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0a来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53
1
作者 王根绪 李琪 +1 位作者 程国栋 沈永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6-352,共7页
通过江河源区分布的 5个气象台站有关气温与降水的多年数据 ,分析了近 40a来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近 40a来江河源区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气温升高 ,降水量增加 ,但降水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春季降水和近 15a来冬季降水的明显... 通过江河源区分布的 5个气象台站有关气温与降水的多年数据 ,分析了近 40a来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近 40a来江河源区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气温升高 ,降水量增加 ,但降水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春季降水和近 15a来冬季降水的明显增加上 ,对植被生长起重要作用的夏季降水量却呈明显减少趋势 ;江河源区 2 0世纪 80年代 10a平均气温比 5 0年代高 0 .12~ 0 .9℃ ,大部分地区高于0 .3℃ ,属于青藏高原高温区或升温幅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平均升温 0 .44℃ ,明显比全国平均升温 0 .2℃要高出一倍 .在这种背景下 ,与植被生长关系密切的 4、5月和 9月气温呈现持续下降态势 .江河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体系对气候的这种变化响应强烈 ,冰川退缩、多年冻土消融加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气温 降水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黄淮海流域蒸发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114
2
作者 郭军 任国玉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66-672,共7页
利用研究区1956-2000年117个气象台站的小型蒸发皿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淮海流域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本区蒸发量减少十分显著,其变化速率一般在-50 mm/10a,平原地区最大变化速率达到-80mm/10a以上。蒸发量下... 利用研究区1956-2000年117个气象台站的小型蒸发皿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淮海流域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本区蒸发量减少十分显著,其变化速率一般在-50 mm/10a,平原地区最大变化速率达到-80mm/10a以上。蒸发量下降最明显的季节是春季和夏季,其中春季减少最大区域主要在海河流域的东南部和黄河下游,而夏季的减少主要在淮河流域。造成蒸发量减少的直接气候原因可能是日照时数及太阳辐射的减少,平均风速和气温日较差的降低可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量 气候变化 黄淮海流域 变化特征
下载PDF
陕甘宁地区气候暖干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69
3
作者 杨新 延军平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2年第3期67-70,共4页
据陕甘宁地区 195 1~ 2 0 0 0年气温、降水记录 ,得出结论 ,整个陕甘宁地区都是增温区 ,全区增温线性倾向值为 0 .0 194℃ /a ,高于全球近百年的趋势 (0 .0 0 5℃ /a) ,低于全国其他地区 ,区内差异显著。降水线性倾向值分布自西向东增... 据陕甘宁地区 195 1~ 2 0 0 0年气温、降水记录 ,得出结论 ,整个陕甘宁地区都是增温区 ,全区增温线性倾向值为 0 .0 194℃ /a ,高于全球近百年的趋势 (0 .0 0 5℃ /a) ,低于全国其他地区 ,区内差异显著。降水线性倾向值分布自西向东增大 ,全区平均值为 - 1.0 75 9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暖干化 气候变化 时空特征 陕甘宁地区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水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59
4
作者 郝振纯 王加虎 +2 位作者 李丽 王振华 王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气候模型结果和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评估黄河源区未来的水资源.根据IPCC DDC的13个系列的GCMs成果,结合黄河源区的实测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候在未来100 a内的可能变化;建立了考虑融雪和冻土影响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经验证该模型... 利用气候模型结果和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评估黄河源区未来的水资源.根据IPCC DDC的13个系列的GCMs成果,结合黄河源区的实测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候在未来100 a内的可能变化;建立了考虑融雪和冻土影响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经验证该模型能够适用于黄河源区.计算出了相应的径流情景,分析了黄河源区水量尤其是水资源特性(径流的年内、年际分布)的可能变化;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需水量进行了简单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黄河源区 水量 径流特性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旱灾损失率的影响及其南北区域差异性 被引量:58
5
作者 张强 韩兰英 +3 位作者 郝小翠 韩涛 贾建英 林婧婧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92-1103,共12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然而由于旱灾损失的复杂性及其显著的区域差异,至今对中国农业旱灾损失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文中利用1961年以来中国农业干旱灾害的灾情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系统分...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然而由于旱灾损失的复杂性及其显著的区域差异,至今对中国农业旱灾损失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文中利用1961年以来中国农业干旱灾害的灾情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系统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农业干旱灾害不同受灾强度分布比率和综合损失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其在北方和南方的区域差异,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的气温突变对农业旱灾损失率的影响特征,探讨了农业旱灾综合损失率对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的依赖关系及其在气候空间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近50年来中国农业旱灾综合损失率平均每10 a约增加0.5%,风险明显增大。而且,北方综合损失率每10 a约增加0.6%,高出南方1倍,风险增大的速度明显比南方快;北方农业旱灾几乎在很宽松的气温条件下就可以发生,而南方更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年份。并且,在气温突变后,变化趋势明显加剧,全中国综合损失率约增加了0.9%,风险明显增高;而且北方综合损失率的增值高达1.8%,是南方的4倍还多,气候突变对北方农业旱灾风险的影响明显比南方更凸出。综合损失率在北方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要更敏感,而在南方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敏感。同时,关键影响期降水对综合损失率的影响比全年降水影响更显著;北方的关键影响期作用比南方更凸出。这些新的科学认识对中国农业旱灾防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干旱灾害 灾损率 响应规律 南北差异
下载PDF
1971-2007年青藏高原南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9
6
作者 谭春萍 杨建平 米睿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11-1120,共10页
利用我国青藏高原南部24个站点1971-2007年37 a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对该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37 a来该地区气候显著变暖,年平均气温升温率为0.33℃.(10a)-1,气候变暖主要发生于1990年后.19... 利用我国青藏高原南部24个站点1971-2007年37 a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对该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37 a来该地区气候显著变暖,年平均气温升温率为0.33℃.(10a)-1,气候变暖主要发生于1990年后.1991-2007年气候变暖加速,升温率达到0.76℃.(10a)-1,1997年后升温尤为迅速,升温率达1.14℃.(10a)-1.变暖表现为全年温度升高,其中冬季增暖尤为显著,1971-2007年升温率为0.41℃.(10a)-1,1991-2007年快速上升为1.4℃.(10a)-1.变暖速率具有从东向西的增加趋势;2)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不明显.降水量变化地区差异显著,西部地区降水量显著减少,东部地区总体呈增加趋势.随海拔和地形升高,年降水量有从东向西的减少趋势;3)综合而言,37 a来青藏高原南部地区气候变化呈现暖湿组合特征,但地区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变暖变湿,西部地区在变暖变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南部地区 气候变化 特征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渭河流域水文干旱演变特征剖析 被引量:49
7
作者 任立良 沈鸿仁 +3 位作者 袁飞 赵崇旭 杨肖丽 郑培丽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2-500,共9页
环境变化影响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导致水文过程出现非平稳特征,需发展非平稳水文干旱评估方法。选取渭河流域为研究区,依据流域内2个水文站、62个雨量站和24个气象站1961—2013年数据,基于可变下渗容量模型定量分离气候变化和... 环境变化影响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导致水文过程出现非平稳特征,需发展非平稳水文干旱评估方法。选取渭河流域为研究区,依据流域内2个水文站、62个雨量站和24个气象站1961—2013年数据,基于可变下渗容量模型定量分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衰减的贡献;采用标准化径流指数(Standardized Runoff Index,SRI)剖析水文干旱时空演变特征;提出多种SRI参数化方案,对比评定各方案表征非平稳干旱的合理性以及环境变化对干旱演变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自1991年以来渭河流域年径流量呈显著衰减趋势,人类活动是径流演变的主要因素,对咸阳和华县站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6.7%和-71.0%;时变参数方案计算的干旱指数能合理重建历史水文干旱序列;人类活动是渭河流域1991年以来短历时水文干旱发生的主导因素,气候变化主要影响长历时旱涝的演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径流 水文干旱 时空特征 渭河流域
下载PDF
近30年中国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7
8
作者 钟新科 刘洛 +1 位作者 徐新良 游松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94-101,I0002,I0003,共10页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差异值得关注。在1981年-2010年日气象数据、玉米生育期数据和土壤数据基础上,该文采用GIS技术和AEZ模型结合的方法,模拟了30a平均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和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变化趋势。研...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差异值得关注。在1981年-2010年日气象数据、玉米生育期数据和土壤数据基础上,该文采用GIS技术和AEZ模型结合的方法,模拟了30a平均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和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变化趋势。研究得出:近30a中国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为每5a变化-887~1689kg/hm2,空间差异明显,东北地区西部、黄淮海平原北部和黄土高原部分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呈降低趋势,黄淮海地区南部和南方绝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中国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为每5a变化-589~1768kg/hm2,除黄淮海平原北部呈降低趋势外,其他地区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中国春玉米、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地区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在近30a显著增加,气候干旱化是主要影响因素。该研究可为中国玉米生产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 粮食 玉米 气候生产潜力 空间特征 变化趋势 中国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广西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45
9
作者 罗红磊 何洁琳 +1 位作者 李艳兰 黄雪松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6年第1期10-14,共5页
利用广西常规气象资料和主要气象灾害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近50a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广西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广西的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冻害和强对流天气(冰雹、大风、雷暴、龙卷风、... 利用广西常规气象资料和主要气象灾害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近50a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广西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广西的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冻害和强对流天气(冰雹、大风、雷暴、龙卷风、飑线等),广西气象灾害具有灾种多,灾害频繁、灾情严重的特点;近50a来广西气候存在明显变暖趋势,升温速率为0.145℃/10a,在这种气候变化背景下,广西气象灾害的变化表现为降水呈现两极化发展态势,干旱和洪涝频率同时增加,高温事件增加,低温事件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增加,气象灾害严重程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象灾害 变化特征 广西
下载PDF
1961-2010年中国0cm地温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44
10
作者 王佳琳 潘志华 +8 位作者 韩国琳 程路 董智强 张婧婷 潘宇鹰 黄蕾 赵慧 樊栋樑 吴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33-1741,共9页
近年来,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下垫面作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水源,对气候的形成及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地温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对探究气候变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国581个气象站... 近年来,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下垫面作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水源,对气候的形成及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地温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对探究气候变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国581个气象站1961-2010年0cm地温、气温数据,将全国分为8个区域,采用相关分析、M-K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0cm地温的时空变化、区域分异以及季节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0cm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0cm地温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000年突变后升温趋势更为明显;中国大部分地区0cm地温都表现为升温趋势,且北方地区较南方升温更加明显,在过去50年中,南北温差呈现缩小的趋势;就各季节而言,冬季升温最明显,夏季升温最弱;相关分析表明,气温与0cm地温变化趋势及程度在大部分地区很相近,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及20世纪后期,0cm地温与气温变化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气温的变化,0cm地温的升温幅度更大,突变时间较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地温 气温 时间变化 突变 季节分异 空间分异
原文传递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变化的区域特征 被引量:42
11
作者 马鹏里 韩兰英 +1 位作者 张旭东 刘卫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9-215,共7页
在全球气温日趋升高和极端降水增加的气候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干旱变化特征异常突出,新形势下需进一步深入认识干旱发生特征及影响机制。利用1960-2014年中国527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选用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MCI)作为干旱监... 在全球气温日趋升高和极端降水增加的气候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干旱变化特征异常突出,新形势下需进一步深入认识干旱发生特征及影响机制。利用1960-2014年中国527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选用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MCI)作为干旱监测指标,详细分析了中国各区域干旱强度、次数和持续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中国各区域干旱程度加重,范围增大,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增长。干旱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区域变化,各个区域干旱变化差异显著。西南、华中、华北和华南区域干旱程度明显加重,主要是重度以上干旱次数较多。华北和西南干旱年数最多,为45年,其他地方为35~36年,华北重度以上干旱年份最多,为14年,其次是东北和华南的7年。干旱发生时间和区域也有随机性,中国各区域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干旱,干旱不仅发生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在南方湿润和半湿润区域同样发生。各区域以夏旱为主,东北以春旱和夏旱居多,华南以秋旱为主。干旱持续时间不等,有时高达9个月。有些区域年内干旱呈单峰型,有些区域为双峰型。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各个区域干旱呈加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致灾因子 MCI 干旱特征 区域差异性
原文传递
兴安落叶松针叶解剖结构变化及其光合能力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被引量:40
12
作者 季子敬 全先奎 王传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6967-6974,共8页
叶片易受环境因子影响,其形态解剖结构特征不但与叶片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而且反映树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叶片结构的改变势必会改变树木的生理功能。同一树种长期生长在异质环境条件下,经过自然选择和适应,会在形态和生理特性等... 叶片易受环境因子影响,其形态解剖结构特征不但与叶片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而且反映树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叶片结构的改变势必会改变树木的生理功能。同一树种长期生长在异质环境条件下,经过自然选择和适应,会在形态和生理特性等方面产生变异,形成特定的地理种群。另外,母体所经受的环境胁迫也会影响到其子代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等特征。因此,了解植物叶片形态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是探索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的基础。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是我国北方森林的优势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为了区分叶片对气候变化的可塑性和适应性,采用同质园法比较测定了6个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兴安落叶松种源的32年生树木的针叶解剖结构和光合生理相关因子,分析了针叶的解剖结构特征、光合能力(P max-a)、水分利用效率(WUE)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表皮细胞厚度、叶肉细胞厚度、传输组织厚度、维管束厚度、内皮层厚度以及叶片总厚度均存在显著的种源间差异(P<0.05)。叶肉细胞厚度与P max-a、气孔导度和WUE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叶肉细胞厚度、表皮细胞厚度、叶片总厚度以及叶肉细胞厚度和表皮细胞厚度在叶片总厚度中所占比例均与种源地的干燥度指数(即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呈正线性关系。这些结果说明:不同种源兴安落叶松针叶解剖结构因对种源原地气候条件的长期适应而产生显著的差异,从而引起其针叶光合作用、水分利用等生理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有利于该树种在气候变化的情景下得以生存和繁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种源 叶片解剖 光合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Ⅷ.江西省双季稻各生育期热量条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37
13
作者 叶清 杨晓光 +2 位作者 李勇 代姝玮 肖金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21-2030,共10页
基于江西省地面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试验站数据,分析了江西省双季稻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并利用生长度日(GDD)、低温度日(CDD)和高温度日(HDD)对1981—2007年江西省水稻各生育期热量资源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西省... 基于江西省地面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试验站数据,分析了江西省双季稻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并利用生长度日(GDD)、低温度日(CDD)和高温度日(HDD)对1981—2007年江西省水稻各生育期热量资源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西省水稻生长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均呈升高趋势,引起双季稻生长季缩短,其中,营养生长期日数减少最明显,而生殖生长期延长;生长度日和高温度日均增加,低温度日减少.研究期间,江西省双季稻有效热量资源增加,低温风险减少,但高温风险增多;江西省水稻有效热量资源的空间变化特征表现为东北部的增幅大于西南部,南部的低温风险大于北部,中部的高温风险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长度日 低温度日 高温度日 双季稻 时空特征
原文传递
相空间EOF方法及其在气候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14
作者 李跃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8-93,共6页
提出了相空间EOF新方法 ,由此研究了四川测站降水和温度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 :突变性是气候变化最重要的特征 ,周期性是第二位的 ;突变在气候变化的高层次上有显著反映 ,低层次对突变具有反馈作用 ,正 (负 )反馈作用突出 (掩盖 )气候... 提出了相空间EOF新方法 ,由此研究了四川测站降水和温度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 :突变性是气候变化最重要的特征 ,周期性是第二位的 ;突变在气候变化的高层次上有显著反映 ,低层次对突变具有反馈作用 ,正 (负 )反馈作用突出 (掩盖 )气候变化的突变性 ;并且在气候诊断分析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空间EOF方法 气候变化 层次结构 突变特征 降水 温度
下载PDF
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31
15
作者 张晓峰 王宏志 +1 位作者 刘洛 徐新良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14-1423,共10页
大豆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兼油料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大豆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化给大豆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其中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本文以2010年中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 大豆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兼油料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大豆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化给大豆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其中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本文以2010年中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1961-2010年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数据基础上,采用GAEZ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病虫害、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因素,估算了中国大豆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大豆生产潜力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增加的趋势。东北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是大豆高产区。2近50年来,中国大豆适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而大豆平均生产潜力却持续下降,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先降后增。3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东北平原区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居全国第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分别居第二、三位。本文揭示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对合理安排大豆种植布局,高效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实现大豆稳产高产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大豆 生产潜力 时空变化特征 GAEZ模型 中国
原文传递
安徽省近30年气候变化的空间特征 被引量:27
16
作者 张红 黄勇 刘慧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35-1942,共8页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的气候条件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于地处气候过渡带的安徽省而言,不仅气候条件在发生着变化,而且还存在着气候变化的地域差异。为了解安徽省气候变化的地域性差异,从地面气象观测站中挑选出1980—2010年间...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的气候条件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于地处气候过渡带的安徽省而言,不仅气候条件在发生着变化,而且还存在着气候变化的地域差异。为了解安徽省气候变化的地域性差异,从地面气象观测站中挑选出1980—2010年间未受站址迁移影响的35个观测站。利用这35个观测站1980—2010年地面逐日观测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气温、气压、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以及降水量等气象要素的逐年变化进行线性回归。再以回归系数为标准,来分析这些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借助标准偏差来评价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从统计的结果来看,安徽省近30年的气候变化有着四个方面的空间分布特征。首先,气温的升高是最为显著的特点,地域差异仅表现为升温速率的高低;而年均温度日较差却以32oN为界,呈现出北增南减的趋势。在空间不均匀性上,年均温度未出现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温度极值(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以及日较差的空间不均匀性,却在逐年缩小,即温度极值和日较差受因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其次,地面气压、风速的数值在降低,并且空间差异也在逐年减小。再次,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总体上都呈现逐年减小的趋势,但是,空间差异在逐年增大,即受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却日益显著。最后,降水量逐年递减的趋势不明显。但在空间分布上,以32.5oN为界线出现南部减少,北部增多的特征,从而导致降水的南北差异在逐年减小。这些特征表明,安徽省气候变化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气候变化 空间特征
下载PDF
全球季风动力学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27
17
作者 安芷生 吴国雄 +14 位作者 李建平 孙有斌 刘屹岷 周卫健 蔡演军 段安民 李力 毛江玉 程海 石正国 谭亮成 晏宏 敖红 常宏 冯娟 《地球环境学报》 2015年第6期341-381,共41页
本文结合现代季风和古季风研究成果对全球季风进行了一个全面回顾,并引入了一个全球季风的新定义,该定义考虑了三维分布、终极成因,强调了季节性气压梯度变化对季风环流的影响,并同时使用了环流与降水来描述季风强度。我们在从构造到季... 本文结合现代季风和古季风研究成果对全球季风进行了一个全面回顾,并引入了一个全球季风的新定义,该定义考虑了三维分布、终极成因,强调了季节性气压梯度变化对季风环流的影响,并同时使用了环流与降水来描述季风强度。我们在从构造到季节内的宽广时间尺度上来考察全球季风气候变化。全球季风的性质包括全球不均一性、区域差异性、季节性、准周期性、不规则性、不稳定性和穿时性。对全球季风动力学来说,太阳辐射、地球轨道参数、下垫面性质和海-陆-气相互作用十分重要。本文还讨论了季风变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主要驱动因子以及多时间尺度之间的动力学关系。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影响对我们理解未来全球季风行为都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季风 季风动力学 气候变化 多时间尺度 古季风 青藏高原 亚洲季风 季风变率 季风性质 海-陆-气相互作用 太阳辐射 下垫面性质 季风定义
下载PDF
2000~2017年贵州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5
18
作者 张蓓蓓 蔡宏 +4 位作者 田鹏举 黄林峰 廖瑶 廖书冰 李义平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1-470,共10页
利用MODIS/NDVI数据、近18年来贵州省气象站点数据,辅以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和空间动态变化分析等方法,研究贵州省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植被覆盖变化对气象因子在地域、变化速率和变化方向方面的时空响应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20... 利用MODIS/NDVI数据、近18年来贵州省气象站点数据,辅以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和空间动态变化分析等方法,研究贵州省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植被覆盖变化对气象因子在地域、变化速率和变化方向方面的时空响应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7年贵州省植被覆盖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增速为0.004/a,夏季NDVI值最高,冬季增加趋势最大;空间上,贵州省植被覆盖格局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变化趋势上,贵州省植被覆盖呈改善和退化趋势的面积分别占贵州省总面积的94.97%和5.03%。(2)2000~2017年,贵州省气候变化特征是降雨量在年内分布不均,且主要分布在5月至8月;温度在各个季节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是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大于零的面积分别占贵州省总面积的98.4%和60.46%,说明在全球暖湿化的大背景下,贵州省大部分地区亦呈温度升高、降水增加的态势。(3)贵州省NDVI与气温的相关性大于降水,但其对降水的滞后性却高于气温。其中,秋季植被受降水影响滞后性最强,其次是夏季。(4)不同气候要素对贵州省植被生长影响具有空间差异性,98.4%的地区NDVI与同期温度均达到正相关水平;NDVI与同期降水并未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但82.63%的地区植被与前一年降水呈正相关水平。植被与降水呈负相关的地区,建设用地、裸地占更大比率,且人类活动在植被变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气候变化 滞后性 时空响应规律 贵州省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的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洮河流域水文影响特征 被引量:23
19
作者 王莺 张强 +1 位作者 王劲松 张雷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5-185,共11页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是流域水资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以洮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模型率定得到适宜于洮河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在综合考虑流域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多种情景模式,并对不同情景模式下的水文特征进行模...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是流域水资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以洮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模型率定得到适宜于洮河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在综合考虑流域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多种情景模式,并对不同情景模式下的水文特征进行模拟,得到以下结论:(1)校准后的SWAT模型,R2、Re和Ens分别达到0.83、-8%和0.68,说明该模型在洮河流域径流模拟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与1976—1995年相比,气候变化使流域产水量增加1.30mm,土地利用变化使流域产水量减少0.77mm。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特征的影响小于气候变化,但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管理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从极端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可知,与1985年土地利用情景相比,林地、草地和耕地情景中产水量分别变化了18.1%、-7.4%和-10.1%。从气候变化情景可知,当降水量不变,温度分别变化2℃、1℃、-1℃和-2℃时,流域产水量的变化量分别为-4.23%、-2.56%、3.08%和6.70%;当温度不变,降水量分别变化20%、10%、-10%和-20%时,流域产水量的变化量分别为56.32%、30.88%、-23.66%和-45.94%。(3)在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地表径流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下游的广河县、和政县和康乐县以及上游的碌曲县和夏河县等地,地表径流增加地区的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气候变化 SWAT模型 情景模拟 水文特征
原文传递
近55年淮河上中游流域气候要素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及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23
20
作者 王景才 郭佳香 +1 位作者 徐蛟 李帆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1-619,共9页
选取1960~2014年淮河上中游流域19个气象站点的月降水量、气温和日照时数等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Morlet小波和相关系数法,对流域年和四季降水、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以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 选取1960~2014年淮河上中游流域19个气象站点的月降水量、气温和日照时数等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Morlet小波和相关系数法,对流域年和四季降水、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以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降水在年和四季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气温除夏季不显著外,年和春、秋、冬季变暖趋势显著;日照时数除春季不显著外,年和夏、秋、冬季节变短趋势显著;2降水、气温、日照时数在年和四季分别表现出多个时间尺度的相对丰枯、冷暖和长短交替特征;第一主周期尺度及其相应的平均变化周期在年和四季有的较接近有的相差较大,第一主要平均周期介于2~10 a之间;3气温的复相关系数均小于降水和日照时数;除冬季气温复相关系数较小外,其他季节各要素均较大。降水-日照的偏相关系数绝对值在年和四季均最大。降水-日照时数、降水-气温大部分情况呈反相关系,冬季气温和日照时数在主周期尺度28 a下呈同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多时间尺度特征 小波分析 相关性 淮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