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新社会阶层”
被引量:5
- 1
-
-
作者
郭伶俐
-
机构
河南理工大学政法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
出处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419-423,共5页
-
文摘
西方社会理论中有两种典型的阶级阶层理论和方法——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韦伯的阶级阶层理论。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并将成为我国社会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立足于唯物史观视角,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方法,通过与西方中产阶级的比较,来分析我国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韦伯
新社会阶层
阶级阶层理论
-
Keywords
Marxism
Weber
new social class
class and stratum theory
-
分类号
B03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论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
- 2
-
-
作者
郭伶俐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
出处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5-7,共3页
-
文摘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对分析研究我国新社会阶层现象仍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国的新社会阶层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它不同于西方的中产阶级,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且也是我国社会结构稳定不可缺少的因素。对于新社会阶层,党和政府应该在充分尊重其权益的同时,积极引导,以更有利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关键词
新社会阶层
阶级阶层理论
社会属性
社会功能
-
Keywords
the new social class
class and stratum theory
social attribute
social function
-
分类号
B03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农民阶层分化的唯物史观透视及当代启示
- 3
-
-
作者
薛晴
任婉雨
-
机构
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1-57,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编号:17BKS061)。
-
文摘
当前农民阶层分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此展开研究的却为数不多,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蕴含着丰富的阶层分析内容,揭示出阶层与阶级的关系,认为阶层属于阶级内部的不同层次,中间阶层是稳定社会阶层结构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并不排斥阶层分析方法,相反却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对人类社会阶级状况进行双重考察。其始终是指导我国农民阶层分化的基本依据,一方面要从理论维度上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认识农民阶层分化实质的“总开关”,另一方面要从实践维度上引导农民突破阶级二重性,使其阶级属性和社会身份朝着合理的方向转化。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民阶层分化对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产生重要影响,从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农民思想和切实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分析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两方面着手,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创新发展。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
农民阶层分化
唯物史观
-
Keywords
Marxist class and stratum theory
the Chinese peasantry stratum differentiati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
分类号
D422
[政治法律—政治学]
D633
[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