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35名儿童的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 被引量:95
1
作者 赵幸福 张亚林 李龙飞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377-379,共3页
目的 :调查中国儿童的儿童期虐待情况。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自评量表对 4 35名儿童测评。结果 :在被调查的 4 35名儿童中 ,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情感忽视发生率分别为 4 5 .1%、32 .4 %、2 5 .5 %和 99.5 %。在儿童期虐待... 目的 :调查中国儿童的儿童期虐待情况。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自评量表对 4 35名儿童测评。结果 :在被调查的 4 35名儿童中 ,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情感忽视发生率分别为 4 5 .1%、32 .4 %、2 5 .5 %和 99.5 %。在儿童期虐待严重程度方面 ,除男性儿童较女性儿童有更严重的性虐待和儿童期虐待总分 (分别为 5 .92± 2 .2 2和 30 .2 7± 6 .8;5 .5 5± 1.34和 2 8.87± 6 .0 7)外 ,余两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还显示儿童期虐待通常是数种虐待类型同时存在。结论 :在本研究样本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儿童期虐待 问卷调查 家庭暴力
下载PDF
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交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4
2
作者 朱相华 魏贤玉 +1 位作者 王成东 李娇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6年第5期407-408,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交功能的影响,并对影响社交功能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虐待组和对照组学生各90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TSBI)、人际信任量表(ITS)、社交回... 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交功能的影响,并对影响社交功能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虐待组和对照组学生各90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TSBI)、人际信任量表(IT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和自尊量表(SES)进行测评,比较两组之间各量表分的差异,并进行社交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受虐待组学生SAD总分、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AD总分[(15.13±4.82)分vs(9.12±5.18)分,P<0.01];SCL-90总均分[(1.59±0.57)分vs(1.84±0.61)分,P<0.01]。其SES分[(25.15±5.64)分]、ITS分[(64.83±10.25)分]及TSBI分[(26.76±6.38)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8.67±8.53)分,(76.14±13.46)分,(39.65±12.74)分](P<0.01),且TSBI分与SCL-90各因子分和SAD分之间呈负相关,与ITS分及SES分之间呈正相关。结论儿童期虐待经历可对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功能造成不良影响,有受虐待史的学生具有低自尊、低人际信任度、高社交焦虑和回避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 心理健康 社会行为 社交功能 学生
下载PDF
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0
3
作者 刘婉 万宇辉 +1 位作者 陶芳标 郝加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郑州、贵阳两地的9704名在校城乡初高中学生,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非自杀... 目的:探讨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郑州、贵阳两地的9704名在校城乡初高中学生,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3个维度)、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分别测量童年期虐待经历、非自杀性自伤、社会支持水平及心理病理症状。结果:CTQ-SF评分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呈正相关(r=0.20,P<0.01),与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22,P<0.01);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及其各维度评分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呈负相关(均P<0.01)。控制户口所在地、自评学习负担、自评学习成绩和心理病理症状的影响后,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2.57%,3个维度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7.12%~13.85%。结论: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联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有童年期虐待经历者自伤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期虐待 社会支持 非自杀性自伤 青少年 中介效应
下载PDF
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态度的影响 被引量:31
4
作者 朱相华 梁光利 +2 位作者 李娇 魏贤玉 田玉湘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62-464,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虐待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各90名进行自杀态度问卷和自杀意念量表的测评,比较两组之间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的差异,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受虐待组学... 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虐待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各90名进行自杀态度问卷和自杀意念量表的测评,比较两组之间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的差异,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受虐待组学生在一周内及一年内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14.4%和32.2%,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2.2%和14.4%,χ^2=7.27、13.12,P〈0.01);准自杀行为和自杀未遂行为发生率(15.6%)高于对照组学生(3.3%,χ^2=6.50,P〈0.05)。受虐待组学生对自杀行为、对自杀者及安乐死持肯定或理解态度者明显高于对照组(46.7%对18.9%,56.7%对35.6%);受虐待组学生对自杀越是持肯定态度,自杀意念也越强(r=0.38~0.55,P〈0.01)。结论:儿童期虐待经历可使中专学生对自杀态度产生异乎寻常的变化,使受虐待者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发生自杀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 案例对照研究 自杀意念 自杀态度 学生
下载PDF
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被引量:31
5
作者 朱相华 李娇 +4 位作者 杨永杰 魏贤玉 田玉湘 乔娟 左晓伟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6年第11期1045-1047,共3页
目的 编制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并对它进行初步的信度、效度分析。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PRCA测试,分析PRCA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效度及校标效度,并分析小学生的受虐待情况。结果 PRCA的虐待总分的cronbach’s ... 目的 编制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并对它进行初步的信度、效度分析。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PRCA测试,分析PRCA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效度及校标效度,并分析小学生的受虐待情况。结果 PRCA的虐待总分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躯体虐待因子为0.85,情感虐待因子为0.73,性虐待因子为0.99,忽视因子为0.89。PRCA的重测信度为0.68,躯体虐待因子为0.46,情感虐待因子为0.56,性虐待因子为0.70,忽视因子为0.54。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为0.24~0.52,各因子与总分相关系数为0.53~0.77,与抑郁自评量表相关系数为0.35~0.77。受虐待组学生症自评量表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均分:(1.84±0.61)分vs(1.59±0.57)分,t=2.84,P<0.01]。与女生相比,男生的受虐待程度较重,一年内受虐待次数较多[总分:(12.87±16.46)分vs(8.49±12.31)分,t=2.00,P<0.05;频度:(1.72±1.71)分vs(1.16±1.16)分,t=2.53,P<0.05]。绝大部分虐待行为始发于10岁之前。结论 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可作为对儿童进行受虐待情况调查的自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 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 信度 效度
下载PDF
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与反社会人格的关系 被引量:28
6
作者 蒋奖 许燕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2008年第6期642-645,共4页
目的:考察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与反社会人格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人格诊断问卷,对866名监狱犯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①与其他类型犯人相比,反社会人格倾向犯人更多地受到情绪和躯体上的虐待... 目的:考察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与反社会人格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人格诊断问卷,对866名监狱犯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①与其他类型犯人相比,反社会人格倾向犯人更多地受到情绪和躯体上的虐待与忽视,父母对其较少关怀,并且不鼓励其在行为上独立自主。②儿童期虐待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关怀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负相关,父母鼓励行为自由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正相关,母亲否认心理自主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正相关。儿童期虐待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反社会人格症状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情绪虐待和母亲否认心理自主对反社会人格症状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母亲的关怀对反社会人格症状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在控制了儿童期虐待的预测作用之后,父母教养方式对反社会人格症状仍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反社会人格倾向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社会人格 儿童期虐待 父母教养方式
原文传递
儿童虐待史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被引量:28
7
作者 李鹤展 张亚林 +3 位作者 周永红 张迎黎 王国强 杨世昌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4年第6期693-695,共3页
目的 引入儿童虐待史问卷(CECA.Q),并对它进行初步的信度、效度分析。方法 对 308例某一社区人群和 60例抑郁症患者人群进行了CECA.Q测试,分析CECA.Q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及校标效度。结果 CECA.Q的精神虐待部分的Cronbach’sα... 目的 引入儿童虐待史问卷(CECA.Q),并对它进行初步的信度、效度分析。方法 对 308例某一社区人群和 60例抑郁症患者人群进行了CECA.Q测试,分析CECA.Q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及校标效度。结果 CECA.Q的精神虐待部分的Cronbach’sα系数为 0. 97 (其中母亲为 0. 96,父亲为0. 94),其中憎恶因子为 0. 93 (其中母亲为 0. 90,父亲为 0. 88 ),忽视因子为 0. 97 (其中母亲 0. 96,父亲0. 95)。精神虐待的重测信度 0. 82(其中母亲 0. 80,父亲 0 83),其中憎恶因子为 0. 80 (其中母亲为 0. 80,父亲为0. 67),忽视因子为 0. 78(其中母亲 0. 75,父亲 0. 77);躯体及性虐待的两次测评的一致性好 (Kappa值为0. 78)。精神虐待分值与抑郁自评量表 (SDS)分值正相关(r=0. 61,P<0. 01),CECA.Q与儿童虐待史晤谈评定提纲(CECA)评定躯体及性虐待史的一致性好(Kappa值为 0. 87),抑郁症患者的精神虐待分值高于社区人群的精神虐待分值(P<0. 05)。结论 儿童虐待史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在我国也可作为回顾性儿童虐待史筛选调查的自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虐待 问卷 母亲 社区人群 抑郁症患者 效度 忽视 精神虐待 父亲 分值
下载PDF
中学生儿童期虐待相关因素及心理影响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张敏 王礼桂 邢艳菲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30-31,34,共3页
【目的】探讨中学生儿童期虐待的相关因素及对其心理的影响。【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自尊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某市4所中学1 337名中学生进行匿名调查。对儿童期虐待的相关因素、受虐史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进行广义线性回归... 【目的】探讨中学生儿童期虐待的相关因素及对其心理的影响。【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自尊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某市4所中学1 337名中学生进行匿名调查。对儿童期虐待的相关因素、受虐史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进行广义线性回归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除情感虐待外,男生CTQ-SF得分均高于女生。单因素结果表明,患有慢性病、厌恶学习、学习成绩下降等、父母期望过高、父母再婚、父母有童年受虐史、曾经历不良生活事件的学生受虐危险性较高;多因素分析显示,学习态度、父母的期望是否过高、性别、学习成绩,是否患慢性病、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是否有童年受虐史及经历不良事件是中学生儿童期虐待影响因素;受虐危险性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儿童期虐待影响因素较多,对心理健康危害大,应积极进行预防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儿童期虐待 相关因素 心理影响
下载PDF
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与虐待经历的关系 被引量:28
9
作者 朱相华 杨永杰 +3 位作者 李娇 龚广厚 刘华 陶敏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7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 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无虐待... 目的 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无虐待组:PHCSS总分[(53.56±13.12)分VS(63.11±8.68)分,P〈0.01],女生在行为和合群两个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行为(11.68±3.34)分vs(13.13±2.23)分,P〈0.01;合群(8.05±2.16)分vs(9.14±1.82)分,P〈0.01],9~10岁组在总分和智力与学校表现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11~12岁组[总分(58.55±12.17)分vs(54.68±12.90)分,P〈0.05;智力(11.56±3。54)分V8(10.38±3.47)分,P〈0.05]。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呈负相关(r=-0.165--0.524,P〈0.05或P〈0.01)。情感虐待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63--0.402,P〈0.01);忽视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身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6~-0.359,P〈0.05或P〈0.01);性虐待对躯体外貌与属性和合群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8~-0.170,P〈O.05):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均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生 自我概念 儿童期虐待 横断面调查 受虐待儿童 自我意识
下载PDF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虐待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8
10
作者 王佳慧 刘爱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5-310,共6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关系,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虐待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从哈尔滨市4所高校选取475名大学生,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的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CTQ)、流调中...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关系,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虐待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从哈尔滨市4所高校选取475名大学生,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的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CTQ)、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进行测查,其中CTQ采用回顾性调查。结果:躯体忽视和躯体虐待负向预测调节积极情绪效能感(POS)(β=-0.38、-0.52);情感忽视和性虐待负向预测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DES)(β=-0.35、-0.31);躯体忽视负向预测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ANG)(β=-0.23);躯体忽视和躯体虐待正向预测抑郁(β=0.78、3.20)。POS在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性虐待与抑郁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介于0.021~0.029);DES在情感忽视、躯体忽视、躯体虐待、性虐待与抑郁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介于0.017-0.040);ANG在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抑郁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介于0.016-0.019)。结论: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能与儿童期虐待经历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虐待与抑郁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儿童期虐待 抑郁 中介作用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与童年期虐待及心理弹性水平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杜洋 季益富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5-509,共5页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和心理弹性水平与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关系。方法根据是否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将160例抑郁症患者,分成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组(PMD组,80例)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组(NMD组,80例),两组患者均完成一般资料调查表...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和心理弹性水平与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关系。方法根据是否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将160例抑郁症患者,分成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组(PMD组,80例)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组(NMD组,80例),两组患者均完成一般资料调查表、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和心理弹性量表(Conne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的评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究抑郁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情感虐待[(17.80±2.78)分,(10.14±1.46)分],躯体虐待[(16.98±3.21)分,(8.31±1.24)分],性虐待[(8.74±1.87)分,(7.85±1.71)分],情感忽视[(21.46±1.95)分,(15.71±2.12)分]和童年虐待总分[(81.98±9.88)分,(54.10±4.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8.88,70.91,2.91,45.93,77.28,均P<0.01);在坚韧性(F=4.47,P<0.01),力量性(F=5.59,P<0.01),乐观性(F=2.35,P=0.033)和心理弹性总分(F=7.23,P<0.01)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发病年龄是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危险因素[B=2.57,P=0.024,OR(95%CI)=13.07(1.01~169.54)],无童年期虐待[B=-1.95,P=0.003,OR(95%CI)=0.14(0.04~0.52)]、高心理弹性[B=-2.54,P<0.01,OR(95%CI)=0.08(0.02~0.27)]、轻中度抑郁[B=-1.33,P=0.013,OR(95%CI)=0.27(0.09~0.76)]是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保护因素。结论心理弹性可能是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保护因素,童年期虐待可能是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伴精神病性症状 童年期虐待 心理弹性
原文传递
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在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5
12
作者 马双双 万宇辉 +7 位作者 张诗晨 许韶君 刘婉 徐亮 翟露露 张辉 郝加虎 陶芳标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0-535,共6页
目的探讨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在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3年11月—2014年1月选取郑州市、贵阳市9704名在校城乡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城镇4049名,农村5655名;初中... 目的探讨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在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3年11月—2014年1月选取郑州市、贵阳市9704名在校城乡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城镇4049名,农村5655名;初中5168名,高中4536名;男生4600名,女生5104名。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Barratt冲动性量表第11版分别测量童年期虐待、非自杀性自伤、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和冲动控制情况,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间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的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指标间的关联,自举(Bootstrap)程序和PROCESS软件检验各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结果 44.6%的中学生曾有过童年期虐待经历,其中女生高于男生(45.9%vs.43.1%),初中生高于高中生(47.3%vs.41.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58和32.433,P<0.01);但童年期虐待检出率在户口所在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5%的中学生有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其中女生低于男生(37.1%vs 40.1%),初中生高于高中生(41.4%vs.35.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51和37.955,P<0.01)。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中等的学生童年期虐待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检出率均低于自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较高的学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16和25.735,P<0.01)。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以及冲动控制评分分别与童年期虐待评分和中学生自伤行为频率显著相关(P<0.01);控制性别、年级、城乡、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后,心理病理症状、消极应对方式和积极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在两者关联中的中介作用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中介效应分别为33.41%、14.87%、0.49%和3.48%,四种中介因素的共同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2.24%。结论心理病理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期虐待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心理病理症状 中学生 中介效应
原文传递
儿童期受虐待中专学生的心身症状与述情障碍 被引量:20
13
作者 朱相华 李娇 +1 位作者 梁光利 魏贤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43-646,共4页
目的:了解儿童期受虐待中专学生的心身症状与述情障碍及其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虐待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各90名进行测评,比较分析两组之间各量表分的差异,并对SCL-90各因子... 目的:了解儿童期受虐待中专学生的心身症状与述情障碍及其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虐待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各90名进行测评,比较分析两组之间各量表分的差异,并对SCL-90各因子与TAS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受虐待组学生躯体化(1.8±0.6)、人际关系(2.0±0.7)、抑郁(1.9±0.6)、焦虑(1.8±0.5)、敌对(1.8±0.6)、偏执(1.9±0.6)、精神病性(1.8±0.6)、强迫(2.0±0.6)、恐怖(1.7±0.6)及其他症状因子分(1.8±0.6)均高于对照组(均分分别为1.4±0.5、1.7±0.6、1.6±0.6、1.6±0.5、1.5±0.5、1.6±0.5、1.6±0.5、1.8±0.6、1.5±0.5、1.6±0.6)(P<0.01或P<0.05),TAS总分(78.4±8.2)及各因子分(3.3±0.6、3.0±0.5、2.9±0.6、2.8±0.6)均高于对照组(均分分别为68.3±8.1、2.8±0.8、2.7±0.6、2.5±0.5、2.6±0.4)(P<0.01),且TAS总分及因子Ⅰ、Ⅱ、Ⅳ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呈正相关(r=0.24-0.44,P<0.05或P<0.01),因子Ⅲ与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及偏执呈负相关(r= -0.24--0.25,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可造成中专学生的身心症状多、述情障碍重,且二者密切相关,述情障碍可能为儿童期受虐待学生的一种素质性心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 横断面调查 心身症状 述情障碍 学生
下载PDF
儿童虐待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 被引量:22
14
作者 朱相华 李娇 +3 位作者 陶敏 杨永杰 乔娟 田玉湘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7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受虐待组小学生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高于无虐待:CBCL总分[男生(45.02... 目的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受虐待组小学生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高于无虐待:CBCL总分[男生(45.02±43.46)分VS(14.41±14.37)分,t=4.79,P〈0.01;女生(37.16±28.34)分vs(17.73±14.58)分,t=4.39,P〈0.01],女生中11-12岁年龄组的社交退缩因子分高于9-10岁组[(3.80±2.91)分VS(2.47±2.94)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13-0.513,P〈0.05或P〈0.01)。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忽视对男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0.510,t=2.060-5.032,P〈0.05或P〈0.01);忽视和情感虐待对女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99-0.332,t=2.012-3.441,P〈0.05或P〈0.01)。结论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行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 行为问题 横断面调查 小学生 受虐待儿童
下载PDF
神经症患者不安全感心理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的关系 被引量:23
15
作者 朱相华 沈学武 +4 位作者 杨永杰 王成东 沈青锋 魏贤玉 田玉湘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6年第12期1087-1089,共3页
目的分析神经症患者的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及其与儿童期受虐待经历、自尊、自我和谐和心理控制源的关系,探讨形成不安全感的病理心理学机制。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神经症和对照组各27名分别进行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儿童受虐筛查... 目的分析神经症患者的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及其与儿童期受虐待经历、自尊、自我和谐和心理控制源的关系,探讨形成不安全感的病理心理学机制。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神经症和对照组各27名分别进行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儿童受虐筛查表(SQCA)、自我和谐量表(SCCS)、自尊量表(SES)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S)的测评。结果神经症患者SQCA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高于对照组[66.7%vs22.2%,P<0.01;(13.4±5.6)次vs(6.3±3.4)次,P<0.01],不安全感、自我不和谐性高于对照组[SRFIS总分(67.26±6.69)分vs(56.00±8.86)分,P<0.01;sccs总分(100.41±10.40)分vs(86.48±10.27)分,P<0.01],而自尊心、内控性低于对照组[ses分(19.22±3.34)分vs(23.26±4.31)分,P<0.01;IPCS-I分(29.67±5.05)分vs(32.93±6.11)分,P<0.05],且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不安全感、自我不和谐性、机遇性呈正相关(r=0.476~0.824,P<0.01),与内控性、自尊呈负相关(r=-0.571~-0.668,P<0.01)。不安全感与自我不和谐性、他控性和机遇性呈正相关(r=0.411~0.775,P<0.05或P<0.01),与自尊和内控性呈负相关(r=-0.479~-0.708,P<0.05或P<0.01)。儿童虐待和自我不和谐性对不安全感具有正性预测作用(Beta=0.354~593,t=2.64~4.42,P<0.01)。结论神经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待经历较严重,具有不安全感强、自我和谐性差、低自尊低自信、自我力量感下降等心理特点,且不安全感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受虐待经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安全感 神经症 对照研究 儿童期虐待 人格特征
下载PDF
童年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不安全依恋与大学生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22
16
作者 张建人 孟凡斐 +2 位作者 凌辉 龚文婷 李家鑫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不安全依恋和童年期精神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反社会人格障碍(ASPD)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中反社会人格障碍分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童年期抚养和虐待经历问卷(CECA.Q)、依恋问卷(A...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不安全依恋和童年期精神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反社会人格障碍(ASPD)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中反社会人格障碍分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童年期抚养和虐待经历问卷(CECA.Q)、依恋问卷(AAQ)对16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ASPD症状与父母关爱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控制因子呈显著正相关。②童年期精神虐待各因子和依恋各因子与反社会人格障碍症状显著正相关。③母爱缺失、父爱缺失、对母亲愤怒等不安全依恋维度在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反社会人格障碍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童年期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经历以及不安全依恋与大学生反社会人格障碍有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社会人格障碍 父母教养方式 依恋 童年期虐待
原文传递
童年逆境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李月 陆杰华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6-69,共14页
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面板数据研究童年逆境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童年时期严重的躯体或情感虐待、父母关系差、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经历重大创伤等四类童年逆境均会显著提高老年人抑郁的发生风险。研究... 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面板数据研究童年逆境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童年时期严重的躯体或情感虐待、父母关系差、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经历重大创伤等四类童年逆境均会显著提高老年人抑郁的发生风险。研究显示在童年时期父母偶尔的打骂不会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发展,但经常打骂则可能会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父母关系差对儿童虽然不是实质性伤害,但也会造成长期且深远的影响,其负面影响超过了躯体或情感虐待;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是负面影响最大的逆境事件,童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低可能通过累积劣势机制对个体整个生命历程产生影响;经历重大创伤可能提高老年抑郁风险,但其影响小于童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低、父母关系差等因素。童年逆境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剂量-反应”效应,逆境事件越多老年人受抑郁影响的风险越高。分性别来看,长期逆境状况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而重大创伤对男性的长期影响更大。分城乡来看,四类童年逆境事件对农村样本均有显著影响,但仅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对于城镇样本有影响,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可能是十分重要的中间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逆境 童年虐待 老年抑郁 “剂量-反应”效应
下载PDF
中国3个城市中学生童年期不良经历和社会支持与身心亚健康状态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万宇辉 马双双 +3 位作者 许韶君 张诗晨 郝加虎 陶芳标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86-791,共6页
目的 探讨中国郑州、贵阳和蚌埠3个城市中学生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和社会支持与身心亚健康状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郑州、贵阳和蚌埠3个城市20所学校的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ACEs、社会支... 目的 探讨中国郑州、贵阳和蚌埠3个城市中学生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和社会支持与身心亚健康状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郑州、贵阳和蚌埠3个城市20所学校的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ACEs、社会支持和身心亚健康状态情况.共调查了15278名中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4820份.比较不同特征调查对象ACEs、社会支持水平和身心亚健康检出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CEs和社会支持水平与身心亚健康状态发生的关联.结果 14820名中学生生理和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分别为26.4%(3917例)和24.1%(3572例),女生生理和心理亚健康检出率分别为28.1%(2092/7443)、26.0%(1932/7443),均高于男生[24.7%(1825/7377)、22.2%(1640/7377)](P值均〈0.001).共有89.4%(13247例)的中学生有ACEs.无ACEs中学生生理和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率分别为15.4%(243/1573)和10.4%(163/1573),ACEs为5~6分中学生生理和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率分别为40.9%(636/1556)和43.6%(678/1556).高社会支持水平中学生生理和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率分别为19.9%(724/3635)和13.0%(474/3635),低社会支持水平中学生生理和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率分别为35.9%(1403/3913)和39.0%(1528/3913).随ACEs得分增加及社会支持水平降低,中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呈增高趋势(P〈0.001).在无ACEs中学生中,低社会支持水平的调查对象发生生理和心理亚健康的风险增加,OR(95%CI)值分别为3.04(1.91~4.83)和3.97(2.33~6.76).在ACEs 5~6分的中学生中,低社会支持水平组发生生理和心理亚健康的风险高于高社会支持水平组,OR(95%CI)值分别为1.79(1.23~2.56)和3.77(2.57~5.52).结论 ACEs是中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低社会支持会增加中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的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社会支持 健康状况 童年期虐待
原文传递
童年期虐待的不同形式与中学生自杀行为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万宇辉 刘婉 +2 位作者 孙莹 郝加虎 陶芳标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6-511,共6页
目的 探讨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广州、新乡、沈阳和重庆4个地区1422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心理问题症状、童年期虐待经历及自杀行为等信息... 目的 探讨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广州、新乡、沈阳和重庆4个地区1422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心理问题症状、童年期虐待经历及自杀行为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对自杀行为发生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童年期总体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人数(率)分别为7246(51.0%)、5824(41.0%)、5409(38.0%)、1039(7.3%)、2042(14.4%)、1174(8.3%)和548(3.9%)。男生躯体虐待的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情感虐待和自杀意念的检出率高于男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性虐待、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后,童年期虐待经历会增加男生自杀意念(OR=2.03,95%CI:1.72-2.40)和自杀计划(OR=1.93,95%CI:1.57-2.37)的发生风险,增加女生自杀意念(OR=2.45,95%CI:2.12-2.82)、自杀计划(OR=2.46,95%CI:2.02-3.00)和自杀未遂(OR=2.12,95%CI:1.61-2.78)的发生风险。除童年期躯体虐待与男生自杀未遂外,不同类型的童年期虐待均是男女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随着童年期虐待种类数的增加,男女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亦呈增高趋势(P〈0.01)。持续受虐以及施虐人为父母/其他的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期虐待 自杀行为 中学生
原文传递
亲子依恋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青少年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6
20
作者 张迎黎 张亚林 +1 位作者 杨峘 张迎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2010年第6期760-762,共3页
目的:探讨亲子依恋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青少年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完成了736名初中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男性青少年儿童期虐待分高于女性。儿童期虐待... 目的:探讨亲子依恋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青少年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完成了736名初中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男性青少年儿童期虐待分高于女性。儿童期虐待和青少年的抑郁呈正相关(r=0.408,P<0.01),与父、母依恋呈负相关(分别r=-0.417,-0.544,P<0.01);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之间呈正相关(r=0.604,P<0.01),均与抑郁呈负相关(均r=-0.426,P<0.01)。亲子依恋在男性和女性青少年儿童期虐待经历和抑郁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青少年男性受虐高于女性,亲子依恋在儿童期虐待经历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子依恋 儿童期虐待 抑郁 中介作用 青少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