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莎式圆融”或复调不确定性:《李尔王》电影改编的言说困境与跨媒介补偿
1
作者 解村 张敬珏 《英语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6-28,共13页
莎士比亚戏剧(特别是悲剧)更适合以文字形式阅读,这是莎评史上由来已久的一派声音,19世纪以来支持者甚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莎剧中包含诸多抵抗视觉文本的特质,本文对莎评史进行梳理,将这个特质概括为“复调不确定性”或者“莎式圆融”... 莎士比亚戏剧(特别是悲剧)更适合以文字形式阅读,这是莎评史上由来已久的一派声音,19世纪以来支持者甚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莎剧中包含诸多抵抗视觉文本的特质,本文对莎评史进行梳理,将这个特质概括为“复调不确定性”或者“莎式圆融”,表示其语义的模糊与闪躲,以及多声部主题的角力与并协。在探讨莎剧电影改编时,这一视角不仅依然适用,并且敞开了新的空间。本文以柯静采夫的《李尔王》和黑泽明改编自该剧的《乱》为例,探讨莎剧“复调不确定性”在镜头语言中难以避免的言说困境,以及实现跨媒介补偿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尔王》 电影改编 复调不确定性 莎式圆融
原文传递
电影改编叙事缺失了什么?——从麦克尤恩的《赎罪》说起 被引量:5
2
作者 黄一畅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85,共4页
时下好莱坞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蔚然成风,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加上电影明星的票房号召力使得改编后的电影炙手可热。然而在从文本到电影的媒介转换中,电影叙事往往缺失了原著特有的叙事主体意识。本文以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迄今... 时下好莱坞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蔚然成风,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加上电影明星的票房号召力使得改编后的电影炙手可热。然而在从文本到电影的媒介转换中,电影叙事往往缺失了原著特有的叙事主体意识。本文以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迄今最受欢迎的作品《赎罪》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了原著和电影版本叙事结构和主题呈现上的不同,指出以空间艺术形式见长的电影叙事很难承载文字的意图所指,这是电影改编,尤其是后现代文本改编实践中无可避免的尴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赎罪》 电影改编 叙事意识
原文传递
中国改编电影中的文学叙事传统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军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9-14,共6页
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是中国电影改编不可或缺的艺术资源,它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电影改编的意义走向:传统叙事因其具有跨越历史、跨越文化、跨越媒介的特性而纵贯于中国电影改编史;原型叙事为电影改编提供方向性与策略性的经验;教化传统是... 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是中国电影改编不可或缺的艺术资源,它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电影改编的意义走向:传统叙事因其具有跨越历史、跨越文化、跨越媒介的特性而纵贯于中国电影改编史;原型叙事为电影改编提供方向性与策略性的经验;教化传统是电影改编无法回避的叙事立场,它不仅为电影改编提供素材,而且提供成熟的叙事经验或策略;传统叙事美学常常成为电影改编的美学向度,两者存在着传承与共生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叙事 电影改编 意义走向
下载PDF
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电影改编的影像阐释与叙事艺术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琼 《学术探索》 CSSCI 2013年第11期99-102,共4页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要遵循以"性灵为主体","以儿童精神生命成长为叙事原则"的影像阐释与叙事美学原则。以朴真唯美、充满童真童趣的本色创作来体现当代儿童电影改编的艺术价值追求和贴近童心回归自然的创...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要遵循以"性灵为主体","以儿童精神生命成长为叙事原则"的影像阐释与叙事美学原则。以朴真唯美、充满童真童趣的本色创作来体现当代儿童电影改编的艺术价值追求和贴近童心回归自然的创作理念。在叙事中要以儿童意识为本位,以儿童的审美需要为旨归,以此实现视觉镜像与文字传达的艺术形式的转换与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电影改编 影像阐释 叙事艺术
下载PDF
从小说到电影:《庭院里的女人》中的性别民族寓言和白人拯救神话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静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87-92,共6页
传统好莱坞电影习惯将中国女性塑造为天真娇媚的尤物或温驯蒙昧的牺牲品,总在等待白人英雄的启蒙救赎。作为叙事结构中被抑制的客体和被讲述的对象,银幕上充满异国风情的中国女性迎合着西方观众的集体窥私欲望,并满足了他们深入蛮邦征... 传统好莱坞电影习惯将中国女性塑造为天真娇媚的尤物或温驯蒙昧的牺牲品,总在等待白人英雄的启蒙救赎。作为叙事结构中被抑制的客体和被讲述的对象,银幕上充满异国风情的中国女性迎合着西方观众的集体窥私欲望,并满足了他们深入蛮邦征服救赎的幻想,帮助他们建构了民族和国家的自我形象。这套叙事模版在2001年拍摄的改编自赛珍珠小说《群芳亭》(1946,Pavilion of Women)的影片《庭院里的女人》(Pavilion of Women)里出现了有趣的转变。在这部由华裔影人主导、全球发行的影片中,来自中国"他者"的声音和西方文明拯救中国的话语纠缠冲突,刺激了大洋两岸不同位置的观影者。本文拟通过探讨影片的改编营销策略和文本叙事,来解析全球化语境里的性别民族寓言与白人拯救神话之间的冲突和妥协,以及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话语在新世纪之初的微妙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人拯救神话 性别民族寓言 中国女性塑造 电影改编策略 文本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