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藻形态及混凝剂组成对混凝-超滤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张大为 徐慧 +3 位作者 王希 门彬 王东升 段晋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281-3289,共9页
为了保证藻类暴发阶段优质的饮用水供应,提高藻类的去除率,缓解藻类对水处理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以铜绿微囊藻(蓝藻)、小球藻(绿藻)和小环藻(硅藻)这3种不同形态藻细胞为研究对象,使用了3种具有不同铝形态分布的混凝剂[Al_2(SO_4)_3(AS)、... 为了保证藻类暴发阶段优质的饮用水供应,提高藻类的去除率,缓解藻类对水处理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以铜绿微囊藻(蓝藻)、小球藻(绿藻)和小环藻(硅藻)这3种不同形态藻细胞为研究对象,使用了3种具有不同铝形态分布的混凝剂[Al_2(SO_4)_3(AS)、Al_(13)、Al_(30)]进行混凝-超滤实验.在分离胞外有机物(EOM)的情况下,考察混凝过程中絮体的特性(粒径,强度因子,恢复因子)以及不同条件下形成的絮体对膜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l_(13)与Al_(30)的混凝作用以静电簇作用为主导,AS主要是以电中和作用为主导.对于铜绿微囊藻与小球藻体系,由于藻颗粒表面存在一定的凹陷,当Al_(13)与Al_(30)做混凝剂时,在投加量较低的情况下,吸附在颗粒表面凹陷处的混凝剂"失活",其他部位由于仍带有一定的负电荷而造成絮体形成不明显,而AS做混凝剂时,混凝机制主要是电中和作用,可以明显降低颗粒之间的排斥力,在较低投加量下即可形成絮体.对于小环藻体系,由于其藻细胞呈现光滑的表面,Al_(13)与Al_(30)可有效发挥其静电簇作用机制,絮体在较低投加量下即可有效形成.膜通量与絮体粒径有明显的相关性,絮体粒径越大,超滤过程中形成的沉积层越疏松,膜比通量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形态 铝形态 混凝-超滤 静电簇 膜污染
原文传递
混凝-超滤短流程工艺处理北方水库原水 被引量:8
2
作者 曲明 滕李军 +2 位作者 傅金祥 杨勇 卢善文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0-214,共5页
采用混凝-超滤膜短流程工艺对大伙房水库原水进行处理,考察其除污染性能和膜污染情况,并对该短流程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利用超滤膜直接过滤原水时,膜污染较重,并且对污染物质的去除率较低;而采用混凝-超滤短流程工艺时,膜污... 采用混凝-超滤膜短流程工艺对大伙房水库原水进行处理,考察其除污染性能和膜污染情况,并对该短流程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利用超滤膜直接过滤原水时,膜污染较重,并且对污染物质的去除率较低;而采用混凝-超滤短流程工艺时,膜污染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当絮凝剂投加量为7 mg/L、膜清洗周期为30 min时,对浊度、COD 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95.61%、40.42%和37.12%,出水水质能够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超滤 膜污染 清洗周期 短流程工艺
原文传递
混凝-超滤预沉积对去除腐殖酸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高倩 张崇淼 +4 位作者 徐慧 王东升 门彬 张大为 罗柯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45-1655,共11页
探索利用在膜表面经过混凝预处理,调节膜-颗粒物作用行为的机制,从而改进超滤膜的净水效果是本文的研究核心.研究通过将AlCl3及Al13两种混凝剂形成的絮体以自然沉降的方式预先沉积在超滤膜表面,考察了对腐殖酸(HA)的去除情况及膜的净水... 探索利用在膜表面经过混凝预处理,调节膜-颗粒物作用行为的机制,从而改进超滤膜的净水效果是本文的研究核心.研究通过将AlCl3及Al13两种混凝剂形成的絮体以自然沉降的方式预先沉积在超滤膜表面,考察了对腐殖酸(HA)的去除情况及膜的净水行为.结果表明,使用Al13混凝剂在膜表面沉积的絮体能更好的去除HA,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膜污染,而使用AlCl3则会加强膜污染现象.随着Al13混凝剂投加量从0.08 mmol·L-1增加到0.18 mmol·L-1时,对HA的去除率也从26%升高到34%,并在超滤膜表面形成预沉积层.在较高投加量0.18 mmol·L-1时,Al13混凝剂在膜表面形成的絮体分形维数(2.45)较AlCl3(2.29)大,但Al13形成的絮体粒径(300 nm)小于AlCl3形成的絮体粒径(600 nm),致使在膜表面形成的沉积层相对致密.Zeta电位分析结果表明,Al13混凝剂较AlCl3混凝剂具有更高的正电荷,较易吸附负电性的HA分子,因此去除HA效果更好,提高膜通量程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 混凝-超滤 预沉积层 膜污染 腐殖酸
下载PDF
Purific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ual coagulants containing chitosan and different Al species in coagulation and ultrafiltration process 被引量:4
4
作者 Wenyu Wang Shuang Zhao +3 位作者 Qinyan Yue Baoyu Gao Wen Song Lijuan Fe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14-221,共8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l species and chitosan(CS) dosages on coagulation performance,floc characteristics(floc sizes,strength and regrowth ability and fractal dime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l species and chitosan(CS) dosages on coagulation performance,floc characteristics(floc sizes,strength and regrowth ability and fractal dimension) and membrane resistance in a coagulation-ultrafiltration hybrid process.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Al species combined with humic acid in diverse ways.A1_a had better removal efficiency,as determined by UV_(254) an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which c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by the addition of CS.In addition,the optimal dosage of different Al species was determined to be 4.0 mg/L with the CS concentration of 1.0 mg/L,by orthogonal coagulation experiments.Combining Al_a/A1_b/A1_c,with CS resulted in larger flocs,higher recovery,and higher fractal dimension values corresponding to denser flocs;in particular,the floc size at the steady state stage was four times larger than that obtained with Al species coagulants alone.The results of ultrafiltration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external fouling percentag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internal fouling,at around 85%and 15%,respectively.In addition,the total membrane resistanc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due to CS ad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 species Chitosan Dual-coagulants coagulation-ultrafiltration Floc-characteristics Membrane resistance
原文传递
基于混凝预处理的超滤净水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唐朝春 冯文涛 +3 位作者 徐豪佑 阮以宣 陈钧杰 耿斌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膜污染是超滤工艺大规模运用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介绍超滤膜净水工艺膜污染的原理及其污染物。详述基于混凝预处理的三种超滤膜工艺:传统超滤工艺、短流程超滤工艺、一体式絮体-超滤工艺。以短流程超滤工艺为重点,阐述近年来以混凝预处理... 膜污染是超滤工艺大规模运用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介绍超滤膜净水工艺膜污染的原理及其污染物。详述基于混凝预处理的三种超滤膜工艺:传统超滤工艺、短流程超滤工艺、一体式絮体-超滤工艺。以短流程超滤工艺为重点,阐述近年来以混凝预处理工艺来缓解超滤净水工艺膜污染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滤饼层结构对膜污染的影响,以及混凝预处理缓解超滤膜污染的作用原理,为膜法水处理工艺技术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超滤 净水工艺 膜污染 滤饼层
下载PDF
混凝-超滤短流程工艺低温运行膜污染机理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郜玉楠 王信之 +3 位作者 周历涛 宗子翔 傅金祥 周东旭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9-122,126,共5页
针对东北某水源地汛期后冬季低温水质特点,开展混凝-超滤短流程工艺膜污染机理研究,利用Box-Benhnken Design(BBD)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水温、膜通量、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3个因素为自变量,归一化膜比通量(NSF)为响应值,... 针对东北某水源地汛期后冬季低温水质特点,开展混凝-超滤短流程工艺膜污染机理研究,利用Box-Benhnken Design(BBD)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水温、膜通量、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3个因素为自变量,归一化膜比通量(NSF)为响应值,研究他们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水温高于4℃,膜通量和PAC投加量对膜污染的影响均显著;水温低于4℃时,膜通量和PAC投加量对膜污染的影响不显著。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镜对污染后的超滤膜进行微观检测,发现膜丝表面吸附的污染物以高岭土为主,腐殖酸为辅。通过氢氧化钠(质量浓度2 g/L,2 h)和盐酸(质量浓度5 g/L,5 h)浸泡的离线性化学清洗方法可去除膜孔内堵塞的污染物,有效缓解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超滤 低温 膜污染 响应面
下载PDF
混凝-超滤工艺残余铝含量调控方式优化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何溢恬 唐娜 +2 位作者 黄鑫 李天玉 石宝友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28,共7页
考察了前调pH和后调pH、两段加药及复合混凝剂对混凝-超滤工艺处理长江原水的出水残余铝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CO_(2)调节长江原水pH至6.5时采用30%/70%的两段加药方式是安全且最有效的降低出水残余铝含量的方式。快搅后的pH降低至6.3~... 考察了前调pH和后调pH、两段加药及复合混凝剂对混凝-超滤工艺处理长江原水的出水残余铝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CO_(2)调节长江原水pH至6.5时采用30%/70%的两段加药方式是安全且最有效的降低出水残余铝含量的方式。快搅后的pH降低至6.3~6.4之间时可以将二次投加的PAC中更多的溶解铝转化为颗粒铝并被超滤去除。此外,使用复合混凝剂PAC-PDM也可以降低超滤出水残余铝,并且调节pH对PAC-PDM的处理效果影响并不大,说明PAC-PDM对pH的适应性比PAC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铝 混凝-超滤 PH 两段加药 复合混凝剂
下载PDF
颗粒物对混凝过程及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子婕 徐慧 +2 位作者 庾俊杰 赵传靓 王东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621-4630,共10页
以nm-SiO_(2)和μm-SiO_(2)体系为研究对象,使用3种不同Al形态的混凝剂(AlCl_(3)、Al1_(3)和Al_(30))进行混凝-超滤实验,考察不同pH值下SiO_(2)去除率、出水余Al及混凝预处理对膜通量的影响,借助马尔文激光粒度仪、SEM、BET和AFM表征絮... 以nm-SiO_(2)和μm-SiO_(2)体系为研究对象,使用3种不同Al形态的混凝剂(AlCl_(3)、Al1_(3)和Al_(30))进行混凝-超滤实验,考察不同pH值下SiO_(2)去除率、出水余Al及混凝预处理对膜通量的影响,借助马尔文激光粒度仪、SEM、BET和AFM表征絮体性质及在超滤膜表面的分布和作用力.结果表明,nm-SiO_(2)体系中SiO_(2)去除率均低于μm-SiO_(2)体系,在纳米颗粒物体系中投加混凝剂后膜通量从0.68分别提升至0.96(AlCl_(3))、0.86(Al_(13))和0.87(Al_(30)),微米颗粒物体系中投加3种混凝剂后膜通量从0.79提升至0.80~0.84.微米级颗粒物是颗粒间的碰撞,纳米级颗粒物主要以团聚态的形式碰撞.低聚态铝(Al_(a))和颗粒物形成絮体的粒径均大于150μm,体系zeta电位为负与膜表面产生斥力;在中性条件下Al_(13)与颗粒物形成絮体的强度因子远高于AlCl_(3)和Al_(30),中聚态铝(Al_(b))将膜孔内部较小颗粒物堵塞形成的不可逆膜污染转移成膜孔表面的可逆膜污染;高聚态铝(Al_(c))具有较强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能力,无定形、不规则的团聚态小颗粒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较大絮体缓解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形态 Al形态 絮体 混凝-超滤 膜污染
下载PDF
Floc structure and membrane fouling affected by sodium alginate interaction with Al species as model organic pollutants 被引量:4
9
作者 Xuejun Xiong Hui Xu +4 位作者 Beiping Zhang Xiaohui Wu Hongyan Sun Dongsheng Wang Zhengyang W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8期1-13,共13页
Membrane filtration combined with pre-coagulation has advantages in advanced wastewater treatment. As a model of a microbial polysaccharide,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sodium alginate(SA) on alum hydrolysis has been ra... Membrane filtration combined with pre-coagulation has advantages in advanced wastewater treatment. As a model of a microbial polysaccharide,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sodium alginate(SA) on alum hydrolysis has been rar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interface interaction between SA molecules and Al species, and the role SA plays during floc formation. In this study,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SA and Al species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SA on floc characteristics and membrane fouling during coagulation–ultrafiltration with different Al species coagulants(AlCl3 and preformed Al13). Al 2 p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confirmed that the complexation of ligands and Al species strongly affects the reaction pathways for Al hydrolysis and the final nature of the flocs, as Al13 can be decomposed into octahedral precipitates when SA is added. The presence of SA can affect floc properties, which have important impact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ke layer and membrane fouling. Due to the bridging ability of SA, the floc strength increased by about 50% using Ala, which was much better than preformed Al13, with a percentage increase of only about 6%. Moreover,the recovery factor of HA-flocs was decreased from 96% to 43% with SA addition of 0.5 mg/L.It was concluded that SA can aff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ke layer and membrane fouling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primary flocs and altering the Al hydrolysis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gulationultrafiltration process AL SPECIES Interface INTERACTION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FLOC properties Membrane fouling
原文传递
净化南方水库源水的混凝-超滤组合工艺 被引量:5
10
作者 管运涛 曹鹏飞 张锡辉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16-1420,共5页
针对南方微污染水源水质特点,以混凝-超滤组合工艺为对象,进行实验室序批式试验,研究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运行清洗方法。结果表明:工艺出水浊度小于0.02 NTU,对高锰酸盐指数(CODMn)、溶解性有机碳(DOC)和254 nm紫外吸光度(UV25... 针对南方微污染水源水质特点,以混凝-超滤组合工艺为对象,进行实验室序批式试验,研究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运行清洗方法。结果表明:工艺出水浊度小于0.02 NTU,对高锰酸盐指数(CODMn)、溶解性有机碳(DOC)和254 nm紫外吸光度(UV254)的平均去除率为38%,对溶解性有机质(DOM)荧光类物质去除效果优于常规工艺。其中,组合工艺对相对分子质量为1 000-2 000的有机物去除率大于48%,对相对分子质量为500-1 000的有机物去除率约10%。组合工艺对氨氮(NH3-N)、硝酸盐氮(NO3^--N)、总磷(TP)的去除率为19%-29%。混凝可以提高超滤膜的运行效率。使用碱洗-酸洗或碱洗-EDTA清洗2种复合清洗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清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处理 混凝-超滤组合工艺 膜污染 南方水库源水
原文传递
Optimized coagulation pretreatment alleviates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fouling: The role of floc properties and slow-mixing speed on mechanisms of chitosan-assisted coagulation 被引量:3
11
作者 Peng Du Xing Li +6 位作者 Yanling Yang Zhaoyang Su Hang Li Nan Wang Tingting Guo Tingting Zhang Zhiwei Zho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8期82-92,共11页
To alleviate ultrafiltration(UF) membrane fouling, the pre-coagulation of poly-aluminum chloride(PACl) with the aid of chitosan(CTS) was conducted for synthetic humic acid–kaolin water treatment. Pre-coagulation of t... To alleviate ultrafiltration(UF) membrane fouling, the pre-coagulation of poly-aluminum chloride(PACl) with the aid of chitosan(CTS) was conducted for synthetic humic acid–kaolin water treatment. Pre-coagulation of three molecular weights(MW) CTSs(50–190 kDa(CTSL), 190–310 kDa(CTSM) and 310–375 kDa(CTSH)) was optimized with slow-mixing speeds of 30, 60 and 90 r/min, respectively. The removal efficiency and floc properties as well as membrane fouling were analyzed, and were compared to results obtained by 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with PACl. Results showed that variations in floc properties could be ascribed to the coagulation mechanisms of CTS_L/CTS_M/CTS_H at different slow-mixing speeds, resulting in reduced UF membrane fouling. Specifically, at the low speed of 30 r/min, all three CTS types produced flocs with similar properties, while CTSLresulted in the lowest removal efficiency and aggravated irreversible fouling. At the appropriate speed of 60 r/min, CTSMgenerated the most compact flocs with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bridging and path mechanisms. The compact cake layer formed could alleviate irreversible fouling,which was beneficial for prolong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UF membrane. At the high speed of90 r/min, CTSHformed fragile flocs and aggravated irreversible membrane fouling. We considered membrane fouling to be affected by floc properties and the resultant removal efficiency, which was governed by the MW of the CTS used and the slow-mixing speed applied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gulation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fouling FLOC PROPERTIES Chitosan Slow-mixing SPEED
原文传递
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处理鱼粉加工废水 被引量:3
12
作者 龚超 于水利 +2 位作者 顾正阳 杨望臻 丁智晖 《四川环境》 2018年第1期16-21,共6页
鱼粉加工废水COD_(Cr)很高,需要进行处理后才能排入市政管网。开发了混凝-超滤组合处理鱼粉加工废水的新工艺,确定了混凝剂、助凝剂的最佳投量,以及超滤膜工艺的运行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处理鱼粉加工废水,处理后的... 鱼粉加工废水COD_(Cr)很高,需要进行处理后才能排入市政管网。开发了混凝-超滤组合处理鱼粉加工废水的新工艺,确定了混凝剂、助凝剂的最佳投量,以及超滤膜工艺的运行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处理鱼粉加工废水,处理后的水COD_(Cr)为264 mg/L,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的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粉加工废水 混凝-超滤组合工艺 混凝剂 运行参数
下载PDF
高锰酸钾预氧化对混凝-超滤去除天然水体中腐殖酸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晓芳 钱飞跃 +3 位作者 沈耀良 王建芳 陈重军 吴鹏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3-86,共4页
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去除天然水体中的腐殖酸,考察了水中腐殖酸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4、4-3、7.6mg/L时,高锰酸钾投加量对各工艺出水水质和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锰酸钾预氧化可以有效提高组合工艺的出... 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去除天然水体中的腐殖酸,考察了水中腐殖酸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4、4-3、7.6mg/L时,高锰酸钾投加量对各工艺出水水质和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锰酸钾预氧化可以有效提高组合工艺的出水水质。其中,预氧化、混凝和超滤过程分别对天然有机物、腐殖酸和大分子物质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另外,控制高锰酸钾投加量在0.2~1mg/L可显著减缓膜污染。即使当进水中腐殖酸的质量浓度达到7.6mg/L的条件下,膜比通量在1h内始终维持在0.95-0.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锰酸钾预氧化 混凝-超滤膜 腐殖酸 膜污染
下载PDF
预氧化强化混凝沉淀-超滤处理微污染水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赫 吴晓娜 +3 位作者 余伟铭 王亮 张宏伟 范羚超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19,共4页
从出水水质改善和膜污染控制方面考察了KMnO4和O3及其联用对混凝-超滤工艺处理微污染水的影响.通过分析出水中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和PVDF中空纤维膜的过滤阻力,对预氧化单元强化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KMnO4/O3联合使用... 从出水水质改善和膜污染控制方面考察了KMnO4和O3及其联用对混凝-超滤工艺处理微污染水的影响.通过分析出水中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和PVDF中空纤维膜的过滤阻力,对预氧化单元强化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KMnO4/O3联合使用能强化聚合氯化铝混凝对有机物,特别是腐殖质类物质的去除,从而显著改善混凝-超滤工艺的净水效果,并减轻由膜孔吸附所引起的水力不可逆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污染水 混凝-超滤 预氧化 KMNO4 O3 膜污染
下载PDF
预氯化混凝-超滤工艺处理水中藻类及杂质
15
作者 丛鹏 傅金祥 向韬 《广州化工》 CAS 2014年第18期172-174,共3页
夏季是藻类的高发期,以大伙房水库为水源地的抚顺,在水库中更容易滋生大量藻类。水体中滋生的大量藻类会产生异臭,异味,这不仅会对生活环境产生危害而且还会对水源的开发和利用都会带来很多的不利因素,比如会影响净水厂出水水质。而且... 夏季是藻类的高发期,以大伙房水库为水源地的抚顺,在水库中更容易滋生大量藻类。水体中滋生的大量藻类会产生异臭,异味,这不仅会对生活环境产生危害而且还会对水源的开发和利用都会带来很多的不利因素,比如会影响净水厂出水水质。而且降低浊度和耗氧量也是目前净水厂面临的最大技术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用NaClO溶液进行膜前预处理,联合混凝-超滤工艺来处理藻类及水中杂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超滤膜 预氯化 混凝-超滤工艺
下载PDF
混凝-超滤组合工艺的模拟高含盐废水预处理性能
16
作者 陈霞明 《化学工程师》 CAS 2020年第11期39-42,共4页
通过混凝-超滤膜组合工艺模拟高含盐废水预处理实验,探讨其除浊性能及其对膜通量的影响。同时探讨协同处理过程中的盐、有机物及氮磷的截留效果。结果表明:与直接超滤相比较,混凝-超滤组合工艺的除浊性能均有显著提高。其中,使用聚合氯... 通过混凝-超滤膜组合工艺模拟高含盐废水预处理实验,探讨其除浊性能及其对膜通量的影响。同时探讨协同处理过程中的盐、有机物及氮磷的截留效果。结果表明:与直接超滤相比较,混凝-超滤组合工艺的除浊性能均有显著提高。其中,使用聚合氯化铝时的平均截留率达到94.7%。形成的絮凝体对超滤膜透过性能有一定的影响,膜通量比下降约0.10~0.12;协同处理过程中对于电导率及COD的截留性能均呈较低值,但投加絮凝剂可提高部分截留性能;氮磷的平均截留率均低于10%,投加混凝剂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盐废水 混凝-超滤组合工艺 预处理性能
下载PDF
直接超滤和混凝—超滤组合工艺的膜污染比较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锦 王晓昌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3-85,共3页
利用滤饼层过滤模型和膜孔窄化模型,结合国产中空纤维超滤膜对提取的天然腐植酸进行直接超滤和混凝—超滤2种工艺的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混凝预处理基本消除了膜孔污染,并且大大降低了膜表面滤饼层污染阻力,从而使超滤保持高渗透通量。另外... 利用滤饼层过滤模型和膜孔窄化模型,结合国产中空纤维超滤膜对提取的天然腐植酸进行直接超滤和混凝—超滤2种工艺的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混凝预处理基本消除了膜孔污染,并且大大降低了膜表面滤饼层污染阻力,从而使超滤保持高渗透通量。另外,与原水直接超滤相比,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对溶解性天然有机物的去除率较高,DOC去除率从28%提高到53%,UV_(254)去除率从40%提高到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工艺 膜污染 滤饼层 过滤模型 膜孔窄化模型 直接超滤 混凝-超滤 比较试验 水处理
下载PDF
论述膜技术在我国水和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鸿斌 杨丽丽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1年第11期85-87,151,共3页
主要针对几种典型的膜工艺,包括混凝/絮凝+超滤技术、膜生物反应器(M BR)技术以及反渗透(RO)技术在我国水和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状况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 污水处理 膜技术 混凝/絮凝+超滤 膜生物反应器 反渗透
下载PDF
混凝-超滤处理径流雨水效果——以华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任刚 余燕 +1 位作者 杜耀民 石雷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42-1149,共8页
采用超滤膜(UF)为核心,以混凝作为预处理措施,对混凝-超滤工艺处理径流雨水的特性和膜通量变化与污染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对聚合硫酸铁(PFS)单独混凝、UF、PFS-UF组合工艺进行了对比;在优化混凝基础上,考察了混凝-UF对常规水质指标及总磷... 采用超滤膜(UF)为核心,以混凝作为预处理措施,对混凝-超滤工艺处理径流雨水的特性和膜通量变化与污染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对聚合硫酸铁(PFS)单独混凝、UF、PFS-UF组合工艺进行了对比;在优化混凝基础上,考察了混凝-UF对常规水质指标及总磷、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等生物稳定性指标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混凝可有效去除TOC、UV254和总磷,混凝剂投加量与污染物去除近似呈线性关系.各混凝剂除浊效能均良好.综合考虑混凝处理效率与经济性,实验采用混凝方案为10 mg·L-1的PFS.PFS、UF、PFS-UF工艺除浊率均在95%以上,PFS和UF对TOC和UV254的去除较为接近,采用PFS-UF可提高去除率13%—15%;PFS-UF处理后雨水的AOC、BDOC分别降低至61.8μg·L-1、0.19 mg·L-1,残余总磷可降至3.8μg·L-1,雨水生物稳定性明显提高.PFS、UF和PFS-UF对颗粒物的去除率分别达80.5%、99.6%和99.9%.膜通量的变化和SEM图分析表明,混凝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UF膜污染;形成的凝胶层具有一定整体强度,水力清洗时易于清除,膜通量恢复较好;但同时凝胶层的产生也增大了透膜阻力,PFS-UF工艺的周期内膜通量衰减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 混凝 超滤(UF) 生物稳定性 颗粒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