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Bt杀虫蛋白和棉花主要抗虫萜烯类物质互作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永军 杨舰 +1 位作者 郭予元 吴孔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14-519,共6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技术比较了不同生长时期转Bt基因棉花及其对照亲本不同器官中抗虫萜烯类物质含量的差异。显著性分析发现 ,外源Bt杀虫蛋白表达对棉花原有的棉酚、总杀实夜蛾素及总抗虫萜烯类合成量不存在不利的影响。以棉酚作...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技术比较了不同生长时期转Bt基因棉花及其对照亲本不同器官中抗虫萜烯类物质含量的差异。显著性分析发现 ,外源Bt杀虫蛋白表达对棉花原有的棉酚、总杀实夜蛾素及总抗虫萜烯类合成量不存在不利的影响。以棉酚作为萜烯类物质代表物 ,在饲料中进行了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Bt杀虫蛋白的复合剂量反应试验。结果表明 ,棉酚对棉铃虫幼虫的抗虫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 ,棉酚和Bt杀虫蛋白之间没有交互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Bt杀虫蛋白 棉花 抗虫萜烯类物质 互作关系 转基因棉
下载PDF
外源Bt杀虫蛋白和棉花抗虫黄酮类化合物的互作关系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永军 郭予元 +1 位作者 吴孔明 王武刚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71-377,共7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技术比较了不同生长时期转Bt基因棉花及其对照受体亲本不同器官中主要抗虫黄酮类物质含量的差异 .显著性分析发现 ,外源Bt杀虫蛋白表达对棉花原有的芸香苷、槲皮素和异槲皮苷等抗虫黄酮类化合物不存在不利的影...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技术比较了不同生长时期转Bt基因棉花及其对照受体亲本不同器官中主要抗虫黄酮类物质含量的差异 .显著性分析发现 ,外源Bt杀虫蛋白表达对棉花原有的芸香苷、槲皮素和异槲皮苷等抗虫黄酮类化合物不存在不利的影响 .以芸香苷作为黄酮类物质代表物 ,在饲料中进行了棉铃虫幼虫对芸香苷和Bt杀虫蛋白的复合剂量反应试验 .结果表明 ,芸香苷对棉铃虫幼虫的毒杀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 ,同时随着芸香苷浓度的提高 ,Bt杀虫毒蛋白对棉铃虫幼虫的杀虫效果得到增强 .芸香苷对Bt杀虫毒蛋白有极显著增效作用 .图 1表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Bt杀虫蛋白 棉花 抗虫黄酮类化合物 互作关系
下载PDF
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相互作用对河间油藏油水界面张力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田小兰 李华斌 +2 位作者 程柯扬 黄小会 乔林 《海洋石油》 CAS 2010年第2期77-81,共5页
在任丘油田河间油藏油层及流体性质(90℃温度、矿化度为5 192.2 mg/L的采出水和5 682.6 mg/L的注入水、河间原油)的条件下,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相互作用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石油磺酸盐CDS-1在有效浓度为0.01... 在任丘油田河间油藏油层及流体性质(90℃温度、矿化度为5 192.2 mg/L的采出水和5 682.6 mg/L的注入水、河间原油)的条件下,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相互作用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石油磺酸盐CDS-1在有效浓度为0.01%-0.3%范围内,瞬时动态界面张力和平衡界面张力降低到10^-2mN/m数量级。向浓度为0.05%的CDS-1溶液中加入Na2CO3,瞬时动态界面张力和平衡界面张力变化不大,仍在10^-2mN/m数量级;与Na2CO3高浓度相比,当Na2CO3浓度为0.5%时,平衡界面张力和瞬时界面张力降低明显,瞬时动态界面张力最低值低至10^-3mN/m数量级。分别在浓度为0.05%的CDS-1溶液和0.5%Na2CO3/0.05%CDS-1二元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浓度在500-2 500 mg/L范围内)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聚合物M2500,瞬时动态界面张力和平衡界面张力无明显变化,仍在10^-2mN/m数量级。该实验结果为河间油藏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配方的筛选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化学剂相互作用 界面张力特征
下载PDF
中药、化学药交互作用的不良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凯 罗辉 刘建平 《中国药物警戒》 2010年第7期407-409,共3页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疗体系中的特色,中药、化学药合用在临床实践中应用非常普遍。中药与化学药之间交互作用的不良反应值得关注。本文就中药、化学药交互作用不良反应的概念、药理学基础、文献报道现状、预防措施、评价方法学等方面进...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疗体系中的特色,中药、化学药合用在临床实践中应用非常普遍。中药与化学药之间交互作用的不良反应值得关注。本文就中药、化学药交互作用不良反应的概念、药理学基础、文献报道现状、预防措施、评价方法学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中药、化学药合用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化学药 交互作用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酸性环境对污染土力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宇龙 张宇宁 +1 位作者 戴张俊 陈行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43-1348,共6页
为研究水-土化学作用的物理力学效应,人工方法制备经硫酸长期浸泡后造成的3种不同pH环境下的土样试件,通过压缩变形性质、界限含水率和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研究了不同酸性环境对污染土的力学性质和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浸泡过的... 为研究水-土化学作用的物理力学效应,人工方法制备经硫酸长期浸泡后造成的3种不同pH环境下的土样试件,通过压缩变形性质、界限含水率和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研究了不同酸性环境对污染土的力学性质和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浸泡过的土的压缩变形包括土体中孔隙水排出带来的弹性变形,还包括土体结构链接发生破坏和变位引起的塑性变形,导致其压缩量较原状土的压缩量大;pH值越低,硫酸溶液浓度越大,发生溶蚀破坏越剧烈,孔隙比越大,压缩系数越大,压缩模量越小;随着pH值的降低,扩散双电层被稀释,土的可塑性变弱,液限和塑性指数都减小;3种pH环境下土体均表现出应变硬化现象,pH=6.0时土体强度增高,而pH=4.0的土体强度低于蒸馏水浸泡过的土体;这与土壤黏粒部分所含的矿物成分密切相关;随着pH值的降低,土的有效应力路径都向左发生偏转,说明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的上升值和上升速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土 土-水化学作用 酸性环境 力学性质 PH
下载PDF
组织与成员双重视角下危化品安全生产政企互动分析
6
作者 江雯 孟耀斌 李盛泽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7-163,共7页
为解决当前政企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的现实困境,从组织和成员2个维度构建政企双方演化博弈模型,深入探究危化品安全生产的协同演化路径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成员对自身收入、晋升、身心健康等核心利益的关切及损益的敏感度... 为解决当前政企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的现实困境,从组织和成员2个维度构建政企双方演化博弈模型,深入探究危化品安全生产的协同演化路径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成员对自身收入、晋升、身心健康等核心利益的关切及损益的敏感度远高于其对组织可能蒙受损失的关注;若事故发生概率低、事故造成的预估损失较少,企业相关部门会因此低估事故造成的损失而存在较多的投机行为,但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企业员工和企业家采取策略均会收敛于“重视安全生产”;随着安全成本的增加,企业会出现从重视安全投入到轻视安全投入的策略转换,组织的转换速度更快;不论从组织的角度还是从人的角度来看,因严格监管可能导致的外来投资流失而带来的压力,都会促使政府方面做出宽松监管的决策。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危化品安全生产政企博弈机制及推进危化品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博弈 危化品 安全生产 政企互动
下载PDF
胶原调制磷酸钙矿化成核位点的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黄兆龙 张伟 崔福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9-542,共4页
对胶原、胶原 /CaCl2 、胶原 /羟基磷灰石等几种体系的红外光谱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胶原矿化后 ,红外光谱中胶原的酰胺Ⅰ ,Ⅱ ,Ⅲ带的吸收强度显著降低 ,Ⅱ ,Ⅲ带接近消失 ,Ⅰ带发生红移现象。提出胶原中的羧基 (COOH )、羰基 (CO )为... 对胶原、胶原 /CaCl2 、胶原 /羟基磷灰石等几种体系的红外光谱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胶原矿化后 ,红外光谱中胶原的酰胺Ⅰ ,Ⅱ ,Ⅲ带的吸收强度显著降低 ,Ⅱ ,Ⅲ带接近消失 ,Ⅰ带发生红移现象。提出胶原中的羧基 (COOH )、羰基 (CO )为胶原矿化的两类成核位点 ,钙盐在成核位点上结晶。脱钙胶原(胶原 /羟基磷灰石经盐酸处理 )的红外光谱与纯胶原相似 ,酰胺Ⅰ ,Ⅱ ,Ⅲ带的吸收强度恢复正常 ,表明 :钙盐对胶原中酰胺基的影响是由于钙盐在该成核位点上结晶而导致的“包裹”作用。根据酰胺 3个吸收带的不同振动方式 ,用“包裹”作用解释了胶原 /钙盐复合物中 ,酰胺Ⅰ与Ⅱ ,Ⅲ带的降低程度不同的原因。分析了胶原 /磷酸钙生物矿化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羟基磷灰石 磷酸钙 生物矿化 红外光谱 成核位点 作用机制
下载PDF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Theory and experiment 被引量:26
8
作者 Dewen ZHAO Xinchun LU 《Friction》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306-326,共21页
For several decades,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has been the most widely used planarization method in integrated circuits manufacturing.The final polishing results ar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related to the car... For several decades,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has been the most widely used planarization method in integrated circuits manufacturing.The final polishing results ar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related to the carrier structure,the polishing pad,the slurry,and the process parameters.As both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actions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CMP,and these actions are themselve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the CMP mechanism is complex and has been a hot research area for many years.This review provides a basic description of the development,challenges,and key technologies associated with CMP.We summarize theoretical CMP model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kinematics,empirical,its mechanism(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atomic scale,particle scale,and wafer scale),and its chemical-mechanical synergy.Experimental approaches to the CMP mechanism of material removal and planarization are further discuss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particle wear effect,chemical-mechanical synergy,and wafer-pad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 CMP model planarization mechanism wafer-pad interaction UNIFORMITY
原文传递
钻井液与水泥浆化学不兼容原因初探 被引量:25
9
作者 马勇 郭小阳 +2 位作者 姚坤全 唐庚 丛长江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10年第6期46-48,共3页
钻井液和水泥浆化学兼容性差不但影响顶替效率,而且危及固井作业安全,这是导致深井超深井固井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和引发固井工程事故的隐患。为了探索钻井液对水泥浆产生化学污染的本质,以川渝油气田某区块一口典型井的φ177.8mm尾管固... 钻井液和水泥浆化学兼容性差不但影响顶替效率,而且危及固井作业安全,这是导致深井超深井固井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和引发固井工程事故的隐患。为了探索钻井液对水泥浆产生化学污染的本质,以川渝油气田某区块一口典型井的φ177.8mm尾管固井作业为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将该井采用的钻井液处理剂与现场水泥浆进行污染稠化实验。实验研究表明:钻井液污染水泥浆的主要原因是钻井液中某些处理剂与水泥浆外加剂之间相互作用,引发凝胶效应,导致浆体稠度迅速增大和稠化时间大幅度缩短,并非水泥浆真正凝结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 水泥浆 化学污染 固井 污染稠化 相互作用 凝胶效应
下载PDF
Uniform design ray in the assessment of combined toxicities of multi-component mixtures 被引量:22
10
作者 Shu-Shen Liu Qian-Fen Xiao +1 位作者 Jin Zhang Mo Yu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52-58,共7页
Multi-component mixture(MCM) is a complicated chemical system that contains a great deal of mixture rays with various mixture ratios, and each ray includes many mixture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levels.Currently, ... Multi-component mixture(MCM) is a complicated chemical system that contains a great deal of mixture rays with various mixture ratios, and each ray includes many mixture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levels.Currently, in combined toxicity field, almost all studies on MCM focus on the mixtures designed by the equivalenteffect concentration ratio(EECR) procedure. However, the EECR mixtures cannot represent the whole mixture system because the EECR mixtures are located on one mixture ray in concentration space formed by multiple components. In our view, some optimal experimental design such as the uniform design(UD) should be used to effectively select many representative mixture rays from the MCM system,instead of single EECR ray. The uniform design ray(UDray) integrating UD idea with fixed-ratio ray design can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measure the combined toxicity changes in the MCM system. This review introduces the operation method, construction of uniform table and corresponding usable table, and some cases of application of the UD-ray to help readers easily use UD-ray in their MCM toxicity assess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mixture Uniform design Ray design Mixture ratio. Concentration-responserelationship Toxicity interaction
原文传递
取代基咪唑啉与铁原子化学吸附作用能的量子化学计算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大喜 肖鹤鸣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6个咪唑啉型化合物及其与铁原子的化学吸附作用能,探讨了这种作用能与缓蚀性能的关系.得到咪唑啉环上氮与铁的配位键长、双原子作用能以及重叠集居数.研究发现具有p-π共轭体系的咪唑啉以及在环上引入供电子... 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6个咪唑啉型化合物及其与铁原子的化学吸附作用能,探讨了这种作用能与缓蚀性能的关系.得到咪唑啉环上氮与铁的配位键长、双原子作用能以及重叠集居数.研究发现具有p-π共轭体系的咪唑啉以及在环上引入供电子基团或取代芳烃,能增强氮与铁原子的化学吸附作用力.计算结果可为设计性能较好的新型咪唑啉缓蚀剂提供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啉 缓蚀性能 量子化学 化学吸附作用能
下载PDF
微波与化学反应相互作用中的关键问题讨论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杨晓庆 黄卡玛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02-809,共8页
微波作为一种高效的加热方法已经在化工各个领域内广泛应用,但是微波和化学反应的相互作用机理还没有真正被认识,这严重制约了高功率微波在化学工业上的进一步应用。从微波与化学反应相互作用的几个关键问题:化学反应的复等效介电系数,... 微波作为一种高效的加热方法已经在化工各个领域内广泛应用,但是微波和化学反应的相互作用机理还没有真正被认识,这严重制约了高功率微波在化学工业上的进一步应用。从微波与化学反应相互作用的几个关键问题:化学反应的复等效介电系数,微波加热化学反应的数值模拟以及微波非热效应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讨论。这些工作将对相关机理研究提供帮助,并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微波化工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化学反应 相互作用 复等效介电系数 数值模拟 非热效应
下载PDF
长期菌渣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交互效应 被引量:18
13
作者 陈文博 王旭东 +4 位作者 石思博 季诗域 叶正钱 任泽涛 刘璋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30,共10页
【目的】探讨长期尺度上不同比例菌渣化肥配施对水稻Oryza sativa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水稻田间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化肥水平为常规施肥量的0%(C0)、50%(C50)、100%(C100),菌渣相对用量0%(F0)、50%(F50)、100%(F100... 【目的】探讨长期尺度上不同比例菌渣化肥配施对水稻Oryza sativa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水稻田间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化肥水平为常规施肥量的0%(C0)、50%(C50)、100%(C100),菌渣相对用量0%(F0)、50%(F50)、100%(F100)各3个水平,共9个处理,分析了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变化,以及菌渣化肥配施对土壤酶活性的交互效应。【结果】土壤酶活性随水稻生育时期的变化呈现出明显规律性,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分别为3.01~10.20 mL·g^−1、0.20~2.04 mg·g^−1、0.54~4.80 mg·g^−1;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各处理间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具有显著差异(P<0.05)。菌渣化肥配施对水稻移栽前期的土壤脲酶活性提高有促进作用,且增强了水稻灌浆期和收获期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在C100F50处理最高,而蔗糖酶活性在C50F100处理最高。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磷、碱解氮和全氮分别对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影响最大,通径系数分别为0.69、1.80和0.69。菌渣化肥配施主要通过提高碱解氮质量分数促进土壤酶活性。交互性分析表明:菌渣化肥配施效应高于化肥和菌渣单施,并且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菌渣化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并且随施用量增加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本试验条件下,C100F50处理是提高土壤酶活性和促进碳氮循环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渣 化肥 酶活性 交互效应 稻田土壤
下载PDF
染料结构与其絮凝脱色效果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7
14
作者 余颖 李莹 +2 位作者 庄源益 辛宝平 邹其猛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SCI CSCD 2000年第1期16-19,共4页
在对活性、酸性和碱性等 1 0种水溶性染料水样絮凝脱色和平衡渗析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初步探讨了染料结构与其絮凝脱色率之间的定性关系。PAN -DCD絮凝剂对 1 0种染料的最佳脱色pH范围 <5,尤其在pH值 <4更佳。在最佳pH条件... 在对活性、酸性和碱性等 1 0种水溶性染料水样絮凝脱色和平衡渗析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初步探讨了染料结构与其絮凝脱色率之间的定性关系。PAN -DCD絮凝剂对 1 0种染料的最佳脱色pH范围 <5,尤其在pH值 <4更佳。在最佳pH条件下 ,絮凝剂加入量增加 ,脱色率升高。染料分子上磺酸基数目多者脱色效果好 ,分子中疏水性基团大则脱色率高 ,含蒽醌环的染料脱色率大于萘环者 ,也大于含苯环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结构 絮凝 脱色 废水处理
下载PDF
变温核磁共振对壳聚糖/磷酸甘油盐温敏性水凝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曾蓉 冯志程 +4 位作者 SMITH Ray 邵正中 陈新 杨宇红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2459-2465,共7页
采用变温核磁共振技术对壳聚糖/磷酸甘油盐温敏性水凝胶体系的凝胶化过程进行跟踪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中氢和磷酸甘油盐中磷的化学位移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化,其中壳聚糖中氢的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而磷酸甘油盐中磷的化学位移向低... 采用变温核磁共振技术对壳聚糖/磷酸甘油盐温敏性水凝胶体系的凝胶化过程进行跟踪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中氢和磷酸甘油盐中磷的化学位移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化,其中壳聚糖中氢的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而磷酸甘油盐中磷的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在凝胶温度附近,壳聚糖中H-2(D)的化学位移变化出现转折点,表明其所处的化学环境发生了突变.随着体系中磷酸甘油盐含量的增加或者pH值的增大,壳聚糖中H-2(D)的化学位移愈加偏向高场,体系的凝胶温度则越低.由此,我们提出如下壳聚糖/磷酸甘油盐温敏性水凝胶的凝胶机理:随着温度的升高,壳聚糖通过氨基正离子与磷酸甘油盐形成的静电吸引被破坏,随之由于壳聚糖分子链间形成大量氢键而发生凝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水凝胶 化学位移 氢谱 磷谱 氢键 静电相互作用
下载PDF
高炉煤气特征组分分析及其对脱硫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翔 王学谦 +5 位作者 李鹏飞 王郎郎 宁平 马懿星 曹睿 钟磊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629-6639,共11页
高炉煤气(BFG)作为炼铁过程中副产的可燃气体,具有明显的资源回收价值,但其同时存在热值低、成分复杂等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羰基硫(COS)、硫化氢(H2S)等有害成分的脱除,而鲜有对高炉煤气特征组分的研究或报道。研究者对高炉煤... 高炉煤气(BFG)作为炼铁过程中副产的可燃气体,具有明显的资源回收价值,但其同时存在热值低、成分复杂等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羰基硫(COS)、硫化氢(H2S)等有害成分的脱除,而鲜有对高炉煤气特征组分的研究或报道。研究者对高炉煤气特征组分的来源、生成路径等不明朗,导致在研究过程中忽略了煤气复杂组分的相互影响,很多技术在工业应用时问题频发。本文阐述并分析了高炉煤气特征组分的来源及生成路径,进而讨论了高炉煤气特征组分对脱硫过程的影响。高炉原料、燃料和空气在高温条件下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粉尘、N_(2)、O_(2)、CO、CO_(2)、H_(2)、CH_(4)、H_(2)O、HCl、HCN、硫化物等共同组成高炉荒煤气,荒煤气中的O_(2)、COx、H_(2)、H_(2)O、HCl、硫化物等化学成分对COS转化或H2S脱除过程产生影响,导致催化剂中毒或转化率下降。本文通过分析探讨特征组分在高炉煤气产生和脱硫净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影响规律,为超低排放背景下高炉煤气的净化和资源化提供方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煤气特征组分 来源 反应 脱硫 化学过程 相互作用规律
下载PDF
从静电作用探讨化学键的本质及其教学实践 被引量:13
17
作者 马欣怡 沈甸 《化学教育(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7-39,共3页
当前中学的化学键教学中,过分强调Lewis "八隅体结构",忽视静电作用力,导致学生不能认识到化学键的本质,且传统教学方法中,元素的二分法导致化学键的二分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在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 当前中学的化学键教学中,过分强调Lewis "八隅体结构",忽视静电作用力,导致学生不能认识到化学键的本质,且传统教学方法中,元素的二分法导致化学键的二分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在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尝试从强调化学键静电作用的本质和引入电负性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化学键本质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键 静电作用 电负性 化学教学
原文传递
糊精在重晶石和萤石表面吸附特性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晔 邓小莉 许时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17-322,共6页
本工作系统地研究了聚合碳水化合物——糊精在重晶石和萤石表面的吸附特性。发现糊精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强烈地依赖于矿浆pH值。糊精在矿物表面吸附密度最大值为:对于萤石在pH值大于12.0,而对于重晶石在pH为9.7和强酸性范... 本工作系统地研究了聚合碳水化合物——糊精在重晶石和萤石表面的吸附特性。发现糊精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强烈地依赖于矿浆pH值。糊精在矿物表面吸附密度最大值为:对于萤石在pH值大于12.0,而对于重晶石在pH为9.7和强酸性范围内。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Auger电子能谱(AES)测定发现:经糊精处理前后,重晶石表面Ba元素Auger参数变化显著(-0.75eV),这表明糊精与重晶石表面的作用为化学作用;而糊精与萤石作用前后Ca元素的Auger参数变化为-0.20eV,化学作用很弱,更可能是物理作用,如氢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糊精 吸附 重晶石 萤石 废水处理 矿山污水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药物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雅婷 孙月梅 +5 位作者 张娟红 霍妍 李雪 李文斌 赵安鹏 王荣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50-1655,共6页
人类的皮肤、口腔、鼻咽部和肠道等部位定植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和其寄居环境一起组成了动态的微生态系统,其中肠道中的微生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与肠道环境一起形成了人体中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共生关系使... 人类的皮肤、口腔、鼻咽部和肠道等部位定植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和其寄居环境一起组成了动态的微生态系统,其中肠道中的微生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与肠道环境一起形成了人体中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共生关系使其在宿主的消化吸收、稳态维持、生理病理状态、药物吸收代谢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肠道菌群和药物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药物进入体内后会对肠道菌群的种类数量产生影响;肠道菌群会对中药成分及化学药物的药物成分产生活化、失活或毒化的代谢效果。本文阐述了肠道菌群-药物的相互影响,以及肠道菌群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菌群动力学 药物代谢 中药成分 化学变化 相互作用
下载PDF
有机二硫化物润滑添加剂抗磨极压性能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新芳 王学业 +4 位作者 文小红 龙清平 刘万强 谭援强 李建军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44-1050,共7页
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12种有机二硫化物和铁原子簇的分子轨道指数及其与铁原子簇的化学吸附作用能, 探讨了这种作用能与抗磨性能的关系; 运用轨道能量近似原则讨论了有机二硫化物与铁原子的作用方式; 以前线电子密度、超离域... 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12种有机二硫化物和铁原子簇的分子轨道指数及其与铁原子簇的化学吸附作用能, 探讨了这种作用能与抗磨性能的关系; 运用轨道能量近似原则讨论了有机二硫化物与铁原子的作用方式; 以前线电子密度、超离域性指数和原子净电荷作为判据分析了12种有机二硫化物与铁原子间键合的强弱、反应性的大小等表征有机二硫化物与金属作用强弱的参数。结果表明: 有机二硫化物与铁接触时, 在较缓和条件下, SS键优先断裂与金属发生化学吸附形成配位键, 起到抗磨作用; 在高负荷下, 与金属发生常规条件下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即CS键断裂生成无机膜, 起到极压作用; 且随着碳链的增长, 有机二硫化物的抗磨性能愈来愈好, 但极压性能愈来愈差; 运用量子化学计算得到的预测结果与摩擦学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可为同类极压添加剂化合物的分子设计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和理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二硫化物 润滑添加剂 抗磨极压性能 密度泛函理论 化学吸附 作用能 分子轨道指数 铁原子簇 构效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