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气候变化对3种草原植物群落混合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72
1
作者 王其兵 李凌浩 +1 位作者 白永飞 邢雪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74-679,共6页
应用海拔引起的自然温度梯度作为气候变化研究的替代系统 ,结合网袋法 ,目的在于评价气候变化对草甸草原、羊草 (L eymus chinensis)草原和大针茅 (Stipa grandis)草原混合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 :较之当前气候 ,在气温升... 应用海拔引起的自然温度梯度作为气候变化研究的替代系统 ,结合网袋法 ,目的在于评价气候变化对草甸草原、羊草 (L eymus chinensis)草原和大针茅 (Stipa grandis)草原混合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 :较之当前气候 ,在气温升高 2 .7℃ ,降水基本保持不变的气候变化情景下 ,3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分别提高了 15 .38%、35 .83%和 6 .6 8% ;而在温度升高 2 .2℃或更高 ,降水降低 2 0 %或更高的气候变化情景下 ,各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将降低。此外 ,各种凋落物的分解动态对所模拟的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不同 ,但没有发现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凋落物本身 C、N、C/ N间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海拔梯度 凋落物 草原植物群落
下载PDF
中国东北样带的梯度分析及其预测 被引量:52
2
作者 张新时 高琼 +3 位作者 杨奠安 周广胜 倪健 王权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7年第9期785-799,共15页
陆地样带研究已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与热点。中国东北样带(NECT)已被列为IGBP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之一。该样带在东经112°与130°30'之间沿北纬43°30'设置,长约1600km,是一条中纬度... 陆地样带研究已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与热点。中国东北样带(NECT)已被列为IGBP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之一。该样带在东经112°与130°30'之间沿北纬43°30'设置,长约1600km,是一条中纬度温带以降水为驱动因素的梯度,具有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向温带草原的3个亚地带——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的空间系列。该样带上有4个生态实验站。在大量的固定样地、实验调查研究资料与数据的基础上给出了样带的初步梯度分析及在全球变化图景下的预测,包括其地理位置、设置意义、地形地貌、气候梯度、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格局,一个遥感数据驱动的模型和NPP模型在整个样带上运行过。今后NECT将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C、N、P等与痕量气体CO_2、CH_4等)、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全球植被模型(DGVM)以及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应用等方面得到加强,将成为我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与其它IGBP核心项目研究的前沿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圈 陆地样带 梯度分析 中国东北样带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草甸草原土壤氮素矿化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4
3
作者 王其兵 李凌浩 +1 位作者 白永飞 邢雪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87-692,共6页
用盖顶 PVC管法 ,将锡林河流域中 146 9m高海拔处的草甸草原原状土柱分别移植到海拔 1187m、96 0 m的低海拔处培养 ,用以研究温度变化对土壤氮素的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和净矿化速率的可能影响。经过一个生长季培养后的测定结果表明 ... 用盖顶 PVC管法 ,将锡林河流域中 146 9m高海拔处的草甸草原原状土柱分别移植到海拔 1187m、96 0 m的低海拔处培养 ,用以研究温度变化对土壤氮素的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和净矿化速率的可能影响。经过一个生长季培养后的测定结果表明 :从高海拔到低海拔 ,实验所选择的 3个地点的年均气温分别为 - 0 .5℃、2 .2℃和 4.4℃ ,受此不同气温的影响 ,移植到这 3个地点的草甸草原土壤氮素的净氨化速率分别为 0 .0 5 mg N.kg- 1 .m- 1 ,0 .13mg N.kg- 1 .m- 1和 1.0 9mg N.kg- 1 .m- 1 ;净硝化速率分别为 0 .0 5 mg N.kg- 1 .m- 1 ,0 .76 mg N.kg- 1 .m- 1和 0 .2 6 mg N.kg- 1 N.m- 1 ;净矿化速率分别为 0 .10 m g N.kg- 1 .m- 1 ,0 .89mg N.kg- 1 .m- 1和 1.35 mg N.kg- 1 .m-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草原 温度变化 土壤移植 土壤氮素 矿化作用
下载PDF
芦芽山阳坡不同海拔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4
4
作者 张文涛 江源 +2 位作者 王明昌 张凌楠 董满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6481-6488,共8页
为研究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状况,选取芦芽山阳坡的3个海拔高度建立了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的树轮宽度年表。年表的统计参数表明,3条年表均为研究气候信息的可靠资料。结果表明,芦芽山阳坡华北落叶松的径向生长... 为研究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状况,选取芦芽山阳坡的3个海拔高度建立了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的树轮宽度年表。年表的统计参数表明,3条年表均为研究气候信息的可靠资料。结果表明,芦芽山阳坡华北落叶松的径向生长和生长与气候的关系均具有海拔差异,中海拔(2440 m)和高海拔(2540 m)的华北落叶松具有相似年际生长变化,而二者均与低海拔(2330 m)华北落叶松的年际生长不同。低海拔华北落叶松的生长与4月平均气温和上一年11月降水量显著负相关,而中海拔和高海拔的生长均与上一年10月平均气温和6月降水量显著负相关。通过年表与气候因子之间的滑动相关分析发现,3个海拔高度华北落叶松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均不稳定,生长与气温条件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是随着气温升高而出现的。气温的升高引起了华北落叶松生长与气温因子关系的海拔差异,以及径向生长的海拔差异。这一结果对于气候变化对植被垂直梯度影响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树木年轮 海拔梯度 芦芽山 华北落叶松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气候梯度变化对比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牛赟 刘贤德 +2 位作者 敬文茂 雷军 车宗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6-91,共6页
试验利用祁连山北坡沿海拔梯度布设的气象站的多年观测数据,采取差值对比方法,研究山地垂直气候带的空间梯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祁连山北坡海拔每升高100m,年均气温降低约0.52℃,≥0℃和≥10℃的年均积温分别降低147.8℃和160.6℃;在海... 试验利用祁连山北坡沿海拔梯度布设的气象站的多年观测数据,采取差值对比方法,研究山地垂直气候带的空间梯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祁连山北坡海拔每升高100m,年均气温降低约0.52℃,≥0℃和≥10℃的年均积温分别降低147.8℃和160.6℃;在海拔1 700~3 300m区间内,海拔每升高100m,年均降水量增加约17.41mm;在海拔3 300~3 800m区间内,海拔每升高100m,年均降水量减少约30.21mm;海拔每升高100m,年均土温降低约0.8℃,生长季节土壤含水量递增约5.13%.年均无霜期减少量是海拔增加量的0.065 9倍.和过去比,近10a来祁连山北坡气温、积温、地温呈波动性变化,略有升高,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也呈波动性变化,但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北坡 气候变化 海拔梯度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黄河流域中段植被覆盖时空分异特征——以延安市为例 被引量:15
6
作者 韩磊 火红 +4 位作者 刘钊 赵永华 朱会利 陈芮 赵子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81-1592,共12页
植被恢复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深入研究植被的时空分异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4期Landsat TM/OLI为遥感数据源,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运用转移矩阵、地学信息图谱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1988—2018年... 植被恢复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深入研究植被的时空分异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4期Landsat TM/OLI为遥感数据源,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运用转移矩阵、地学信息图谱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1988—2018年黄河流域中段延安市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地形数据,利用地形分布指数分析高程、坡度上植被覆盖的空间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延安市植被覆盖呈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植被覆盖受政策影响而大幅增高;1988—2018年,延安市植被变化模式以持续向好和稳定不变为主导,有50%的区域植被覆盖情况改善,83%的高植被覆盖区域保持稳定。在各高程和坡度等级上,高植被覆盖的分布优势度随时间变化而增大;在各坡度等级上,植被增加百分比和植被稳定性随坡度增加而增大。延安不同等级植被覆盖的迁移方向与植被覆盖整体的迁移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向北偏西转移。延安植被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北部植被覆盖状况仍待提高,优化植被类型和结构是未来植被建设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地形梯度 地学信息图谱
原文传递
基于Cauchy分布的红外视频运动目标检测 被引量:10
7
作者 明英 蒋晶珏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71,共7页
基于柯西分布统计模型和梯度信息,提出了一种用于热成像(红外)图像序列中行人目标检测的统计背景剔除方法.它不依赖传统红外行人检测方法的"热场"(hot-spot)假设(即认为人体区域总比周围环境热),而是用一种快速动态背景的重... 基于柯西分布统计模型和梯度信息,提出了一种用于热成像(红外)图像序列中行人目标检测的统计背景剔除方法.它不依赖传统红外行人检测方法的"热场"(hot-spot)假设(即认为人体区域总比周围环境热),而是用一种快速动态背景的重建方法建立初始化背景Gaussian模型,简化了Cauchy分布的参数估计问题.基于Gauchy分布的背景剔除被首先用来识别局部兴趣区域(Regions-Of-Interest,ROI).在每个兴趣区域将当前图像和背景图像的梯度信息组合成一个梯度图.对梯度图进行各向异性滤波和运用最大类间方差法进行自适应阈值处理后获得行人目标区域.经多组实验及与其他方法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对热成像红外视频人体目标的位置和形状实现了较精确的检测,对环境、时间变化、极性翻转、"晕轮"效应等产生的影响,以及背景中杂波的干扰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 智能视觉监视 变化检测 背景建模 柯西分布 梯度
下载PDF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s in Particle-Size Fractions as Affected by Slope Gradient and Land Use Change in Hilly Regions,Western Iran 被引量:12
8
作者 Parisa Mokhtari KARCHEGANI Shamsollah AYOUBI +1 位作者 Mohammad Reza MOSADDEGHI Naser HONARJO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1期87-95,共9页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opography and land use changes on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particulate total nitrogen(PTN),organic carbon(OC) and total nitrogen(TN)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opography and land use changes on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particulate total nitrogen(PTN),organic carbon(OC) and total nitrogen(TN)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ize primary particle fractions in hilly regions of western Iran.Three popular land uses in the selected site including natural forest(NF),disturbed forest(DF) and cultivated land(CL) and three slope gradients(0-10 %,S1,10-30 %,S2,and 30-50%,S3) were employed as the basis of soil sampling.A total of 99 soil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the 0-10 cm surface layer in the whole studied hilly region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C in the forest land use in all slope gradients was considerably more than the deforested and cultivated lands and the highest value was observed at NF-S1 treatment with 9.13%.The values of PT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forest land use and in the down slopes(0.5%) than in the deforested and cultivated counterparts and steep slopes(0.09%) except for the CL land use.The C:N ratios in POC fraction were around 17-18 in the forest land and around 23 in the cultivated land.In forest land,the silt-associated OC was highest among the primary particles.The enrichment factor of SOC,EC,was the highest for POC.For the primary particles,EC of both primary fractions of silt and clay showed following trend for selected land uses and slope gradients:CL> DF> NF and S3 > S2> S1.Slope gradient of landscap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OC and TN cont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silt and clay particles,whereas higher OC and TN contents were observed in lower positions and the lowest value was measured in the steep slopes.Overal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ative forest land improves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and can reduce the carbon emission and soil erosion especially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s with high rainfall in west of Ir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Soil organic carbon Slope gradient Physical fractionation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下载PDF
1961-2016年乌鲁木齐河流域气温和降水垂直梯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开明 钟晓菲 +3 位作者 姜烨 李佳宁 李林凤 周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7-615,共9页
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高山区和平原区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对该流域气温和降水垂直梯度变化的研究,有利于了解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作用过程。利用乌鲁木齐河流域6个气象观测站数据,分析研究了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气温和降水及其倾向率与海... 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高山区和平原区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对该流域气温和降水垂直梯度变化的研究,有利于了解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作用过程。利用乌鲁木齐河流域6个气象观测站数据,分析研究了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气温和降水及其倾向率与海拔的关系,以及不同月份气温和降水随海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6年间,乌鲁木齐河流域气温和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乌鲁木齐站气温和降水倾向率分别为0.189℃·(10a)-1和28.83 mm·(10a)-1,大西沟站气温和降水倾向率分别为0.268℃·(10a)-1和18.85 mm·(10a)-1;气温和降水与海拔关系密切,随海拔降低气温逐渐升高,而降水呈减少趋势;高海拔区气温升温倾向率总体大于低海拔区,降水倾向率随高度增加而明显增加;月气温变化速率随海拔升高呈"钟"形分布,并在5-8月达到最大;月降水变化速率随海拔变化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上升,并在5-8月达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流域 气候变化 梯度变化 气温 降水
下载PDF
超化井田二1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定量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曹代勇 刘钦甫 +4 位作者 彭苏萍 贺日兴 穆宣社 施先忠 张守仁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8-32,共5页
超化井田二1煤层空间展布具有分带性、定向性、等距性和岛列性等基本规律。趋势面分析揭示了井田尺度煤厚变化的主体特征;方向梯度和滑动窗口变异系数分析是对煤厚变异性定量描述的一种新参数。
关键词 煤层厚度 方向梯度 变化规律 定量研究
下载PDF
藏北高原高寒草甸水分利用效率与环境温湿度的关系 被引量:11
11
作者 沈振西 付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59-1263,共5页
定量化高寒草甸水分利用效率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有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水分利用能力的影响。基于相关分析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2010—2014年藏北高原3个海拔高度(4 300、4500、4 700 m)上的高寒草甸的水分利用效... 定量化高寒草甸水分利用效率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有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水分利用能力的影响。基于相关分析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2010—2014年藏北高原3个海拔高度(4 300、4500、4 700 m)上的高寒草甸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土壤温度、空气温度、土壤湿度、空气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亏缺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变异。相关分析表明,水分利用效率与土壤温度、空气温度、饱和水汽压亏缺存在正相关关系,与空气相对湿度存在负相关关系。多重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共同解释了海拔4 300 m处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异,其中土壤温度的贡献最大;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则分别解释了海拔4 500 m和4 700 m处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异。因此,环境温度主导着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化,且暖干化的气候变化可能会提高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水分的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水分利用效率 藏北高原 气候变化 海拔梯度
下载PDF
Estimating aboveground biomass of Pinus densata-dominated forests using Landsat time series and permanent sample plot data 被引量:9
12
作者 Jialong Zhang Chi Lu +1 位作者 Hui Xu Guangxing Wa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689-1706,共18页
Southwest China is one of three major forest regions in China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arbon sequestration.Accurate estimations of changes in aboveground biomass are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forest carbon cyc... Southwest China is one of three major forest regions in China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arbon sequestration.Accurate estimations of changes in aboveground biomass are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forest carbon cycling and promoting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Southwest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lex topographic features and forest canopy structures,complicating methods for mapping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its dynamics.The integration of continuous Landsat images and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data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develop a long-term monitoring program of forest aboveground biomass dynamics.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using historical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plot data and Landsat TM timeseries images.This method was formulated by comparing two parametric methods:Linear Regression for Multiple Independent Variables(MLR),and 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PLSR);and two nonparametric methods:Random Forest(RF)and Gradient Boost Regression Tree(GBRT)based on the state of forest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change models.The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mapped Pinus densata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its changes over time in Shangri-la,Yunnan,China.Landsat images and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data were acquired for 1987,1992,1997,2002 and 2007.The results show that:(1)correlation and homogeneity texture measures were able to characterize forest canopy structures,aboveground biomass and its dynamics;(2)GBRT and RF predicted Pinus densata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its changes better than PLSR and MLR;(3)GBRT was the most reliable approach in the estimation of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its changes;and,(4)the aboveground biomass change models showed a promising improvement of prediction accuracy.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GBRT state and change models developed using temporal Landsat and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data provides the potential for developing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 long-term mapping and monitoring program of forest aboveground bioma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biomass change gradient Boost Regression Tree LANDSAT MULTI-TEMPORAL images PERMANENT sample PLOTS PINUS densata Shangri-La China
下载PDF
海拔梯度上青海云杉径向生长与气候关系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雷静品 封晓辉 +2 位作者 施征 白登忠 肖文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518-2529,共12页
以祁连山北坡海拔2 700m(分布下限)、3 000m(中部)和3 300m(分布上限)的青海云杉为研究对象,采用长短两种不同步长的样条函数去趋势对1952~1980年和1981~2009年两个时段青海云杉径向生长与气候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青海云杉年轮... 以祁连山北坡海拔2 700m(分布下限)、3 000m(中部)和3 300m(分布上限)的青海云杉为研究对象,采用长短两种不同步长的样条函数去趋势对1952~1980年和1981~2009年两个时段青海云杉径向生长与气候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青海云杉年轮中包含的不同频率生长趋势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海拔梯度上的差异,探讨海拔梯度上气候变化对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海拔升高,限制青海云杉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从降水转变为温度,不同时期的限制因子也发生变化。(2)在海拔2 700m处,上一年12月份平均温度与青海云杉生长的关系发生了分异,小步长的样条函数得到的年表中保留了较多降水信号;海拔3 000m处青海云杉径向生长与上年9月份降水量、平均温度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海拔3 300m处青海云杉生长与当年夏季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在后一时段相关关系不显著,与当年春季、夏季的平均温度相关关系不稳定,大步长的样条函数得到的年表中表现出温度与生长关系的分异,且不同海拔青海云杉径向生长的降水量制约趋势变得明显。研究表明,祁连山北坡青海云杉与气候的关系在海拔梯度上存在差异,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存在差异,水分的限制作用随着温度的逐年升高逐渐突出;采用不同步长的样条函数去趋势可以在年表中保留不同的气候信息,从而对分异现象分析结果产生影响,选择合理步长的样条函数进行去趋势才能得到合理准确的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海拔 去趋势 分异问题 青海云杉 年轮
下载PDF
中国草地覆盖度时空动态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洋洋 任涵玉 +5 位作者 章钊颖 张伟 张志新 巴桑·参木决 王亦波 温仲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1-230,242,共11页
为了探究近几十年来中国草地覆盖度的动态变化,基于多源遥感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模拟分析了1982—2016年中国草地覆盖度的时空动态格局,并从植被类型、地形要素、气候区及气候变化等角度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5 a间中国草... 为了探究近几十年来中国草地覆盖度的动态变化,基于多源遥感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模拟分析了1982—2016年中国草地覆盖度的时空动态格局,并从植被类型、地形要素、气候区及气候变化等角度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5 a间中国草地覆盖度平均值为36.21%,呈极显著增加趋势(0.12%/a)。高山亚高山草甸、坡面草地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草地覆盖度的增加对于中国草地恢复具有重要贡献。草地覆盖度随海拔的升高呈降低趋势,DEM<500 m及3500 m<DEM两个梯度上的草地覆盖度增长率较高。年际变化上,东南坡、西北坡和西南坡草地覆盖度增加率较高。空间上,草地覆盖度与气温呈现显著正相关的区域集中在新疆中部、西藏西部及青海省南部,而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的区域集中在新疆中部和北部、西藏南部及内蒙古中东部地带。高山亚高山草甸、坡面草地及高山亚高山草地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主要受气温控制,而平原草地、荒漠草地和草甸覆盖度的增加主要依赖于降水。干旱区草地覆盖度的限制因子为降水,而湿润地区草地覆盖度受气温控制。中国低海拔地区草地覆盖度对气温、降水依赖性均较强,这种依赖性随海拔升高减弱,中海拔地区草地生长主要依赖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覆盖度 不同气候区 气候变化 海拔梯度 坡向梯度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变绿的定量贡献 被引量:6
15
作者 许丽 高光耀 +4 位作者 王晓峰 陈永喆 周潮伟 王凯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7274-7283,共10页
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的生态恢复使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发生了显著变化,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对于旱区生态系统管理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变化影响因素的时间动态(2000年大规模生态恢... 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的生态恢复使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发生了显著变化,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对于旱区生态系统管理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变化影响因素的时间动态(2000年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和空间异质性(沿干旱梯度)仍需进一步的定量研究。基于多源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81-2018年中国北方旱区气候和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量化了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并分析其在干旱梯度上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1981-2018年期间,中国北方旱区的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增加速率为(0.0037±0.0443)a^(-1),且增加速率沿干旱梯度增大。2000年前仅10.46%(P<0.05)的地区显著变绿,而2000年后达到36.84%,且植被变绿主要归因于非树木植被。(2)2000年后降水对植被变绿的正效应在不同干旱梯度均增加,而在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温度对植被变绿由正向促进转为负向抑制,而辐射在干旱区由负效应转向正效应。(3)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均主导着植被的动态,贡献率分别为96.07%和73.72%,人类活动的贡献在2000年后进一步增强(从3.93%增加到26.28%),且沿着干旱梯度而增加,其中人类活动对植被变绿的贡献在半干旱地区增加最显著(+0.0289 m^(2)m^(-2)a^(-1),P<0.05)。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旱区的植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绿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随机森林模型 干旱梯度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近15 a乌梁素海流域植被动态变化 被引量:7
16
作者 燕守广 李海东 +1 位作者 方颖 汪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58-963,共6页
以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SPOT-VGT NDVI、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气象数据,分析了1999—2013年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海拔效应,并结合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探讨了流域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流域植... 以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SPOT-VGT NDVI、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气象数据,分析了1999—2013年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海拔效应,并结合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探讨了流域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流域植被覆盖度总体较低,NDVI多年平均值仅为0.213;1999—2013年乌梁素海流域94.8%的区域植被覆盖呈明显增加趋势,2013年NDVI年平均值比1999年增加22.4%;乌梁素海流域的植被覆盖表现为随高程增加而减少的趋势,1999—2013年NDVI年变化率随高程的变化趋势显著,仅在海拔梯度1 000 m处出现显著减小趋势(Mann-Kendall检验的统计值Z<-1.64),在其余海拔高度均呈显著增加趋势(Z>1.64);1999—2013年乌梁素海流域NDVI年平均值变化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植被覆盖 海拔梯度 NDVI 内蒙古
下载PDF
两种修复方式对青藏高原取弃土场修复后草地盖度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科 汪正芸 +2 位作者 李育庆 郑天立 胡健波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2499-2506,共8页
以公路工程建设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深刻影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为探索不同修复方式对丧失主要功能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效果,选择青海省共玉高速旁因修路产生并经修复的取弃土场为研究对象,使用VegCover软件测定草地... 以公路工程建设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深刻影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为探索不同修复方式对丧失主要功能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效果,选择青海省共玉高速旁因修路产生并经修复的取弃土场为研究对象,使用VegCover软件测定草地盖度,探讨了两种不同修复方式(种草法和草皮移植法)修复后青藏高原上低海拔(3012和3335m)、中海拔(4229和4302m)和高海拔(4433和4577m)样地的草地盖度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使用草皮移植修复后的草地盖度(42.3%)显著高于使用种草法修复的草地盖度(16.8%)(P<0.05);使用种草法修复的草地盖度随海拔增加显著降低(P<0.05),而使用草皮移植修复的草地盖度在不同海拔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修复方式下草地盖度的自然对数响应比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r=0.37,P<0.05)。研究结果说明,采用草皮移植法对于高寒草地群落盖度的修复效果优于种草法,种草法不适用于青藏高原高海拔区域取弃土场草地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海拔梯度 草地盖度 高寒草地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珠海市景观变化梯度分异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一鹏 孙皓铭 +1 位作者 郭泺 丁超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3-129,共7页
以珠海市为研究对象,以遥感影像、野外调查和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在ArcGIS支持下,建立以城市中心区为起点的17个辐射状环带,并在主城区设置不同方向的两个空间样带,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和空间梯度分析方法,分析了珠海市全区与主城区空间格局... 以珠海市为研究对象,以遥感影像、野外调查和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在ArcGIS支持下,建立以城市中心区为起点的17个辐射状环带,并在主城区设置不同方向的两个空间样带,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和空间梯度分析方法,分析了珠海市全区与主城区空间格局总体特征、景观空间梯度变化规律,分析城市化效应。结果表明,近15年来城乡建设用地、道路和林地的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农田、裸地,水体、灌丛和滩涂等类型面积减小,证明了城市化效应的扩大;随着空间样带由中心城区向外围移动,各景观类型随梯度带的变化较为复杂,特别是城区的两个样带上建设用地面积均逐渐下降,农田面积上升,表明了城市化的梯度性和方向性;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样带的时空梯度差异较大。15年来珠海城市主城区扩展至中心城区向西北方向10 km和向西南方向12 km的范围内。通过研究区景观时空梯度分异特征的分析,能够定量化研究城市化梯度的扩展及城市结构的变化,对于城市的管理、资源的恢复与保护工作具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景观变化 梯度分析 空间异质性 城市化
下载PDF
基于视觉的车辆侧后方道路图像检测技术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志强 宋世亮 +1 位作者 汪澎 仲晶晶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800-2803,共4页
针对车辆在换道过程中易发生碰撞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针对车辆侧后方包括盲点区域在内的道路图像的检测算法。该算法对车辆侧后方车道线分为内外两侧进行分析,解决了因摄像机安放位置所产生的感兴趣区域不对称问题。利用基于梯度特征的阴... 针对车辆在换道过程中易发生碰撞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针对车辆侧后方包括盲点区域在内的道路图像的检测算法。该算法对车辆侧后方车道线分为内外两侧进行分析,解决了因摄像机安放位置所产生的感兴趣区域不对称问题。利用基于梯度特征的阴影检测法对接近的车辆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通过单目视觉测距和两车的几何位置关系计算两车的距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地识别本车后方的车道线和车辆,并且当两车距离在55米以内时,系统可以有效的对车距进行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道 盲点区域 感兴趣区域 梯度特征 单目视觉
下载PDF
矿山统计法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存在的问题与校正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彦伟 薛文涛 李志强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6-178,182,共4页
矿山统计法是煤矿相对瓦斯涌出量预测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采用煤矿实际相对瓦斯涌出量与开采深度的数据关系预测相对瓦斯涌出量时,计算发现AQ1018-2006《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中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随开采深度的变化梯度α计算公式(采... 矿山统计法是煤矿相对瓦斯涌出量预测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采用煤矿实际相对瓦斯涌出量与开采深度的数据关系预测相对瓦斯涌出量时,计算发现AQ1018-2006《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中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随开采深度的变化梯度α计算公式(采用多水平实际相对瓦斯涌出量资料)存在问题。针对该问题,运用最小二乘法的统计原理,推导利用多水平实际相对瓦斯涌出量计算α值的数学模型。进一步采用煤矿实际相对瓦斯涌出量数据验证该公式的正确性,为应用矿山统计法预测煤矿瓦斯涌出量的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统计法 瓦斯涌出量预测 变化梯度 最小二乘法 数学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