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SonicFill大块复合树脂用于邻面边缘提升后Ⅱ类洞龈下缺损直接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入组患者86例(86颗牙),随机分为(随机数字表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纳入患牙经邻面边缘提升后,实验组采用SonicFill大块复合树脂充填,...目的:探讨SonicFill大块复合树脂用于邻面边缘提升后Ⅱ类洞龈下缺损直接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入组患者86例(86颗牙),随机分为(随机数字表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纳入患牙经邻面边缘提升后,实验组采用SonicFill大块复合树脂充填,对照组为3M Filtek^TM Z350 XT通用纳米树脂充填。术后采用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评估充填效果和患者修复体满意度调查。结果:两组术后1年在边缘完整性、边缘台阶、边缘变色、表面状态、继发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修复效果在整体轮廓、表面形态质地满意度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邻面边缘提升后选用SonicFill大块复合树脂短期美学修复效果较好,患者满意度较高。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比较Ⅱ类洞龈壁位于不同牙体组织时不同充填树脂所产生微渗漏的差异,为临床上制备Ⅱ类洞龈壁的位置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离体前磨牙及磨牙30颗,离体牙的近远中统一制备标准(1.5mm×3.0mm×4.0mm)的Ⅱ类洞型,将60...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比较Ⅱ类洞龈壁位于不同牙体组织时不同充填树脂所产生微渗漏的差异,为临床上制备Ⅱ类洞龈壁的位置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离体前磨牙及磨牙30颗,离体牙的近远中统一制备标准(1.5mm×3.0mm×4.0mm)的Ⅱ类洞型,将60个Ⅱ类洞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龈壁位于釉牙骨质界上1.0mm,B组龈壁位于釉牙骨质界,C组龈壁位于釉牙骨质界稍下方。实验组(A1,B1,C1组):Single Bond Universal自酸蚀粘结剂+3M FiltekTM Bulk Fill大块流动树脂一次充填。对照组(A2,B2,C2组):Single Bond Universal自酸蚀粘结剂+流动树脂衬垫+3M z350树脂逐层分层充填。所有试件在经过5℃及55℃冷热循环试验1000次后,用印度墨水染色24h,然后沿近、远、中方向进行切片,将所得切片置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记录龈壁染料渗漏情况及操作时间,最后对操作时间及微渗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C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微渗漏,两种树脂的微渗漏均数比较:A组(A1,A1)>B组(B1,B2)>C组(C1,C2),且A,B,C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实验组用时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微渗漏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位于釉牙骨质界上的龈壁与树脂粘接产生的微渗漏值最大,而釉牙骨质界下的微渗漏值最小。大块流动树脂的操作时间更短,较传统分层充填树脂操作简便,技术敏感性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SonicFill大块复合树脂用于邻面边缘提升后Ⅱ类洞龈下缺损直接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入组患者86例(86颗牙),随机分为(随机数字表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纳入患牙经邻面边缘提升后,实验组采用SonicFill大块复合树脂充填,对照组为3M Filtek^TM Z350 XT通用纳米树脂充填。术后采用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评估充填效果和患者修复体满意度调查。结果:两组术后1年在边缘完整性、边缘台阶、边缘变色、表面状态、继发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修复效果在整体轮廓、表面形态质地满意度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邻面边缘提升后选用SonicFill大块复合树脂短期美学修复效果较好,患者满意度较高。
文摘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比较Ⅱ类洞龈壁位于不同牙体组织时不同充填树脂所产生微渗漏的差异,为临床上制备Ⅱ类洞龈壁的位置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离体前磨牙及磨牙30颗,离体牙的近远中统一制备标准(1.5mm×3.0mm×4.0mm)的Ⅱ类洞型,将60个Ⅱ类洞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龈壁位于釉牙骨质界上1.0mm,B组龈壁位于釉牙骨质界,C组龈壁位于釉牙骨质界稍下方。实验组(A1,B1,C1组):Single Bond Universal自酸蚀粘结剂+3M FiltekTM Bulk Fill大块流动树脂一次充填。对照组(A2,B2,C2组):Single Bond Universal自酸蚀粘结剂+流动树脂衬垫+3M z350树脂逐层分层充填。所有试件在经过5℃及55℃冷热循环试验1000次后,用印度墨水染色24h,然后沿近、远、中方向进行切片,将所得切片置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记录龈壁染料渗漏情况及操作时间,最后对操作时间及微渗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C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微渗漏,两种树脂的微渗漏均数比较:A组(A1,A1)>B组(B1,B2)>C组(C1,C2),且A,B,C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实验组用时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微渗漏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位于釉牙骨质界上的龈壁与树脂粘接产生的微渗漏值最大,而釉牙骨质界下的微渗漏值最小。大块流动树脂的操作时间更短,较传统分层充填树脂操作简便,技术敏感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