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少数民族村落体育组织的生成方式与运作机制——以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古村落为例 被引量:22
1
作者 孙庆彬 朱波涌 周家金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0-55,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探究少数民族村落体育组织的生成方式与运作的机制,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村落体育管理提供参考。研究认为:少数村落体育组织依托宗族关系,按照"自下而上"的"自生"方式生成;宗族...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探究少数民族村落体育组织的生成方式与运作的机制,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村落体育管理提供参考。研究认为:少数村落体育组织依托宗族关系,按照"自下而上"的"自生"方式生成;宗族关系是村落体育运作的重要依托;民间信仰是村落体育组织运作的精神推动力;族群认同是村落体育组织运作的社会心理基础;传统节庆是村落体育组织运作的载体;习俗和舆论是村落体育组织实现体育社会控制的手段;村落体育组织具有独立性和开放性。最后指出:村落体育组织在村落体育管理中处于主体地位;政府组织在村落体育管理中处于"辅"的地位;民间信仰是村落体育组织运作的重要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村落体育组织 村落体育管理 宗族关系 民间信仰 族群认同 习俗
原文传递
祖先·祖籍·宗祠——古代宗族制度下的文化认同 被引量:13
2
作者 余达忠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75-79,共5页
宗族制度下对于共同祖先的祭祀,就是对于共同族源的认同。明清时期流行的祭祀始迁之祖,使人们的祖籍第一次变得明晰而具体可感了。对祖籍的认同过程,是文化身份的建构过程。宗祠的建立,使宗族成员间的"天赋的联结"获得了一种... 宗族制度下对于共同祖先的祭祀,就是对于共同族源的认同。明清时期流行的祭祀始迁之祖,使人们的祖籍第一次变得明晰而具体可感了。对祖籍的认同过程,是文化身份的建构过程。宗祠的建立,使宗族成员间的"天赋的联结"获得了一种具体的、形象的符号形式。在宗祠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完成性身份认同得到了回答。同时,宗族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族化活动,又决定了宗族成员"只能成为谁"、"会成为谁"的过程性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制度 文化认同 祖先 祖籍 宗祠
下载PDF
晚商与西周时期墓道形制初识 被引量:12
3
作者 种建荣 张天宇 雷兴山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4-62,共9页
商周时期墓道形制与墓葬等级的联系极为密切,墓道条数相同的墓葬,墓道形制是判断其等级的首要指标,"四大型"墓道是王墓的专有形制。墓道平面形制与墓葬的族属并非紧密关联,只是在非主流形制上商系与周系似有不同的倾向:使用... 商周时期墓道形制与墓葬等级的联系极为密切,墓道条数相同的墓葬,墓道形制是判断其等级的首要指标,"四大型"墓道是王墓的专有形制。墓道平面形制与墓葬的族属并非紧密关联,只是在非主流形制上商系与周系似有不同的倾向:使用拐道形墓道的大墓墓主多属商系族群,使用喇叭形或弧形墓道的大墓墓主多属周系族群。周系墓道内端底的位置与墓葬时代有关,商系墓道内端底的位置与时代无关,而与墓葬规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道形制 等级 年代 族属
原文传递
北朝天水赵氏宦居与乡里变迁
4
作者 陈鹏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42,共12页
十六国时期,天水赵氏因仕宦后秦形成“京兆—天水”的“双家形态”。随着后秦衰亡,赵逸、赵温、赵迁三支分别进入赫连夏、仇池和江左,后又皆入仕北魏。在北魏,赵逸、赵温二支皆宦居京师,但分别葬于洛阳和天水,呈现出不同的乡里认同;赵... 十六国时期,天水赵氏因仕宦后秦形成“京兆—天水”的“双家形态”。随着后秦衰亡,赵逸、赵温、赵迁三支分别进入赫连夏、仇池和江左,后又皆入仕北魏。在北魏,赵逸、赵温二支皆宦居京师,但分别葬于洛阳和天水,呈现出不同的乡里认同;赵迁一支,随仕宦而居,却归葬于家族在后秦开创的京兆小陵原祖茔。北朝后期,赵逸一支宦居北齐京城邺城,但以洛阳为乡里;赵迁一支,因仕宦西魏、北周,回归京兆乡里;赵温子孙在乡里认同上,则呈现出京城与天水的分歧。北朝天水赵氏的个案研究显示,北朝士族因仕宦而迁徙乃至移居京城可能已较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水赵氏 士族 仕宦 乡里认同 家族溯源
下载PDF
观念、组织与认同准则——19世纪英属槟榔屿邱氏宗族再建构与社群形塑 被引量:4
5
作者 宋燕鹏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71-80,共10页
论文以槟榔屿五大姓中的邱氏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梳理了19世纪邱氏宗族移殖槟榔屿的历史脉络、邱氏宗族组织的形成和作用,并对邱氏宗族认同准则的不同边界进行了具体分析。1786年槟榔屿开埠后,来自福建海澄三都的邱氏人数逐渐增多,经过19... 论文以槟榔屿五大姓中的邱氏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梳理了19世纪邱氏宗族移殖槟榔屿的历史脉络、邱氏宗族组织的形成和作用,并对邱氏宗族认同准则的不同边界进行了具体分析。1786年槟榔屿开埠后,来自福建海澄三都的邱氏人数逐渐增多,经过19世纪上半叶的发展,在19世纪中期建立了融神明祭祀与祖先祭祀于一体的大宗祠组织——龙山堂,并重修了族谱。在19世纪的槟榔屿,邱氏的认同首先是宗族内部按照房派来划分的血缘认同;在宗族之外,则有闽南方言、福建公司、海澄三都、三魁岭等范围大小不同的方言群和地域认同。这是邱氏在海外采取的认同层次,体现出邱氏多面相的宗族发展策略,也成为邱氏宗族乃至闽南社群形塑的主要途径。邱氏宗族组织的再建构,代表了英属马来亚地区华人社群形塑过程中血缘认同的一种典型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屿 华人社群 宗族组织 龙山堂 闽南社群 血缘认同 地域认同
下载PDF
从宗族认同到地域认同:“迎老爷”仪式中的潮州大锣鼓音乐研究
6
作者 谢峥悦 蒋燮 《艺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1期98-103,共6页
潮州地区的“迎老爷”无论是仪式进行的场域空间,还是仪式参与者的个体情感,抑或仪式中的音乐,都标示着其背后文化内涵的嬗变——由传统的宗族祭祀活动到极具地域色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潮州大锣鼓表演在“迎老爷”仪式中所营造的听觉、... 潮州地区的“迎老爷”无论是仪式进行的场域空间,还是仪式参与者的个体情感,抑或仪式中的音乐,都标示着其背后文化内涵的嬗变——由传统的宗族祭祀活动到极具地域色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潮州大锣鼓表演在“迎老爷”仪式中所营造的听觉、视觉及视听结合的情感体验,使在场不同身份的参与者获得对地方感的认知。潮州大锣鼓音乐极具地域性色彩的高声部旋律,与不同音色的低声部打击乐器密切配合,形成丰富的多声音乐形态,极大增强了仪式的喜庆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迎老爷 潮州大锣鼓 宗族文化 具身展演 地域认同
下载PDF
闽台宗亲联结提升台湾地区青年国家认同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林德荣 蔡沙沙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92,共14页
台湾地区青年对祖国国家认同意识的弱化与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对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形成了重要挑战。儒家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根基,宗亲文化对国家认同的塑造功能得到诸多认可,但宗亲文化提升国家认同的内在机制尚缺乏详细的理论阐释。因... 台湾地区青年对祖国国家认同意识的弱化与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对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形成了重要挑战。儒家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根基,宗亲文化对国家认同的塑造功能得到诸多认可,但宗亲文化提升国家认同的内在机制尚缺乏详细的理论阐释。因此,以互动仪式链理论和“文化体验学习圈”理论为基础理清闽台宗亲联结提升台湾地区青年国家认同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基于闽台两地同根同源的谱牒文化与祖先崇拜、神源文化与民间信仰、饮食文化与特色建筑形成宗亲联结。宗亲联结以血缘姓氏为核心,以符号表征为基点,以物质互惠为驱动,以情感关联为内因,以代际互动为表现,旨在达到团结一致。宗亲联结是台湾地区青年提升国家认同的基础环节,宗亲活动的仪式特征是关键要素,核心过程包括:(1)宗亲联结积聚情感能量;(2)情感联结提升文化认同;(3)心理融合推动国家认同。以宗亲活动为基础,其他文化交流活动为外延,多种形式齐头并进,对于以宗亲联结为纽带提升台湾地区青年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是人心回归,对于依托闽台宗亲文化提升国家认同的内在机制探讨既有利于进一步对这一路径进行实证检验,也有利于从底层心理认知的角度提升青年的国家认同感,助力台湾地区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青年 宗亲联结 情感联结 心理融合 国家认同
下载PDF
贵州化屋歪梳苗“打牛”祭丧仪式探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黄秀蓉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1-29,108,共9页
"打牛"祭丧是贵州黔西县化屋歪梳苗丧葬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仪式。该仪式的举行与否,取决于死者的年龄大小、是否生育及死者家庭的经济条件。通过这一极富象征性的传统仪式,苗寨社会建立起了一种以费用分摊为目的的经济扶助模式... "打牛"祭丧是贵州黔西县化屋歪梳苗丧葬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仪式。该仪式的举行与否,取决于死者的年龄大小、是否生育及死者家庭的经济条件。通过这一极富象征性的传统仪式,苗寨社会建立起了一种以费用分摊为目的的经济扶助模式,有效缓解了单个家庭举行丧葬活动的经济负担。同时,家族认同功能也在仪式中得以强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打牛"祭丧仪式也在不断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歪梳苗 “打牛” 祭丧仪式 费用分摊 家族认同
原文传递
冯积岐小说中宗族、政治和多元身份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师爽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597-602,共6页
文章以"身份"关系为基点,重点分析了冯积岐小说中的宗族身份、政治身份和多元身份之间的关系,认为"宗族身份"与"政治身份"之间存在着统一和转换的关系,宗族身份、政治身份与多元身份间存在对立关系,并对... 文章以"身份"关系为基点,重点分析了冯积岐小说中的宗族身份、政治身份和多元身份之间的关系,认为"宗族身份"与"政治身份"之间存在着统一和转换的关系,宗族身份、政治身份与多元身份间存在对立关系,并对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旨在对现代人认识自身身份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身份 政治身份 多元身份 冯积岐小说
下载PDF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兴贵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22-28,142,共7页
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而联系起来的一种基层社会组织和人群聚合方式。血缘关系是一种生物性的基因遗传,无法从日常生活中获取最直接的依据。宗族创立了以族谱为代表的外在物化文本以记录血缘的传承关系,族谱成为宗族认同的重要物化文... 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而联系起来的一种基层社会组织和人群聚合方式。血缘关系是一种生物性的基因遗传,无法从日常生活中获取最直接的依据。宗族创立了以族谱为代表的外在物化文本以记录血缘的传承关系,族谱成为宗族认同的重要物化文本。在民间社会里,除族谱外,宗族还依靠诸如姓氏、字辈、祖源、世系、祖先留下的凭证等符号来作为认同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 宗族 认同 符号 罗氏宗族
下载PDF
商周时期丙族的族属及相关问题探研 被引量:1
11
作者 白嘉慧 《古代文明(中英文)》 CSSCI 2023年第4期45-56,M0004,共13页
殷商丙族铜器集中出土于河南安阳和山西灵石旌介两地。通过分析得知,丙族为殷商王族,最初居住在安阳附近,与商王室关系十分密切。晋南灵石旌介一带丙族的存在是统治者将该族群派遣至商王朝西土镇守边疆的反映。商周战争之际,丙族始终与... 殷商丙族铜器集中出土于河南安阳和山西灵石旌介两地。通过分析得知,丙族为殷商王族,最初居住在安阳附近,与商王室关系十分密切。晋南灵石旌介一带丙族的存在是统治者将该族群派遣至商王朝西土镇守边疆的反映。商周战争之际,丙族始终与商军一起奋力抗周,其并未提前归顺于周。西周建立后,周王将丙族遗民分迁于各地。不过作为军事实力较强的殷商王族,大量丙族成员被安置于宗周地区。该族虽曾在克商战争中与周为敌,但仍受到西周统治者重用,社会政治地位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时期 族属 丙族 灵石旌介 殷遗民
下载PDF
村干部从军经历对农户土地租赁的影响研究——基于宗姓认同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建英 王定祥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6-155,共20页
本文将生物学烙印理论引入村干部行为研究,探讨了村干部从军经历对农村土地租赁的影响,并考察了宗姓认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村干部从军经历显著促进了农户土地租赁,进一步分类发现,村干部从军经历主要是促进了农户土地租... 本文将生物学烙印理论引入村干部行为研究,探讨了村干部从军经历对农村土地租赁的影响,并考察了宗姓认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村干部从军经历显著促进了农户土地租赁,进一步分类发现,村干部从军经历主要是促进了农户土地租入行为,这一结论在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Heckman二阶段模型等方法控制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且村庄宗姓认同在村干部提升农户土地租入行为中发挥了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第二,机制检验表明,具有从军经历的村干部减少了村庄外出务工劳动力、加大了村庄生产投资,从而加大了农户土地租入需求.第三,进一步讨论发现,具有从军经历的村干部对农户土地租入的影响在交通不发达、地貌特征为平原、遭遇自然灾害的村庄更为显著;经济后果检验表明,村干部从军经历有助于村庄农户平均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村庄农业总产值提升.本文基于烙印理论视角拓展了村干部特征和行为的研究范式,也为村干部选拔聘用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干部 从军经历 土地租赁 宗姓认同 烙印理论 乡村振兴
下载PDF
“虎族”与“鹰之子”——彝族的两种身份表述 被引量:2
13
作者 阿洛秀英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3-16,35,共5页
彝族作为多民族群体的成员之一,其身份表述问题同样关涉着中国多民族文学族群身份问题的研究。从《梅葛》《勒俄特依》等彝族史诗出发,结合当代彝族文学作品及音乐作品等,对照解析了"虎族"与"鹰之子"两种不同的表... 彝族作为多民族群体的成员之一,其身份表述问题同样关涉着中国多民族文学族群身份问题的研究。从《梅葛》《勒俄特依》等彝族史诗出发,结合当代彝族文学作品及音乐作品等,对照解析了"虎族"与"鹰之子"两种不同的表述类型,由此对彝族自身的身份表述做一个整体的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族 鹰之子 彝族 身份表述
下载PDF
梅州客家族谱族群认同与价值活化刍议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建伟 《嘉应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22-25,共4页
从族群认同的视角论述梅州地区传统客家族谱蕴含的独特宗族文化,探讨其史学与文献价值;结合梅州华侨之乡的特点,分析现存客家家谱传承保护与价值活化的方式。
关键词 客家族谱 家谱 宗族文化 族群认同
下载PDF
滇南地方社会、彝族祖先记忆与文化认同——基于地方志和彝汉文碑记的考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邱运胜 《地方文化研究》 2016年第3期48-55,共8页
藏缅语族、壮侗语族族群先民曾是历史上滇南的人群分布主体。元代以降,滇南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统辖,儒学随之兴起。地方志显示,明清两代,滇南儒家文化一度繁盛,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涵化影响较为显著。清乾隆年间,彝族尼苏人当中的一支... 藏缅语族、壮侗语族族群先民曾是历史上滇南的人群分布主体。元代以降,滇南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统辖,儒学随之兴起。地方志显示,明清两代,滇南儒家文化一度繁盛,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涵化影响较为显著。清乾隆年间,彝族尼苏人当中的一支,在族群精英的操持下,由普姓"恢复"为孔姓。《族谱明辨纪略》、《孔卓墓志铭》、《则旧孔氏汉彝文碑记》等彝汉文碑记成为孔姓彝族人建构孔子祖先记忆的重要资源。通过分析以上碑记资料,描述该族群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和维系彝族族群认同的努力。孔姓彝族人的个案是滇南地方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真实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滇南 彝族 孔氏 儒家文化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潮汕地区丧葬习俗个案研究——以汕头市Z村为例
16
作者 林秋炀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6-16,共11页
潮汕地区丧葬习俗是传统伦理道德与地方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一种仪式,流程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殡前事项、做功德、出殡和丧后祭拜。潮汕内部的丧葬习俗存在区域差异,主要的差异有停尸公厅的时间、“做功德”的流程以及丧后祭拜的“做旬”次... 潮汕地区丧葬习俗是传统伦理道德与地方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一种仪式,流程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殡前事项、做功德、出殡和丧后祭拜。潮汕内部的丧葬习俗存在区域差异,主要的差异有停尸公厅的时间、“做功德”的流程以及丧后祭拜的“做旬”次数。结合文献与田野调查,从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差序格局及重男轻女、五服制度、治丧组织、风水信仰、攀比之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析,潮汕丧葬习俗背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潮汕宗族组织的存在是丧葬习俗传承至今的根本原因。潮汕丧葬习俗虽然在新时代有迷信、从众攀比等弊端,但是也在逐步简化不合时宜的程序,同时作为乡村集体记忆的一种载体,对于增加宗族内部的认同感、基层治理等方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仍有其存在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汕地区 丧葬习俗 调查报告 宗族认同
下载PDF
历史书写、家族记忆与认同建构 被引量:1
17
作者 热依汗.卡德尔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4-117,共4页
运用文化记忆理论描述一个家族离散聚合的过程,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偰氏族人为中国鲜见家族。依据族人记忆,祖先为后突厥汗国著名的宰相暾欲谷。暾欲谷后代遂成为回纥汗国的一支重要政治势力,西迁后成为高昌回鹘王国的显赫家族。蒙元时期... 运用文化记忆理论描述一个家族离散聚合的过程,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偰氏族人为中国鲜见家族。依据族人记忆,祖先为后突厥汗国著名的宰相暾欲谷。暾欲谷后代遂成为回纥汗国的一支重要政治势力,西迁后成为高昌回鹘王国的显赫家族。蒙元时期,家族重要成员受到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赏识并入中原为官。随着历史的跌宕,家族在元末明初各奔东西,形成江苏溧阳、安徽和县、云南姚安和韩国庆州四支,且离散几百年,并分别形成汉族、回族、朝鲜族身份。通过历史书写的记载,家族记忆被唤醒,几支偰氏族人操着不同的乡音,甚至韩国偰氏族人不得不依靠聘请的翻译做同声传译,但这并不妨碍彼此之间回忆家族的沧桑历程和离散之后的思乡之愁。浓浓的血脉之情,使家族的记忆充满了温情,并通过家族的记忆彼此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书写 家族记忆 偰氏族人 建构认同
下载PDF
闽南方言“社”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探析
18
作者 杨志贤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71-76,共6页
词语的留存总是能体现人们潜意识里的情感、文化和精神认同。乡村基层组织的通名“村”已使用上千年,但在一些闽南人的口语中仍称“社”不称“村”,正是这一点的体现。闽南方言中的“社”包括了土地信仰、宗族意识、领土保护神和基层组... 词语的留存总是能体现人们潜意识里的情感、文化和精神认同。乡村基层组织的通名“村”已使用上千年,但在一些闽南人的口语中仍称“社”不称“村”,正是这一点的体现。闽南方言中的“社”包括了土地信仰、宗族意识、领土保护神和基层组织等多重内涵。这几种内涵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层层累积而成的。这些含义中只有“基层组织”这点与“村”的概念重合,其他几点则都是“村”所没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方言 “社” 土地信仰 宗族意识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山东乡土志所见明初移民——兼论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晓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79-81,85,共4页
长期以来,在华北地区盛行着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很多人自认为先祖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通过考证前人从未注意到的山东乡土志中的氏族志部分,发现这些山东各地的著名氏族来源及祖先认同具有多样性,洪洞大槐树在各氏族的认同中并不占主流。... 长期以来,在华北地区盛行着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很多人自认为先祖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通过考证前人从未注意到的山东乡土志中的氏族志部分,发现这些山东各地的著名氏族来源及祖先认同具有多样性,洪洞大槐树在各氏族的认同中并不占主流。大槐树移民的说法是在特定情境下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志 氏族 移民 祖先认同 大槐树移民
下载PDF
再造灶户:19世纪香山县近海人群的沙田开发与秩序构建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晓龙 《海洋史研究》 2021年第2期290-309,共20页
海岸带是陆海交互作用的过渡地带,尤其是江河入海口地带,历史上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变迁,常常带来海岸带人地关系和区域经济的复杂变化。在我国,长江、黄河、珠江等重要河流的入海口区域,无不交织着丰富多彩的海洋生态资源开发,其历史... 海岸带是陆海交互作用的过渡地带,尤其是江河入海口地带,历史上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变迁,常常带来海岸带人地关系和区域经济的复杂变化。在我国,长江、黄河、珠江等重要河流的入海口区域,无不交织着丰富多彩的海洋生态资源开发,其历史过程由此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al Society Saltern Households Sand Fields clan ident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