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成气及鉴别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1
作者 戴金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290-1305,共16页
煤系成烃理论形成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发现煤能生气并可成藏,但未关注成油,创立了纯朴的煤成气理论;60年代发现煤中壳质组成油贡献大,可形成煤成油田,产生煤成油理论,但未关注成烃中的油气比例;70年代中国学者发现煤系成烃以气... 煤系成烃理论形成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发现煤能生气并可成藏,但未关注成油,创立了纯朴的煤成气理论;60年代发现煤中壳质组成油贡献大,可形成煤成油田,产生煤成油理论,但未关注成烃中的油气比例;70年代中国学者发现煤系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创立了完整的煤成气理论.煤系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的根据:一是8个煤种中都发现有成气作用产物的气孔;二是煤的原始物质是由生气为主、低H/C原子值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三是化学结构上煤以利于生气的甲基和缩合芳环为主;四是从泥炭至无烟煤热模拟实验获得大量气346~422 m3/t,只有少量轻质油.以往天然气类型鉴别以气相组分为主,现在把鉴别指标发展为气液固(干酪根)三相,扩大了鉴别范畴.从碳同位素、轻烃和生物标志物三方面,综合研制了鉴别煤成气和油型气的26个指标,还研编了若干鉴别图版和δ^(13)C-Ro关系式,提高了天然气鉴别可信度.煤成气理论开辟了天然气勘探新领域,使指导勘探天然气理论从"一元论"(油型气)发展为"两元论"(煤成气和油型气),为中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2016年中国天然气和煤成气储量、产量与煤成气理论出现之前的1978年相比,分别提高了52,408,10和216.6倍,使中国从贫气国变为世界第6产气大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天然气鉴别 碳同位素 轻烃 大气田
原文传递
煤成气轻烃组分和碳同位素分布特征与天然气勘探 被引量:29
2
作者 胡国艺 李谨 +1 位作者 李志生 王淑英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2-48,共7页
采用烃源岩热模拟实验和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方法,对煤热解轻烃生成模式及煤系烃源岩热解轻烃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的研究表明,在成熟度Ro值为1.1%-1.7%时,煤热解轻烃大量生成;当Ro值大于1.7%时,以芳烃生成为主。煤热解轻烃中苯和甲苯碳... 采用烃源岩热模拟实验和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方法,对煤热解轻烃生成模式及煤系烃源岩热解轻烃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的研究表明,在成熟度Ro值为1.1%-1.7%时,煤热解轻烃大量生成;当Ro值大于1.7%时,以芳烃生成为主。煤热解轻烃中苯和甲苯碳同位素均较重,苯的碳同位素值平均为-22.2‰,甲苯的碳同位素值平均为-22.1‰,与母源有机质干酪根碳同位素值非常接近,具有良好的碳同位素继承效应。对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四川和松辽等盆地煤成气轻烃组分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煤成气具有甲基环己烷分布优势,在甲基环己烷、二甲基环戊烷和正庚烷相对组成中,173个煤成气样品中有92%的样品甲基环己烷相对含量大于50%;煤成气轻烃中苯、甲苯、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碳同位素重,碳同位素值平均分别为-20.9‰-、20.4‰、-21.9‰和-22.0‰。应用轻烃组成变化对苏里格煤成气大气田天然气运移方向进行的研究表明,在气藏形成时期,天然气运移方向为由南向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轻烃 甲苯 碳同位素 天然气运移方向 苏里格气田
下载PDF
煤成气轻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为例 被引量:26
3
作者 胡国艺 汪为胜 廖凤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05-916,共12页
轻烃在天然气中含量虽低,但因其含有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在天然气成因等研究方面引起了关注。作者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煤成气和雷三段油型气为例,采用GC和GC-IR-MS技术对煤成气轻烃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煤成... 轻烃在天然气中含量虽低,但因其含有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在天然气成因等研究方面引起了关注。作者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煤成气和雷三段油型气为例,采用GC和GC-IR-MS技术对煤成气轻烃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煤成气C7轻烃组成具有甲基环己烷分布优势,在甲基环己烷、正庚烷和二甲基环戊烷相对组成中,甲基环己烷含量最高,分布在48%~73%,平均为63.9%,煤成气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重,δ13C分布在-25.1‰~-20.0‰之间,大部分分布在-23.0‰~-21.0‰。轻烃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天然气成熟度对轻烃中芳烃含量变化影响复杂,在成熟和高成熟阶段,天然气轻烃中芳烃含量低,成熟度对芳烃的含量影响较小,而在过成熟阶段,芳烃含量高,成熟度对芳烃含量影响大。通过凝析油和天然气轻烃组成对比,蒸发分馏作用对热演化参数Ctemp和庚烷值、甲苯/正庚烷等影响较大,但对成因类型参数如(2-MH+2,3-DMP)/C7与(3-MH+2,4-DMP)/C7,P2/C7与N2/P3,正庚烷、甲基环己烷和二甲基环戊烷相对含量关系等影响小。天然气成因类型对轻烃Mango参数K1值、正庚烷、甲基环己烷和二甲基环戊烷相对含量关系以及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影响大,因此,可以利用这些参数进行天然气成因类型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轻烃组分 单体烃碳同位素 成因类型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创新之路 被引量:22
4
作者 李德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共11页
建国以来,经过几代石油人的艰苦探索与努力,中国已建设成为一个石油生产大国。中国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提出石油地质的新问题。通过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不断丰富了中国的石油地质新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涉及:1)陆相油气的形成与富聚规律;2)... 建国以来,经过几代石油人的艰苦探索与努力,中国已建设成为一个石油生产大国。中国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提出石油地质的新问题。通过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不断丰富了中国的石油地质新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涉及:1)陆相油气的形成与富聚规律;2)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成矿规律;3)低-特低渗透储层的勘探开发;4)古潜山油气藏;5)煤成烃的研究与实践;6)海相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突破;和7)前陆盆地逆掩推覆带油气勘探的新进展。在当前能源供需矛盾的形势下,中国石油地球科学工作者将作出新努力,在陆地和海洋勘探开发更多的新油气田,特别是大油气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和石油地质理论的创新作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生油 复式油气带 特低渗透储层 古潜山 煤成烃 海相古生界 逆掩推覆带 石油地质学
下载PDF
冀中坳陷文安斜坡古生界成藏史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肖丽华 孟元林 +5 位作者 李臣 殷秀兰 杨辉 冯文彦 齐金成 曲爱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3-45,共3页
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拉曼光谱和储集层自生伊利石K Ar同位素测年的研究结果 ,冀中坳陷文安斜坡上古生界煤成烃油气藏的形成有两期 ,第一期发生在中生代末 ,但成藏后被其后的燕山运动破坏 ;第二期在古近纪 ,是本区油气藏形成... 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拉曼光谱和储集层自生伊利石K Ar同位素测年的研究结果 ,冀中坳陷文安斜坡上古生界煤成烃油气藏的形成有两期 ,第一期发生在中生代末 ,但成藏后被其后的燕山运动破坏 ;第二期在古近纪 ,是本区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冀中坳陷上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勘探应以二次生烃区周围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圈闭为目标。图 3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烃 油气藏 流体包裹体 同位素测年 拉曼光谱 古生界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库车坳陷煤成油、气的分布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4
6
作者 秦胜飞 戴金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18,共3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生界煤系烃源岩主要以生气为主,该坳陷油气藏类型共有5种:纯干气气藏、湿气气藏、凝析气藏、油气共存的油气藏、纯油藏。烃源岩以镜质组和惰性组为主,贫壳质组,形成气藏还是油藏主要取决于地质因素,而不是由显微组...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生界煤系烃源岩主要以生气为主,该坳陷油气藏类型共有5种:纯干气气藏、湿气气藏、凝析气藏、油气共存的油气藏、纯油藏。烃源岩以镜质组和惰性组为主,贫壳质组,形成气藏还是油藏主要取决于地质因素,而不是由显微组分决定的;干气气藏是因为圈闭形成后捕获了下伏高—过成熟的煤系烃源岩生成的干气而形成的;湿气藏和凝析气藏是因为圈闭捕获了成熟阶段煤系烃源岩生成的湿气或凝析气;油藏主要形成于盖层封闭性稍差地区、有断裂破坏地区,原来的湿气或凝析气藏中天然气大量散失,少量的油得以保存,形成小规模的残余煤成油藏或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煤成烃 油藏 气藏 分布 控制
下载PDF
煤岩初次和二次生烃动力学及其对沾化凹陷孤北天然气成因的解释 被引量:10
7
作者 金强 王秀红 +3 位作者 胡晓庆 王力 王娟 宋国奇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9-244,共6页
沾化凹陷孤北地区石炭—二叠系(C—P)潜山产出煤成气,油气勘探需要搞清楚产出的煤成气是煤岩初次埋藏、还是抬升剥蚀后再次埋藏生成的。在查明该区煤岩地质演化的基础上,采用热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煤岩初次和二次生烃过程中气态烃与主... 沾化凹陷孤北地区石炭—二叠系(C—P)潜山产出煤成气,油气勘探需要搞清楚产出的煤成气是煤岩初次埋藏、还是抬升剥蚀后再次埋藏生成的。在查明该区煤岩地质演化的基础上,采用热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煤岩初次和二次生烃过程中气态烃与主要单体烃生成动力学特征,发现煤岩二次生烃的活化能比一次生烃高40~50 kJ/mol,认为孤北地区C—P煤系源岩达到4200m深度条件(Ro约0.9%)才发生二次生烃作用。与煤岩初次生气相比,二次生气具有iC4/nC4<1、n(C6+C7)/i(C6+C7)>0.8、甲苯/苯<1.2等特征,据此认为孤北煤成气是煤岩二次生烃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二叠系 煤成气 初次生烃 二次生烃 生烃动力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煤层作为气源岩的成烃贡献 被引量:9
8
作者 李贵红 张泓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8,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大气田的部分气源来自于上覆晚古生代煤层,为评价晚古生代煤层作为气源岩的成烃贡献,以盆地晚古生代原煤样和显微单组分热模拟实验结果为基础,利用盆地内292组显微组分含量数据参与计算煤的生烃强度,估算出全盆地晚古...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大气田的部分气源来自于上覆晚古生代煤层,为评价晚古生代煤层作为气源岩的成烃贡献,以盆地晚古生代原煤样和显微单组分热模拟实验结果为基础,利用盆地内292组显微组分含量数据参与计算煤的生烃强度,估算出全盆地晚古生代煤成气原始生成量为(328.82~579.48)×1012m3,中间值为463.20×1012m3,其中边浅部中间值为61.49×1012m3,中深部为401.71×1012m3;在讨论该盆地晚古生代煤的成烃贡献时,重点论述了吸附于煤储层本身、未纳入常规天然气贡献之列的理论吸附气量。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煤源岩的排烃系数为82%~90%,煤对气体的吸附容纳能力非常有限,绝大部分煤成气在形成之后都运移到了围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煤成气 气源岩 吸附气 有机质类型 生气强度 排烃系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煤系烃源岩评价中的误区 被引量:7
9
作者 徐春华 樊庆真 +1 位作者 孔凡顺 王秀珍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1期78-80,共3页
勘探证实 ,煤系地层是有效烃源岩之一。通过对煤成气的研究 ,发现煤系烃源岩 ,特别是以煤层作为烃源岩的评价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第一 ,煤层属于高有机碳含量的烃源岩 ,随着热演化程度的提高 ,有机碳含量亦不断增加 ,利用有机碳含... 勘探证实 ,煤系地层是有效烃源岩之一。通过对煤成气的研究 ,发现煤系烃源岩 ,特别是以煤层作为烃源岩的评价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第一 ,煤层属于高有机碳含量的烃源岩 ,随着热演化程度的提高 ,有机碳含量亦不断增加 ,利用有机碳含量评价煤的生烃能力已失去意义 ;随着热演化程度的提高 ,氢含量逐渐降低 ,建议利用煤的氢含量代替有机碳含量评价煤的生烃能力。第二 ,煤的镜质体反射率 (Ro)与温度并不呈线性关系 ,而是温度与深度呈线性关系 ,因而利用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的关系预测深部烃源岩的成熟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三 ,热模拟试验存在两方面的不足 ,首先有机质在地下生烃过程中 ,始终处于开放系统 ,而热模拟是处于封闭系统 ;其次热模拟试验测定的生气量 ,特别是对于煤 ,没有考虑模拟样品的吸附作用 ,因此建议进行样品的解吸试验 ,以准确地确定有机质的生气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烃源岩 有机碳 含量 热模拟 生气量
下载PDF
液相色谱法快速分析煤基石脑油产品的烃族组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军芳 杜淑凤 +2 位作者 张晓静 毛学锋 李培霖 《洁净煤技术》 CAS 2016年第2期50-53,共4页
为快速分析煤基石脑油产品的烃族组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正相色谱模式,以硅胶键合相氨基柱为固定相,正己烷为流动相,利用示差折光检测器对煤基石脑油组成进行分离,将油样分为饱和烃和芳烃。用标准物质对响应因子进行考察,并对实验数据的... 为快速分析煤基石脑油产品的烃族组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正相色谱模式,以硅胶键合相氨基柱为固定相,正己烷为流动相,利用示差折光检测器对煤基石脑油组成进行分离,将油样分为饱和烃和芳烃。用标准物质对响应因子进行考察,并对实验数据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试速度快,仅需6 min,各组分的标准偏差SD小于0.2,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在2%以下,相对误差最大为3.74%,与气相色谱法结果相比,饱和烃相对偏差低于5%,说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用其测定煤基石脑油中饱和烃和芳烃含量的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 煤基石脑油 响应因子 饱和烃 芳烃
下载PDF
济阳坳陷煤系构造-热演化史对煤成气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丽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59-61,共3页
济阳坳陷古生界煤系地层发育,具备形成煤成气藏的条件。通过分析该区煤系地层构造-热演化史对煤成气生成、聚集的影响,指出二次生烃对煤成气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并依据地层构造史划分煤成气成藏模式,探索成藏规律,为煤成气勘探指明方向。
关键词 煤成气 构造-热演化史 生烃特征 成藏模式 二次生烃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柳林地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烃演化历史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勇 汤达祯 +2 位作者 许浩 李海 陶树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9-426,共8页
柳林地区石炭—二叠系煤层顶板流体包裹体包括盐水、液态烃、气液烃和气态烃4种类型,主要分布于砂岩石英加大边、石英微裂隙和灰岩粒屑重结晶方解石、裂隙溶孔充填方解石中。根据包裹体热力学特征,可将山西组流体类型划分为低温低盐流... 柳林地区石炭—二叠系煤层顶板流体包裹体包括盐水、液态烃、气液烃和气态烃4种类型,主要分布于砂岩石英加大边、石英微裂隙和灰岩粒屑重结晶方解石、裂隙溶孔充填方解石中。根据包裹体热力学特征,可将山西组流体类型划分为低温低盐流体和高温高盐流体,太原组划分为低温混盐和高温高盐流体。太原组流体类型反映了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和后期地表淡水沟通的叠加影响。根据包裹体的类型、荧光特征和热力学特征,结合盆地热演化史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期烃类注入发生在中-晚三叠世,烃类产量较少;第二期烃类注入发生在早白垩世,气态烃包裹体数量多,生烃强度大,是本区主要的生烃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煤成烃 热演化史 柳林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煤成烃成因机理的微观物理解释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炎如 王为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6-532,共7页
从有机质微观成烃论出发,应用价键理论的"电子共振"和分子轨道理论的"固体能带",根据煤的有机质结构特征,推导出了煤成烃特有的"成键电子离域-加氢共振反应",圆满地解释了煤成烃的微观机理。
关键词 煤成烃 微观物理解释 电子共振 固体能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5~#煤岩生烃热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冬冬 陈义才 +2 位作者 王晓飞 魏新善 左智锋 《非常规油气》 2017年第3期44-48,共5页
山西组5#煤岩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要煤层之一。本文采用封闭体系对5#煤岩低成熟样品在250~550℃的生烃演化过程进行了热模拟试验。模拟结果表明,低成熟5#煤岩样品模拟温度在250~325℃之间以产油为主,气态烃产率较低,主要产出非气态... 山西组5#煤岩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要煤层之一。本文采用封闭体系对5#煤岩低成熟样品在250~550℃的生烃演化过程进行了热模拟试验。模拟结果表明,低成熟5#煤岩样品模拟温度在250~325℃之间以产油为主,气态烃产率较低,主要产出非气态烃CO_2;温度超过300℃之后,液态烃产率下降,气态烃产率增加,气态烃以CH_4、C_2H_6、C_3H_8为主要成分,非烃气体主要为CO_2和H_2以及少量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煤岩 热模拟试验 煤成烃 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煤成烃若干问题的探讨
15
作者 侯孝强 金奎励 毛鹤龄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4-19,共6页
本文从煤岩学、煤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角度对煤的生烃门限、潜力、影响因素和烃类特征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用统计回归方法对煤的光学和地化测试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作了分析,提出了评价煤系有机质成熟度和生烃潜力的关系式。并根据煤产烃... 本文从煤岩学、煤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角度对煤的生烃门限、潜力、影响因素和烃类特征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用统计回归方法对煤的光学和地化测试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作了分析,提出了评价煤系有机质成熟度和生烃潜力的关系式。并根据煤产烃特征对煤作了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分 热解
下载PDF
吐哈盆地煤成烃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程克明 熊英 +2 位作者 曾晓明 J.M.Moldowan J.Greene.Todd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3-17,共5页
根据原油生物标记化合物有关参数的聚类分析 ,将吐哈盆地原油分成源于侏罗纪煤系沼泽相 (包括煤为源岩 )的第一类原油 ,源于中、下侏罗统过渡相富藻碳质泥岩和富藻煤的第二类原油和源于上二叠统塔尔郎组湖相泥岩的第三类原油。根据原油... 根据原油生物标记化合物有关参数的聚类分析 ,将吐哈盆地原油分成源于侏罗纪煤系沼泽相 (包括煤为源岩 )的第一类原油 ,源于中、下侏罗统过渡相富藻碳质泥岩和富藻煤的第二类原油和源于上二叠统塔尔郎组湖相泥岩的第三类原油。根据原油中生物标记物的年代学特征 ,提出利用二萜烷指数将侏罗系的原油 (二萜烷指数 >0 8)与上二叠统的原油 (二萜烷指数 <0 5 )加以区别的方法。根据不同沉积相带原油和相应源岩饱和烃组分中17 降扁枝烷和 5a 雄甾烷以及芳烃中的三芳甾系列化合物进行了精细的油源对比 ,确定了本区三类原油的 17 降扁枝烷、5a 雄甾烷和三芳甾系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沉积相序关系 ,进一步从油源对比的角度证明了本区存在源于中、下侏罗统的具有商业价值的煤成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煤成烃 聚类分析 二萜烷烷指数 三芳甾烷 断代生物标记物
下载PDF
煤和煤系泥岩生油能力再评价 被引量:11
17
作者 帅燕华 张水昌 陈建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3-590,共8页
煤和分散有机质(煤系泥岩或页岩)对煤成油田的贡献大小一直没有获得统一认识,这导致煤是否具有生排油能力直到现在仍然争论不休。选择了两个典型侏罗系煤和一个煤系泥岩样品,分别进行了限定体系热解生烃模拟,结果表明热解特征较差的泥岩... 煤和分散有机质(煤系泥岩或页岩)对煤成油田的贡献大小一直没有获得统一认识,这导致煤是否具有生排油能力直到现在仍然争论不休。选择了两个典型侏罗系煤和一个煤系泥岩样品,分别进行了限定体系热解生烃模拟,结果表明热解特征较差的泥岩(H/C0.77,IH146mg/g)却比中等富氢煤(H/C0.82,IH260mg/g)的生油量高出2.7倍,是一般煤(H/C0.75,IH199mg/g)生油潜力的6倍。这暗示着在煤成油评价中,不能简单把煤和煤系分散有机质对等进行评价,不然会低估煤系相对分散有机质的贡献而过高估计了煤的作用。热解模拟结果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煤系岩石中有机质含量对比结果表明,该凹陷煤成油更可能来自于煤系泥岩而不是煤本身。此外,通过分析发现煤中液态烃稳定性较差,一般在低熟阶段就开始裂解生气,因此,被国内外学者普遍采纳的IH(或S1)随成熟度变化的趋势不能作为判断煤排油门限的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泥岩 煤成油 排烃门限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深部煤系地层油气成藏机理与模式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润泽 刘海涛 +2 位作者 李宏军 赵长毅 李传明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74-1090,共17页
煤系地层中往往包含了源内成藏、调整成藏等多种类型油气藏,特别是在经历多期构造活动的盆地中,煤系地层油气成藏类型多、成藏机制复杂。为揭示深部煤系地层油气成藏机制,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例,从区域构造演化史出... 煤系地层中往往包含了源内成藏、调整成藏等多种类型油气藏,特别是在经历多期构造活动的盆地中,煤系地层油气成藏类型多、成藏机制复杂。为揭示深部煤系地层油气成藏机制,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例,从区域构造演化史出发,通过岩心观察、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测试、镜下薄片观察、包裹体测试及典型油气藏剖面解析等多种手段,结合地层埋藏史和热史,明确了煤系地层油气成藏机制,建立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存在源下、源内、源上3种成藏组合;区域构造演化控制了烃源岩早、晚2次生烃过程,呈现“早油晚气”的生烃特征;油气2期成藏,第一期成藏发生于中白垩世,低熟原油和少量天然气主要储集于粒间孔及溶蚀孔隙中,晚白垩世的构造抬升使古油藏遭受破坏。第二期成藏发生于古近纪中期至今,大量天然气和高熟原油主要储集于溶蚀孔隙和构造裂缝中;烃源岩成熟演化、储层改造及构造活动共同控制了黄骅坳陷煤系油气成藏。基于上述认识,提出煤系油气“中转站”成藏模式,即油气优先在源内或近源储集体中聚集,后期由于构造活动改造,油气由“中转站”向其他油气低势区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油气 生烃史 成藏组合 成藏机制 调整成藏 黄骅坳陷
原文传递
惠民凹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
19
作者 李孝军 高阳 宋海燕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7-554,共8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东部惠民凹陷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的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评价问题,为了从多方面综合研究以揭示区内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煤成气藏并显示出良好的煤成气勘探潜力的原因,通过对煤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合黄金... 针对渤海湾盆地东部惠民凹陷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的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评价问题,为了从多方面综合研究以揭示区内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煤成气藏并显示出良好的煤成气勘探潜力的原因,通过对煤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合黄金管封闭体系高温高压生烃热模拟及烃源岩热演化史数值模拟,对区内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及生烃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层系中不同岩性的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其中煤岩显示出中等-较好的烃源岩等级;有机质类型以高等植物来源为主的Ⅱ_(2)-Ⅲ型有机质类型为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受控于区域内构造特征的变化,从低熟-过熟阶段均有分布。此外,封闭体系生烃动力学特征表明,区内煤系烃源岩烃类产率较高,单位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中的最大液态烃产率和气态烃产率分别超过90 mg/g和180 mL/g。结合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结果得出,研究区内煤系烃源岩晚期二次生烃潜力较大,二次生烃产率约占总生烃产率的40%~50%,显示出良好的晚期二次生烃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民凹陷 上古生界 煤系烃源岩 封闭体系生烃热模拟 盆地模拟 二次生烃
下载PDF
不同外标物对煤系油品组成分析影响研究
20
作者 王光耀 杜淑凤 李培霖 《煤质技术》 2016年第A01期38-40,33,共4页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作为一种广泛用于油品组成含量快速准确的定量分析方法,选用外标校正法对煤系油品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实验发现,不同外标物校正因子差别较大,对油品组成分析影响严重,不同类型和馏程范围的油品应选用适合的外标物...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作为一种广泛用于油品组成含量快速准确的定量分析方法,选用外标校正法对煤系油品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实验发现,不同外标物校正因子差别较大,对油品组成分析影响严重,不同类型和馏程范围的油品应选用适合的外标物。正链烷烃作为饱和物外标物时,随碳链增长其校正因子依次下降,根据实验结果选用正壬烷为煤液化油<170℃馏分油的饱和物外标物,定量结果与真实含量仅偏差2,07%,同时与气相色谱定量法的饱和物相对偏差仅为2,74%,提高了外标校正法定量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煤系油品 烃类族组成分析 外标物 校正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