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季北极涛动和北极海冰变化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98
1
作者 武炳义 卞林根 张人禾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11-220,共10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冬季北极涛动 (北大西洋涛动 )和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北极海冰 东亚气候 北大西洋涛动 影响 变化 冬季 研究
下载PDF
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的适应 被引量:79
2
作者 陈全胜 李凌浩 +4 位作者 韩兴国 董云社 王智平 熊小刚 阎志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649-2655,共7页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 ,其对温度升高的敏感程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之间的反馈关系。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的适应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其表现形式主要为随着温度的持续升高和升温时间的延...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 ,其对温度升高的敏感程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之间的反馈关系。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的适应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其表现形式主要为随着温度的持续升高和升温时间的延长 ,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反应的敏感程度下降。产生这一现象的机制包括影响因子主导地位的转移和温度以外其他因子的协同变化。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的适应可以视为碳循环对全球变暖的负反馈效应 ,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 ,并且导致土壤呼吸对全球温度升高响应的时空差异。由于目前生态系统模型多数没有考虑土壤呼吸的对温度升高的适应性 ,而采用统一的 Q1 0 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2排放 全球变暖 气候变化 Q10 温度敏感性 反馈效应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反馈 被引量:95
3
作者 朴世龙 张宪洲 +4 位作者 汪涛 梁尔源 汪诗平 朱军涛 牛犇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7期2842-2855,共14页
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正经历快速的气候变化,高原生态系统因此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围绕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这一主线,系统总结了气候变化对物候、高山树线、生物多样性、植被... 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正经历快速的气候变化,高原生态系统因此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围绕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这一主线,系统总结了气候变化对物候、高山树线、生物多样性、植被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阐述了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反馈及对亚洲季风的远程影响的研究进展.主要结论如下:气候变暖导致植被返青期总体提前,高原树线位置上升,高寒草原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下降;气候变暖总体促进了高原植被生产力、增强了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但受限于土壤极大的空间异质性和对深层土壤碳动态理解的匮乏,目前对高原土壤碳库及土壤碳汇功能大小的估算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同时,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对近地表气温产生'负反馈'作用;植被活动增强还对东亚季风产生远程影响,导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变化呈现'华南增加-长江黄河中间区域减少'的空间分异格局.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完善观测体系基础上,加强对高寒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的适应机理及生物地球物理反馈等过程的认知,为优化生态系统管理和保障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植被变化 碳汇 反馈
原文传递
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2
4
作者 曹明奎 李克让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46-452,共7页
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系统通过地面与大气之间能量平衡、水汽交换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相互作用 ,影响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和气溶胶 ,继而影响气候变化。较系统分析总结了当代国际上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陆... 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系统通过地面与大气之间能量平衡、水汽交换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相互作用 ,影响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和气溶胶 ,继而影响气候变化。较系统分析总结了当代国际上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过程 ,总结了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相互作用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 ,以及当代相互作用的过程模拟研究中三类主要的全球生态系统模型 ,即生物物理模型、生物地理模型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并介绍了气候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 ,即两种主要的反馈机制。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 相互作用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土地覆被变化的 影响及其反馈模型 被引量:56
5
作者 李克让 陈育峰 +2 位作者 黄玫 李晓兵 叶卓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B11期57-63,共7页
气候变化对土地覆被变化影响及其反馈模型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土地覆被季相变化 的时空差异性;中国土地覆被特征参数NDVI年际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中国气候-植被判 别模型;气候-土地覆被变化的神经网络建模及土地覆被的气... 气候变化对土地覆被变化影响及其反馈模型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土地覆被季相变化 的时空差异性;中国土地覆被特征参数NDVI年际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中国气候-植被判 别模型;气候-土地覆被变化的神经网络建模及土地覆被的气候预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LUCC)对气候影响的反馈机制和LUCC对中国土壤碳库的可能影响;土地覆被变化对气候影 响的反馈数值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覆被变化 反馈模型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NDVI
下载PDF
沙尘气溶胶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28
6
作者 钱云 符淙斌 王淑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91-394,共4页
沙尘气溶胶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与长波辐射影响地球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从而影响气候变化。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沙漠化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大气中矿物沙尘气溶胶的改变。沙尘气溶胶在全球及区域尺度气候和环境... 沙尘气溶胶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与长波辐射影响地球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从而影响气候变化。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沙漠化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大气中矿物沙尘气溶胶的改变。沙尘气溶胶在全球及区域尺度气候和环境变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辐射强迫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气候敏感度、气候反馈过程与2℃升温阈值的不确定性问题 被引量:35
7
作者 周天军 陈晓龙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4-634,共11页
气候敏感度是度量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和全球升温幅度关系的重要指标,当前气候模拟和气候预估中的很多不确定性问题,都直接和气候敏感度有关。气候敏感度的大小也决定着预估的气候变暖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制订。在简... 气候敏感度是度量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和全球升温幅度关系的重要指标,当前气候模拟和气候预估中的很多不确定性问题,都直接和气候敏感度有关。气候敏感度的大小也决定着预估的气候变暖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制订。在简要回顾气候敏感度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历史基础上,着眼于气候反馈分析,介绍了气候敏感度与辐射强迫和反馈过程的关系,总结了气候系统主要的反馈过程;根据大气层顶的能量平衡关系,利用CMIP5多模式结果介绍了平衡态气候敏感度和瞬态气候响应(包括累积碳排放的瞬态气候响应)的估算原理和方法,总结了气候敏感度不确定性的来源,并以"2℃阈值"问题为例,介绍了气候敏感度对预估结果不确定性的影响。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和气候模式的发展,继续减少气候敏感度的不确定性、估算包含碳循环的敏感度、利用地球系统模式规划最优碳排放路径是未来本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敏感度 辐射强迫 反馈过程 温室气体 气候模式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 被引量:31
8
作者 牛书丽 万师强 马克平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9年第4期421-427,共7页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生物有机体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胁迫。气温升高和降雨格局的改变使得生物有机体的性状、种间关系、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以生物有机体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生物有机体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胁迫。气温升高和降雨格局的改变使得生物有机体的性状、种间关系、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以生物有机体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进展,结合我国在该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利用现有基础研究气候变化蛳生物多样性蛳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反馈调节的主导学术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以期全面阐明陆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及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全面发展和理论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 反馈 适应
下载PDF
空气污染对气候变化影响与反馈的研究评述 被引量:32
9
作者 师华定 高庆先 +4 位作者 张时煌 陈东升 杜吴鹏 付加锋 白鹤鸣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74-980,共7页
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都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其影响与反馈已成为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总结了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空气污染对气候变化影响及反馈的研究成果,并且重点评述了黑碳和硫酸... 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都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其影响与反馈已成为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总结了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空气污染对气候变化影响及反馈的研究成果,并且重点评述了黑碳和硫酸盐气溶胶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气候变化对近地面臭氧和颗粒物影响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指出,现阶段尚没有一个能够综合考虑气象条件、排放源、下垫面等诸多因子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机理过程模型,无法定量描述大气组分在不同气象条件作用下的演变过程等.提出未来研究中应深化对机理机制的认识,减少模式的不确定性,加强在排放清单的编制、立体观测网的构建、互馈机理的试验、模式的集成耦合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气候变化 影响与反馈
下载PDF
植被对于气候的反馈作用 被引量:24
10
作者 周广胜 张新时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6年第1期1-7,共7页
根据地球表面两个平衡方程:热量平衡方程和水量平衡方程初步探讨了植被对于气候的反馈作用。研究结果指出,植被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有减缓作用,植被的存在将使一地的径流量减少,增加了保水能力,对于一地降水量无显著影响,而对于气候... 根据地球表面两个平衡方程:热量平衡方程和水量平衡方程初步探讨了植被对于气候的反馈作用。研究结果指出,植被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有减缓作用,植被的存在将使一地的径流量减少,增加了保水能力,对于一地降水量无显著影响,而对于气候变化的作用是增温还是降温须视具体地点的情况而定。对于中纬度地区,当某一区域的径流量的变化与下垫面反射率的变化满足关系:Δf = 5Δα×10- 4g/(cm 2·m in)时,地表温度并不因为下垫面反射率或径流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制定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对策时必须因地制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气候 反馈作用
下载PDF
北极放大效应原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1
作者 武丰民 李文铠 李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2-242,共11页
近几十年来北极的增温幅度是全球平均的2倍以上,这种被称为"北极放大"的现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从北极局地气候反馈和北极外热输送2个方面总结了北极放大原因的最新进展。局地方面,海冰—反照率正反馈以及云和... 近几十年来北极的增温幅度是全球平均的2倍以上,这种被称为"北极放大"的现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从北极局地气候反馈和北极外热输送2个方面总结了北极放大原因的最新进展。局地方面,海冰—反照率正反馈以及云和水汽增加导致的向下长波辐射增强是北极放大的重要原因,而较低的背景温度和相对稳定的大气层结使得温度反馈在北极为正,有利于变暖信号被放大。向极热输送方面,大气环流和洋流的输送作用对北极放大均有贡献,大西洋和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是驱动大气环流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放大 反馈机制 向极热输送 海温调制
原文传递
Climate Sensitivity and Feedbacks of a New Coupled Model CAMS-CSM to Idealized CO_2 Forcing: A Comparison with CMIP5 Models 被引量:13
12
作者 Xiaolong CHEN Zhun GUO +5 位作者 Tianjun ZHOU Jian LI Xinyao RONG Yufei XIN Haoming CHEN Jingzhi SU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9年第1期31-45,共15页
Climate sensitivity and feedbacks are basic and important metrics to a climate system. They determine how larg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will increase under CO_2 forcing ultimately, which is essential for carbon reduct... Climate sensitivity and feedbacks are basic and important metrics to a climate system. They determine how larg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will increase under CO_2 forcing ultimately, which is essential for carbon reduction policies to achieve a specific warming target. In this study, these metrics are analyzed in a climate system model newly develope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CAMS-CSM) and compared with multi-model results from the Coupled Model 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 Based on two idealized CO_2 forcing scenarios, i.e.,abruptly quadrupled CO_2 and CO_2 increasing 1% per year, the equilibrium climate sensitivity(ECS) and transient climate response(TCR) in CAMS-CSM are estimated to be about 2.27 and 1.88 K, respectively. The ECS is near the lower bound of CMIP5 models whereas the TCR is closer to the multi-model ensemble mean(MME) of CMIP5 due to compensation of a relatively low ocean heat uptake(OHU) efficiency. The low ECS is caused by an unusually negative climate feedback in CAMS-CSM, which is attributed to cloud shortwave feedback(λSWCL) over the tropical Indo-Pacific Ocean.The CMIP5 ensemble shows that more negative λSWCL is related to larger increase in low-level(925–700 hPa)cloud over the tropical Indo-Pacific under warming, which can explain about 90% of λSWCL in CAMS-CSM. Static stability of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in the pre-industrial simulation is a critical factor controlling the low-cloud response and λSWCL across the CMIP5 models and CAMS-CSM. Evidently, weak stability in CAMS-CSM favors lowcloud formation under warming due to increased low-level convergence and relative humidity, with the help of enhanced evaporation from the warming tropical Pacific. Consequently, cloud liquid water increases, amplifying cloud albedo, and eventually contributing to the unusually negative λSWCL and low ECS in CAMS-CSM. Moreover, the OHU may influence climate feedbacks and then the ECS by modulating region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respon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sensitivity climate feedback cloud shortwave feedback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climate system model(CAMS-CSM) Coupled MODEL 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
原文传递
中国植被物候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6
13
作者 付永硕 张晶 +1 位作者 吴兆飞 陈首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4-433,共10页
本文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植被物候研究,梳理了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分析了中国植被物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和能量循环的影响,植被物候变化对局地气候的反馈机制以及通过大气环流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主要结论:1)中国... 本文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植被物候研究,梳理了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分析了中国植被物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和能量循环的影响,植被物候变化对局地气候的反馈机制以及通过大气环流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主要结论:1)中国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提前1~6 d·(10 a)^(-1),结束日期推迟2~5 d·(10 a)^(-1),生长季显著延长;2)中国中高纬度地区植被对温度的响应明显高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温度在控制植被物候的过程中起到多重作用,降水主要影响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植被物候;3)植被生长季延长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增加中国碳汇;4)植被物候变化改变植被的蒸散发量,从而改变我国的流域尺度河流径流;5)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植被物候变化对气候系统产生负反馈作用,甚至影响大气环流过程.中国植被物候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比如未来中国植被物候研究需要更加关注遥感数据反演精度,明确物候响应气候变化机制的尺度效应,结合机器学习等智能算法改进物候模型提高物候模拟精度,并重视农作物物候,加强物候与森林管理结合研究以提高我国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面对碳中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 响应机制 反馈机制
下载PDF
沙漠化扩展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姜大膀 王式功 +3 位作者 郎咸梅 董光荣 尚可政 杨德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28-432,共5页
利用GCM -SSiB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 ,设计两组数值模拟试验 (即控制试验 (CE)和沙漠面积扩大试验(DE) ) ,研究了大陆沙漠化对我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 :沙区扩展后 ,大陆年平均地表温度降低 ,海平面气压上升 ,纬向风速、季... 利用GCM -SSiB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 ,设计两组数值模拟试验 (即控制试验 (CE)和沙漠面积扩大试验(DE) ) ,研究了大陆沙漠化对我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 :沙区扩展后 ,大陆年平均地表温度降低 ,海平面气压上升 ,纬向风速、季风加强 ,夏季低空上升运动减弱 ,冬季下沉运动增强 ,降雨量显著减少 ,地表蒸发、感热和潜热通量亦显著减少。我国区域气候随大陆沙漠化扩展趋向冷干、风速加大 ,沙漠扩展与区域气候恶化存在正反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区域气候变化 数值试验 降雨量 感热通量 中国
下载PDF
木本植物多度在草原和稀树干草原中增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熊小刚 韩兴国 +1 位作者 陈全胜 潘庆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436-2443,共8页
木本植物多度在草原和稀树干草原中增加已经成为全球范围普遍发生的现象。为揭示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从放牧和气候变化与木本植物多度增加的关系、木本植物多度增加过程中的正反馈作用以及木本植物侵入的关键阶段——幼苗的补充和定居 ... 木本植物多度在草原和稀树干草原中增加已经成为全球范围普遍发生的现象。为揭示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从放牧和气候变化与木本植物多度增加的关系、木本植物多度增加过程中的正反馈作用以及木本植物侵入的关键阶段——幼苗的补充和定居 ,这三个方面综述了目前的研究结果。强调放牧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共同作用 ,可能引发了木本植物向草原和稀树干草原中的入侵 ;而生物引起的正反馈作用则进一步促进了木本植物的扩展。从生态系统干扰的角度 ,讨论了木本植物多度增加机制的复杂性 ,并指出木本植物幼苗补充和定居的连续性和间断性两种方式 ,对于草原和稀树干草原木本植物多度增加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气候变化 木本植物多度 正反馈作用 幼苗补充和定居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对气候反馈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肖林 车涛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66-1075,共10页
积雪具有很高的反照率,能反射回绝大部分的太阳短波辐射;同时,积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其热阻隔性会抑制地表的长波辐射。因此,积雪的积累和消融会强烈地改变大气层顶的辐射平衡,进而对气候产生反馈。采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MODIS去云... 积雪具有很高的反照率,能反射回绝大部分的太阳短波辐射;同时,积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其热阻隔性会抑制地表的长波辐射。因此,积雪的积累和消融会强烈地改变大气层顶的辐射平衡,进而对气候产生反馈。采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MODIS去云积雪产品,通过改进的偏辐射扰动思想,对青藏高原地区2001~2010年积雪影响下大气层顶的辐射能量收支状况进行模拟,计算对应的积雪辐射强迫,并在此基础上估算积雪反馈。结果表明:研究区99.5%以上地区的大气层顶辐射平衡为负,即积雪对气候存在正的辐射强迫,年平均辐射强迫为3.97 W·m-2。时空分布特征表明,积雪辐射强迫的年际差异不大,但空间差异很大,其空间分布与积雪覆盖率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短波反照率辐射强迫对积雪辐射强迫起着决定性作用,且青藏高原的积雪反馈强度约为9.35 W·m-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气候变化 辐射强迫 青藏高原 反馈
原文传递
Respondence and feedback of modern sand deserts to climate change ——A case study in Gurbantunggut Desert 被引量:10
17
作者 WEI Wenshou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rumqi 830011, China Open Laboratory of Ice-Core,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12期1137-1142,共6页
The research on the respondence and feedback of modern sand deserts to the climate chang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in the studies on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Deserts respond to the climate change, meanwhile, t... The research on the respondence and feedback of modern sand deserts to the climate chang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in the studies on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Deserts respond to the climate change, meanwhile, they affect the climate with their feedback of peculiar environment during the respondence. Many researches on desert climate have been carried out at home and abroad.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respondence and feedback of modern fixed, semi-fixed and mobile deserts in arid areas to the climate change, in which the factor analysis as well as the parameter changing effects is especially the difficult problem all along. In this note, the parameters of the respondence and feedback of Gurbantunggut Desert to the climate change a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some variable parameters of water-heat exchange are obtained, and a numerical model of desertification i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a series of climate change of about 40 years and the variable relations of meteorological and physic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rbantunggut DESERT climate change respondence and feedback numerical model.
原文传递
Climate Sensitivity and Feedbacks of BCC-CSM to Idealized CO2 Forcing from CMIP5 to CMIP6 被引量:9
18
作者 Xueli SHI Xiaolong CHEN +1 位作者 Yunwei DAI Guoquan HU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0年第4期865-878,共14页
Climate sensitivity represents the response of climate system to doubled CO2 concentration relative to the preindustrial level, which is one of the sources of uncertainty in climate projections. It is unclear how the ... Climate sensitivity represents the response of climate system to doubled CO2 concentration relative to the preindustrial level, which is one of the sources of uncertainty in climate projections. It is unclear how the climate sensitivity and feedbacks will change as a model system is upgraded from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 to CMIP6. In this paper, we address this issue by comparing two versions of the 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BCC-CSM) participating in CMIP6 and CMIP5, i.e., BCC-CSM2-MR and BCC-CSM1.1 m,which have the same horizontal resolution but different 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quilibrium climate sensitivity(ECS) of BCC-CSM slightly increases from CMIP5(2.94 K) to CMIP6(3.04 K). The small changes in the ECS result from compensation between decreased effective radiative forcing(ERF) and the increased net feedback. In contrast, the transient climate response(TCR) evidently decreases from 2.19 to 1.40 K, nearly the lower bound of the CMIP6 multimodel spread. The low TCR in BCC-CSM2-MR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small ERF overly even though the ocean heat uptake(OHU) efficiency is substantially improved from that in BCC-CSM1.1 m.Cloud shortwave feedback(λSWCL) is found to be the major cause of the increased net feedback in BCC-CSM2-MR,mainly over the Southern Ocean. The strong positive λSWCL in BCC-CSM2-MR is coincidently related to the weakened sea ice-albedo feedback in the same region. This result is caused by reduced sea ice coverage simulated during the preindustrial cold season, which leads to reduced melting per 1-K global warming. As a result, in BCCCSM2-MR, reduced surface heat flux and strengthened static stability of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cause a decrease in low-level clouds and an increase in incident shortwave radiation. This study reveals the important compensation between λSWCL and sea ice-albedo feedback in the Southern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BCC-CSM) climate sensitivity cloud feedback sea icealbedo feedback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反馈机制 被引量:10
19
作者 井新 蒋胜竞 +2 位作者 刘慧颖 李昱 贺金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89-307,共19页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两大变化。气候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的方方面面,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个主要驱动因子;反过来,生物多样性丧失会加剧气候变化。因此,阻止甚至扭转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当前人类社...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两大变化。气候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的方方面面,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个主要驱动因子;反过来,生物多样性丧失会加剧气候变化。因此,阻止甚至扭转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当前人类社会亟需解决的全球性问题,但我们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反馈机制尚缺乏清晰认识。本文总结了近年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研究进展,重点概述了不同组织层次、空间尺度和维度的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发现多数研究关注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的不同组织层次、维度和营养级,但针对气候变化间接影响的研究仍然较少,机理研究同样需要加强;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环境依赖和尺度推演、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作用机理和量化方法是当前研究面临的挑战;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作用机制尚无统一的认识;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正、负反馈效应是国内外研究的盲点。最后,本文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和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多因子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如何惠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理论如何应用到现实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多维度生物多样性 多尺度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反馈机制
原文传递
空气污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反馈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高庆先 师华定 +4 位作者 张时煌 吕连宏 陈东升 杜吴鹏 付加锋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84-1391,共8页
本文总结了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气候中心共同承担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空气污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反馈研究"课题有关研究成果。包括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趋势、空气... 本文总结了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气候中心共同承担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空气污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反馈研究"课题有关研究成果。包括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趋势、空气质量模拟及应用、区域气候模拟及应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及对污染物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污染物防控措施和效果的研究进展。主要阶段性成果包括:建立了基准年典型空气污染物和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并分区域和行业综合评估了我国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趋势;利用区域气候模型对全国近十年气候状况进行了模拟分析,开展了典型地区的敏感性试验;分析了典型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3个城市群)空气污染指数(API)与不同气象要素的相关性,揭示了气象因子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机理;对比分析了典型发达国家或组织和典型发展中国家的污染物防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及效果,并对未来空气污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反馈研究的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气候变化 影响 反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