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确权与市民下乡的创新性机制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唐溧 刘亚慧 董筱丹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5,共5页
推进乡村振兴,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紧紧围绕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主线不断深化。土地确权作为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实现形式的重要保障,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市民下乡作... 推进乡村振兴,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紧紧围绕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主线不断深化。土地确权作为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实现形式的重要保障,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市民下乡作为一个尚在实践中的概念,它脱离了资本下乡以资本为核心的发展逻辑,并且与农业发展4.0的模式高度结合,是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系统梳理土地确权和市民下乡的逻辑的基础上,指出土地确权为主导的产权清晰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结合市民下乡的宏观背景与转变分析,对土地确权和市民下乡之间的创新性机制进行探讨,认为随着土地确权的完成,在农村土地产权清晰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农民和市民之间的交易,并会带来交易主体变化、交易价格差显化以及交易方式多样化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确权 市民下乡 资本下乡 地租
下载PDF
协“同”共存:乡村振兴中的城乡生活共同体培育 被引量:1
2
作者 田雪青 张晨明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00-108,共9页
“市民下乡”现象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立足乡村振兴语境下通过跨城乡空间新型生活共同体的培育,达到城乡流通机制的打通和城乡关系的互哺是实现城乡交融关键所在。本研究以移居M村的市民和村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时... “市民下乡”现象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立足乡村振兴语境下通过跨城乡空间新型生活共同体的培育,达到城乡流通机制的打通和城乡关系的互哺是实现城乡交融关键所在。本研究以移居M村的市民和村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时段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现代性作为动力和外部条件为个体生活方式的转型实践提供了技术性条件,互动仪式下跨越局内人与局外人边界的群体间互动是新型生活共同体型构的发生机制,个案村落中的两个群体尽管存在多重差异但仍可通过特定方式达到“共存共生”状态。个案经验表明,城乡间互动格局下的乡村振兴形态存在新的可能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村 生活共同体 生活方式移民 乡村振兴
下载PDF
陕西省城乡居民卫生费用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闫菊娥 李艳丽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83-2385,共3页
目的:了解陕西省城乡居民卫生费用,分析影响居民卫生费用的因素。方法:采用入户询问的方法对样本人口进行调查。结果:城市居民平均门诊费用、住院医疗费用、自我医疗及购药花费高于农村,平均住院费用城市几乎是农村的一倍;收入水平和医... 目的:了解陕西省城乡居民卫生费用,分析影响居民卫生费用的因素。方法:采用入户询问的方法对样本人口进行调查。结果:城市居民平均门诊费用、住院医疗费用、自我医疗及购药花费高于农村,平均住院费用城市几乎是农村的一倍;收入水平和医疗保障制度是影响城乡居民卫生费用的主要因素,城乡低收入居民的支付能力不足和医疗负担过重同时存在,农村居民收入越低,支付能力越差。结论:卫生费用城乡分布不合理,农村、城乡低收入居民支付能力不足,应建立城乡一体化、覆盖面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居民 卫生费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农村人口回流下的村镇人口与建设用地动态发展机制研究——以东安县水岭乡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陶新 李岩 《小城镇建设》 2021年第8期45-51,共7页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探讨了农村人口回流和市民下乡所导致的乡村人口增加对乡村建设用地的动态影响问题。以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水岭乡作为样本村镇,在收集整理其人口与用地等有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灰色计量经济学理论...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探讨了农村人口回流和市民下乡所导致的乡村人口增加对乡村建设用地的动态影响问题。以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水岭乡作为样本村镇,在收集整理其人口与用地等有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灰色计量经济学理论和SD等理论构建村镇人口与建设用地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探讨人口数量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动态影响关系,阐明了村镇人口与建设用地的动态发展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随着迁入率的增加而增加;当迁入率在0.425%~0.770%之间取值时,村镇建设用地逐年减少;当迁入率大于0.770%时,村镇建设用地将会逐年增加。(2)村镇人口数量与建设用地需求量相互影响。一方面,村镇人口数量增加,建设用地需求量随之增加;与此同时,村镇建设用地越多迁出率越低,在共同影响下村镇人口数量将不会减少。(3)一定数量的乡村人口有利于我国村镇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村镇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人口回流 市民下乡 建设用地 水岭乡
下载PDF
他乡异客:“市民下乡”背景下乡村空间重构 被引量:7
5
作者 田雪青 张晨明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5-94,共10页
市民下乡并非只是短暂在乡村停留,而是通过城—乡场景替代性转换方式实现生存压力与理想生活间平衡的长时段、反身性行动。对于个案村落空间重构的调查研究表明,尽管市民空间实践行动为村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处于共居生活空间的市... 市民下乡并非只是短暂在乡村停留,而是通过城—乡场景替代性转换方式实现生存压力与理想生活间平衡的长时段、反身性行动。对于个案村落空间重构的调查研究表明,尽管市民空间实践行动为村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处于共居生活空间的市民与村民仍因生活方式的多重差异而产生区隔。市民群体移居乡村行动间接导致村庄空间处于割裂与被支配状态,村民在空间重构过程中自身主体性日益消解,乡村面临比以往更多元面向的机遇与风险。为此,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村民需发挥能动性,积极重塑乡村凝聚力,解构被塑造的“媒介化乡村”想象,重拾自身话语权的同时重构乡村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村落 市民下乡 空间生产 乡村主体性
下载PDF
“市民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6
作者 王珩宇 季中艳 +1 位作者 范文婷 全益锋 《管理科学与研究(中英文版)》 2023年第3期1-6,共6页
乡村振兴不仅是政府的责任,社会及个人力量也应当投入到乡村振兴当中。本文使用社会学半结构式访谈,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会议记录等方法进行研究。“市民下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即该进程中的市民移... 乡村振兴不仅是政府的责任,社会及个人力量也应当投入到乡村振兴当中。本文使用社会学半结构式访谈,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会议记录等方法进行研究。“市民下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即该进程中的市民移民群体,该群体拥有较高知识文化与技术水平,对公共事务常抱有主动性与积极性,为社区带来了新的社群网络与公共空间。通过分析他们为乡村带来了多元文化的表达、引入了现代服务产业、传播了生态农耕实践和理念、推动了社会组织民主协商的实践、为乡村注入了新的人才活力这五个角度分析移民群体行为如何影响并振兴乡村,移民凭借自身深厚的文化、社会以及资本切实推动了当地的乡村发展进程。但现实基于土地的困境阻碍着移民进一步深入地参与乡村振兴,需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与保障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下乡” 移民群体 乡村振兴
下载PDF
许昌市城乡居民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徐向华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0年第4期254-255,共2页
目的了解一般人群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自杀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他评的方式,问卷使用北京回龙观医院即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提供的《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问卷》(社区版-Ⅵ)。分别随机抽取魏都区和许昌县城... 目的了解一般人群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自杀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他评的方式,问卷使用北京回龙观医院即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提供的《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问卷》(社区版-Ⅵ)。分别随机抽取魏都区和许昌县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自杀意念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回收合格调查问卷1 002份,其中城市居民488人,占48.70%,农村514人,占51.30%。年龄为18~90岁,平均45.9岁。其中男性536人,占53.49%,女性466人,占46.51%;2人有过自杀或自伤行为,近一年共有9人有时或经常想过自杀或故意伤害自己,其中4人为城市社区居民,5人为农村居民。自杀意念发生率为898.20/10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入来源、读书年限、最近30 d失眠的天数及最近30 d因躯体疾病或伤害而难以从事日常活动或学习的天数有统计学意义(F1=5.30,p=0.00,F2=1.79,p=0.02,F3=5.41,p=0.00,F4=7.50,P=0.00)。结论重点关注低收入、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和睡眠质量差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甚至导致伤残的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居民 自杀意念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化道路取向——再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 被引量:1
8
作者 崔永和 姚茂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7,共7页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化道路,主要在于依托农村现实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无公害经济,在建设"和谐农村"的总体目标下,逐步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农民的市民化与农村的生态化。切实增强农民的主体能力和...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化道路,主要在于依托农村现实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无公害经济,在建设"和谐农村"的总体目标下,逐步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农民的市民化与农村的生态化。切实增强农民的主体能力和市场素质,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在继续加大外部社会力量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的同时,破除中国传统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等级分隔,消除一切形式的对于农民的歧视性文化,全面构建中国的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农村 农业市场化 农民市民化 农村生态化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学术论坛综述 被引量:3
9
作者 侯明喜 张燕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53-59,共7页
为深化新型城镇化理论问题研究,2014年9月,中央编译局、重庆工商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第五届比较研究工作坊: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学术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城乡关系与城乡一体化、农民工市民... 为深化新型城镇化理论问题研究,2014年9月,中央编译局、重庆工商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第五届比较研究工作坊: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学术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城乡关系与城乡一体化、农民工市民化、城市社会治理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 农民工市民化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