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追赶智慧城市潮流:我们是否已迷失方向 被引量:17
1
作者 Kevin C.Desouza Kendra L.Smith 王奎明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10,15,共8页
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投入大量资源将其自身转变为更富智慧的实体。毫无疑问各个城市付出的努力很宝贵也很重要,但是我们却对这些投入的演变感到不安。我们经常发现这些投入大量集中在技术和数据等方面,却很少去关注社会、经济和公民因素... 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投入大量资源将其自身转变为更富智慧的实体。毫无疑问各个城市付出的努力很宝贵也很重要,但是我们却对这些投入的演变感到不安。我们经常发现这些投入大量集中在技术和数据等方面,却很少去关注社会、经济和公民因素这些方面。我们认为,需要重新建构有关智慧城市的对话。在过去几年中,全球很多城市变得更加脆弱:基础设施、经济、社会、政治和公民因素都在影响城市的脆弱度。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技术帮助民众解决问题,比如解决维护和加强社会契约、负责任地实施技术方案、设计城市治理框架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每个个体的多样性、利益、抱负和价值,使社区变得宜居、公正、可持续发展和有适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脆弱城市 城市技术 适应力 复杂系统 设计 城市创新
原文传递
未来城市体系:概念、机理与创造 被引量:15
2
作者 武廷海 宫鹏 李嫣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26,共9页
人类社会正在全球尺度上进行"星球城市化"[1].1950年世界人口仅有30%居住在城市地区,2018年世界城市化率已达55%,预计到2050年将达68%[2].人类大规模城市化已经催生或激化了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社会对立等紧迫问题,对人与城... 人类社会正在全球尺度上进行"星球城市化"[1].1950年世界人口仅有30%居住在城市地区,2018年世界城市化率已达55%,预计到2050年将达68%[2].人类大规模城市化已经催生或激化了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社会对立等紧迫问题,对人与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巨大冲击[3].城市问题影响广泛而深远,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中,"可持续的城市与社区""可支付的清洁能源""健康与幸福""工业、创新与基础设施"等目标都与城市直接相关[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匮乏 可持续发展目标 基础设施 城市化率 气候变化 清洁能源 全球尺度 自然环境
原文传递
城市知识体系 被引量:4
3
作者 郑宇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共16页
智能城市的建设已经从过往的以业务为中心进入了以数据为中心的阶段。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以及智能算法的发展,智能城市的应用也开始从简单直接地使用数据向挖掘数据蕴含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演进。类比以数据为中心的智能城市建设阶段需要... 智能城市的建设已经从过往的以业务为中心进入了以数据为中心的阶段。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以及智能算法的发展,智能城市的应用也开始从简单直接地使用数据向挖掘数据蕴含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演进。类比以数据为中心的智能城市建设阶段需要城市数据管理体系,以实现数据的有效归集、管理和复用;在未来以知识为中心的时代,人们也需要建立相应的城市知识体系,以确保知识的有效组织、沉淀和复用。首次提出了智能城市知识体系,包括城市知识的内容定义、知识的表达形式、知识的产生和知识的应用四部分以及各部分中的规范和方法。城市知识体系可帮助从业者快速掌握行业知识、有效组织知识、高效构建以知识为中心的智能城市应用,发挥知识的价值,并让不同应用产生的知识不断沉淀、复用和融合,让智能城市可以更快、更好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计算 智能城市 知识体系 城市知识框架
原文传递
Recent Technology Advancements in Smart City Management:A Review
4
作者 Chiranjeevi Karri JoséJ.M.Machado +4 位作者 Joao Manuel R.S.Tavares Deepak Kumar Jain Suresh Dannana Santosh Kumar Gottapu Amir H.Gandomi 《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 SCIE EI 2024年第12期3617-3663,共47页
The rapid population growth,insecure lifestyle,wastage of natural resources,indiscipline behavior of human beings,urgency in the medical field,security of patient information,agricultural-related problems,and automati... The rapid population growth,insecure lifestyle,wastage of natural resources,indiscipline behavior of human beings,urgency in the medical field,security of patient information,agricultural-related problems,and automation requirements in industries are the reasons for invention of technologies.Smart cities aim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data,and innovative practices.Building a smart city involves integrating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data-driven solutions to enhance urban living,improve resource efficiency,and create sustainable environments.This review presents five of the most critical technologies for smart and/or safe cities,addressing pertinent topics such as intelligent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s,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blockchain technology,re-identification,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The challenges,observations,and remarks of each technology in solving problems are discussed,and the dependency effects on the technologies’performance are also explored.Especially deep learning models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 are analyzed.Different models performance,their dependency on dataset size,type,hyper-parameters,and the non-availability of labels or ground truth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rt cities intelligent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s internet of things deep learning blockchain technology
下载PDF
Context-Aware Feature Extraction Network for High-Precision UAV-Based Vehicle Detection in Urban Environments
5
作者 Yahia Said Yahya Alassaf +3 位作者 Taoufik Saidani Refka Ghodhbani Olfa Ben Rhaiem Ali Ahmad Alalawi 《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 SCIE EI 2024年第12期4349-4370,共22页
The integration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UAVs)into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holds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for real-time traffic monitoring,a critical component of emerging smart city infrastructure.... The integration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UAVs)into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holds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for real-time traffic monitoring,a critical component of emerging smart city infrastructure.UAVs offer unique advantages over stationary traffic cameras,including greater flexibility in monitoring large and dynamic urban areas.However,detecting small,densely packed vehicles in UAV imagery remain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due to occlusion,variations in lighting,and the complexity of urban landscapes.Conventional models often struggle with these issues,leading to inaccurate detections and reduced performance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this paper introduces CFEMNet,an advanced deep learning model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high-precision vehicle detection in complex urban environments.CFEMNet is built on the High-Resolution Network(HRNet)architecture and integrates a Context-aware Feature Extraction Module(CFEM),which combines multi-scale feature learning with a novel Self-Attention and Convolution layer setup within a Multi-scale Feature Block(MFB).This combination allows CFEMNet to accurately capture fine-grained details across varying scales,crucial for detecting small or partially occluded vehicles.Furthermore,the model incorporates an Equivalent Feed-Forward Network(EFFN)Block to ensure robust extraction of both spatial and semantic features,enhancing its ability to distinguish vehicles from similar objects.To optimiz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CFEMNet employs a local window adaptation of Multi-head Self-Attention(MSA),which reduces memory overhead without sacrificing detection accuracy.Extensive experimental evaluations on the UAVDT and VisDrone-DET2018 datasets confirm CFEMNet’s superior performance in vehicle detection compared to existing models.This new architecture establishes CFEMNet as a benchmark for UAV-enabled traffic management,offering enhanced precision,reduced computational demands,and scalability for deployment in smart city applications.The adv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rt cities UAVS vehicle detection trafficmanagement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chor-free detection high-resolution network context-aware feature extraction multi-head self-attention
下载PDF
Water and nutrient and energy systems in urbanizing watersheds 被引量:2
6
作者 Rodrigo VILLARROEL WALKER Michael Bruce BECKl, Jim W. HALL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5期596-611,共16页
Driven by considerations of sustainability,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over the past 15-20 years -- at least intellectually -- to separate out the water infrastructure and water metabolism of cities from the... Driven by considerations of sustainability,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over the past 15-20 years -- at least intellectually -- to separate out the water infrastructure and water metabolism of cities from their intimately inter-related nutrient and energy metabolisms. Much of the focus of this difficulty settles on the wastewater component of the city's water infrastructure and its associated fluxes of nutrients (N, P, C, and so on). Indeed, notwithstanding the massive volumes of these materials flowing into and out of the city, the notion of an urban nutrient infrastructure is conspicuous by its absence. Likewise, we do not tend to discuss, or conduct research into, "soilshed" agencies, or soilshed management, or Integrated Nutrient Resources Management (as opposed to its most familiar companion,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or IWRM). The paper summarizes some of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deriving from adopting this broader, multi-sectoral "systems" perspective on addres- sing water-nutrient-energy systems in city-watershed settings. Such a perspective resonates with the growing interest in broader policy circles in what is called the "water-food-energy security nexus".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our Multi-sectoral Systems Analysis (MSA) are illustrated through computational results from two primary case studies: Atlanta, Georgia, USA; and London, UK. Since our work is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on Cities as Forces for Good in the Environment (CFG; see www.cfgnet.org), in which other case studies are currently being initiated -- for example, on Kath- mandu, Nepal we close by reflecting upon these issues of water-nutrient-energy systems in three urban settings with quite different styles and speeds of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ies climate change energy sector nutrientsector systems analysis resource recovery water-food-energy security
原文传递
从区隔到融通:智慧城市的区隔困境与社会技术想象的重构策略 被引量:2
7
作者 邹卫中 张力耘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64,共12页
智慧城市是社会技术想象的结果。智慧城市社会技术想象的两种类型——技术中心主义城市管理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城市主义,消解了智慧城市系统的多元一致性,扭曲了智慧城市的公共价值观念,强化了智慧城市的“被决定性”,使智慧城市愿景与现... 智慧城市是社会技术想象的结果。智慧城市社会技术想象的两种类型——技术中心主义城市管理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城市主义,消解了智慧城市系统的多元一致性,扭曲了智慧城市的公共价值观念,强化了智慧城市的“被决定性”,使智慧城市愿景与现实社会相割裂,造成了技术与社会区隔的问题。通过重构社会技术想象的系统框架,形成城市问题的共同认同、重塑制约、建构一致性方案、架构路径,强调以公共责任为主要特征的制度性联结,以及重视包容性设计,来构建适应性智慧城市,寻求利益攸关方的利益融通,将有效解决智慧城市的区隔困境,能够实现智慧城市复杂的有序性和有序的复杂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社会技术想象 城市区隔 公共责任 包容性设计
下载PDF
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汪永臻 《中国名城》 2023年第12期19-23,共5页
建设智慧城市,其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满意感和幸福感,对推进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服务水平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有关智慧城市的基本要求,并借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方法,构建了... 建设智慧城市,其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满意感和幸福感,对推进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服务水平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有关智慧城市的基本要求,并借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方法,构建了甘肃省智慧城市评价体系。根据《甘肃发展年鉴(2022)》以及2021年甘肃省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收集了7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采取因子分析法计算出了14个地区的各个一级指标的综合得分和排名,利用系统聚类法将14个地区分成4个级别加以评价,为甘肃省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智慧城市 评价体系 发展水平
下载PDF
Does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disturbance have utility in urban social-ecological-technological systems? 被引量:2
9
作者 Nancy B.Grimm Steward T.A.Pickett +1 位作者 Rebecca L.Hale Mary L.Cadenasso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SCIE 2017年第1期19-36,共18页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disturbance has scarcely been applied in urban systems except in the erroneous but commonplace assumption that urbanization itself is a disturbance and cities are therefore perennially distur...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disturbance has scarcely been applied in urban systems except in the erroneous but commonplace assumption that urbanization itself is a disturbance and cities are therefore perennially disturbed systems.We evaluate the usefulness of the concept in urban ecology by exploring how a recent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isturbance(Peters et al.2011,Ecosphere,2,art 81)applies to these social-ecological-technological systems(SETS).Case studies,especially from the 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sites of Baltimore and Phoenix,are presented to show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framework for disturbances to different elements of these systems at different scales.We find that the framework is easily adapted to urban SETS and that incorporating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drivers and responders can contribute additional insights to disturbance research beyond urban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ies conceptual framework DISTURBANCE economic disruption fire flood land conversion LEGACY model social-ecological-technological systems urban vegetation URBANIZATION
原文传递
辽宁滨海旅游城镇体系建设与发展战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丽坤 《改革与战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4-116,共3页
城市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地域单元,科学的旅游城镇体系在辽宁海洋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旅游城镇体系是由区域内相互关联的旅游城镇所构成的,包括等级规模体系、职能体系和空间结构体系的集合。辽宁滨海地区旅游城镇体系的... 城市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地域单元,科学的旅游城镇体系在辽宁海洋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旅游城镇体系是由区域内相互关联的旅游城镇所构成的,包括等级规模体系、职能体系和空间结构体系的集合。辽宁滨海地区旅游城镇体系的建设要逐步形成中心旅游城市、次中心旅游城市和特色旅游城镇三级等级规模体系,旅游资源的开发坚持以城镇为依托,并通过交通通讯网络形成完整有序的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海洋旅游 城镇体系 发展战略
下载PDF
Parameter Tuned Deep Learning Based Traffic Critical Prediction Model on Remote Sensing Imaging
11
作者 Sarkar Hasan Ahmed Adel Al-Zebari +1 位作者 Rizgar R.Zebari Subhi R.M.Zeebaree 《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 SCIE EI 2023年第5期3993-4008,共16页
Remote sensing(RS)presents laser scanning measurements,aerial photos,and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which are utilized for extracting a range of traffic-related and road-related features.RS has a weakness,such a... Remote sensing(RS)presents laser scanning measurements,aerial photos,and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which are utilized for extracting a range of traffic-related and road-related features.RS has a weakness,such as traffic fluctuations on small time scales that could distort the accuracy of predicted road and traffic features.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n Optimal Deep Learning for Traffic Critical Prediction Model on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ODLTCP-HRRSI)to resolve these issues.The presented ODLTCP-HRRSI technique majorly aims to forecast the critical traffic in smart cities.To attain this,the presented ODLTCP-HRRSI model performs two major processes.At the initial stage,the ODLTCP-HRRSI technique employs a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with an auto-encoder(CNN-AE)model for productive and accurate traffic flow.Next,the hyperparameter adjustment of the CNN-AE model is performed via the Bayesian adaptive direct search optimization(BADSO)algorithm.The experimental outcomes demonstrate the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the ODLTCP-HRRSI technique over recent approaches with maximum accuracy of 98.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 images traffic prediction deep learning smart citie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下载PDF
战国秦汉陇西郡边塞与陇西塞防御形态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刃馀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42-50,共9页
战国以来,秦对陇西地区经营的重点之一即是建立以山间孔道、县道城、河塞津关、塞界、斥候系统为核心要素的多层级防御体系。"河塞津关"是陇西郡区域防御的基础结构。秦陇西郡边塞防御最初或分北、西、南3线进行组织。其中,... 战国以来,秦对陇西地区经营的重点之一即是建立以山间孔道、县道城、河塞津关、塞界、斥候系统为核心要素的多层级防御体系。"河塞津关"是陇西郡区域防御的基础结构。秦陇西郡边塞防御最初或分北、西、南3线进行组织。其中,南、北两线建立的县道城,最初应是阻塞外族通往渭河谷地的军事据点。小流域范围的防御工事应为当地县道组织修建。陇西防御北线县道将沿河所置关堡两侧的塞界进行勾连,即形成了战国秦长城。南线或直接以县道城为主要屏障。西线防御是由陇西塞这一最初可能由枹罕、狄道、临洮构成的塞城群落承担的。狄道作为陇西塞的治所,对所在区位的关、塞与斥候体系进行了建构,与居于南侧的临洮(及北侧的枹罕)共同构成了阻遏洮河谷地入口的陇西郡西部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道 孔道城 河塞津关 斥候系统 洮河走廊
下载PDF
青岛市2016年度国际化水平评估研究
13
作者 王新和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6-11,共6页
以城市国际化综合水平为逻辑原点与终点,以国内对标城市(深圳)与中国入选科尔尼"世界城市名录"的国际城市为交叉参照,以国内外不同指标体系为标准,共同评估研究青岛市2016年度国际化水平。青岛市现代化水平单维首次超过中国... 以城市国际化综合水平为逻辑原点与终点,以国内对标城市(深圳)与中国入选科尔尼"世界城市名录"的国际城市为交叉参照,以国内外不同指标体系为标准,共同评估研究青岛市2016年度国际化水平。青岛市现代化水平单维首次超过中国发达城市门槛水平;国际化水平双维既有中等发展速度,又有国际城市基础地位;国际化综合水平显现中速发展的中国发达城市轮廓。但相较于国内竞争城市的发展速度,中长期创新力不足将使青岛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应重视和加强对这方面工作的思考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城市 青岛 深圳 科尔尼 指标体系
下载PDF
河南偃师商城宫城第三号宫殿建筑基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23
14
作者 谷飞 曹慧奇 +4 位作者 郭天平 郭黎晖 郭龙涛 王丛苗 王向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8-51,共14页
偃师商城宫城遗址发现于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先后多次对其进行了勘探与发掘。1984—1988年发掘了位于宫城东部的第四至第六号宫殿建筑基址;1996~2001年对位于宫城中部的第一号宫殿建筑基址,西部的第九、... 偃师商城宫城遗址发现于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先后多次对其进行了勘探与发掘。1984—1988年发掘了位于宫城东部的第四至第六号宫殿建筑基址;1996~2001年对位于宫城中部的第一号宫殿建筑基址,西部的第九、第二、第七、第三、第八、第十号宫殿建筑基址,以及宫城北部的祭祀遗址、池苑遗址进行了发掘;2011~2014年对宫城第一、第三、第七和第五号等宫殿建筑基址进行了复查和补充清理。截至2014年,宫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基本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偃师商城 三号宫殿 宫城布局 门塾制度
原文传递
汶川地震前成都市避难场所应急能力评估 被引量:21
15
作者 蒋蓉 邱建 邓瑞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0-176,共7页
为判断地震避难场所紧急避难能力是否满足居民灾后紧急避难阶段的需求,提出基于L-A模型的避难场所应急能力评估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紧急避难场所容纳能力、居民空间分布状况、紧急疏散路径因素,采用空间网络分析方法确定避难场所服务范... 为判断地震避难场所紧急避难能力是否满足居民灾后紧急避难阶段的需求,提出基于L-A模型的避难场所应急能力评估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紧急避难场所容纳能力、居民空间分布状况、紧急疏散路径因素,采用空间网络分析方法确定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将区域未能接纳人数及地震避难场所利用率作为避难场所评估分析的重要因素,并综合运用GIS技术实现评估分析的可视化。最后以成都市现有避难场所布局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后紧急避难阶段成都中心城区有一定数量的人群未能安全避难且紧急避难场所资源分布不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 避难场所 应急能力评估 地理信息系统(GIS) 成都中心城区
下载PDF
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周玲强 《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1期86-96,共11页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重建和高速发展,世界范围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迅速崛起,成为控制和协调世界政治经济事务的中心.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建和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东移,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重建和高速发展,世界范围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迅速崛起,成为控制和协调世界政治经济事务的中心.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建和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东移,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北京、上海、广州等为代表的我国40多个中心城市在新一轮城市规划和跨世纪发展战略中,相继提出了建设国际性城市的宏伟目标,杭州、苏州、西安、南京、大连、厦门、深圳、珠海等城市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建成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和主题化已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中心城市发展的趋势.本文试图通过利用国内外现有国际性城市研究的理论成果,从城市科学和旅游经济学相结合的新的视点,探讨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一般理论,尝试构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基本指标体系,既在理论上丰富国际性城市研究的领域,又为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性城市 风景旅游 指标体系 旅游经济学
下载PDF
发达国家青年友好型城市的兴起之因、评价之策及经验启示 被引量:18
17
作者 朱峰 章佳琪 蚁伊妮 《青年学报》 2019年第2期71-80,共10页
发达国家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既源自于城市政府努力吸纳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优质人才资源的青年人口以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也受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推动下的国际青年政策发展演进方向,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的后现代... 发达国家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既源自于城市政府努力吸纳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优质人才资源的青年人口以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也受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推动下的国际青年政策发展演进方向,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的后现代取向的深刻影响。发达国家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注重保障青年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权,在城市层面构建跨部门的、整体性的青年友好型城市政策与协调机制,注重发挥社会企业、NGO、智库、企业界等社会各界在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中的协同治理功能,注重为青年赋权、发挥青年主体性及其在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中的参与,注重发挥智库功能建构监测指标体系、对"城市-青年"互动关系进行监测评价以鼓励更多的城市开展青年友好型城市政策创新和竞争。在我国各级青年发展规划体系形成以及新一轮城市规划编制之际,这些对于将目前城市青年人才新政引向更加整体性、系统性、衔接性的青年友好型城市政策框架,对于我国正大力推进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达国家 青年友好型城市 青年发展政策 评价体系 经验启示
原文传递
资源型城市建立与完善技术创新系统的探讨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元月 纪建悦 《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3,37,共5页
本文首先指出技术创新系统对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然后分析了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建立与完善技术创新系统存在的难点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想中的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系统的结构,最后,给出了... 本文首先指出技术创新系统对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然后分析了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建立与完善技术创新系统存在的难点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想中的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系统的结构,最后,给出了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系统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技术创新系统 创新主体 创新资源配置 企业 基础设施建设 环境建设 技术创新形式
下载PDF
统一后原东德城市收缩现象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邓嘉怡 李郇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99,共10页
20世纪90年代,收缩城市开始从欧美发达国家蔓延至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其中以统一后的德国东部城市最为典型。统一后原东德收缩城市的案例表明,城市收缩引发的人口流失与经济衰退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大量倒闭,劳动力市场萎缩,人口总量及... 20世纪90年代,收缩城市开始从欧美发达国家蔓延至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其中以统一后的德国东部城市最为典型。统一后原东德收缩城市的案例表明,城市收缩引发的人口流失与经济衰退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大量倒闭,劳动力市场萎缩,人口总量及出生率急速下降以及城市失业率飙升等;而两德统一带来的体制变化是导致原东德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此外,人口流动、过激私有化、郊区化和过度补贴等一系列反应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收缩;本文最后对统一后,在华盛顿共识的影响下原东德地区采取的断崖式改革所引起的城市变化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收缩 原东德 体制变化 城市化 私有化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区域创新系统 被引量:11
20
作者 钱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470-472,共3页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是一个变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的缺陷,导致产业转型之路艰难而漫长,建立与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可以考虑采取及早进行区域规划、深化矿产资源开采权市场化改革...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是一个变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的缺陷,导致产业转型之路艰难而漫长,建立与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可以考虑采取及早进行区域规划、深化矿产资源开采权市场化改革、加快资源型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促进外地企业与教育科技机构在资源型城市建立分支机构等措施,建立与完善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产业转型 区域创新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