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7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of ENSO on the Summer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and Its Mechanism 被引量:287
1
作者 黄荣辉 吴仪芳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1期21-32,共12页
The influence of ENSO on the summer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and its mechanism from the observed data is discussed. It is discovered that in the developing stage of ENSO, the SST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is col... The influence of ENSO on the summer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and its mechanism from the observed data is discussed. It is discovered that in the developing stage of ENSO, the SST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is colder in summer, the convective activities may be weak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Philippines. As a consequence, the subtropical high shifted southward. Therefore, a drought may be caused in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in the South China. Moreover, in midsummer the subtropical high is weak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Huaihe River valley, and the flood may be caused in the area from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to Huaihe River valley. On the contrary, in the decaying stage of ENSO. the convective activities may be strong around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subtropical high shifted northward, a drought may be caused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Huaihe River valle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Influence of ENSO on the Summer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and Its mechanism ENSO
下载PDF
韧性城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27
2
作者 李彤玥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25,共11页
本文以"resilient""resilience""city""urban"作为四个关键词进行组合,运用web of science搜索平台(包括SCI、SSCI等引文数据库),对2000—2015年在国际主要杂志,如《城市》《景观与城市规划》... 本文以"resilient""resilience""city""urban"作为四个关键词进行组合,运用web of science搜索平台(包括SCI、SSCI等引文数据库),对2000—2015年在国际主要杂志,如《城市》《景观与城市规划》《环境与城市化》等上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加上相关经典著作、会议报告等,共收集约120份文献资料,基于此详细分析了韧性城市理论演变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韧性的概念最早出现自1970年代的生态学,经历了从"平衡性"到"适应性"的演变,目前主要应用于灾害和气候变化、城市和区域经济韧性、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城市恐怖袭击韧性、空间和城市规划等领域。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韧性城市演化机理、韧性城市评价、韧性城市规划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城市 适应 灾害 气候变化 区域经济 机理 评价 城市规划
原文传递
数字经济时代的居民消费变革:趋势、特征、机理与模式 被引量:184
3
作者 马香品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0-132,共13页
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已渗透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数字经济背景下居民消费呈现出电子商务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居民消费增长势头强劲、数字经济基础产业与居民消费协同发展、数字消费逐步占领居民消费的新高点、90后展现出巨大的... 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已渗透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数字经济背景下居民消费呈现出电子商务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居民消费增长势头强劲、数字经济基础产业与居民消费协同发展、数字消费逐步占领居民消费的新高点、90后展现出巨大的网络消费潜力、我国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发展六大态势。这些繁荣的背后昭示出居民消费的新特征: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缩小、网络消费营商环境与体系不断完善、网络消费趋于个性化与特色化且边际成本递减效应明显、消费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消费品质迭代升级加快、消费行为不确定性增加等。这些特征传达出居民消费机理出现重大改变:在生产决定消费基本逻辑框架下,数字技术推动生产方式的重构与融合;促进了生产方式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循环升级;改变了居民消费行为与消费决策。同时,机理变革又重塑了居民消费的信息传递模式、心理情景模式、需求动能模式,优化了消费循环升级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消费变革 特征 机理 模式
原文传递
全球变化与区域干旱化 被引量:125
4
作者 符淙斌 马柱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52-760,共9页
本文总结了已完成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计划项目("973"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1999~2004年)和正在执行的"973"项目"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的有关干旱化问题研究... 本文总结了已完成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计划项目("973"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1999~2004年)和正在执行的"973"项目"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的有关干旱化问题研究的部分成果。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最近几年在近代区域干旱化的事实及全球联系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全球增暖背景下区域干旱化的形成机理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区域干旱化 形成机理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以流程再造为中心的组织变革模式 被引量:47
5
作者 桑强 《管理科学》 CSSCI 2004年第2期7-11,共5页
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流程再造是一种组织变革模式,包括流程重新设计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变革。以流程再造为中心的组织变革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从流程再造入手,以提高企业组织整体绩效为目的的变革活动。流程再造是一次系统性的变革... 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流程再造是一种组织变革模式,包括流程重新设计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变革。以流程再造为中心的组织变革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从流程再造入手,以提高企业组织整体绩效为目的的变革活动。流程再造是一次系统性的变革,其主要内容包括流程再造、组织结构变革、运行机制设计、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程再造 组织变革 运行机制 信息化建设 企业文化重塑
原文传递
博斯腾湖环境变化及其与焉耆盆地绿洲开发关系研究 被引量:55
6
作者 周成虎 罗格平 +4 位作者 李策 汤奇成 励惠国 王钦敏 H.Fukui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23,共10页
文章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了自 1 958年以来博斯腾湖环境变化。认为 :近 40年来 ,自然因素对湖水位变化的影响力要大于人为活动对湖水位变化的贡献 ,绿洲开发引起的入湖水量减少和大量的高矿化度农田排水排入湖区使博斯腾湖迅速... 文章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了自 1 958年以来博斯腾湖环境变化。认为 :近 40年来 ,自然因素对湖水位变化的影响力要大于人为活动对湖水位变化的贡献 ,绿洲开发引起的入湖水量减少和大量的高矿化度农田排水排入湖区使博斯腾湖迅速演变为微咸湖 ,控制着博斯腾湖水化学类型的变化和形成。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博斯腾湖环境变化与焉耆盆地绿洲开发和绿洲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机理 ,指出尽管近 1 0几年来绿洲环境的发展是可持续的 ,但整个焉耆盆地环境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控制绿洲开发利用规模。适宜的绿洲发展规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斯腾湖 环境变化 湖水位 人类活动 绿洲 开发 作用机制 干旱区 环境保护
下载PDF
我国物价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0
7
作者 程建华 黄德龙 杨晓光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4,共5页
本文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变量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上下游物价之间的传导机制以及经济变量变化的时滞关系,着重考察相关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先行关系以及刻画影响程度的脉冲响应。实证结果表明,在影响物价的因素方面,工业增加值... 本文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变量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上下游物价之间的传导机制以及经济变量变化的时滞关系,着重考察相关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先行关系以及刻画影响程度的脉冲响应。实证结果表明,在影响物价的因素方面,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进口与出口以及M1、M2均为CPI的Granger原因,但财政支出与贷款增量不是CPI的Granger原因,其中工业增加值、M1和进口、出口还是领先于CPI变动的稳定的先行指标;在物价传导方面,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价格传导畅通,而垄断行业或政府控制部门价格传导不畅或严重时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价变动 影响因素 传导机制 GRANGER因果检验
下载PDF
湖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50
8
作者 熊鹰 王克林 +1 位作者 吕辉红 许联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6-30,共5页
利用 194 9~ 1999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 ,分析探讨了湖南省近 5 0年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5 0年来 ,湖南省耕地总体态势逐年下降 ,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著 ;经济... 利用 194 9~ 1999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 ,分析探讨了湖南省近 5 0年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5 0年来 ,湖南省耕地总体态势逐年下降 ,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著 ;经济增长是形成湖南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 ,耕地快速减少在发生时间上与经济发展的增长基本同步 ,具体则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牵动 ;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与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相一致的特点。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驱动机制具体表现为 :非农产业的发展建设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对耕地的冲击 ,种植业效益下降、耕地利用方向的调整以及管理上的不完善和疏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 耕地资源 动态变化 驱动机制
下载PDF
“双碳”目标约束下应对气候变化的中长期财政政策研究 被引量:61
9
作者 陈诗一 祁毓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3,共19页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公共政策体系中的关键性制度安排,财政政策在其中如何发挥基础性和支柱性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文献、理论和经验素材,系统性探讨气候变化与公共财政之间的...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公共政策体系中的关键性制度安排,财政政策在其中如何发挥基础性和支柱性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文献、理论和经验素材,系统性探讨气候变化与公共财政之间的关系。气候变化的财政影响会最终反映到财政行为、财政成本和财政关系上,财政系统在面临气候变化冲击时具有“自动稳定器”的适应性和启动“相机抉择”的主动性,这蕴含着财政政策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和灵活性的治理逻辑。未来需要进一步将气候变化或相关环境因素纳入财政政策框架中,瞄准“减缓”和“适应”两个关键环节,对现有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投融资政策、政府预算制度、政府采购政策和生态补偿政策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改革,突出财政政策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治理”功能,加强财政政策工具之间及其与其他公共政策的协调和协同,放大财政政策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治理”效能。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财政政策的定位、作用和影响,为更好地发挥现代财政制度在生态文明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和重要支柱作用提供依据,为构建生态财政治理理论体系提供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双碳”目标 财政政策 政策协同 机制设计
原文传递
基于多元大数据的城市活力空间分析与影响机制研究——以杭州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58
10
作者 张程远 张淦 周海瑶 《建筑与文化》 2017年第9期183-187,共5页
城市活力是优质城市空间需求的根本,从居民实时活动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城市活力空间的变化规律与影响机制,对城市设计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多元大数据,尝试利用数据的实时优势建立基于空间使用强度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以杭州中心... 城市活力是优质城市空间需求的根本,从居民实时活动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城市活力空间的变化规律与影响机制,对城市设计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多元大数据,尝试利用数据的实时优势建立基于空间使用强度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以杭州中心城区为例,分析居民活动的时空间特征及相对动态变化,通过构建评价指标界定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活力空间,结合业态POI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出城市活力空间的变化规律及关联因素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大数据 时空间特征 城市活力空间 变化规律 影响机制
下载PDF
基于要素视角的城乡关系演化理论分析 被引量:52
11
作者 杜国明 刘美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98-1309,共12页
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是城乡关系演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论文基于城乡地域系统理论,从要素视角深入揭示城乡关系的本质与内涵,厘清城乡关系演化阶段及其特征,进而提... 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是城乡关系演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论文基于城乡地域系统理论,从要素视角深入揭示城乡关系的本质与内涵,厘清城乡关系演化阶段及其特征,进而提出其调控机制。主要结论有:(1)城乡关系是城乡人口关系、土地关系、经济关系等关系的集中体现,产生的根源在于城乡之间的功能差异性与互补性,表征是城乡间要素的流动;(2)从分化到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演化过程一般分为城乡分化、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和城乡一体化4个阶段,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城乡要素流动的类型、方向、方式、强度及自由度等具有明显差异;(3)在经济机制和政治机制的作用下,多种要素的流动不断推动着城乡关系的演进,城乡关系的调控亦应不断完善和优化经济机制和政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系 演化 要素流动 调控机制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差异及空间演化 被引量:47
12
作者 刘晨光 乔家君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29-1339,共11页
研究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对揭示其经济差异的驱动机制和实现黄河流域农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Geo DA和GIS软件,结合ESDA-GIS空间分析法,深... 研究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对揭示其经济差异的驱动机制和实现黄河流域农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Geo DA和GIS软件,结合ESDA-GIS空间分析法,深入分析了1990-2013年黄河流域332个县级行政单元农村经济的差异及其空间演化。结果表明:(1)近20多年来,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整体水平不断上升。高及较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且呈团状集聚,中等水平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传统的农牧区,低及较低水平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源头及周边地区。空间格局以高水平区为中心,逐渐向周边低水平区扩散,分层现象较明显;(2)1990年以来,黄河流域农村经济的空间集聚效应呈逐渐增强态势,以显著高—高和显著低—低类型区为主且稳定性较强,而显著高—低和显著低—高类型区则较少;(3)区位、产业结构和政策是导致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经济 经济差异 空间演化 驱动机制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机制构建——基于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 被引量:40
13
作者 周兵 徐爱东 《软科学》 CSSCI 2008年第7期84-87,共4页
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之间的演变机制进行研究,沿引传统的理论思路,建立了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作用机制模型和实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从理论上,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因劳动力的转移而变化,但是实... 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之间的演变机制进行研究,沿引传统的理论思路,建立了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作用机制模型和实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从理论上,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因劳动力的转移而变化,但是实际我国各产业的劳动力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用机制不明显,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不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演变机制 模型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变化过程与机制分析 被引量:40
14
作者 刘红玉 白云芳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0-818,共9页
以整个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域,综合利用遥感、GIS技术、DEM和野外调查成果,系统分析了湿地资源变化的一般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①若尔盖高原湿地主要分布在高原内部海拔3380~3550m的丘陵区域,并且呈现出与草地相间分布的空间格局;②自2... 以整个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域,综合利用遥感、GIS技术、DEM和野外调查成果,系统分析了湿地资源变化的一般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①若尔盖高原湿地主要分布在高原内部海拔3380~3550m的丘陵区域,并且呈现出与草地相间分布的空间格局;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湿地排水和泥炭开采活动,湿地面积萎缩了62%,典型区域达到88%左右;③典型区域植物群落调查表明,该区湿地生态系统发生了严重退化;④过度放牧加速了生态系统退化的程度,导致啮齿类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大;⑤湿地资源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对区域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威胁,是区域环境变化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资源 变化过程 机制 若尔盖
下载PDF
中药材干燥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变化规律与机制分析 被引量:39
15
作者 喻芬 万娜 +4 位作者 李远辉 王学成 伍振峰 刘振峰 杨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144-2153,共10页
所谓"药材好,药才好"。干燥是中药材采收后产地加工过程不可或缺的关键操作单元之一,但由于中药材在干燥过程受温度影响,极易引起外观性状、有效成分及生物活性的转变,直接影响到中药材的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因此,了解干燥... 所谓"药材好,药才好"。干燥是中药材采收后产地加工过程不可或缺的关键操作单元之一,但由于中药材在干燥过程受温度影响,极易引起外观性状、有效成分及生物活性的转变,直接影响到中药材的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因此,了解干燥过程中药材质量变化机制,全面分析中药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在干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对指导中药材干燥具有重要意义。以中药材干燥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为分析视角,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综述了干燥工艺对中药材理化性质改变的原因和作用机制。以期为中药材干燥工艺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进而保障中药材品质。也为中药材干燥工艺和装备的进一步研究、设计和创新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干燥 理化性质 变化规律 变化机制
原文传递
制度变迁与内生经济增长 被引量:28
16
作者 潘慧峰 杨立岩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4-83,共10页
本文将制度变迁引入了内生增长模型,刻画了制度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求解了社会计划者问题的均衡解,并对解的经济含义进行了讨论。模型的基本结论是,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可以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本来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 制度变迁 经济增长 机制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地区农牧业生产力影响机制与模拟 被引量:22
17
作者 周广胜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7-52,共6页
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全球变化的反应及其反馈作用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最终研究目标。农牧交错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牧交错带地区农牧业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建立农牧业地区生产力的预测模型... 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全球变化的反应及其反馈作用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最终研究目标。农牧交错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牧交错带地区农牧业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建立农牧业地区生产力的预测模型,给出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农牧业生产力的变化图景,找出应对的策略与途经,不仅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该地区的植物生产力,促进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农业地区和牧业地区,特别是占国土面积超过1/2的干旱、半干旱区与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示范作用。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中国关于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拟注重以陆地样带研究为手段,以农牧交错带为研究核心进行各学科计划间的交叉与集成,提出应加强研究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脆弱地区 农牧业 生产力机制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宁夏暴雨日数的变化 被引量:32
18
作者 陈晓光 郑广芬 +1 位作者 陈晓娟 张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2期85-90,共6页
根据宁夏夏季暴雨日数资料、银川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宁夏暴雨日数的变化规律和成因。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后年暴雨日数明显增多,6、7月白昼和夜间的暴雨日数增加,8月白昼的暴雨日数增加而夜间的减少。成因分... 根据宁夏夏季暴雨日数资料、银川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宁夏暴雨日数的变化规律和成因。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后年暴雨日数明显增多,6、7月白昼和夜间的暴雨日数增加,8月白昼的暴雨日数增加而夜间的减少。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后7、8月白天的大气潜在不稳定性增强,夜间的大气潜在不稳定性7月增强而8月减弱,造成了银川上空大气温度垂直结构的日变化明显,导致了宁夏暴雨日数的增多和暴雨的日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暴雨日数 大气环流 成因 宁夏
下载PDF
高山林线形成机理及植物相关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9
作者 李明财 罗天祥 +1 位作者 朱教君 孔高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583-5591,共9页
高山林线作为极端环境条件下树木生存的界限,由于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高山林线形成机理以及林线地带植物相关生理生态学特性成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植被动态变化的出发点。对于高山林线形成... 高山林线作为极端环境条件下树木生存的界限,由于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高山林线形成机理以及林线地带植物相关生理生态学特性成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植被动态变化的出发点。对于高山林线形成机理研究主要关注两方面问题:(1)林线地带外界环境如何限制乔木生长和分布,其内在机理如何;(2)灌木及草本相对于乔木在林线地区有哪些生存优势,从乔木到灌木及草本生活型演变的功能及意义如何。综述了当前高山林线形成机理及相关生理生态特性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尽管温度(尤其是生长季低温)在全球尺度上能解释大部分高山区域林线的分布,但树木生长和生存受限的内在机理并没有弄清楚,目前主要存在"碳受限"以及"生长受限"假说两大争论焦点。另外,理论上受温度控制的高山林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出不同的模式,表明全球变化对林线分布和植被生长影响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影响林线地区植被生长的多种生理生态学过程,比如水分及养分利用过程,以及从乔木到灌木及草本生活型演变的功能意义,从而为林线形成机理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更好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林线 气候变化 形成机理 生理生态过程 生活型演变
下载PDF
城镇化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20
作者 罗鑫玥 陈明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84-997,共14页
全球范围内正经历显著的城镇化过程,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尤为迅速。城镇化过程带来城市大发展和人口大规模集聚,生产生活方式改变,温室气体和污染排放等变化。随着全球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断增强和显著。主要... 全球范围内正经历显著的城镇化过程,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尤为迅速。城镇化过程带来城市大发展和人口大规模集聚,生产生活方式改变,温室气体和污染排放等变化。随着全球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断增强和显著。主要从城镇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城镇化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机理两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城镇化引起区域增温和城市热岛效应,高温热浪、强降水等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增大,还导致城市洪水风险增加。城镇化进程中污染物排放的增加是空气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城镇化还通过改变城市气象对空气质量产生间接影响。城镇化对相对湿度、风速、日照、云量等气候要素具有重要影响。城镇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通过下垫面改变、温室气体与污染排放、人为热排放与城市高热容量3个方面实现。城镇化不仅直接作用于区域/局地气候,而且通过促进全球气候变化间接作用于区域/局地气候,因此城镇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和区域的多尺度叠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气候变化 影响 机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