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茶梗改性制备磁性纤维素材料及其对废水中Cu(Ⅱ)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4
1
作者 许丽梅 陈泳诗 +2 位作者 林婷婷 翁丽钦 庄峙厦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8年第2期9-16,共8页
以茶梗为原料制备纤维素微粒,通过交联、接枝共聚等手段进行改性,包埋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成功制得一种磁性纤维素微粒(tea-magnetic cellulose microspheres,简称T-MCMs)。利用红外光谱(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以茶梗为原料制备纤维素微粒,通过交联、接枝共聚等手段进行改性,包埋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成功制得一种磁性纤维素微粒(tea-magnetic cellulose microspheres,简称T-MCMs)。利用红外光谱(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通过振动样品磁强计分析复合材料的磁性强度。同时以含Cu(Ⅱ)溶液为模拟废水,考察Cu(Ⅱ)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溶液初始p H值及常见共存离子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分别用三种动力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室温下溶液初始p H为5.0、Cu(Ⅱ)起始浓度为80 mg/L、震荡接触4 h时已完成饱和吸附的90%以上,常见离子不会对吸附效果产生影响,吸附完成后可以通过外磁场简单分离。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更符合该吸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茶梗 FE3O4 纤维素微粒 吸附性能
下载PDF
微纳米纤维素材料的微流控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兴兴 李琴 +1 位作者 岳甜甜 刘宇清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0-186,共7页
为深入分析微流控技术制备微纳米纤维素材料的研究现状,促进其在各领域应用,综述了以纤维素及纳米纤维素为原料,以微流控技术为基础,结合快速冷冻法、原位界面络合法等技术,制备纤维素及纳米纤维素微球和微胶囊、纤维长丝、薄膜、微管... 为深入分析微流控技术制备微纳米纤维素材料的研究现状,促进其在各领域应用,综述了以纤维素及纳米纤维素为原料,以微流控技术为基础,结合快速冷冻法、原位界面络合法等技术,制备纤维素及纳米纤维素微球和微胶囊、纤维长丝、薄膜、微管、水凝胶的最新研究进展;针对微流控技术制备微纳米纤维素材料存在的挑战,提出了克服材料缺陷,提升微通道构建能力,探索技术结合方案的应对策略;展望了微流控技术在制备微纳米纤维素材料方面的发展前景,为微流控技术制备微纳米纤维素材料在材料科学、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纤维素材料 纳米纤维素纤维 微流控技术 受控挤出 层流效应 纤维素微球 纤维素微胶囊
下载PDF
纤维素微球色谱介质制备、孔结构调控及聚合物改性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珊珊 廖雨昕 +1 位作者 乔亮智 杜开峰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22年第2期217-225,共9页
作为色谱技术的核心,高效色谱介质的研制与开发是提高生物大分子纯化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纤维素微球是最早应用于生物分离的色谱介质之一。这主要是因为纤维素的基本结构为多糖化合物,表面含有大量羟基,易于修饰功能配基,且非特异性吸... 作为色谱技术的核心,高效色谱介质的研制与开发是提高生物大分子纯化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纤维素微球是最早应用于生物分离的色谱介质之一。这主要是因为纤维素的基本结构为多糖化合物,表面含有大量羟基,易于修饰功能配基,且非特异性吸附弱,特别适合不稳定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本文综述了纤维素微球色谱介质的研究新进展。首先简要介绍了纤维素微球的制备方法,比较了不同方法在制备微球尺寸粒径等方面的区别;然后重点介绍了纤维素微球色谱高能化的两种策略,包括孔结构调控和聚合物配基改性以及作用机制;最后,在当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高性能纤维素微球色谱介质的制备做出了合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微球 色谱介质 吸附 生物分离
下载PDF
天然纤维素微球的高压静电喷雾法制备及喷雾模式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吴伟兵 李建 周冠成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6-31,共6页
以天然纤维素的碱/尿素/水溶液为原料,通过高压静电喷雾法制备了再生纤维素微球。研究发现施加电压会引起静电喷雾模式的转换并会影响相应微球的粒径和粒径分布;不同接收区域接受的微球的平均粒径存在一定差异,表明不同区域的电场对不... 以天然纤维素的碱/尿素/水溶液为原料,通过高压静电喷雾法制备了再生纤维素微球。研究发现施加电压会引起静电喷雾模式的转换并会影响相应微球的粒径和粒径分布;不同接收区域接受的微球的平均粒径存在一定差异,表明不同区域的电场对不同粒径的微球产品有一定的筛分作用。通过调控喷雾模式和选择接收区域可以得到粒径均一的纤维素微球产品。当电压在10 kV时,液滴喷射状态呈现稳定的"Cone-jet"模式,纤维素微球粒径均一,平均粒径为111μm,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接收的微球平均粒径接近,是制备均一再生纤维素微球的理想静电喷雾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微球 高压静电喷雾 粒径分布 碱/尿素/水溶剂体系
下载PDF
离子液体再生纤维素微球共固定漆酶-介体体系及对吲哚的降解 被引量:2
5
作者 谷耀华 薛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846-1852,共7页
利用离子液体溶解纤维素混合体系固定化介体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介体分子被封装于具有三维网络通道结构的纤维素微球中.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了微球... 利用离子液体溶解纤维素混合体系固定化介体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介体分子被封装于具有三维网络通道结构的纤维素微球中.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了微球的形貌、结构和组成.利用多巴胺自聚合作用将漆酶固定在封装介体的纤维素微球上,实现了漆酶与介体的共固定.由于固定化ABTS的介导作用,制备的球状共固定漆酶-ABTS催化剂,对吲哚的降解率达到99%以上,并呈现出相比于游离漆酶更高的耐热性和耐酸碱性.球状共固定漆酶-ABTS催化剂可重复用于吲哚的生物降解,连续循环使用9次,吲哚的降解率保持在8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固定化 漆酶-介体 纤维素微球 离子液体 吲哚降解
下载PDF
再生纤维素微球ARGETATRP接枝共聚制备PMMA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庄志良 吴伟兵 +1 位作者 谷军 戴红旗 《造纸化学品》 CAS 2013年第4期5-9,共5页
该文主要研究了再生纤维素微球表面的再生电子转移生成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ATRP)侧链接枝方法,通过ARGETATRP在孔隙结构良好、比表面积大的再生纤维素微球表面接枝引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FT-IR谱图和SEM照片证明纤... 该文主要研究了再生纤维素微球表面的再生电子转移生成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ATRP)侧链接枝方法,通过ARGETATRP在孔隙结构良好、比表面积大的再生纤维素微球表面接枝引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FT-IR谱图和SEM照片证明纤维素微球表面成功接枝PMMA;凝胶渗透色谱分析表明PMMA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Mw/Mn=1.03),说明该ARGETATRP实现了对接枝侧链结构的有效控制。ARGETATRP成功地在纤维素基表面接枝引入高分子侧链.在制备新型功能性纤维素材料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电子转移生成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纤维素微球 可控聚合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下载PDF
改性纤维素微球吸附剂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7
作者 钟明良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6期135-137,共3页
纤维素作为自然界中储量最丰富的一种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不仅分布广泛,还具有价格低廉、安全易得、环保无毒、可重复利用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本文综述了改性纤维素微球在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改性纤维素微球吸附剂的... 纤维素作为自然界中储量最丰富的一种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不仅分布广泛,还具有价格低廉、安全易得、环保无毒、可重复利用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本文综述了改性纤维素微球在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改性纤维素微球吸附剂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微球 吸附剂 化学改性 应用
下载PDF
反相悬浮法制备甘蔗渣再生纤维素微球 被引量:1
8
作者 宁玉娟 黄科林 +4 位作者 张海明 苏宸 蓝平 廖安平 张金彦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87-189,192,共4页
以离子液体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Amim]Cl)为溶剂,以甘蔗渣纤维素为原料,采用反相悬浮法制备再生纤维素微球,经FT-IR、SEM、XRD、光学显微镜分析再生纤维素微球,通过激光粒度测试,以甘蔗渣再生纤维素微球粒径40~200μm为考察指标... 以离子液体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Amim]Cl)为溶剂,以甘蔗渣纤维素为原料,采用反相悬浮法制备再生纤维素微球,经FT-IR、SEM、XRD、光学显微镜分析再生纤维素微球,通过激光粒度测试,以甘蔗渣再生纤维素微球粒径40~200μm为考察指标,实验表明:在80℃时,转速为600r/min,以4.0%纤维素溶液,6mL司盘80,200mL液体石蜡,制得乳白色、形貌为较规则球形的再生纤维素微球,40~200μm的粒径占全部粒径的64.8%。制备过程无化学反应,纤维素由晶型Ⅰ变为晶型Ⅱ,结晶度由54.58%降到35.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渣纤维素 [Amim]Cl离子液体 再生微球 反相悬浮法
下载PDF
功能性乙基纤维素复合微球的制备及性能
9
作者 李建 周冠成 +3 位作者 朱文远 吴伟兵 景宜 戴红旗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0-44,共5页
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Fe_3O_4纳米颗粒和染料4-甲胺基-9-烯丙基-1,8-萘酰亚胺与乙基纤维素溶液共混,利用高压静电喷雾技术一步法制得兼具温敏性、磁性和荧光性的乙基纤维素复合微球。结果表明,制备的乙基纤维素复合微球平均粒径在亚... 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Fe_3O_4纳米颗粒和染料4-甲胺基-9-烯丙基-1,8-萘酰亚胺与乙基纤维素溶液共混,利用高压静电喷雾技术一步法制得兼具温敏性、磁性和荧光性的乙基纤维素复合微球。结果表明,制备的乙基纤维素复合微球平均粒径在亚微米级,Fe_3O_4纳米颗粒的添加提高了复合微球的骨架强度和改善了微球形貌。当温度超过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低临界溶解温度时,乙基纤维素复合微球的平均粒径减小,表现出温敏性;基于微球的温敏响应,乙基纤维素复合微球表现出与染料溶液相反的温致荧光增强性能。振动样品磁强计分析结果表明,乙基纤维素复合微球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静电喷雾 温敏性 磁性 荧光 乙基纤维素微球
下载PDF
多孔性再生纤维素磁性微球的制备及性质 被引量:9
10
作者 谷军 吴伟兵 +3 位作者 王飞 龚木荣 景宜 戴红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1-114,共4页
利用绿色环保的碱-尿素-水溶剂体系制备纤维素溶液,采用反相悬浮法制备纤维素微球,并通过原位复合法工艺对纤维素微球进行纳米磁性功能化负载。结果表明,随着油水比不断增大,微球粒径逐渐减小,制备的再生纤维素微球比表面积超过30 m2/g... 利用绿色环保的碱-尿素-水溶剂体系制备纤维素溶液,采用反相悬浮法制备纤维素微球,并通过原位复合法工艺对纤维素微球进行纳米磁性功能化负载。结果表明,随着油水比不断增大,微球粒径逐渐减小,制备的再生纤维素微球比表面积超过30 m2/g,孔度超过90%,吸水性强,含水率超过85%。通过FTIR、XRD和SEM研究发现原位复合法可成功地生成Fe3O4纳米粒子,并在纤维素微球中形成有效负载,且制备的纤维复合微球保留了良好的球形结构和多孔性,并具有超顺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微球 多孔性 超顺磁性 原位复合法
下载PDF
海藻酸钠/纤维素复合微球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延庆 刘志明 +2 位作者 程小凯 曹梦楠 王佳楠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7-72,共6页
以短绒棉浆为原料,在NaOH/尿素溶剂体系中将纤维素与海藻酸钠按比例混合,采用溶胶凝胶转相法制备系列海藻酸钠/纤维素复合微球(SACCM),并探讨了SACCM对水相中磷酸根离子的吸附能力。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以短绒棉浆为原料,在NaOH/尿素溶剂体系中将纤维素与海藻酸钠按比例混合,采用溶胶凝胶转相法制备系列海藻酸钠/纤维素复合微球(SACCM),并探讨了SACCM对水相中磷酸根离子的吸附能力。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对复合微球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系列复合微球均成球形,平均粒径约为360μm,微球均表现为具孔的三维网状结构,孔径2~5μm;通过FT-IR谱图可以看出,纤维素未与海藻酸钠发生化学反应,而是通过物理复合成球。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球对水相中磷酸根均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且吸附能力随着海藻酸钠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变强,当海藻酸钠质量分数20%(SACCM20)时,对磷酸根的吸附性能最强,吸附效率可达到85.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微球 海藻酸钠 吸附剂 磷酸根
下载PDF
高压静电喷雾法制备天然纤维素微球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谷军 周冠成 +2 位作者 吴伟兵 龚木荣 戴红旗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1-498,共8页
以绿色环保的碱脲体系溶解天然纤维素,并采用高压静电喷雾法制备再生纤维素微球.主要探讨了表面张力、静电力、溶液黏度和推进速度对微球形态和粒径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图谱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溶液表面张力的降... 以绿色环保的碱脲体系溶解天然纤维素,并采用高压静电喷雾法制备再生纤维素微球.主要探讨了表面张力、静电力、溶液黏度和推进速度对微球形态和粒径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图谱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溶液表面张力的降低会使得微球粒径减小,其中粒径减小的程度与溶剂体系的挥发程度和溶液的均一性相关;同时,微球粒径随着静电力的增大呈减小趋势,而随着推进速度增加粒径呈单调上升趋势;微球形态与溶液黏度密切相关,当溶液黏度下降时,微球球形度下降,由球形变为楔形甚至带状结构,并且平均粒径有所减小,粒径分布增大.此外,再生后的纤维素微球具有良好的多孔性结构,纤维素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但晶型从纤维素Ⅰ转变为纤维素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喷雾 碱脲体系 纤维素微球 表面张力 静电力 溶液黏度
原文传递
纤维素微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伟兵 庄志良 戴红旗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3年第2期79-86,共8页
纤维素微球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微球材料,其基质纤维素丰富价廉、可再生降解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材料科学和高分子科学的重要分支。纤维素微球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乳化―固化法、喷雾干燥法和凝聚法等,制备过程一般分为溶解、成球... 纤维素微球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微球材料,其基质纤维素丰富价廉、可再生降解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材料科学和高分子科学的重要分支。纤维素微球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乳化―固化法、喷雾干燥法和凝聚法等,制备过程一般分为溶解、成球和固化三个阶段;纤维素微球可修饰性强,可用作色谱固定相、吸附剂和生物亲和载体等,在环境科学、分离工程和生物医学等领域有重要应用。纤维素微球因其独特的尺寸形态和可控精细结构,将在交叉学科和高端领域有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微球 制备 应用
下载PDF
功能性纤维素微球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志强 徐淑艳 王全亮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953-1963,共11页
随着石油基聚合物带来的危害日益显现以及“碳达峰”和“碳中和”理念的提出,纤维素微球作为新型生物基材料,因其具有化学性质稳定、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好、应用领域广及成本低等优点,成为新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纤维素微球还... 随着石油基聚合物带来的危害日益显现以及“碳达峰”和“碳中和”理念的提出,纤维素微球作为新型生物基材料,因其具有化学性质稳定、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好、应用领域广及成本低等优点,成为新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纤维素微球还存在粒径难以精确控制和干燥条件苛刻等缺点。该文介绍了纤维素微球的形成机理和制备方法,阐述了改性方法对纤维素微球功能化的影响,总结了纤维素微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最后指出,对纤维素微球进行改性,开发新型、多功能的多组分纤维素微球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微球 形成机理 制备 改性 应用
下载PDF
原位制备ZIF-8/纤维素微球及其控制释放5-氟尿嘧啶的研究
15
作者 郭远哲 毛思颖 罗晓刚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在纤维素微球(CM)上设计了沸石型咪唑骨架材料8/纤维素复合微球(ZIF-8@CM)作为5-氟尿嘧啶(5-FU)的载体并对5-FU进行控制释放。以CM、硝酸锌和2-甲基咪唑为原料,采用原位法制备了ZIF-8@CM。通过氢键、静电相互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将5-FU... 在纤维素微球(CM)上设计了沸石型咪唑骨架材料8/纤维素复合微球(ZIF-8@CM)作为5-氟尿嘧啶(5-FU)的载体并对5-FU进行控制释放。以CM、硝酸锌和2-甲基咪唑为原料,采用原位法制备了ZIF-8@CM。通过氢键、静电相互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将5-FU加载到ZIF-8@CM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术、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和热重分析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ZIF-8@CM,并在ZIF-8@CM上成功加载了5-FU。ZIF-8@CM对5-FU的负载量可达74.10 mg·g^(-1),远高于CM(2.84 mg·g^(-1))。此外,ZIF-8@CM-5-FU可在pH=5.0的磷酸缓冲溶液(PBS)环境下持续释放5-FU 600 min,释放量达到63.4%,但在pH=7.4的PBS环境下仅释放37.6%。5-FU的释放遵循一级动力学和Fickian扩散机制。在细胞实验中已证实ZIF-8@CM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极低的细胞毒性,是5-FU安全释放的合适载体。本研究为设计一种5-FU的新型载体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微球 ZIF-8 5-氟尿嘧啶 控制释放
下载PDF
以离子液体为溶剂制备纤维素微球 被引量:3
16
作者 侯祥 魏立纲 +3 位作者 马英冲 李坤兰 王少君 余加祐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0-262,共3页
将天然纤维素溶于离子液体中,制成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并以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为原料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纤维素微球。讨论了纤维素种类和质量分数、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与导热油体积比、搅拌速度和制备温度对纤维素微球粒径分布的... 将天然纤维素溶于离子液体中,制成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并以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为原料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纤维素微球。讨论了纤维素种类和质量分数、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与导热油体积比、搅拌速度和制备温度对纤维素微球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2%的棉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以导热油为分散相,V(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V(导热油)=1∶50,聚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600)作为分散剂,搅拌速度为500 r/min,制备温度为80℃,可制得粒径分布在0.45~0.20 mm占55%以上的纤维素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微球 离子液体 悬浮聚合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Chiral Recognition of New Chiral Stationary Phases Derived from Cellulose Microspheres 被引量:1
17
作者 JIN Fenfen ZHANG Juan +2 位作者 CHEN Wei FAN Qingchun BAI Zhengwu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12年第3期205-210,共6页
A new way to prepare cellulose-type chiral stationary phases (CSPs)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present work.Cellulose microspheres with a volume-average diameter of 11.5 m were prepared by an emulsion-solidificatio... A new way to prepare cellulose-type chiral stationary phases (CSPs)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present work.Cellulose microspheres with a volume-average diameter of 11.5 m were prepared by an emulsion-solidification method.Three new CSPs were obtained by crosslinking the cellulose microspheres with terephthaloyl chloride (TPC),and then modifying the crosslinked microspheres with 4-methylbenzoyl chloride,3,5-dimethylbenzoyl chloride and 3,5-dichlorobenzoyl chloride,respectively.The microspheres and the CSP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T-IR,element analysis and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 (SEM).The chiral recognition ability of the CSPs was evaluated with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The chromatographic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SP prepared from 3,5-dichlorobenzoyl chloride possesses better chiral recognition ability compared with two other CS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ulose microspheres stationary phase chiral recognition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原文传递
Molecular Weight and Distribution of Cellulose and Cellulose Microspheres 被引量:1
18
作者 Zefen WANG Kelin HUANG +4 位作者 Ben WANG Rui WU Jing TAO Xiaoyu PENG Dankui LIAO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1期44-46,共3页
[ Objective ] This study aimed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property of cellulose microspheres by measuring molecular weight of cellulose and cellulose microspheres with vi... [ Objective ] This study aimed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property of cellulose microspheres by measuring molecular weight of cellulose and cellulose microspheres with viscosity method and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GPC) method. [ Method] In viscosity method, cadmium ethylenediamine was used as the solvent, intrinsic viscosity η of the solution was determined at 25 ℃ by using a Ubbelohde viscometer, to calculate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cellulose; in GPC method, 8% LiC1 / N, N-dimethylacetamide (LiC1/DMAc) was used as the solvent and 0.5% LiC1/DMAc was used as the mobile phase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molecular weight and distribution of cellulose and cellulose microspheres. In addition, the determination results were analyzed to compare these two methods. [ Result ] Viscosity-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Mr/ of cellulose and cellulose microspheres determined with viscosity method were 224,532 and 16,686, respectively; weight-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Mw of cellulose and cellulose microspheres determined with GPC method were 284,196 and 22,345, respectively. [ Conclusion] The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PC method are relatively close to the actual value and could truly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lecular weialat distribution of eellulose and cellulose mierosr, he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ulose microspheres Viscosity method GPC method Molecular weight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下载PDF
纤维素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19
作者 王犇 潘高峰 +1 位作者 杨莹 黄科林 《大众科技》 2013年第12期100-101,87,共3页
文章从纤维素的应用价值出发,分别介绍了纤维素微球和的纤维素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特点及应用范围,详细综述了纤维素及纤维素磁性微球的制备方法。
关键词 纤维素 纤维素微球 磁性高分子微球 制备
下载PDF
纤维素微球的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则奋 黄科林 +4 位作者 王犇 吴睿 陶靖 彭小玉 廖丹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7期3840-3841,3848,共3页
[目的]采用黏度法和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纤维素和纤维素微球的分子质量,为研究纤维素微球的结构和性能关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黏度法以镉乙二胺溶液为溶剂,通过乌式粘度计,25℃下测定溶液的特性粘数η来计算纤维素分子量;GPC法以8... [目的]采用黏度法和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纤维素和纤维素微球的分子质量,为研究纤维素微球的结构和性能关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黏度法以镉乙二胺溶液为溶剂,通过乌式粘度计,25℃下测定溶液的特性粘数η来计算纤维素分子量;GPC法以8%的LiCl-N,N-二甲基乙酰胺(LiCl-DMAc)为溶剂,0.5%的LiCl/DMAc为流动相,测定纤维素和纤维素微球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同时通过对测定结果的分析,对2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黏度法测定纤维素和纤维素微球的粘均分子量Mη分别为224 532和16 686;GPC测定纤维素和纤维素微球的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284 196和22 345。[结论]GPC的测定结果较接近真实值,能够真实地反映纤维素和纤维素微球分子量分布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微球 黏度法 凝胶渗透色谱法 分子量 分子量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