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层干压制备阳极支撑的氧化锆薄膜燃料电池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克艳 吕喆 +4 位作者 贾莉 陈孔发 魏波 李淑彦 苏文辉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737-740,共4页
采用一种既简单又经济的双层干压法,NiO-YSZ阳极基底上制备致密的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固体电解质薄膜,经1400!共烧结后,得到厚度约60"130mm的YSZ薄膜。薄膜的厚度可以通过调整YSZ粉体质量来控制。测试了NiO-YSZ支撑体材料和YS... 采用一种既简单又经济的双层干压法,NiO-YSZ阳极基底上制备致密的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固体电解质薄膜,经1400!共烧结后,得到厚度约60"130mm的YSZ薄膜。薄膜的厚度可以通过调整YSZ粉体质量来控制。测试了NiO-YSZ支撑体材料和YSZ的干压坯体烧结曲线,以确定烧结收缩率。对薄膜进行的X-射线衍射(XRD)测量结果表明,薄膜为YSZ的立方萤石结构,NiO与YSZ在烧结条件下未发生反应。以此方法制备的不同厚度的YSZ薄膜为电解质,NiO-YSZ金属陶瓷为阳极,La0.7Sr0.3MnO(LSM)阴极制成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单电池,对单电池的放电性能及其在工作条件下的阻抗谱进行了测试。电池的开路电压始终在1V左右,900!最大电流密度达1.3A·cm#2。分别在800!和900!时得到了175mW·cm#2和300mW·cm#2的最大比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SZ薄膜 双层干压法 共烧结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氧化锆薄膜 阳极基底 制备 支撑 固体电解质薄膜 X-射线衍射
下载PDF
Improvement of luminescent stability from carbon nanotube field emission display based on printed CNT film 被引量:8
2
作者 ZENG Fanguang ZHU Changchun LIU Xinghui LIU Weihu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3期283-290,共8页
Aiming at the influences of poor contact at carbon nanotube (CNT)/electrode interface on luminescence stability in printed CNT film, a new co-sintering process for cathode fabrication was presented to improve the lumi... Aiming at the influences of poor contact at carbon nanotube (CNT)/electrode interface on luminescence stability in printed CNT film, a new co-sintering process for cathode fabrication was presented to improve the luminescent stability of fully printed CNT-FED. By co-sintering the printed silver and CNT layers, CNTs geometrically matched with Ag surface and/or embedded into Ag layer at the bottom of the co-sintered film, large CNTs block and bulk silver nested each other at the top of the co-sintered film. All these structures increased the contact area at CNT/Ag interface, which could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forming ohmic contact at CNT/Ag interface. The luminescent stability of printed CNT-FED with co-sintered cathode could be improved as 5.6 times high as that of common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NTED CNT films field emission display LUMINESCENT stability co-sintering process.
原文传递
Densification behavior of yttria-stabilized zirconia powders for solid oxide fuel cell electrolytes 被引量:6
3
作者 Dhruba PANTHI Nader HEDAYAT Yanhai DU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SCIE CSCD 2018年第4期325-335,共11页
Yttria-stabilized zirconia(YSZ) is the most common electrolyte material for solid oxide fuel cells. Herein, we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ensification behavior of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commercial 8 mol% ... Yttria-stabilized zirconia(YSZ) is the most common electrolyte material for solid oxide fuel cells. Herein, we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ensification behavior of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commercial 8 mol% YSZ powders:(i) TZ-8Y(Tosoh, Japan),(ii) MELox 8Y(MEL Chemicals, UK), and(iii) YSZ-HT(Huatsing Power, China). The comparison was made on both the selfsupporting pellets and thin-film electrolytes coated onto a NiO–YSZ anode support. For the pellets, MELox 8Y showed the highest densification at lower sintering temperatures with 93% and 96% of the theoretical density at 1250 and 1300 ℃, respectively. Although YSZ-HT showed a higher sintering rate than TZ-8Y, a sintering temperature of 1350 ℃ was required for both the powders to reach 95% of the theoretical density. For the thin-film electrolytes, on the other hand, YSZ-HT showed the highest sintering rate with a dense microstructure at a co-sintering temperature of 1250 ℃.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besides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other factors such as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post-processing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sintering rate and densification behavior of the YSZ powders. Additionally, a close match in the sintering shrinkage of the electrolyte and anode support is important for facilitating the densification of the thin-film electroly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ttria-stabilized ZIRcoNIA (YSZ) SOFC electrolyte DENSIFICATION SHRINKAGE co-sintering
原文传递
关于不同粒度粉末层间烧结收缩不同步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孙涛 汤慧萍 +4 位作者 汪强兵 刘忠军 杨保军 奚正平 王培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591-1594,共4页
在利用粉末烧结法制备梯度功能材料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材质或同材质不同粒度粉末共同烧结的问题。主要结合多孔材料和膜材料的烧结,对现有实现共同烧结的技术进行对比,着重介绍了通过调整烧结工艺以达到共烧的方法,并对该技术的发展... 在利用粉末烧结法制备梯度功能材料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材质或同材质不同粒度粉末共同烧结的问题。主要结合多孔材料和膜材料的烧结,对现有实现共同烧结的技术进行对比,着重介绍了通过调整烧结工艺以达到共烧的方法,并对该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烧结 烧结工艺 多孔材料 膜材料
下载PDF
双层陶瓷膜共烧结制备过程中的应力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邱鸣慧 冯君 +1 位作者 范益群 徐南平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17-622,共6页
依据"受限烧结"理论,分析计算刚性支撑体上单层陶瓷膜在烧结过程中受到的应力.结果表明:单层膜在受限烧结过程中受到来自支撑体的拉应力作用,导致烧结推动力较自由烧结时降低,所需要的烧结温度比无支撑材料的烧结温度高.对于... 依据"受限烧结"理论,分析计算刚性支撑体上单层陶瓷膜在烧结过程中受到的应力.结果表明:单层膜在受限烧结过程中受到来自支撑体的拉应力作用,导致烧结推动力较自由烧结时降低,所需要的烧结温度比无支撑材料的烧结温度高.对于α-Al2O3单层膜和ZrO2单层膜,分别计算其在受限烧结过程中受到的推动力,通过与膜层强度相关联,确定各自合适的烧结温度分别为1350和1180℃.进一步采用层状材料的共烧结应力模型计算双层膜在共烧结过程中顶层ZrO2膜对底层α-Al2O3膜的压应力,当底层α-Al2O3膜的厚度为15μm时,顶层ZrO2膜厚度需大于10μm,压应力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ZrO2/α-Al2O3双层膜在1200℃下共烧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膜 受限烧结 共烧结 烧结应力
下载PDF
基于冷烧结技术的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6
作者 郭靖 邰晓倩 司明明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7,共12页
传统的陶瓷烧结一般需要1000℃以上的高温,烧结周期长、能耗高。高温会对界面控制、物相稳定、材料共烧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很难以聚合物为填料实现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共烧。冷烧结技术通过引入中间液相溶解-沉淀过程,实现了在≤30... 传统的陶瓷烧结一般需要1000℃以上的高温,烧结周期长、能耗高。高温会对界面控制、物相稳定、材料共烧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很难以聚合物为填料实现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共烧。冷烧结技术通过引入中间液相溶解-沉淀过程,实现了在≤300℃时陶瓷的快速致密化,有效解决了陶瓷与聚合物的共烧问题。从冷烧结技术的发展概况出发,介绍了冷烧结工艺及致密化机制,详细阐述了冷烧结技术在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及发展情况,包括微波介质材料、铁电材料、锂离子电池、压敏材料、半导体材料和热电材料,并分析了冷烧结技术目前待解决的问题,对冷烧结技术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烧结 陶瓷 聚合物 复合材料 共烧
下载PDF
Viability of all-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y coupled with oxide solid-state electrolyte and high-capacity cathode
7
作者 Xingxing Jiao Xieyu Xu +6 位作者 Yongjing Wang Xuyang Wang Yaqi Chen Shizhao Xiong Weiqing Yang Zhongxiao Song Yangyang Liu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22-131,共10页
Owing to the utilization of lithium metal as anode with the ultrahigh theoretical capacity density of 3860 mA h g^(-1)and oxide-based ceramic solid-state electrolytes(SE),e.g.,garnet-type Li7La_(3)Zr_(2)O_(12)(LLZO),a... Owing to the utilization of lithium metal as anode with the ultrahigh theoretical capacity density of 3860 mA h g^(-1)and oxide-based ceramic solid-state electrolytes(SE),e.g.,garnet-type Li7La_(3)Zr_(2)O_(12)(LLZO),all-state-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ASLMBs)have been widely accepted as the promising alternatives for providing the satisfactory energy density and safety.However,its applications are still challenged by plenty of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issues.In this contribution,the co-sintering temperature at 500℃is proved as a compromise method to fabricate the composite cathode with structural integrity and declined capacity fading of LiNi_(0.5)Co_(0.2)Mn_(0.3)O_(2)(NCM).On the other hand,it tends to form weaker grain boundary(GB)inside polycrystalline LLZO at inadequate sintering temperature for LLZO,which can induce the intergranular failure of SE during the growth of Li filament inside the unavoidable defect on the interface of SE.Therefore,increasing the strength of GB,refining the grain to 0.4μm,and precluding the interfacial defect are suggested to postpone the electro-chemo-mechanical failure of SE with weak GB.Moreover,the advanced sintering techniques to lower the co-sintering temperature for both NCM-LLZO composite cathode and LLZO SE can be posted out to realize the viability of state-of-the-art ASLMBs with higher energy density as well as the guaranteed saf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y LiNi_(0.5C)o_(0.2)Mn_(0.3)O_(2)-Li7La_(3)Zr_(2)O_(12)composite cathode co-sintering Lithium metal anode Electro-chemo-mechanical failure
下载PDF
冷烧结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电工领域的潜在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康晟淋 赵学童 +2 位作者 张洁心 郭靖 杨丽君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98-1114,共17页
采用传统烧结方法实现陶瓷材料致密化,通常需要1000℃以上的高温,导致陶瓷材料在物相稳定性、晶界控制及复合烧结等方面受到极大的挑战。最近提出的冷烧结技术可将烧结温度降低至300℃以下,在短时间内,利用过渡液相和单轴压力,通过陶瓷... 采用传统烧结方法实现陶瓷材料致密化,通常需要1000℃以上的高温,导致陶瓷材料在物相稳定性、晶界控制及复合烧结等方面受到极大的挑战。最近提出的冷烧结技术可将烧结温度降低至300℃以下,在短时间内,利用过渡液相和单轴压力,通过陶瓷粉体的溶解-再沉淀过程实现陶瓷的致密化。低温、快速烧结等特点使冷烧结技术在陶瓷烧结领域具有诸多优势。该文从冷烧结机理及其在电工领域的潜在应用两个方面对冷烧结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冷烧结陶瓷的致密化过程和制备工艺,并着重分析了过渡液相的分类及其对冷烧结过程的辅助作用。阐述了冷烧结技术在新型电工材料如陶瓷-聚合物基功能材料(压敏、热电、储能电解质)、陶瓷-二维材料(热电)、高电位梯度ZnO压敏陶瓷以及陶瓷-金属多层陶瓷(储能电容器)共烧中的应用,并进一步分析了冷烧结和其他烧结技术结合的可行性。冷烧结技术的提出为陶瓷低温烧结的机理研究、新型陶瓷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开发及其在电工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烧结技术 过渡液相 复合材料 共烧
下载PDF
绝缘层烧结收缩率对氧传感器输出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尹春岳 周明军 +3 位作者 文吉延 金鹏飞 程振乾 孙略升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8-51,共4页
极限电流型氧传感器芯体由绝缘层材料、支撑层材料及敏感层材料共烧结制备而成,在芯体的烧结过程中,材料烧结收缩率不一致产生的内部应力会导致孔结构的变形开裂,从而严重影响极限电流氧传感器的输出特性。针对这一问题,采用5种具有不... 极限电流型氧传感器芯体由绝缘层材料、支撑层材料及敏感层材料共烧结制备而成,在芯体的烧结过程中,材料烧结收缩率不一致产生的内部应力会导致孔结构的变形开裂,从而严重影响极限电流氧传感器的输出特性。针对这一问题,采用5种具有不同烧结收缩率的绝缘层材料,经过厚膜丝网印刷、叠片热压、多层共烧制备了极限电流氧传感器,并对氧传感器芯体孔结构形貌与输出特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绝缘层材料的烧结收缩率与支撑层烧结收缩率差值为2.43%,与敏感层的烧结收缩率差值为3.97%,极限电流氧传感器芯体孔结构处分层开裂现象消失,芯体在氧气(O_(2))体积分数为20%的气氛下具有良好的电流平台,在0.5~1.6 V工作电压范围之间,电流变化为0.135μ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烧结 极限电流 氧传感器 烧结收缩率
下载PDF
共压共烧结法制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及其结构性能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乃涛 孟波 +1 位作者 于如军 谭小耀 《电化学》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40-345,共6页
 用共压 共烧结法制备以Ce0.8Gd0.2O1.9(CGO)作电解质的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其中CGO和阴极材料La0.6Sr0.4Co0.2Fe0.8O3-α(LSCF)由溶胶凝胶法合成.实验表明,,由共压 共烧结法制备的上述材料组装的电池具有致密的电解质层,且与电极...  用共压 共烧结法制备以Ce0.8Gd0.2O1.9(CGO)作电解质的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其中CGO和阴极材料La0.6Sr0.4Co0.2Fe0.8O3-α(LSCF)由溶胶凝胶法合成.实验表明,,由共压 共烧结法制备的上述材料组装的电池具有致密的电解质层,且与电极的结合非常紧密,测得的最大输出功率0.14W/cm2,相应的操作温度为650℃,电流密度为307mA/cm2.该电池的电化学过程为内阻和浓差极化联合控制,使用造孔剂可改善阳极基底的孔隙结构,降低浓差极化过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共压-共烧结法 制备 结构性能
下载PDF
钝化层和铝电极浆料共烧结制备硅太阳能电池背电极 被引量:3
11
作者 杜冲 赵振杰 +1 位作者 陈慧君 张宏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72-76,共5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硅太阳能电池背场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在硅片背面先制备一层氮化硅膜,然后再印刷背面铝电极,通过钝化层和铝电极浆料共烧结制备硅太阳能电池背场结构。在常规铝浆中添加易于同氮化硅反应的高活性玻璃粉,对比了钝化层厚度、... 提出了一种新的硅太阳能电池背场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在硅片背面先制备一层氮化硅膜,然后再印刷背面铝电极,通过钝化层和铝电极浆料共烧结制备硅太阳能电池背场结构。在常规铝浆中添加易于同氮化硅反应的高活性玻璃粉,对比了钝化层厚度、玻璃粉种类和含量对氮化硅层的烧蚀效果以及对背电极硅片间接触电阻的影响。当铝浆中高活性玻璃粉添加量为质量分数4%,氮化硅厚度10 nm时,比常规铝浆在无钝化膜的硅片上制备的电池最高效率高出约0.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背电极 钝化层 背电场 共烧结 铝电极浆料
下载PDF
YSZ/Al_2O_3/YSZ多层陶瓷叠层制备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晓昳 王敏 +3 位作者 郑杨 周丽红 夏风 肖建中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2-385,共4页
本文分别采用三种叠层方式制备YSZ/Al2O3/YSZ多层陶瓷,通过实验得出:由于YSZ与Al2O3陶瓷烧结性能的差异,导致YSZ与Al2O3陶瓷叠层共烧时容易分层翘曲,YSZ与Al2O3主要依靠层间的物理啮合作用而结合。通过在流延YSZ层与丝网印刷Al2O3层之... 本文分别采用三种叠层方式制备YSZ/Al2O3/YSZ多层陶瓷,通过实验得出:由于YSZ与Al2O3陶瓷烧结性能的差异,导致YSZ与Al2O3陶瓷叠层共烧时容易分层翘曲,YSZ与Al2O3主要依靠层间的物理啮合作用而结合。通过在流延YSZ层与丝网印刷Al2O3层之间增加印刷YSZ过渡层的叠层方法,可以改善YSZ流延层与Al2O3丝网印刷层之间的结合,而得到结合良好的YSZ/Al2O3/YSZ多层陶瓷共烧结合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SZ/Al2O3/YSZ多层陶瓷 叠层 共烧结 分层
下载PDF
烧结应力的缓冲及Al_2O_3/不锈钢微滤膜的制备 被引量:2
13
作者 魏磊 俞健 +1 位作者 胡小娟 黄彦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3-437,共5页
以多孔不锈钢片为基体、以氧化铝粉体(平均粒径0.5pm)为膜材料,用三种工艺制备了Al2O3/不锈钢微滤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金相显微镜分别对样品表面和断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用毛细流动法测定了Al2O3/不锈钢膜的孔径分布,并通过... 以多孔不锈钢片为基体、以氧化铝粉体(平均粒径0.5pm)为膜材料,用三种工艺制备了Al2O3/不锈钢微滤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金相显微镜分别对样品表面和断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用毛细流动法测定了Al2O3/不锈钢膜的孔径分布,并通过超声震荡法考察了膜的附着力。研究表明,在基体与氧化铝涂层间预洗引入一层不锈钢细粉作为过渡层再进行共烧结,有效地解决了Al2O3膜层易于剥落的问题,并成功制备了Al2O3/不锈钢复合微滤膜,膜厚为40~50gm。该不锈钢粉末过渡层不仅可以修饰基体表面,还能够缓冲Al2O3层在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热膨胀和烧结收缩应力,并对Al2O3层和不锈钢基体产生粘结作用,提高了膜的附着力。本工作所采用的共烧结法既简化了制备工艺,又节约了能源。共烧结温度是影响膜附着力与孔径分布的关键因素,经1100、1150、1200和1250℃共烧结,所制备的Al2O3/不锈钢膜平均孔径为0.2、0.3、0.5和3.9gm,其纯水通量分别为3.8、4.1、6.9和20.5m3/(m2·h·b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2O3 不锈钢微滤膜 烧结应力 过渡层 共烧结
下载PDF
基于粘弹性理论异种材料的共烧结致密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攀 何浩 李益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89-1395,共7页
基于加压烧结粘弹性流动理论,引入烧结速率不匹配造成的界面应力,并考虑界面应力分布情况,建立两种材料共烧结致密化模型,描述共烧结界面应力对共烧结致密化的影响。通过两种材料自由烧结数据,进行材料参数拟合;通过拟合得到的材料参数... 基于加压烧结粘弹性流动理论,引入烧结速率不匹配造成的界面应力,并考虑界面应力分布情况,建立两种材料共烧结致密化模型,描述共烧结界面应力对共烧结致密化的影响。通过两种材料自由烧结数据,进行材料参数拟合;通过拟合得到的材料参数进行共烧结致密化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共烧结会使得试样中存在密度梯度,并且可能加大或者缩小界面处密度差异,对共烧结后界面结合强度造成影响。采用不同孔隙率的铜粉共烧结进行验证,实验测得共烧结试样密度梯度分布以及界面处密度差异变化和模型预测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烧结 致密化 烧结理论 密度梯度
下载PDF
高砷锑氧粉和砷碱渣共焙烧过程中砷锑迁移转化机理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文祥 黎雯 方红生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30,共6页
采用以废治废的思路,以砷碱渣为碱源加入到高砷锑氧粉中共焙烧,通过研究挥发气氛、烟尘及焙烧渣中组成成分和As、Sb含量,分析As、Sb转化迁移机理。研究表明,高砷锑氧粉和砷碱渣的共焙烧,能显著减少砷、锑的挥发;当高砷锑氧粉和砷碱渣的... 采用以废治废的思路,以砷碱渣为碱源加入到高砷锑氧粉中共焙烧,通过研究挥发气氛、烟尘及焙烧渣中组成成分和As、Sb含量,分析As、Sb转化迁移机理。研究表明,高砷锑氧粉和砷碱渣的共焙烧,能显著减少砷、锑的挥发;当高砷锑氧粉和砷碱渣的质量配比为1︰1时,砷的固化率由10%提高到85%;砷主要以Na_(3)AsO_(4)、NaAsO_(2)、As_(2)O_(5)的形式固定在焙烧渣中,锑主要以NaSbO_(3)、NaSbO_(2)的形式固定在焙烧渣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砷锑氧粉 砷碱渣 共焙烧 As SB
下载PDF
用涂布共烧结法制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16
作者 赵兵 卢立柱 谢慧琴 《稀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0-32,37,共4页
以8%Y2O3稳定的超细ZrOZ2(8YSZ)粉末为固体电解质材料,以喷雾热解法制备的超细La0.8Sr1-xMnO3、(20LSM)粉末为空气极电极材料,以NiO/8YSZ粉末为燃料电极原料,采用浆料涂层共烧结法制... 以8%Y2O3稳定的超细ZrOZ2(8YSZ)粉末为固体电解质材料,以喷雾热解法制备的超细La0.8Sr1-xMnO3、(20LSM)粉末为空气极电极材料,以NiO/8YSZ粉末为燃料电极原料,采用浆料涂层共烧结法制备电极薄膜,并组装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在H2-Ni-8YSZ-20LSH-Air体系中,分别测定了800℃用1000℃时的开路电压及电池Ⅰ—Ⅴ特性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 ZoLSM 8YSZ 共烧结 SOFC 燃料电池
下载PDF
粉末冶金共烧结制备90W-7Ni-3Fe/30CrMnSiNi2A结构复合材料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文谭 蔡青山 +2 位作者 王健宁 刘文胜 马运柱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37-1746,共10页
以90W-7Ni-3Fe预混粉末和30CrMnSiNi2A钢雾化粉末为原料,采用热等静压技术在1350℃、150 MPa、3 h烧结工艺下进行共烧结。利用SEM、XRD、TEM和万能力学试验机等研究了90W-7Ni-3Fe/30CrMnSiNi2A共烧结体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特征。结果表... 以90W-7Ni-3Fe预混粉末和30CrMnSiNi2A钢雾化粉末为原料,采用热等静压技术在1350℃、150 MPa、3 h烧结工艺下进行共烧结。利用SEM、XRD、TEM和万能力学试验机等研究了90W-7Ni-3Fe/30CrMnSiNi2A共烧结体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特征。结果表明:采用共烧结方法成功制备了90W-7Ni-3Fe/30CrMnSiNi2A结构复合材料,共烧结体组织均匀、致密度高、界面无孔洞和裂纹,结合良好;钨合金和钢基体的相对密度均大于99%,抗拉强度分别为920 MPa和1309 MPa。在钨合金和钢的界面区域发生强烈的元素扩散,形成了厚度为40~50μm的Fe_(6)W_(6)C相,并分析了Fe_(6)W_(6)C相的形成;硬脆Fe_(6)W_(6)C相的存在恶化钨合金/钢界面的力学性能,界面的抗拉强度为85 MPa。断裂模式为Fe_(6)W_(6)C相和W相的混合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钢结构复合材料 热等静压 粉末共烧结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焙烧气氛对含砷废弃物共烧结过程中砷锑迁移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黎雯 王文祥 方红生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19,共6页
以砷碱渣为碱源与高砷锑氧粉共焙烧,研究在不同焙烧气氛和温度下,挥发气氛、烟尘与焙烧渣中As和Sb含量及物相变化,分析焙烧气氛和温度对As、Sb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气氛下,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As、Sb挥发量增大,最终分别转化成... 以砷碱渣为碱源与高砷锑氧粉共焙烧,研究在不同焙烧气氛和温度下,挥发气氛、烟尘与焙烧渣中As和Sb含量及物相变化,分析焙烧气氛和温度对As、Sb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气氛下,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As、Sb挥发量增大,最终分别转化成Na_(3)AsO_(4)、NaSbO_(3)固定在焙烧渣中;氮气气氛下,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砷挥发量逐渐减少,锑挥发量逐渐增大,最终分别转化成亚砷酸钠和亚锑酸钠固定在焙烧渣中;在氮气气氛、900℃条件下焙烧,可以得到Sb含量为90.77%的烟尘,且砷的固化率达95.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砷锑氧粉 砷碱渣 共焙烧 As SB 氮气
下载PDF
共注射成型耐热钢/软磁不锈钢功能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书彬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086-11090,共5页
采用共注射成型和共烧结工艺,制备了耐热钢/软磁不锈钢功能复合材料。利用热膨胀仪对不同粉末装载量的12CrMoV耐热钢、KM-31软磁不锈钢进行烧结收缩和收缩速率测试;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分别对耐热钢/软磁不锈钢共... 采用共注射成型和共烧结工艺,制备了耐热钢/软磁不锈钢功能复合材料。利用热膨胀仪对不同粉末装载量的12CrMoV耐热钢、KM-31软磁不锈钢进行烧结收缩和收缩速率测试;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分别对耐热钢/软磁不锈钢共烧结界面进行抗拉强度、拉伸断口、孔隙分布、金相组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通过调整粉末装载量,可以有效降低耐热钢与软磁不锈钢之间的烧结收缩率之间的差异,提高2种材料的共烧结匹配度,从而提高共烧结界面结合强度;67%(体积分数)耐热钢/57%(体积分数)软磁不锈钢共烧结试样抗拉强度最高,可以达到309.7MPa;12CrMoV耐热钢/软磁不锈钢共烧结界面相容性良好,界面过渡组织为珠光体和奥氏体混合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注射成型 共烧结 耐热钢 软磁 界面相容性
下载PDF
Co-Cr-Mo合金和ZrO_2共烧结及其制品性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剑敏 李益民 何浩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9-564,共6页
为获得界面结合良好的Co-Cr-Mo合金/ZrO2连接,研究不同孔隙度的Co-Cr-Mo合金和ZrO2陶瓷分别在1 300、1 350、1 400℃下的单组元烧结行为以及Co-Cr-Mo合金与ZrO2的共烧结行为。测定烧结试样的密度与抗弯强度,利用扫描电镜(SEM)分析Co-C... 为获得界面结合良好的Co-Cr-Mo合金/ZrO2连接,研究不同孔隙度的Co-Cr-Mo合金和ZrO2陶瓷分别在1 300、1 350、1 400℃下的单组元烧结行为以及Co-Cr-Mo合金与ZrO2的共烧结行为。测定烧结试样的密度与抗弯强度,利用扫描电镜(SEM)分析Co-Cr-Mo/ZrO2界面元素分布。结果表明:低孔隙度的Co-Cr-Mo合金收缩更快,因而可通过控制Co-Cr-Mo合金的孔隙度来控制其收缩,使其与ZrO2的收缩行为相近;随烧结温度升高,界面结合强度增加;相同温度下高孔隙度的Co-Cr-Mo与ZrO2的界面结合强度比低孔隙度的Co-Cr-Mo与ZrO2的界面结合强度大,1 400℃下烧结2 h,其界面结合强度达到35.06 MPa;随烧结温度升高和Co-Cr-Mo合金孔隙度增加,Co-Cr-Mo合金/ZrO2界面处的孔隙和裂纹减少,同时在垂直于界面方向存在1个1~2μm厚度的元素扩散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烧结 钴铬钼合金 氧化锆 界面结合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