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滤料表面结构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琳 施永生 《有色金属设计》 2005年第3期53-57,共5页
研究了改性滤料的表面结构特性,以探求研制高效、优质改性滤料的途径。结果表明,改性剂、涂层方法的不同,对改性滤料的机械强度、微孔体积、比表面积等有影响,会影响其去除微量有毒有害污染物质的效果。
关键词 改性滤料 改性剂 涂层方法 表面结构
下载PDF
无毒防污涂层表面化学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田军 薛群基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6-49,共4页
对几种含氟和有机硅氧烷的涂层进行了青岛、厦门2海域的浅海浸泡试验.利用FT-IR反射红外和X光电子能谱对防污涂层的表面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得出涂层表面的有机硅氧烷是造成涂层具有良好防污性的根本原因.聚四氟乙烯(PTF... 对几种含氟和有机硅氧烷的涂层进行了青岛、厦门2海域的浅海浸泡试验.利用FT-IR反射红外和X光电子能谱对防污涂层的表面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得出涂层表面的有机硅氧烷是造成涂层具有良好防污性的根本原因.聚四氟乙烯(PTFE)填料在涂层中的变化对防污性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毒防污涂层 表面结构 防污性 防污涂料
下载PDF
金色闪光铝粉颜料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吴垠 李凤生 +2 位作者 白华萍 姜炜 杨毅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3-925,共3页
本文采用乳液聚合法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包覆在片状闪光铝粉颜料表面,得到了具有金色闪光效果的铝粉颜料。通过扫描电镜(SEM)照片表明在铝粉颗粒表面可形成厚度均匀的PMMA包覆干涉层;通过差热分析(TG)、光电子能谱(XPS)对片状铝粉... 本文采用乳液聚合法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包覆在片状闪光铝粉颜料表面,得到了具有金色闪光效果的铝粉颜料。通过扫描电镜(SEM)照片表明在铝粉颗粒表面可形成厚度均匀的PMMA包覆干涉层;通过差热分析(TG)、光电子能谱(XPS)对片状铝粉表面结构进行分析,得出铝粉颗粒表面确实存在PMMA的包覆层且PMMA与铝粉颗粒是以化学键作用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色闪光片状铝粉颜料 包覆 表面结构
下载PDF
基于改进MobileNetV2网络的涂层表面缺陷识别方法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宗阳 赵辉 +2 位作者 吕永胜 沙建军 沙香港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2-579,共8页
针对涂层表面缺陷检测工业化应用过程中对识别准确率和速度的需求,本文在MobileNetV2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涂层表面缺陷识别方法。设计了递进式分类器,通过逐层筛选压缩有用特征实现高精度的快速识别操作,并在骨干中加入跨局部连接结构... 针对涂层表面缺陷检测工业化应用过程中对识别准确率和速度的需求,本文在MobileNetV2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涂层表面缺陷识别方法。设计了递进式分类器,通过逐层筛选压缩有用特征实现高精度的快速识别操作,并在骨干中加入跨局部连接结构,以丰富网络中的基础特征并增加特征尺度信息。将交叉验证和迁移学习相结合以优化训练方法,在大幅度缩减训练耗时的同时使网络具有更优的初始状态和更快的性能提升率。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采集的涂层表面缺陷数据集上准确率达到了99.48%,速度和精确度分别提升11.74%、8.38%,参数量降低20.89%,训练时间缩短36.77%,与其他分类网络相比,在综合考虑准确率和速度的情况下具有最佳表现。本文方法同时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较快的识别速度和较短的训练耗时,符合实际工业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层表面缺陷 缺陷检测 深度学习 MobileNetV2网络 分类器结构 跨局部连接 迁移学习 交叉验证
下载PDF
输电线路超疏水防覆冰涂层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吴亚平 李辛庚 +4 位作者 米春旭 宗立君 王晓明 郭凯 宋福如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59,共9页
输电线路覆冰严重威胁着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各种防覆冰技术的研究开发是对输电线路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防覆冰涂层能够主动抑制和缓解输电线路覆冰的形成和增长,尤其超疏水涂层可延迟水滴在涂层表面的冻结,从而实现防覆冰,具有广阔的... 输电线路覆冰严重威胁着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各种防覆冰技术的研究开发是对输电线路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防覆冰涂层能够主动抑制和缓解输电线路覆冰的形成和增长,尤其超疏水涂层可延迟水滴在涂层表面的冻结,从而实现防覆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探讨了表面状态与覆冰现象以及覆冰粘结强度之间的关系,指出超疏水涂层的覆冰状态与普通表面具有较大差别,覆冰粘结强度明显低于普通表面。超疏水涂层实现防覆冰功能的影响因素包括表面化学成分、表面结构与环境因素,而通过简单工艺构建有效超疏水表面是超疏水涂层推广应用的关键。基于对超疏水表面防覆冰机理的分析,可知超疏水涂层具有巨大的防覆冰功能潜能,通过控制组织结构使其适应各种温度等环境因素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覆冰 超疏水涂层 输电线路 覆冰粘结强度 表面结构
下载PDF
脉冲参数对等离子电沉积镍镀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赵广宏 何业东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5-120,共6页
采用高频脉冲电源在纯铜基材上以等离子电沉积技术制备出了金属镍镀层,研究了高频脉冲频率以及占空比变化对等离子镀镍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对镀层进行了SEM,显微硬度以及划痕结合力的表征。结果表明,随着高频脉冲频率和占空比的增加,... 采用高频脉冲电源在纯铜基材上以等离子电沉积技术制备出了金属镍镀层,研究了高频脉冲频率以及占空比变化对等离子镀镍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对镀层进行了SEM,显微硬度以及划痕结合力的表征。结果表明,随着高频脉冲频率和占空比的增加,镀层表面的熔融态形貌逐渐减少,镀层逐渐变得致密,表面硬度与结合力值也相应提高。通过讨论脉冲电源的能量作用方式,分析了频率及占空比对等离子电沉积镍层表面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电沉积 脉冲频率 占空比 镀镍层 表面结构
原文传递
有机包覆改性SiC粉体表面结构与性质的表征 被引量:5
7
作者 吉晓莉 李美娟 武七德 《中国粉体技术》 CAS 2004年第6期20-23,共4页
本研究中的有机包覆改性SiC微粉通过硅烷偶联剂处理以及有机单体在其表面上的接枝聚合而获得。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改性前后粉体的主要物相成分;以粉体悬浮液离心清液的离子电导率和粉体胶粒的Zeta电位曲线来表征粉体表面的吸附离子浓度... 本研究中的有机包覆改性SiC微粉通过硅烷偶联剂处理以及有机单体在其表面上的接枝聚合而获得。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改性前后粉体的主要物相成分;以粉体悬浮液离心清液的离子电导率和粉体胶粒的Zeta电位曲线来表征粉体表面的吸附离子浓度及表面电性;通过TEM、FTIR等测试手段表征粉体有机包覆层的形貌和化学组成结构。研究表明:以提高SiC粉体水基分散固含量为目的的有机包覆改性工艺在未改变粉体基本成分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了粉体表面吸附离子的浓度,提高了表面电荷;其完整的表面有机包覆层体现包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效地掩蔽了SiC粉体原有的表面,使有机包覆改性成为SiC粉体水基分散性能提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有机包覆改性 表面结构 表面性质
下载PDF
工艺因素对氨基磺酸盐电镀的影响及优化
8
作者 李铮 何伟春 +1 位作者 任瑛 栗正新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8,共9页
针对镍钴镀层抗拉强度不能满足工业需求的问题,为改进氨基磺酸盐镀液的电镀工艺,采用电化学工作站、电子万能试验机、显微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方法,设计正交试验,研究温度、主盐浓度和电流密度等因素对电镀... 针对镍钴镀层抗拉强度不能满足工业需求的问题,为改进氨基磺酸盐镀液的电镀工艺,采用电化学工作站、电子万能试验机、显微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方法,设计正交试验,研究温度、主盐浓度和电流密度等因素对电镀反应极化曲线、电化学动力学参数、电镀层抗拉强度、硬度、晶体结构及表面形貌等性质的影响;通过对抗拉强度进行正交和单因素分析,优化得到了最佳实验方案。结果表明:镍盐浓度对电极交换电流密度j0有显著正影响,相应j0值范围是0.002 mA/dm^(2)~1.640 mA/dm^(2);钴盐浓度对析氢副反应有负影响,可降低析氢效率至0.3%;工艺因素对于抗拉强度和硬度的影响程度分别是:温度>钴盐浓度>电流密度>镍盐浓度和温度>电流密度>钴盐浓度>镍盐浓度;优化结果:当氨基磺酸镍400 g/L、氨基磺酸钴30 g/L,温度为50℃,电流密度为3A/dm^(2),其抗拉强度达到853 MPa,维氏硬度为234 HV;温度对氨基磺酸盐电镀体系的性能和镀层质量有显著影响,温度升高时引起镍钴镀层的晶粒由(200)择优取向转为(111)和(220)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钴镀层 正交实验 氨基磺酸盐 动力学参数 表面结构
下载PDF
仿生超滑涂层研究进展
9
作者 邱豪楠 刘威 +2 位作者 唐悦 王胡军 郑靖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408,共16页
仿生超滑涂层因具有优异的拒液性、自愈性和高压稳定性,在防污、抗黏附和防结冰等应用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将润滑油注入多孔基体获得的注液超滑涂层或在光滑平面接枝润滑分子获得的类液体超滑涂层均可获得上述优异性能。然而,超滑涂层面... 仿生超滑涂层因具有优异的拒液性、自愈性和高压稳定性,在防污、抗黏附和防结冰等应用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将润滑油注入多孔基体获得的注液超滑涂层或在光滑平面接枝润滑分子获得的类液体超滑涂层均可获得上述优异性能。然而,超滑涂层面临润滑层易损耗、机械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局限性。该文在总结注液超滑表面仿生设计原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注液超滑涂层和类液体超滑涂层的特点与研究进展,并指出当前面临的问题。此外,从高可靠性、长寿命超滑涂层的优化设计制造角度,评述了超滑涂层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滑涂层 仿生设计 表面结构 润滑油 稳定性
原文传递
超亲水性涂膜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邵菲 郝红 +1 位作者 樊安 曹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63-67,共5页
超亲水涂膜具有自清洁、高效热传导、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等特性,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概述了超亲水涂膜的类型与结构特征,详细介绍了光催化型、表面微结构型和有机无机杂化型超亲水涂膜的研究现状以及在防污染、节能、表... 超亲水涂膜具有自清洁、高效热传导、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等特性,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概述了超亲水涂膜的类型与结构特征,详细介绍了光催化型、表面微结构型和有机无机杂化型超亲水涂膜的研究现状以及在防污染、节能、表面修饰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亲水涂膜 自清洁 光催化 表面结构
下载PDF
有机硅-SiO_(2)复合涂层表面结构对其凝露和闪络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牛莉 方佳鹏 +5 位作者 李媛媛 伦英豪 盘思伟 赵耀洪 魏长伟 方鹏飞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6-544,共9页
通过在有机硅树脂中添加不同粒径(2μm、300 nm、20 nm/300 nm和20 nm)的SiO_(2),制备了具有不同表面结构的有机硅-SiO_(2)复合涂层,并设计进行了涂层的凝露实验和闪络实验,系统地研究了涂层表面结构对其凝露和闪络特性的影响。研究结... 通过在有机硅树脂中添加不同粒径(2μm、300 nm、20 nm/300 nm和20 nm)的SiO_(2),制备了具有不同表面结构的有机硅-SiO_(2)复合涂层,并设计进行了涂层的凝露实验和闪络实验,系统地研究了涂层表面结构对其凝露和闪络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添加SiO_(2)粒径的减小,复合涂层表面粗糙度明显增加,静态接触角θ逐渐增大,20 nm SiO_(2)复合涂层(θ=152°)表现出超疏水特性。凝露实验表明,20 nm SiO_(2)复合涂层表面的液滴出现时间延长至1 min,凝露30 min时涂层表面99%的液滴尺寸小于150μm,防凝露效果良好。闪络实验表明,随着添加SiO_(2)粒径的减小,复合涂层表面闪络电压增大;20 nm SiO_(2)复合涂层的闪络电压增加至15.4 kV,是有机硅树脂涂层的2倍,表现出优异的防闪络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层 静态接触角 表面结构 凝露 闪络
原文传递
PU-PDMS涂膜表面疏水性与表面结构
12
作者 王平 宋兰花 +1 位作者 丁家智 吴念祖 《北京化工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6-20,共5页
研究了聚氨酯(PU)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共混涂膜表面疏水性随共混比的变化规律.发现共混涂膜疏水性明显优于纯PU膜.并且滑动角与共混比关系曲线有最佳点.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相差显微镜分析了涂膜的表面化学成份及相... 研究了聚氨酯(PU)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共混涂膜表面疏水性随共混比的变化规律.发现共混涂膜疏水性明显优于纯PU膜.并且滑动角与共混比关系曲线有最佳点.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相差显微镜分析了涂膜的表面化学成份及相分布均一性,阐明了上述现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性 表面结构 聚氨酯 PDMS 涂层
下载PDF
一步法制备CeO_2纳米涂层
13
作者 齐磊磊 郭志超 《新乡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37-139,共3页
采用一步法制备了CeO2纳米涂层,分析了涂层表面结构。发现一步法制备的涂层保护层表面存在裂纹和孔洞,为了提高薄膜的表面质量,通过改变升温和冷却速度等,企图优化一步法制备条件,但实验结果表明一步法无法得到表面质量高的CeO2薄膜涂层。
关键词 一步法烧结 CeO2纳米涂层 表面质量 制备条件 涂层表面结构
下载PDF
Ni-Co-P-BN(h)-Al2O3二元纳米复合镀层表面组织结构及耐磨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银 康敏 +2 位作者 傅秀清 李恒征 刘运通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5-66,共12页
为改善材料表面耐磨性能,采用电沉积法在不同纳米颗粒质量浓度及其混杂配比下制备了Ni-Co-P-BN(h)、Ni-Co-P-Al2O3和Ni-Co-P-BN(h)-Al2O3的3种纳米复合镀层,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仪、摩擦磨损仪及激光共聚焦显微... 为改善材料表面耐磨性能,采用电沉积法在不同纳米颗粒质量浓度及其混杂配比下制备了Ni-Co-P-BN(h)、Ni-Co-P-Al2O3和Ni-Co-P-BN(h)-Al2O3的3种纳米复合镀层,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仪、摩擦磨损仪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镀层的表面组织结构与耐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纳米颗粒质量浓度及其混杂配比对纳米复合镀层表面组织结构有重要影响,纳米复合镀层表面呈现出典型的包状结构,混杂配比后出现明显纳米Al2O3的衍射峰;与Ni-Co-P-BN(h)和Ni-Co-P-Al2O3镀层相比,Ni-Co-P-BN(h)-Al2O3二元纳米复合镀层的平均显微硬度更大,达到753.6 HV 0.2;摩擦磨损试验中对摩件是直径4 mm的GCr15合金球,在施加载荷3.2N、转速500 r/min、摩擦时间30 min的磨损条件下,二元纳米复合镀层磨损量最小为9.2 mg/h.纳米BN(h)和Al 2O 3在电沉积加工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二元纳米粒子协同生长的优势,使得Ni-Co-P-BN(h)-Al2O3二元纳米复合镀层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Ni-Co-P-BN(h)-Al2O3二元纳米复合镀层 表面组织结构 显微硬度 耐磨性
下载PDF
STUDY ON FACTORS INFLUENCING INK ABSORPTION OF COATED PAPER
15
作者 YanxinLiu ChuanshanZhao +1 位作者 ShuxiaShangt ZhongweiSun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A01期247-251,共5页
Ink absorp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printing properties. This article had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coating properties, technologies of heating and pressure etc. on ink absorption and ... Ink absorp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printing properties. This article had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coating properties, technologies of heating and pressure etc. on ink absorption and showed that ink absorption can be adjusted and coating surface structure can be improved when technologies of heating and pressure change, pigment and adhesive alt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水吸收 印刷性质 覆层结构 色素 粘合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