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1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黄酮及茶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80
1
作者 夏涛 高丽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899-2908,共10页
类黄酮化合物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且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儿茶素是主要的类黄酮化合物之一,其含量占茶树鲜叶干重的12%~25%。作为茶叶的主要风味物质,儿茶素还具有抗氧化、抗诱变与防癌、抗心血管疾病、抗紫外线辐... 类黄酮化合物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且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儿茶素是主要的类黄酮化合物之一,其含量占茶树鲜叶干重的12%~25%。作为茶叶的主要风味物质,儿茶素还具有抗氧化、抗诱变与防癌、抗心血管疾病、抗紫外线辐射等功能。本文从类黄酮及茶儿茶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组织化学定位、合成调控措施等方面,综述有关茶树儿茶素的生物合成代谢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茶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代谢工程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黄酮 儿茶素 生物合成途径 调控
下载PDF
儿茶素的抑菌效果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62
2
作者 曾亮 黄建安 +1 位作者 李赤翎 刘仲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9-92,共4页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采用抑菌环实验研究了儿茶素的最小抑菌浓度,并对儿茶素作为抑菌剂的稳定性作出了评价,同时还研究了儿茶素可能存在的抑菌机理。结果显示,儿茶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采用抑菌环实验研究了儿茶素的最小抑菌浓度,并对儿茶素作为抑菌剂的稳定性作出了评价,同时还研究了儿茶素可能存在的抑菌机理。结果显示,儿茶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32g/L和1·25g/L;儿茶素的抑菌效果较大程度地受温度和pH的影响,较小程度受紫外照射的影响;儿茶素会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对数生长期,增加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造成细菌胞内蛋白质和糖类物质的渗漏,使细菌代谢发生紊乱,儿茶素的抑菌作用不是通过抑制呼吸代谢而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抑菌 机理
下载PDF
茶多酚中儿茶素类的HPLC分析方法学考察 被引量:43
3
作者 于海宁 沈生荣 +1 位作者 臧荣春 冯萍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1-64,共4页
本文建立了一种非梯度洗脱的儿茶素HPLC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同时对茶多酚中的四种主要儿茶素(EC ,EGCG ,ECG ,EGC)考察了其方法学。得到最佳色谱条件为 :ODS (5 μm ,4 6× 2 5 0mm)柱 ,以重蒸水∶乙睛∶乙酸乙酯 =86∶12∶2 (v v v... 本文建立了一种非梯度洗脱的儿茶素HPLC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同时对茶多酚中的四种主要儿茶素(EC ,EGCG ,ECG ,EGC)考察了其方法学。得到最佳色谱条件为 :ODS (5 μm ,4 6× 2 5 0mm)柱 ,以重蒸水∶乙睛∶乙酸乙酯 =86∶12∶2 (v v v)为流动相 (浓硫酸调pH值至 3 0~ 4 0 ) ,流速为 1 0ml min ,UV检测波长 2 8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HPLC 方法学 分析方法 茶多酚
下载PDF
四川黑茶品质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48
4
作者 齐桂年 田鸿 +1 位作者 刘爱玲 施兆鹏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66-269,共4页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四川黑茶原料、渥堆叶、康砖成品茶的氨基酸、儿茶素组成含量及咖啡碱、茶多酚、水浸出物的含量。四川黑茶原料氨基酸含量为1424.00 m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547.00 mg/100g,茶氨酸含量为87...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四川黑茶原料、渥堆叶、康砖成品茶的氨基酸、儿茶素组成含量及咖啡碱、茶多酚、水浸出物的含量。四川黑茶原料氨基酸含量为1424.00 m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547.00 mg/100g,茶氨酸含量为87.15 mg/100g,儿茶素含量为27.63 mg/g,咖啡碱、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1.30%、8.18%、26.94%;渥堆叶氨基酸含量为1590.00 m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668.00 mg/100g,茶氨酸含量为67.62 mg/100g,儿茶素含量为27.52 mg/g,咖啡碱、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1.24%、7.90%、24.53%;康砖成品茶氨基酸含量为1420.00 m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529.00 mg/100g,茶氨酸含量为66.88 mg/100g,儿茶素含量为13.65 mg/g,咖啡碱、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1.27%、5.99%、23.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 化学成分 氨基酸 儿茶素 品质
下载PDF
儿茶素抗氧化作用的协同增效效应 被引量:38
5
作者 沈生荣 杨贤强 +3 位作者 杨法军 赵保路 忻文娟 原征彦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41-146,共6页
用电子自旋共振(ESR)和化学发光技术,研究了(-)-EGCG、(-)-ECG、(-)-EC、(-)-EGC 4种儿茶素及其不同组合,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单一儿茶素以(-)-EGCG 的清除能力最强,其纳摩尔清除率为316.3,其次为(-)-ECG,纳... 用电子自旋共振(ESR)和化学发光技术,研究了(-)-EGCG、(-)-ECG、(-)-EC、(-)-EGC 4种儿茶素及其不同组合,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单一儿茶素以(-)-EGCG 的清除能力最强,其纳摩尔清除率为316.3,其次为(-)-ECG,纳摩尔清除率为262.9;两两不同组合对O(?)的清除率以(-)-EGCG+(-)-ECG 效果最佳,比各自单独存在时要增效,三三组合时以(-)-EGCG+(-)-ECG+(-)-EC 组合效果最佳,增效效果明显,且强于两两组合。这些组合的增效效果与体系中存在的儿茶素的摩尔浓度呈高度的线性正相关。4种儿茶素组成不同的比例,以茶叶天然组成增效效果最明显。用伏安法测得的各儿茶素第一还原电位由高到低的次序为:(-)-EGCG>(-)-ECG>(-)-EGC≈(-)-EC,这一电位次序是儿茶素构成抗氧化循环的根本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抗氧化 协同作用 茶叶
下载PDF
HPLC法测定茶叶水提液中五种儿茶素和咖啡碱及其用于茶叶分类的研究 被引量:46
6
作者 康海宁 陈波 +2 位作者 韩超 陈军辉 王小如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1-215,220,共6页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同时测定茶叶中(-)-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咖啡碱(caffeine)6种组分的分析方法,...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同时测定茶叶中(-)-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咖啡碱(caffeine)6种组分的分析方法,并采用聚类分析探讨以这6种活性成分为指标对茶叶进行分类的方法。采用C18柱,甲醇和0.05%三氟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DAD双波长(210、278 nm)同时检测,采用标准物质保留时间和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ESI TOF-MS)双重定性。结果表明,各组分的色谱峰均达到基线分离,在210 nm对(-)-没食子儿茶素(GC)定量,278 nm对其它组分定量准确。该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回收率高,已用于不同种类的33种实际茶叶样品的测定。以这6种活性成分的含量为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法可对33个红茶、黑茶、绿茶、乌龙茶样本进行合理分类,并能反映茶叶品质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高效液相色谱 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 儿茶素 咖啡碱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总黄酮含量 被引量:49
7
作者 王丽丽 林清霞 +1 位作者 宋振硕 陈林 《茶叶学报》 2021年第1期1-6,共6页
黄酮类与儿茶素类物质对茶叶感官品质和生物活性起重要作用,因此建立一种茶叶中总黄酮(包括黄酮类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测定方法很有必要。采用70%甲醇提取茶样,以芦丁为对照品,利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溶液显色,在510 nm下测定吸光度... 黄酮类与儿茶素类物质对茶叶感官品质和生物活性起重要作用,因此建立一种茶叶中总黄酮(包括黄酮类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测定方法很有必要。采用70%甲醇提取茶样,以芦丁为对照品,利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溶液显色,在510 nm下测定吸光度,建立测定茶叶中总黄酮含量的分光光度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考察。应用该法测定了绿茶、白茶、乌龙茶和红茶4个茶类15个茶样中总黄酮含量,采用福林酚法测定其茶多酚含量,并比较二者相关性。结果表明,芦丁质量浓度在0.2~1.0 mg·mL^(-1)范围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2465X+0.0074(R^(2)=0.9997)。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的吸光度RSD为1.17%、2.92%和6.01%,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4.35%(RSD=4.15%)。15个茶样中总黄酮含量范围为5%~10%,总黄酮含量规律为:绿茶、白茶>乌龙茶>红茶。福林酚比色法测得茶多酚含量范围为7%~15%。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总黄酮含量与茶多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达0.874。由此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重复性与稳定性好,可用于茶叶总黄酮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黄酮 黄酮类 儿茶素 含量测定 显色 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茶多酚中儿茶素类及咖啡因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34
8
作者 何昱 洪筱坤 王智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827-830,共4页
目的 :建立茶多酚中 6种儿茶素类成分 (EGC、DC、EGCG、EC、GCG、ECG)和咖啡因的HPLC一次进样检测方法 ,并对这 7种组分在 13个厂家 2 9个批号茶多酚样品中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 :采用C18色谱柱 ,含量 0 .1%甲酸的甲醇和水梯度洗脱的反... 目的 :建立茶多酚中 6种儿茶素类成分 (EGC、DC、EGCG、EC、GCG、ECG)和咖啡因的HPLC一次进样检测方法 ,并对这 7种组分在 13个厂家 2 9个批号茶多酚样品中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 :采用C18色谱柱 ,含量 0 .1%甲酸的甲醇和水梯度洗脱的反相HPLC法。结果 :混标分析时 ,7组分的色谱峰分离度Rs均 >2 ,样品分析时 ,除EGCG的色谱峰分离度>1外 ,其它各组分的均 >1.5 ;各组分的加样回收率在 98.5 6 %~ 10 0 .14 %之间。结论 :该检测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 ,可正确定量茶多酚中的 7种组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儿茶素类 咖啡因 HPLC 含量测定
下载PDF
闷堆对黄茶滋味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9
9
作者 龚永新 蔡烈伟 +1 位作者 蔡世文 金华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10-113,共4页
通过在鹿苑黄茶加工中分别进行 15min ,6h ,9h ,12h闷堆与不闷堆处理的比较 ,分析其主要滋味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 ,闷堆过程中 ,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加剧 ;氨基酸总量在闷堆前期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闷堆 9h后茶多酚... 通过在鹿苑黄茶加工中分别进行 15min ,6h ,9h ,12h闷堆与不闷堆处理的比较 ,分析其主要滋味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 ,闷堆过程中 ,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加剧 ;氨基酸总量在闷堆前期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闷堆 9h后茶多酚和氨基酸均有显著下降 ,并有少量茶黄素和茶红素产生 ;咖啡碱含量变化不明显。表明相同条件下 ,闷堆时间是黄茶滋味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黄茶浓醇鲜爽滋味主要是闷堆过程中多酚类物质和氨基酸协调变化所致。黄茶闷堆时间以 6~ 8h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茶 茶味 闷堆 儿茶素 氨基酸
下载PDF
茶多酚分析方法研究与最新进展 被引量:33
10
作者 宋冠群 林金明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4年第1期41-51,共11页
本文对茶多酚的各种分离方法、检测方法 ,在各领域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评述 ,着重介绍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儿茶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以及茶多酚的生物活性在生活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茶多酚 液相色谱分析 活性成分 抗氧化能力 毛细管电泳分析
下载PDF
儿茶素的药理作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38
11
作者 徐先祥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4期60-64,共5页
对儿茶素及其类似化合物所具有的抗氧化、保护心血管、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神经保护、调节糖脂代谢等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指出其具有重要的医疗保健应用价值,儿茶素类的手性研究及其体内与金属离子、蛋白质等物质的... 对儿茶素及其类似化合物所具有的抗氧化、保护心血管、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神经保护、调节糖脂代谢等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指出其具有重要的医疗保健应用价值,儿茶素类的手性研究及其体内与金属离子、蛋白质等物质的相互作用将是今后研究开发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药理作用 抗氧化 抗肿瘤
下载PDF
儿茶素的分子修饰 被引量:24
12
作者 沈生荣 金超芳 杨贤强 《茶叶》 1999年第2期76-79,共4页
本文通过用油酸酸氯酸化的办法将水溶性EGCG修饰成油溶性的EGCG,修饰后产物油溶性好,对AMVN启动的卵磷脂过氧化产生的脂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作用,明显优于水溶性EGCG,与TBHQ接近;对食用大豆色拉油的过氧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VE、T... 本文通过用油酸酸氯酸化的办法将水溶性EGCG修饰成油溶性的EGCG,修饰后产物油溶性好,对AMVN启动的卵磷脂过氧化产生的脂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作用,明显优于水溶性EGCG,与TBHQ接近;对食用大豆色拉油的过氧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VE、TBHQ接近,且抗氧化作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修饰 儿茶素 抗氧化作用 EGCG 油溶性
下载PDF
蓝光、红光对工夫红茶萎凋中鲜叶氨基酸和儿茶素组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13
作者 黄藩 陈琳 +2 位作者 周小芬 叶阳 朱宏凯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9-515,共7页
系统研究了不同光质(蓝光、红光和无光)对工夫红茶萎凋过程中氨基酸和儿茶素组分含量变化趋势及成品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的增加,鲜叶氨基酸含量除茶氨酸和天冬氨酸下降、谷氨酸先增加后下降外,氨基酸总量及其余组... 系统研究了不同光质(蓝光、红光和无光)对工夫红茶萎凋过程中氨基酸和儿茶素组分含量变化趋势及成品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的增加,鲜叶氨基酸含量除茶氨酸和天冬氨酸下降、谷氨酸先增加后下降外,氨基酸总量及其余组分均增加;红光处理天冬氨酸和茶氨酸降低程度最大,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增加明显,而丝氨酸、缬氨酸、苯基丙氨酸无光处理组增加明显,其余氨基酸在蓝光处理下增加明显。鲜叶中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酯型儿茶素及总儿茶素含量随萎凋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但儿茶素(C)、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含量随萎凋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表儿茶素(EC)含量却随萎凋时间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红光处理的GC、EGC、EGCG、酯型儿茶素及儿茶素总量降低程度最大;与无光处理相比,红光和蓝光处理均能显著降低ECG的含量。同时,红光和蓝光萎凋处理的成品茶感官审评得分高于无光处理,且红光组香气因子得分高,蓝光组滋味因子得分高。由此可见,不同光质能影响鲜叶萎凋过程中儿茶素和氨基酸组分含量变化,并影响成品茶品质,红光萎凋品质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光 蓝光 萎凋 工夫红茶 氨基酸组分 儿茶素组分
下载PDF
基于径向基函数网络的茶多酚总儿茶素近红外光谱检测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陈华才 吕进 +1 位作者 陈星旦 刘辉军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8-62,共5页
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建立了茶多酚总儿茶素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茶多酚光谱采用小波压缩、标准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解,以主成分光谱作为RBFN的隐层输入函数,并通过改变主成分数对模型进行优化。当主成分数为7时得到了R... 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建立了茶多酚总儿茶素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茶多酚光谱采用小波压缩、标准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解,以主成分光谱作为RBFN的隐层输入函数,并通过改变主成分数对模型进行优化。当主成分数为7时得到了RBFN优化模型,该模型对定标样品集、全样品集和预测样品集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回归系数R分别为0.999,0.999和0.992,预测均方误RMSEP分别为1.08%,2.06%和3.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基函数网络 茶多酚 儿茶素 近红外光谱 模型
下载PDF
茯砖茶制造中主要含氮、含碳化合物的变化 被引量:31
15
作者 王增盛 谭湖伟 +1 位作者 张莹 施玲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1年第S1期69-75,共7页
用液谱等方法研究了茯砖茶制造过程中主要含氮、含碳化合物的变化及其与茯砖茶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氨基酸,嘌呤碱和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均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汽蒸、沤堆和压制中的湿热作用和发花中的微生物酶促作用促成了这些物质的... 用液谱等方法研究了茯砖茶制造过程中主要含氮、含碳化合物的变化及其与茯砖茶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氨基酸,嘌呤碱和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均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汽蒸、沤堆和压制中的湿热作用和发花中的微生物酶促作用促成了这些物质的转化,对茯砖茶特有品质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发花 氨基酸 咖啡碱 可可碱 茶碱 粗纤维 茶多酚 儿茶素
下载PDF
紫芽品种茶树芽叶多酚类物质组成特征 被引量:32
16
作者 萧力争 苏晓倩 +4 位作者 李勤 刘仲华 肖文军 罗海辉 陈金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7-79,共3页
通过测定茶树特异性紫芽品种芽叶的茶多酚、儿茶素及其各组分、黄酮类、花青素的含量,探讨紫芽品种芽叶中多酚类物质组成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芽品种茶树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与芽叶紫色深浅关系密切,芽叶紫色程度越深,花青素含量越高.深... 通过测定茶树特异性紫芽品种芽叶的茶多酚、儿茶素及其各组分、黄酮类、花青素的含量,探讨紫芽品种芽叶中多酚类物质组成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芽品种茶树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与芽叶紫色深浅关系密切,芽叶紫色程度越深,花青素含量越高.深紫品种的花青素含量约为浅紫品种的5倍,常规品种紫色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为其正常黄绿色芽叶的2.46倍.紫芽品种茶树芽叶中的茶多酚总量、黄酮类、儿茶素总量及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与芽叶紫色深浅均无直接关系.同一常规品种的紫色芽叶中的茶多酚总量、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均比正常黄绿色的芽叶高,而黄酮类、简单儿茶素总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品种 紫色芽叶 茶多酚 儿茶素 花青素
下载PDF
茶多酚氧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李立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1-104,共4页
进行茶多酚酶 (PPO)促氧化、碱性氧化、酸性氧化试验 ,结果发现 :茶多酚在 3种氧化条件下均可氧化并形成茶黄素 (TFs) ;酶促氧化形成茶黄素的含量比化学氧化形成量低。在双液相体系中茶多酚进行碱性氧化和酸性氧化 ,茶黄素形成量较接近... 进行茶多酚酶 (PPO)促氧化、碱性氧化、酸性氧化试验 ,结果发现 :茶多酚在 3种氧化条件下均可氧化并形成茶黄素 (TFs) ;酶促氧化形成茶黄素的含量比化学氧化形成量低。在双液相体系中茶多酚进行碱性氧化和酸性氧化 ,茶黄素形成量较接近。并就儿茶素氧化方法对茶色素制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儿茶素 酸性氧化 茶色素 茶黄素 氧化实验 化学氧化
下载PDF
我国苦茶资源主要生化成分的鉴定评价 被引量:29
18
作者 王新超 姚明哲 +1 位作者 马春雷 陈亮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6期65-69,共5页
苦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类茶树资源。对保存于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的24份苦茶资源进行了主要化学成分的测定与评价。结果表明,苦茶资源在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生化成分上与普通资源相比,不存在本质的差异;在体现茶类适制性的指标上,苦茶资源具... 苦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类茶树资源。对保存于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的24份苦茶资源进行了主要化学成分的测定与评价。结果表明,苦茶资源在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生化成分上与普通资源相比,不存在本质的差异;在体现茶类适制性的指标上,苦茶资源具有适制红茶的特点;在体现茶树进化程度的儿茶素组成及含量的指标上,苦茶资源偏向于阿萨姆茶变种,属于进化上比较原始的类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苦茶与阿萨姆茶聚为一类,可以将苦茶类归属于阿萨姆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苦茶 生化成分 儿茶素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检测绿茶中儿茶素的含量 被引量:27
19
作者 赵杰文 郭志明 +1 位作者 陈全胜 吕强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302-2306,共5页
提出了一种应用傅里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技术快速检测茶叶中主要儿茶素含量的新方法。首先获取茶叶在10000~4000cm-1范围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然后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值作参考值,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茶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提出了一种应用傅里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技术快速检测茶叶中主要儿茶素含量的新方法。首先获取茶叶在10000~4000cm-1范围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然后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值作参考值,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茶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通过交互验证方法来优化模型的主成分数和所采用的光谱预处理方法。EGCG、ECG和EGC三个模型预测值和参考值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0、0.9763和0.9853,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3509、0.1147和0.1365。研究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成功地检测茶叶中EGCG、ECG和EGC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近红外光谱法 儿茶素 偏最小二乘法 茶叶
原文传递
茶叶中没食子酸、儿茶素类和生物碱的HPLC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9
20
作者 王丽丽 陈键 +1 位作者 宋振硕 陈林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10期987-994,共8页
比较 ZorbaxSB-C18与 TSKgelODS-100Z这2种色谱柱对12个组分的分离效果,从洗脱方式、流动相pH 值、柱温与流速等方面优化色谱条件,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考查以及茶样测定应用,从而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茶叶中没食子酸(GA)、8种儿茶素类... 比较 ZorbaxSB-C18与 TSKgelODS-100Z这2种色谱柱对12个组分的分离效果,从洗脱方式、流动相pH 值、柱温与流速等方面优化色谱条件,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考查以及茶样测定应用,从而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茶叶中没食子酸(GA)、8种儿茶素类(GC、EGC、C、EGCG、EC、GCG、ECG、CG)与3种生物碱(可可碱、茶碱、咖啡碱)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确立的最优色谱条件为:采用 TSKgelODS-100Z (4.6mm×1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2‰甲酸水溶液(A 相)和甲醇(B相),洗脱方式为83%A (0 min)→75%A (5min)→73%A (7min)→58%A (16min)→83%A (18min),柱温为40℃,流速为1.0mL ·min-1,检测波长为280nm。茶叶中各组分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在0.9990以上,保留时间与峰面积的精密度RSD 分别小于0.105%与4.076%,加标回收率在97.767%~104.766%。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和回收率,对待测组分的分离效果好,适用于茶叶中没食子酸、儿茶素类及生物碱含量的准确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HPLC 没食子酸 儿茶素类 生物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