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木塑复合材料吸声性能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9
1
作者 朱晓冬 王梦蝶 +4 位作者 黄金鑫 李鹏 张博 文睿 刘玉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15,共6页
木塑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由于其独特的装饰性能已广泛应用于室内外装饰材料中,开发其声学方面性能是目前室内装饰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结合多孔吸声机理与共振吸声机理特性,阐述了吸声材料在吸声结构设计... 木塑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由于其独特的装饰性能已广泛应用于室内外装饰材料中,开发其声学方面性能是目前室内装饰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结合多孔吸声机理与共振吸声机理特性,阐述了吸声材料在吸声结构设计及吸声性能增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木塑吸声材料的结构特性与吸声性能。通过归纳分析其他木质复合吸声材料研究成果,提出了在实际使用中改善与提高木塑复合材料吸声性能的几种方法(如发泡法、预留空腔法、蜂窝结构复合法、黏附装饰层法、叠加设计法等)。采用驻波管方法测试木塑吸音板在不同穿孔率与空腔深度的吸声系数,结果表明:在穿孔率为0%和3%的条件下,吸声系数随着空腔深度的增加先上升随后下降;在穿孔率为6%和9%的条件下,吸声系数随着空腔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木塑吸音材料的全频吸声性能,为木塑复合吸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塑复合材料 木质吸声材料 声学性能 空腔填充法 吸声系数
下载PDF
三种不同复合树脂充填方法修复后牙深洞的临床疗效及抗疲劳情况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彦君 沈勇斌 +2 位作者 苏晓平 林小青 姚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1114-1118,共5页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复合树脂充填方法修复后牙深洞的临床疗效及抗疲劳情况。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被确诊的后牙深洞患者共9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简单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00...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复合树脂充填方法修复后牙深洞的临床疗效及抗疲劳情况。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被确诊的后牙深洞患者共9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简单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000例。A组采用3M ESPE P60后牙专用复合树脂充填方法修复,B组采用3M Filtek Z250前后牙通用型复合树脂充填方法修复,C组采用3M Filtek Z350流动纳米树脂充填方法修复。所有患者均进行3个月的随访。3组患者比较治疗的临床疗效、修复前后的微渗漏情况、抗疲劳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修复后C组的成功率为93.33%,明显高于B组的63.70%、A组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和A组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修复前相比,修复后,3组患者的微渗漏值均低于修复前,且C组为(0.63±0.11)分,低于A组[(2.11±0.22)分]和B组[(1.34±0.27)分],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C组1、2、3个月的抗疲劳情况为(0.69±0.09)、(0.68±0.11)、(0.70±0.08)mm,均明显优于A组[(1.34±0.17)、(1.41±0.13)、(1.47±0.14)mm]和B组[(1.11±0.15)、(1.21±0.10)、(1.28±0.11)mm],且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明显低于A组(23.33%)和B组(18.33%),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满意度为94.33%,明显高于A组(81.00%)和B组(83.33%),且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M FiltekZ350流动纳米树脂充填方法修复后牙深洞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3M ESPE P60和3M Filtek Z250,可增强修复体的抗疲劳能力,降低患者微渗漏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被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牙深洞 复合树脂充填方法 临床疗效 抗疲劳情况 满意度
下载PDF
基于TRIZ的空腔粉末填料装置创新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辉 吴杰 +2 位作者 黄禹铭 邓兵兵 唐绍禹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3-106,共4页
为解决当前空腔粉末填充装置工作效率不高、填料速度较慢以及出口容易堵塞的问题,对我国专利数据库中的空腔粉末填料装置专利进行了检索和分析。首先,运用因果分析法分析了现有空腔粉末填料装置的不足之处;接着,采用小人法获取解决问题... 为解决当前空腔粉末填充装置工作效率不高、填料速度较慢以及出口容易堵塞的问题,对我国专利数据库中的空腔粉末填料装置专利进行了检索和分析。首先,运用因果分析法分析了现有空腔粉末填料装置的不足之处;接着,采用小人法获取解决问题的理论模型;然后,基于TRIZ理论的40个发明原理以及39个通用工程参数对原模型的技术矛盾进行分析;最终创新设计了一种空腔粉末填料装置。该设计可以提高粉末填料的填充速度,以及填充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填料 TRIZ 创新设计 填充速度 小人法
下载PDF
基于CFD-DEM模腔填充过程中颗粒分离行为分析
4
作者 吴晶晶 蔡杰 +3 位作者 高亚东 席剑飞 顾中铸 钟文镇 《中国粉体技术》 CAS CSCD 2022年第4期90-99,共10页
为综合分析不同工况下三元颗粒混合物填充模腔的分离行为,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FD-DEM),模拟高密度、无黏性颗粒混合物填充模具过程,并研究送料速度、颗粒生成方式、送料机构壁面斜度、模具形状与深度以及环境空气等多种因素... 为综合分析不同工况下三元颗粒混合物填充模腔的分离行为,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FD-DEM),模拟高密度、无黏性颗粒混合物填充模具过程,并研究送料速度、颗粒生成方式、送料机构壁面斜度、模具形状与深度以及环境空气等多种因素对其分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送料机构行进速度,可在行进方向上显著抑制大粒径颗粒的分离行为,降幅高达71%,而在其他方向上对其分离行为的影响较小;降低送料机构壁面斜度、适当加大模具深度均能提高颗粒混合物在模腔内的分布均匀度;分层生成方式产生的颗粒混合物,位于中间层颗粒群的分离行为受到显著抑制,分离指数最小仅为0.8;模腔内的空气会在颗粒填充时发生逸散从而迟滞细颗粒的运动,使得约40%的细颗粒在局部区域集聚,不利于颗粒混合物在模具内的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颗粒混合物 模腔填充 颗粒分离 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