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记录与磁光记录 被引量:2
1
作者 马延钧 《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85-90,共6页
信息的可擦重写磁光记录方式克服了磁记录方式信息密度较小的缺点,本文从磁记录原理出发介绍了磁光记录的原理及其近期发展,概述了这两种技术对记录介质的技术要求,并对记录材料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 磁记录 磁光记录 磁滞回线 矫顽力 磁盘
下载PDF
小针刀综合治疗对慢性颈源性头痛患者疼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敏 黄兆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20-722,共3页
目的:观察小针刀综合治疗对慢性颈源性头痛患者疼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36例慢性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对照组(118例)采用推拿、颈牵、中频电及功能训练。Ⅱ组为针刀组(118例),采用小针刀,辅以适当手法,封闭及功能训... 目的:观察小针刀综合治疗对慢性颈源性头痛患者疼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36例慢性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对照组(118例)采用推拿、颈牵、中频电及功能训练。Ⅱ组为针刀组(118例),采用小针刀,辅以适当手法,封闭及功能训练,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VAS法评定疼痛程度,并采用SF-36量表评定生存质量。结果:针刀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6—60个月,平均随访24.75±8.43个月,针刀组疗效稳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颈源性头痛的疼痛程度及生存质量,且远期疗效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针刀 慢性颈源性头痛 疼痛 生存质量
下载PDF
HPV L1壳蛋白在HPV单型感染和多重感染中的表达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钱金林 李青 +5 位作者 刘华 金雷 曹磊 苏红丹 卢根福 王登山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389-392,共4页
目的检测人乳头瘤病毒L1(HPV L1)壳蛋白在各级宫颈病变中的阳性率,同时探讨其在HPV单型感染和多重感染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宫颈活检且高危HPV阳性的250例患者,用免疫细胞化学... 目的检测人乳头瘤病毒L1(HPV L1)壳蛋白在各级宫颈病变中的阳性率,同时探讨其在HPV单型感染和多重感染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宫颈活检且高危HPV阳性的250例患者,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联合非同位素标记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行HPV L1壳蛋白检测。HPV DNA分型检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结果 HPV L1壳蛋白在正常或宫颈炎、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及宫颈癌(SCC)4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1. 6%、52. 8%、22. 2%、0,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HPV L1壳蛋白在单型与多重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29. 7%和21. 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HPV L1壳蛋白在≤35岁、36~49岁及≥50岁3个年龄组阳性率分别为25. 5%、27. 3%、44. 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HPV L1壳蛋白阳性率在HPV感染中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加重而下降,可作为宫颈上皮内病变进展的1种预测标志物。HPV L1壳蛋白与HPV感染亚型以及单型或多重感染无明确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VL1壳蛋白 人乳头瘤病毒 单型感染 多重感染 宫颈上皮内病变 宫颈炎 宫颈癌 标志物诊断 筛查
下载PDF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生过程中基因丢失的研究
4
作者 李新燕 王全红 邓洋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06年第12期795-798,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基因变化的规律。方法选择46例伴有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的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采用显微切割、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高压电泳、放射自显影等技术,对照分析正常组织、上皮内瘤样变(CIN)(Ⅱ,Ⅲ...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基因变化的规律。方法选择46例伴有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的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采用显微切割、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高压电泳、放射自显影等技术,对照分析正常组织、上皮内瘤样变(CIN)(Ⅱ,Ⅲ级)、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中9号染色体上7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H)的变化。结果CIN(Ⅱ,Ⅲ级)总LOH率为16%,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总LOH率为25%。7个微卫星位点的LOH在前者依次为D9S171(30%),D9S162(23%),D9S43(20%),D9S303(17%),D9S753(12%),D9S242(11%),而在D9S1748上未发现有LOH的发生;后者依次为D9S171(41%),D9S43(33%),D9S162(31%),D9S242(24%),D9S303(17%),D9S753(17%),D9S1748(13%)。有CIN(Ⅱ,Ⅲ级)3例患者(第16例在D9S303、第42例在D9S171、第34例在D9S162位点)出现LOH,而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未发生。结论从正常鳞状上皮至CIN再到浸润性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有基因异常累积的发生;p15基因的失活与子宫颈癌的发生高度相关;在D9S43,D9S162及D9S242上或其附近可能也存在与子宫颈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有的高级别不典型增生与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源自不同克隆,从基因水平为子宫颈癌的多灶性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基因丢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