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4篇文章
< 1 2 2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速钢轧辊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3
1
作者 符寒光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7-73,共7页
介绍了高速钢、半高速钢轧辊的性能、制造方法和应用现状。为扩大高速钢轧辊的应用 。
关键词 高速钢 半高速钢 复合轧辊 热轧 冷轧 轧辊
下载PDF
张力对冷轧板带变形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刘立文 张树堂 武志平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7-39,共3页
在大型商业有限元软件平台上 ,开发了板带轧制三维模拟系统 ,讨论了改变前、后张力时 ,轧件的三维变形特点。模拟结果显示 :增加张力限制金属横向流动 ,加大厚向变形 ,使断面厚度更加均匀 ,其中同时改变前后张力对变形的影响效果最大。
关键词 冷轧 板形 张力 弹塑性有限元 板带轧制
下载PDF
飞机结构件紧固孔强化技术综述 被引量:39
3
作者 钱晓明 姜银方 +1 位作者 管海兵 李志飞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9-753,共5页
对紧固孔强化处理,以提高飞机结构件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的疲劳寿命。基于紧固孔强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从强化机制、实施方法、强化效果、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场合等方面,对冷挤压、干涉配合、滚压、机械喷丸和激光冲击强化五种飞机结构件紧固... 对紧固孔强化处理,以提高飞机结构件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的疲劳寿命。基于紧固孔强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从强化机制、实施方法、强化效果、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场合等方面,对冷挤压、干涉配合、滚压、机械喷丸和激光冲击强化五种飞机结构件紧固孔强化技术进行分析比较。分析认为,五种强化技术都各自存在突出问题,激光冲击强化技术优势明显。传统的强化技术仍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作为飞机结构疲劳断裂设计的基本的强化工艺;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由于处理方式的环保性和突出的强化效果,在提高小孔疲劳寿命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固孔强化 冷挤压 干涉配合 滚压 机械喷丸 激光冲击强化
下载PDF
AZ31B镁合金板材的织构 被引量:26
4
作者 汪凌云 范永革 +3 位作者 黄光杰 黄光胜 潘复生 刘正宏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6-470,共5页
研究了AZ31B镁合金热轧、冷轧和热处理状态板材织构的特征以及对机械性能各向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轧制镁合金板材具有主要以基面织构为主的板织构,其基面平行于板面,其他织构组分相对较弱;冷轧后的基极密度中心围绕板横向向轧制方向... 研究了AZ31B镁合金热轧、冷轧和热处理状态板材织构的特征以及对机械性能各向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轧制镁合金板材具有主要以基面织构为主的板织构,其基面平行于板面,其他织构组分相对较弱;冷轧后的基极密度中心围绕板横向向轧制方向旋转约18°;冷轧后在300℃热处理对织构分布特征影响不大。冷轧后的基面向轧制方向倾斜使该方向的塑性指标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镁合金板材 极图 织构 各向异性
下载PDF
冷轧双相钢连续退火组织的转变 被引量:30
5
作者 邝霜 康永林 +2 位作者 于浩 刘仁东 严玲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5-68,73,共5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实验钢冷轧组织在连续退火过程中的再结晶与相变规律,研究了过时效回火对双相钢显微组织的影响。实验表明,在连续退火初期的加热过程中,在600-720℃大量进行再结晶。加热速度对再结晶行为有较大影响,... 采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实验钢冷轧组织在连续退火过程中的再结晶与相变规律,研究了过时效回火对双相钢显微组织的影响。实验表明,在连续退火初期的加热过程中,在600-720℃大量进行再结晶。加热速度对再结晶行为有较大影响,以10℃/s加热,再结晶将持续到双相区。珠光体在低于720℃的加热过程中变化不明显,而铁素体晶界与晶内出现球状碳化物颗粒。双相区退火过程中,奥氏体首先在珠光体处形成,原铁素体晶界与晶内的碳化物颗粒也形成奥氏体岛。800℃保温后缓慢冷却至630-680℃可以得到合理比例的双相钢组织。当过时效温度大于300℃,马氏体分解,碳化物颗粒析出,将对双相钢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 双相钢 连续退火 过时效 显微组织
下载PDF
提高冷轧过程控制轧制力模型的设定精度 被引量:27
6
作者 白金兰 王军生 +1 位作者 王国栋 刘相华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25,共5页
选择考虑冷轧带钢轧制过程变形区金属塑性变形和入、出口弹性变形的Bland-Ford-Hill模型作为冷轧过程控制轧制力模型并进行分析,确定出变形抗力和摩擦系数是影响轧制力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提出用间接法(变形抗力模型和摩擦系数模型的自... 选择考虑冷轧带钢轧制过程变形区金属塑性变形和入、出口弹性变形的Bland-Ford-Hill模型作为冷轧过程控制轧制力模型并进行分析,确定出变形抗力和摩擦系数是影响轧制力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提出用间接法(变形抗力模型和摩擦系数模型的自适应学习)和直接法(轧制力模型本身的自适应学习)来提高轧制力模型的设定精度。实际应用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效果使轧制力模型设定精度明显提高且性能稳定,可满足在线控制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 轧制力模型 精度 变形抗力模型 摩擦模型 白适应学习
下载PDF
基于ANSYS/LS-DYNA的花键冷滚轧成形数值模拟 被引量:30
7
作者 全建辉 崔凤奎 +2 位作者 杨建玺 徐红玉 薛玉君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9-422,427,共5页
利用显式中心差分算法,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通过数值模拟,实现了花键冷滚轧成形过程的可视化。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讨论了齿形误差及其成因;揭示了滚轧过程中金属流动规律和应力变化情况;分析了冷滚轧前轴坯直径与成形后... 利用显式中心差分算法,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通过数值模拟,实现了花键冷滚轧成形过程的可视化。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讨论了齿形误差及其成因;揭示了滚轧过程中金属流动规律和应力变化情况;分析了冷滚轧前轴坯直径与成形后花键最大外径的关系,提出了轴坯直径的修改建议。研究结果为花键改进设计提供了定量依据,同时也为深入研究花键冷滚轧成形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ANSYS/LS-DYNA 冷滚轧 金属流动规律
下载PDF
过时效和平整对冷轧双相钢板强度、塑性及烘烤硬化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朱晓东 王利 +2 位作者 俞宁峰 季思凯 王聪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7-50,共4页
以低碳Si Mn系冷轧双相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过时效和平整工艺对双相钢板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过时效温度高于350℃左右时屈服强度和屈强比大幅度提高并出现屈服平台;平整对双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也与过时效温度有关。平整和过时效均对... 以低碳Si Mn系冷轧双相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过时效和平整工艺对双相钢板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过时效温度高于350℃左右时屈服强度和屈强比大幅度提高并出现屈服平台;平整对双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也与过时效温度有关。平整和过时效均对双相钢的BH值有较大影响。过时效温度过高或者双相钢的BH值很低,不施加任何平整和预拉伸的情况下,双相钢的BH值很小。300℃以下温度过时效后进行平整和预拉伸有利于获得较高的B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钢 冷轧 平整 过时效 烘烤硬化
下载PDF
冷轧带钢接触式板形仪研制及其工业应用 被引量:29
9
作者 于丙强 杨利坡 +2 位作者 刘宏民 彭艳 尤磊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04-911,共8页
研制了一套适用于冷轧带钢的接触式分片内孔压磁式板形仪,并将其应用于1050HC冷轧机。利用有限元建模,对新型检测辊的结构型式、信号传输和处理方法等进行优化设计,并对板形检测信号进行合理补偿,弥补实际工况对板形检测信号的干扰误差... 研制了一套适用于冷轧带钢的接触式分片内孔压磁式板形仪,并将其应用于1050HC冷轧机。利用有限元建模,对新型检测辊的结构型式、信号传输和处理方法等进行优化设计,并对板形检测信号进行合理补偿,弥补实际工况对板形检测信号的干扰误差。工业应用验证了该板形仪结构合理,使用周期长,检测信号稳定不失真,检测精度很高,为冷轧带钢板形闭环控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片内孔压磁式板形仪 板形检测辊 信号补偿 冷轧 带钢
下载PDF
多种负荷均衡分配法 被引量:14
10
作者 余四清 贺毓辛 +3 位作者 顾卓 胡哲泰 胡俊 王德仁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48-51,共4页
引入负荷函数,使之包含板带轧制所有约束条件,提出多种负荷均衡分配法优化轧制规程。新算法兼顾多方面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可以灵活调节各种负荷和约束条件的相对富余量,计算速度也比一般非线性规划快得多。
关键词 冷轧 优化 负荷 均衡分配法 轧制
下载PDF
UCM六辊冷轧机中间辊辊形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曹建国 张勇 +4 位作者 杨光辉 孟小明 曹立潮 周学会 王正凯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66-971,共6页
针对1500UCM宽带钢冷轧机轧制薄规格带钢易出现板形缺陷和轧辊剥落等问题,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六辊轧机辊系弹性变形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利用UCM轧机窜辊特性和轧机板形控制性能指标设计中间辊新辊形。有限元仿真研究表明:UCM轧机中... 针对1500UCM宽带钢冷轧机轧制薄规格带钢易出现板形缺陷和轧辊剥落等问题,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六辊轧机辊系弹性变形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利用UCM轧机窜辊特性和轧机板形控制性能指标设计中间辊新辊形。有限元仿真研究表明:UCM轧机中间辊新辊形与原辊形相比,轧机板形控制能力明显提高,工作辊弯辊调控功效提高35.21%,辊缝横向刚度增强12.25%,常轧宽度1 280 mm薄板的辊缝凸度调节域面积增大75.26%;且UCM轧机辊间压力分布得到改善,中间辊和工作辊的辊间接触压力峰值和辊间接触压力不均匀度系数分别下降3.16%和2.53%,支持辊和中间辊辊间接触压力峰值和辊间接触压力不均匀度系数分别下降13.29%和17.45%。研究结果为开展UCM轧机中间辊新辊形工业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钢 冷轧 辊形 有限元方法 板形控制
下载PDF
DP500冷轧双相钢的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23
12
作者 邝霜 康永林 +2 位作者 于浩 刘仁东 严玲 《金属热处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55,共5页
在实验室试制了500 MPa级C-Si-Mn系冷轧双相钢,进行了力学性能测定和显微组织分析。结果表明,该钢平均屈服强度为264 MPa,抗拉强度为552 MPa,屈强比〈0.5,50标距伸长率为26%,烘烤硬化值〉50 MPa,退火组织中铁素体平均晶粒尺寸为9μm,马... 在实验室试制了500 MPa级C-Si-Mn系冷轧双相钢,进行了力学性能测定和显微组织分析。结果表明,该钢平均屈服强度为264 MPa,抗拉强度为552 MPa,屈强比〈0.5,50标距伸长率为26%,烘烤硬化值〉50 MPa,退火组织中铁素体平均晶粒尺寸为9μm,马氏体含量约为17%。结合试验结果,分析了连续退火工艺与热轧带状组织对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60-820℃保温,缓慢冷却至620-680℃后,以〉30℃/s的速率快速冷却可以得到优良的双相钢力学性能。热轧板中的带状组织对伸长率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钢 冷轧 连续退火 带状组织 烘烤硬化
下载PDF
轧辊粗糙度对不锈钢板带表面和工艺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6
13
作者 陈金山 李长生 曹勇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36,共7页
不锈钢板带冷轧过程中,轧辊表面粗糙度对轧制工艺参数设定和表面质量控制有重要的影响。在实验室对SUS430不锈钢进行冷轧润滑试验,利用Quanta 600扫描电子显微镜、Zeiss-LSM 700光学显微镜和粗糙度仪等研究冷轧过程中轧辊表面粗糙度对... 不锈钢板带冷轧过程中,轧辊表面粗糙度对轧制工艺参数设定和表面质量控制有重要的影响。在实验室对SUS430不锈钢进行冷轧润滑试验,利用Quanta 600扫描电子显微镜、Zeiss-LSM 700光学显微镜和粗糙度仪等研究冷轧过程中轧辊表面粗糙度对带钢表面粗糙度、表面微观缺陷率、表面油膜厚度和轧制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粗糙度为0.7μm轧辊在低质量分数乳化液下对带钢表面改善较为明显,高质量分数乳化液下带钢粗糙度随轧辊粗糙度的增加而增加;降低轧辊粗糙度有利于减小表面缺陷率;随着轧辊粗糙度的增加,低质量分数乳化液下带钢表面油膜厚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高质量分数乳化液下采用粗糙度0.7μm轧辊,油膜厚度最大;随着轧辊粗糙度的增加,高质量分数乳化液下轧制力逐渐增加,低质量分数乳化液下使用粗糙度0.8μm轧辊,轧制力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 轧辊表面粗糙度冷 轧制力 油膜
下载PDF
冷轧薄带板形检测信号正交多项式分解及数学模型 被引量:19
14
作者 邸洪双 张晓峰 +1 位作者 刘相华 王国栋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9期33-36,共4页
基于UC轧机板形控制的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采用正交多项式对冷轧薄带板形检测信号进行辨识和分解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在分解过程中避开了三次项的影响,因此,与国外学者所用的勒让德多项式和国内用的一般多项式相比,该模型... 基于UC轧机板形控制的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采用正交多项式对冷轧薄带板形检测信号进行辨识和分解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在分解过程中避开了三次项的影响,因此,与国外学者所用的勒让德多项式和国内用的一般多项式相比,该模型对板形检测信号进行分解更能反映板形缺陷的实际情况,并便于确定板形控制的执行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形 正交多项式 数学模型 冷轧 薄板
下载PDF
四辊冷轧机轧辊弯曲和压扁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时旭 刘相华 +1 位作者 王国栋 李山青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57-960,共4页
借助Marc有限元软件,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法对四辊冷轧机冷轧过程进行了模拟,同时对轧辊变形进行了分析·计算模型中将辊系变形与带钢变形统一考虑,并解决了轧件与辊系之间的耦合问题,避免了采用假定或迭代方法确定轧制力分布时产... 借助Marc有限元软件,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法对四辊冷轧机冷轧过程进行了模拟,同时对轧辊变形进行了分析·计算模型中将辊系变形与带钢变形统一考虑,并解决了轧件与辊系之间的耦合问题,避免了采用假定或迭代方法确定轧制力分布时产生的误差·采用逐步收敛的求解过程使计算结果精确、可靠·在不同的轧制条件下,得出了带钢宽度、弯辊力等参数对辊系弯曲、工作辊接触弧上的压扁变形、板宽方向的压扁变形和有载辊缝的影响,为板形分析与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和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 四辊轧机 弹塑性有限元 辊系变形
下载PDF
无取向硅钢退火织构的演变与磁性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金自力 任慧平 张红杰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7-80,共4页
运用取向分布函数(ODF)分析了50W600电工钢不同退火工艺退火织构的演变及织构对电磁性能的影响,利用织构数据计算了无取向硅钢的磁晶各向异性能。研究表明,较高的退火温度或较长的保温时间,再结晶织构α线的取向密度下降,{100}<011&... 运用取向分布函数(ODF)分析了50W600电工钢不同退火工艺退火织构的演变及织构对电磁性能的影响,利用织构数据计算了无取向硅钢的磁晶各向异性能。研究表明,较高的退火温度或较长的保温时间,再结晶织构α线的取向密度下降,{100}<011>和{211}<011>取向密度急剧降低,γ线{111}<112>密度显著增加,晶粒取向绝大多数聚集在γ线{111}<112>取向附近;低温退火有助于提高无取向硅钢有利织构{100}<UVW>的占有率。磁晶各向异性能计算结果表明无取向硅钢也存在磁各向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 无取向硅钢 织构演变 磁性能
下载PDF
汽车用冷轧双相钢的生产工艺及组织性能特征 被引量:20
17
作者 康永林 邝霜 +1 位作者 刘仁东 严玲 《鞍钢技术》 CAS 2008年第4期1-8,34,共9页
介绍了冷轧双相钢的生产方法以及国内外生产发展概况。分析了冷轧双相钢的合金成分特点、显微组织特征、力学特性与主要工艺控制要点,并对我国双相钢的生产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双相钢 冷轧 连续退火 连续热镀锌
下载PDF
薄带钢冷轧过程带钢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时旭 李山青 +2 位作者 刘相华 王国栋 许健勇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45-47,74,共4页
借助有限元软件 Marc,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法对 4辊轧机冷轧薄带钢过程带钢变形进行了分析。计算模型对辊系的弹性变形与带钢的弹塑性变形按照接触问题进行耦合分析 ,得到了带钢厚度沿带钢宽度方向分布、边部减薄及有载辊缝等一系列有... 借助有限元软件 Marc,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法对 4辊轧机冷轧薄带钢过程带钢变形进行了分析。计算模型对辊系的弹性变形与带钢的弹塑性变形按照接触问题进行耦合分析 ,得到了带钢厚度沿带钢宽度方向分布、边部减薄及有载辊缝等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 4辊轧机 有限元 带钢变形
下载PDF
室温ECAP和冷轧复合变形工业纯钛的组织和性能 被引量:24
19
作者 付文杰 赵西成 +1 位作者 杨西荣 兰新哲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3-306,共4页
采用ECAP技术和常规冷轧复合变形工艺制备了高强度工业纯钛,研究了复合变形后试样的力学性能与显微组织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业纯钛经室温单道次ECAP和冷轧复合变形后,晶粒被严重拉长,形成了明显的纤维状组织,试样的抗拉强度高达805 MPa;... 采用ECAP技术和常规冷轧复合变形工艺制备了高强度工业纯钛,研究了复合变形后试样的力学性能与显微组织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业纯钛经室温单道次ECAP和冷轧复合变形后,晶粒被严重拉长,形成了明显的纤维状组织,试样的抗拉强度高达805 MPa;随着冷轧变形量的增大,变形组织的细化程度和均匀性提高,使试样的强度和塑性进一步提高.位错滑移和孪生是工业纯钛室温ECAP和冷轧复合变形的主要变形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ECAP 冷轧 工业纯钛 纤维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冷轧产品边裂成因分析及控制 被引量:23
20
作者 齐喜爱 沈鹏杰 《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 CAS 2010年第4期32-34,37,共4页
鉴于冷轧边裂情况比较复杂,主要从热轧温度制度、冷轧酸洗切边和冷轧负荷分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轧边裂产生的原因是热轧温度制度不稳定、冷轧酸洗切边不良以及冷轧轧制负荷分配不均。通过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取得了... 鉴于冷轧边裂情况比较复杂,主要从热轧温度制度、冷轧酸洗切边和冷轧负荷分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轧边裂产生的原因是热轧温度制度不稳定、冷轧酸洗切边不良以及冷轧轧制负荷分配不均。通过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 边裂 热轧温度制度 控制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