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进高原自主神经功能变化与急性高原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13
1
作者 田开新 覃军 +3 位作者 黄岚 隆敏 喻杨 于世勇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研究急进高原前、后心血管自主神经(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功能变化及其与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之间关系,揭示ANS在AMS发病中的作用,探求预防AMS的可能途径。方法对99名健康男性青年在海拔450... 目的研究急进高原前、后心血管自主神经(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功能变化及其与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之间关系,揭示ANS在AMS发病中的作用,探求预防AMS的可能途径。方法对99名健康男性青年在海拔450m平原和空运急进3700m高原后2~4d内进行心率变异性(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和冷加压试验(cold pressor test ,CPT)检测;在急进高原后l~5d接受AMS发病情况调查。结果急进高原后第1天AMS发病率92%,其中,中重度AMS占10%、轻度占36%、基本无反应占54%。LF/HFn随AMS程度减轻而减少,HFn随AMS程度加重而增加。中重度、轻度、基本无AMS反应组平原时收缩压(SBP)分别为(123.42±7.14)mmHg、(120.6±11.22)mmHg、(122.58±10.92)mmHg,均显著高于无反应纽(111.31±9.48)mmHg,(P〈0.05);中重度AMS组在平原CPT后心率(tm)变化幅度[(7.57±8.22)b/min]显著低于基本无反应组[(25.47±19.26)b/min,(P〈0.05)]。急进高原后,中重度、轻度、基本无AMS反应纽CPT后SBP变化幅度分别为(8.14±4.95)mmHg、(9.56±7.77)mmHg、(9.97±6.80)mmHg,均显著低于无反应组[(17.00±12.75)mmHg,(P〈0.05)];HR变化幅度分别为(11.13±6.08)b/min、(10±7.5)b/min、(12.25±8.14)b/min,均显著低于无反应组([19.71±9.35)b/min,P〈0.05]。AMS症状积分与平原时LF/HF正相关(r=0.437,P〈0.01),与平原时CVF后HR变化幅度呈负相关(r=-0.35,P=0.01)。结论平原交感神经活动较高者其ANS的应激调节能力相对较小,对AMS易感性较高。改善ANS功能可能有助于预防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自主神经 急性高原反应 心率变异性 冷加压实验
下载PDF
自主神经功能在急性高原反应发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12
2
作者 隆敏 覃军 +3 位作者 黄岚 田开新 于世勇 喻杨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5-408,共4页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在急性高原反应(AMS)发病中的意义。方法43名健康青年男性在完成进舱前的5min短程心率变异性(HRV)、冷加压试验(CPT)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A)浓度检测后,进入低压氧舱模拟急进海拔4500m1天。所有受试者在...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在急性高原反应(AMS)发病中的意义。方法43名健康青年男性在完成进舱前的5min短程心率变异性(HRV)、冷加压试验(CPT)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A)浓度检测后,进入低压氧舱模拟急进海拔4500m1天。所有受试者在模拟高原第2、10、20h接受HRV动态检测,并再次接受CPT及NA检测,出舱前进行AMS症状评分。根据AMS评分,25名评分≤10分者定为轻度AMS组,即A组;18名评分>10分者定为中重度AMS组,即B组。结果与A组相比,B组进舱前CPT中收缩压升高幅度较高(P<0.05);B组在模拟4500m第10hHRV中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爱丁堡指数(PNN50)、高频(HF)及总功率(TP)较低(均P<0.05),第20hPNN50及HF也较低(P<0.01,P<0.05),而LF/HF及血浆NA较高(P<0.05)。AMS评分与进舱前SDNN、rMSSD、LF、TP及NA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与模拟高原SDNN、rMSSD、PNN50及HF呈显著负相关(SDNN、rMSSD、PNN50P<0.01,HFP<0.05),而与NA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ANS在AMS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联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ANS功能检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AMS易感人群,并有助于诊断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神经系统 高原病 心率变异性 冷加压试验 去甲肾上腺素
下载PDF
高血压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超声心动图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邓又斌 汪道文 +4 位作者 马春桃 黎春雷 杨好意 常青 潘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9期860-862,共3页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及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 (AT1)拮抗剂对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 2 4例轻至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和 2 4例健康对照组。分别于AT1拮抗剂 (Losartan或Telmisar...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及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 (AT1)拮抗剂对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 2 4例轻至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和 2 4例健康对照组。分别于AT1拮抗剂 (Losartan或Telmisartan)服用前和服用 12周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冷加压试验和硝酸甘油诱导的冠脉左主干内径变化。结果 冷加压试验诱导的冠脉左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在高血压病组 (- 4.3± 8.7% )显著低于对照组(10 .5± 3.9% ,P <0 .0 0 0 1)。服用AT1拮抗剂后 ,高血压病组冷加压试验诱导的冠脉左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 (13 .7±8.0 % )明显高于服用前 (- 4.3± 8.7% ,P <0 .0 0 0 1) ,冷加压试验诱发的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在 14例血压控制满意的患者中 (从 - 5 .7± 7.7%变为 14.1± 8.8% ,P <0 .0 0 0 1)和 10例血压控制不满意的患者中 (从 - 2 .3±10 .0 %变为 13 .1± 7.0 % ,P =0 .0 0 2 )均得到改善。高血压病组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诱导的冠脉左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 (2 3.2± 14.4%比 2 7.2± 13.5 % ,P =0 .2 )。结论 本研究证明轻至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受损 ,经AT1拮抗剂治疗后 ,冠脉左主干可恢复对冷加压试验的正常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皮功能 冷加压试验 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 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下载PDF
模拟急进高原1d健康青年男性自主神经功能动态变化 被引量:8
4
作者 隆敏 覃军 +3 位作者 黄岚 田开新 于世勇 喻杨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80-284,共5页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1d内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动态变化。方法采用低压氧舱模拟急进4500m高原1d,43名健康青年男性在进舱前和模拟急进高原第2h、10h、20h接受5min短程心率变异性(HRV)、静息心率(HR)及血压(BP)动态检测;进舱前和模拟急进...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1d内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动态变化。方法采用低压氧舱模拟急进4500m高原1d,43名健康青年男性在进舱前和模拟急进高原第2h、10h、20h接受5min短程心率变异性(HRV)、静息心率(HR)及血压(BP)动态检测;进舱前和模拟急进高原过程中受试者各进行1次冷加压试验(CPT)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A)浓度检测。结果与进舱前相比,模拟急进高原1d内HRV中相差>50ms的相邻RR间期占RR间期总数的百分比(PNN50)呈显著持续下降(P<0.01);低频/高频(LF/HF)呈持续升高趋势;模拟急进高原第10h、20h分型维数(FD)呈持续显著下降(P<0.05,P<0.01);低频校正值(LFnu)及高频校正值(HFnu)分别在模拟急进高原第2h、10h显著下降(P<0.05,P<0.01),随后均呈升高趋势。模拟急进高原1d HR较进舱前持续显著升高(P<0.01),而CPT中收缩压升高幅度及血浆NA显著下降(P<0.05,P<0.01)。结论急进高原1d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活动较平原均显著减弱、调节功能受到广泛抑制,交感神经相对占优势并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自主神经系统 心率变异性 冷加压试验 去甲肾上腺素 调节
原文传递
急进高原初期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变化 被引量:7
5
作者 隆敏 覃军 +3 位作者 黄岚 田开新 于世勇 喻杨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联合采用多种检测方法探讨急进高原初期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变化。方法99名健康汉族男性青年,分别在平原和空运至海拔3675 m西藏高原后2~4 d内接受了5 min短程心率变异性、冷加压试验、静息心率及血压检测。结果与平原相比,急进西藏... 目的联合采用多种检测方法探讨急进高原初期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变化。方法99名健康汉族男性青年,分别在平原和空运至海拔3675 m西藏高原后2~4 d内接受了5 min短程心率变异性、冷加压试验、静息心率及血压检测。结果与平原相比,急进西藏高原心率变异性中平均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相差>50 ms的相邻RR间期占RR间期总数的百分比(PNN_(50))、低频(LF)、高频(HF)、总功率(TP)、低频校正值(LFnu)、高频校正值(HFnu)及分型维数(FD)均显著下降,而LFnu和低频/高频(LF/HF)显著升高;冷加压试验中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升高幅度也显著下降;静息心率显著增快,而收缩压和舒张压无显著变化。结论急进高原初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调节功能受到广泛抑制,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自主神经系统 心率变异性 冷加压试验 调节
原文传递
恐惧的代价:疼痛恐惧、心理忧虑和躯体化对疼痛感知预测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张西磊 Todd Jackson +1 位作者 陈红 杨周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9,共7页
首次在无痛群体中比较疼痛恐惧、心理忧虑和躯体化对疼痛感知的预测作用大小及调节和中介关系。以多个同类量表得分的Z分数加和作为三者的因子分,以冷压痛觉测验(CPT)疼痛指标(阈限、耐受性、强度、不愉快度)为目标变量,通过分层回归及... 首次在无痛群体中比较疼痛恐惧、心理忧虑和躯体化对疼痛感知的预测作用大小及调节和中介关系。以多个同类量表得分的Z分数加和作为三者的因子分,以冷压痛觉测验(CPT)疼痛指标(阈限、耐受性、强度、不愉快度)为目标变量,通过分层回归及调节和中介作用分析,发现疼痛恐惧对疼痛不愉快度的预测作用最强,心理忧虑对疼痛体验(强度、不愉快度)的预测作用被疼痛恐惧完全中介,躯体化只有在高疼痛恐惧条件下才显著负向预测疼痛不愉快度。综上,疼痛恐惧是三因素中预测CPT疼痛体验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疼痛恐惧 心理忧虑 躯体化 冷压痛觉测验 中介效应 调节效应
下载PDF
此刻觉察冥想方案的有效性:来自冷压任务的证据 被引量:6
7
作者 齐臻臻 刘兴华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6-571,共6页
目的:探讨此刻觉察(Present Awareness,PA)冥想的镇疼效果,并与专注式冥想(Focused Attention,FA)进行比较。方法:招募67名健康在校大学生,随机分为FA、PA和疼痛教育组(Education Group,EDU)。分别进行20分钟的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冷压任... 目的:探讨此刻觉察(Present Awareness,PA)冥想的镇疼效果,并与专注式冥想(Focused Attention,FA)进行比较。方法:招募67名健康在校大学生,随机分为FA、PA和疼痛教育组(Education Group,EDU)。分别进行20分钟的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冷压任务,测试冰水期和恢复期的疼痛、痛苦程度。结果:PA组在冰水期的疼痛、痛苦改善程度显著优于FA组和EDU组;在恢复期同样优于FA组和EDU组,恢复期痛苦改善程度上,FA组也优于EDU组。结论:本研究从冷压任务疼痛、痛苦改善方面提供证据,说明了短期PA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冥想 此刻觉察 疼痛 随机 对照
原文传递
经皮神经电刺激对实验性冷痛和热痛的对侧调制 被引量:3
8
作者 宋丽萍 Andrew C.N.Chen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295-298,共4页
目的本实验研究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对实验性冷痛试验(coldp ressor test,CPT)和热痛试验(tonic heat pain test,THPT)诱发的疼痛的对侧调制作用。方法20名右利手的健康男性大学生,参加... 目的本实验研究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对实验性冷痛试验(coldp ressor test,CPT)和热痛试验(tonic heat pain test,THPT)诱发的疼痛的对侧调制作用。方法20名右利手的健康男性大学生,参加基线阶段和调制阶段的实验。基线阶段包括CPT和THPT,要求被试以随机顺序把左手放入冷水(1℃)和热水(47℃)中各3min。调制阶段为左手诱发疼痛,右手接受TENS调制。用口头评分量表测量疼痛过程中的疼痛强度和不适度,用简易麦-吉量表(SF-MPQ)来评价被试对疼痛的主观感受。结果当被试左手诱发疼痛,TENS应用于右手正中神经位置时,显著降低了被试在THPT的疼痛强度和不适度以及SF-MPQ各项指标的评分。但是在CPT里,TENS没有明显的调制效果。结论TENS有调制对侧疼痛的作用,这种对侧镇痛作用证实了中枢机制的参与。对冷痛和热痛的不同调制作用提示TENS的镇痛效果部分受疼痛模型性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神经电刺激 对侧镇痛 实验性冷痛 实验性热痛
下载PDF
心血管高反应对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心率变异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征 韩飞舟 +1 位作者 杨建涛 林虹伶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2年第6期427-430,共4页
目的研究心血管高反应性(HCVR)对中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HRV)的影响。方法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在院疗养男性高血压(1级)患者60例,依照冷加压试验(CPT)将受试者分成高反应组及正常反应组。比较两组相应的临床... 目的研究心血管高反应性(HCVR)对中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HRV)的影响。方法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在院疗养男性高血压(1级)患者60例,依照冷加压试验(CPT)将受试者分成高反应组及正常反应组。比较两组相应的临床资料以及动态血压、HRV等。结果(1)与50名正常血压对照者比较,60名高血压患者中HCVR所占比例较高(58.3%vs26.0%,P〈0.01)。(2)与正常反应组比较,高反应组24h平均收缩压(SBP)[(148.9±8.9)vs(143.6±8.5)mmHg,P〈0.05]、24h平均舒张压(DBP)[(94.4±5.7)vs(90.5±6.0)mmHg,P〈0.05]较高;夜间平均SBP[(145.4±9.2)vs(135.2±6.4)mmHg,P〈0.01]、夜间平均DBP[(92.7±5.8)V.g(83.6±5.2)mmHg,P〈0.01]增高更明显;高反应组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勺型高血压者较正常反应组显著增高(74.3%vs28.0%,P〈0.01)。(3)高反应组与正常反应组相比,HRV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SDNN:(85.8±10.7)vs(118.6±13.8)ms;SDANN:(73.1±14.2)vs(106.1±15.2)ms;RMSD:(14.3±5.5)vs(22.3±9.5)ms;PNN50:(4.9±2.1)%vs(7.0±3.0)%,P〈0.01]。(4)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CVR(OR=4.53;95%CI1.77~11.60)及HRV(OR=10.28,95%CI3.94±26.86)降低可能是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HCVR者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比例较高;高血压合并HCVR者非勺型血压多见,昼夜节律紊乱,心率变异减低,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反应性:冷加压试验 动态血压:心率变异 自主神经
下载PDF
高血压家庭史儿童冷加压试验4年随访 被引量:2
10
作者 聂明 李家宜 李竞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3期143-145,共3页
对1987年110名冷加压试验少年(年龄10~17岁,分为高血压组、临界组、遗传组、肥胖组和对照组)进行随访,以了解冷加压试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高血伍组阳性率最高,临界组、遗传组次之。原试验阳性者仍保持阳性。阴性者部... 对1987年110名冷加压试验少年(年龄10~17岁,分为高血压组、临界组、遗传组、肥胖组和对照组)进行随访,以了解冷加压试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高血伍组阳性率最高,临界组、遗传组次之。原试验阳性者仍保持阳性。阴性者部分转为阳性,其中以临界组最多,遗传组次之。表明该试验具有可靠性及稳定性,对识别原发性高血压易患者有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加压试验 高血压
下载PDF
认知信息对大学生冷压痛及应对策略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晓鹏 陈红 +2 位作者 Todd Jackson 刘琨 杨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342-344,共3页
目的:在冷加压测试中考察不同认知信息对大学生疼痛强度、疼痛耐受力以及疼痛应对策略的影响。方法:100名健康大学生,随机分配到提供相应信息的威胁组和安全组(n=50)。冷加压测试后,记录疼痛耐受力、疼痛强度以及应对策略使用情况。结果... 目的:在冷加压测试中考察不同认知信息对大学生疼痛强度、疼痛耐受力以及疼痛应对策略的影响。方法:100名健康大学生,随机分配到提供相应信息的威胁组和安全组(n=50)。冷加压测试后,记录疼痛耐受力、疼痛强度以及应对策略使用情况。结果:两组被试者疼痛强度没有差异;疼痛耐受力安全组(76.57±69.00s)显著高于威胁组(41.25±35.86s)(P<0.05)。安全组完成整个测试过程的人数(26人)显著高于威胁组(14人);在疼痛应对策略使用上,威胁组被试者采取分心、自我鼓励、忽视等应对策略的频率以及认知策略使用的总水平上都显著低于安全组被试者,在再解释和灾难化策略使用上,两组间无差异。结论:认知信息对中国大学生的冷压痛行为及应对策略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信息 冷加压测试 疼痛耐受力 应对策略
下载PDF
评价颈动脉功能新参数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向红 曹铁生 +2 位作者 刘杰 段云友 李朝军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59-761,共3页
目的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quality intima—media thickness,QIMT)技术探讨正常人冷加压试验前后颈总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D%)与颈总动脉血流平均波强和波强距离比参数评价颈总动脉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应用QIMT技术观察2... 目的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quality intima—media thickness,QIMT)技术探讨正常人冷加压试验前后颈总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D%)与颈总动脉血流平均波强和波强距离比参数评价颈总动脉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应用QIMT技术观察24例健康志愿者静息状态下、冷加压负荷试验后的左侧颈总动脉,测量其收缩末期、舒张末期内径及颈总动脉血流参数,并计算内径变化范围、百分变化率、血流平均波强和波强距离比。绘制血管内径百分变化率、血流平均波强和波强距离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三者的检验效能。结果与试验前相比,正常人颈总动脉内径变化幅度与内径百分变化率均显著减低,血流平均波强与波强距离比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波强距离比、平均波强和内径百分变化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7、0.821和0.728,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IMT可准确测量冷加压前后颈总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可通过常规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血流平均波强、波强距离比评价颈总动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颈动脉 冷加压试验
原文传递
正常血压中年人群的盐敏感状况及盐敏感检测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飞舟 王征 +2 位作者 丁艳萍 王茜 林虹伶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47-749,共3页
目的调查血压正常的中年人群的盐敏感状况,比较慢性盐负荷试验与冷加压试验两种方法在盐敏感性检出上的一致性。方法对68例血压正常的中年人进行冷加压试验和慢性盐负荷试验,根据慢性盐负荷试验结果将该人群分为盐敏感(SS)组和盐不敏感(... 目的调查血压正常的中年人群的盐敏感状况,比较慢性盐负荷试验与冷加压试验两种方法在盐敏感性检出上的一致性。方法对68例血压正常的中年人进行冷加压试验和慢性盐负荷试验,根据慢性盐负荷试验结果将该人群分为盐敏感(SS)组和盐不敏感(NSS)组,比较SS组和NSS组的一般资料及血压增幅值差异。采用配对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比较慢性盐负荷试验和冷加压试验两种方法检测盐敏感性的差异。结果慢性盐负荷试验结果发现,SS组为22例(32.4%),NSS组为46例(67.6%)。与NSS组相比,SS组的年龄偏大、高血压家族史比例偏高(P<0.05),静息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偏高(P<0.01)。与NSS组比较,SS组在冷加压试验后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增幅均升高(P<0.05,P<0.01)。慢性盐负荷试验和冷加压试验两种方法检测盐敏感性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3,P>0.05)。结论血压正常的中年人群中盐敏感性检出率为32.4%,冷加压试验或可代替慢性盐负荷试验检测人群的盐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敏感 盐负荷试验 冷加压试验 血压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及维生素C的急性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好意 邓又斌 +5 位作者 毕小军 常青 刘红云 陆永萍 孟小军 黎春雷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冷加压试验前后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的百分变化率评价冠状动脉内皮功能 ;并用此方法评价维生素C静脉注入对其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 2 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和 18例健...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冷加压试验前后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的百分变化率评价冠状动脉内皮功能 ;并用此方法评价维生素C静脉注入对其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 2 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和 18例健康对照者。分别于维生素C静脉注入前后 ,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静息状态下、冷加压负荷试验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 ,并计算冷加压负荷试验和硝酸甘油诱发的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结果 :冷加压试验前后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明显低于正常人 (P <0 .0 0 1) ,硝酸甘油诱发的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扩张型心肌病组和健康对照组 (P =0 .5 8)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维生素C静脉注入后 ,1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冷加压试验前后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明显高于静脉注入前 (P <0 .0 0 1) ,但硝酸甘油诱发的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与静脉注入前 (P =0 .3 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减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扩张型心肌病 冠状动脉 血管内皮功能 维生素C 冷加压试验
下载PDF
儿童超声心动图冷加压试验心功能指标的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孟洪弟 张孝芳 +2 位作者 王玉玲 张绍华 徐文林 《大连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284-287,共4页
在以往研究超声心动图冷加压试验心功能改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射血分数(EF)的个体变化趋势,频率校正值(Vcf×100/HR)与后负荷收缩末期室壁应力 Ss 的关系,心脏舒张功能 VLcf 的改变。并讨论了影响因素。
关键词 冷加压试验 超声心动图 心脏功能
原文传递
冷加压试验超声心动图评价高脂血症患者的冠状动脉内皮功能 被引量:2
16
作者 屈建锋 刘小冬 +4 位作者 刘芬儒 孙向东 缪仕华 宋亚辉 谢秀乐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 :应用冷加压试验超声心动图评价高脂血症患者的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方法 :将 80例研究对象对分为两组 :高脂血症组、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组又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三个亚组。应用超声心动图仪显示静... 目的 :应用冷加压试验超声心动图评价高脂血症患者的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方法 :将 80例研究对象对分为两组 :高脂血症组、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组又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三个亚组。应用超声心动图仪显示静息状态下、冷加压负荷试验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冠状动脉左主干图像 ,测量其内径并计算内径变化百分率。结果 :与正常对照者相比 ,高脂血症患者冷加压负荷试验前后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变化百分率明显降低 [(15 .6± 6 .0 ) %∶(9.8± 3.5 ) %、(9.9± 3.5 ) %、(8.0± 3.4 ) % ,均P <0 .0 5 ],其中又以混合性高脂血症者为甚。结论 :冷加压试验超声心动图可用于检测冠状动脉内皮功能 ;高脂血症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冠状动脉 内皮功能 冷加压试验 超声心动描记术
原文传递
健康儿童超声心动图冷加压试验(附6例心肌炎对照) 被引量:2
17
作者 孟洪弟 张孝芳 +2 位作者 王玉玲 张绍华 徐文林 《大连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22-26,共5页
本文应用超声心动图研究37例健康儿童,6例心肌炎患儿在冷加压试验(CPT)过程中心功能的变化,并讨论了变化机制,结果提示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收缩时间间期(STI)及频率校正的周边纤维缩短迷率(Vcf×100/HR)可作为CPT时评价... 本文应用超声心动图研究37例健康儿童,6例心肌炎患儿在冷加压试验(CPT)过程中心功能的变化,并讨论了变化机制,结果提示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收缩时间间期(STI)及频率校正的周边纤维缩短迷率(Vcf×100/HR)可作为CPT时评价心肌变力状态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加压试验 超声心动图 心肌炎
原文传递
Sub-Grouping Healthy Subjects’ Sensitivity to Pai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ersonality Traits: Results of a Cluster Analysis
18
作者 Dorit Pud Roi Treister Elon Eisenberg 《Applied Mathematics》 2014年第11期1705-1712,共8页
Objectiv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sensitivity to pain and the factors that may contribute to these differences are well studied. Nevertheless, there is no single test that can reliably classify subjects as bein... Objectiv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sensitivity to pain and the factors that may contribute to these differences are well studied. Nevertheless, there is no single test that can reliably classify subjects as being sensitive or insensitive to pain. Methods: In the present study,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d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subgroups among 191 healthy subjects (105 females, 86 males) according to their sensitivity to pain. Group determination was based on the subjects’ response to experimental noxious stimuli of heat (pain intensity), cold (cold pain threshold, tolerance, and intensity), and conditioned pain modulation (CPM, tested by co-administering repeated short painful heat stimuli and a conditioning tonic cold pain stimulation).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determine if the subjects in these subgroups differed on personality traits scores on Cloninger’s 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TPQ, outcome measure) for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Novelty Seeking (NS);Harm Avoidance (HA);and Reward Dependence (RD)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Based on pain scores, subjects were grouped as low pain (57%) with a low level of sensitivity in pain parameters, or high pain (43%) cluster members. The high pain had significant higher scores of HA (p = 0.05) and RD (p = 0.05) than the low pain group. Conclusions: This method of sub-grouping may be useful for identifying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the sensitivity to pain and may point to groups at risk for experiencing high levels of clinical p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USTER Analysis cold pressor test Experimental PAIN Human PERSONALITY TRAITS
下载PDF
波强度新参数的临床应用
19
作者 罗向红 李朝军 +2 位作者 曹铁生 段云友 刘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应用波强(WI)分析法探讨正常人冷加压实验前后颈总动脉血流平均波强(MWI)、收缩早期瞬时波强(W1)和收缩晚期瞬时波强(W2)在评价颈总动脉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健康志愿者24名。应用WI分析法观察记录静息状态下、冷加压后右侧颈总动脉... 目的应用波强(WI)分析法探讨正常人冷加压实验前后颈总动脉血流平均波强(MWI)、收缩早期瞬时波强(W1)和收缩晚期瞬时波强(W2)在评价颈总动脉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健康志愿者24名。应用WI分析法观察记录静息状态下、冷加压后右侧颈总动脉的W1、W2及颈总动脉血流参数,并计算颈总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血流MWI。绘制W1、W2和MW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三者的检验效能。结果与试验前相比,颈总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与W1均显著减低,MWI与W2显著增加(P<0.05)。MWI、W1和W2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8、0.731和0.698,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常规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血流MWI可评价颈总动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总动脉 冷加压试验 平均波强 波强分析
下载PDF
冷加压实验超声心动图及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评价冠脉微循环内皮功能
20
作者 李馨 何疆春 +2 位作者 贺声 张云山 沈燕华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9年第5期309-311,共3页
目的应用冷加压实验超声心动图及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的冠心病高危人群的微循环内皮功能。方法冠脉造影结果正常受检者40例,分为无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对照组20例和冠心病高危人群组20例。分别于静息状态下、冷加压... 目的应用冷加压实验超声心动图及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的冠心病高危人群的微循环内皮功能。方法冠脉造影结果正常受检者40例,分为无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对照组20例和冠心病高危人群组20例。分别于静息状态下、冷加压实验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测量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并计算其内径变化率;测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并计算其流速变化率,比较两组干预状态下的内径变化率和流速变化率。结果静息状态下两组冠脉内径及峰值流速基础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冷加压实验后,冠心病高危人群组冠脉内径扩张率(4.53±2.65)%、流速增加率(23.64±5.72)%,低于对照组的(11.37±3.29)%及(43.76±4.28)%(P〈0.05)。含服硝酸甘油后,两组内径变化率和流速变化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高危人群在冠脉造影结果正常时可能已合并冠状动脉微循环内皮功能损伤,冷加压实验超声心动图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内皮功能有一定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内皮功能 冠状动脉 冷加压实验 超声心动描记术 冠脉血流显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