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及病人术后认识功能的作用 被引量:33
1
作者 李华忠 徐继海 +2 位作者 宋际明 袁管京 黄忠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7期904-906,911,共4页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病人以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镇痛的麻醉效果及其对病人术后认识功能的作用和影响。方法:将64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32例)予以静脉注射丙泊酚、芬太尼,观察组(32例)予以靶控输注丙泊酚...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病人以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镇痛的麻醉效果及其对病人术后认识功能的作用和影响。方法:将64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32例)予以静脉注射丙泊酚、芬太尼,观察组(32例)予以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结果:插管前和插管后,2组病人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插管后舒张压和心率高于插管前水平(P<0.05~P<0.01)。2组病人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麻醉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定向力完全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与拔管时比较,拔管24 h后对照组OAAS评分明显升高(P<0.01),NRS评分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OAAS、MMSE评分均明显增高(P<0.01),NRS评分明显降低(P<0.01);且拔管24 h观察组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各方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胆囊切除术病人以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其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病人苏醒质量更佳,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瑞芬太尼 麻醉效果 认识功能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小剂量瑞芬太尼对乳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 被引量:4
2
作者 杨菁 宁俊平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8年第7期643-645,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瑞芬太尼对乳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乳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156例根据麻醉剂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8例,均给予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大剂量与小剂量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 目的探讨小剂量瑞芬太尼对乳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乳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156例根据麻醉剂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8例,均给予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大剂量与小剂量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观察记录两组术后恢复效果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术后睁眼时间、拔出喉罩时间、完全清醒时间都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低血压、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发生率(1.3%)低于对照组(11.5%)(P<0.05)。两组T0、T1时间点的IL-2和IL-10对比无显著差异,T2时间点IL-2显著增加、IL-10显著降低(P<0.05),到T3时间点都恢复到T0水平,但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瑞芬太尼在乳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能显著缩短术后麻醉恢复时间,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全身炎性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瑞芬太尼 小剂量 认知功能
下载PDF
SGB对aSAH患者介入术后认知功能和血管痉挛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士强 张颖 +1 位作者 陈奇宏 曹阳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8年第9期812-814,共3页
目的探究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介入术后认知功能及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择期行介入术的60例aSAH患者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麻醉诱导后对患侧行连续SGB,注入0.25%罗哌卡因6~8 ml后,2%罗哌卡因持续泵... 目的探究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介入术后认知功能及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择期行介入术的60例aSAH患者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麻醉诱导后对患侧行连续SGB,注入0.25%罗哌卡因6~8 ml后,2%罗哌卡因持续泵注3 d,2 ml/h,对照组不予以SGB干预。测定手术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并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统计两组术后72 h内血管痉挛、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术后24、72 h,两组ET-1水平较术前显著上升,CGRP水平和MMSE评分显著下降(P <0.05),且观察组的变化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72 h内,观察组血管痉挛、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6.67%、16.6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67%、50.00%(P <0.05)。结论 SGB能有效降低aSAH患者介入术后血管痉挛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SGB抑制ET-1释放,促CFRP释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星状神经节阻滞 介入术 认知功能 血管痉挛
下载PDF
丙戊酸钠联合西酞普兰对复发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林三妹 周慧民 谷芙蓉 《右江医学》 2018年第4期438-441,共4页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PA)联合西酞普兰(CIT)治疗对复发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病人临床疗效及认知功能、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接受治疗的108例复发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按治疗方式将其分为VPA治疗组和V...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PA)联合西酞普兰(CIT)治疗对复发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病人临床疗效及认知功能、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接受治疗的108例复发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按治疗方式将其分为VPA治疗组和VPA-CIT治疗组,每组患者54例,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认知功能、血清炎症因子等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VPA-CIT治疗组的疗效更好。治疗前两组TMT-A、TMT-B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TMT-A、TMT-B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VPA-CIT治疗组的TMT-A、TMT-B时间较VPA治疗组缩短更明显(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MIF、IL-1β、IL-6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MIF、IL-1β、IL-6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VPA-CIT治疗组的血清MIF、IL-1β、IL-6含量较VPA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 VPA联合CIT治疗对复发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西酞普兰 双相障碍抑郁 认知功能 血清炎症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