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巴比伦婚姻习俗若干问题的再考察 被引量:3
1
作者 国洪更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70-74,87,共6页
长期以来 ,法制史家和亚述学家分别依据《汉穆拉比法典》有关婚姻的条款和古巴比伦时期有关婚姻的文献来研究古巴比伦时期的婚姻习俗 ,然而 ,他们的研究方法以及某些结论值得商榷。童养媳、婚约、聘金以及离婚权等问题的研究表明 ,只有... 长期以来 ,法制史家和亚述学家分别依据《汉穆拉比法典》有关婚姻的条款和古巴比伦时期有关婚姻的文献来研究古巴比伦时期的婚姻习俗 ,然而 ,他们的研究方法以及某些结论值得商榷。童养媳、婚约、聘金以及离婚权等问题的研究表明 ,只有将《汉穆拉比法典》有关婚姻的条款与古巴比伦时期的婚姻文献相结合 ,才能研究古巴比伦时期的婚姻习俗问题。上述问题的研究还表明 ,古巴比伦妇女在婚姻中处于被动地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巴比伦 《汉穆拉比法典》 童养媳 婚约 聘金 离婚权
下载PDF
汉代社会上层婚姻中的“待年”女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子今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3期1-5,共5页
关于汉代女子的"婚年"或"婚龄",已经多有学者进行过讨论。其中社会上层婚姻中一种特殊的情形,即女童幼时即确定婚姻关系而"待年"者,早有学者关注,并以为即"后世童养媳之俗"。汉代社会上层婚姻... 关于汉代女子的"婚年"或"婚龄",已经多有学者进行过讨论。其中社会上层婚姻中一种特殊的情形,即女童幼时即确定婚姻关系而"待年"者,早有学者关注,并以为即"后世童养媳之俗"。汉代社会上层婚姻中的"待年"女子有其特定的政治背景、生活境遇、心理特征和社会表现。这是婚姻史研究的对象,也是未成年人生活史研究的对象。讨论相关文化情境,对深化汉代社会生活史的探讨,是有积极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婚姻 女子 待年 童养媳
下载PDF
民国时期司法视野下童养媳问题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简玉祥 《郑州师范教育》 2017年第1期75-82,共8页
童养媳既是买卖婚姻的一种,同时也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形式。近代以来,基于妇女解放的理念,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相继不同程度地在司法层面对其作出了不同的解读。在执法层面上两者虽然有一定的差别,但也有共趋性特征,即执法部门在情与... 童养媳既是买卖婚姻的一种,同时也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形式。近代以来,基于妇女解放的理念,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相继不同程度地在司法层面对其作出了不同的解读。在执法层面上两者虽然有一定的差别,但也有共趋性特征,即执法部门在情与法的选择上,往往倾向于情,这就决定了在判决有关童养媳案件时具有偏轻的倾向,仅凭借法律的约束,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养媳 民国时期 司法实践
原文传递
舞剧职能之扬长避短——点评舞剧《一把酸枣》 被引量:1
4
作者 郭桄 《太原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55-57,共3页
舞剧主要以演员的肢体语言和音乐来展现戏剧冲突,由于舞剧的特性与职能所决定,它不擅长去表现错综复杂的戏剧情节,隐晦的人物关系与以及人物心理矛盾。舞剧《一把酸枣》群舞过多,冲淡了双人舞的叙事抒情表现。过于复杂而隐秘的人物关系... 舞剧主要以演员的肢体语言和音乐来展现戏剧冲突,由于舞剧的特性与职能所决定,它不擅长去表现错综复杂的戏剧情节,隐晦的人物关系与以及人物心理矛盾。舞剧《一把酸枣》群舞过多,冲淡了双人舞的叙事抒情表现。过于复杂而隐秘的人物关系,很难靠演员的肢体语言来表现。推动舞剧发展的关键动机设置也不够合理。这些,都是这部舞剧的硬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剧职能 童养媳 私生女 定情物
下载PDF
古装剧与文明戏的历史演进——吕家河民歌《童养媳》与《姑恶》比较
5
作者 张晓莉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5期28-29,共2页
郑板桥的叙事诗《姑恶》与吕家河土改背景下的新民歌《童养媳》都是描述身为童养媳的女性在婆家遭受非人待遇的作品。综观两篇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我们发现女性的命运随着历史演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们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关怀... 郑板桥的叙事诗《姑恶》与吕家河土改背景下的新民歌《童养媳》都是描述身为童养媳的女性在婆家遭受非人待遇的作品。综观两篇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我们发现女性的命运随着历史演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们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关怀和表达的空间,被赋予了更多的“话语权”。封建剧场上昔日上演的古装剧,已换成了新的文明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家河民歌 童养媳 郑板桥 叙事诗 姑恶
下载PDF
华中革命根据地对童养媳制度的改造
6
作者 吴云峰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93-99,共7页
在传统父权制社会下,童养媳的处境极为痛苦。童养媳制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贫困及小农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童养媳制度存在着严重危害。华中革命根据地颁布法令政策,禁止童养婚,帮助童养媳解除不合理婚姻,禁止虐待童养媳,改善其生活境遇... 在传统父权制社会下,童养媳的处境极为痛苦。童养媳制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贫困及小农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童养媳制度存在着严重危害。华中革命根据地颁布法令政策,禁止童养婚,帮助童养媳解除不合理婚姻,禁止虐待童养媳,改善其生活境遇。在共产党妇女解放政策的推动下,童养媳通过参军、参加革命、寻求妇救会的支持来改变其命运,但由于小农经济的存在及社会改造的复杂性,童养媳现象在根据地时期并未完全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革命根据地 童养媳 婚姻自由
下载PDF
清代童养媳家庭身份的差异性认同——以《汝东判语》中“方如斗”案为例进行分析
7
作者 石泉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第8期72-76,共5页
童养婚是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背后既有宗族子嗣传承的目的伦理需要,更有诸如家庭贫苦无力娶妻、重男轻女的两性观念以及婚仪简单重聘厚嫁等因素的现实考量。具体到童养媳本身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夫家一方对其家... 童养婚是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背后既有宗族子嗣传承的目的伦理需要,更有诸如家庭贫苦无力娶妻、重男轻女的两性观念以及婚仪简单重聘厚嫁等因素的现实考量。具体到童养媳本身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夫家一方对其家庭成员的身份认同问题,文字性的律例规定和实际的司法审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标准和思考。而清代《汝东判语》中“方如斗”一案承审官员所采用的处理方式以及背后的理据表达,明确了民间传统的社会现象和行为观念,即便并不被官方高度儒家化的法律精神所认可,也依然有其生成存续的历史动因。故对此中矛盾情境的解决方式,有必要在既有法律标准之下兼顾礼俗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汝东判语》 童养媳 礼法标准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变式婚姻与父系亲属体系的关系--山东省蒙山前庙西村的童养媳婚、招赘婚、招夫婚和各种“族内婚”制度及其实践
8
作者 杜靖 《地方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19,共19页
从20世纪前半期到现在,山东省蒙山前庙西村共有20例变式婚姻,具体包括童养媳婚4例、招赘婚9例、招夫婚1例和各类“族内婚”6例。大部分童养媳婚只流行于民国时期,极个别存在于50年代初期,50年代以后绝迹,这主要与婚姻法取缔童养媳婚有... 从20世纪前半期到现在,山东省蒙山前庙西村共有20例变式婚姻,具体包括童养媳婚4例、招赘婚9例、招夫婚1例和各类“族内婚”6例。大部分童养媳婚只流行于民国时期,极个别存在于50年代初期,50年代以后绝迹,这主要与婚姻法取缔童养媳婚有关。调查结果表明:童养媳婚的目的一是解决家庭劳力资源不足,二是让女性暨男性的配偶提前到来,以便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家庭亲属关系之中。招赘婚出现于1980年以后至现在,与传统的继嗣制度存在先后相续的关系,即招赘代替了出继或过继模式,由此实现父系的延续。庙西村招赘婚的出现主要是应对缺乏男性子嗣的现象。招夫婚的目的是防止丧夫妇女的外流,最大程度地将其劝留在原有家庭或夫族中承担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庙西村的族内婚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嫁入的异姓女子在丈夫的五服内兄弟(共父兄弟、共祖兄弟、共曾祖兄弟和共高祖兄弟)之间的转换与组合;第二类,嫁入或到来的异姓女子在较远房份间即五服团体以外进行转换与组合;第三类,发生在同族两异性个体之间。第一类又分成两个亚类,一种是在某男子死亡或外出不归的前提下,其配偶与该男子的其他兄弟组成新的家庭,完成生育任务,以防止异姓女子外流;而另一种是兄弟间争夺配偶而组建新家庭,导致原有家庭被拆散,破坏了多种亲属关系。大的分类中的第二类不同于第一类中的第二个亚类的地方在于:其发生在房份较远的房支间,不同的男子争夺同一个女子,拆散原有家庭,最终带着妇女远离定居社区,具有拐带妇女性质。第三类“族内婚”易产生嫁给同族男子妇女的娘家觉得丢脸或蒙羞,中断与其新建家庭的联系和来往现象。族内妇女的流动涉及两性需求、情感需求和各种社会冲突与矛盾,非常驳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式婚姻 童养媳婚 招赘婚 招夫婚 各类“族内婚”
下载PDF
清代童养婚盛行之法社会学探因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和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7-103,共7页
清代盛行的童养婚是一种别具特色的婚俗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娶小媳妇是无奈也是一种明智,折射出了先人的理性和睿智。童养婚深深根植于传统社会,它是论财的婚姻观和社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产物,在为中下阶层提供便捷、低成本婚... 清代盛行的童养婚是一种别具特色的婚俗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娶小媳妇是无奈也是一种明智,折射出了先人的理性和睿智。童养婚深深根植于传统社会,它是论财的婚姻观和社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产物,在为中下阶层提供便捷、低成本婚嫁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溺婴现象,从而得到官方的认可。童养婚的盛行也源于古人对婚姻和女性本身的深刻认识:婚姻的最大意义是传后;女子本不属于娘家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童养婚 法社会学 聘娶婚 溺婴 无后为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