例,总有效率为92.85%。结论通过对昏迷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病史进行快速分析,并辅以相关仪器检测,采取有效的分诊急救手段联合平时针对性的总结和演练,可以明显地提高昏迷患者的救治率,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室 医院 昏迷 急救
下载PDF
呼唤式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32
17
作者 黄维明 莫锦萍 +1 位作者 谢春雷 李春霞 《现代临床护理》 2007年第4期4-6,共3页
目的观察呼唤式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呼唤式护理干预方法。结果... 目的观察呼唤式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呼唤式护理干预方法。结果实验组患者昏迷转清醒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清醒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GOS评分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呼唤式护理干预能加速患者清醒,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唤式护理 颅脑损伤 昏迷
下载PDF
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后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及下丘脑Orexin-A及其受体OX1R表达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2
18
作者 钟颖君 王亮 +1 位作者 魏天琪 冯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40-644,共5页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MNE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应用MNE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ELISA技术检测...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MNE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应用MNE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ELISA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PFC)和下丘脑组织的Orexin-A及OX1R含量。结果:刺激组30只大鼠中21只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30只中7只出现翻正反射;将3组的Orexin-A及OX1R含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刺激组Orexin-A及受体水平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NES可作为脑外伤后昏迷的有效促醒手段,其机制可能与PFC及下丘脑部位Orexin-A及OX1R水平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电刺激 脑外伤 促醒 昏迷 Orexin.A OX1R
下载PDF
持续电针为主促醒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32
19
作者 彭璠 陈泽奇 罗杰坤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5-468,共4页
目的:观察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持续电针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将格拉斯哥评分(GCS)≤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以内关为... 目的:观察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持续电针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将格拉斯哥评分(GCS)≤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以内关为主穴的持续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1个月后、3个月后苏醒率、苏醒时间,比较两组不同类型损伤患者的苏醒率及3个月后的整体康复疗效。结果:1个月后,观察组苏醒时间为(18.57±7.14)天、苏醒率为72.4%(21/29),对照组分别为(24.60±5.00)天、37.0%(10/27),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3个月后,观察组苏醒时间为(25.04±16.68)天,亦短于对照组的(37.90±16.94)天(P<0.05)。且观察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1月后苏醒率显著高于同组非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及对照组同类型患者(均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愈显率为72.4%(21/29)明显高于对照组37.0%(10/27)(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以内关为主的持续电针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尤其是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神志恢复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外伤 昏迷 头部损伤后 觉醒 电针 随机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脑外伤昏迷患者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0
20
作者 曹樱花 赵毅 赵晓辉 《海南医学》 CAS 2012年第22期150-151,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脑外伤昏迷患者营养质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外伤的昏迷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和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肠道营养支持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的变化及免疫功能情...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脑外伤昏迷患者营养质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外伤的昏迷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和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肠道营养支持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的变化及免疫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营养支持7d时的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营养支持7d时的CD4+、CD4+/CD8+、IgA、Ig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脑外伤昏迷患者的营养指标,提高其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 脑外伤 昏迷 营养指标 免疫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