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冀典型城市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同步观测研究 被引量:67
1
作者 孙颖 潘月鹏 +2 位作者 李杏茹 朱若华 王跃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732-2740,共9页
为解析京津冀城市群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寻求区域大气污染协同防控方法,分别在北京、天津、唐山和保定4个典型城市和兴隆大气本底对照区设置观测站点,使用环境颗粒物在线监测仪和安德森撞击式9级采样器获取不同粒径段大气颗粒物的质量... 为解析京津冀城市群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寻求区域大气污染协同防控方法,分别在北京、天津、唐山和保定4个典型城市和兴隆大气本底对照区设置观测站点,使用环境颗粒物在线监测仪和安德森撞击式9级采样器获取不同粒径段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并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上述4个城市站点PM10年均值(2009年6月~2010年5月)分别为124、141、151和183μg.m-3,日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分别为29%、36%、39%和52%;PM2.5年均值分别为55、68、79和116μg.m-3,分别是区域大气本底对照站点的1.5、1.9、2.2和3.2倍,日均值超过WHO第一阶段指导值的天数分别为29%、33%、42%和65%.城市站细粒子(PM2.1)中二次无机盐、海盐、重金属、矿物尘和建筑尘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28.5%、5.8%、1.8%、14.8%和3.8%;上述5类化学成分在粗粒子(PM2.1~9)中分别为11.3%、6.7%、1.1%、43.5%和7.6%.河北保定颗粒物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其它城市,粗、细粒子中主要成分分别为矿物尘和二次无机盐.区域细粒子污染在冬季最为严重,其主要污染成分为二次粒子.北京大气细粒子中人为源与自然源的贡献比值高达3.5∶1,而在粗粒子中的相应比例仅为0.6∶1;一次排放与二次生成的污染物对北京大气细粒子的贡献相当,而在粗粒子中的相应比例为5∶1.燃煤、汽车尾气和建筑扬尘对区域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具有较大影响,对重金属和二次粒子前体物的控制也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化学成分 质量重构 粒径分布 京津冀城市群
原文传递
北京冬季雾霾天气下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60
2
作者 常清 杨复沫 +3 位作者 李兴华 曹阳 王欢博 田密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3-370,共8页
为认识雾霾天气下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利用13级低压撞击采样器采集北京城区冬季一次典型雾霾天气下的大气颗粒物,采用离子色谱和元素碳/有机碳分析仪分析了PM10中不同粒径的水溶性离子、元素碳和有机碳组分,获得了颗粒物... 为认识雾霾天气下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利用13级低压撞击采样器采集北京城区冬季一次典型雾霾天气下的大气颗粒物,采用离子色谱和元素碳/有机碳分析仪分析了PM10中不同粒径的水溶性离子、元素碳和有机碳组分,获得了颗粒物及其化学成分的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天气下颗粒物质量浓度大小为:雾霾>多云>雪天>晴天,4种天气下PM2.5/PM10均大于74%,说明冬季污染主要是由细颗粒物污染引起.SO2-4、NO-3、NH+4、Cl-、Ca2+是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SO2-4、NO-3、NH+4在0.76μm出现单峰;Ca2+和Mg2+在0.31和5.13~8.09μm出现双峰,主要分布在粗模态;Cl-和K+在0.76和5.13μm出现双峰,主要分布在细粒径段.OC、EC也富集于细粒子,显单峰结构.随污染程度增加,二次无机离子及碳组分浓度均显著增加,SO2、NO2的表观转化率(SOR、NOR)以及OC/EC在灰霾期间都远远高于二级良,可见二次无机源及有机源是污染的主要来源.在空气流动性差的灰霾持续期,机动车尾气排放的EC等一次污染物贡献增加.分析NO-3/SO2-4的粒径分布发现,机动车尾气对爱根核模态及凝结模态的亚微米模态(<1μm)贡献大于固定源,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的贡献已十分凸显.此外,燃煤污染的区域输送对污染的形成也有重要贡献,重污染期间土壤扬尘的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化学组成 粒径分布 雾霾天气
原文传递
建筑施工扬尘特征与监控指标 被引量:59
3
作者 赵普生 冯银厂 +4 位作者 金晶 韩博 毕晓辉 朱坦 张小玲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18-1623,共6页
建筑施工活动引起的扬尘是我国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来源,选择天津市一处典型的建筑施工工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施工阶段对环境空气PM10、尘源样品和降尘等进行了系统监测实验,得到了建筑扬尘的成分谱(元素、离子和碳组分)和尘源样品... 建筑施工活动引起的扬尘是我国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来源,选择天津市一处典型的建筑施工工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施工阶段对环境空气PM10、尘源样品和降尘等进行了系统监测实验,得到了建筑扬尘的成分谱(元素、离子和碳组分)和尘源样品的粒径分布.结果表明,建筑施工扬尘的污染特点和化学组成特征与具体施工阶段、施工操作和建筑材料等密切相关.通过采集工地周边的降尘,发现利用降尘可以作为工地扬尘的监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尘 施工 成分谱 粒径分布 降尘
原文传递
煤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6
4
作者 李娇阳 李凯琦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448-453,共6页
为了深入研究煤表面润湿性的影响机理,选用16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利用JC2000C1接触角测量仪表征润湿性大小。通过煤尘的镜质组反射率测定、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实验、激光粒度仪测定,研究了煤的变质程度(煤阶),化学组成,含... 为了深入研究煤表面润湿性的影响机理,选用16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利用JC2000C1接触角测量仪表征润湿性大小。通过煤尘的镜质组反射率测定、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实验、激光粒度仪测定,研究了煤的变质程度(煤阶),化学组成,含氧官能团,粒度分形维数,比表面积等性质,并用最小二乘法与接触角建立线性拟合。研究表明:煤表面润湿性主要取决于氧含量、水分、灰分和含量官能团;亲水性含氧官能团主要为910~940 cm-1羟基变形振动和3 400~3 450 cm-1芳香羟基伸缩,在所测煤样中羰基和羧基表现不明显;同时随着煤阶,碳含量,固定碳的增大,其接触角逐渐增大,润湿性变差;利用分形维数表征粒度分布,随着煤粒径D10,D50,D90变小,分形维数增大,接触角变大,润湿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接触角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对-氨基苯甲酸改性环氧树脂的性能表征及乳化性质 被引量:27
5
作者 张肇英 黄玉惠 +1 位作者 廖兵 丛广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74-978,共5页
以对氨基苯甲酸改性环氧树脂,使其成为具有亲水性的树脂.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树脂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变差,在碱性溶剂中溶解性增强.对改性树脂进行了红外表征,并根据环氧基特征峰的吸收对环氧基转化率进行了定量分析.测定了改... 以对氨基苯甲酸改性环氧树脂,使其成为具有亲水性的树脂.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树脂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变差,在碱性溶剂中溶解性增强.对改性树脂进行了红外表征,并根据环氧基特征峰的吸收对环氧基转化率进行了定量分析.测定了改性产物的DSC曲线,发现随着反应物中对氨基苯甲酸比例的升高,改性产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此外还研究了改性环氧树脂水基微乳液制备过程的电导率变化规律,并探讨了羧酸基中和程度及溶剂极性对乳液粒径以及粒子形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氨基苯甲酸 环氧树脂 乳化性质 化学改性 红外光谱 玻璃化转变温度 电导率 粒径 水基微乳液
下载PDF
上海市郊春节期间大气颗粒物及其组分的粒径分布 被引量:27
6
作者 王广华 林俊 +5 位作者 姚剑 范雪波 耿彦红 位楠楠 刘卫 李燕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3-919,共7页
利用电称低压冲击仪(ELPI)在线监测上海市嘉定区2009年春节前后不同粒径(50%切割粒径分别为:0.03、0.06、0.11、0.17、0.26、0.40、0.65、1.00、1.60、2.50、4.40、6.80μm)大气颗粒物的粒子数浓度变化.对比春节与非节日期间该地区大气... 利用电称低压冲击仪(ELPI)在线监测上海市嘉定区2009年春节前后不同粒径(50%切割粒径分别为:0.03、0.06、0.11、0.17、0.26、0.40、0.65、1.00、1.60、2.50、4.40、6.80μm)大气颗粒物的粒子数浓度变化.对比春节与非节日期间该地区大气颗粒物(<0.49、0.49—0.95、0.95—1.50、1.50—3.00、3.00—7.20、>7.20μm)中Na、Mg、Al、K、Ca、Ti、V、Cr、Mn、Fe、Co、Ni、Cu、Zn、As、Se、Pb 17种元素,F-、Cl-、NO 2-、SO24-、NO 3-、Na+、NH 4+、K+、Mg2+、Ca2+10种离子与有机碳(OC)、元素碳(EC)质量浓度的粒径分布.结果表明,春节对于大气颗粒物粒子数浓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11—1.60μm.如果以3.00μm为界将大气颗粒物划分成细(≤3.00μm)和粗(>3.00μm)颗粒物时,春节影响体现在细颗粒的元素为:Na、As、Pb,且主要集中于<0.49μm颗粒中;春节影响集中于大颗粒(>7.20μm)的元素为:Ni、Co;没有受到显著影响的为:Ca、V、Mn、Fe、Zn、Se;春节期间细颗粒与粗颗粒中的浓度同时受到影响的离子为:F-、SO24-、NH 4+、K+、Mg2+,其中Mg2+、K+在细颗粒中的浓度远高于平时;春节的影响限于细颗粒中的离子为:Cl-、NO 3-、Na+、NO 2-、Ca2+,影响最为严重的是NO2-.总悬浮颗粒中,OC与EC的质量浓度远高于平时,主要集中于细颗粒中,粗颗粒中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 大气颗粒物 元素、离子 OC EC 粒径分布
下载PDF
晚冰期以来共和盆地更尕海碎屑物质输入过程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渊 强明瑞 +5 位作者 王刚刚 李丰山 刘英英 金彦香 李昊 金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0-171,共12页
湖泊碎屑物质输入过程的认识对于探讨区域环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高分辨率X射线荧光光谱(XRF)扫描分析法,对更尕海沉积岩芯进行了元素测试.沉积岩芯中元素Si等的变化主要由外源碎屑物质输入而贡献.结合粗颗粒组分含量的变化... 湖泊碎屑物质输入过程的认识对于探讨区域环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高分辨率X射线荧光光谱(XRF)扫描分析法,对更尕海沉积岩芯进行了元素测试.沉积岩芯中元素Si等的变化主要由外源碎屑物质输入而贡献.结合粗颗粒组分含量的变化,沉积岩芯的元素含量可以用来指示湖泊碎屑物质的输入过程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晚冰期气候寒冷干旱,风化程度低,湖泊碎屑物质输入过程较弱且以风力输入为主;早中全新世气候湿润,风化作用显著增强,湖泊碎屑物质的流水输入过程增强;晚全新世流域降水量减少,植被有所退化,湖泊碎屑物质的风力输入过程增强,并伴随着百年至千年尺度的风沙活动事件.更尕海碎屑物质输入过程的变化可能响应于区域大气环流的变化.全新世早中期,强盛的亚洲夏季风可能是更尕海流域风化作用、流水输入增强的主要原因;而晚全新世频繁的风沙活动则可能与高纬地区千年尺度的气候冷事件有关.可见,亚洲季风与高纬冷气团(西风环流)的相互作用或许是我国亚洲季风边缘区气候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沉积 化学元素 粒度组成 输入过程 更尕海
原文传递
燃煤飞灰化学成分随粒度分布规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齐立强 原永涛 纪元勋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7-90,共4页
在对国内几家电厂电除尘器收集的燃煤飞灰进行混配、筛分及全灰化等处理后 ,采用常量法对分电场、分粒径灰样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 :飞灰中 Si O2 ,Al2 O3,TFe O,Ca O和 Mg O等化学成分的含量随电场及飞灰的粒度呈一定规律分... 在对国内几家电厂电除尘器收集的燃煤飞灰进行混配、筛分及全灰化等处理后 ,采用常量法对分电场、分粒径灰样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 :飞灰中 Si O2 ,Al2 O3,TFe O,Ca O和 Mg O等化学成分的含量随电场及飞灰的粒度呈一定规律分布 ,Al2 O3含量则随着粒度的减小而逐渐增加 ,Ca O和 Mg O的含量随粒度变细也有增加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飞灰 化学成分 粒度 分布规律 电除尘器
下载PDF
机械超微粉碎与不同粒度常规粉碎对红茶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阳 肖卫华 +3 位作者 纪冠亚 陈雪礼 韩鲁佳 高崇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95-301,共7页
为探究机械超微粉碎对茶叶物性及功能成分浸出特性的影响,该文通过超微粉碎和常规粉碎2种方法制备超微红茶粉和4种粒度的粗粉红茶粉,研究了5种茶粉的粒度分布、微观形貌、比表面积、结晶度、表面氧碳元素比、中红外图谱和功能成分的浸... 为探究机械超微粉碎对茶叶物性及功能成分浸出特性的影响,该文通过超微粉碎和常规粉碎2种方法制备超微红茶粉和4种粒度的粗粉红茶粉,研究了5种茶粉的粒度分布、微观形貌、比表面积、结晶度、表面氧碳元素比、中红外图谱和功能成分的浸出特性。结果表明:常规粉碎不同粒度茶粉间差异较小,而超微粉碎较大程度地改变了茶叶的物料性质。超微粉碎后,茶粉粒度减小至微米级,比表面积增大,茶粉的结晶度降低,表面暴露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相对含量增多,而中红外谱图显示超微粉碎茶粉的官能团结构并没有改变。沸水浸提过程中茶多酚、咖啡因、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的溶出结果表明:5种茶粉功能成分的浸出量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在达到浸出平衡时,不同粒度茶粉的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差异不显著,超微茶粉的可溶性糖含量为4种粗粉的2倍左右,水浸出物比粗粉茶粉提高10%以上。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超微粉碎能够有效减小茶粉的粒度,破坏植物的细胞壁结构,使内部成分暴露于表面,此外,组织结构和细胞壁的破坏使不溶的纤维成分转化成可溶性成分,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显著增多,超微粉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茶粉的有效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 化学性质 粒径 超微粉碎 红茶 物性 功能成分 浸提
下载PDF
Seas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onents and size distributions for submicron aerosols in Beijing 被引量:14
10
作者 ZHANG YangMei SUN JunYing +3 位作者 ZHANG XiaoYe SHEN XiaoJing WANG TingTing QIN MingKa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5期890-900,共11页
Submicron aerosols (PMt) in Beijing were studied using an Aerodyne aerosol mass spectrometer (AMS) from January to Oc tober 2008. This paper presents seasonal variations of different chemical components (sulfate,... Submicron aerosols (PMt) in Beijing were studied using an Aerodyne aerosol mass spectrometer (AMS) from January to Oc tober 2008. This paper presents seasonal variations of different chemical components (sulfate, nitrate, ammonium, chloride and organics) and size distributions of PM1. Results show that mass concentration of PMI was highest in summer, and lowest in autumn. Organics represented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all seasons, accounting for 36%58% of PML, and their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st in winter. Concentrations of inorganic components, sulfate, nitrate, and ammonium were highest in summer.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rganics were deconvolved and quantified as hydrocarbonlike and oxygenated organ ic aerosol (HOA and OOA, respectively). HOA was highest in winter, accounting for about 70% of organics. However, OOA was highest in summer, and had lower values in autumn and winter. A similar diurnal pattern of various components was ob served, which is higher at nighttime and lower during daytime. HOA increased more dramatically than other species between 17:00 and 21:00 and peaked at noon, which could be related to cooking emissions. OOA, sulfate, nitrate, ammonium and chlo ride varied with the same trend. Their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with solar radiation from 9:00 to 13:00, and declined with weakening solar radiation. Size distributions of all species showed apparent peaks in the range 500600 nm. Size distributions of organics were much broader than other species, particularly in autumn and winter. Distributions of sulfate, nitrate and am monium had similar patterns, broadening in winter.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species were sizedependent; the finer the parti cle, the greater the contribution of organics. Organics represented more than 60% of particles smaller than 200 nm, contrib uting 50% to PM1 in winter. In spring and summer, HOA was the dominant organic fraction for particles smaller than 200 nm, while OOA contributed more to particles larger than 300 nm. In w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SOL chemical components size distribution AMS seasonal variation BEIJING
原文传递
太阳能电池正极浆料用超细银粉的制备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纪 黄惠 郭忠诚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6-211,共6页
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以聚乙二醇4000为分散剂,用抗坏血酸直接还原硝酸银溶液制备太阳能电池正极浆料用银粉。通过扫描电镜(SEM)、激光粒度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方法分析银粉的形貌、粒度及纯度,研究分散剂用量、抗坏血酸浓度、硝... 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以聚乙二醇4000为分散剂,用抗坏血酸直接还原硝酸银溶液制备太阳能电池正极浆料用银粉。通过扫描电镜(SEM)、激光粒度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方法分析银粉的形貌、粒度及纯度,研究分散剂用量、抗坏血酸浓度、硝酸银浓度和溶液pH值等工艺条件对银粉粒度、物相结构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分散剂用量的增大,银粉颗粒粒度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在溶液pH值为4,抗坏血酸浓度和硝酸银浓度分别为2.0和0.5mol/L,聚乙二醇4000与硝酸银的质量比为0.10时,可以制得分散性好、纯度高、面心立方晶系和平均粒度为5.32μm的规则球形银粉。并将所得银粉调制成太阳能电池用浆料,通过丝网印刷在硅片上,使用四探针测试仪测得烧结膜的方阻为4.27mΩ/□,可满足太阳能电池的电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银粉 化学还原法 太阳能电池 粒径
下载PDF
不同粒径垃圾焚烧飞灰金属形态分布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叶秀雅 周少奇 +1 位作者 徐斌 黄国涛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235-4239,共5页
研究了华南地区某垃圾焚烧厂的除尘器飞灰的化学组成和粒径分布,并采用分级提取法对不同粒径飞灰中的重金属化学形态进行了研究。同时比较了华南、华东、西南地区以及台湾地区垃圾焚烧飞灰的筛下累积分布和不同粒径飞灰中各重金属组成... 研究了华南地区某垃圾焚烧厂的除尘器飞灰的化学组成和粒径分布,并采用分级提取法对不同粒径飞灰中的重金属化学形态进行了研究。同时比较了华南、华东、西南地区以及台湾地区垃圾焚烧飞灰的筛下累积分布和不同粒径飞灰中各重金属组成。结果表明,飞灰的组要成分为:CaO、SiO2和SO3等;各地区75%的飞灰粒径都主要集中在38.5~75μm。华南地区各粒径飞灰中挥发性金属(Zn和Pb)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金属。除Ni和Cr外,Cu、Zn、Pb和Cd含量随粒径减小呈先减少后增大的趋势。华南地区Cu、Zn、Ni、Cr、Pb和Cd的含量均高于其他地区(台湾地区除外)。Cu、Zn和Cd的弱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含量较高。高于40%的水溶态Pb表明其对环境有较大潜在危害;40%Ni和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灰 化学组成 粒径分级 重金属 分级提取
原文传递
化学成分对低牌号冷轧无取向电工钢铁损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晶 岳铁军 +2 位作者 余健 史志强 姚国伟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6,共3页
通过50 kg真空感应炉熔炼-锻造成100 mm×25 mm板坯-350四辊轧机热轧2 mm带材-350四辊冷轧机轧成0.5 mm带材流程,研究了主要元素(%)-0.015~0.070C、1.21~2.30Si、0.25~0.33Mn、0.013~0.018P、0.008~0.017S、0.002~0.210Al对... 通过50 kg真空感应炉熔炼-锻造成100 mm×25 mm板坯-350四辊轧机热轧2 mm带材-350四辊冷轧机轧成0.5 mm带材流程,研究了主要元素(%)-0.015~0.070C、1.21~2.30Si、0.25~0.33Mn、0.013~0.018P、0.008~0.017S、0.002~0.210Al对低牌号冷轧无取向电工钢铁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钢中碳、磷、硫、锰含量的增加,冷轧无取向电工钢铁损明显增加;随硅含量增加,钢的铁损降低;铝与钢中的氮形成细小的AlN颗粒,阻碍钢材晶粒长大,随钢中铝含量增加,铁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无取向电工钢 化学成分 晶粒尺寸 铁损
下载PDF
南京北郊秋季气溶胶理化特征及潜在源区分布 被引量:12
14
作者 龚宇麟 银燕 +3 位作者 陈魁 王红磊 安俊琳 胡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032-4043,共12页
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于2015年秋季对南京北郊大气颗粒物进行了连续观测,选取了4类主要颗粒:富元素碳颗粒(EC)、富有机碳颗粒(OC)、富钾颗粒(K-rich)和富金属颗粒(Metal),占总颗粒数的比例分别为29.39%,9.53%,26.55%,8.54%.分... 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于2015年秋季对南京北郊大气颗粒物进行了连续观测,选取了4类主要颗粒:富元素碳颗粒(EC)、富有机碳颗粒(OC)、富钾颗粒(K-rich)和富金属颗粒(Metal),占总颗粒数的比例分别为29.39%,9.53%,26.55%,8.54%.分析了不同天气下4类颗粒的粒子数和粒径分布的变化,采用后向轨迹模型和浓度权重轨迹方法,得到了各类颗粒的潜在源区分布.结果表明,清洁、清洁降雨、污染、污染降雨,4类天气采集到的颗粒物平均数分别约为2900,1300,6450,5950h-1.污染天气下,EC和Metal颗粒对当地颗粒物污染的贡献增大,各类颗粒的粒子数均大幅上升,并且除了OC颗粒,其他类颗粒粒径普遍向大粒径段偏移.强降水对各类颗粒均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其中大粒径段颗粒数下降最显著,但在污染降雨天气下,降水清除作用不明显,且对各类颗粒的清除作用存在粒径差异.不同来源气团携带的细颗粒物数量与类别存在差异,总体上海洋气团比内陆气团更清洁,气团经过陆地时会显著受到当地排放源的影响.细颗粒物的高贡献源区主要在本地及西南侧的安徽马鞍山一带,各类颗粒物的强潜在源区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颗粒质谱 化学成分 粒径分布 后向轨迹 潜在源区
下载PDF
洞庭湖“四水”入湖河床沉积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丹婷 彭渤 +4 位作者 方小红 邬思成 刘静 赵亚方 戴亚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67-1280,共14页
本研究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XRF)对洞庭湖"四水"(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入湖河床沉积物进行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四水"入湖沉积物主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洞庭湖"四水"入湖沉积... 本研究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XRF)对洞庭湖"四水"(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入湖河床沉积物进行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四水"入湖沉积物主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洞庭湖"四水"入湖沉积物中SiO_(2)、Al_(2)O_(3)、Fe_(2)O_(3)、K_(2)O、P_(2)O_(5)、LOI等元素含量变化相对较小、分布特征相似;而MnO、MgO、CaO、Na2O等则含量变化较大,在各河流沉积物中分布差异明显。其中沅江和澧水入湖沉积物中MgO、CaO、Na2O等的含量明显高于湘江和资江沉积物,而MnO则反之;澧水沉积物TiO_(2)含量明显偏高。且湘江、资江、澧水沉积物中TiO_(2)、Al_(2)O_(3)、Fe_(2)O_(3)、MnO、MgO、CaO、P_(2)O_(5)、LOI等主量元素含量变化有明显的粒度效应,而沅江沉积物则不然。不同河流入湖沉积物主量元素组成差异明显,沉积物主量元素组成的明显差异与流域源岩岩性、化学风化作用、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有关。其中湘江和资江沉积物主量元素组成主要与由上地壳+花岗岩组成的源岩有关;沅江沉积物元素组成受湖南板岩的影响明显;而澧水沉积物元素组成则是总体与上地壳元素组成相近似的区域源岩有关,并受长江沉积物影响。湘江和资江沉积物显示的风化程度明显高于沅江和澧水沉积物。但化学风化作用是通过不同抗风化能力岩石的空间分布而影响沉积物的元素组成。此外,湘江、资江、澧水沉积物元素组成受水动力条件影响,而沅江沉积物则不然。但水动力分选对沉积物元素组成的影响也受源岩岩性的控制。因此,流域源岩岩性是控制"四水"入湖沉积物主量元素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量元素 源岩 化学风化作用 粒度 沉积物 洞庭湖
原文传递
废旧轮胎橡胶粉对碱骨料反应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宝民 韩瑜 +1 位作者 刘艳荣 涂妮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88-992,997,共6页
采用砂浆棒长度法研究了废旧轮胎橡胶粉对碱骨料反应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掺量、不同粒径废旧轮胎橡胶粉对碱骨料反应膨胀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废旧轮胎橡胶粉对碱骨料反应早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膨胀降低率可达到50%以上,后期抑制作用减弱... 采用砂浆棒长度法研究了废旧轮胎橡胶粉对碱骨料反应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掺量、不同粒径废旧轮胎橡胶粉对碱骨料反应膨胀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废旧轮胎橡胶粉对碱骨料反应早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膨胀降低率可达到50%以上,后期抑制作用减弱到30%左右;当废旧轮胎橡胶粉掺量为2.5%(质量分数)时,其对膨胀的抑制作用达到最佳效果,在28d龄期的膨胀抑制率可达到35%,随着废旧轮胎橡胶粉掺量的继续增大,这种膨胀抑制作用的效果增长不明显;在3种粒径的废旧橡胶粉中,粒径为119μm的废旧轮胎橡胶粉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效果最好,但抑制程度提高幅度不大;粒径较小、具有弹性的废旧轮胎橡胶粉在水泥砂浆中充当了应力的集中中心,能有效减少裂纹的产生,且其具有疏水性能,也能引入一定量的空气,可缓解碱骨料反应时胶体吸水产生的膨胀压力,从而限制水泥砂浆内部裂纹的扩展,减弱了碱骨料反应对基体的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轮胎橡胶粉 抑制作用 碱骨料反应
下载PDF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ize-resolved aerosols in winter in Beijing 被引量:10
17
作者 Kang Sun Yu Qu +16 位作者 Qiong Wu Tingting Han Jianwei Gu Jingjing Zhao Yele Sun Qi Jiang Ziqi Gao Min Hu Yuanhang Zhang Keding Lu Stephan Nordmann Yafang Cheng Li Hou Hui Ge Masami Furuuchi Mitsuhiko Hata Xingang Li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8期1641-1650,共10页
Size-resolved aerosols were continuously collected by a Nano Sampler for 13 days at an urban site in Beijing during winter 2012 to measur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mbient aerosol particles. Data collected by the N... Size-resolved aerosols were continuously collected by a Nano Sampler for 13 days at an urban site in Beijing during winter 2012 to measur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mbient aerosol particles. Data collected by the Nano Sampler and an ACSM(Aerodyne Aerosol Chemical Speciation Monitor)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data sets,similar trends and strong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demonstrating the validity of the Nano Sampler. PM10 and PM2.5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measurement were 150.5 ± 96.0 μg/m3(mean ± standard variation)and 106.9 ± 71.6 μg/m3,respectively. The PM2.5/PM10 ratio was 0.70 ± 0.10,indicating that PM2.5dominated PM10. The aerosol size distributions showed that three size bins of 0.5–1,1–2.5 and 2.5–10 μm contributed 21.8%,23.3% and 26.0% to the total mass concentration(TMC),respectively. OM(organic matter) and SIA(secondary ionic aerosol,mainly SO42-,NO3-and NH4+) were major components of PM2.5. Secondary compounds(SIA and secondary organic carbon) accounted for half of TMC(about 49.8%) in PM2.5,and suggested that secondary aerosols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serious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observed in winter. Coal burning,biomass combustion,vehicle emissions and SIA were found to be the main sources of PM2.5. Mass concentrations of water-soluble ions and undetected materials,as well as their fractions in TMC,strikingly increased with deteriorating particle pollution conditions,while OM and EC(elemental carbon) exhibited different variations,with mass concentrations slightly increasing but fractions in TMC decrea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SOL size distribution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BEIJING
原文传递
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冬夏季风演化记录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冰 靳鹤龄 +2 位作者 孙忠 苏志珠 张彩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3-442,共10页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冬其剖面的化学元素与粒度分析表明,末次盛冰期以来区域冬夏季风总体上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气候出现多次冷干-暖湿旋回。15.82ka BP之前冬季风最强,夏季风最弱,为末次盛冰期时的冷干气候,但21ka BP之前气候可...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冬其剖面的化学元素与粒度分析表明,末次盛冰期以来区域冬夏季风总体上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气候出现多次冷干-暖湿旋回。15.82ka BP之前冬季风最强,夏季风最弱,为末次盛冰期时的冷干气候,但21ka BP之前气候可能寒冷偏湿。15.82~9.5ka BP夏季风明显增强,冬季风衰弱,气候明显转暖,其中老仙女木时期(14.7~13.7aBP)和新仙女木时期(12.1~9.5ka BP)气候相对冷干,而B-A时期(13.7~12.1ka BP)气候相对暖湿。全新世以来冬夏季风出现多次波动,9.5~7.0ka BP夏季风相对较强,气候相对暖湿;7.0~5.1ka BP冬夏季风强弱交替频繁,气候出现冷干-暖湿旋回;5.1~2.7ka BP夏季风总体较强,气候温暖湿润;2.7ka BP之后冬季风明显增强,气候趋于冷干。此外,区域冬夏季风演变过程与极地冰芯记录的冷暖事件大体一致,可以认为共和盆地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盛冰期 共和盆地 冬夏季风演化 化学元素 粒度
原文传递
Improving the removal of fine particles by chemical agglomeration during the limestone-gypsum 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process 被引量:8
19
作者 Lei Zhou Yong Liu +3 位作者 Lvyuan Luo Zhulin Yuan Linjun Yang Hao W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6期35-44,共10页
Coal-fired power plants are considered a major source of fine particle emissions in China.Aimed to improve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fine particles during the limestone-gypsum 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WFGD) proces... Coal-fired power plants are considered a major source of fine particle emissions in China.Aimed to improve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fine particles during the limestone-gypsum 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WFGD) process, a novel technology using chemical agglomeration to abate the emission of fine particles is presented here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e particle emiss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fine particles in the desulfurization slurry was studied.Additionally, the influence of chemical agglomeration on fin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both in the flue gas and slurry wa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When chemical agglomeration agents were added to the desulfurization slurry, the fine particle removal performance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the operation parameters was also explored via the simulated experimental facility.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fine particles in both the desulfurization slurry and flue gas were significantly enlarged after the addition of the agglomeration agents. This was more marked in the submicron particles. Thus, the proportion of fine particles(< 10 μm) in the slurry decreased from 31.1% to 22.6%. An increase in the desulfurization slurry temperature and liquid-to-gas ratio aided the reduction in fine particle emission. Moreover, the addition of an agglomeration agent in the slurry did not affect the desulfur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desulfurization tower and even promoted the WFGD process. Thus, the proposed chemical agglomeration technique reduced the fine particle emission of the WFGD system by ~30%, while a desulfurization efficiency >90% was main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VAL performance chemical AGGLOMERATION size distribution WFGD FINE PARTICLE EMISSION
原文传递
基于高分辨质谱在线观测的2011深圳大运会前后PM_1化学组成与粒径分布 被引量:9
20
作者 宫照恒 薛莲 +3 位作者 孙天乐 邓彦阁 何凌燕 黄晓锋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3-372,共10页
本文利用先进的高分辨飞行时间气溶胶质谱仪(HR-ToF-AMS)于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前后(2011年8月3日~9月22日)对深圳市区大气亚微米细粒子(PM1)化学成分和粒径分布进行了在线测量.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间PM1质量浓度平均为51.... 本文利用先进的高分辨飞行时间气溶胶质谱仪(HR-ToF-AMS)于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前后(2011年8月3日~9月22日)对深圳市区大气亚微米细粒子(PM1)化学成分和粒径分布进行了在线测量.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间PM1质量浓度平均为51.1±32.6gm3,其中有机物占颗粒物总质量的37.9%,硫酸盐为37.1%,铵盐11.9%,黑碳6.6%(由一台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P2)单独测量),硝酸盐5.8%,氯化物0.6%.观测期间各成分(除黑碳外)的粒径分布峰值位于真空动力学粒径550nm附近,而有机物在较小粒径范围(100~200nm)仍有较多质量分布,显示出本地一次源的明显贡献.基于高分辨有机质谱计算得到的有机气溶胶的平均元素组成为:碳34.0%、氢53.2%、氧12.0%和氮0.8%(原子个数百分比),对应的OM/OC(有机物与有机碳质量比)平均值为1.66±0.16.采用正矩阵因子解析(PMF)模型对有机气溶胶高分辨质谱进行因子解析,得到三类有机气溶胶:HOA(还原态有机气溶胶),SV-OOA(半挥发氧化态有机气溶胶)和LV-OOA(低挥发氧化态有机气溶胶),分别占有机物总量的31.3%,39.8%和28.9%,说明二次有机气溶胶(以SV-OOA和LV-OOA之和代表)是有机气溶胶的主体部分.结合气团来源分析不同时段PM1化学组成和粒径分布特征表明,大运会召开期间PM1质量浓度水平比整个观测期间的平均值低60.7%,是气团来自洋面等有利气象条件和黄标车限行等污染源控制措施的综合作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微米颗粒(PM1) 化学组成 粒径分布 有机气溶胶 正矩阵因子解析(PMF)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