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酸纳洛酮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出血昏迷患者脑血流及电生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黎志迪 魏建功 +4 位作者 王士强 李华晓 张琦辉 刘裕浩 钟新云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549-1552,共4页
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出血昏迷患者脑血流及电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66例脑出血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3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纳洛酮4 mg和5%的葡萄糖250 m L,每天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正... 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出血昏迷患者脑血流及电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66例脑出血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3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纳洛酮4 mg和5%的葡萄糖250 m L,每天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进行治疗,2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电生理、脑水肿、脑出血、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变化,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试验组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为(95.35±8.21)cm·s^(-1),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为(39.35±6.03)cm·s^(-1);对照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为(82.35±7.84)cm·s^(-1),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为(32.32±5.18)cm·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脑干听觉诱发等级为Ⅰ、Ⅱ级分别为24.24%(8/33例),51.51%(17/33例),对照组分别为9.09%(3/33例),36.36%(12/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脑电图等级为Ⅰ、Ⅱ级分别为30.30%(10/33例),51.52%(17/33例),对照组分别为12.12%(4/33例),21.21%(7/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脑血肿量为(19.21±3.15)mL,对照组为(26.32±4.36)mL;试验组GCS评分为(13.57±2.04)分,对照组为(11.24±1.75)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94%(31/33例),对照组为72.72%(24/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试验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12%(4/33例),对照组为9.09%(3/3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纳洛酮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能明显改善脑出血昏迷患者的脑血流、电生理、脑血肿及昏迷情况,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纳洛酮 正中神经电刺激 脑出血昏迷 脑血流 电生理
原文传递
半胱氨酸、苯丙氨酸对慢性缺氧大鼠肺循环和脑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彭远开 金咸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53-156,共4页
本实验研究了半胱氨酸(CYS)与苯丙氨酸(FHE)对慢性缺氧大鼠肺循环和脑血流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结果CYS(300mg·kg ̄(-1)·d ̄(-1))与PHE(400mg·kg ̄(-1)·d ̄(-1... 本实验研究了半胱氨酸(CYS)与苯丙氨酸(FHE)对慢性缺氧大鼠肺循环和脑血流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结果CYS(300mg·kg ̄(-1)·d ̄(-1))与PHE(400mg·kg ̄(-1)·d ̄(-1))能缓解慢性缺氧大鼠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阻力增加和右心肥厚,并抑制慢性缺氧大鼠急性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HPV),但对脑血流无显著影响;CYS还可减少慢性缺氧大鼠肺脑组织中的丙二醛。CYS的作用可能与清除自由基有关;PHE的作用不是通过减少中枢神经的正常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症 半胱氨酸 苯丙氨酸 肺循环 脑血流
下载PDF
体外反搏对老年冠心病伴失眠病人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春田 王晓娟 +1 位作者 冯建军 权乾坤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7年第8期755-757,761,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治疗前后老年冠心病伴失眠病人睡眠质量及脑血流学变化,探讨其可能的治病机制。方法 30例老年冠心病伴失眠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与对照组15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比...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治疗前后老年冠心病伴失眠病人睡眠质量及脑血流学变化,探讨其可能的治病机制。方法 30例老年冠心病伴失眠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与对照组15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PSQI)及经颅多普勒(TCD)血流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21 d后,治疗组PSQI评分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左大脑中动脉(LMCA)、右大脑中动脉(RMC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平均流速均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RMCA、LVA、BA的平均阻力指数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体外反搏能改善老年冠心病伴失眠病人脑血流状态,提高睡眠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反搏 冠心病 失眠 脑血流变化 老年人
下载PDF
针刺人中对急性脑缺血大鼠海马rCBF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闫庆军 孙国杰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28-29,72,共3页
研究结果表明,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出现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下降,并伴有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损伤。电针人中穴能够增加缺血海马的rCBF,同时也减轻了因缺血造成的神经细胞损伤。提示针刺人中穴具有抗急性缺血性脑损伤... 研究结果表明,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出现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下降,并伴有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损伤。电针人中穴能够增加缺血海马的rCBF,同时也减轻了因缺血造成的神经细胞损伤。提示针刺人中穴具有抗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且与其增加了缺血区的rCBF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超微结构 大鼠海马 针刺 人中穴 急性脑缺血 血性 血海 增加 下降 影响
下载PDF
莨菪类药物对大鼠脑,心肌血流量和心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英鸽 可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10-112,共3页
采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法观察了莨菪类药物(HD)对大鼠脑血流量(CBF)、心肌血流量(MBF)和心指数(C1)的影响.结果表明HD明显增加CBF和MBF。减小CI.本文三种药物增加大脑半球 CBF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Ani10~40 mg·kg^(-1)iv增加26~73... 采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法观察了莨菪类药物(HD)对大鼠脑血流量(CBF)、心肌血流量(MBF)和心指数(C1)的影响.结果表明HD明显增加CBF和MBF。减小CI.本文三种药物增加大脑半球 CBF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Ani10~40 mg·kg^(-1)iv增加26~73%;东莨菪碱(Sco)1.25~5mg·kg^(-1)iv增加17~38%;阿托品(Atr)2.5~10mg·kg^(-1)iv增加17~64%,HD增加MBF作用远较增加CBF作用强.Ani 10~20 mg·kg^(-1)iv增加128~198%;但40 mg·kg^(-1)iv作用明显减弱;Sco 1.25~5mg·kg^(-1)iv增加5l~116%;Atr 5~10 mg·kg^(-1)iv增加113~137%,三药均可明显减小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莨菪碱 东莨菪碱 心肌血流量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对正常大鼠脑血流量影响的即时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郑修元 何晓阔 +1 位作者 燕铁斌 董军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7-421,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不同参数设置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正常大鼠脑局部皮质血流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经颅磁刺激仪依次连续刺激Wistar大鼠右侧大脑皮质固定区域,根据刺激参数分为4组:高频高强度(5Hz,100%)组、高频低强度(5Hz,50%)... 目的:动态观察不同参数设置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正常大鼠脑局部皮质血流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经颅磁刺激仪依次连续刺激Wistar大鼠右侧大脑皮质固定区域,根据刺激参数分为4组:高频高强度(5Hz,100%)组、高频低强度(5Hz,50%)组、低频高强度(1Hz,100%)组、低频低强度(1Hz,50%)组,每组参数刺激50次;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记录激光探头下大鼠脑局部皮质血流量的变化。结果:4组不同参数r TMS干预后大鼠刺激区域脑皮质局部血流量均增高,不同强度的1Hz与5Hz经颅磁刺激后脑血流量曲线变化特征不同,强度是影响脑血流量变化的重要因素,频率与强度相互不影响,脑血流随刺激结束不再变化。结论:大鼠脑血流量变化呈强度依赖性,频率影响不明显,刺激后血流量变化无后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 脑局部血流量
下载PDF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脑血流速度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陈为兵 李宜国 +2 位作者 顾芳香 王少玲 王照红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年第10期743-744,747,共3页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脑血流速度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关系,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测定患儿血清胆红素,并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使用经颅多普勒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收缩峰流速、舒张期末流...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脑血流速度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关系,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测定患儿血清胆红素,并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使用经颅多普勒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收缩峰流速、舒张期末流速、平均流速及脉动指数。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患儿41例为观察组,重度异常患儿22例为观察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常的76例为对照组。将对照组与观察组对脑血流速度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总的反应阈值为(59.36±25.18)dBnHL,总的异常率为45.19%。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总胆红素值和脑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总胆红素值越高,颅内动脉血流速度越快,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程度越严重,提示听力损伤越严重;在综合治疗同时,改善患儿脑血流速度,可能为早期干预听力损伤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脑血流速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