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不同指标的古环境意义探讨 被引量:13
1
作者 隋玉柱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19,共6页
在确认“黄土也是古土壤”的前提下,对新近发现的位于黄土高原西北部沙漠黄土边界带的彭阳剖面进行了烧失量、色度、磁化率、粒度、CaCO3等环境变化代用指标的系统测试。通过建立土壤发育指数和红化指数,探讨了各指标与古土壤发育强度... 在确认“黄土也是古土壤”的前提下,对新近发现的位于黄土高原西北部沙漠黄土边界带的彭阳剖面进行了烧失量、色度、磁化率、粒度、CaCO3等环境变化代用指标的系统测试。通过建立土壤发育指数和红化指数,探讨了各指标与古土壤发育强度之间的关系。根据古土壤的发育强度,初步建立了800ka BP生态脆弱区的高分辨率环境图谱。此图谱与公认的海洋氧同位素曲线、洛川剖面可以进行良好的对比,并揭示出更多的环境变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土壤 环境变化 图谱 指标
下载PDF
西安市浅层地温场垂向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刘丹丹 胡安焱 +1 位作者 刘彩波 黄景锐 《地下水》 2014年第6期1-3,8,共4页
根据西安市内布设的12口长观孔监测的一年内的月平均地温,绘制不同时期地温随深度变化曲线,系统分析西安市浅层地温场垂向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得出:西安市垂向上的分布特征有两种类型:渐变升温型和升温降温交替型。影响其分... 根据西安市内布设的12口长观孔监测的一年内的月平均地温,绘制不同时期地温随深度变化曲线,系统分析西安市浅层地温场垂向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得出:西安市垂向上的分布特征有两种类型:渐变升温型和升温降温交替型。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质构造、地下水活动以及岩性。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针对浅层地温场不同的变化类型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查评价工作,合理开发西安市浅层地温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浅层地温 垂向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山地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格局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徐帅博 李艳红 +1 位作者 朱连奇 李理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19-28,共10页
生物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山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较之于植物物种垂直分布格局研究,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格局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近年来,随着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布局的不断完善,山地垂直梯度上土壤动物分布格局的研... 生物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山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较之于植物物种垂直分布格局研究,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格局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近年来,随着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布局的不断完善,山地垂直梯度上土壤动物分布格局的研究得到了较快发展,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土壤动物群落沿山地垂直梯度上的分布模式主要为下降型、上升型、单峰型和无趋势4种;(2)气候、土壤、植被以及坡向和微地形等是影响山地土壤动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垂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3)当前对山地垂直梯度上土壤动物群落的微观研究相对不足,未来应加大模型的应用研究(如物种-多度分布模型、生态位分配模型等),着重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动物各功能类群的多度分布、建群过程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土壤动物 垂直分布格局 影响因素 模型应用
原文传递
Quantifying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and-use conversion in the loess hilly region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1995–2015 被引量:4
4
作者 曹智 李裕瑞 +1 位作者 刘正佳 杨凌帆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9年第5期730-748,共19页
The mountainous and hilly reg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safety and production in China. However, recent studies have poorly characterized the parallel structure of land use in the valleys of the mountai... The mountainous and hilly reg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safety and production in China. However, recent studies have poorly characterized the parallel structure of land use in the valleys of the mountainous and hilly region using topographic factors(e.g.elevation, slope, aspect). Here, the loess hilly region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is used as a representative case area to analyze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and-use conversion using the relative elevation concept and the HAND index. The differences in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land-use conversion between absolute elevation and relative elevation were compared. We found that the classifications of absolute and relative elevation had similar proportions of each relative elevation grade in each absolute elevation grade. Cropland,woodland, and grassland were distributed evenly in each grade of absolute/relative elevation,while water body, built-up land and unused land were more likely to spread in low grades of relative elevation than those of absolute elevation. The land-use conversion(i.e. loss of cropland and gain in woodland and built-up land) showed an apparently stepped distribution with relative elevation classification, suitable for revealing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land-use conversion in the loess hilly region. Cropland transformed to woodland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high grade of relative elevation, decreasing with a decrease in grades, while built-up land transformed from cropland and grassland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low grade of relative elevation, decreasing with increases in grades. The grade of relative elevation where cropland transformed to woodland descend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t is better to analyze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land-use conversion with relative elevation classification in hilly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 topographic factors HAND(Height above the Nearest Drainage) LOESS HILLY regio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原文传递
沂蒙山区土壤侵蚀强度的垂直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前进 于兴修 +1 位作者 王瑶 蔡强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3-38,87,共7页
以具北方土石山区的典型特征的沂蒙山区为研究区,以TM影像和地形图为源数据,借助GIS和RS技术,根据全国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获取1986和2004年2期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在垂直分布上分析了土壤侵蚀强度等级间转化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6... 以具北方土石山区的典型特征的沂蒙山区为研究区,以TM影像和地形图为源数据,借助GIS和RS技术,根据全国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获取1986和2004年2期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在垂直分布上分析了土壤侵蚀强度等级间转化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6—2004年期间,土壤侵蚀强度转化以向微度和相邻级别转化为主;土壤侵蚀强度加剧的面积为810.7km2,占总面积7.15%,侵蚀强度减缓的面积为1913.8km2,占总面积16.88%,在海拔150~400m间土壤侵蚀加剧和减缓的面积分别占其总变化面积的81.51%和73.43%。各等级土壤侵蚀强度面积随高程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且其峰值出现的高程随着侵蚀强度级别的增加而升高。微度、轻度和中度等级发生变化的高程范围随着转向侵蚀级别的增大呈升高趋势;强度、极强度和剧烈转向微度等级的高程范围位置相对较低,极强度和剧烈等级转向轻度和中度侵蚀的高程范围位置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动态变化 垂直分布 沂蒙山区
下载PDF
广州长岗山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贾朋 李嘉琳 +1 位作者 张丹彤 佟富春 《广东林业科技》 2013年第2期1-6,共6页
对广东省广州市长岗山地区的青皮(Vatica mangachapoi)林、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林、粉单竹(Bambusa chungii)林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林4种林型进行了为期1 a的逐月采样调查,研究城市森林中土壤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 对广东省广州市长岗山地区的青皮(Vatica mangachapoi)林、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林、粉单竹(Bambusa chungii)林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林4种林型进行了为期1 a的逐月采样调查,研究城市森林中土壤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季节变化。共观察到原生动物7纲22目62科102种,其中撕拉虫属(Tillina)、四鞭虫属(Tetramitus)、吴氏虫属(Woodruffia)和小胸虫属(Microthorax)4个属为优势属,占总数的77.71%。土壤原生动物密度的季节变化较为复杂,总体呈现夏冬季密度大且波动大,春秋季密度小且较平稳的规律。从土壤原生动物的垂直分布来看,占总数94.99%的土壤原生动物集中在凋落物层,呈现很强的"表聚性"特点;不同林地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相似性系数都在中等不相似至中等相似,这种分布情况表明土壤原生动物的分布不是随机的,随着小生境的变化,种类分布有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原生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垂直分布
下载PDF
被保护煤层变形特性和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
7
作者 徐好哲 马冬冬 《能源与环保》 2020年第5期19-21,26,共4页
为了研究被保护煤层变形特性和渗透率变化规律,理论分析了煤体渗透率和损伤变形关系、加载过程中煤体的渗透率变化,采用FLAC^3D数值软件,模拟分析了1201工作面开采时和1202工作面开采时,13号煤层的垂直应力分布特征以及1202工作面开采... 为了研究被保护煤层变形特性和渗透率变化规律,理论分析了煤体渗透率和损伤变形关系、加载过程中煤体的渗透率变化,采用FLAC^3D数值软件,模拟分析了1201工作面开采时和1202工作面开采时,13号煤层的垂直应力分布特征以及1202工作面开采后13号煤层渗透率分布。研究为后期巷道支护和瓦斯抽放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保护煤层 变形特性 渗透率变化 FLAC 3D 垂直应力分布
下载PDF
淀山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10
8
作者 由文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4期81-87,共7页
据1991年8月~1992年12月对淀山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生物量的调查研究揭示:(1)群落单位面积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挺水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漂浮植物群落;若以全湖总生物量计,沉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 据1991年8月~1992年12月对淀山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生物量的调查研究揭示:(1)群落单位面积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挺水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漂浮植物群落;若以全湖总生物量计,沉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漂浮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2)不同生活型的水生植物,其生物量占群落比例随水深、群落类型而改变。(3)群落生物量随生长季推移逐渐增加,只是不同群落的生物量及其最大值的出现期各不相同。(4)沉水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可分为三种类型。(5)沉水植物根的生长依赖于底质和其生活史,大多数沉水植物的根仅占其总生物量的8%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维管束植物 群落 生物量 季节变化
下载PDF
朱家尖潮间带底栖海藻分布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毛欣欣 蒋霞敏 傅财华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1年第2期31-36,共6页
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对浙江舟山朱家尖情人岛潮间带的大型海藻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该潮间带大型海藻的组成、分布和温度属性,并利用相似性指数(Sc)分析了调查海域潮间带大型海藻相似性值.结果表明:采集到的34种海藻隶属3门23属,其中绿... 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对浙江舟山朱家尖情人岛潮间带的大型海藻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该潮间带大型海藻的组成、分布和温度属性,并利用相似性指数(Sc)分析了调查海域潮间带大型海藻相似性值.结果表明:采集到的34种海藻隶属3门23属,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7属8种,红藻门(Rhodophyta)14属20种,褐藻门(Phaeophyta)6属6种.春季主要优势种为铁钉菜(Ishige okamura)、孔石莼(Ulva pertusa)、小杉藻(Gigartina intermedia);夏季为铁钉菜、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小石花菜(Gelidium divaricatum)等;秋、冬季节为铁钉菜.红藻门种类在调查海域的出现频率为58.8%,为优势门类;绿藻门种类在该海域的总体水平分布呈均匀状态.70.6%的调查种类分布在低潮带,其中包括一些中潮带延伸种类,中、低潮带的海藻组成相似性值为0.36,并且中、低潮带的生境趋同效果大于高、中潮带.朱家尖潮间带大型海藻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温水性种类占绝对优势,优势种多为暖温性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海藻 季节变化 种类组成 垂直分布
下载PDF
深覆盖层堆石坝静力三维有限元应力变形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明权 陈姣姣 陈熙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106,共4页
巴底水电站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填筑在厚度达120 m的深厚覆盖层地基上,因此有必要研究覆盖层对坝体应力变形的影响。采用ANSYS软件对其进行静力三维有限元应力变形分析,但ANSYS中没有土石坝材料的本构模型,因此利用ANSYS提供的APDL语... 巴底水电站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填筑在厚度达120 m的深厚覆盖层地基上,因此有必要研究覆盖层对坝体应力变形的影响。采用ANSYS软件对其进行静力三维有限元应力变形分析,但ANSYS中没有土石坝材料的本构模型,因此利用ANSYS提供的APDL语言二次开发平台,开发了在土石坝工程中应用广泛的邓肯-张E-B模型,对该堆石坝的应力变形进行了计算。通过计算,得到了该堆石坝的应力分布以及水平位移和沉降,经核算均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覆盖层 ANSYS 邓肯-张E-B模型 二次开发 水平位移 竖直沉降 应力分布
下载PDF
某连续变向斜柱高层办公楼结构设计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霄 崔娟 +2 位作者 苗磊 赵天文 庄艺斌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53-59,137,共8页
某办公楼首层和外立面框架柱均为混凝土斜柱,且各层斜柱斜率不一样,称之为连续变向斜柱,斜柱引起楼盖结构产生水平力。对斜柱的竖向抗压刚度和水平抗侧刚度大小进行研究,并推导竖向抗压刚度和水平抗侧刚度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斜柱竖向... 某办公楼首层和外立面框架柱均为混凝土斜柱,且各层斜柱斜率不一样,称之为连续变向斜柱,斜柱引起楼盖结构产生水平力。对斜柱的竖向抗压刚度和水平抗侧刚度大小进行研究,并推导竖向抗压刚度和水平抗侧刚度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斜柱竖向抗压刚度远小于普通直柱,水平抗侧刚度大于直柱。对连续变向斜柱斜率不断变化过程中不同层楼盖结构的水平力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提出了楼盖水平力较大的结构应对措施。由于连续变向斜柱的存在,不同的施工方案将会造成不同的构件内力分布,通过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选择最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拆模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变向斜柱 竖向抗压刚度 水平抗侧刚度 楼盖水平力 内力分布 施工过程模拟
下载PDF
砂体叠置关系及其对油水分布的影响——以南泥湾油田南212井区长4+5^(2)为例
12
作者 李平 袁海 +6 位作者 樊平天 相金元 呼园平 赵灵生 吴珍珍 郭艳琴 王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6-295,共10页
为明确研究区南212井区长4+5^(2)油层组砂体叠置类型及其与油水分布的关系,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对研究区长4+5^(2)沉积微相类型、砂体的垂向叠置及横向接触样式进行深入剖析,再结合试油资料探讨不同砂体叠置类型的含油特征。结果表明... 为明确研究区南212井区长4+5^(2)油层组砂体叠置类型及其与油水分布的关系,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对研究区长4+5^(2)沉积微相类型、砂体的垂向叠置及横向接触样式进行深入剖析,再结合试油资料探讨不同砂体叠置类型的含油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南212井区长4+5^(2)储层形成于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主要发育分流河道与河道间微相。砂体样式按照垂向叠置关系可划分为块状、分段互层、薄互层以及薄层砂体,在横向上可将其划分为孤立砂体、垂向叠置、水平搭接及切割叠置砂体。研究区长4+5^(2)砂体垂向叠置类型主要为薄互层和分段互层砂体,分段互层砂体含油性较好,而薄互层砂体含油性较差。长4+5^(2-1)砂体横向接触关系主要包括垂向叠置、切割叠置及水平搭接砂体,且切割叠置类砂体含油性最好,长4+5^(2-2)主要为水平搭接和孤立砂体,含油性整体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泥湾油田 长4+5 砂体垂向叠置 砂体横向接触关系 油水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