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后莫言时代对诺贝尔奖与中国议题的再审视 |
张泉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2
|
后殖民视角下《我的位置》解读 |
王良存
|
《湘南学院学报》
|
2017 |
1
|
|
3
|
后藤新平满州经营论试析 |
冯佼敏
昌根花
|
《新余学院学报》
|
2012 |
3
|
|
4
|
后殖民理论:谁是“他者”? |
宋明炜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2 |
27
|
|
5
|
后殖民语境与翻译中的民族身份构建 |
张景华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 |
20
|
|
6
|
质疑“国民性神话”理论——兼评刘禾对鲁迅形象的扭曲 |
杨曾宪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9
|
|
7
|
“第三空间”的构建——论后殖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 |
李新云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8 |
18
|
|
8
|
走出白人文化霸权的藩篱——对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的后殖民解读 |
程静
郭庭军
|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12
|
|
9
|
略论教育研究国际传播中的后殖民主义倾向问题 |
孙振东
|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1
|
|
10
|
翻译研究中的新历史主义话语 |
朱安博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9
|
|
11
|
抵抗的文化政治: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 |
章辉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0 |
10
|
|
12
|
《最蓝的眼睛》后殖民解读 |
赵娜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11
|
|
13
|
后殖民语境与翻译研究 |
何绍斌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2 |
8
|
|
14
|
多民族国家民族分离主义治理战略研究 |
胡润忠
|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15
|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后殖民理论 |
刘莉
|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16
|
谈“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 |
蓝国华
|
《中州大学学报》
|
2009 |
4
|
|
17
|
全球化视阈下食人翻译理论在中国译坛适应性再探 |
朱曼
马沛虹
齐艳
|
《黑河学院学报》
|
2023 |
0 |
|
18
|
文化冲突视野中的“和而不同”观与后殖民主义理论 |
蒋萍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5
|
|
19
|
神话的解构与自我解剖——再论库切对后殖民理论的贡献 |
蔡圣勤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20
|
后殖民主义语境中思翻译 |
银河
文军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