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与批评实践 |
罗钢
裴亚莉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62
|
|
2
|
殖民话语的隐性书写——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空间”释读 |
赵晶辉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3
|
|
3
|
从后殖民视角看《龙子》——兼评赛珍珠的战争观 |
陈亮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10
|
|
4
|
“华语语系”与“想象的共同体”:解构视域中的“中国”认同 |
李杨
|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9
|
|
5
|
论乔治·奥威尔缅甸殖民生活的政治观 |
陈勇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7 |
7
|
|
6
|
乡村日常生活与帝国经略政治——关于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的几点思考 |
张新民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6
|
|
7
|
文化批评与西方游记研究 |
王小伦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8
|
从颠覆到建构——从《简·爱》的多种解读看阅读的政治性 |
孔岩
陈义华
|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5
|
|
9
|
强占期韩国报刊上的日本人中国游记与东亚殖民话语构建 |
张燕燕
|
《语言与文化研究》
|
2024 |
0 |
|
10
|
“文明”话语与19世纪前期英国殖民话语的转向——以英属印度为中心的考察 |
魏孝稷
|
《全球史评论》
|
2021 |
3
|
|
11
|
帝国虚构与帝国主义思想的建(解)构:殖民话语与后殖民批评再思考(英文) |
薇拉.纽宁
安斯格尔.纽宁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2
|
后殖民语境下的中国文化身份建构 |
陈义华
刘飞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3
|
|
13
|
殖民话语与土司形象:晚清时期英国人眼中的云南土司 |
王春桥
|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14
|
殖民地语境下韩国现代作家的“东北”形象 |
崔一
|
《东疆学刊》
|
2006 |
3
|
|
15
|
析《黑暗之心》中的殖民话语 |
毕凤珊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1
|
|
16
|
后殖民视角下斯蒂芬·迪达勒斯的身份杂合性 |
牟童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9 |
2
|
|
17
|
狄更斯小说的后殖民解读 |
吴桂辉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18
|
论《最后旅程》对《简·爱》男权秩序和殖民话语的消解 |
张素娣
张强宏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2
|
|
19
|
“万国公法”的思想权威 |
陈秀武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20
|
反殖民书写与话语陷阱——以两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小说为中心 |
韩小梅
|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