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库车克拉2气田多期油气充注的古流体证据 被引量:46
1
作者 鲁雪松 刘可禹 +3 位作者 卓勤功 赵孟军 柳少波 方世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7-544,共8页
对库车前陆盆地克拉2气田储集层进行流体包裹体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岩心显微CT扫描及油气地球化学分析,从古流体证据的角度综合研究克拉2气田多阶段油气充注过程。克拉2气田经历了中新世早中期(N1)原油充注、上新... 对库车前陆盆地克拉2气田储集层进行流体包裹体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岩心显微CT扫描及油气地球化学分析,从古流体证据的角度综合研究克拉2气田多阶段油气充注过程。克拉2气田经历了中新世早中期(N1)原油充注、上新世库车组沉积期(N2)高成熟油气充注与破坏、第四系(Q1以来)高—过成熟煤成气充注的3期成藏过程。储集层中广泛分布的残余干沥青、较发育的气液两相烃包裹体、纳米孔中的残余油、现今气层和水层中较高的颗粒(抽提物)荧光指数、储集层岩石较大的热解值等均是早期原油充注的证据;残余干沥青、含沥青的3相烃包裹体、凝析油轻质正构烷烃大量损失、石蜡质和芳烃等重组分含量相对较高、金刚烷含量异常高等均是早期原油遭受气洗发生脱沥青作用的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流体 流体包裹体 充注历史 气洗作用 克拉2气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元坝—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成藏耦合关系 被引量:25
2
作者 李军 胡东风 +1 位作者 邹华耀 李平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64-1178,共15页
储层致密期与天然气充注期的关系是致密砂岩气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研究中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基于对四川盆地元坝—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成岩演化史、天然气充注历史和致密砂岩储层有机—无机水岩相互作用序列的分析... 储层致密期与天然气充注期的关系是致密砂岩气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研究中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基于对四川盆地元坝—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成岩演化史、天然气充注历史和致密砂岩储层有机—无机水岩相互作用序列的分析,总结了四川盆地元坝—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致密化机理,厘定了储层致密期与天然气成藏期的关系。指出早期强的压实作用使储层物性大幅降低及其导致的半封闭—封闭成岩流体系统是致密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后期半封闭—封闭成岩流体系统中,流体流通不畅,溶蚀作用产物迁移受阻,以就地沉淀形成胶结物为主,堵塞溶蚀孔隙和剩余原生孔隙,溶蚀作用越强胶结物含量也越高,从而使储层进一步致密化。须家河组烃源岩生排烃史和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表明,天然气的充注发生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以早白垩世为主。综合储层致密史、天然气充注史和有机—无机水岩相互作用序列分析认为天然气充注时储层已经致密,具有储层先致密天然气后成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家河组 成岩作用 致密化过程 充注历史 成岩—成藏耦合关系 元坝—通南巴地区
原文传递
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史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元春 邹华耀 +2 位作者 李平平 匡大庆 谷晓丹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0-251,共2页
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滩)相天然气藏是川东北地区近期勘探的热点。采用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技术和测温技术,结合IES(Integrated Exploration Systems)软件模拟的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对该区油气充注时间和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元... 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滩)相天然气藏是川东北地区近期勘探的热点。采用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技术和测温技术,结合IES(Integrated Exploration Systems)软件模拟的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对该区油气充注时间和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集层大致经历了晚三叠世和晚三叠世-早白垩世2期原油充注。烃源岩生烃高峰与原油充注时间的高度匹配是元坝气田成藏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元坝气田 长兴组 流体包裹体 充注历史
下载PDF
利用颗粒荧光定量分析技术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1气藏充注史 被引量:14
4
作者 邢恩袁 庞雄奇 +3 位作者 肖中尧 姜振学 张永生 郭继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2-437,共6页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1致密气藏的充注史与油气分布规律,选取该气藏的DB101、DB103和DB2等3口井的36块砂岩样品,进行颗粒荧光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DB101井与DB2井曾经在同一个古圈闭内,DB103井则在另一个独立的古圈闭内,古...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1致密气藏的充注史与油气分布规律,选取该气藏的DB101、DB103和DB2等3口井的36块砂岩样品,进行颗粒荧光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DB101井与DB2井曾经在同一个古圈闭内,DB103井则在另一个独立的古圈闭内,古圈闭内的油藏呈层状分布特征。DB101井现今水层为早期油气的运移路径;DB103井气水界面以下可能存在残留油气层,真正的气水界面比现今气水界面深;DB2井部分古油层晚期被破坏。古油藏的分布及演化对现今油气的分布聚集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荧光定量分析 充注史 分布规律 大北1气藏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库车坳陷北部单斜带油气充注史及成藏潜力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吴海 赵孟军 +1 位作者 卓勤功 鲁雪松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25-2335,共11页
北部单斜带是库车坳陷油气成藏研究程度最低的构造带。基于流体包裹体、定量颗粒荧光和激光拉曼等分析技术对北部单斜带的油气充注史进行详细的研究,并结合生储盖和圈闭条件对其成藏潜力进行了评价。根据其常规孔隙型储层和裂缝储层的... 北部单斜带是库车坳陷油气成藏研究程度最低的构造带。基于流体包裹体、定量颗粒荧光和激光拉曼等分析技术对北部单斜带的油气充注史进行详细的研究,并结合生储盖和圈闭条件对其成藏潜力进行了评价。根据其常规孔隙型储层和裂缝储层的岩心样品对比分析表明,孔隙型储层中流体包裹体主要为单相黄色荧光油包裹体,储层QGF指数都大于6,QGF-E强度都大于20pc,油气充注显示出明显的继承性特点;裂缝型储层中包裹体主要为蓝白色荧光固液气三相包裹体和气液两相包裹体,储层QGF指数、QGF-E强度和R1都显示出异常值,与孔隙型储层原油物性具有较大差异,认为储层早期(65Ma左右)经历一期油充注,晚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地层强烈褶皱产生大量裂缝,沟通了其他储层或源岩,使得晚期(10Ma左右)生成的轻质油沿裂缝网络发生一期充注,之后又经历一期(3Ma左右)气洗。研究区生储盖条件匹配良好。烃源岩演化达到主要生油阶段,部分地区的三叠系甚至达到生气阶段。储层物性致密,裂缝控制"甜点"发育,致密油气的勘探具有广阔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单斜带 库车坳陷 颗粒荧光 包裹体 充注史 油气成藏
原文传递
辽东湾坳陷LX油田浅层特稠油藏成藏过程及模式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冰洁 徐长贵 +3 位作者 吴奎 张如才 郑彧 宛良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63-671,共9页
针对LX油田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特稠油藏复杂的油藏模式,充分利用地球化学、储层和包裹体等地质资料,在研究原油来源的基础上,恢复了该区东营组的成藏时期,并对成藏期内原油油品性质的变化及稠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浅层辫状河道... 针对LX油田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特稠油藏复杂的油藏模式,充分利用地球化学、储层和包裹体等地质资料,在研究原油来源的基础上,恢复了该区东营组的成藏时期,并对成藏期内原油油品性质的变化及稠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浅层辫状河道沉积储层与含油性的分析,建立了浅层特稠油藏的成藏过程及模式,结果表明:(1)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成藏与深层东营组油藏破坏相关,东营组储层在早期(28~25 Ma,东营组沉积末期)成藏并发生初步生物降解作用以及原油演化过程中,密度先增大、粘度后增大的性质使得油品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变差,降低了对盖层条件的要求,为晚期(5~0 Ma)原油在盖层条件极差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储层中成藏创造了必要条件;(2)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辫状河道砂体纵向叠置关系与原油遭受的边充注边降解的过程共同形成了含油饱和度及油品性质在垂向上的旋回性,这与储层岩性的旋回性相对应,基于此建立了浅层油气充注模式,解释了现今特稠油垂向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稠油 原油来源 成藏时期 原油降解 储层特征 LX油田 辽东湾坳陷
下载PDF
Fluid inclusions and oil charge history in the reservoirs of the Yongjin oilfield in central Junggar Basin 被引量:2
7
作者 Xie Guanbao Qin Liming +1 位作者 Zhang Zhihuan Li Wenhao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3年第1期78-84,共7页
In the Yongjin oilfield of southern Junggar Basin, many wells have been drilled to produce industrial oil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luid inclusions in the reservoir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geological and thermal e... In the Yongjin oilfield of southern Junggar Basin, many wells have been drilled to produce industrial oil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luid inclusions in the reservoir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geological and thermal evolution, the charge history in this area has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Jurassic Formation and Cretaceous Formation reservoirs contain abundant oil and gas inclusions, and four types of fluid inclusion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According to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the fluid inclusions, the hydrocarbons charged the Cretaceous Formation for two periods, one ranges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period to the Eogene period, and the other ranges from the Neocene period to the present. The oil filling history is correlated with the oil source correlation analysis, which is controlled by the movement of the Che-Mo plaeo uplift. Overall, oil accumul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uperposition of two sets of source rocks for two stages in the Shawan de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流体包裹体 历史 油气充注 水库 油田 均一温度 晚白垩世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英东地区油气成藏过程 被引量:25
8
作者 桂丽黎 刘可禹 +5 位作者 柳少波 孙维凤 孟庆洋 袁莉 吴凡 郝加庆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0-899,共10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英东地区多期构造运动导致油气分布复杂,勘探难度大.采用油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定量荧光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方法系统分析英东地区油气成藏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英东地区新近系储层发育黄色和蓝色荧光两类油包裹... 柴达木盆地西部英东地区多期构造运动导致油气分布复杂,勘探难度大.采用油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定量荧光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方法系统分析英东地区油气成藏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英东地区新近系储层发育黄色和蓝色荧光两类油包裹体和天然气包裹体,黄色荧光和蓝色荧光油气包裹体对应两期油气充注时间分别为12Ma和5Ma.(2)现今油藏原油具有同源-低熟的特点,黄色荧光油包裹体成熟度较低与现今油藏原油特征相似,是现今油藏的主要贡献者.(3)蓝色荧光油包裹体的成熟度较高,蓝色荧光油包裹体和气烃包裹体是早期低熟原油沿后期构造产生的断层疏导体系向上调整运移至浅层分馏和脱气的产物.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英东油藏经历了下油砂组(N12)沉积末期(12Ma)的低熟原油充注和上油砂组(N22)沉积末期(5Ma)至今油气调整与改造的成藏过程,与喜山期主要构造活动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反映构造活动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东油田 油藏演化 定量颗粒荧光技术 流体包裹体 红外光谱 石油地质 柴达木盆地.
原文传递
莺—琼气区天然气主气源及注入史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孙玉梅 王彦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0年第4期240-247,共8页
通过对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天然气、凝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莺歌海盆地底辟带天然气主气源为上第三系梅山组,三亚组海相泥岩,YC13-1气田天然气主气源为下第三系陵水组,崖城组滨海沼泽及 浅海相源岩,有机包裹体,成岩作... 通过对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天然气、凝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莺歌海盆地底辟带天然气主气源为上第三系梅山组,三亚组海相泥岩,YC13-1气田天然气主气源为下第三系陵水组,崖城组滨海沼泽及 浅海相源岩,有机包裹体,成岩作用和天然气分布等研究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底壁带天然气为多期幕式充注,最晚一期为富含CO2天然气的充注,YC13-1气田天然气总体上为连续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琼气区 天然气 主气源 注入史 碳同位素 有机包裹体 自生矿物
下载PDF
Hydrocarbon charge history of the Paleogene reservoir in the northern Dongpu Depression,Bohai Bay Basin,China 被引量:15
10
作者 You-Lu Jiang Lei Fang +2 位作者 Jing-Dong Liu Hong-Jin Hu Tian-Wu X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625-641,共17页
The hydrocarbon charge history of the Paleogene in the northern Dongpu Depression was analyzed in detail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history of the major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The hydrocarbon charge history of the Paleogene in the northern Dongpu Depression was analyzed in detail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history of the major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fluorescence microscopic features and fluid inclusion petrography. There were two main stage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of oil from the major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The first stage was the main hydrocarbon expulsion stage. The fluorescence microscopic features also indicated two stage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arbonaceous bitumen, asphaltene bitumen and colloidal bitumen reflected an early hydrocarbon charge, whereas the oil bitumen reflected a second hydrocarbon charge. Hydrocarbon inclusions also indicate two distinct charges according to the diagenetic evolution sequence, inclusion petrography features combined with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and reservoir burial history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s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sults, the hydrocarbon charge history of the Paleogene reservoir in the northern Dongpu Depression was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The first phase was from the late Dongying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Oligocene to the early uplift stages of the late Paleogene. The second phase was from the late Minghuazhen period of the Pliocene to the Quaternary. Reservoirs formed during the first period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covering the entire area. In contrast,reservoirs formed during the second period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near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sags. Vertically, it was characterized by a single phase in the upper layers and two phases in the lower layers of the Paleog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ngpu Depression Hydrocarbon charge histo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history Fluid inclusion PETROGRAPH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下载PDF
塔中117井储层烃包裹体研究及油气成藏史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鼐 张水昌 +1 位作者 李新景 涂建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73-1478,共6页
将一个烃包裹体视为一个小小的“油气藏圈闭”。若已知油气藏烃组分,应用 PVTpro4.0油藏烃类流体相态平衡软件,可以获取油气藏圈闭的组分 PVT 相图及捕获压力参数。本文首先对 TZ117井盐水包裹体和烃包裹体进行观察分析,将TZ117烃包裹... 将一个烃包裹体视为一个小小的“油气藏圈闭”。若已知油气藏烃组分,应用 PVTpro4.0油藏烃类流体相态平衡软件,可以获取油气藏圈闭的组分 PVT 相图及捕获压力参数。本文首先对 TZ117井盐水包裹体和烃包裹体进行观察分析,将TZ117烃包裹体分成三期,然后在-170℃条件下利用喇曼测定烃包裹体中烃组分的相对含量,并输入 PVTpr04.0油藏烃类流体相态平衡软件中做出烃包裹体 PVT 相图,确定烃包裹体捕获压力。根据烃包裹体捕获压力,恢复三期烃包裹体形成时的深度,结合 TZ117埋藏史,研究 TZ117井油气成藏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体 喇曼 压力 成藏史 塔中117井
下载PDF
珠三坳陷有机包裹体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周雯雯 张伙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77-686,共10页
珠三坳陷由于其多样的烃源条件 ,多套生储盖组合 ,使得含油气系统复杂化。为了解该区油气分布、运移、聚集和成藏的地质规律 ,本文运用有机包裹体对该区的烃源、油气藏注入史以及油气运聚与断裂发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采用了荧光... 珠三坳陷由于其多样的烃源条件 ,多套生储盖组合 ,使得含油气系统复杂化。为了解该区油气分布、运移、聚集和成藏的地质规律 ,本文运用有机包裹体对该区的烃源、油气藏注入史以及油气运聚与断裂发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采用了荧光偏光显微镜、显微冷热台、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Rb- Sr同位素等多项有机包裹体分析技术 ,研究结果认为 :珠三坳陷琼海凸起上的两期有机包裹体无论是类型、期次、分布特征、均一温度还是成熟度、结构和成分都与文昌 A凹陷的两期有机包裹体更为接近 ,推断琼海凸起上的烃源主要来自文昌 A凹陷。本文还分析了各构造油气注入的过程以及造成油气藏原油差异的原因 ,同时对断层的封堵与开启判断提供了依据。通过以有机包裹体为桥梁分析油气运聚与断裂发育的关系 ,认为文昌 A凹陷的张性裂缝有利于第一期油气的运移 ,压性裂缝对第二期油气运移有利 ;文昌 B凹陷的张性裂缝形成于烃类运移之前 ,推断该凹陷的油气运移时间在 16 .5 Ma以后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包裹体 烃源 油气藏 注入史 断裂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库车坳陷迪北气藏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历史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峰 姜振学 +3 位作者 李卓 刘建良 王赢 罗枭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5-523,共9页
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分析、红外光谱扫描、定量颗粒荧光分析、全荧光扫描的方法,探讨库车坳陷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油气充注历史。研究结果表明: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具有两期流体包裹体,第1期包裹体主要为淡黄色、浅黄色... 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分析、红外光谱扫描、定量颗粒荧光分析、全荧光扫描的方法,探讨库车坳陷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油气充注历史。研究结果表明: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具有两期流体包裹体,第1期包裹体主要为淡黄色、浅黄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其成熟度相对较低,为吉迪克期到康村期(23~12 Ma)的原油充注事件,推测存在的古油藏即源自此期充注;第2期包裹体主要为蓝白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其成熟度相对较高,为库车期到现今(5~0 Ma)的天然气充注事件。总体上,迪北气藏具有"吉迪克期到康村期的原油充注、库车期的天然气充注、西域期以来的气藏调整改造再富集"的油气充注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迪北气藏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历史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三工河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对油气多期充注—调整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14
14
作者 赵洪 罗晓容 +6 位作者 张立宽 林会喜 许涛 胡才志 杨彬 雷裕红 路永扬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6-476,共11页
油气充注过程中形成的流体包裹体为研究成藏过程提供了依据。利用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56块三工河组含油储层样品,通过系统的流体包裹体显微鉴定、微束荧光光谱和均一温度测试等包裹体分析测试手段,结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和烃源岩生排烃... 油气充注过程中形成的流体包裹体为研究成藏过程提供了依据。利用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56块三工河组含油储层样品,通过系统的流体包裹体显微鉴定、微束荧光光谱和均一温度测试等包裹体分析测试手段,结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和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结果,研究了主要含油区块三工河组油气充注的期次和年代,探讨了油气充注—调整的过程。结果表明:有机包裹体主要以发黄色、蓝色、白色荧光的油包裹体为主,荧光光谱主峰波长分别对应于535-545μm、475-485μm和505-515μm等3个波长段,在成岩宿主矿物内被捕获的时序关系总体上依次变新;研究区在中晚侏罗世曾发生最早期的油气聚集,但随着晚侏罗世末的构造抬升和剥蚀,古油藏遭受破坏而形成炭质沥青;现今油气藏主要经历了2期有效油气充注,成藏时间晚于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第一期成藏距今100-70Ma(K2),主要以莫西庄、征沙村地区的I幕发黄色荧光原油充注为标志;第二期成藏距今62-0Ma(E—Q),油气充注活动频繁且持续时间长,发黄色和蓝色、蓝色和白色荧光的烃类包裹体依次在较长的统一地质时期内叠置共存。表明各含油区块内三工河组油气藏随盆地构造演化发生了多次动态充注与调整,具有残留型、调整改造型及持续充注型等多种油气藏在空间上复合叠加的成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荧光特征 油气充注期 成藏过程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史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建良 刘可禹 桂丽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24,共12页
通过流体包裹体显微岩相学观察、均一温度和冰点温度测定、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合单井埋藏史、热史和成熟度史模拟,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油气充注历史。结果表明:研究区次生流体包裹体可划分为3大类、7个亚类,烃类和CO_2包裹体... 通过流体包裹体显微岩相学观察、均一温度和冰点温度测定、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合单井埋藏史、热史和成熟度史模拟,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油气充注历史。结果表明:研究区次生流体包裹体可划分为3大类、7个亚类,烃类和CO_2包裹体发育序列为黄色荧光烃包裹体→蓝色荧光烃包裹体→CO_2气包裹体→甲烷气包裹体;上古生界烃源岩在盆地南部最早进入生烃阶段,演化程度也最高,从南向北,烃源岩进入生烃的时间依次变晚,演化程度也逐渐降低;上古生界储集层主要经历两期油气充注,中晚三叠世,盆地中南部开始进入生油阶段,原油在中侏罗世早期充注到陕360和苏325地区,形成发蓝色荧光和少量黄色荧光的液态烃包裹体,未能形成工业性油藏,早白垩世中期,大量天然气生成,由南向北充注到伊陕斜坡北部,且持续到早白垩世晚期构造抬升之前,形成多个大规模工业性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盆地模拟 油气充注历史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基于不同空气间隔装药结构的爆破效果动力响应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梁瑞 解丽娜 +1 位作者 周文海 陈必港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75-180,共6页
研究了不同空气间隔装药结构对光面爆破效果的影响,利用ANSYS/LS-DYNA动力分析软件建立实体模型,对5种不同空气间隔装药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应力云图及有效应力时程曲线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结果和模拟结果基本吻合,下部... 研究了不同空气间隔装药结构对光面爆破效果的影响,利用ANSYS/LS-DYNA动力分析软件建立实体模型,对5种不同空气间隔装药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应力云图及有效应力时程曲线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结果和模拟结果基本吻合,下部装药结构孔口应力集中,基本不采用;短进尺掘进宜采用上部空气间隔装药;中等长度掘进宜采用中部空气间隔装药;在不拒爆条件下长进尺掘进宜采用分段空气间隔装药或小药卷直径装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间隔 孔壁压力 有限元分析 装药结构 有效应力时程曲线
下载PDF
济阳坳陷渤南—孤北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期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蒋有录 刘华 李宗亮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78-682,共5页
通过气源岩热演化生烃史、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天然气轻烃及构造活动综合分析,探讨了济阳坳陷渤南—孤北地区深层天然气藏的形成时间和期次。研究表明,孤北潜山带存在2期不同成因天然气的充注过程:煤成气于新近纪馆陶沉积晚期充注... 通过气源岩热演化生烃史、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天然气轻烃及构造活动综合分析,探讨了济阳坳陷渤南—孤北地区深层天然气藏的形成时间和期次。研究表明,孤北潜山带存在2期不同成因天然气的充注过程:煤成气于新近纪馆陶沉积晚期充注、油型气于新近纪明化镇中期充注;渤南洼陷油型气藏存在沙一末至东营末期和明化镇期至现今的2次充注过程,以第二期充注为主。不同构造部位、不同层系的成藏期有明显差异,构造低部位气藏形成时间早于高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气 成藏时间 生烃史 流体包裹体 渤南洼陷
原文传递
利用流体历史分析技术研究库车坳陷大北气田油气充注史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可欣 李贤庆 +3 位作者 魏强 梁万乐 李剑 张光武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89-1300,共12页
运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含油包裹体丰度及储层颗粒荧光定量等多种流体历史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气田储层古流体特征、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构造演化及沉积埋藏史恢复了大北气田油气充注史。研究... 运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含油包裹体丰度及储层颗粒荧光定量等多种流体历史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气田储层古流体特征、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构造演化及沉积埋藏史恢复了大北气田油气充注史。研究表明,库车坳陷大北气田发育2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6~4Ma的凝析油充注,该期充注被蓝白色荧光液态烃包裹体记录下来,QGF波长峰值也显示凝析油的特征,QGF指数分布在1.7~24之间,表明凝析油在大北古构造内形成有效充注,聚集形成古油层,库车中期凝析油沿穿盐断裂大量散失;第二期为3Ma至今的天然气充注,灰黑色的气态烃包裹体记录了该期充注,QGF-E谱图显示烃类流体整体偏轻,轻质的烃类流体充注与晚期的油气快速充注是该地区含油包裹体丰度偏低的原因。库车组沉积晚期以来天然气持续充注、优良储盖组合与构造演化的时空配置使该时期成为大北气田的主要成藏期,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北气田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含油包裹体丰度 颗粒荧光定量分析 油气充注史
原文传递
江苏地区句容凹陷油气充注史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宫色 彭平安 刘东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0-505,共6页
江苏地区句容凹陷是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勘探较早的地区,油气显示丰富。根据有机包裹体的荧光颜色将容2井储层方解石脉中的有机包裹体分为不同的期次;用离线压碎的方法对容2和容3井储层方解石脉中有机包裹体的烃类组成进行了分析,并... 江苏地区句容凹陷是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勘探较早的地区,油气显示丰富。根据有机包裹体的荧光颜色将容2井储层方解石脉中的有机包裹体分为不同的期次;用离线压碎的方法对容2和容3井储层方解石脉中有机包裹体的烃类组成进行了分析,并与储层中的轻质油进行了对比;结合句容地区的埋藏史对该区油气来源及充注史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容2井和容3井油藏存在多期油气的充注;包裹体油代表了早期充注的油气,而不同的正构烷烃分布特征证明容2井早期充注的烃类经历了生物降解过程;早期充注的烃类主要来源于二叠系源岩,而现今三叠系储层中的轻质油为后期充注的,其主要来源于晚白垩世末二叠系及部分三叠系烃源岩的急剧沉降而生成的大量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包裹体 生物标志物 油气充注史 句容凹陷 江苏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Hydrocarbon Charging History by Diagenetic Sequence and Fluid Inclusions:A Case Study of the Kongquehe Area in the Tarim Basin 被引量:5
20
作者 WANG Bin FENG Yong +3 位作者 ZHAO Yongqiang ZHOU Yushuang LUO Yu ZHANG Genf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876-886,共11页
Petrographic analysis of hydrocarbon inclusions in reservoirs is the basis and prerequisite for study of hydrocarbon charge history using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Samples from Silurian reservoirs in the Kongquehe area... Petrographic analysis of hydrocarbon inclusions in reservoirs is the basis and prerequisite for study of hydrocarbon charge history using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Samples from Silurian reservoirs in the Kongquehe area were studied with microscopy,cathode luminescence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and the paragenetic sequence of diagenetic events was established.Aqueous and oil inclusions were found in four different occurrences,i.e.,① in healed cracks in detrital quartz grains,② in quartz overgrowths that were formed relatively early in diagenesis,③ in healed cracks crosscutting quartz overgrowths and detrital quartz,and ④ in paragenetically late calcite cements.Solid bitumens were found in intergranular pores and in late fractures,whereas gas inclusions occur in healed cracks crosscutting quartz overgrowths and detrital quartz.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aqueous(Th_(aq)) and oil incluisons(Th_0) within individual fluid inclusion assemblages are very consistent,suggesting that the microthermometric data are reliable.The Th_(aq) values are generally larger than Th_0,indicating the oil charging events took place at significant depth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were at least two episodes of hydrocarbon charging in the Kongquehe area:the early hydrocarbon charging occurred in late Caledonian,dominated by oil,and the late hydrocarbon charging occurred in the Yanshan-Himalayan,first by oil and then gases.In addition,two episodes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adjustment and destruction occurred in the Hercynian and Himalayan,respectively,forming solid bitu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id inclusion diagenetic sequence hydrocarbon charge history Kongquehe area TarimBas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