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棒状链霉菌中lat基因的置换与克拉维酸的选择性生产 被引量:3
1
作者 舒杨 何建勇 +2 位作者 田威 张怡轩 张寒丽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提高棒状链霉菌的克拉维酸生产能力 ,去除副产物头霉素C。方法将安普霉素抗性基因片段插入到 4 7kb的lat pcbAB基因片段中 ,采用接合转移方法对棒状链霉菌中头霉素C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lat基因进行了置换。结果与结论经PCR验证 ,染... 目的提高棒状链霉菌的克拉维酸生产能力 ,去除副产物头霉素C。方法将安普霉素抗性基因片段插入到 4 7kb的lat pcbAB基因片段中 ,采用接合转移方法对棒状链霉菌中头霉素C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lat基因进行了置换。结果与结论经PCR验证 ,染色体上正常的lat pcbAB基因被插入失活的基因所替代。对重组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HPLC检测 ,发现所有的重组菌株均不再合成头霉素C ,并且重组菌株C35 85 lat ::apr、C2 5 1 lat::apr和C16 6 lat::apr的克拉维酸产量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 2 6 7 6 8%、4 3 6 9%和 35 0 5 %。结果表明基因插入失活是去除多余组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状链霉菌 基因置换 高效液相色谱法 克拉维酸 头霉素c
下载PDF
带棒链霉菌中头霉素C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韩姝 胡又佳 朱宝泉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61-569,共9页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带棒链霉菌头霉素C生物合成和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我们使用遗传育种手段提高头霉素C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带棒链霉菌 头霉素c 生物合成 调控机制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产头霉素C发酵培养基
3
作者 赵运霞 林惠敏 +1 位作者 李继安 陈代杰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8-321,共4页
为研究头霉素C(1)产生菌链霉菌Streptomycin sp.OFR1022的发酵工艺,并提高1的产量,首先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确定显著影响因素及其含量水平,再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中的Box-Beh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优化产1发酵培养基中的显著影响因素,用Des... 为研究头霉素C(1)产生菌链霉菌Streptomycin sp.OFR1022的发酵工艺,并提高1的产量,首先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确定显著影响因素及其含量水平,再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中的Box-Beh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优化产1发酵培养基中的显著影响因素,用Design Expert 8.0软件分析结果,得到较优培养基配方。在该条件下,1产量为1 905.6ug/ml,较优化前提高了68.3%,与预测值(1 984.03ug/ml)的相对误差为3.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霉素c 链霉菌 发酵 响应面法
原文传递
氨基酸对头霉素C生物合成的影响
4
作者 李梦茜 张振旺 《大众科技》 2015年第5期50-52,共3页
头霉素C(Cephamycin C),是继青霉素、头孢菌素后又一类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文章研究了各种氨基酸对Cephamycin C生物合成的影响,同时,还对其添加量、添加时间以及添加方式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0 h时添加0.1%的α-氨基己二酸,产素最... 头霉素C(Cephamycin C),是继青霉素、头孢菌素后又一类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文章研究了各种氨基酸对Cephamycin C生物合成的影响,同时,还对其添加量、添加时间以及添加方式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0 h时添加0.1%的α-氨基己二酸,产素最高,效价比对照高出62.2%;其次为0 h时添加0.1%的谷氨酸(或谷氨酸钠),产素效价比对照高出4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霉素c α-氨基己二酸 谷氨酸 生物合成 前体
下载PDF
油为部分碳源发酵生产头霉素C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陈贵斌 戚薇 +1 位作者 郭波 贾士儒 《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1-5,共5页
以豆油为部分碳源进行头霉素C发酵,有利于提高产素能力。当豆油含量为7g/L时是淀粉为唯一碳源时的1.23倍,发酵过程研究表明种龄、通风量及发酵过程pH的变化对产素影响明显。
关键词 头霉素 发酵 链霉菌 豆油 碳源 抗生素
下载PDF
头霉素C基因簇大片段敲除促进克拉维酸合成
6
作者 康妮 付加芳 +3 位作者 张佩佩 张堃钰 宗工理 曹广祥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6-411,共6页
目的本研究以棒状链霉菌(Streptomyces clavuligerus)F613-1为出发菌株,构建头霉素C基因簇中orf10、blp、lat、pcbAB和pcbC 5个完整基因片段(cep)的基因缺失突变菌株,探究头霉素C和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CA)生物合成的关系。方法通... 目的本研究以棒状链霉菌(Streptomyces clavuligerus)F613-1为出发菌株,构建头霉素C基因簇中orf10、blp、lat、pcbAB和pcbC 5个完整基因片段(cep)的基因缺失突变菌株,探究头霉素C和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CA)生物合成的关系。方法通过生物活性测定法检测出发菌株F613-1和两株cep片段基因缺失突变菌株(△cep::apra-2和△cep::apra-4)中的头霉素C产量,同时通过HPLC检测上述菌株的生物量以及CA产量,分析头霉素C和CA生物合成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出发菌株F613-1相比,△cep::apra-2和△cep::apra-4菌株的表型没有明显变化;固体发酵168h,F613-1菌株中头霉素C产量为0.8875g/L,△cep::apra-2和△cep::apra-4菌株中的头霉素C产量均为0;液体发酵144h,突变菌株△cep::apra-2和△cep::apra-4中CA产量的分别为4.28和4.26g/L,较F613-1(3.16g/L)分别提高了35%和34%。结论在头霉素C生物合成能力缺失的情况下,CA产量明显提高,说明头霉素C和CA的生物合成存在明显的竞争作用,这对于探究CA与头霉素C生物合成之间的关系提供有力的证据,并且为提高CA产量提供新思路,对CA的工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状链霉菌 头霉素c基因簇 克拉维酸 生物合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