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oudSat/CALIPSO卫星资料分析云的全球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
作者 郑建宇 刘东 +3 位作者 王志恩 田晓敏 王英俭 谢晨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0-433,共14页
全球气候模式(GCM)中云的参数化方案具有不确定性,了解云的时、空变化能为参数化方案提供有效参考。利用搭载在属于A-Train卫星序列的CloudSat和CALIPSO上的94 GHz云廓线雷达(CPR)以及正交极化云-气溶胶激光雷达(CALIOP)联合的2级云分... 全球气候模式(GCM)中云的参数化方案具有不确定性,了解云的时、空变化能为参数化方案提供有效参考。利用搭载在属于A-Train卫星序列的CloudSat和CALIPSO上的94 GHz云廓线雷达(CPR)以及正交极化云-气溶胶激光雷达(CALIOP)联合的2级云分类产品,分析了2007年3月—2010年2月8种云类及三相态的云量地理分布、纬向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云层分布概率。结果发现,卷云的分布体系与深对流云相似,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暖池、全球各季风区及赤道辐合带,分布格局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一致。层云与层积云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非季风区以及中高纬度的洋面上。高积云与高层云的分布形成明显的海陆差异,雨层云与积云的分布形成明显的纬度差异。冰云分布与卷云相似,云高随纬度递增而递减;水云分布与层积云相似,平均分布于2km高度;混合云集中于高纬度地区及赤道辐合带,中纬度地区随纬度变化集中于海拔0—10km的弧形带。层状云多以多层云形式出现,积状云多以单、双层云的形式出现,层状云的云重叠现象比积状云更显著。积状和层状云的分布特征与积云和层云降水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验证了不同类型降水的卫星观测结果,同时为气候模式的云量诊断方案提供对比验证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CALIPSO 云类 云相 地理分布 纬向垂直分布 季节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云型的卫星遥感判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梁萍 陈葆德 汤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8-277,共10页
采用1983—1996年CDIAC全球云观测报告集ECRA资料和ISCCP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四季云型出现频率的气候统计特征,并根据各云型的光学厚度—云顶气压分布特征,提出了基于光学厚度—云顶气压联合分布频率的青藏高原云型判别方法。... 采用1983—1996年CDIAC全球云观测报告集ECRA资料和ISCCP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四季云型出现频率的气候统计特征,并根据各云型的光学厚度—云顶气压分布特征,提出了基于光学厚度—云顶气压联合分布频率的青藏高原云型判别方法。结果表明,高云Cid及低云Sc、Cu、Cb是各季节青藏高原上空出现的代表云型,其它云型的出现概率小得多。高云在冬、春季节的出现概率大于秋、夏季节;中低云则相反。青藏高原上空的云在春、夏季节对应的云顶高度(光学厚度)高于(大于)秋、冬季节。在区分不同季节、不同出现类别的前提下,根据光学厚度—云顶气压联合分布频率为1%的临界值所对应的大值分布范围,确定了青藏高原各云型在光学厚度—云顶气压联合分布上的分布图,从而可为卫星遥感判别青藏高原云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云型 卫星遥感
下载PDF
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分布特征及其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游婷 张华 +1 位作者 王海波 赵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5-850,共16页
本文利用2001~2017年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CERES卫星资料,探究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的云量及其光学厚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一维辐射对流模式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云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总云量及... 本文利用2001~2017年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CERES卫星资料,探究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的云量及其光学厚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一维辐射对流模式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云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总云量及其光学厚度整体呈由南向北逐渐减小的分布特征,且中高云量占主导地位。总云量整体呈-0.3%a^-1显著减少趋势,其中低云的贡献(-0.27%a^-1)最大;总云光学厚度为0~0.1 a^-1增加趋势,其中低云光学厚度(0.06 a^-1)和中低云光学厚度(0.03 a^-1)呈增加趋势,而中高云光学厚度(-0.08 a^-1)和高云光学厚度(-0.03 a^-1)呈减少趋势。模式结果表明:四种不同类型云的温度效应(Cloud Effect Temperature,CET)均为负值,表现为降温效应。低云、中低云、中高云和高云的年均CET值分别为-2.9℃、-2.7℃、-2.2℃和-1.7℃。其中,低云在华北平原降温可达-5℃;中低云和中高云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降温可达-7.8℃。不同类型云温度效应与近地表气温的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具体表现为:2004年前(后)近地表气温呈现下降(上升)趋势,不同类型云的CET在此期间呈下降(上升)趋势,表现为云的降温效应增强(减弱)与近地表气温下降(上升)相对应,体现了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4种不同类型云温度效应与近地表气温都呈正相关关系。特别地,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中高云量占主导地位,其CET与近地表气温的相关系数高达0.63。综上,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温度效应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不同,但均呈正相关关系。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云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可以为定量研究云反馈对区域增暖的作用以及合理预估未来区域增暖情景提供必要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类型云 近地表气温 中国中东部 云的温度效应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活动与不同类型云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寇雄伟 李昀英 +2 位作者 方乐锌 孙国荣 高翠翠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3-475,共13页
利用1998-2007年候平均卫星—台站融合降水资料以及ISCCP(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D1云资料,分别定义了标准降水指数和两类云指数。降水指数大值区的移动能很好的表征东亚夏季风活动,两类云指数能分别反... 利用1998-2007年候平均卫星—台站融合降水资料以及ISCCP(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D1云资料,分别定义了标准降水指数和两类云指数。降水指数大值区的移动能很好的表征东亚夏季风活动,两类云指数能分别反映某个区域深对流云(DC)、高积云(Ac)和积云(Cu)云量的集中变化特征。根据不同地区降水集中时段以及降水量等气候特征,结合中国气候区划(温度带及干湿区)及不同地域的地形特征,把中国大陆受东亚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五个子区域。利用ISCCP D1云气候资料和降水资料,在候时间尺度上通过分析降水与不同云类、标准降水指数与两类云指数的相关性研究了东亚夏季风活动与不同类型云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ISCCP定义的深对流云(DC)、卷层云(Cs)与降水量在五个区显著正相关,表明东亚夏季风活动伴随有大量的对流云及云砧出现;高积云(Ac)、积云(Cu)的总云量与降水量在五个区显著负相关,表明夏季风活动增强时,Ac和Cu云量减少;层云(St)和层积云(Sc)与降水量在南方和北方分别呈显著的负相关和正相关,说明季风活动在南方伴随着对流云的显著增加,在北方则使层状云和对流云均有所增加;高层云(As)、卷云(Ci)和雨层云(Ns)与季风活动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云类 云指数 相关性
下载PDF
南半球中高纬度区域不同类型云的辐射特性 被引量:5
5
作者 吕巧谊 张玉轩 李积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96-606,共11页
利用CloudSat的2B-CLDCLASS-LIDAR云分类产品和2B-FLXHR-LIDAR辐射产品4 a(2007—2010年)的数据,定量分析了单层云(高云、中云、低云)和3种双层云(如:高云与中云共存、高云与低云共存以及中云与低云共存)在南半球中高纬度(40°—65&... 利用CloudSat的2B-CLDCLASS-LIDAR云分类产品和2B-FLXHR-LIDAR辐射产品4 a(2007—2010年)的数据,定量分析了单层云(高云、中云、低云)和3种双层云(如:高云与中云共存、高云与低云共存以及中云与低云共存)在南半球中高纬度(40°—65°S)的云量、云辐射强迫和云辐射加热率。其中云辐射加热率定义为有云时的大气加热率廓线与晴空大气加热率廓线的差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盛行单层低云和单层中云,其云量分别为44.1%和10.3%。并且,中云重叠低云在双层云中云量也是最大(8.7%)。不同类型云的云量也显著影响着其云辐射强迫。单层低云在大气层顶、地表以及大气中的净云辐射强迫分别是-64.8、-56.5和-8.4 W/m^2,其绝对值大于其他类型云。虽然单层的中云在大气层顶和地表的净辐射强迫也为负值,但其在大气中的净云辐射强迫为正值(2.3 W/m^2)。最后,讨论了不同类型云对大气中辐射能量垂直分布的影响。所有类型云的短波(或长波)云辐射加热率都随高度升高表现为由负值转为正值(或由正值转为负值)。对于大部分云,其净云辐射加热率主要由长波云辐射加热率决定。这些研究结果旨在为模式中云重叠参数化方案在区域的适用性评估及改进提供观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类型 南半球中高纬度 云量 云辐射强迫 云辐射加热率
下载PDF
我国东南沿海FY-2C卫星图像上多光谱云分析技术 被引量:5
6
作者 朱亚平 程周杰 +3 位作者 刘健文 齐琳琳 宁应惠 吉微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2-622,共11页
为了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云类型/下垫面进行客观定量检测,从云的光学特性出发,利用卫星图像上各种云型/下垫面呈现出的光谱特征,结合白天正午样本集,分析云的光谱特征差异,提出一种利用通道亮温和通道间亮温差及反照率等,识别发展较强... 为了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云类型/下垫面进行客观定量检测,从云的光学特性出发,利用卫星图像上各种云型/下垫面呈现出的光谱特征,结合白天正午样本集,分析云的光谱特征差异,提出一种利用通道亮温和通道间亮温差及反照率等,识别发展较强的对流云、高中低混合多层云、中低层水云、薄高云和晴空的方法。通过样本采集、绘制散点图、检测试验,建立FY-2C云类型/下垫面识别流程,给出白天及夜间适合的检测判据。结果表明:强对流云团的光谱特征最显著,其判别相对简单,采用单通道或通道间亮温差即可获得较好的判别效果,但也存在对密实卷云错判的情形;与天气过程相联系的高中低混合多层云光谱特征也比较明显,较易识别,但高中低混合多层云和厚卷云以及发展较强的对流云光谱特征存在相似之处,在一些云层边界或交界处还是存在一些错判;暖水云和薄卷云的判识对可见光通道依赖性较强。经过多光谱云分析,可间接确定云相态,并可为其它云参数(云顶高、光学厚度及有效粒子半径等)的反演提供有利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气象学 光谱特征 云类型 亮温差 云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云出现概率及其辐射强迫变化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位晶 段克勤 辛蕊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8-377,共10页
云辐射强迫是地气能量平衡的关键要素,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云的辐射强迫作用,选取高原3个典型地区(西部半干旱地区A、藏东南湿润半湿润地区B和北部干旱地区C),利用CloudSat卫星的2B-CLDCLASS和2B-FLXHR资料对比分析了三个地区云出现概率... 云辐射强迫是地气能量平衡的关键要素,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云的辐射强迫作用,选取高原3个典型地区(西部半干旱地区A、藏东南湿润半湿润地区B和北部干旱地区C),利用CloudSat卫星的2B-CLDCLASS和2B-FLXHR资料对比分析了三个地区云出现概率,并分析了地表处高、中、低云的长、短波及净辐射强迫的年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受地形和季风影响,总云出现概率的年变化基本表现为B地区最高,A地区最低。云辐射强迫与云出现概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且净辐射强迫常年为负值。湿润地区总云所产生的净辐射强迫平均值为-153.6W·m-2,约为干旱地区(-47.1W·m-2)的3倍,其对地面的冷却作用明显高于干旱地区。低云作为高原的主导云,其所产生的长短波及净云辐射强迫都明显高于其他云类,湿润地区低云短波辐射强迫值约是干旱地区的2倍,净辐射强迫则是干旱地区的3倍。各类云的净辐射强迫主要由短波云辐射强迫决定,除干旱区冬季高云和中云对地面起加热作用外,各地区云类均对地表起冷却作用。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云与辐射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云类型 云辐射强迫
下载PDF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改进地面太阳直射辐射估算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显峰 刘羽 +1 位作者 Jonathan Li 吕扬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73-1479,共7页
通过夏冬两季不同时间分辨率的气溶胶和大气可降水数据对太阳直射辐射估算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气溶胶产品对太阳辐射估算结果的敏感性更高。融合MODIS与FY-3A的两种气溶胶产品来优化新疆地区气溶胶数据,尤其是高反射的沙漠与戈壁... 通过夏冬两季不同时间分辨率的气溶胶和大气可降水数据对太阳直射辐射估算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气溶胶产品对太阳辐射估算结果的敏感性更高。融合MODIS与FY-3A的两种气溶胶产品来优化新疆地区气溶胶数据,尤其是高反射的沙漠与戈壁地区的气溶胶信息得到较大改善;同时通过引入FY-2D云类型数据更好地刻画了不同类型云层对太阳辐射估算精度的影响,以便更准确地估算新疆地区的地面太阳直射辐射。以喀什和乌鲁木齐站的观测值为参照,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估算比优化前精度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潜力 风云卫星 敏感性分析 气溶胶 云类型
下载PDF
1985—2011年中国不同类型云发生频率、持续时数及伴随降水概率 被引量:9
9
作者 高翠翠 方乐锌 +1 位作者 李昀英 寇雄伟 《暴雨灾害》 2015年第3期206-214,共9页
基于1985—2011年逐时地面台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不同类型云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数的空间分布及其长期变化趋势和季节变化,并统计了不同类型云所伴随的降水概率及降水性质。结果表明,中国地区各类云的发生频率与持续时数的空间分... 基于1985—2011年逐时地面台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不同类型云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数的空间分布及其长期变化趋势和季节变化,并统计了不同类型云所伴随的降水概率及降水性质。结果表明,中国地区各类云的发生频率与持续时数的空间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层积云是我国发生频率和持续时数最大的云类,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在四川盆地其发生频率超过50%,持续时数达20.1 h;雨层云持续时数仅次于层积云,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其持续时数达12.8 h;卷云、高积云和积云的发生频率及其持续时数的大值区分别位于北方、中部和南方。研究时段内,中国地区总云的发生频率以0.095%/a的速度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在云类典型分布区,层积云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数在冬半年较大,而积状云在夏季达到峰值;层状云的发生频率在上半年较大,而持续时数在冬半年较大。不同类型云产生降水的概率及对应的降水性质均有差异。层状云单独出现时伴随间歇性或连续性降水,其中雨层云单独出现时伴随降水的概率接近70%;积雨云的降水概率达50.89%,主要伴随阵性和不明类型降水;层积云主要伴随间歇性降水,降水概率约为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频率 持续时数 降水概率
下载PDF
FY-4A资料在乌鲁木齐机场浓雾天气监测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清平 朱雯娜 +5 位作者 王勇 陈阳权 韩磊 王春红 谭艳梅 张利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27-637,共11页
利用FY-4A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AGRI)所生成的多通道图像及L2级卫星云产品数据,结合地面观测实况资料,对2019年1月25—26日和3月17—18日发生于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的两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浓雾的监测,白天综合使用通... 利用FY-4A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AGRI)所生成的多通道图像及L2级卫星云产品数据,结合地面观测实况资料,对2019年1月25—26日和3月17—18日发生于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的两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浓雾的监测,白天综合使用通道3(BD 0.83μm)、通道6(BD 2.2μm)、通道8(BD 3.725μm)和通道12(BD 10.8μm)能很好地显示雾区范围、雾顶云结构、雾区温度等特征,且云图能很好地表现雾的消散。夜间可以结合BD 10.8μm和BD 3.725μm的差(以下简写为BTD 10.8μm^(-3).725μm)和BD 10.8μm图像,用于识别夜间雾区,BTD 10.8μm^(-3).725μm通道亮温差越大说明雾的浓度越强。FY-4A卫星云顶高度和云分类产品对雾的微物理特征结构反应更为细致,对于夜间大雾监测有较好的效果,能够弥补可见光通道1~通道3、短波红外通道(BD 2.2μm)和中波红外通道(BD 3.725μm)仅能在白天使用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A 云相态 云分类 云顶高度 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
下载PDF
基于CloudSat资料的东北地区降水云及非降水云垂直结构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旸 赵姝慧 +1 位作者 蔡波 孙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74-1382,共9页
利用2007—2010年CloudSat和CALIPSO卫星资料,首先通过大量个例分析并结合地面逐小时降水量观测资料验证CloudSat卫星识别降水云指标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东北地区(39°~53°N、119°~135°E)的云垂直结构参... 利用2007—2010年CloudSat和CALIPSO卫星资料,首先通过大量个例分析并结合地面逐小时降水量观测资料验证CloudSat卫星识别降水云指标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东北地区(39°~53°N、119°~135°E)的云垂直结构参数,着重分析了降水云系和非降水云系的垂直结构差异和季节差异。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云量廓线呈双峰分布特征,有明显的昼夜及季节差异。东北地区以单层云为主,降水也主要产生于这类云系,是东北地区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对象。单层降水云以低云、冷云、冰云或混合云为主,主要云类别是雨层云。双层降水云以高低云或中低云配置为主,且都为冷云;高层以冰云为主,主要类型是卷云和高层云;低层以混合云或冰云为主,主要类型是雨层云、层积云、积云。降水云系与非降水云系存在显著的垂直结构差异,双层云的降水由低层产生。云底高度较低、云体较厚且夹层厚度更薄的云易产生降水。同时,降水云云底温度更高,分布呈现出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垂直结构 cloudSAT 降水云 云类别
下载PDF
基于卫星云分类资料的顶层云宏观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阳 赵增亮 +2 位作者 姚志刚 符养 孙学金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文章首先利用CloudSat的2B-CLDCLASS-LIDAR资料对全球顶层云的云类型、云高度、云厚度的出现频率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纬度、海陆方面分析了全球范围内上层云的分布,对不同类型云出现的频率、云底高度与平均厚度以及因季节变化云底高... 文章首先利用CloudSat的2B-CLDCLASS-LIDAR资料对全球顶层云的云类型、云高度、云厚度的出现频率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纬度、海陆方面分析了全球范围内上层云的分布,对不同类型云出现的频率、云底高度与平均厚度以及因季节变化云底高度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比分析了静止卫星FY-2D获得的云类型与CloudSat顶层云分类,结果表明:对于卷云而言,两者的识别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 FY-2D 云类型 云高度 云厚度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利用卫星资料估算我国西北地区直接辐射 被引量:5
13
作者 卿文武 孙卫民 陈仁升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58-1765,共8页
在缺乏直接辐射、云量、日照时数等地面观测资料情况下,如何正确估算太阳直接辐射对太阳能合理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EOS-AURA卫星和FY-2C气象卫星反演资料,采用一个改进的宽带辐射传输模型对我国西北5个地面... 在缺乏直接辐射、云量、日照时数等地面观测资料情况下,如何正确估算太阳直接辐射对太阳能合理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EOS-AURA卫星和FY-2C气象卫星反演资料,采用一个改进的宽带辐射传输模型对我国西北5个地面辐射站点2006年和2007年直射日曝辐量进行了估算。模型首先在Bird模型基础上对晴空条件下的太阳直接辐射进行了计算,然后结合FY-2C气象卫星总云量和云类反演数据,引入了一个线性方程,对实际天气状况下的直射日曝辐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5个站点模拟的直射日曝辐量与实测值均存在较好一致性,评价效率系数NSE介于0.68~0.8,而对月均直射日曝辐量的模拟结果则显示模型在4—10月的估算精度要高于11—3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辐射 总云量 云类 宽带辐射传输模型
原文传递
浅谈云状判断中易出现的几种误记 被引量:2
14
作者 甘昭芳 李运庆 +1 位作者 陈小燕 吕禄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09年第2期142-144,共3页
在云的观测中,通过对比较易出现误记的积雨云与雨层云、雨层云和蔽光层积云、复高积云和积雨云、卷层云和高层云、高云和低云的表现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对云的观测水平。
关键词 积雨云 雨层云 云状 观测
下载PDF
台州市黄岩区人工增雨有利天气条件分析
15
作者 章蓝文 邱王泽禾 +2 位作者 周瑜 王子坤 刘瑞阳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1年第6期62-65,共4页
在全球气候异常的背景下,部分地区频繁发生长时间干旱的问题,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而人工增雨是缓解这一状况的有效手段。本文利用浙江省区域自动站加密资料、NCEP GDAS/FNL提供的1×1和0.25×0.25逐6 h再分析资... 在全球气候异常的背景下,部分地区频繁发生长时间干旱的问题,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而人工增雨是缓解这一状况的有效手段。本文利用浙江省区域自动站加密资料、NCEP GDAS/FNL提供的1×1和0.25×0.25逐6 h再分析资料和葵花8号卫星数据,对黄岩区2018-2019年26次人工增雨作业过程的天气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岩区年内降水分布极不均匀,人工增雨作业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积雨云是黄岩区比较适宜作业的降水云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人工增雨 云型 降水天气系统
下载PDF
基于迁移学习的卫星云图云分类 被引量:14
16
作者 胡凯 严昊 +3 位作者 夏旻 徐同 胡伟 徐春燕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6-863,共8页
针对在基于机器学习的云图识别中,由于不存在公认的云分类样本库的现实条件下,带来的训练样本数量不足和不平衡,从而难以获得可靠的分类模型的问题,利用迁移学习中的多源加权Tradaboost算法(内部采用极限学习机作为分类器)来进行卫星云... 针对在基于机器学习的云图识别中,由于不存在公认的云分类样本库的现实条件下,带来的训练样本数量不足和不平衡,从而难以获得可靠的分类模型的问题,利用迁移学习中的多源加权Tradaboost算法(内部采用极限学习机作为分类器)来进行卫星云图云的检测。利用多人(多源)标注的大量厚云的样本,构成多源辅助样本集;利用少量标注的薄云样板构成目标样本集。使用迁移学习和辅助样本集,对仅在薄云样本集下的训练获得的极限学习机分类器进行辅助训练,提高其薄云识别率。基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HJ-1A/B的卫星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迁移学习可以充分利用容易获得的大样本厚云辅助样本知识,对同类型有关联的小样本薄云分类器进行识别提高。实验表明,迁移学习算法可以进一步用于更多多源样本和其他云分类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分类 迁移学习 极限学习机
下载PDF
地基云图云状识别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晓颖 宋爱国 +2 位作者 李建清 王敏 孙学金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4年第9期1-6,共6页
云在大气辐射传输和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准确自动地对云的类型进行判断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要应用研究之一。地基云图云状的识别是实现地面测云仪器观测自动化的重难点问题。总结了地基云图识别技术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关... 云在大气辐射传输和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准确自动地对云的类型进行判断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要应用研究之一。地基云图云状的识别是实现地面测云仪器观测自动化的重难点问题。总结了地基云图识别技术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关键技术,介绍了地基云图光谱和纹理特征提取以及自动分类的方法,讨论了研究中面临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对地基云图识别技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云图 云状识别 特征提取 图像分类
下载PDF
青海一次短时强降水中FY-4A云型特征分析
18
作者 谢天蓉 祁彩虹 张宁瑾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0期235-237,共3页
利用逐时雨量资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及FY-4A卫星云图资料,对青海省2019年6月30日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配置和卫星云图演变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500 hPa高原切变线附近,定义为高原低涡... 利用逐时雨量资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及FY-4A卫星云图资料,对青海省2019年6月30日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配置和卫星云图演变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500 hPa高原切变线附近,定义为高原低涡切变线型,带来短时强降水的云型特征为多个对流云团排列而成的东北—西南走向带状云团,与高原切变线位置重合,随着高原切变线的发展移动而发生变化;组成带状云团的对流云团外形有的近似圆形,有的近似椭圆,面积相差较大,在1~4个平方纬距;云系后部为下沉的西北气流对应的无云区,前部为槽前西南气流,带状云团前侧为强正涡度平流区,对应强的上升运动,云系稠密;云顶亮温较低,持续时间较短,但由于其列车效应明显,不断有新的对流云团生成发展,最终形成具有东北—西南走向长轴的椭圆云团,面积最大可达12个平方纬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高原低涡切变型 云型特征 带状云团
下载PDF
云的分类与识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建设与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夏丽 朱彬 +2 位作者 项磊 吕晶晶 安俊琳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0-122,137,共4页
云类的识别对天气预测、航空安全、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传统实践教学中云的观测存在不可重现(时空限制)、高危(暴雨冰雹)等问题。云的分类与识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结合理论要点和实践难点,分为基础知识教学、云类演变仿... 云类的识别对天气预测、航空安全、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传统实践教学中云的观测存在不可重现(时空限制)、高危(暴雨冰雹)等问题。云的分类与识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结合理论要点和实践难点,分为基础知识教学、云类演变仿真教学、沉浸式互动教学和云类识别考核。该虚拟仿真实验采用沉浸体验式、自主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克服了实践教学中的局限性,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类识别 虚拟仿真 大气探测 实验教学
下载PDF
最高成就决定学者的学术地位与学术地位的可视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益东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第35期226-233,235,共9页
该文提出应以学者的最高成就而不是综合贡献来确定学者的学术地位,并用突破性成果的可视化五步法实现学者学术地位在知识前沿地图上的可视化。以此实现网络时代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形成与认定的新方式,也为实施前沿学者认证制度、建立任... 该文提出应以学者的最高成就而不是综合贡献来确定学者的学术地位,并用突破性成果的可视化五步法实现学者学术地位在知识前沿地图上的可视化。以此实现网络时代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形成与认定的新方式,也为实施前沿学者认证制度、建立任期制学术荣誉制度、实施前沿学者负责制提供有利条件。尝试解决了学术带头人的甄选与考核,实现学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云端式工作室、网络/平台型科技体制,实现网络时代、"创本位"时代的"网络力量办大事"。明确指出确立"创本位"是国家创新创业战略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地位 跳高理论 塔尖理论 云端式工作室 网络力量办大事 创本位 选择性承认 保护性否认 公共云服务平台 学术推荐系统 看图解题 看图识才 九度人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