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9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和sICAM-1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3
1
作者 刘尊敬 杨期东 +2 位作者 刘运海 黄晓松 张宁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6-329,共4页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 6 ,sICAM 1变化及临床意义 ,探讨其在脑缺血炎性病理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发病 3d以内的符合试验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 32例 ,同时收集相匹配的同期体检者 30例 ,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 6 ,sICAM 1变化及临床意义 ,探讨其在脑缺血炎性病理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发病 3d以内的符合试验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 32例 ,同时收集相匹配的同期体检者 30例 ,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 6和sICAM 1浓度。其中 11例发病 2 4h内入院的患者进行血清IL 6和sICAM 1水平动态观察 (发病第 1d ,第 3d和第 6d)。所有脑梗死患者依据发病后 4 8~ 72h的CT检查结果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 :发病 3d内 [测定时间距发病时间平均为 (4 7.4± 5 .6 )h]脑梗死患者血清IL 6浓度和sICAM 1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35 2 .1± 31.7)pg/mlvs.(135 .4± 18.3)pg/ml和 (36 3.6± 4 8.4 )ng/mlvs.(2 2 7.2± 30 .1)ng/ml,P <0 .0 1]。IL 6和sICAM 1浓度随发病后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IL 6浓度在发病第 1d[(36 4 .5± 2 9.7)pg/ml]与第 3d[[(345 .7± 2 8.9)pg/ml]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发病第 6d[(30 8.3± 2 6 .8)pg/ml]较第 3d明显降低 (P <0 .0 1) ;sICAM 1浓度在发病第 1d[(383.9± 5 6 .1)ng/ml],第 3d[(35 4 .6± 4 0 .8)ng/ml]和第 6d [(316 .7± 32 .3)ng/ml]三个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IL 6和sICAM 1浓度至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清IL-6 SICAM-1 白介素-6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光化学诱导大鼠脑皮质梗塞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红戈 张茂悦 +2 位作者 童萼塘 刘红进 乔娴 《卒中与神经疾病》 1996年第3期126-128,共3页
大鼠尾静脉注射光敏染料孟加拉红后,采用绿色激光在其颅骨表面作定向照射,形成大脑皮质区梗塞模型,对实验组大鼠进行照射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定,结果表明神经功能的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病理形态学观察亦显示照射的皮质感觉运动区呈不... 大鼠尾静脉注射光敏染料孟加拉红后,采用绿色激光在其颅骨表面作定向照射,形成大脑皮质区梗塞模型,对实验组大鼠进行照射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定,结果表明神经功能的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病理形态学观察亦显示照射的皮质感觉运动区呈不可逆的缺血损害。本文就脑梗塞模型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光化学法 动物模型 大鼠 疾病模型
原文传递
蝙蝠葛苏林碱对小鼠和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景根 皋聪 +1 位作者 李瑞 刘国卿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研究蝙蝠葛苏林碱对小鼠缺氧、急性脑缺血和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常压密闭缺氧实验,观察了蝙蝠葛苏林碱对小鼠耗氧量和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扎小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急性全脑缺血模型,观察了蝙蝠葛苏林碱对急性... 目的研究蝙蝠葛苏林碱对小鼠缺氧、急性脑缺血和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常压密闭缺氧实验,观察了蝙蝠葛苏林碱对小鼠耗氧量和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扎小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急性全脑缺血模型,观察了蝙蝠葛苏林碱对急性脑缺血小鼠死亡率的影响;电凝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了蝙蝠葛苏林碱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梗塞面积和行为障碍的影响。结果蝙蝠葛苏林碱能明显降低常压密闭缺氧小鼠整体耗氧速度,延长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明显降低急性脑缺血小鼠2h死亡率;显著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梗塞范围,明显改善行为障碍。结论蝙蝠葛苏林碱具有抗缺氧、抗脑缺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蝙蝠葛苏林碱 实验药理
下载PDF
健脾补肾活血方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25
4
作者 刘向哲 王新志 王聪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9-282,共4页
目的:评价健脾补肾活血方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具有扶正固本作用的中药健脾补肾... 目的:评价健脾补肾活血方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具有扶正固本作用的中药健脾补肾活血方,14 d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8 d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6.67%,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显效率40.0%,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1),CD8+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治疗组CD3+,CD4+,CD4+/CD8+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P<0.01),CD8+下降也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结论:具有扶正固本作用的中药健脾补肾活血方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疗效明显,并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补肾活血方 扶正固本法 脑梗死 NIHSS评分 细胞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多模式MRI指导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降低出血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林悦涵 楼敏 +3 位作者 朱仁洋 严余清 陈智才 丁美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5-671,共7页
目的:对比CT与多模式MRI指导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差异,明确多模式MRI指导溶栓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1年10月期间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包括性别、... 目的:对比CT与多模式MRI指导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差异,明确多模式MRI指导溶栓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1年10月期间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溶栓时间、基线NIHSS、血压、血糖、电解质、凝血谱和心电图,以及溶栓后CT与MRI检查等,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标准予以病因分组。结果:共113例患者接受静脉rtPA治疗,平均年龄:(66±12)岁,男性74例,占65.5%,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Scale,NIHSS)评分12.4±6.5,发病至溶栓时间:(259.7±131.7)min;溶栓后24 h复查发现,34例(30.1%)出现溶栓后出血转化,其中9例(8%)为症状性出血。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多模式MRI指导下溶栓后的出血转化风险明显减少(OR=0.599,95%CI:0.373~0.962;P=0.034)。结论:多模式MRI指导溶栓相对于CT筛查,在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显示更低的出血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缺血 药物疗法 脑梗死 药物疗法 血栓溶解疗法 多模式MRI 静脉溶栓 脑梗死 RTPA 出血转化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赛莱乐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坚 王丽华 谢汝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7-178,共2页
目的 研究赛莱乐 (丁咯地尔 )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 30例为治疗组静滴赛莱乐 2 0 0 mg,30例为对照组静滴 70 6代血浆、丹参 40 ml,每天 1次 ,持续 2周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做血液流变学、纤... 目的 研究赛莱乐 (丁咯地尔 )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 30例为治疗组静滴赛莱乐 2 0 0 mg,30例为对照组静滴 70 6代血浆、丹参 40 ml,每天 1次 ,持续 2周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做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检查。结果 赛莱乐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及生活能力等级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血液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下降 (P<0 .0 1) ,而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无明显变化。结论 赛莱乐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莱乐 丁咯地尔 脑梗死 血液流变学 药物治疗
下载PDF
山茱萸环烯醚萜苷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和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丽 李春阳 +3 位作者 赵玲 王文 张兰 李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3期201-202,f0003,共3页
目的观察山茱萸环烯醚萜苷(CIG)对大脑中动脉阻塞法(MACO)致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功能和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采用评分法检测神经功能改变,用尼氏染色的方法检测梗死灶神经元的... 目的观察山茱萸环烯醚萜苷(CIG)对大脑中动脉阻塞法(MACO)致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功能和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采用评分法检测神经功能改变,用尼氏染色的方法检测梗死灶神经元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神经症状评分明显升高,梗死灶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CIG灌胃口服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大鼠神经症状评分,增加梗死灶神经元的存活数量。结论CIG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有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环烯醚萜苷 脑梗死 神经功能评分 神经元存活
下载PDF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其酶基因多态性与老年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9
8
作者 邵燕 章成国 胡学强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其代谢酶N^(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和胱硫醚β合成酶(CBS)基因多态性与老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聚合酶链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扩增阻滞突变体系法对61...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其代谢酶N^(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和胱硫醚β合成酶(CBS)基因多态性与老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聚合酶链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扩增阻滞突变体系法对61例首次发病的老年脑梗死患者和57例对照者血浆Hcy浓度、MTHFR及CBS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脑梗死组血浆Hcy浓度[(13·07±3·96)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1·51±3·90)μmol/L](P<0·05);两组间基因型分布、纯合子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无差异;血浆Hcy浓度在MTHFR C677T、CBS G919A、CBS T833C各突变位点的纯合子、杂合子和野生型间差异无显著性;Logistic多元回归及相关分析表明血浆Hcy浓度升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MTHFR和CBS基因突变不产生高Hcy血症;血浆Hcy浓度升高是老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单纯MTHFR和CBS突变不能被确定为老年脑梗死的独立遗传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N^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胱硫醚Β合成酶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下载PDF
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塞后血管构筑的改变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玲 徐莉 +2 位作者 饶志仁 王冰水 焦西英 《现代康复》 CSCD 2000年第6期842-843,共2页
目的:研究康复功能训练后大鼠脑梗塞血管构筑的改变。方法 :27只SD大鼠采用光化学法制作脑梗塞模型 ;24h后随机分3组 ,康复组给予功能训练 ,制动组置于笼内固定 ,自由活动组置于普通笼内饲养 ,观察康复后的血管构筑情况。结果 :24h3组... 目的:研究康复功能训练后大鼠脑梗塞血管构筑的改变。方法 :27只SD大鼠采用光化学法制作脑梗塞模型 ;24h后随机分3组 ,康复组给予功能训练 ,制动组置于笼内固定 ,自由活动组置于普通笼内饲养 ,观察康复后的血管构筑情况。结果 :24h3组梗塞外侧区、损伤对侧相应区较正常鼠的血管略有增大 ,下侧区略有降低 ,康复组梗塞外侧区1周 ,下侧区1~2周 ,损伤对侧相应区1周较制动组的密度有差异(P<0.01)。康复组2~3周、自由组3周较正常鼠密度增高(P<0.05)。结论 :康复功能训练可增加大脑的血液循环 ,改善脑缺血 ,促进脑组织的代偿、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训练 大鼠脑梗塞 血管构筑
下载PDF
尼莫地平治疗小鼠局灶性脑梗死 被引量:14
10
作者 何国厚 席刚明 魏国耀 《中国康复》 2003年第5期268-270,共3页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对小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情况。方法 :经右侧颈总动脉将尼龙线栓住小鼠大脑中动脉 ,制备永久性小鼠缺血模型。经尾静脉及腹腔注射尼莫地平。采用 8分制评分法 ,于术后每日对小鼠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均于...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对小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情况。方法 :经右侧颈总动脉将尼龙线栓住小鼠大脑中动脉 ,制备永久性小鼠缺血模型。经尾静脉及腹腔注射尼莫地平。采用 8分制评分法 ,于术后每日对小鼠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均于术后 7d处死取脑 ,用红四氮唑 (TTC 0 1MPB配制 )染色、图像分析仪测定脑梗死体积 ,并进行梗死体积与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评分及其相关性分析。结果 :单纯缺血组死亡率、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评分、脑梗死体积均明显较尼莫地平组高 (P <0 .0 5) ,且脑梗死体积与相应的神经功能评分具有高度相关性(P <0 .0 5)。结论 :尼莫地平能缩小小鼠脑梗死体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脑梗死 小鼠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康复训练后大鼠脑梗塞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被引量:12
11
作者 徐莉 李玲 +3 位作者 晏培松 王斌 袁华 王建波 《现代康复》 CSCD 2000年第5期678-679,共2页
目的 :研究康复功能训练后大鼠脑梗塞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方法 :65只SD大鼠采用光化学法制作脑梗塞模型 ;24h后随机分3组 :康复组每天给予平衡、抓握、旋转、行走等功能训练 ,制动组置于网状笼内固定 ,自由活动组置于普通笼内饲养 ,3组在... 目的 :研究康复功能训练后大鼠脑梗塞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方法 :65只SD大鼠采用光化学法制作脑梗塞模型 ;24h后随机分3组 :康复组每天给予平衡、抓握、旋转、行走等功能训练 ,制动组置于网状笼内固定 ,自由活动组置于普通笼内饲养 ,3组在24h、1周、2周、3周、4周进行脑梗塞体积的测量及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结果 :24h脑梗塞体积最大 ,1周后各组明显减少 ,尤以康复组为著 (P<0.05) ,2~4周体积逐渐减小 ,而且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光镜下24h可见脑梗塞灶内明显的坏死 ,1周康复组脑梗塞灶边缘有胶质细胞增生 ,有散在的小血管芽向坏死灶区生长 ,2周时康复组梗塞灶边缘形成胶质瘢痕 ,3周时康复组梗塞灶边缘纤维母细胞增生较制动组、自由组血管明显 ;4周康复组梗塞灶内有肉芽组织、血管支架形成 ,制动组、自由组出现血管增生、扩张。结论 :康复功能训练可早期减少梗塞体积 ,增加脑血液循环 ,改善脑缺血 ,促进脑组织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 大鼠 脑梗塞 组织形态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旭 夏君慧 +2 位作者 金得辛 林捷 叶好好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35-438,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脑梗死危险因素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测定 16 5例脑梗死、10 1例高血压患者和 10 6例正常对照者ACE基因插入 /缺失 (I/D)多态性 ,用比色法测定血清ACE水平 ,并...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脑梗死危险因素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测定 16 5例脑梗死、10 1例高血压患者和 10 6例正常对照者ACE基因插入 /缺失 (I/D)多态性 ,用比色法测定血清ACE水平 ,并调查脑梗死经典的危险因素。结果 脑梗死组DD型基因频率为 0 .43,高于高血压组的 0 .31(χ2 =4.0 3,P <0 .0 5 )和正常对照组的 0 .17(χ2 =19 .86 ,P <0 .0 1) ,且D等位基因亦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 (χ2 =7.14、32 .85 ,P <0 .0 1)。基底节、丘脑梗死者其DD型基因频率和D等位基因亦高于对照组 (χ2 =18.30、12 .41、2 9.0 0、12 .10 ,P <0 .0 1)。脑梗死组血清ACE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F =2 2 40 .0 6 ,P <0 .0 1) ,其中DD基因型血清ACE水平又高于同组DI基因和II基因 (F =8.83,P <0 .0 1)。结论 ACE基因缺失多态性可能是中国人汉族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血管紧张素基因转换酶 基因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AC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脑出血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15
13
作者 潘倩莹 孙筱放 +2 位作者 廖宝平 李少英 孔舒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3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I/D)与脑梗死、脑出血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323例脑梗死患者、340例脑出血患者和55例正常人进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检测。结果脑梗死组DD,ID和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I/D)与脑梗死、脑出血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323例脑梗死患者、340例脑出血患者和55例正常人进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检测。结果脑梗死组DD,ID和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7%,37.8%和41.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1.918,1.781,0.043和P >0.05),脑出血组DD,ID和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1.8%,41.4%和36.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2.506,0.653和0.253,P >0.05)。脑梗死组D和I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9.6%和60.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421和0.421,P >0.05),脑出血组D和I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5%和57.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1.608和1.608,P >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脑出血的发病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基因多态 脑梗死 脑出血
下载PDF
尤瑞克林治疗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诗英 张昆南 +3 位作者 曹文锋 屈新辉 谢旭芳 吴晓牧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0年第4期9-12,共4页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尤瑞克林+依达拉奉)29例和对照组(依达拉奉)34例。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尤瑞克林+依达拉奉)29例和对照组(依达拉奉)34例。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 Scale(MR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观察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NIHSS、MRS及ADL评分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性别构成比、年龄、治疗期间血糖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压以及NIHSS、MRS和ADL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尤以治疗一周后更为明显,但无低血压及脑低灌注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的疗效优于单用依达拉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脑梗死 糖尿病
原文传递
急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的诊断与MRI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钟春玖 陈财栋 +2 位作者 费国强 金莉蓉 洪震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7-191,共5页
目的: 研究急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其MRI特点。方法: 对9例急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MRI特征及其病因诊断等资料进行分析: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26~80岁。首发表现为嗜睡2例,呼之不应、少言寡语1例,头... 目的: 研究急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其MRI特点。方法: 对9例急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MRI特征及其病因诊断等资料进行分析: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26~80岁。首发表现为嗜睡2例,呼之不应、少言寡语1例,头晕、视物旋转2例,记忆力减退4 例。临床诊断为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时昏迷5 例,嗜睡1 例,木僵样状态1例,记忆力下降2例。伴发异常眼征的4例,发热及脑膜刺激征1例。9例均在拟诊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时2d内行颅脑MRI检查,包括T1W、T2W与Flair成像,检查距首发中枢神经系统表现时间为3h^15d。结果: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 例,可逆性缺氧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综合征1例,不典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1 例,单纯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梗死3 例,韦尼克脑病2例。MRI检查显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双侧旁正中丘脑伴发枕叶、颞叶及小脑半球、中脑损害;韦尼克脑病主要表现为双侧旁正中丘脑伴有尾状核头部、第Ⅳ脑室底、第Ⅲ脑室与中脑导水管周围脑组织对称性损害,其余病例仅表现为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随访结果显示:2例死亡,1例意识程度严重低下,2例神经系统缺损症候部分好转,另4 例分别在治疗2 周~1年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颅脑MRI随访显示2例韦尼克脑病和1 例可逆性缺氧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损害 MRI特征 双侧 急性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韦尼克脑病 颅脑MRI检查 Flair成像 单纯疱疹病毒性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表现 神经系统缺损 主要表现 MRI特点 记忆力减退 记忆力下降 脑膜刺激征 周围脑组织 中脑导水管 可逆性损害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6
作者 丘永平 张运超 林力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12期78-79,共2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达拉奉联合疏血通静脉滴注;对照组30例采用复方丹参加二磷酸胞苷胆碱(CDPC)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均为14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达拉奉联合疏血通静脉滴注;对照组30例采用复方丹参加二磷酸胞苷胆碱(CDPC)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均为14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疏血通 脑梗死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磁共振波谱NAA与Lac在脑梗塞各时期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7
作者 戚婉 张彩霞 +3 位作者 黄成华 许亚晔 叶成斌 阮甦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年第4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脑梗死区域内细胞代谢特点及演变规律,寻找反映脑缺血损伤的可靠指标,为临床不同时期脑梗死的治疗提供病理生理学依据。材料与方法选择10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其发病时间分为:6小时内为超急性期10例;6-48小时为急性期52例;...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脑梗死区域内细胞代谢特点及演变规律,寻找反映脑缺血损伤的可靠指标,为临床不同时期脑梗死的治疗提供病理生理学依据。材料与方法选择10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其发病时间分为:6小时内为超急性期10例;6-48小时为急性期52例;2天6周内为亚急性期25例;6周后为慢性期13例。采用点解析波谱序列(PRESS),TR=1500ms,TE=135ms,两侧相对应部位单体素采集。寻找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和乳酸(Lac)在脑梗死的各个时期的变化规律,并选取与病变对应的对侧正常区域作为对照组。结果超急性期10例均出现Lac,而NAA改变不明显;急性期52例Lac均增加,NAA显示不同程度地减少;亚急性期25例,其中17例Lac开始下降,但浓度维持较高水平,其余8例未见明显乳酸峰,NAA进一步减少;慢性期13例,其中11例仍可检测到一定浓度的Lac,2例未出现明显Lac峰。结论 NAA与Lac的变化可作为反映脑缺血损伤的可靠指标,MRS能非损伤性地监测脑梗死的物质与能量代谢规律,为临床脑梗死的治疗与预后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波谱 脑梗死 代谢物
下载PDF
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病情演变的关系 被引量:12
18
作者 黄宗青 叶志中 +6 位作者 刘素英 李爱东 刘洪涛 张志 张小燕 史少凤 谭琦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6年第7期488-489,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与脑梗死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对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24h内与7d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hs-CRP,采用加拿大卒中量表对发病后48h病情发展变化进行评定,根据... 目的探讨早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与脑梗死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对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24h内与7d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hs-CRP,采用加拿大卒中量表对发病后48h病情发展变化进行评定,根据评分结果分为进展性与非进展性脑梗死两组。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性患者(P<0.01),发病后24h的血清hs-CRP水平高于7d的水平(P<0.01)。结论hs-CRP与脑梗死所致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早期检测可以为脑梗死的病情变化提供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超敏C反应蛋白 炎症 进展性
下载PDF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MRI病灶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9
作者 韩雄 刘炯 +1 位作者 张健 张杰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10期11-13,共3页
目的总结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MRI病灶分布特征,以期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的18例TBS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18例患者均出现多个病灶(4~14个),平均(8.2±3.1)个;中脑、丘脑、小脑、枕叶、脑桥、... 目的总结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MRI病灶分布特征,以期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的18例TBS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18例患者均出现多个病灶(4~14个),平均(8.2±3.1)个;中脑、丘脑、小脑、枕叶、脑桥、颞叶等结构中2~4个同时受累者高达88.9%。病变主要见于中脑和丘脑(83.3%)、小脑(66.7%)和枕叶(61.1%),病灶呈对称性者83.3%。结论TBS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内常常出现多发、广泛且对称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脑梗死 磁共振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和血浆凝血纤溶指标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贵斌 白丽君 +3 位作者 赵文洲 文芳 余绍祖 黄本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1-172,共2页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部分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 采集 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其中 31例同时采集脑脊液 ,测定脑脊液及血浆部分凝血纤溶指标 ,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浆组织型...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部分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 采集 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其中 31例同时采集脑脊液 ,测定脑脊液及血浆部分凝血纤溶指标 ,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及其抑制物 (PAI- 1)含量、D-二聚体 (D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血栓形成和纤溶功能异常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脑脊液 血浆 凝血纤溶指标 临床意义 ELIS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