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6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种类演替及水华发生趋势分析 被引量:42
1
作者 周广杰 况琪军 +1 位作者 胡征宇 蔡庆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2-46,共5页
三峡水库一期工程蓄水前半年(2003年1月—2003年6月)和蓄水后(2003年7月—2004年12月)期间,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的种类演替和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与蓄水前的数据相比,蓄水仅半年绿藻的种类数就明显增加,约相当于蓄水前的3倍;硅藻的种类... 三峡水库一期工程蓄水前半年(2003年1月—2003年6月)和蓄水后(2003年7月—2004年12月)期间,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的种类演替和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与蓄水前的数据相比,蓄水仅半年绿藻的种类数就明显增加,约相当于蓄水前的3倍;硅藻的种类数略有减少;其余各门藻类的种类数亦有轻度变化。整个调查期间,藻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峰值均出现在S6采样点,细胞密度达6.93×107cells/L(2004年6月),生物量达87.24mg/L(2004年3月),其余采样点基本显示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趋势。本文参考早期资料并比较不同类型水域中藻类的种类演替和垂直分布情况,对三峡湖北库区水域水华的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三峡干流江段形成藻类水华的几率较小;流动的支流水域,在阳光充足、水温逐渐升高的春季容易发生藻类水华;在较封闭的静水区则随时都有发生藻类水华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溪河 浮游藻类 细胞密度 生物量 水华
下载PDF
温度对三角褐指藻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8
2
作者 梁英 陈书秀 +1 位作者 田传远 王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7-383,共7页
研究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一次性培养过程中,不同温度(5~30℃)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密度以及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温度对三角褐指藻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 研究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一次性培养过程中,不同温度(5~30℃)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密度以及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温度对三角褐指藻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ETR,qP和NPQ)及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三角褐指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0℃。5℃处理组从接种后第1天开始各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ETR,qP和NPQ)都明显下降,但第5天开始恢复;10℃处理组各荧光参数仅在接种后第1天出现下降,第2天就基本恢复正常;30℃处理组从处理后第1天开始一直到实验结束,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ETR和qP)、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细胞密度均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内,叶绿素相对含量与细胞密度均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ETR)、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细胞密度与温度的相关性则随着温度范围及培养天数的不同而变化。本文还初步探讨了叶绿素荧光技术在筛选耐高温或耐低温微藻品系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褐指藻 叶绿素荧光参数 叶绿素相对含量 细胞密度
下载PDF
挤出发泡聚丙烯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向东 刘本刚 +2 位作者 张玉霞 杜中杰 励杭泉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74-77,共4页
通过添加少量高熔体强度的支化聚丙烯,制备了开孔率低、泡孔密度大、泡孔尺寸小、泡孔分布均匀的聚丙烯挤出发泡材料;通过发泡材料断面的SEM分析,比较了成核剂类型和粒径对泡孔密度和尺寸的影响。以偶氮二甲酰胺为发泡剂,添加1%的成核... 通过添加少量高熔体强度的支化聚丙烯,制备了开孔率低、泡孔密度大、泡孔尺寸小、泡孔分布均匀的聚丙烯挤出发泡材料;通过发泡材料断面的SEM分析,比较了成核剂类型和粒径对泡孔密度和尺寸的影响。以偶氮二甲酰胺为发泡剂,添加1%的成核剂,所得发泡材料的泡孔密度为5.331×106个/cm3、泡孔直径为93μm。同时发现较高的螺杆转速有利于得到均匀的泡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挤出发泡 成核剂 泡孔密度 泡孔尺寸
下载PDF
山西晋阳湖浮游藻类分布的时空格局及水质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郭春燕 冯佳 谢树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1-255,共5页
对山西晋阳湖的浮游藻类进行了研究,共发现156种及11变种,隶属于5门,25科,67属.其中以绿藻门种类最多,达29属57种4变种;硅藻门次之,17属34种6变种;蓝藻门和裸藻门分别为15属32种1变种和5属31种,黄藻门最少,只有1属2种.秋季... 对山西晋阳湖的浮游藻类进行了研究,共发现156种及11变种,隶属于5门,25科,67属.其中以绿藻门种类最多,达29属57种4变种;硅藻门次之,17属34种6变种;蓝藻门和裸藻门分别为15属32种1变种和5属31种,黄藻门最少,只有1属2种.秋季浮游藻类种类最多,冬季最少.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变化范围为2.84×10^6-2.30×10^9cells/L,平均细胞密度为4.86×10^8cells/L.每个季节水体的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均已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较低,而优势度很高,说明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污染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 群落结构 细胞密度 富营养化 晋阳湖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培养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5
作者 徐富翠 邹礼乐 +1 位作者 梅欣明 郭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1835-1840,共6页
背景: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难治性疾病研究的热点。如何有效提高神经干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率将是其应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目的:探讨影响神经干细胞培养质量的可能因素,为神经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参... 背景: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难治性疾病研究的热点。如何有效提高神经干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率将是其应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目的:探讨影响神经干细胞培养质量的可能因素,为神经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①神经干细胞分离和培养:分离出生24h内SD大鼠的大脑,剪碎离心后以1×108L-1的浓度接种,经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预培养4h后改用无血清条件培养基(DMEM/F1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B27)培养,2d或3d换液1次,6d时传代。②神经干细胞鉴定: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免疫组化检测第3代细胞神经巢蛋白表达和诱导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神经胶质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出生24h的新生大鼠可获得足量的神经干细胞;血清预培养可提高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存活率;免疫组化结合血清诱导分化可对培养的神经干细胞进行定性鉴定。取材时间、细胞接种密度、传代时间、细胞因子、血清等多种因素都将影响神经干细胞的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干细胞培养与分化 神经干细胞 培养 取材时间 细胞密度 血清 传代 细胞因子 影响因素 其他基金 干细胞图片文章
下载PDF
海洋浮游植物的热效应 被引量:16
6
作者 廖一波 陈全震 +3 位作者 曾江宁 高爱根 刘晶晶 江志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203-4212,共10页
采用热效应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冬、夏两季温度对象山港海洋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密度的影响,同时在冬季开展了温度对海水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研究。温度对浮游植物种类数和细胞密度的影响显著,影响程度与季节、增温幅度和实验时间有关... 采用热效应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冬、夏两季温度对象山港海洋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密度的影响,同时在冬季开展了温度对海水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研究。温度对浮游植物种类数和细胞密度的影响显著,影响程度与季节、增温幅度和实验时间有关。当夏季(自然水温为28℃)实验温度超过36℃,冬季(自然水温为12℃)实验温度超过34℃时,浮游植物种类数和细胞密度均急剧减少。温度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影响显著,随着实验温度的升高,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温度呈峰值关系。夏季实验当温度升高至30℃时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最高,实验至第7天时的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为40.56 cells/dm3;冬季实验当温度升高至24℃时的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最高,实验至第7天时的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为625.8 cells/dm3。温度对冬季实验海水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显著,并且冬季海水叶绿素浓度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81,p<0.01)。实验结合自然海区海水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人们普遍关注的热(核)电厂建设与海洋生态效应的问题,为冬、夏两季温排水对受纳海域的增温对浮游植物的热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细胞密度 叶绿素 热效应 象山港
下载PDF
锰浓度对米氏凯伦藻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曹春晖 孙世春 +2 位作者 王学魁 刘文岭 梁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5280-5288,共9页
运用实验生态学和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研究了锰浓度(10-12-10-4mol/L)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生长的影响。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锰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ETR,qP,NPQ)均... 运用实验生态学和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研究了锰浓度(10-12-10-4mol/L)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生长的影响。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锰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ETR,qP,NPQ)均有显著影响(P<0.05);米氏凯伦藻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细胞密度在10-12-10-8mol/L锰浓度间随着起始锰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10-8-10-4mol/L锰浓度间随锰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0-4mol/L锰浓度组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锰浓度对荧光参数的影响与锰浓度范围和生长时期有关,当锰浓度为10-12-10-8mol/L时,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ETR在第3-9天随着起始锰浓度的增加而升高,Fv/Fm和Fv/Fo在第2-7天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qP值在整个培养周期内随锰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各浓度组的NPQ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从第3天开始至实验结束,10-4mol/L浓度组的叶绿素相对含量与细胞密度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荧光参数(Fv/Fm、Fv/Fo)、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细胞密度与锰浓度的相关性则随着锰浓度范围及培养天数的不同而变化。从第4天开始至培养结束,细胞密度、叶绿素相对含量均与锰浓度(10-8-10-4mol/L)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探讨了叶绿素荧光技术在赤潮藻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氏凯伦藻 锰浓度 叶绿素荧光参数 叶绿素相对含量 细胞密度
下载PDF
光照度对水华鱼腥藻细胞比重与藻丝长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巫娟 陈雪初 +3 位作者 孔海南 安阳 吴辰 何圣兵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75-879,共5页
为深入探索可获得光资源量(light availability)与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浮沉关键因子——细胞比重、藻丝长度,以及水华鱼腥藻沉降损失的关系,开展了纯培养试验.在温度(25±1)℃,光照度分别为100,500,1000,3000,500... 为深入探索可获得光资源量(light availability)与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浮沉关键因子——细胞比重、藻丝长度,以及水华鱼腥藻沉降损失的关系,开展了纯培养试验.在温度(25±1)℃,光照度分别为100,500,1000,3000,5000lx的条件下,培养时间35d,结果显示:在1~10d内鱼腥藻细胞比重随光照度增大而增大,在10d左右达到最大值,随后各光照组下鱼腥藻细胞比重较稳定且相差不大;光照越强,水华鱼腥藻的藻丝越短,其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到最大值再减小;光照越强,水华鱼腥藻的藻丝长度越快增大到最大值;实验结束时高光照度下水华鱼腥藻沉降损失比率较小,均低于10%,低光照下水华鱼腥藻沉降性能较好,最高可达到57.3%.实验结果表明:可获得光资源量下降直接影响鱼腥藻比重和藻丝长度并进一步导致鱼腥藻的沉降损失比率增大,这为持续型垂直混合导致蓝藻消亡的原因提供了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度 水华鱼腥藻 比重 藻丝长度 沉降损失比率
下载PDF
长江干流湖北段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岳 夏爽 裴国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6-922,共7页
2014年5—6月期间,对长江干流西起宜昌三江桥东至黄梅新洲江段共57个样点的浮游藻类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浮游藻类群落组成中,蓝藻(Cyanophyta)4科11属,绿藻(Chlorophyta)8科17属,硅藻(Bacillariophyta)10科30属140余种。硅藻的... 2014年5—6月期间,对长江干流西起宜昌三江桥东至黄梅新洲江段共57个样点的浮游藻类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浮游藻类群落组成中,蓝藻(Cyanophyta)4科11属,绿藻(Chlorophyta)8科17属,硅藻(Bacillariophyta)10科30属140余种。硅藻的种类组成最丰富,主要优势属是小环藻(Cyclotella spp.),其后依次为隐藻(Cryptophyta)、蓝藻和绿藻。硅藻所占比例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而隐藻所占比例则逐渐增加,蓝藻和绿藻变化趋势不明显。从细胞密度来看,宜昌三江口到枝城大桥(A江段)各样点浮游藻类细胞密度相对较低,平均约为3.0×106L-1;松滋河口到中洲洄水处(B江段)所有样点细胞密度均相对较高,平均为7.4×106L-1;洞庭湖大桥到黄梅新洲(C江段)水体透明度显著下降,细胞密度最低。不同流态水体中浮游藻类组成明显不同。中等流速水体中硅藻占据绝对优势,平均比例高达70.0%。缓流水体中硅藻比例(47.2%)与隐藻比例(37.5%)相近,而隐藻是急流水体中的优势门类。综合细胞密度、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结果,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主要处于贫中营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干流 湖北段 浮游藻类 细胞密度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不同海洋饵料微藻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周文礼 王悠 +3 位作者 肖慧 王仁君 曲良 唐学玺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9-254,共6页
以细胞数量和叶绿素a含量为观测指标,研究了氯霉素、遗传霉素(G418)、青霉素对3种海洋饵料微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Beij.),金藻8701(Isochrysis galbanaParke 8701)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Ehr.)生长的影响.结果表... 以细胞数量和叶绿素a含量为观测指标,研究了氯霉素、遗传霉素(G418)、青霉素对3种海洋饵料微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Beij.),金藻8701(Isochrysis galbanaParke 8701)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Ehr.)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于100 mg.L-1的氯霉素对小球藻的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200mg.L-1时抑制作用显著;低于25 mg.L-1的氯霉素促进金藻8701的生长,大于100 mg.L-1时显著抑制;小新月菱形藻的生长随着氯霉素浓度的增高而不断下降,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不同浓度的G418对3种藻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于100 mg.L-1的青霉素能够促进3种藻的生长,随着浓度的升高,相对增长率逐渐下降.实验结果可为3种海洋饵料微藻的无菌系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海洋饵料微藻 细胞密度 叶绿素A 无菌培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对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黄逸君 陈全震 +1 位作者 曾江宁 江志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13-521,共9页
为了解石油污染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慢性毒性影响,运用实验生态学手段,在不同季节对采自浙江省乐清湾的浮游植物进行原油污染慢性(15 d)毒性效应研究。通过对浮游植物叶绿素a(chla)和细胞密度的测定,发现高浓度(≥2.28 mg/L)原油胁迫对浮... 为了解石油污染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慢性毒性影响,运用实验生态学手段,在不同季节对采自浙江省乐清湾的浮游植物进行原油污染慢性(15 d)毒性效应研究。通过对浮游植物叶绿素a(chla)和细胞密度的测定,发现高浓度(≥2.28 mg/L)原油胁迫对浮游植物的生长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01),表现为浮游植物chla和细胞密度下降;低浓度(≤1.21 mg/L)不会抑制浮游植物生长,反而可促进其生长。各个季节原油对浮游植物的慢性毒性效应存在差异,表现为不同自然水温下浮游植物对原油胁迫的耐受性不同,夏季浮游植物对油污染的耐受性较冬季差。浮游植物chla和细胞密度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01)。石油污染对浮游植物的影响随培养时间延长存在差异,培养后期石油烃逐渐在水中降解,低浓度试验组中浮游植物可恢复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水溶性成分 海洋浮游植物 叶绿素A 细胞密度
下载PDF
Trench MOSFET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苏延芬 刘英坤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7-280,292,共5页
研究总结了功率MOSFET器件与BJT器件相比的发展优势。介绍了作为VDMOSFET进一步发展的新型器件Trench MOSFET研究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并从其基本结构出发阐述了Trench MOSFET与VDMOS相比的电学性能特点。最后对其发展现状,关键技术和结构... 研究总结了功率MOSFET器件与BJT器件相比的发展优势。介绍了作为VDMOSFET进一步发展的新型器件Trench MOSFET研究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并从其基本结构出发阐述了Trench MOSFET与VDMOS相比的电学性能特点。最后对其发展现状,关键技术和结构参数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nch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 比导通电阻 击穿电压 元胞面积 箱型掺杂
下载PDF
线形聚丙烯/低密度聚乙烯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和发泡行为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伟 刘本刚 +2 位作者 王向东 许国志 张玉霞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28,共4页
通过熔体流动速率测试仪和转矩流变仪对不同比例线形聚丙烯(PP)低/密度聚乙烯(LDPE)共混发泡体系的流变行为进行研究。随后将纯PP和配比为100/20的PP/LDPE共混体系进行超临界CO2的挤出发泡试验,并通过真密度计/开闭孔率测定仪和扫描电... 通过熔体流动速率测试仪和转矩流变仪对不同比例线形聚丙烯(PP)低/密度聚乙烯(LDPE)共混发泡体系的流变行为进行研究。随后将纯PP和配比为100/20的PP/LDPE共混体系进行超临界CO2的挤出发泡试验,并通过真密度计/开闭孔率测定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种样品的发泡密度、发泡倍率和泡孔形态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加入LDPE后可以明显提高PP的储能模量并降低损耗因子,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可发性,发泡材料的泡孔密度和发泡倍率得以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形聚丙烯 低密度聚乙烯 发泡 流变行为 泡孔密度
下载PDF
细胞密度和感染复数对SARS病毒在Vero细胞中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赵慧 段鸿元 +3 位作者 李晓萸 赵卓 康晓平 秦鄂德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5年第3期274-275,共2页
阐明宿主细胞密度和病毒感染复数(MOI)对SARS冠状病毒增殖的影响,为SARS灭活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采用析因设计方法,考虑MOI(0.01、0.05和0.1)与细胞密度(2×104、4×104和8×104/cm2)2个3水平实验因素,在各水平组合条件下... 阐明宿主细胞密度和病毒感染复数(MOI)对SARS冠状病毒增殖的影响,为SARS灭活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采用析因设计方法,考虑MOI(0.01、0.05和0.1)与细胞密度(2×104、4×104和8×104/cm2)2个3水平实验因素,在各水平组合条件下培养SARS病毒,以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作为观测指标,分析SARS冠状病毒滴度在不同增殖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MOI、宿主细胞密度和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SARS病毒滴度的影响分别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F=12.70,P<0.01)、显著性差异(F=6.94,P<0.05)和非常显著性差异(F=8.22,P<0.01)。在0.01MOI和8×104/cm2条件下,病毒滴度达5.57×105TCID50/mL。说明SARS冠状病毒在培养细胞中的增殖能力显著依赖于宿主细胞密度、病毒感染复数和二者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病毒 细胞密度 VERO细胞 复数 SARS冠状病毒 显著性差异 病毒滴度 病毒感染 交互作用 半数感染量 病毒增殖 灭活疫苗 设计方法 组合条件 组织培养 增殖条件 增殖能力 培养细胞 宿主 水平
下载PDF
微藻叶绿素荧光值与传统生长指标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任永霞 徐宁 段舜山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2期128-130,共3页
利用TD-700型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6种不同海洋和淡水微藻,即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oculata)、四列藻(Tetraselmi... 利用TD-700型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6种不同海洋和淡水微藻,即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oculata)、四列藻(Tetraselmistetrethele)和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pluvialis)的叶绿素荧光值,同时采用经典方法同步测定其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微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荧光值三者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利用叶绿素荧光仪测定微藻生物量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具有快捷方便、灵敏度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荧光值 生物量 叶绿素A 细胞密度
下载PDF
不同浓度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修复Beagle犬Ⅱ°根分叉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闫福华 陈欣戬 +2 位作者 詹暶 林敏魁 赵欣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5年第6期312-315,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修复牙周组织缺损的能力。方法在6只一岁半的Beagle犬的下颌牙制备慢性Ⅱ°根分叉病变模型,在GTR的基础上,用不同浓度的BMSCs(5×105/ml组,5×106/ml组,5×107/ml组)移植治疗,12周...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修复牙周组织缺损的能力。方法在6只一岁半的Beagle犬的下颌牙制备慢性Ⅱ°根分叉病变模型,在GTR的基础上,用不同浓度的BMSCs(5×105/ml组,5×106/ml组,5×107/ml组)移植治疗,12周后作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并测量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GTR组的新生牙骨质长度和新生牙槽骨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51.5±5.6和27.1±7.7;5×105/ml组为:84.8±8.9和30.6±7.7;5×106/ml组为:91.8±5.2和68.3±11.4;5×107/ml组为:88.8±7.2和78.5±12.7。细胞组的新生牙骨质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各细胞组间相互比较无差异显著性;5×106/ml组和5×107/ml组的新生牙槽骨量与5×105/m/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前两组间和后两组间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骨髓基质细胞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作用与细胞的接种密度有关,高浓度细胞能有效促进牙周组织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组织再生 骨髓基质细胞 种子细胞 细胞密度 支架材料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发泡聚丙烯挤出工艺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钱敏伟 信春玲 +1 位作者 郭奕崇 何亚东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26,共4页
通过对普通等规聚丙烯(PP)共混改性,实现PP的超临界CO2挤出发泡成型。考察了熔体温度、机头压力和CO2浓度对改性PP发泡过程和泡孔结构的影响。采用优化的工艺参数制备出发泡倍率高、泡孔形态完整的改性PP发泡材料。
关键词 聚丙烯超 临界CO2 挤出发泡 泡孔密度 泡孔尺寸
下载PDF
长江干流宜昌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馨月 钱宝 +1 位作者 樊云 彭春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32,47,共6页
为探索长江干流宜昌断面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与水文要素等环境因子的关系,2015年对长江干流宜昌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月度监测。结果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41属,其中蓝藻门7属,隐藻门1属、甲藻门2属,金藻门... 为探索长江干流宜昌断面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与水文要素等环境因子的关系,2015年对长江干流宜昌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月度监测。结果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41属,其中蓝藻门7属,隐藻门1属、甲藻门2属,金藻门、黄藻门各1属,硅藻门14属,裸藻门2属,绿藻门13属。春季优势种为绿藻,夏季为蓝藻和硅藻,秋季为硅藻,冬季为绿藻和硅藻。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显示宜昌断面主要为中污染和轻污染状态,该结果与水体综合营养状态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通过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可知,在三峡水库调度影响下,水动力学条件的变化成为影响现阶段宜昌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细胞密度 多样性 综合营养状态 水动力学条件 长江干流 宜昌
下载PDF
采用倒置显微镜法定量浮游植物的数据稳定性 被引量:11
19
作者 牛海玉 肖利娟 韩博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1-148,共8页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密度或生物量的现存量反映其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准确地对水体中浮游植物进行定量是水质评价和生态功能分析的基础.针对目前国际上推荐使用的倒置显微镜法(即Utermhl计数法),通过采集处于不同营养状态和...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密度或生物量的现存量反映其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准确地对水体中浮游植物进行定量是水质评价和生态功能分析的基础.针对目前国际上推荐使用的倒置显微镜法(即Utermhl计数法),通过采集处于不同营养状态和水体条件(水库和实验围隔)中的浮游植物,分析样品的显微计数量、水体营养状态对浮游植物密度和多样性等指标稳定性的影响,同时比较了多个水体中同一采样点的重复(或平行)样品之间浮游植物定量数据的差别,从而对倒置显微镜法进行较为系统的评估.结果表明,基于浮游植物的显微镜计数效率与定量数据稳定性的综合考虑,选择计数400个个体即可基本保证定量数据的稳定性;在依赖生物量或稀有种进行水质评价时,处于不同营养水平的水体均需要增加样品的平行数来提高定量数据的可靠性,贫营养型水体中单个采样的重复或平行样品更为必要;两种定量方法所得群落数据计算的辛普森指数无显著差异,说明两种方法所获得结果均能反映浮游植多样性;通过样品浓缩法和倒置显微镜法所获得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细胞密度均具有显著差异,因样品浓缩法在样品处理过程中造成浮游植物损失,使通过样品浓缩法所得的浮游植物群落生物量及细胞密度偏小;相比浓缩法,倒置显微镜法沉淀浓缩的水样体积小,样品处理和计数耗时短,更适宜用于应急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倒置显微镜计数 细胞密度 生物量 多样性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制备微孔聚碳酸酯及其泡孔特性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涛 罗世凯 王宪忠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4-38,共5页
采用超临界微孔发泡技术制备出一系列聚碳酸酯微孔泡沫塑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密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发泡温度和发泡时间对聚碳酸酯微孔泡沫塑料泡孔特性和体积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测试范围内,随发泡温度的升高,泡孔密度增加,泡... 采用超临界微孔发泡技术制备出一系列聚碳酸酯微孔泡沫塑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密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发泡温度和发泡时间对聚碳酸酯微孔泡沫塑料泡孔特性和体积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测试范围内,随发泡温度的升高,泡孔密度增加,泡孔孔径先增加后降低,体积密度降低;随发泡时间的增加,泡孔密度和孔径均增加,体积密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微孔发泡 聚碳酸酯微孔泡沫塑料 泡孔密度 体积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