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与批评实践 被引量:62
1
作者 罗钢 裴亚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0-108,共9页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是西方学术界“少数话语”的两种主要代表。近年来,一批被称作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批评家在二者之间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她们批评西方女性主义的白人中心主义和本质主义, 寻求建立一种适应第三世界妇女文本的...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是西方学术界“少数话语”的两种主要代表。近年来,一批被称作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批评家在二者之间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她们批评西方女性主义的白人中心主义和本质主义, 寻求建立一种适应第三世界妇女文本的理论模式和阐释策略, 并从后殖民立场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女性主义 第三世界 妇女 殖民话语
下载PDF
殖民话语的隐性书写——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空间”释读 被引量:23
2
作者 赵晶辉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37,共7页
空间理论作为20世纪末新兴的西方文艺理论批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观照文学文本的全新视角。作家多丽丝·莱辛寻求空间结构与作家价值之间的关涉,为作品中殖民话语的表达安排了一种实在的感知形式。本文试图以莱辛的三部作品《在我的... 空间理论作为20世纪末新兴的西方文艺理论批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观照文学文本的全新视角。作家多丽丝·莱辛寻求空间结构与作家价值之间的关涉,为作品中殖民话语的表达安排了一种实在的感知形式。本文试图以莱辛的三部作品《在我的皮肤下》、《回家》和《野草在歌唱》为例集中呈现她对"空间"描写与"殖民主义"之间所具有的多重联系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空间 殖民话语
原文传递
从后殖民视角看《龙子》——兼评赛珍珠的战争观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亮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45-47,共3页
运用后殖民视角,可以从《龙子》所展现的日本对华殖民侵略中找到殖民意识形态的控制和渗透的痕迹。殖民意识通过对战争意识形态的误导、对知识分子的利用和对殖民地话语权的压制三个方面对殖民地实施影响。赛珍珠提出的理想化的人性概... 运用后殖民视角,可以从《龙子》所展现的日本对华殖民侵略中找到殖民意识形态的控制和渗透的痕迹。殖民意识通过对战争意识形态的误导、对知识分子的利用和对殖民地话语权的压制三个方面对殖民地实施影响。赛珍珠提出的理想化的人性概念无助于殖民地民众摆脱“臣属”状态。建立独立的权力话语和暴力革命才是摆脱殖民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意识形态 知识分子 权力话语 臣属
下载PDF
“华语语系”与“想象的共同体”:解构视域中的“中国”认同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杨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91,共16页
"华语语系"及其理论摹本"想象的共同体"都是西方"后学"的理论实践,其理论的"洞见"与"盲视"取决于"后学"方法的知识谱系与问题意识。在这一论域中出现的"中国"、... "华语语系"及其理论摹本"想象的共同体"都是西方"后学"的理论实践,其理论的"洞见"与"盲视"取决于"后学"方法的知识谱系与问题意识。在这一论域中出现的"中国"、"西方"与"世界"等概念,均无法用我们熟悉的理论体系如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加以读解。我们与"华语语系"之间的对话,不仅仅涉及对这些被命名为"华语语系"或"华文文学"的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认定,更关乎诸如"我是谁?"、"何谓中国?"等一系列当代"认同政治"的核心命题,涉及我们在一个变动不居的全球化时代的情感结构、历史记忆与现实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语系 想象的共同体 后殖民 话语 权力
下载PDF
论乔治·奥威尔缅甸殖民生活的政治观 被引量:7
5
作者 陈勇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74-80,共7页
通过对乔治.奥威尔在缅甸任警察前后的历史考察以及反映他这段殖民地经历的散文《绞刑》、《射象》和小说《缅甸岁月》的文本分析发现奥威尔这个时期的政治观集中体现在对帝国主义制度的态度上,他大致经历了为帝国主义效力、对帝国主义... 通过对乔治.奥威尔在缅甸任警察前后的历史考察以及反映他这段殖民地经历的散文《绞刑》、《射象》和小说《缅甸岁月》的文本分析发现奥威尔这个时期的政治观集中体现在对帝国主义制度的态度上,他大致经历了为帝国主义效力、对帝国主义反思和与帝国主义决裂三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的变化都与殖民话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奥威尔的政治观 缅甸 帝国主义 殖民话语
下载PDF
乡村日常生活与帝国经略政治——关于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新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7-140,共14页
清水江文书规模越来越大的整理编纂和刊布出版,预示着区域学研究"史料环境"的彻底改善。具体总结其史料利用价值,则约有五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全息性;(二)完整性;(三)民间性;(四)归户性;(五)民族性。充分利用清水江文书展... 清水江文书规模越来越大的整理编纂和刊布出版,预示着区域学研究"史料环境"的彻底改善。具体总结其史料利用价值,则约有五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全息性;(二)完整性;(三)民间性;(四)归户性;(五)民族性。充分利用清水江文书展开研究,能够揭示民间社会长期受到遮蔽的空间,还原百姓日常交往生活的实况,同时也能了解"苗疆"开辟后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细节,看到王朝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回应西方学者殖民叙事话语的挑战。而以"盛衰连环"的方法论展开边地社会研究,则可看到边疆体系建构的重要,有助于把握王朝帝国拓殖开发的政治策略,提升区域学研究宏(观)微(观)互补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书 史料特征 乡村生活 帝国策略 殖民话语 清水江文书
下载PDF
文化批评与西方游记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小伦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6-63,共8页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是当代西方文化批评关注的重点。地理探险是近代西方崛起的主要动力,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游记文体跨文学与科学,其综合性为文化批评提供了有利的切入点。游记研究已成为当代西方文化批评的一个热点,取得了大...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是当代西方文化批评关注的重点。地理探险是近代西方崛起的主要动力,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游记文体跨文学与科学,其综合性为文化批评提供了有利的切入点。游记研究已成为当代西方文化批评的一个热点,取得了大量成果。游记研究揭示了殖民扩张在整个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欧洲中心论、种族主义的影响、殖民话语的内在矛盾,以及西方科学与文学之间的联系。本文从文化批评与思想史两方面总结评价当代西方游记研究的主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批评 西方游记文学 地理探险 殖民话语
原文传递
从颠覆到建构——从《简·爱》的多种解读看阅读的政治性 被引量:5
8
作者 孔岩 陈义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00-104,共5页
吉伯特和古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斯皮瓦克的《三个女性文本与帝国主义批判》、琼.里丝的《藻海无边》都是对《简.爱》进行抗拒性批判解读的经典文本。作为批评家的读者,其抗拒性阅读有等级之分,建立在没有对话基础上的抗拒性阅读是... 吉伯特和古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斯皮瓦克的《三个女性文本与帝国主义批判》、琼.里丝的《藻海无边》都是对《简.爱》进行抗拒性批判解读的经典文本。作为批评家的读者,其抗拒性阅读有等级之分,建立在没有对话基础上的抗拒性阅读是主观臆想的霸权式阅读;从叙事与美学角度抗拒原文本意识形态属于理性颠覆阅读;通过建立自我叙事而形成的抗拒性阅读是建设性颠覆阅读。这三种抗拒性阅读的不同运作机制,体现出阅读的政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爱》 抗拒性阅读 阅读政治 殖民话语
下载PDF
强占期韩国报刊上的日本人中国游记与东亚殖民话语构建
9
作者 张燕燕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178-181,共4页
德富苏峰的《中国漫游记》于1917年同步在韩国《每日申报》上的以韩文形式同步连载,展示了殖民主义话语的矛盾性,暴露了殖民主义文化优越感和文化中心意识。与其相比,作为韩国文人阵地的《东亚日报》上所刊登的韩国文人游记则展现了对... 德富苏峰的《中国漫游记》于1917年同步在韩国《每日申报》上的以韩文形式同步连载,展示了殖民主义话语的矛盾性,暴露了殖民主义文化优越感和文化中心意识。与其相比,作为韩国文人阵地的《东亚日报》上所刊登的韩国文人游记则展现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强占期背景下韩国的文化位置和自我定位的反思。二者形成了对抗性和互补性关系,展现了日本殖民主义思想与当地独立声音之间的碰撞,以及东亚地区不同阵营之间的文化对话和冲突。这种对抗性关系凸显了德富苏峰企图通过游记等宣传媒介构建东亚殖民话语的企图,为理解强占期下日韩文人游记在东亚地区传播以及其对地区关系的塑造产生的深远影响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日申报》 《东亚日报》 德富苏峰 《中国漫游记》 殖民话语
下载PDF
“文明”话语与19世纪前期英国殖民话语的转向——以英属印度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魏孝稷 《全球史评论》 2021年第2期92-107,329-330,共18页
印度作为英属殖民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印度的知识成为英国殖民话语中最重要的环节。19世纪早期,英国征服了印度大部分土地,帝国版图也急剧扩大,英国殖民者需要建构新的殖民话语为帝国统治辩护。此时英国的殖民话语呈现了一个明显的... 印度作为英属殖民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印度的知识成为英国殖民话语中最重要的环节。19世纪早期,英国征服了印度大部分土地,帝国版图也急剧扩大,英国殖民者需要建构新的殖民话语为帝国统治辩护。此时英国的殖民话语呈现了一个明显的转向,即从注重英国与印度的“亲缘性”转向了“差异性”,其中“文明”话语或文明等级论是后一种殖民话语的基础。在这次转向当中,几位关注并深度参与英属印度殖民事务的思想家詹姆斯·密尔、托马斯·马考莱、约翰·密尔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属印度 殖民主义 文明等级论
原文传递
帝国虚构与帝国主义思想的建(解)构:殖民话语与后殖民批评再思考(英文) 被引量:1
11
作者 薇拉.纽宁 安斯格尔.纽宁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38,共17页
大英帝国主义成为一些小说的最基本的意识形态架构,本文试图就把握这类小说精要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在简要梳理帝国历史的当下延续之后,在第二节中提出了"帝国虚构"这一术语并探讨了其意义。第三节则梳理了虚构与现... 大英帝国主义成为一些小说的最基本的意识形态架构,本文试图就把握这类小说精要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在简要梳理帝国历史的当下延续之后,在第二节中提出了"帝国虚构"这一术语并探讨了其意义。第三节则梳理了虚构与现实、文化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了虚构作品在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小说的建构和解构中所扮演的创造性或表演性角色。第四节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殖民话语分析与后殖民批评进行了修正,这正是本文力图传达的方法。第五节讨论了文学性虚构和观念性虚构在建构和解构帝国主义思想方面所起到的六大功能,随后得出全文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主义 殖民话语 后殖民批评 后殖民叙事学 叙事性虚构
原文传递
后殖民语境下的中国文化身份建构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义华 刘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75-79,共5页
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了西方汉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再现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的同时,也指出了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对中... 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了西方汉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再现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的同时,也指出了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在理论话语资源的利用方面的可能影响。最后就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 权力话语 文化身份
下载PDF
殖民话语与土司形象:晚清时期英国人眼中的云南土司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春桥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36,共6页
英国的土司书写启于1868年斯莱登使团在云南的探路活动。当时使团的任务决定了英国人对土司的描写少有偏见和歧视,他们与土司之间虽因中西文化相遇而产生误解,但相处颇为和谐。英国占领缅甸后,开始侵占云南土司村寨,边界冲突不断。他们... 英国的土司书写启于1868年斯莱登使团在云南的探路活动。当时使团的任务决定了英国人对土司的描写少有偏见和歧视,他们与土司之间虽因中西文化相遇而产生误解,但相处颇为和谐。英国占领缅甸后,开始侵占云南土司村寨,边界冲突不断。他们对土司的描写和评价带有明显的偏见、歧视和诋毁。在土司的书写过程中,英国人掌握着话语权,土司被边缘化,处于失语状态。这种土司书写是一种权力话语的表达,是殖民话语与异域想象的结合,是英国殖民历史的缩影,与英国殖民话语体系和评价标准密切相关,既能成为解读英国侵略中国及其殖民霸权主义的重要视窗,亦能深化对英国殖民话语和历史书写的认识,丰富后殖民史学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人 殖民话语 土司形象 历史书写
下载PDF
殖民地语境下韩国现代作家的“东北”形象 被引量:3
14
作者 崔一 《东疆学刊》 2006年第3期36-40,共5页
“北乡”是由解放前在东北的韩国人知识分子提出的乌托邦幻想,其基础是努力在东北寻求生路的生存意志。“北乡”意识产生于以日本的殖民统治为中心的中国、日本、韩国等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力量关系之中,于是韩国人的生存意志在日本的殖... “北乡”是由解放前在东北的韩国人知识分子提出的乌托邦幻想,其基础是努力在东北寻求生路的生存意志。“北乡”意识产生于以日本的殖民统治为中心的中国、日本、韩国等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力量关系之中,于是韩国人的生存意志在日本的殖民语境中变形为一种乌托邦异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现代作家 “东北”形象 “北乡” “殖民话语” 乌托邦形象
下载PDF
析《黑暗之心》中的殖民话语 被引量:1
15
作者 毕凤珊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688-691,共4页
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利用《黑暗之心》对欧洲殖民者的丑恶行径进行深刻揭露。然而,作为处于帝国主义鼎盛时期的作家,康拉德并没有彻底摆脱殖民主义心理。《黑暗之心》不仅仅是一部反殖民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充斥"种族优越论"... 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利用《黑暗之心》对欧洲殖民者的丑恶行径进行深刻揭露。然而,作为处于帝国主义鼎盛时期的作家,康拉德并没有彻底摆脱殖民主义心理。《黑暗之心》不仅仅是一部反殖民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充斥"种族优越论"之观点的小说。此外,康拉德也指出了在欧洲人与非洲人之间存在着遥远的血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之心》 殖民话语 同族关系
下载PDF
后殖民视角下斯蒂芬·迪达勒斯的身份杂合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牟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詹姆斯·乔伊斯的早期作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一部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它反映了20世纪初潜藏在爱尔兰社会的殖民话语和抵抗话语。本文详细分析了作为乔伊斯代言人的斯蒂芬·迪达勒斯的身份危机,试图管窥整个爱尔兰民族... 詹姆斯·乔伊斯的早期作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一部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它反映了20世纪初潜藏在爱尔兰社会的殖民话语和抵抗话语。本文详细分析了作为乔伊斯代言人的斯蒂芬·迪达勒斯的身份危机,试图管窥整个爱尔兰民族整合、重构民族身份的焦虑。借助爱德华·萨义德、霍米·巴巴、斯图亚特·霍尔等人的后殖民理论,本文观察到斯蒂芬对宗教、政治、民族运动试图构建的本质主义文化身份的拒斥。本文得出如下结论:斯蒂芬正视自己身份杂合性的内在张力,以流动、矛盾、居间的状态动摇了殖民话语的二元对立,创造新的话语空间,从而得到更多叙事、发声的可能性。在斯蒂芬寻觅身份认同的探索中,乔伊斯倾注了自己对爱尔兰问题的反思和对爱尔兰身份认同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乔伊斯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殖民话语 抵抗话语 文化身份 杂合性 爱尔兰文学
下载PDF
狄更斯小说的后殖民解读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桂辉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47-49,共3页
文学经典文本并非独立存在,它与这个世界的众多方面,如政治、社会、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角度出发,分析狄更斯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大英帝国历史背景下的写作,挖掘其小说中蕴涵的殖民话语与帝国意识。这种解... 文学经典文本并非独立存在,它与这个世界的众多方面,如政治、社会、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角度出发,分析狄更斯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大英帝国历史背景下的写作,挖掘其小说中蕴涵的殖民话语与帝国意识。这种解读不仅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好地欣赏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学内涵,更有助于我们摆脱以往纯学科研究的局限性,拓展文学研究的领域与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理论 狄更斯 殖民话语 帝国意识
下载PDF
论《最后旅程》对《简·爱》男权秩序和殖民话语的消解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素娣 张强宏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8期809-812,共4页
《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模拟女性视角和女性话语,以实验式创作笔法表现女性主义反叛意识和价值观,同时消解了《简·爱》内化了的男权秩序权威(神权、父权和父权)和殖民意识,以戏谑的口吻揭示女性主义视阈可能带来的女... 《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模拟女性视角和女性话语,以实验式创作笔法表现女性主义反叛意识和价值观,同时消解了《简·爱》内化了的男权秩序权威(神权、父权和父权)和殖民意识,以戏谑的口吻揭示女性主义视阈可能带来的女性强权,以及女性主义话语强权造成的男性心理生存平衡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视阈 殖民话语 心理生存平衡
下载PDF
“万国公法”的思想权威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秀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7-152,共6页
近代之初,以增强文明意识与解决国际关系所面临的危机为前提,万国公法在日本得到了传播。然而,以万国公法为武器进行殖民侵略的西方列强的本质被充分体得与认知后,日本便迅速走上了利用万国公法构筑霸权体系的道路。其特征表现为:在还... 近代之初,以增强文明意识与解决国际关系所面临的危机为前提,万国公法在日本得到了传播。然而,以万国公法为武器进行殖民侵略的西方列强的本质被充分体得与认知后,日本便迅速走上了利用万国公法构筑霸权体系的道路。其特征表现为:在还没有摆脱列强的殖民枷锁之际,日本便急于将同样的枷锁套在东亚其他国家的头上,并不断利用万国公法营造殖民话语。从文明意识到霸权体系再到殖民话语的演进过程中,日本人最大限度地"活用"了万国公法的"思想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万国公法 文明意识 霸权体系 殖民话语
下载PDF
反殖民书写与话语陷阱——以两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小说为中心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小梅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99-102,113,共5页
小说《野草在歌唱》与《耻》的两位作者相似的种族身份和经历使殖民主义背景下的种族冲突成为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反殖民主义的写作,两部作品在批评和反思殖民主义罪恶的同时未能超越殖民话语的制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之形成共谋关系。
关键词 殖民话语 种族冲突 黑人形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