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朱雅新 麻浩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8-105,共8页
端粒是构成真核生物线状染色体末端重要的 DNA—蛋白质复合结构,DNA 由简单的串联重复序列组成.它的合成由一个特殊的具有反转录活性的核糖核蛋白端粒酶完成.端粒对染色体、整个生物基因组,甚至对细胞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端粒酶是由 R... 端粒是构成真核生物线状染色体末端重要的 DNA—蛋白质复合结构,DNA 由简单的串联重复序列组成.它的合成由一个特殊的具有反转录活性的核糖核蛋白端粒酶完成.端粒对染色体、整个生物基因组,甚至对细胞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端粒酶是由 RNA 模板和蛋白亚基组成的核蛋白颗粒.它解决染色体的末端问题,归属于逆转录酶家族又和逆转录酶有一定的差别.端粒酶的过度表达和细胞的永生化和癌变直接相关.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它在肿瘤与癌症治疗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 端粒酶 结构与功能 细胞永生化 癌症治疗
下载PDF
Advances in cell sources of hepatocytes for bioartificial liver 被引量:7
2
作者 Xiao-Ping Pan , Lan-Juan Li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Hangzhou 310003, China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12年第6期594-605,共12页
BACKGROUND: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 is the most effective therapy for liver failure. However, OLT is severely limited by the shortage of liver donors. Bioartificial liver (BAL) shows great potential as ... BACKGROUND: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 is the most effective therapy for liver failure. However, OLT is severely limited by the shortage of liver donors. Bioartificial liver (BAL) shows great potential as an alternative therapy for liver failure In recent years,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BAL regarding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ell lines, immortalized human hepatocytes, methods for preserving the phenotype of 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 and other functional hepatocytes derived from stem cells. DATA SOURCES: A systematic search of PubMed and ISI Web of Science was performed to identify relevant studies in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using the Key words such as liver failure bioartificial liver, hepatocyte, stem cells, differentiation, and immortalization. More than 200 articles related to the cell sources of hepatocyte in BAL wer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RESULTS: Methods for preserving the phenotype of 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developed. Many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ell lines and immortalized human hepatocytes have also been established. Among these cell lines the incorporation of BAL with GS-HepG2 cells or alginate encapsulated HepG2 cells could prolong the survival time and improve patho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in an animal model of liver failure. The cBAL111 cell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AMC-BAL bioreactor, which could eliminate ammonia and lidocaine, and produce albumin. Importantly, BAL loading with HepLi-4 cells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bloo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prolong the survival time in pigs with liver failure. Other functional hepatocytes differentiated from stem cells, such as human liver progenitor cell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achieved. CONCLUSIONS: Aside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 liver cell lines and immortalized human hepatocytes, other functionalhepatocytes derived from stem cells show great potential as cell sources for BAL. BAL with safe and effective liver cells may be achieved for clinical liver failure in the near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artificial liver liver failure HEPATOCYTE liver cell source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immortalization
下载PDF
Immortalization of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with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and simian virus 40 large T antigen 被引量:7
3
作者 边昶 赵葵 +2 位作者 童国新 朱永良 陈鹏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7期631-636,共6页
Objective: To establish normally conditionally-immortalized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 by ectopic expression of the human telomerase catalytic enzyme (hTERT) and simian virus 40 large T (SV40 LT) ... Objective: To establish normally conditionally-immortalized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 by ectopic expression of the human telomerase catalytic enzyme (hTERT) and simian virus 40 large T (SV40 LT) antigen. Methods:Primary HUVECs were transfected with recombinant retrovirus containing hTERT or SV40 LT respectively. Subsequently drug resistant cell clones were screened and expanded for further studies. Endothelial cell biomarkers were confirmed by examination.Results: The morphological phenotype of the transfected cells was similar to the non-transfected cells. Von Willebrand factor,hTERT and SV40 LT could be detected in transfected HUVECs. Moreover, higher telomerase activity in transfected cells was maintained for over 50 population doublings compared with only low level of endogenous telomerase transiently at early population doublings in primary HUVECs. When exposed to TNF-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he expression of E-selectin in transfected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but no alteration of endothelial lipase was found. Conclusion: Ectopic coexpression of hTERT and SV40 LT can effectively immortalize HUVECs without tumorigenicity in vitro. Immortalized HUVECs may be an ideal target of further molecular function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thelial cell Telomerase activity immortalization
下载PDF
Mechanisms of cell immortalization mediated by EB viral activation of telomerase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被引量:7
4
作者 LucyCassar AlexPinto 《Cel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809-817,共9页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is a common cancer in Souther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The disease is a poorly 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without effective cure, and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its development remains l...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is a common cancer in Souther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The disease is a poorly 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without effective cure, and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its development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Of several factors identified in NPC aetiology in recent years, Epstein-Barr virus (EBV) infection has emerged to be most important. In almost all NPC cells, EBV uses several intracellular mechanisms to cause oncogenic evolution of the infected cells. One such mechanism by which EBV infection induces cellular immortalization is believed to be through the activation of telomerase, an enzyme that is normally repressed but becomes activated during cancer development. Studies show that greater than 85% of primary NPC display high telomerase activity by mechanisms involving EBV infection, consistent with the notion that EBV is commonly involved in inducing cell immortalization. More recently, different EBV proteins have been shown to activate or inhibit the 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gene, by modulating intracellular signalling pathway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a new model with a number of challenges towards our understanding, molecular targeting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in N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V tumour antigen TELOMERASE TELOMERES cell immortalization carcinoma NASOPHARYNX
下载PDF
人类细胞永生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新文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33-236,共4页
人的正常细胞增殖能力是有限的 ,经过一定时期的增殖后 ,最终将进入一种生长抑制状态。永生化的研究将对未来的医学产生巨大的影响。永生化细胞在生物学研究方面 ,不仅提供了标准细胞 ,而且对于组织工程的研究也非常重要。本文就目前关... 人的正常细胞增殖能力是有限的 ,经过一定时期的增殖后 ,最终将进入一种生长抑制状态。永生化的研究将对未来的医学产生巨大的影响。永生化细胞在生物学研究方面 ,不仅提供了标准细胞 ,而且对于组织工程的研究也非常重要。本文就目前关于细胞永生化的研究作一综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永生化 端粒酶 衰老期 危机期 生长抑制
下载PDF
转导hTERT基因致人骨髓基质细胞永生化及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朴明学 王忠诚 +3 位作者 蒙和 何乐 王申五 张亚卓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7期313-316,共4页
目的建立永生化的人骨髓基质细胞(hMSC)系,以供神经外科临床和基础研究使用。方法原代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采用含有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上清感染hMSC,经筛选得到阳性克隆,在体外进行连续培养。应用PCR、逆转录P... 目的建立永生化的人骨髓基质细胞(hMSC)系,以供神经外科临床和基础研究使用。方法原代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采用含有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上清感染hMSC,经筛选得到阳性克隆,在体外进行连续培养。应用PCR、逆转录PCR(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hTERT基因的整合及表达情况,并用10%β-巯基乙醇(β-ME)、反式维甲酸(RA)、Forskolin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转化后的hMSC-hTERT细胞进行诱导,使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结果外源性hTERT基因在DNA、RNA和蛋白质水平均有表达,诱导后的hMSC-hTERT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核蛋白(NeuN)和βⅢ微管蛋白(Tubulin-βⅢ)。hMSC-hTERT细胞至今已传至82代。结论外源hTERT基因在hMSC细胞中稳定整合并表达,永生化的hMSC细胞系成功建立;在一定诱导条件下,永生化的hMSC细胞能够在体外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转导 遗传 端粒 未端转移酶 细胞分化 无限增殖化
下载PDF
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介导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永生化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滕勇 胡蕴玉 +3 位作者 王捍国 王臻 关玉成 高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30-1234,共5页
目的建立永生化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系,为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库及标准化细胞系。方法取单克隆培养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基因导入细胞,G418筛选后获得阳性克隆,体外连续扩增培养,RT-PCR检测转染... 目的建立永生化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系,为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库及标准化细胞系。方法取单克隆培养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基因导入细胞,G418筛选后获得阳性克隆,体外连续扩增培养,RT-PCR检测转染细胞内hTERT基因的整合与表达。取转染后第100代细胞,用成骨诱导条件培养基(普通培养基加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维生素C)、软骨诱导条件培养基(普通培养基加地塞米松、TGF-β、维生素C)、心肌细胞诱导条件培养基(普通培养基加5-氮胞苷)分别向成骨、软骨、心肌细胞诱导培养。于培养后第7、14、21、28天,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成骨细胞诱导Ⅰ型胶原、骨钙素的表达;采用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软骨细胞诱导Ⅱ型胶原的表达,同时进行甲苯胺蓝染色;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心肌细胞诱导横纹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分析细胞系向成骨、软骨及心肌细胞分化的能力。结果 hTERT稳定转染入人骨髓基质干细胞,转化细胞端粒酶表达阳性。转化细胞在体外长期连续培养下生长良好,已传至136代。取第100代细胞进行诱导分化,结果显示其能向成骨、软骨及心肌细胞分化。结论外源性hTERT的导入可致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永生化,并维持成体干细胞的多向分化特性,可为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库并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研究提供标准化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转染 细胞永生化 端粒 末端转移酶 骨髓基质干细胞
下载PDF
B细胞永生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王省 李坤 +4 位作者 卢曾军 汪肖肖 谯雨 刘在新 曹轶梅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3-749,共7页
B细胞永生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研究课题,如何维持B细胞体外连续传代增殖并表达抗体的特性,对于研制治疗和诊断用抗体类药物和制品具有重要的意义。B细胞永生化的方法包括杂交瘤技术,EB病毒或SV40感染永生化以及遗传修饰法。永生化B细胞... B细胞永生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研究课题,如何维持B细胞体外连续传代增殖并表达抗体的特性,对于研制治疗和诊断用抗体类药物和制品具有重要的意义。B细胞永生化的方法包括杂交瘤技术,EB病毒或SV40感染永生化以及遗传修饰法。永生化B细胞能快速有效的产生单克隆抗体,这种抗体能克服异源抗体产生的免疫排斥,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理想来源,成为研制治疗性单抗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概述了B细胞永生化方法的研究进展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供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 单克隆抗体 永生化
原文传递
人卵巢癌永生化细胞系BUPH:OVSC-2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冯捷 刘广芝 +2 位作者 付天云 叶雪 姚煜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31-734,共4页
背景与目的:利用永生化技术建立预期表型的细胞系,已成为建系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人卵巢癌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国内外少有报道。本文介绍人卵巢肉瘤样癌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以及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方法:以手术切除的卵巢肉瘤样癌腹壁... 背景与目的:利用永生化技术建立预期表型的细胞系,已成为建系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人卵巢癌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国内外少有报道。本文介绍人卵巢肉瘤样癌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以及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方法:以手术切除的卵巢肉瘤样癌腹壁转移组织为材料,进行体外培养。将永生化基因SV40T抗原基因转染第10代细胞,经筛选,抗性克隆扩大培养,得到永生化细胞系。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生长曲线测定、染色体分析、双层软琼脂培养、裸鼠接种、免疫组化等,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并与其来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结果:建立一株人卵巢肉瘤样癌永生化细胞系,命名为BUPH:OVSC-2,现已传至90余代。其生物学特性为:形态学观察细胞呈肉瘤样细胞形态,超微结构证实为上皮起源;细胞生长旺盛;具有恶性细胞的特征,恶性度高。通过比较,与其来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别。结论:BUPH:OVSC-2为一株恶性度高的人卵巢肉瘤样癌永生化细胞系,保留了其来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卵巢肉瘤样癌研究的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肉瘤样癌 细胞系 永生化 生物学特征
下载PDF
动物细胞永生化研究进展
10
作者 张震宇 靳莉武 +4 位作者 王婧尊 田玲 乔自林 杨迪 阿依木古丽·阿不都热依木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89,共12页
细胞永生化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方式来突破原代细胞衰老的限制,延长细胞寿命,实现细胞无限复制增殖,是当前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与难点。永生化细胞株/系可用于生物制品研发、衰老机制探索以延伸生命等;然而目前永生化细胞种类不... 细胞永生化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方式来突破原代细胞衰老的限制,延长细胞寿命,实现细胞无限复制增殖,是当前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与难点。永生化细胞株/系可用于生物制品研发、衰老机制探索以延伸生命等;然而目前永生化细胞种类不多、永生化技术相对较难,肿瘤风险以及动物福利伦理等原因,还不能满足研发需求。目的细胞永生化不仅可以永久保存动物细胞遗传资源,还对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细胞基质疫苗的研发等提供支持。本文就动物细胞永生化的原理、永生化机制及方法的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未来的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细胞 细胞永生化 永生化机制 永生化方法
下载PDF
动物细胞培育肉及其种子细胞优选与永生化策略
11
作者 仝西魁 付云辉 +2 位作者 郑文云 王阳敏 马兴元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5,共10页
鉴于传统养殖和屠宰获取肉类食品的方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多种有害成分残留等方面问题不断加剧,以及未来绿色低碳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随着“细胞农牧”科技的兴起,国内外研究者和企业家将目光转向了具有综合优势的细胞培育肉生产... 鉴于传统养殖和屠宰获取肉类食品的方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多种有害成分残留等方面问题不断加剧,以及未来绿色低碳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随着“细胞农牧”科技的兴起,国内外研究者和企业家将目光转向了具有综合优势的细胞培育肉生产新模式。与以多种蛋白质资源为原料进行调制加工的“植物人造肉”不同,动物细胞培育所生产细胞培育肉,在营养品质和口感上更接近“真肉”,有望成为细胞合成生物技术生产替代蛋白质的未来发展新热点,已成为新兴食品科技和产业与投资界的新宠。将细胞培育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率的“培育肉”,将对生长效率与周期,以及规模化生产的成本控制具有基础性作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种子细胞及其永生化扩增能力。主要就国内外有关动物细胞培育肉概况、种子细胞优选与实现其永生化策略,以及动物细胞培育肉方面科技伦理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综述和分析,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和细胞培育肉产业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细胞培育肉 种子细胞优选 干细胞 永生化 人造肉 科技伦理
原文传递
人乳头瘤病毒癌基因诱导细胞永生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珊珊 王伟 +2 位作者 于莹莹 李辉 王宁 《生命科学》 CSCD 2012年第10期1179-1184,共6页
永生化细胞是研究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衰老等的理想细胞模型。目前人类已建立多种细胞永生的方法,其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癌基因(E6和E7)被广泛用于永生化细胞研究。E6蛋白和E7蛋白主要通过灭活p53通路和pRb通路,从多个水平提高端粒... 永生化细胞是研究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衰老等的理想细胞模型。目前人类已建立多种细胞永生的方法,其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癌基因(E6和E7)被广泛用于永生化细胞研究。E6蛋白和E7蛋白主要通过灭活p53通路和pRb通路,从多个水平提高端粒酶的表达和活性,使细胞逃过细胞复制衰老而继续增殖,实现细胞永生化。综述人乳头瘤病毒癌基因E6和E7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未来研究的趋势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V E6基因 E7基因
原文传递
端粒酶在细胞永生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小云 张敏 +3 位作者 王磊 张启龙 王栋 蒋桃珍 《中国兽药杂志》 2013年第4期53-57,共5页
细胞永生化是目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位于真核生物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可以稳定染色体,而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端粒酶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因此,将外源性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转染至目的细胞,则可能诱导细胞发... 细胞永生化是目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位于真核生物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可以稳定染色体,而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端粒酶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因此,将外源性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转染至目的细胞,则可能诱导细胞发生永生化。本文从端粒、端粒酶、端粒酶在细胞永生化中的应用、端粒酶在传代细胞系中的应用、存在问题与展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 外源性端粒酶逆转录酶 细胞 永生化
下载PDF
永生大鼠肝星状细胞系的建立及鉴定(英文)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勤 李定国 +3 位作者 陆汉明 汪余勤 徐芹芳 张文竹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441-1445,1449,共6页
目的建立永生性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stellatecell,HSC)系。方法采用改良胶原酶原位灌注法消化肝脏,经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鉴定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的HSC。然后通过细胞克隆建立HSC系(HSC-PQ)并传代培养。结合细胞动力学、... 目的建立永生性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stellatecell,HSC)系。方法采用改良胶原酶原位灌注法消化肝脏,经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鉴定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的HSC。然后通过细胞克隆建立HSC系(HSC-PQ)并传代培养。结合细胞动力学、光镜、透射电镜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HSC-PQ系的倍增时间、(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muscleactin,α-SMA)及结蛋白表达、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合成等表型特征。结果分离获得的HSC约为2×107细胞/只大鼠,细胞成活率>95%,纯度>90%,培养2周后几乎所有HSC均已活化。在此基础上经细胞克隆所得的HSC-PQ系表型类似成纤维细胞,倍增时间约75h,可表达结蛋白、α-SMA以及除IV型胶原外的多种ECM成分(I型胶原、III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等),且传代过程中增殖、ECM表达等特性均保持稳定。该细胞系已在体外培养32代(1a以上),提示其具有永生性。结论已成功建立永生性大鼠HSC系,该细胞系的基本特征与活化的原代HSC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生性 肝星状细胞 细胞系
下载PDF
A new immortalized rat cell line, hepatic stellate cell-PQ, exhib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hepatic stellate cell 被引量:3
15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05年第2期281-284,共4页
关键词 HEPATIC stellate cell cell line immortalization
下载PDF
不同动物原代细胞的永生化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侯碧巍 董书餐 +5 位作者 刘德武 孙宝丽 李耀坤 郭勇庆 邓铭 柳广斌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7-103,共7页
细胞永生化是一项运用多种手段人为地将不同类型的外源性永生化基因导入目的细胞,打破细胞的正常分裂周期并使其具备无限增殖能力的技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动物原代细胞中。为了探究促使细胞永生化的几种常用方法如何介导细胞永生化... 细胞永生化是一项运用多种手段人为地将不同类型的外源性永生化基因导入目的细胞,打破细胞的正常分裂周期并使其具备无限增殖能力的技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动物原代细胞中。为了探究促使细胞永生化的几种常用方法如何介导细胞永生化,不同方法之间的相关因素有何关联和区别,以及这些方法如何应用到不同动物的细胞中,本文通过对几种促使细胞永生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及其在不同动物细胞(如猪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牛肠上皮细胞系、牦牛瘤胃上皮细胞系、鸡前脂肪细胞系、鸡胚胎成纤维细胞系、鸭肠上皮细胞系、兔黑色素细胞系和斑节虾淋巴细胞系等)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概述,发现细胞永生化主要涉及端粒与端粒酶激活、病毒基因[如人类疱疹病毒(EBV)、猴空泡病毒40(SV40)和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的转染整合,以及运用Cre-LoxP介导的重组系统对细胞进行可回复性永生化等多个方法,且其核心都是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调控。此外,不同动物细胞可通过上述多种方法实现永生,但是也有极少部分细胞受其自身性质的影响,只可选择某一特定方法。因此,对不同动物原代细胞永生化方法及其应用进行研究,不仅可为建立具备功能性的永生化细胞系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其在基础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医药领域更广泛的潜在应用提供科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代细胞 细胞永生化 端粒酶 病毒基因 可回复性永生化
下载PDF
SV40LTag基因诱导永生化大鼠肝星状细胞系的建立及鉴定 被引量:1
17
作者 庄鹏 马会慧 +3 位作者 江元森 陈伟 杨林 姚集鲁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074-2077,共4页
目的:建立长期传代、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稳定的永生化HSC。方法:采用Pronase E、Ⅳ型胶原酶原位灌流消化及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HSC),并进行免疫组化SABC法鉴定和培养。用Effectene Transfection Reagent方法将携... 目的:建立长期传代、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稳定的永生化HSC。方法:采用Pronase E、Ⅳ型胶原酶原位灌流消化及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HSC),并进行免疫组化SABC法鉴定和培养。用Effectene Transfection Reagent方法将携带SV40LTag基因的质粒PSV3neo(该质粒由意大利学者Giovanni Gaud-ino PhD惠赠)转染第1代HSC,以G418筛选直至获得阳性克隆细胞,经体外长期培养和传代后,以PCR方法检测其SV40LT抗原mRNA的表达,观察细胞形态学,绘制细胞生长曲线,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α-SMA、SV40LTag、Ⅰ、Ⅲ型胶原(collagenⅠ、collagenⅢ)、desmi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β型(PDGFRβ)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用β-actin做半定量RT-PCR检测I型胶原的表达,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使用质粒PSV3neo转染正常大鼠HSC,经20 d抗性筛选,获得G418阳性克隆细胞,长期传代后细胞形态和结构保持完好,SV40LTag mRNA的表达检测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阳性,经扩大筛选培养,该HSC细胞系目前已传了50代,保持着星形外观的HSC形态学特征,生长曲线显示转染阳性细胞倍增速度快,MTT法测定570 nm波长下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半定量RT-PCR法检测collagenⅠ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能表达α-SMA、collagenⅠ、collagenⅢ、desmin、TGF-β1、PDGFRβ。结论:利用SV40LTag基因序列诱导建立了永生化大鼠HSC系,新建HSC系在体外可长期传代,倍增速度快,其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与原代HSC形态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星状细胞 细胞培养 永生化
下载PDF
SV40T抗原基因永生化新生大鼠前软骨干细胞株的构建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伟华 郭风劲 +2 位作者 张树威 陈安民 丁然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5期460-464,共5页
目的建立永生化大鼠前软骨干细胞(PSCs)株,为研究前软骨干细胞的分化机制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用L ipofectam ineTM2000介导基因转染,将含有SV40T抗原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MVSV40T/PUR导入经免疫磁珠分选出的原代PSCs进行稳定表达,... 目的建立永生化大鼠前软骨干细胞(PSCs)株,为研究前软骨干细胞的分化机制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用L ipofectam ineTM2000介导基因转染,将含有SV40T抗原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MVSV40T/PUR导入经免疫磁珠分选出的原代PSCs进行稳定表达,用嘌呤霉素筛选出阳性克隆并扩大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RT-PCR鉴定SV40T抗原基因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分离获得转化细胞阳性克隆,用免疫组化证实FGFR-3表达阳性,提取RNA后用RT-PCR法成功扩增出588 bp的片段。转染细胞经扩大培养,命名为永生化前软骨干细胞。贴壁培养的转染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22.98±2.77)h,传代、冻存和复苏对细胞形态及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从新生大鼠干骺端分离、培养出前软骨干细胞,pCMVSV40T/PUR转染能使其永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40T 前软骨干细胞 细胞培养 永生化
下载PDF
重组SV40大T抗原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培杰 赵国强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8年第5期384-387,共4页
目的构建含有重组SV40大T抗原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GFP-Tag,转染真核细胞Eca-9706并检测SV40大T抗原基因在真核细胞内的表达。方法以PCR方法从含有SV40大T抗原基因的质粒上扩增出SV40大T抗原基因作为靶基因;将其连接至pGEM-TEasy... 目的构建含有重组SV40大T抗原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GFP-Tag,转染真核细胞Eca-9706并检测SV40大T抗原基因在真核细胞内的表达。方法以PCR方法从含有SV40大T抗原基因的质粒上扩增出SV40大T抗原基因作为靶基因;将其连接至pGEM-TEasy载体上,并对靶基因进行DNA测序确认;再将靶基因与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GFP重组构建成为pLentiGFP-Tag;以脂质体介导转染真核细胞Eca-9706,观察慢病毒表达载体所携带的GFP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使用RT-PCR检测SV40大T抗原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克隆SV40大T抗原基因,经由DNA测序确认;成功筛选出含SV40大T抗原基因正插子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GFP-Tag;转染真核细胞Eca-9706后48 h,观察到绿色荧光的广泛表达并检测出宿主细胞内高效表达的SV40大T抗原mRNA。结论成功构建含SV40大T抗原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GFP-Tag,并观察到SV40大T抗原在真核细胞中的成功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40大T抗原 慢病毒载体 细胞永生化
下载PDF
端粒酶逆转录酶在建立永生化细胞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梦坡 八晓敏 +2 位作者 罗胜军 向华 王晓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2-107,共6页
永生化细胞是研究细胞如何增殖、分化、凋亡过程及细胞衰老现象等机理的理想细胞模型。研究建立有效促进正常细胞永生化的生物学方法,相对于由某些基因突变、理化刺激及病毒、原癌基因直接诱导刺激等方法构建的永生化细胞系,应用端粒酶... 永生化细胞是研究细胞如何增殖、分化、凋亡过程及细胞衰老现象等机理的理想细胞模型。研究建立有效促进正常细胞永生化的生物学方法,相对于由某些基因突变、理化刺激及病毒、原癌基因直接诱导刺激等方法构建的永生化细胞系,应用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TERT)重新激活端粒酶活性来维持细胞增殖能力的方法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论文阐述了近些年TERT所构建的永生化细胞系在组织工程、临床治疗、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总结了TERT构建的永生化细胞系对人和动物疾病相关研究起到的作用,并对其在细胞农业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 端粒酶逆转录酶 细胞 永生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