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5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3
1
作者 何彬方 冯妍 +1 位作者 荀尚培 唐为安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75-1285,共11页
利用安徽省80站1955~2005年逐日日照时数、云量、水汽压、降水量及合肥市能见度资料,采用t检验、线性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安徽省日照时数年、季节、月的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可能影响日照时数的气象因子的变化特... 利用安徽省80站1955~2005年逐日日照时数、云量、水汽压、降水量及合肥市能见度资料,采用t检验、线性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安徽省日照时数年、季节、月的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可能影响日照时数的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88.3 h;除春季日照时数变化不明显外,其他季节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都存在明显的突变,且都变少。安徽省日照时数大致呈纬向分布,分布形式为北高南低;除淮北市外,其它各站的日照时数均呈下降的趋势,其中下降趋势最大的是淮北的西部和江淮之间中部地区。能见度、大气水汽压、降水量、云量是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日照时数的显著下降与能见度的下降、大气水汽压的增加、年降水量和年雨日数的增加关系密切,而与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减少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趋势系数 T检验 云量 水汽压 降水量 安徽省
原文传递
西北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2
2
作者 陈勇航 黄建平 +4 位作者 陈长和 张强 冯建东 金宏春 王天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5-912,共8页
利用1983年7月至1998年12月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 D2的月平均云资料,对西北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不同区域的月平均总云量、 光学厚度和云水路径的区域平均值分别在52.5%~58.3%,2.6~6.6和 ... 利用1983年7月至1998年12月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 D2的月平均云资料,对西北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不同区域的月平均总云量、 光学厚度和云水路径的区域平均值分别在52.5%~58.3%,2.6~6.6和 44.9~77.6 g·m-2之间;西北地区空中云水资源多年平均分布有其沿地形分布的特点,总云量、中云量、总光学厚度和总云水路径的高值区均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一带,而低值中心一般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内蒙古西部戈壁沙漠-黄土高原西北部一带.此外,祁连山、青海所在的高原气候区云水资源近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总光学厚度和总云水路径15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分别约上升了0.8和16.4 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光学厚度 云水路径 西北地区
下载PDF
用CloudSat/CALIPSO资料分析亚洲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地区云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59
3
作者 汪会 罗亚丽 张人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7-1131,共15页
利用2006年9月至2009年8月的CloudSat/CALIPSO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EAMR)、印度季风区(IMR)、西北太平洋季风区(WNPMR)和青藏高原地区(TPR)的云量和云层垂直结构(包括云层的垂直位置、物理厚度、相邻云层间的垂直距离和雷达反射率垂... 利用2006年9月至2009年8月的CloudSat/CALIPSO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EAMR)、印度季风区(IMR)、西北太平洋季风区(WNPMR)和青藏高原地区(TPR)的云量和云层垂直结构(包括云层的垂直位置、物理厚度、相邻云层间的垂直距离和雷达反射率垂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进一步分析了亚洲季风区低云量的分布及其与对流层低层稳定性(LTS)的相关。有如下结论:(1)这期间,EAMR、IMR、WNPMR和TPR总云量分别为69%、72%、83%和69%,其中单层云占56%(IMR和WNPMR)至77%(TPR),多层云中二层和三层云合起来占95%以上。IMR的总云量在夏季(>90%)明显高于冬季(约50%),EAMR和TPR春夏季略高于秋冬季,而WNPMR总云量的季节变化不大。(2)同属热带季风区的IMR和WNPMR全年都有底部在10km以上的冰晶云,其月平均云量为20%(冬季)~70%(夏季);海洋边界层云在WNPMR全年较常见(月平均云量为20%~40%),而IMR的低云主要出现在夏季(20%~40%);属副热带季风区的EAMR云层主要位于对流层中低层,10km以上高云仅在夏季较多(30%左右),但其发生频率和垂直位置相对IMR和WNPMR的高云(12~16km高度的云量为60%~70%)较低;TPR的云主要位于4~11km,等高度上云内滴谱较宽。(3)云顶在4km以下的低云在亚洲季风区的分布在春秋季相似、夏冬季差异较大,冬季低云量最多,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大陆南部及其以东的洋面和日本附近地区,低云量为45%~70%;低云量与LTS的相关性在冬季不强,而其他季节相关性较好。(4)这四个地区都以薄云为主,有30%~40%的云层物理厚度小于1km,而且多层云中相邻云层间的垂直距离约有10%小于1km,说明现有大气环流模式需要提高垂直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区青藏高原云量云垂直结构
下载PDF
东亚地区云垂直结构的CloudSat卫星观测研究 被引量:57
4
作者 彭杰 张华 沈新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100,共10页
本文利用卫星CloudSat同时结合了与其同轨道的卫星CALIPSO(Cloud-AerosolLidarandInfraredPathfinderSatelliteObservations)2007至2009年3年的观测资料,将东亚地区划分为六个研究区域,着重研究了东亚地区云垂直分布的统计特征。结果表... 本文利用卫星CloudSat同时结合了与其同轨道的卫星CALIPSO(Cloud-AerosolLidarandInfraredPathfinderSatelliteObservations)2007至2009年3年的观测资料,将东亚地区划分为六个研究区域,着重研究了东亚地区云垂直分布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地区不同高度的云量之和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夏季最大,春秋次之,冬季最小。海洋上空的单层云量最大值出现在冬季,而在陆地上空则出现在夏季。从云出现概率来看,东亚地区单层云出现的概率在春、夏、秋、冬季节依次为52.2%,48.1%,49.2%和51.9%,而多层(2层和2层以上)云出现的概率在春、夏、秋、冬季节分别为24.2%,31.0%,19.7%,15.8%。云出现的总概率和多层云出现的概率,在六个区域都呈现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对4个季节都呈现出东亚南部比东亚北部大,海洋上空比陆地上空大的特点,表明云出现的总概率的季节变化主要由多层云出现的概率的变化决定。东亚地区云系统中最高层云云顶的高度,在夏季最高,为15.9km,在冬季最低,为8.2km;在东亚南部和海洋上空较高,平均为15.1km;在东亚北部较低,平均为12.1km,且呈现东亚南北部之间差异较大的特点。东亚地区云系统的云层厚度基本位于1km到3km之间,且夏季大,冬季小;对同一季节,不同区域的云层厚度差别较小;当多层云系统中的云层数目增加时,云层的平均厚度减少,且较高层的云层平均厚度大于较低层的。云层间距的概率分布基本呈单峰分布,出现峰值范围的云层间距在1到3km之间,各区域之间没有明显差别,季节变化也不大。本文的研究为在气候模式中精确描述云的垂直结构提供了有用的参数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垂直结构 云量 cloudSAT 云观测卫星
下载PDF
近50年上海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3
5
作者 靳利梅 《气象科技》 2012年第2期293-298,共6页
基于上海地区11个气象站1960—2009年的日照时数、云量、水汽压、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上海地区日照时数年际、季节的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影响日照时数的气候因子进行了分... 基于上海地区11个气象站1960—2009年的日照时数、云量、水汽压、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上海地区日照时数年际、季节的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影响日照时数的气候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09年期间,上海地区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其中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日照时数显著减少,春季日照时数变化不显著。1980年是上海日照时数减少突变的时间点,是日照时数由正距平占优势转为负距平占优势的转折点。空间上,整个上海日照时数在过去50年均呈减少趋势,并且由北向南减少趋势逐渐减弱。上海年日照时数与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显著负相关,年日照时数的减少与年降水量的增加有关。上海各季日照时数与云量、水汽压和降水基本都呈显著的负相关,夏季日照时数减少主要是由降水量的增加造成的,冬季日照时数的减少与水汽压和降水量的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趋势系数 MANN-KENDALL检验 云量 水汽压 降水量
下载PDF
基于CloudSat和ISCCP资料的中国及周边地区云量分布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0
6
作者 王帅辉 韩志刚 姚志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67-779,共13页
利用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的CloudSat 2B-GEOPROF-LIDAR产品资料和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D2月平均云量数据,统计分析了中国及周边地区午间、凌晨年平均总云量的分布特征,并对两种探测手段得到的年平均总云量及其昼夜变化进行了对比... 利用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的CloudSat 2B-GEOPROF-LIDAR产品资料和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D2月平均云量数据,统计分析了中国及周边地区午间、凌晨年平均总云量的分布特征,并对两种探测手段得到的年平均总云量及其昼夜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ISCCP与CloudSat总云量的分布形势在午间和凌晨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相对多云与少云中心的位置吻合较好。但是,两种资料得到的总云量在量值上存在一定差异。对于整个研究区域而言,午间ISCCP较CloudSat平均总云量偏低8.9%,凌晨偏低15.1%。除了中国北方少云带和日本岛以北海域等区域ISCCP云量高于CloudSat云量外,其他区域ISCCP云量普遍低于CloudSat云量,且在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以及印度半岛南端和热带部分岛屿等区域尤其显著。进一步对比表明,ISCCP与CloudSat云量差值总体上随CloudSat云量的增大而呈线性变化,在CloudSat少云区ISCCP略有偏高,而在多云区则显著偏低。此外,对云量昼夜变化的对比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地区ISCCP云量昼夜变化量显著大于CloudS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云廓线雷达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 云量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影响太阳能光伏发电功率的环境气象因子诊断分析 被引量:28
7
作者 刘玉兰 孙银川 +3 位作者 桑建人 左河疆 严晓瑜 马筛艳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00-202,156,共4页
利用华电宁夏陆家东光伏电站2010年6月1日至2011年5月31日的逐分钟光伏功率资料和同期银川国家气候观象台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气象要素对光伏电站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光伏电站逐日、逐时输出功率与日照时间、光照强度呈高度正相关,... 利用华电宁夏陆家东光伏电站2010年6月1日至2011年5月31日的逐分钟光伏功率资料和同期银川国家气候观象台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气象要素对光伏电站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光伏电站逐日、逐时输出功率与日照时间、光照强度呈高度正相关,日照时间越长、光照强度越大组件输出功率越多;云量和相对湿度对光伏功率起削弱作用,且低云量的影响要大于总云量的影响,云状也有显著影响;温度对光伏电站功率的影响较为复杂,温度升高光伏功率减少,其机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功率 辐射 云量 温度
下载PDF
总云量产品在中国区域的分析检验 被引量:28
8
作者 刘瑞霞 陈洪滨 +3 位作者 郑照军 刘年庆 师春香 刘玉洁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1-578,共8页
对ISCCP、常规观测以及MODIS总云量3种目前使用较多的总云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考察时间序列较长的ISCCP和常规观测总云量,给出定量对比结果,为使用这3种总云量资料的用户提供参考。研究表明:ISCCP与常规观测总云量相比,7月二者的空... 对ISCCP、常规观测以及MODIS总云量3种目前使用较多的总云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考察时间序列较长的ISCCP和常规观测总云量,给出定量对比结果,为使用这3种总云量资料的用户提供参考。研究表明:ISCCP与常规观测总云量相比,7月二者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白天ISCCP总云量比常规观测总云量多,夜间却往往比常规观测总云量少,二者误差分布表现为东部和东南部小于西北部的特征;而1月二者空间分布比较一致,但是在天山和东北地区高、低值中心经常不匹配,这两个区域总云量资料需慎用;7月ISCCP总云量精度明显高于1月。ISCCP、常规观测以及MODIS总云量对比结果表明:1月MODIS总云量比其他两种资料大,而7月为最小。相对常规观测,1月ISCCP总云量精度优于MODIS,而7月MODIS总云量略优于ISC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ISCCP 常规观测 MODIS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基于ISCCP观测的云量全球分布及其在NCEP再分析场中的指示 被引量:26
9
作者 刘奇 傅云飞 冯沙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9-704,共16页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已经积累了20多年的持续云观测资料,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全球尺度云量信息,为全面认识全球尺度云气候特征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长期稳定的ISCCP D2云量资料,文中系统地分析了全球尺度总云量以及高、中、...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已经积累了20多年的持续云观测资料,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全球尺度云量信息,为全面认识全球尺度云气候特征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长期稳定的ISCCP D2云量资料,文中系统地分析了全球尺度总云量以及高、中、低云云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球总云量均值为66.5(单位:%),其中洋面71.6,陆面55.9。全球云量分布极不均衡,且海陆差异显著,洋面局部云量最高可达90,而包括南极大陆在内的所有陆面区域多为云量低值中心。高云和低云全球分布形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陆面以高云为主,洋面低云相对较多。低云集中分布于太平洋东南部和东北部的近海岸地区以及南半球洋面,热带辐合带、南太平洋辐合带等大尺度强对流活动区内高云数量占优势。特别,在气候平均态上分离低云和高云区,并结合对NCEP再分析资料所提供环流背景场的分析,研究发现两类云所对应的垂直和水平风场具有明显的差异。高云区从低空到对流层顶为一致的强下降运动,低云区的中高层被上升气流所控制但近地面一般存在弱的上升运动。反映在水平辐散场上,两类云对应的辐散度在垂直方向上变化趋势相反,其中低云对应的典型背景场为低层辐散高空辐合。进一步考虑水汽因素,600与850hPa水汽通量散度差对低云(负差异)和高云(正差异)的云量空间分布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CP 云量 全球分布 NCEP 环流特征
下载PDF
1960-2005年京津冀地区地表太阳辐射变化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6
10
作者 郑有飞 尹炤寅 +1 位作者 吴荣军 刘建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36-445,共10页
利用1960—2005年京津冀地区的地面太阳辐射资料,综合分析了该地区45年太阳辐射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趋势,并结合云量、降水量、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大气含水量,分析了该地区太阳辐射的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的太阳辐射并没有出现2... 利用1960—2005年京津冀地区的地面太阳辐射资料,综合分析了该地区45年太阳辐射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趋势,并结合云量、降水量、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大气含水量,分析了该地区太阳辐射的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的太阳辐射并没有出现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变亮"现象;同期冬、春季总辐射下降,夏、秋季上升;(2)在1985—1997年间,依据总辐射变化情况,京津冀地区被分为截然相反的两个区域:东部地区总辐射增加,倾向率为1.016 MJ.m-2.mon-1.(10a)-1;西部地区总辐射减少,倾向率为10.092MJ.m-2.mon-1.(10a)-1;(3)总辐射增加的区域,主要是由于云量减少、降水量减少所伴随的日照时数增加以及气溶胶光学厚度降低所造成的;(4)总辐射减少的区域,云量、气溶胶光学厚度和降水量变化并不显著,总辐射持续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总太阳辐射 京津冀地区 云量 气溶胶 降水量
下载PDF
气象卫星高空间分辨率数据的云量计算与检验 被引量:23
11
作者 刘健 张里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5-45,共11页
该文利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1998—2008年NOAA卫星的存档数据,在再定标和精定化等数据再处理基础上,利用自行研发的云检测算法及云量计算方法,生成空间分辨率为0.01°×0.01°、时间尺度为10年的逐日云量数据,并利用ISCCP和... 该文利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1998—2008年NOAA卫星的存档数据,在再定标和精定化等数据再处理基础上,利用自行研发的云检测算法及云量计算方法,生成空间分辨率为0.01°×0.01°、时间尺度为10年的逐日云量数据,并利用ISCCP和地面观测数据对计算得到的云参数进行数据质量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利用NOAA数据的抽样云检测结果与ISCCP-DX数据相比,晴空像元检测率具有0.70左右的一致性;有云像元检测率具有60%左右的一致性。卫星计算的总云量与地面观测总云量间的月平均相关系数大于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数据 云量 高空间分辨率 长时间序列
下载PDF
中国北方云量的四季分布与降水 被引量:20
12
作者 吴伟 王式功 +1 位作者 邓莲堂 周甘霖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40,共9页
利用中国35°N以北地区1960-2005年333个站逐日地面观测总云量、低云量、降水量资料,并依据相关文献进行区划,系统研究了中国北方地区46年云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讨论了总云量、低云量、降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中国35°N以... 利用中国35°N以北地区1960-2005年333个站逐日地面观测总云量、低云量、降水量资料,并依据相关文献进行区划,系统研究了中国北方地区46年云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讨论了总云量、低云量、降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中国35°N以北地区总云量、低云量分布形势与地形吻合较好,沿北方高大山脉有明显的云量高值区.总云量、低云量的季节分布特点显著:春夏两季东西部呈反相分布,秋冬季全区总云量、低云量分布稀少,但冬季在新疆天山以北有明显云量大值区.中国北方地区总云量、低云量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春季相关性最好,秋冬季次之,夏季最弱,但平原地区夏季的总云量、低云量与降水相关性尤为显著,山区则相反.逐区统计分析各区雨日数及各雨量级的总云量、低云量,发现北方各区在相同量级的降雨日,总云量、低云量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降水量 相关 雨日数
下载PDF
Analyzing global trends of different cloud types and their potential impacts on climate by using the ISCCP D2 dataset 被引量:17
13
作者 DINGShouguo SHIGuangyu ZHAOChuns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12期1301-1306,共6页
The 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 (ISCCP) D2 dataset is used to study the global dis- tribution of low, middle and high cloud amounts and their trends of 1983—2001. Evidences have shown that globa... The 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 (ISCCP) D2 dataset is used to study the global dis- tribution of low, middle and high cloud amounts and their trends of 1983—2001. Evidences have shown that global warming has accelerated over the past 20 a and the 1990s was the warmest decade in the instrumental records since 1861. Trends of various clouds amounts over this period are analyzed by employing th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global mean total cloud amounts, in general, have tended to reduce over the past 20 a. But there are slightly increasing by about 2% before 1987 and decreasing by about 4% since then. Cloudiness trends of both low and high clouds decrease while increase for the middle cloud. And there exist remarkable discrepanc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preliminary analyses suggest that it is likely that the cloud change occurring over the past 20 a is a positive feed- back to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CP D2数据集 全球气候变暖 国际卫星云图气候工程 线性衰退方法 大气环流模型
原文传递
中国地区云光学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径变化趋势 被引量:17
14
作者 段皎 刘煜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8-416,共9页
利用ISCCP最新的D2云气候资料集和MODIS云的资料,给出中国地区云的光学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径的分布特征;分别对季节平均和年平均时间序列进行线性趋势分析,并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夏季云的光学厚度和有效半径的变化趋势最显著。结... 利用ISCCP最新的D2云气候资料集和MODIS云的资料,给出中国地区云的光学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径的分布特征;分别对季节平均和年平均时间序列进行线性趋势分析,并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夏季云的光学厚度和有效半径的变化趋势最显著。结合云量变化情况,可发现云滴有效半径的变化对云光学厚度的影响可能在夏季最大,也就是说,气溶胶的间接气候效应可能在夏季最强;云量、云光学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径的变化也表明长江以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可能是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比较显著的地区。中国地区冰云光学厚度与有效直径的相关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说明冰云的微物理机制比水云更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CP 云量 云光学厚度 云滴有效半径
下载PDF
利用CFSR资料分析近30年全球云量分布及变化 被引量:16
15
作者 向华 张峰 +3 位作者 江静 彭杰 张喜亮 张春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5-561,共7页
在利用MODIS卫星的云产品资料对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云产品质量进行检验评估的基础上,采用CFSR资料对1979—2009年全球总云量及低、中、高云量的平均分布及其随纬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用经验模态分解(EMD... 在利用MODIS卫星的云产品资料对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云产品质量进行检验评估的基础上,采用CFSR资料对1979—2009年全球总云量及低、中、高云量的平均分布及其随纬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分析了近30年全球云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全球近30年平均总云量约为59%,全球总云量及低云量、中云量都有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全球总云量有3个峰值带和3个低值带。(2)低云量的海陆分布差异较明显,陆地上的低云量明显低于海洋上的,除了两个极圈附近,南半球各纬度的低云量都比北半球相应纬度上的都要多;高云量的高值、低值中心均集中在赤道附近到南、北半球30°之间的中低纬度,并且低值中心主要分布在大洋的东部。(3)总云量的总变化趋势为增长,具体表现为随时间呈现先略减少后大幅增加趋势,其突变点大致在1993年,在1993年之后,总云量显著增多。低云量和高云量均呈现增长趋势,中云量则相反,呈减少趋势。低云量增幅最明显,接近2%,中、高云量则增减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SR 云量 全球 经验模态分解
下载PDF
基于红外实时阈值的全天空云量观测 被引量:15
16
作者 胡树贞 马舒庆 +2 位作者 陶法 乔晓燕 张春波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9-188,共10页
红外测温传感器在旋转平台控制下定时对全天空进行扫描,拼接全天空红外辐射亮温图像。利用天空中的云点与非云点在红外波段中表现出的不同特性,考虑不同仰角方向天空中云点与非云点的温度差异,结合地面环境参数,实时拟合天顶到水平区间... 红外测温传感器在旋转平台控制下定时对全天空进行扫描,拼接全天空红外辐射亮温图像。利用天空中的云点与非云点在红外波段中表现出的不同特性,考虑不同仰角方向天空中云点与非云点的温度差异,结合地面环境参数,实时拟合天顶到水平区间内晴空时刻的温度阈值函数,利用阈值分割方式得出全天空云分布及云量信息。该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地面环境参数及太阳光照对云图的影响,能够全天实时运行。将利用该方法获取的数据分别与人工观测数据及典型天气条件下可见光测云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云量观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红外辐射亮温 旋转平台
下载PDF
1995—2010年静止卫星云量数据检验和评价 被引量:15
17
作者 席琳 师春香 +2 位作者 赵笔峰 朱晨 黄晓龙 《气象科技》 2013年第1期8-14,共7页
对利用FY2和GMS静止气象卫星建立的东亚地区气候数据集(EAGSCDR-FY2and GMS GeostationarySatellite Climate Data Record over East Asia)进行了检验和评估,使用的检验源数据包括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与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 D2月平均... 对利用FY2和GMS静止气象卫星建立的东亚地区气候数据集(EAGSCDR-FY2and GMS GeostationarySatellite Climate Data Record over East Asia)进行了检验和评估,使用的检验源数据包括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与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 D2月平均云量数据集。对由上述3种不同观测手段得到的多年平均总云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3种资料的总云量分布形势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是在40°N以北地区,ISCCP和EAGSCDR得到的总云量在量值上高于地面观测值。用地面观测资料检验华南及长江流域EAGSCDR的云检测产品的结果表明,总的准确率为82.10%,总漏判率6.85%,总误判率为11.05%,秋冬季节准确率偏低。EAGSCDR与ISCCP云量都是由卫星资料处理得到的,二者差异主要来自算法的不同,检验结果表明,EAGSCDR中的云量产品精度优于ISCCP云量,并且其时间分辨率可达到1h,空间分辨率达到5km,由此可见,EAGSCDR的云产品比ISCCP云产品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卫星 气候数据集 云量 云检测 定量检验
下载PDF
CFMIP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东亚云辐射强迫特征 被引量:14
18
作者 吴春强 周天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1-399,共19页
通过与卫星观测云和辐射资料的比较,检验了10个大气环流模式对东亚地区云量、垂直结构、光学属性以及辐射特征的模拟能力。10个模式的模拟结果均来自"云反馈模式比较计划"(CFMIP),为便于与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资料的比... 通过与卫星观测云和辐射资料的比较,检验了10个大气环流模式对东亚地区云量、垂直结构、光学属性以及辐射特征的模拟能力。10个模式的模拟结果均来自"云反馈模式比较计划"(CFMIP),为便于与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资料的比较,所有模式都引入了ISCCP模拟器。结果表明,10个模式均能模拟出东亚地区冬、夏两季云量及其辐射特征的基本分布,但也存在偏差。在北半球冬季,10个CFMIP模式能够合理地再现东海沿岸的总云量大值中心,一半的模式能够较合理地模拟出四川盆地上空的大值中心,但在这两个区域模拟的总云量总体偏少且主要由中低云引起。北半球夏季,CFMIP模式能够模拟出孟加拉湾和中国西南一直延伸至日本的带状多云区和西北太平洋的少云区,但模拟的多云区内高(中低云)云偏多(少)。模拟的短波(长波)云辐射强迫的空间分布和总云量(高云量)基本一致,但模式对辐射强迫的模拟能力优于云量,原因是模式模拟的云光学厚度偏大,从而部分抵消了中低云量偏少对短波辐射强迫的影响。云辐射强迫综合了晴空和全天的辐射特征,一些模式中除云属性的偏差外,冬季陆地晴空反照率偏大亦是导致短波辐射强迫偏小的重要原因。CFMIP模式对高原东侧中低云的模拟能力,依赖于其对垂直环流场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云量 云光学属性 云辐射强迫
下载PDF
近60a天水市云量变化特征及与其它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4
19
作者 姚小英 蒲金涌 +1 位作者 尤志刚 陈薇 《干旱气象》 2010年第4期391-395,共5页
云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为了探究甘肃天水市地区的云量的变化特征,用境内7个气象站1951~2007年近60a的云量观测资料分析总、低云量变化特点及与相关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自1951年以来该地平均总云量稳定性较好,平均低云量以0... 云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为了探究甘肃天水市地区的云量的变化特征,用境内7个气象站1951~2007年近60a的云量观测资料分析总、低云量变化特点及与相关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自1951年以来该地平均总云量稳定性较好,平均低云量以0.25成/10a的速度递增。各级降水日数及云量相关性较显著。不同时段的降水量随云量变化比较明显。年平均总云量增加1成,年降水量增加156mm,春季平均总云量增加1成,降水量增加25mm;夏季平均总云量增加1成,降水量增加75mm;秋季平均总云量增加1成,降水量增加35mm;冬季总云量增加1成,降水量增加3.8mm。平均云量与气温的相关性时段性较强,云量增加1成,春季和夏季的平均气温分别降低0.6℃和0.5℃,秋季和冬季的气温与平均云量线性相关不显著。云量对日照的影响最为直接,云量增加1成,春季总日照时数减少102.2h,夏季减少90.8h,秋季减少87.7h,冬季减少65.3h。平均云量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云量增加1成,夏季平均相对湿度增加4%,春、秋、冬季增加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变化 气候因子 影响 天水
下载PDF
一个可用于实时计算的太阳辐射模型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浩 尹宝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93-497,共5页
拓展了Smith等(1984)关于海面辐照度的数值算法,给出了一个可实时计算海面和海水中太阳辐射强度的模型,通过计算1998年9月24日—10月7日以及1999年4月28日—5月11日渤海表面太阳辐射量(两个时间段内的辐照总量误差分别为0.27%和6.67%),... 拓展了Smith等(1984)关于海面辐照度的数值算法,给出了一个可实时计算海面和海水中太阳辐射强度的模型,通过计算1998年9月24日—10月7日以及1999年4月28日—5月11日渤海表面太阳辐射量(两个时间段内的辐照总量误差分别为0.27%和6.67%),显示出该模型与实测结果良好的适应性。另外,模型还揭示在不考虑其它限制因素的前提下,当浮游植物生物量处于较小的状态时,海水中的太阳辐射能促进浮游植物的快速生长,但是当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对太阳辐射的遮蔽作用增强,浮游植物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模型 太阳辐照度 云量 叶绿素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