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SR标记的板栗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与关联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江锡兵 汤丹 +1 位作者 龚榜初 赖俊声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478-2488,共11页
采用SSR标记对山东等10个省份95个板栗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进行分析,并进行板栗18个农艺性状与SSR标记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17对SSR引物在95个板栗品种中检测出44个等位位点,平均为2.6个,Shannon’s指数(I)和多态性信息含... 采用SSR标记对山东等10个省份95个板栗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进行分析,并进行板栗18个农艺性状与SSR标记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17对SSR引物在95个板栗品种中检测出44个等位位点,平均为2.6个,Shannon’s指数(I)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分别为0.67和0.352,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2)山东群体和江苏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率(P)最高,均达到94.12%,观察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2.53和2.18,亦高于其他群体;(3)根据Evanno等统计模型,92个板栗品种被划分为3个亚群,分别包含25、40和27个品种,且均有着复杂的地理起源,另有3个品种没有明确的类群归属;(4)利用GLM和MLM模型进行关联分析,并经过假阳性检验,发现叶柄长度和淀粉含量分别与标记Cs CAT 5和Cs CAT 22显著关联,关联系数分别为0.4027和0.18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SSR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关联分析
原文传递
板栗致腐微生物种群鉴定 被引量:16
2
作者 吴光金 易润华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58-61,共4页
板栗在贮藏期引起其腐烂的微生物复杂多样 ,通过两年多的鉴定 ,在腐烂栗果检查到真菌 13个属 ,细菌 1个属 ,通过致腐性测定认为泡囊假单胞杆菌 Pseudomonas vesicularis Galarneault et Leifson、多主小穴壳菌 Dothiorella ribis Gross ... 板栗在贮藏期引起其腐烂的微生物复杂多样 ,通过两年多的鉴定 ,在腐烂栗果检查到真菌 13个属 ,细菌 1个属 ,通过致腐性测定认为泡囊假单胞杆菌 Pseudomonas vesicularis Galarneault et Leifson、多主小穴壳菌 Dothiorella ribis Gross et Duggur是主要的致腐微生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致腐性测定 微生物种群
下载PDF
中国板栗36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多样性 被引量:15
3
作者 郭燕 张树航 +2 位作者 李颖 张馨方 王广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91-1009,共19页
【目的】揭示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多样性特征,为中国板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10个省份(群体)240份资源的36个叶片表型性状(31个数量性状和5个质量性状)进行检测... 【目的】揭示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多样性特征,为中国板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10个省份(群体)240份资源的36个叶片表型性状(31个数量性状和5个质量性状)进行检测,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板栗叶片表型多样性水平及其与原产地的地理、环境因子关系。【结果】巢式方差分析表明,31个数量性状在群体内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叶片长、叶片宽、叶片长/宽、锯齿高度等15个数量性状及3个质量性状(叶片形状、叶基形状和叶缘锯齿特征)在群体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说明板栗叶片表型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均存在丰富变异。群体间叶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7.95%,远小于群体内的92.05%,说明叶片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板栗叶片表型的平均变异系数(CV)和平均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8.05%和1.27,5个质量性状中以叶片形状的CV和H′最高(35.67%,0.86),叶缘特征最低(5.60%,0.07);31个数量性状的CV在8.68%(叶片长/宽)-32.73%(锯齿深度),H′在1.54(叶背茸毛密度)-2.09(叶片结构疏松度)。叶片外观形态、生理指标和解剖性状的平均H′分别为2.03、2.04和2.04,CV由高到低分别为15.27%(外观形态)>15.18%(生理指标)>12.17%(解剖结构)。10个群体表型性状CV均值在17.11%(陕西)-19.66%(山东),H′均值在0.99(安徽)-1.80(河北)。板栗叶片大多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年均气温等温度指标和年降水量与叶基形状、锯齿高度等性状呈负相关(经度和纬度与之呈正相关),与叶片长/宽呈正相关(经度和纬度与之呈负相关)。【结论】板栗叶片表型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变异,但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基因型间的变异),因而以叶片表型性状作为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叶片表型性状 群体间 群体内 变异规律 表型多样性
下载PDF
陕西实生板栗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秦岭 刘德兵 范崇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970-974,共5页
利用超薄平板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技术对陕西板栗 4个实生居群、8个酶系统的 2 0个位点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4个居群中以宝鸡居群遗传多样性最高 ,其 P为 80 .0 % ,Ho、He分别为 0 .478和 0 .343。4个居群的居群... 利用超薄平板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技术对陕西板栗 4个实生居群、8个酶系统的 2 0个位点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4个居群中以宝鸡居群遗传多样性最高 ,其 P为 80 .0 % ,Ho、He分别为 0 .478和 0 .343。4个居群的居群遗传分化度 Gst为 6.2 % ,平均总遗传多样性为 0 .3372 ,总遗传多样性的 93.8%属于居群内的遗传变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以秦岭为界可以分为秦岭以南与秦岭以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实生板栗 居群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板栗害虫发生特征与治理对策 被引量:11
5
作者 丁玉洲 吕传海 +2 位作者 韩兵 吴木林 方国飞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2-237,共6页
通过 1 988-1 994年对安徽省板栗害虫的研究 ,查明了现阶段板栗害虫的种类、种群结构、发生率、发生量、发生类型和成灾格局 ,提出板栗害虫的综合治理对策。研究表明在 4 54种板栗害虫中 ,发生轻微、中等、严重的害虫分别为 4 1 4种、 ... 通过 1 988-1 994年对安徽省板栗害虫的研究 ,查明了现阶段板栗害虫的种类、种群结构、发生率、发生量、发生类型和成灾格局 ,提出板栗害虫的综合治理对策。研究表明在 4 54种板栗害虫中 ,发生轻微、中等、严重的害虫分别为 4 1 4种、 2 2种和 1 8种 ,分别占总种数的 91 .2 %、 4 .8%和 4 .0 %。害虫的垂直结构为根部害虫 1 6种、干部 51种、叶部 2 99种、枝梢 1 0 1种和果实害虫 7种 ,分别占总种数的 3 .5%、 1 1 .2 %、 61 .5%、2 2 .3 %和 1 .5% ;害虫总体发生率 95.8% ,其中危害程度轻微 (+)、中等 (++)、严重 (+++)发生率分别为 3 8.2 %、 3 3 .2 %和 2 4 .4 % ;重要板栗害虫的发生类型为低发生型 4 1 4种 (占 91 .2 % )、偶发生型 7种 (占1 .5% )、间发生型 2 3种 (占 5.1 % )和高发生型 1 0种 (占 2 .2 % ) ;主要害虫成灾区域特征为广泛型 7种、地区型 8种、局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害虫 种类 种群结构 发生率 发生量 发生类型 治理对策
下载PDF
秦巴山区野板栗居群遗传多样性AFLP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艾呈祥 沈广宁 +2 位作者 张凯 田寿乐 许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8-412,共5页
利用荧光AFLP标记技术对来自秦巴山区的野板栗10个居群共262个单株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10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1297条谱带,其中多态性位点数1011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7.9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439~0.2046,总体为0.2518;Shannon信... 利用荧光AFLP标记技术对来自秦巴山区的野板栗10个居群共262个单株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10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1297条谱带,其中多态性位点数1011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7.9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439~0.2046,总体为0.2518;Shannon信息指数的变异范围为0.1972~0.2895,总体为0.4089;甘肃地区野板栗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陕西宝鸡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AMOVA分析表明野板栗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7.51%,居群内变异占69.76%。UPGMA聚类可将供试10个居群划分为3类,聚类结果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野生居群 遗传多样性 AFLP
下载PDF
“韶栗18”板栗生长发育特性调查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周超华 黄冬华 魏林根 《江西农业学报》 CAS 1997年第2期53-59,共7页
通过观察调查,明确了“韶栗18”板栗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并绘制出了技梢生长、总苞膨大曲线;明确了结果母枝的长度、粗度与结栗苞数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r值分别为0.8459、0.8416;结果母枝的顶芽和次顶芽所抽生结果... 通过观察调查,明确了“韶栗18”板栗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并绘制出了技梢生长、总苞膨大曲线;明确了结果母枝的长度、粗度与结栗苞数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r值分别为0.8459、0.8416;结果母枝的顶芽和次顶芽所抽生结果枝的结苞数是构成树体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栽培中的主要问题在于空苞率高,二、三次花不结实,出籽率低,落苞严重。进一步提高“韶栗18”产量构成指标,关键在于提高实苞率,每栗苞着栗粒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韶栗18 板栗 群体结构 生长发育 品种
下载PDF
针叶小爪螨板栗和杉木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和杂交试验 被引量:5
8
作者 尹淑艳 于新社 +1 位作者 郭慧玲 孙绪艮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55-563,共9页
为明确针叶小爪螨Oligonychus ununguis(Jacobi)山东板栗种群和浙江杉木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本研究对其基因序列(线粒体COⅠ和核糖体ITS2)进行了比较,并通过杂交试验测定了两者间的杂交亲和性。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获得410bp的COⅠ片... 为明确针叶小爪螨Oligonychus ununguis(Jacobi)山东板栗种群和浙江杉木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本研究对其基因序列(线粒体COⅠ和核糖体ITS2)进行了比较,并通过杂交试验测定了两者间的杂交亲和性。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获得410bp的COⅠ片段及469bp(板栗种群)和513bp(杉木种群)的完整ITS2序列,COⅠ及ITS2序列在两种群间的差异分别为10.5%~10.8%和15.2%~15.7%。杂交试验表明两种群间存在完全的生殖隔离。根据两者间的序列差异和杂交结果,初步认为山东板栗和浙江杉木上的小爪螨可能是两个不同的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小爪螨 板栗种群 杉木种群 COⅠ ITS2 生殖隔离 杂交试验
下载PDF
基于基因组重测序的野生板栗遗传特征和分类地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聂兴华 张煜 +5 位作者 刘松 杨佳宾 郝雅琼 刘阳 秦岭 邢宇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22-1636,共15页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全国范围内的194份板栗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并对野生资源的植物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对比。选出46份代表性的野生和栽培板栗资源进行重测序,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和群体结构的分析。聚类结果显示,野生板栗与栽培板栗具有非常近...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全国范围内的194份板栗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并对野生资源的植物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对比。选出46份代表性的野生和栽培板栗资源进行重测序,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和群体结构的分析。聚类结果显示,野生板栗与栽培板栗具有非常近的遗传距离,两者相互混杂,没有明显的独立群体划分;群体结构分析也表明野生板栗与栽培板栗具有一致的遗传信息,栽培板栗可能是野生板栗就地驯化而来且驯化时间有限。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明确了野生板栗的分类地位,即野生板栗与栽培板栗属于同一种,明确了成串结果习性并不是野生板栗的特性,提出了中国野生板栗更为准确和最新的边界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野生资源 SSR 重测序 系统发育 群体结构
原文传递
板栗雄性不育种质杂交后代性状变异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国彬 曹均 +2 位作者 周连第 兰卫宗 兰彦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7-320,共4页
本文通过表型分析法,对以雄性不育种质为母本的杂交F1代群体变异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株高、总苞/果枝等生长指标在F1代群体间存在较大变异,除果枝粗度、母枝粗度变异系数较小外,其余各项指标变异系数均在15%以上,变异丰富;②F1... 本文通过表型分析法,对以雄性不育种质为母本的杂交F1代群体变异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株高、总苞/果枝等生长指标在F1代群体间存在较大变异,除果枝粗度、母枝粗度变异系数较小外,其余各项指标变异系数均在15%以上,变异丰富;②F1代群体中坚果果形指标变异系数均在15%以下,是稳定的性状指标,单粒重变异幅度和变异程度大,达24.2%;无性繁殖后代性状稳定;③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等营养指标在F1代群体间存在不同程度变异,淀粉、水分、蛋白质表现稳定,变异系数小于10%;总糖含量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系数89.38%。推测亲本杂种优势在F1代发生性状分离导致杂交后代群体在果实表型性状上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为优良种质筛选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F1代 雄性不育 坚果 表型变异
下载PDF
高效检测板栗群体基因频率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11
作者 艾呈祥 李国田 +3 位作者 张力思 苑克俊 孙山 刘庆忠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6-181,共6页
以17个板栗群体为试材,采用ABI全自动遗传分析仪,利用5’端荧光标记的SSR引物,通过混合样本中PCR产物检测峰高与丰度对应,分析基因频率,建立板栗群体混合样本等位基因及其频率的分析方法。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相比,ABI全自动遗... 以17个板栗群体为试材,采用ABI全自动遗传分析仪,利用5’端荧光标记的SSR引物,通过混合样本中PCR产物检测峰高与丰度对应,分析基因频率,建立板栗群体混合样本等位基因及其频率的分析方法。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相比,ABI全自动遗传分析仪的检测灵敏度高,荧光引物CmTCR10(NED)共检测到7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群体4.6个;引物CmTCR24(6-FAM)检测到4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群体2.4个。多重PCR荧光SSR检测结果显示,可以明确区分不同的等位基因。荧光SSR能准确地读出片段大小,定量PCR扩增产物的丰度。用GeneScan获取数据,用Genotyper软件对数据进行设置与输出,使用R软件的FREQS-R模块,初步探讨利用荧光SSR定量化数据,计算供试群体混合样本的等位基因频率,可通过荧光SSR产物的丰度来确定混合取样群体的基因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群体 SSR 多重PCR 混和样本 基因频率
下载PDF
板栗自然居群疫病发生研究
12
作者 刘德兵 魏军亚 +1 位作者 秦岭 李绍鹏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2-53,61,共3页
通过田间实地调查 ,进一步确认我国栗疫病的发病率由北向南逐渐减轻 ,栗疫病的各级发病症状在各被调查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结合调查进行取样 ,采用超薄平板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技术对发病群体与无病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发现除等... 通过田间实地调查 ,进一步确认我国栗疫病的发病率由北向南逐渐减轻 ,栗疫病的各级发病症状在各被调查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结合调查进行取样 ,采用超薄平板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技术对发病群体与无病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发现除等位基因平均数 ( A)二群体相等外 ,无病群体的多态位点比率 ( P)、平均观察杂合度 ( H o)、平均期望基因杂合度 ( H e)均高于有病群体 ,固定指数 ( F)前者大于后者且均为负值 (分别为 :- 0 .2 1 6和 - 0 .2 4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居群 板栗 栗疫病 症状 发生规律
下载PDF
山东实生板栗居群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艾呈祥 张力思 +3 位作者 魏海蓉 金松南 苑克俊 刘庆忠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8-633,共6页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山东省内的10个板栗居群共279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居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10个引物共检测到116个位点,其中101个位点为多态位点,占87.07%。POPGENE分析结果表明:板栗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在物种水平上,He=0...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山东省内的10个板栗居群共279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居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10个引物共检测到116个位点,其中101个位点为多态位点,占87.07%。POPGENE分析结果表明:板栗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在物种水平上,He=0.2697,H0=0.3999;在居群水平上,PPL=64.58,He=0.2004,H0=0.3010)。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和AMOVA分析表明,各居群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GST=0.2414,FST=0.2224)。居群间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可能是由于生境破坏和基因流的障碍(Nm=0.8743)引起。UPGMA聚类分析可知,临沭、莒南、郯城和费县4个居群优先聚成一支,而莱阳居群单独聚为一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生板栗 资源 居群遗传结构 ISSR
下载PDF
中国东部栗疫病菌群体的遗传分化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克荣 M.G.米格鲁姆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5-142,共8页
本实验采用RFLP技术,对中国东部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313个参试菌株来自10个省(市)的16个群体(子群体),样本分布在北纬24°N—41°N。各菌株的DNA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Pst Ⅰ和EcoR Ⅰ酶... 本实验采用RFLP技术,对中国东部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313个参试菌株来自10个省(市)的16个群体(子群体),样本分布在北纬24°N—41°N。各菌株的DNA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Pst Ⅰ和EcoR Ⅰ酶切,先后以10个低拷贝DNA探针和1个DNA指纹图谱探针进行了杂交和检测。结果表明,两个探针(pCB29和pMS29.1)的杂交图谱呈单态性;探针pCB19的杂交图谱显示,菌株DNA以PstⅠ酶切的为单态性,以EcoR Ⅰ酶切的则呈多态性;其他7个低拷贝探针的杂交图谱都呈多态性(Pst Ⅰ酶切)、指纹图谱探针的检测结果显示,辽宁凤城群体的菌株与中国东部其他群体的菌株相比,具有更多的限制性杂交片段,菌株间的遗传变异性也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疫病菌 群体结构 遗传分化 栗疫病
原文传递
中日美栗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比较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克荣 周扬 MG Milgroom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27-131,共5页
采用RFLP技术 ,对中日美 3国的 2 6个子群体共 75 7个栗疫病菌菌株的核DNA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栗疫病菌的中国子群体间遗传结构有明显的分化 ,日本子群体间的遗传结构差异不明显 ;在美国和亚洲的栗疫病菌群体间没有发现... 采用RFLP技术 ,对中日美 3国的 2 6个子群体共 75 7个栗疫病菌菌株的核DNA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栗疫病菌的中国子群体间遗传结构有明显的分化 ,日本子群体间的遗传结构差异不明显 ;在美国和亚洲的栗疫病菌群体间没有发现基因流的迹象 ;美国栗疫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与日本群体的关系比较密切 ,而与中国群体间的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疫病菌 遗传结构 RFLP 美国子群体 中国子群体 日本子群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