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 酸中毒与凝血机制障碍 被引量:51
1
作者 龚剑峰 朱维铭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6-98,共3页
凝血机制障碍是外科危重病人术中出血无法控制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低体温和机体代谢性酸中毒与创伤致凝血机制障碍密切相关,并与之相互促进,形成致死三联征,导致机体状况迅速恶化。正确认识严重创伤及外科大手术病人的上述病理生理改变,... 凝血机制障碍是外科危重病人术中出血无法控制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低体温和机体代谢性酸中毒与创伤致凝血机制障碍密切相关,并与之相互促进,形成致死三联征,导致机体状况迅速恶化。正确认识严重创伤及外科大手术病人的上述病理生理改变,是损伤控制性外科和损伤控制性复苏实施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机制障碍 酸中毒 低体温 损伤控制性手术 损伤控制性复苏
原文传递
Portal vein thrombosis, mortality and hepatic decompensation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 meta-analysis 被引量:44
2
作者 Jonathan G Stine Puja M Shah +4 位作者 Scott L Cornella Sean R Rudnick Marwan S Ghabril George J Stukenborg Patrick G Northup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CAS 2015年第27期2774-2780,共7页
AIM: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impact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in terms of both mortality and hepatic decompensations(variceal hemorrhage, ascites, portosystemic encephalopathy) in adult patients with cirrhosis.METHO... AIM: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impact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in terms of both mortality and hepatic decompensations(variceal hemorrhage, ascites, portosystemic encephalopathy) in adult patients with cirrhosis.METHODS: We identified original articles reported through February 2015 in MEDLINE, Scopus, Science Citation Index, AMED, the Cochrane Library, and relevant examples available in the grey literature. Two independent reviewers screened all citations for inclusion criteria and extracted summary data. Random effects odds ratios were calculated to obtain aggregate estimates of effect size across included studies, with 95%CI.RESULTS: A total of 226 citations were identified and reviewed, and 3 studies with 2436 participa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meta-analysis of summary effect. Patients with portal vein thrombosis had an increased risk of mortality(OR = 1.62, 95%CI: 1.11-2.36, P = 0.01). Portal vein thrombosis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ascites(OR = 2.52, 95%CI: 1.63-3.89, P < 0.001). There was insufficient data available to determine the pooled effect on other markers of decompensation including gastroesophageal variceal bleeding or hepatic encephalopathy. CONCLUSION: Portal vein thrombosis appears to increase mortality and ascites, however, the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of included studies limits more generalizable conclusions. More trials with a direct comparison group are nee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OLOGY coagulopathy Liver ASCITES HEPATIC ence
下载PDF
多发伤患者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李辉 陈少军 +5 位作者 唐朝晖 邓海 姚尧 张峻菠 王德平 倪柯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0-314,共5页
目的 研究多发伤患者伤后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规律及相互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13例创伤患者,其中单发伤患者184例及多发伤患者529例,并依据创伤严重程度将多发伤患者分为普通多发伤组、严重多发... 目的 研究多发伤患者伤后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规律及相互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13例创伤患者,其中单发伤患者184例及多发伤患者529例,并依据创伤严重程度将多发伤患者分为普通多发伤组、严重多发伤组及危重多发伤组.观察伤后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的规律,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与休克的关系.结果 多发伤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为8.1%,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7.6%;酸中毒发生率为18.9%,致死性三联征的发生率为7.8%,均高于单发伤组患者(P <0.05,P<0.01).致死性三联征的发生率随着多发伤患者创伤严重的增加而升高,其中在普通多发伤亚组发生率为2.0%,在严重多发伤亚组发生率为7.1%,在危重多发伤亚组发生率为11.1%,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休克的多发伤患者,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及致死性三联征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不伴休克的多发伤患者(P<0.01).结论 多发伤患者伤后易出现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而休克是其其主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低体温 酸中毒 凝血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血栓弹力图评价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曾艳丽 高飞 +6 位作者 魏君峰 侯环荣 靳秀 丁岗强 殷辉 尚佳 康谊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凝血功能,全面动态地评估患者的出、凝血状态。方法收集ACLF患者资料,用TEG检测ACLF患者全血凝血动力学,同时检测常规生物化学指标,并评估并发症情况。计量资料用t检验...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凝血功能,全面动态地评估患者的出、凝血状态。方法收集ACLF患者资料,用TEG检测ACLF患者全血凝血动力学,同时检测常规生物化学指标,并评估并发症情况。计量资料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石。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资料,纳入患者平均(47.20±16.20)岁,男性39例,女性21例。TEG检测结果显示,患者血栓动力学正常。但TEG指标与凝血功能,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指标、实验室指标及患者预后都存在相关性,R值延长患者并发感染(6.23±2.91和4.74±1.12,P=0.009)、肝肾综合征(5.64±2.54和3.21±1.43,P〈0.01)或出血(6.71±3.51和4.80±1.63,P=0.01)风险增加,而K值缩短(0.72±1.36和1.64±1.43,P=0.02),α-角升高(63.33°±10.02°和56.62°±12.13°,P=0.03),血栓最大幅度延长(56.83±11.07和50.40±10.81,P=0.03)的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风险增高。结论ACLF患者凝血功能低下,TEG真实地反应了这种低水平的“再平衡”状态。TEG指标的异常,预示ACLF患者出现肝衰竭并发症的风险增加,间接提示患者预后l青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血栓弹力图 凝血障碍
原文传递
血栓弹力图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5
作者 穆恩 刘志永 马晓春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4-477,共4页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较常见,常提示器官功能障碍和潜在疾病。传统的凝血检测只能反映凝血功能的部分变化,无法体现凝血过程的全貌,对于ICU医生的指导意义有限。血栓弹力图(TEG)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可全...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较常见,常提示器官功能障碍和潜在疾病。传统的凝血检测只能反映凝血功能的部分变化,无法体现凝血过程的全貌,对于ICU医生的指导意义有限。血栓弹力图(TEG)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可全面评估凝血、纤溶和血小板功能的即时检测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心脏手术等领域,但在ICU领域如何能更好地指导重症患者的诊治目前并无统一标准。本文通过综述TEG在脓毒症、多发性创伤、指导血制品输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抗凝溶栓等方面的应用,分析其在ICU中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凝血 凝血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血栓弹力图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31
6
作者 孙存杰 赵晖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5-250,共6页
血栓弹力图(TEG)是根据凝血过程中凝血块的粘弹性变化所绘制出的图像,反映了全血的凝血和纤溶能力。TEG的结果快速、准确,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指导术中输血、凝血功能监测、创伤患者的救治以及多种疾病过程中凝血和纤溶功能的监测。以... 血栓弹力图(TEG)是根据凝血过程中凝血块的粘弹性变化所绘制出的图像,反映了全血的凝血和纤溶能力。TEG的结果快速、准确,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指导术中输血、凝血功能监测、创伤患者的救治以及多种疾病过程中凝血和纤溶功能的监测。以下主要介绍TEG的临床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凝血障碍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2015版AHA/ASA《自发性脑出血处理指南》解读 被引量:30
7
作者 范存刚 张庆俊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5,共4页
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一种重要病因。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HA/ASA)曾制定过3版《自发性ICH处理指南》,现根据... 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一种重要病因。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HA/ASA)曾制定过3版《自发性ICH处理指南》,现根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又制定了2015版《自发性ICH处理指南》。笔者现解读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室内出血 血压 凝血机制障碍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机制及临床对策 被引量:26
8
作者 蒋东坡 周继红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07-910,共4页
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具有多源性,涉及凝血系统的多个方面,其具体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知的发病机制主要有:稀释性凝血病、低温性凝血病、酸中毒性凝血病和消耗性凝血病等。对发病机制的新认识为临床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 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具有多源性,涉及凝血系统的多个方面,其具体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知的发病机制主要有:稀释性凝血病、低温性凝血病、酸中毒性凝血病和消耗性凝血病等。对发病机制的新认识为临床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检测及治疗带来了新的改变。除常规实施"小容量复苏"和"允许性低血压"复苏的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外,近年来研究发现:对创伤低凝病人给予1:1的新鲜冰冻血浆(FFP)与红细胞(RBC)大比例血浆输注,可大幅度降低出血病死率和总病死率;抗纤溶治疗是近年来创伤止血治疗的重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凝血障碍 创伤性凝血病
原文传递
连续性血液净化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评分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王锦权 赵劲松 +2 位作者 潘爱军 高玉华 承韶辉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 对连续性血液净化 (CBP)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效果进行研究 ,同时对MODS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与危重症评分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 选用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SAPSⅡ评分和TISS评分系统对MODS患者病情严重性和群... 目的 对连续性血液净化 (CBP)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效果进行研究 ,同时对MODS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与危重症评分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 选用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SAPSⅡ评分和TISS评分系统对MODS患者病情严重性和群体病员死亡风险率进行评估 ,比较治疗前、后各评分结果 ,并将治疗前、后患者的各评分与凝血参数中PT、PT INR、APTT、Fg、TT和D 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PACHEⅡ、MODS评分和SAPSⅡ ,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 (分别P <0 0 1,P <0 0 1和P <0 0 5 )。治疗前、后凝血参数间进行比较 ,仅仅D D治疗后降低较治疗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治疗前、后APACHEⅡ、MODS评分、SAPSⅡ和TISS均与有关凝血参数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CBP是治疗MODS的有效手段之一 ;CBP治疗过程中抗凝技术的使用 ,对患者凝血 纤溶系统的平衡的恢复起着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 治疗 凝血功能紊乱 危重症评分 相关性
原文传递
颅脑外伤迟发颅内出血与凝血异常关系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罗安志 龙鸿川 +4 位作者 阚奇伟 赵和强 刘泗军 石勇 张宗银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年第10期971-973,共3页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迟发颅内出血与凝血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303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迟发颅内出血组与非迟发颅内出血组,比较2组凝血指标,对颅脑外伤迟发颅内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做多因素分析,分析凝血指标异常程度对迟发颅内出血的预示...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迟发颅内出血与凝血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303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迟发颅内出血组与非迟发颅内出血组,比较2组凝血指标,对颅脑外伤迟发颅内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做多因素分析,分析凝血指标异常程度对迟发颅内出血的预示作用。结果:303例中迟发颅内出血46例。迟发颅内出血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率均高于非迟发颅内出血组,血小板低于非迟发颅内出血组。多因素分析显示凝血异常是颅脑外伤迟发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凝血指标异常达2项时,出血率明显增高。结论:凝血异常是颅脑外伤迟发颅内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异常指标达2项时易导致迟发颅内出血,适当补充凝血因子可有效防治颅脑外伤迟发颅内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迟发颅内出血 凝血异常
原文传递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1
作者 刘月高(综述) 王瑞兰(审校)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6-190,共5页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是创伤患者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在人院早期即可出现,及早的识别及合理有效地治疗会降低输血量并明显改善预后。尽管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是创伤患者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在人院早期即可出现,及早的识别及合理有效地治疗会降低输血量并明显改善预后。尽管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损伤控制性复苏理念的运用和早期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acid,TXA),但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案仍不十分明确和完善。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总结了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最新治疗进展,希望能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救治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凝血病 病理生理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严重创伤患者中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关系探讨 被引量:24
12
作者 仲伟喜 朱晓光 +5 位作者 杨开超 黄剑吟 杨焱平 吴蔚 赵钢 封启明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2-597,共6页
目的研究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与DVT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性创伤急救中心EICU2014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创伤患者资料,记录年龄、性别、体质... 目的研究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与DVT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性创伤急救中心EICU2014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创伤患者资料,记录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创伤机制、损伤部位、人院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DVT发生率等指标。根据INR将患者分为凝血病组和非凝血病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DVT的发生率。结果入选创伤患者200例,60例(30%)患者出现ATC,87例(43.5%)患者发生DVT。凝血病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凝血病组(71.7%眠31.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凝血病组DVT发生率是非凝血病组的5.74倍(OR=5.74,95%CI:2.80~11.74,P〈0.01)。在次危重(9≤ISS〈16)患者中,凝血病组DVT发生率的增加更加显著(OR=9.80,95%CI:2.09~45.90,P=0.004)。同时脊髓损伤(OR=4.96,95%CI:1.17~20.95,P=0.029)和下肢长骨骨折(OR=4.80,95%CI:1.70~13.5,P=0.003)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伤后24h内收住EICU的严重创伤患者,ATC的发病率较高。伴有ATC的创伤患者下肢DVT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尤其在次危重组(9≤ISS〈16)患者中更为明显。同时脊髓损伤和下肢长骨骨折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凝血病 深静脉血栓 损伤部位 损伤严重度 年龄 体质量指数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因子Ⅶ活性与凝血功能障碍和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栗超跃 裴兵兵 +3 位作者 吴惺 路鑫 胡锦 周良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88-691,共4页
目的 探讨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活性与颅脑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和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的关系.方法 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根据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急救中心住院患者中年龄≥16岁... 目的 探讨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活性与颅脑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和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的关系.方法 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根据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急救中心住院患者中年龄≥16岁中重度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81例,在到达神经外科急救中心后24 h内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并送检国际化标准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和FⅦ凝血活性.入院时INR>1.2和(或)aPTT>40 s和(或)PLT<120&#215;109/L被诊断为颅脑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当随访头颅CT报告提示颅内血肿容积增大或出血性损伤部位增多时被诊断为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单纯性颅脑创伤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和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81例患者中凝血功能障碍组血浆FⅦ活性显著低于凝血功能正常组(86%&#177;35%比100%&#177;29%,P&lt;0.05).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患者血浆FⅦ活性显著低于非进展患者(71%&#177;18%比106%&#177;33%,P&lt;0.01).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FⅦ活性<77.5%是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发生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的死亡率为7.4%(6/81),血浆FⅦa活性死亡组与幸存组分别为(91&#177;47)% 、( 92&#177;32)%,P>0.0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FⅦ活性低下与凝血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而FⅦa活性低下和凝血功能障碍是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Ⅶ 颅脑创伤 凝血功能障碍 颅内出血 COAGULATION factor
原文传递
颅脑损伤后凝血紊乱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李钢 徐如祥 柯以铨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646-648,共3页
自1972年Druskin等首次报告1例颅脑火器伤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后,脑外伤所致凝血紊乱(或称凝血病,coagulopathy)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重视。现已明确。凝血紊乱是脑外伤常见并发症,是二次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颅脑损伤激... 自1972年Druskin等首次报告1例颅脑火器伤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后,脑外伤所致凝血紊乱(或称凝血病,coagulopathy)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重视。现已明确。凝血紊乱是脑外伤常见并发症,是二次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颅脑损伤激活凝血系统造成高凝状态及其随后发生的纤溶亢进可加重脑损害,影响预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与凝血紊乱、迟发性颅内血肿之间以及凝血紊乱与不良预后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凝血紊乱
原文传递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病人残留血肿或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处理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杜威 姚国杰 +6 位作者 韦可 伍杰 李明 龚杰 徐国政 杨铭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8期457-460,共4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病人残留血肿或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29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中均行颅内压传感器植入监测颅内压,术后凝血功能障碍...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病人残留血肿或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29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中均行颅内压传感器植入监测颅内压,术后凝血功能障碍并有残留血肿或迟发性颅内血肿。17例采用软通道置管引流术治疗(引流组),12例采用保守治疗(对照组)。结果引流组术后ICP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而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引流组NICU住院时间、甘露醇用量及使用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而且引流组再次开颅手术率、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颅内感染发生率、肺部感染及术后6个月GO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软通道置管引流术简单易行,创伤小,手术时间短,适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并有残留血肿或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病人,可以有效的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凝血功能障碍 残留血肿 迟发性颅内出血 软通道置管引流术 颅内压监测
下载PDF
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与肝功能异常的相关性 被引量:22
16
作者 包义君 王鹏飞 +6 位作者 陶山伟 李力卓 张德威 黄小龙 张文泰 赵丹 王运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与肝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满足入组条件的凝血功能障碍患者51例,按照1∶3配比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肝功能的相... 目的分析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与肝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满足入组条件的凝血功能障碍患者51例,按照1∶3配比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肝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将配比的凝血功能障碍组和对照组患者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重型颅脑损伤(GCS 3-8分)和轻中型颅脑损伤(GCS 9-15分),结果表明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创伤性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P〈0.001)。在重型颅脑损伤中,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术后凝血功能障碍呈正相关(P=0.008,OR=4.318,95%CI 1.429-13.053和P=0.036,OR=3.109,95%CI 1.064-9.081),而在轻中型颅脑损伤中ALT和AST与术后凝血功能障碍无明显相关性(P〉0.05)。其他指标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无论在重型还是轻中型颅脑损伤中,均与术后凝血功能障碍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与肝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临床医生不应忽视手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应在围手术期严密监测肝功能并纠正肝功能异常,防止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出现,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颅脑损伤 凝血功能障碍 肝功能
下载PDF
急诊感染患者凝血障碍与脓毒血症的关系及参考评价 被引量:21
17
作者 俞聪波 叶映月 +4 位作者 华双益 冯雪芳 张铁营 范锦娣 李芸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5308-5311,共4页
目的探讨急诊感染患者凝血障碍与脓毒血症之间的关系及其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128例急性感染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感染组46例、脓毒... 目的探讨急诊感染患者凝血障碍与脓毒血症之间的关系及其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128例急性感染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感染组46例、脓毒血症组50例、重度脓毒血症组32例,并分别对三组急诊感染患者的死亡情况、凝血指标变化情况、抗凝指标变化情况、炎症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单纯感染组病死率6.52%、脓毒血症组病死率10.00%比较,重度脓毒血症组的病死率上升为3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感染组、脓毒血症组比较,重度脓毒血症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感染组、脓毒血症组比较,重度脓毒血症组的抗凝血酶Ⅲ抗体(AT-Ⅲ)、活化蛋白C(APC)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感染组、脓毒血症组比较,重度脓毒血症组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感染患者凝血障碍与脓毒血症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凝血功能的检测必将为准确判断患者脓毒血症病情的严重程度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感染 凝血障碍 脓毒血症
原文传递
小儿脓毒症血浆D-二聚体、凝血4项、血小板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0
18
作者 董孝云 王群思 熊虹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年第11期818-820,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脓毒症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在小儿脓毒症不同病情阶段的变化,为防治小儿脓毒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重症监护室住院患儿51例为脓毒症组,同期本院普通病房患... 目的:探讨小儿脓毒症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在小儿脓毒症不同病情阶段的变化,为防治小儿脓毒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重症监护室住院患儿51例为脓毒症组,同期本院普通病房患儿30例为普通感染组,健康小儿20例为对照组。对入选病例即时检测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和24,48,72h病情评估。结果:(1)血浆D-二聚体在脓毒症组明显高于普通感染组(P<0.05),随病情加重而升高,与危重评分呈负相关(P<0.05?;(2)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脓毒症组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明显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与危重评分及预后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对诊断小儿脓毒症纤溶状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动态观察小儿脓毒症凝血、纤溶变化,可为脓毒症早期治疗、判断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D-二聚体 凝血功能紊乱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下载PDF
老年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及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0
19
作者 田虹 王洪霞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66-96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05-2013-06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62例老年脓毒症患者,根据28d转归将病例组分为生存组(n=39)和死亡组(n=23)。入院24h...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05-2013-06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62例老年脓毒症患者,根据28d转归将病例组分为生存组(n=39)和死亡组(n=23)。入院24h内检测蛋白C(PC)活性、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BG),计算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比较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及与病情严重程度(APACHEⅡ评分)的关系。以同期3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PC活性、PLT水平降低(P<0.05或P<0.01),DD水平升高(P<0.01),PT、APTT、TT及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P<0.01),APACHEⅡ评分与PC、PLT呈显著负相关性(r=-0.690,r=-0.461,均P<0.01或0.05),与DD呈显著正相关性(r=0.477,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PC活性(OR=1.104,P=0.006)、APACHEⅡ评分≥20分(OR=15.556,P=0.003)为老年脓毒症死亡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脓毒症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PC活性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是老年脓毒症患者死亡危险因素之一,对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蛋白C(PC)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凝血紊乱 预后
下载PDF
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音力 李彩球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8年第4期497-500,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娩的160例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孕妇,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观察组患者行子宫动... 目的探讨分析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娩的160例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孕妇,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观察组患者行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宫缩剂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h出血量和24h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t值分别为-32.817、-47.221,均P<0.001)。观察组中患者总出血量>1L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χ~2=8.901,P<0.05)。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χ~2=45.972,P<0.001)。对照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75%,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结论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术应用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中,临床效果明显,止血迅速,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 宫缩乏力 产后出血 凝血功能障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