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法对颈椎病患者颈肌力学性能及疲劳程度影响研究 被引量:50
1
作者 朱清广 房敏 +3 位作者 沈国权 姜淑云 程英武 周楠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揭示手法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作用机制。方法: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将65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与牵引组,手法组32例,其中30例获得随访,男10例,女20例;年龄30~65岁,平均(42.31±13.23)岁;平均病程(12.40±6.23)... 目的:揭示手法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作用机制。方法: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将65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与牵引组,手法组32例,其中30例获得随访,男10例,女20例;年龄30~65岁,平均(42.31±13.23)岁;平均病程(12.40±6.23)个月;平均体重(61.21±10.23)kg。牵引组33例,其中30例获随访,男11例,女19例;年龄30~65岁,平均(45.54±14.35)岁;平均病程(13.25±6.06)个月;平均体重(62.31±10.45)kg。分别用Biodex Ⅲ system等速测试系统和TeleMyo2400T表面肌电图仪测试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和疲劳程度,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各测试1次。结果: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在60°/s角速度和120°/s角速度等速运动时,两组治疗前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比值(F/E)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PT、AP、F/E、手法组优于牵引组(P<0.05);手法组治疗前后PT、AP、F/E、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疲劳程度:两组治疗前左右两侧积分肌电(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IEMG、MPF手法组优于牵引组(P<0.05);手法组治疗前后右侧IEMG、MPF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有改善趋势。结论:手法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收缩力量、做功效率,改善颈部肌群屈肌群和伸肌群的协调能力,提高颈伸肌群的放电频率,有利于恢复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力学性能和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肌 手法 骨科 牵引术 力学 肌疲劳
下载PDF
家兔颈椎两侧肌肉平衡失调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33
2
作者 张军 齐越峰 孙树椿 《中国骨伤》 CAS 2002年第5期280-281,共2页
目的 探讨颈椎两侧肌肉平衡失调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通过外载荷力的作用 ,制作家兔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动物模型 ,测定颈椎两侧肌肉肌张力 ,并记录各组动物椎动脉血流量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受牵拉侧斜方肌、提肩胛肌、横突间肌等... 目的 探讨颈椎两侧肌肉平衡失调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通过外载荷力的作用 ,制作家兔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动物模型 ,测定颈椎两侧肌肉肌张力 ,并记录各组动物椎动脉血流量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受牵拉侧斜方肌、提肩胛肌、横突间肌等肌肉的肌张力明显高于对侧及正常组 ,模型组受牵拉侧椎动脉血流量明显低于对侧及正常组。结论 颈椎两侧肌肉平衡状态失调可使受牵拉侧颈部肌肉痉挛 ,椎动脉血流量明显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肌 椎动脉供血不足 肌肉侠衡失调
下载PDF
仰卧拔伸手法结合颈肌等长收缩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陈立 张明月 +2 位作者 兰秀芳 叶文雄 蒋静 《中医正骨》 2013年第10期17-20,23,共5页
目的:观察仰卧拔伸手法结合颈肌等长收缩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9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仰卧拔伸手法结合颈肌等长收缩锻炼治疗,Ⅱ组采用仰卧拔伸手法治疗,Ⅲ组采用电脑中频治疗仪... 目的:观察仰卧拔伸手法结合颈肌等长收缩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9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仰卧拔伸手法结合颈肌等长收缩锻炼治疗,Ⅱ组采用仰卧拔伸手法治疗,Ⅲ组采用电脑中频治疗仪结合颈肌等长收缩锻炼治疗,共治疗20 d。分别采用VAS评分法、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调查表、关节活动度测定尺及Borden氏法,从颈部疼痛、颈椎功能障碍、颈椎活动范围及颈椎曲度4个方面评价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①颈部疼痛。治疗前3组患者颈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3,P=0.878);治疗后3组患者的颈部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t=16.185,P=0.001;t=12.665,P=0.001;t=8.358,P=0.003),Ⅰ组下降程度大于Ⅱ组和Ⅲ组(P=0.001,P=0.001),Ⅱ组下降程度大于Ⅲ组(P=0.034)。②颈椎功能障碍。治疗前3组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82,P=0.351);治疗后3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下降(t=7.837,P=0.001;t=6.085,P=0.001;t=2.623,P=0.014),Ⅰ组下降程度大于Ⅱ组和Ⅲ组(P=0.001,P=0.002),Ⅱ组下降程度与Ⅲ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5)。③颈椎活动范围。治疗前3组患者在颈椎屈伸、侧弯和旋转活动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919,P=0.401;F=1.263,P=0.301;F=0.092,P=0.911)。治疗后3组患者的颈椎屈伸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t=7.565,P=0.001;t=2.086,P=0.012;t=3.166,P=0.004),Ⅰ组的增加值大于Ⅱ组和Ⅲ组(P=0.001,P=0.001),Ⅱ组的增加值大于Ⅲ组(P=0.043);治疗后Ⅰ组患者颈椎侧弯活动度较治疗前增加(t=5.298,P=0.001),其余2组患者无改善(t=0.626,P=0.536;t=0.140,P=0.401);治疗后3组患者颈椎旋转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无改善(t=1.222,P=0.232;t=1.399,P=0.172;t=0.154,P=0.879)。④颈椎曲度。治疗前3组患者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74,P=0.322);治疗后3组患者颈椎曲度较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推拿 脊柱 颈肌 等长收缩 治疗 临床研究性
下载PDF
推拿对颈椎病相关颈部肌群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蔡慧芳 罗凛 +1 位作者 付君骢 伍华兵 《中医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994-997,共4页
传统推拿疗法是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方式,以挤压摆动类、拔伸牵引类、运动关节类等手法作用于颈部肌群发挥生物力学作用,能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体征,减轻局部肌肉水肿、痉挛、炎症,恢复颈椎关节力学稳定。目前,推拿手法... 传统推拿疗法是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方式,以挤压摆动类、拔伸牵引类、运动关节类等手法作用于颈部肌群发挥生物力学作用,能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体征,减轻局部肌肉水肿、痉挛、炎症,恢复颈椎关节力学稳定。目前,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相关颈部肌群的生物力学研究逐渐深入,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对不同推拿手法力度、频率与时间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尚未形成客观、统一的标准。今后需详细记录每一种推拿手法的生物力学参数,对不同部位的手法操作进行规范,从软组织形变与力学角度、力度、频率等方面深入探究,并引入计算机有限元方法,进一步完善推拿手法,明确其作用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推拿 颈部肌群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斜方肌肌电图在肌萎缩侧索硬化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徐迎胜 郑菊阳 +2 位作者 张朔 张俊 樊东升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斜方肌肌电图在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延髓部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ALS患者、80例颈椎病患者和10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斜方肌肌电图检测,ALS组和颈椎病组同时进行胸锁乳突肌、第一骨间肌、腹直肌、胫前肌肌... 目的探讨斜方肌肌电图在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延髓部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ALS患者、80例颈椎病患者和10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斜方肌肌电图检测,ALS组和颈椎病组同时进行胸锁乳突肌、第一骨间肌、腹直肌、胫前肌肌电图检测,比较3组肌电图的差异。颈椎病组中43例患者进行手术前后斜方肌肌电图比较。结果ALS组中,病程≤8个月的患者斜方肌肌电图自发电位的出现率高于病程〉8个月者[分别为21/30(70%)和28/70(40%),χ2=7.56,P=0.004];斜方肌肌电图与胸锁乳突肌肌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S组[波幅(1086.9±152.6)μV,时限(17.2±6.5)ms,多相波23.6%±3.4%]与对照组[波幅(606.7±82.7)μV,时限(11.6±1.8)ms,多相波12.8%±2.2%;g=9.27、4.57、4.12,均P〈0.01]、ALS组与颈椎病组[术前,波幅(615.7±90.3)μV,时限(12.1±2.0)ms,多相波13.5%±2.4%]间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各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8.32、4.25、4.23,均P〈0.01)。颈椎病患者手术前后斜方肌肌电图MUAP各参数无明显变化,5例术后发现少量自发电位。结论斜方肌肌电图可作为检测ALS延髓部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辅助手段,特别是早期可见自发电位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颈椎病 肌电描记术
原文传递
牵引锻炼颈托在颈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7
6
作者 肖亮星 李友余 +1 位作者 江泽平 关宏刚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7年第5期269-273,共5页
目的探讨静力牵引下使用牵引锻炼颈托行等长收缩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的5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颈后肌群等长收缩锻炼,治疗... 目的探讨静力牵引下使用牵引锻炼颈托行等长收缩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的5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颈后肌群等长收缩锻炼,治疗组在牵引状态下使用牵引锻炼颈托进行颈部肌群等长收缩锻炼,疗程均为2周。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Vernon颈椎废用指数(VCDI)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随访3~6个月,治疗组患者病情均无进展,对照组进展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各1例。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VAS评分、VCDI均显著降低,治疗组降幅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3个月内颈椎病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安全性评价方面,治疗组6例患者首次治疗结束后下颌部出现紫红色痕迹,次日逐渐消退,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骨折、昏厥等不良反应。结论借助牵引锻炼颈托在牵引状态下行等长收缩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是颈型颈椎病保守治疗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康复 牵引术 颈肌 运动疗法 矫形外科固定装置 颈托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图电针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刘立安 王蕾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2期158-160,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探讨电针对颈椎病患者颈肌疲劳的作用机制。方法所有纳入研究的颈椎病患者,均实施电针治疗。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和1个疗程电针治疗后,分别测试患者的表面肌电图,并于1个疗程...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探讨电针对颈椎病患者颈肌疲劳的作用机制。方法所有纳入研究的颈椎病患者,均实施电针治疗。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和1个疗程电针治疗后,分别测试患者的表面肌电图,并于1个疗程前后,用简化Mc Gill疼痛问卷表评价,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表面肌电指标RMS值变化及量表评分变化分别进行组内比较。结果首次治疗前后及1个疗程前后,颈竖脊肌和斜方肌上部在头侧屈、头后伸时,RMS值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疗程前后量表各项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颈肌疲劳状况,表面肌电图作为一种无创的、客观的评价方法,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颈椎病 肌电描记术 表面肌电图 颈部肌肉
下载PDF
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对颈椎前路术后病人椎-基底动脉血流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占娜 张振杰 《全科护理》 2021年第26期3691-3693,共3页
目的:探讨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对颈椎前路术后病人椎-基底动脉血流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将125例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颈椎病病人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术后给予颈椎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探讨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对颈椎前路术后病人椎-基底动脉血流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将125例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颈椎病病人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术后给予颈椎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干预3个月。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病-目标成就量表评分(CSA-GAS)评价两组病人干预前后颈椎功能,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及颈椎活动度。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NDI评分低于对照组,CSA-G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颈椎左屈、右屈及前屈、后伸、左旋、右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可改善颈椎前路术后病人颈椎活动度及椎-基底动脉血流,提高病人颈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多角度抗阻训练 颈部肌群 颈椎前路术 椎-基底动脉血流
下载PDF
罗氏正骨法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志远 罗素兰 《当代医学》 2018年第17期184-186,共3页
"罗氏正骨"手法源自罗有明老中医的长期临床正骨经验以及中国传统医学对于骨伤科疾病的认识。在罗素兰主任的开展下,引入了现代医学对于颈椎病的新成果,总结出"正骨、正筋、正肌肉"为临证心得的理论体系。本文介绍... "罗氏正骨"手法源自罗有明老中医的长期临床正骨经验以及中国传统医学对于骨伤科疾病的认识。在罗素兰主任的开展下,引入了现代医学对于颈椎病的新成果,总结出"正骨、正筋、正肌肉"为临证心得的理论体系。本文介绍了对罗氏正骨的认识,正骨检查手法,治疗手法等对罗氏正骨进行总结,系统介绍"罗氏正骨"手法在颈椎病的诊断,治疗上中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正骨 颈椎病 正骨 正筋 正肌肉
下载PDF
颈部肌力和软组织刚度测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明 张世民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8期771-775,共5页
颈部肌肉的生物力学评价对颈椎病的诊疗有着重要意义,颈部肌力和软组织刚度测试是颈部肌肉生物力学测试的两个方面。等长肌力测试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能对3级以下的肌力进行评价,而等速肌力测试可评定关节活动在任意位置上的肌力情... 颈部肌肉的生物力学评价对颈椎病的诊疗有着重要意义,颈部肌力和软组织刚度测试是颈部肌肉生物力学测试的两个方面。等长肌力测试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能对3级以下的肌力进行评价,而等速肌力测试可评定关节活动在任意位置上的肌力情况。利用载荷-位移曲线评价局部软组织刚度时不能区分不同组织间的刚度差别,而弹性成像技术不仅能够利用图像显示不同组织的弹性差异,还可以对皮下组织和肌肉的弹性模量分别进行量化分析,但很难通过分析颈部整体的刚度来观察颈椎柔韧性的不同。总之,多种测试方法的联合运用不仅有助于颈部肌肉的生物力学评价,而且有助于有效的颈部肌肉的生物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另外,等速肌力测试和弹性成像技术更好地应用到颈部肌肉的生物力学测试上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肌肉 生物力学测试 综述文献
下载PDF
传统功法结合手法治疗下颈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晓伟 盛锋 +5 位作者 王赛娜 王志超 成磊 龚辰 吴艺 张凯维(译)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03-209,共7页
目的:观察传统功法结合手法治疗下颈段椎间盘突出症(CD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CD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接受相同的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加用传统功法,对照组加用常规颈部活动... 目的:观察传统功法结合手法治疗下颈段椎间盘突出症(CD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CD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接受相同的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加用传统功法,对照组加用常规颈部活动。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结束3个月后进行随访,统计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症状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部分颈部肌肉横截面积、脂肪浸润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相同推拿手法治疗基础上加用传统功法治疗CDH的疗效优于加用常规颈部活动,对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更为明显,且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按摩 气功 手法治疗 颈椎 椎间盘移位 生物力学 颈部肌肉
原文传递
前锯肌与颈椎旁肌在C_(5~7)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电生理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玲芬 田东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16年第4期197-198,207,共3页
目的:为了探讨前锯肌与颈椎旁肌在C_(5~7)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电生理检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C_(5~7)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50例,在肌电图检测过程中同时检测前锯肌与C_(5~7)椎旁肌,测定内容包括静息状态时自发电活动。观察比较前锯肌与... 目的:为了探讨前锯肌与颈椎旁肌在C_(5~7)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电生理检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C_(5~7)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50例,在肌电图检测过程中同时检测前锯肌与C_(5~7)椎旁肌,测定内容包括静息状态时自发电活动。观察比较前锯肌与椎旁肌自发电活动在C_(5~7)臂丛神经根性损伤中的阳性率。结果:前锯肌见到自发电活动的阳性率为97%,椎旁肌见到自发电活动的阳性率为52.4%,前锯肌在C_(5~7)臂丛神经根性损伤中的阳性率更高。讨论:前锯肌在臂丛神经C_(5~7)根性损伤电生理定位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损伤 电生理 前锯肌 颈椎旁肌
全文增补中
颈后深部肌肉纤维类型的分布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云良 刘晓萍 +2 位作者 陈伯华 夏玉军 谭金山 《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家兔和正常人颈后深部肌肉的组织化学特征和生理作用。②方法应用肌球蛋白ATP酶(ATP酶)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法,观测了大鼠(4只)、家兔(4只)和正常人(4例)颈后深部肌肉的肌纤维类型,用VI... 目的研究大鼠、家兔和正常人颈后深部肌肉的组织化学特征和生理作用。②方法应用肌球蛋白ATP酶(ATP酶)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法,观测了大鼠(4只)、家兔(4只)和正常人(4例)颈后深部肌肉的肌纤维类型,用VIDAS图像分析仪测量其横切面积。③结果ATP酶染色,颈后深部肌肉肌纤维分为Ⅰ型和Ⅱ型,横切面呈多边形或椭圆形。在大鼠、家兔和正常人,Ⅰ型纤维的数量和横切面积均显著大于Ⅱ型纤维。大鼠、家兔和人Ⅰ型和Ⅱ型纤维的横切面积依次增大。AChE染色,染色颗粒呈长椭圆形,其数量和面积以家兔较大,人次之,大鼠最小。④结论大鼠、家兔和正常人颈后深部肌肉Ⅰ型纤维多于Ⅱ型纤维,对维持颈段脊柱的生理姿势和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肌 肌肉纤维 生理作用 ATP酶 ACHE
下载PDF
汽车碰撞瞬间驾驶员颈部肌电信号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振海 李钊 +3 位作者 赵凯姝 赵会 禹慧丽 陈朝阳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66-1472,共7页
为了解驾驶员在汽车碰撞瞬间的颈部肌肉主动反应,在汽车性能模拟器上构造了具有高度虚拟现实感的汽车正碰工况,选择10名志愿者在模拟器上分别以20、50、80和100km/h时速驾驶,记录在碰撞发生时驾驶员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斜方肌的肌肉电... 为了解驾驶员在汽车碰撞瞬间的颈部肌肉主动反应,在汽车性能模拟器上构造了具有高度虚拟现实感的汽车正碰工况,选择10名志愿者在模拟器上分别以20、50、80和100km/h时速驾驶,记录在碰撞发生时驾驶员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斜方肌的肌肉电信号及其肌肉激活程度。实验结果表明,发生碰撞时,驾驶员主要工作肌群的肌肉电信号明显升高,同时,肌电信号增幅随着车速升高呈现整体增大态势。本研究揭示了汽车碰撞时驾驶员颈部肌肉力学特性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高仿生保真度的假人模型的建造和更为准确地分析乘员碰撞损伤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驾驶员 驾驶模拟器 碰撞工况 颈部肌肉 肌电信号
下载PDF
changes in muscle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chronic headache
15
作者 Nigora Kadyrkhodjayeva Anna Prokhorova Saodat Ubaydullaeva 《Life Research》 2021年第2期50-56,共7页
Objective:According to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updated in 2018,headache disorders are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in the world and impaired quality of life and lead to reduce daily activity and can be the caus... Objective:According to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updated in 2018,headache disorders are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in the world and impaired quality of life and lead to reduce daily activity and can be the cause of headache-related disability.So,we desperately need to develop new painless and minimally invasive methods to facilitate diagnos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eadache care.Methods:Our study involved 92 participants over 18 years of age with a diagnosis of primary chronic headache.Among those,36 were with chronic tension type headache,26 were with a chronic migraine,and 30 were healthy participants.All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Clinical questionnaires,instrumental data,and characteristics of headache episodes were collected from all participants.We evaluated the muscle activity of the pericranial and cervical muscl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dache to compare with healthy participants using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to determine if there is an alteration in muscle activity.Results: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data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sults between the targe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where patients with primary chronic headache had high amplitude and velocity in the studied muscles on the electromyogram.Among the participants,there was a difference in the intensity of headache attacks on the visual analog scale chronic tension type headache 5.2±1.4,chronic migraine 7.7±1.3,control group 1.6±0.7 and in the frequency of headache attacks per month chronic tension type headache 14.4±1.9,chronic migraine 17.3±2.9,the control group of participants had headache attacks of≤1 per month.Conclusion:We concluded that the patients with primary chronic headaches there are changes in the muscle activity of the pericranial and cervical muscles.In contrast to patients without chronic headaches,which,in turn,the method of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may encourage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ary chronic headache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Pericranial muscles cervical muscles visual analog scale
下载PDF
针刀“调筋治骨”法治疗颈椎病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40
16
作者 刘福水 方婷 周凡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862-2865,3094,共5页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刀作为一种新中医疗法对颈椎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基于前期颈椎病兔实验研究,从颈椎病的中医病机“筋出槽,骨错缝”理论和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理论入手,结合针刀治疗颈...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刀作为一种新中医疗法对颈椎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基于前期颈椎病兔实验研究,从颈椎病的中医病机“筋出槽,骨错缝”理论和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理论入手,结合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理论,分析针刀“调筋治骨”法治疗颈椎病的力学机制,为针刀基础研究、颈椎筋骨理论和颈椎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针刀 调筋治骨 生物力学平衡 机制
下载PDF
颈椎病患者康复疗效评价研究 被引量:29
17
作者 姜淑云 严隽陶 +3 位作者 房敏 左亚忠 龚利 孙武权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33-435,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正常人、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颈部功能和颈伸肌群力学指标在颈椎病康复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探讨颈椎病发生和康复的关键因素。方法:将63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推拿组和牵引组,30例正常人对照组,观察疼痛评分、颈部功能评分... 目的:通过研究正常人、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颈部功能和颈伸肌群力学指标在颈椎病康复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探讨颈椎病发生和康复的关键因素。方法:将63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推拿组和牵引组,30例正常人对照组,观察疼痛评分、颈部功能评分,以及颈伸肌群峰力矩的变化情况。结果:颈椎病患者与正常组相比,疼痛程度明显升高(P<0.001),颈部残障指数明显减低(P<0.001),肌肉做功能力明显减低(P<0.001)。推拿手法与牵引治疗后,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低(P<0.001),颈部残障指数得到显著改善(P<0.001),肌力得到显著改善(P<0.05)。结论:颈椎周围肌群,尤其是颈伸肌肌力变化是颈椎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作用于颈伸肌群的非手术疗法是颈椎病康复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伸肌 推拿 生物力学 康复评定
下载PDF
退变性颈椎失稳颈后深部肌肉的组织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4
18
作者 郭云良 陈伯华 +2 位作者 刘晓萍 夏玉军 谭金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5-117,共3页
目的:研究颈后深部肌肉的肌纤维型分布和横切面积,探讨其生理功能和在退变性颈椎失稳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观察正常人(4例)和退变性颈椎失稳患者(4例)颈后深部肌肉各型肌纤维的比例和结构特征,并... 目的:研究颈后深部肌肉的肌纤维型分布和横切面积,探讨其生理功能和在退变性颈椎失稳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观察正常人(4例)和退变性颈椎失稳患者(4例)颈后深部肌肉各型肌纤维的比例和结构特征,并测量肌纤维的横切面积。结果:正常人和退变性颈椎失稳患者颈后深部肌肉Ⅰ型和Ⅱ型纤维交织排列,横切面呈多边形或椭圆形,Ⅰ型纤维数量及横切面积均显著大于Ⅱ型纤维。退变性颈椎失稳患者肌纤维边界不清,横切面上可见小空泡,Ⅰ型纤维减少,Ⅱ型纤维增多。结论:颈后深部肌肉对维持颈段脊柱的生理姿势和运动起重要作用,肌纤维病理学改变是退变性颈椎失稳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 组织化学 颈椎失稳 退变性 肌肉
下载PDF
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和肌切断治疗痉挛性斜颈400例结果 被引量:24
19
作者 陈信康 林少华 +6 位作者 马安保 黄汉添 林菲 廖巍 胡子慧 梁健 李亮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 分析400例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和肌切断术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借助肌电图(EMG),CT或MRI等检查揭示参加痉挛的肌群。作者将痉挛肌分为三类,原动肌作去神经术和肌切断术,协同肌作去神经术,随从肌可不予处理。文中...  目的 分析400例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和肌切断术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借助肌电图(EMG),CT或MRI等检查揭示参加痉挛的肌群。作者将痉挛肌分为三类,原动肌作去神经术和肌切断术,协同肌作去神经术,随从肌可不予处理。文中介绍三种临床型别的手术入路。结果 手术共400例,其中272例经2~31年长期随访,总优良率为86.4%,无死亡,无重大并发症,颈向各方向运动有力,疗效最长的患者至今已31年。结论 本手术方法适用于姑息治疗无效的痉挛性斜颈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姑息治疗 痉挛性斜颈 周围神经 切断术 并发症 长期随访 EMG 结论 重大 方向
原文传递
家兔颈后肌受长期应力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武震 孙树椿 +2 位作者 刘晓化 张淳 冯俊铎 《颈腰痛杂志》 2007年第4期271-275,共5页
目的建立颈后肌受长期应力作用动物模型并进行相关研究。方法30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模型组家兔置于特制低头位框架中,低头角度为45度,每天1次,每次5小时;对照组除不低头外余条件相同。12周后分别进行颈椎X线、颈后... 目的建立颈后肌受长期应力作用动物模型并进行相关研究。方法30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模型组家兔置于特制低头位框架中,低头角度为45度,每天1次,每次5小时;对照组除不低头外余条件相同。12周后分别进行颈椎X线、颈后部红外热像图、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含量以及颈后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观察。结果模型组颈椎X线改变积分值实验后明显高于实验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模型组与对照组颈后部红外热像图有明显差异;模型组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模型组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家兔颈后肌受长期应力作用后出现颈部的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后肌 实验研究 红外热像图 氧自由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