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细管力是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吗?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志欣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95-200,共6页
一般认为 ,在油气的二次运移过程中 ,由于孔隙结构的变化 ,当连续油 (气 )相后端曲率半径大于前端时毛细管力是油气运移的阻力 ,而当连续油 (气 )相后端曲率半径小于前端时毛细管力是油气运移的动力 ;毛细管力总是趋向于使非润湿相占据... 一般认为 ,在油气的二次运移过程中 ,由于孔隙结构的变化 ,当连续油 (气 )相后端曲率半径大于前端时毛细管力是油气运移的阻力 ,而当连续油 (气 )相后端曲率半径小于前端时毛细管力是油气运移的动力 ;毛细管力总是趋向于使非润湿相占据较大的孔隙空间。在浮力、水动力和毛细管力的共同作用下 ,油 (气 )呈间歇性运动 ,这在物理模拟实验中已得到证实。实际上 ,在毛细管中存在着3种毛细管力。第一、二种方向与毛细管延伸方向平行 ,第三种垂直于毛细管管壁并指向非润湿相 ;第三种毛细管力主要起增大非润湿相与孔喉壁之间的摩擦阻力的作用 ,在孔喉较粗的介质 (如储集层 )中该类毛细管力常常被忽略。油气要发生运移 ,则沿前进方向上的动力必须超过该方向上的毛细管阻力和摩擦阻力。现在有一种观点 ,认为在油气从烃源岩向储层的初次运移过程中 ,毛细管力是重要的动力 ,因而在水润湿的条件下 ,油、气相会在毛细管力作用下自动地由小孔隙和细喉道向较大、较粗的孔隙和喉道内运动。本文从毛细管现象的本质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发现烃源岩和运载层中不同种类的毛细管力的作用有很大区别 :在运载层中 ,因为孔隙喉道较粗 ,第一、二类毛细管力起主要作用 ,第三类毛细管力的作用常常被忽略 ;而在烃源岩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力 摩擦阻力 孔隙结构 初次运移 油气运移
下载PDF
Preferential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 and prediction of petroleum occurrence in sedimentary basins:A review 被引量:8
2
作者 Hao Fang Zou Huayao Gong Zaishe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2-9,共8页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the major points of contention concerning secondary petroleum migration, to discuss the nature and primary controls of the positions of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 in sedimentary ba...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the major points of contention concerning secondary petroleum migration, to discuss the nature and primary controls of the positions of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 in sedimentary basins, and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preferential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 for the formation of large oil/gas fields away from generative kitchens. There is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driving force (buoyancy) and the restraining force (capillary pressure controlled largely by permeability contrast) in controlling the positions of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 in heterogeneous carrier beds. At a large scale, there is a critical angle of dip of the carrier beds which determine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morphology or permeability contrasts in controlling the positions of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 in heterogeneous carrier beds. Maximum-driving-force-controlled migration pathways occur in carrier beds with an angle of dip greater than the critical dip and the positions of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 are controlled mainly by the morphology of the sealing surfaces. Minimum-restraining-force-determined migration pathways occur in carrier beds with an angle of dip smaller than the critical angle where permeability contrasts would exert a mor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positions of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 Preferential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 (PPMP), defined as very restricted portions of carrier-beds that focus or concentrate petroleum from a large area of the generative kitchen,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in sedimentary basins. The focusing of petroleum originating from a large area of the generative kitchens into restricted channels seems to be essential not only for long-range petroleum migration in hydrostatic conditions, but also for the formation of large oil or gas fields. Regions may miss out on petroleum migration because of its three-dimensional behavior, and two-dimensional migration modeling may be misleading in predicting petroleum occ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ary petroleum migration heterogeneous carrier beds preferential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 petroleum occurrence
下载PDF
高邮凹陷有效砂岩输导层分布及控藏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浩 高先志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3-59,67,共8页
有效砂岩输导层是指经历过油气运移的砂层,据油气显示和油气包裹体识别有效砂岩输导层,同时结合烃源岩的分布、砂层的空间位置以及构造背景来分析有效砂岩输导层的分布。结果表明:高邮凹陷有效砂岩输导层具有分带性和分层性的分布特征:... 有效砂岩输导层是指经历过油气运移的砂层,据油气显示和油气包裹体识别有效砂岩输导层,同时结合烃源岩的分布、砂层的空间位置以及构造背景来分析有效砂岩输导层的分布。结果表明:高邮凹陷有效砂岩输导层具有分带性和分层性的分布特征:在北部斜坡带,阜一段主要分布在其顶部砂层段,具'广而薄'的特点,阜三段主要分布层段从内坡带向外坡带逐渐抬升,内坡带全段分布,而在中、外坡带集中在中上部的砂层段;在断裂带,戴一段主要分布于阜四段有效烃源岩分布区内,而戴二段分布较局限,主要沿油源断层分布,具有'窄而厚'的特点。高邮凹陷有效砂岩输导层的分布受沉积相带、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的分布以及源岩与输导层接触关系、油源断层、区域盖层和辉绿岩的侵入等多种因素控制。有效砂岩输导层控制着高邮凹陷斜坡带油藏的分布位置和层位,有效砂层的顶面形态控制了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有效砂岩输导层、有效烃源岩和输导动力场的优势配置控制油气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体系 油气运移 砂体分布 有效砂岩输导层 高邮凹陷
下载PDF
输导层和岩性圈闭中石油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74
4
作者 曾溅辉 王洪玉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93-196,共4页
利用二维模型进行了输导层和岩性圈闭中石油运移与聚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地层中的高渗透带是石油运移的主要通道,对油的运移和聚集构成重要的影响;(2)当上覆地层渗透性较大时,下部地层中的油可向上覆地层运移,并在... 利用二维模型进行了输导层和岩性圈闭中石油运移与聚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地层中的高渗透带是石油运移的主要通道,对油的运移和聚集构成重要的影响;(2)当上覆地层渗透性较大时,下部地层中的油可向上覆地层运移,并在运移过程中发生弥散和扩散作用,导致油的散失量增大;(3)油驱水过程中的排水过程滞后于注油过程,排出的水量并不随注油量增加而线性增加,而是脉冲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层 岩性圈闭 石油运移 模拟实验 石油聚集
下载PDF
滦平盆地成岩作用过程及古热流体幕式运移事件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焦养泉 武法东 +1 位作者 李思田 张文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15-622,共8页
滦平断陷盆地形成于中侏罗世 -早白垩世 ,沉积物厚度数千米 ,其中西瓜园组开阔湖泊沉积体系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发育为烃源岩、碎屑岩型输导层和储层的形成奠定了充分条件。早白垩世以后 ,盆地持续沉降 ,烃源岩成熟并排烃 ,与烃源岩沟... 滦平断陷盆地形成于中侏罗世 -早白垩世 ,沉积物厚度数千米 ,其中西瓜园组开阔湖泊沉积体系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发育为烃源岩、碎屑岩型输导层和储层的形成奠定了充分条件。早白垩世以后 ,盆地持续沉降 ,烃源岩成熟并排烃 ,与烃源岩沟通的扇三角洲砂 -砾岩体构成了油气输导层。可能在燕山或喜马拉雅造山期 ,盆地遭受剥蚀。流体在输导层中运移时形成了五种胶结物。其中硅质和钙质胶结作用对输导层影响最大。相对早期的硅质胶结之后仍然留有较大的孔隙 ,而相对晚期发育的钙质胶结作用则以全面地充填孔隙为特征。在胶结过程中含烃热流体便以包裹体的形式得以保存。研究表明输导层中共发生过五幕古热流体运移事件。其中第一、二幕记录于硅质胶结物中 ,包裹体数目少 ,有机与无机共存 ,均一温度分别为 141.4℃和 16 1.7℃。后三幕记录于钙质胶结物中。第三幕主要为无机高温热流体事件 ,无机包裹体小 (5 .2μm) ,均一温度为 16 2 .2℃ ,分布于方解石解理所包围的核心。第四幕为有机与无机共存的低温热流体事件 ,有机包裹体较大 (6 .3μm) ,均一温度为 10 9.5℃ ,主要产出在方解石的解理附近。第五幕为高温的气态有机热流体事件 ,包裹体极小 (2 .5μm ) ,均一温度为 2 16 .8℃ ,形成于方解石微裂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输导层 成岩作用 热流体事件 断陷盆地
下载PDF
滨岸相砂质输导层非均质性对油气运聚影响研究: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涛 徐怀民 +4 位作者 江同文 陈宣华 刘太勋 方慧京 韩如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8-138,共11页
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地区东河砂岩滨岸相输导层为例,研究输导层的非均质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影响。利用沉积构型的研究方法将输导层的非均质结构解剖为9个级次;通过野外露头描述以及岩心物性资料,重点分析了东河砂岩7、8级输导层单元的非均... 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地区东河砂岩滨岸相输导层为例,研究输导层的非均质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影响。利用沉积构型的研究方法将输导层的非均质结构解剖为9个级次;通过野外露头描述以及岩心物性资料,重点分析了东河砂岩7、8级输导层单元的非均质性。在同一级次的输导单元内,将输导层非均质类型划分为结构非均质和物性非均质两种类型;结合输导层非均质和流体分异发现两者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运用成藏数值模拟方法对东河砂岩的成藏动态过程进行模拟。综合以上研究成果,认为油气在滨岸相输导层内运移时,受储层非均质的影响油气的运聚具有时空不均一性。这种复杂的时空配置关系造成的复杂油水分布是倾斜的油水界面的主要成因。从古油藏到新的圈闭聚集成藏,输导层非均质性对这一过程的影响表现在运移和聚集两个过程,包括运移开始、运移调整、运移稳定、聚集开始和聚集结束五个阶段。两个过程五个阶段在输导层的不同位置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聚 东河砂岩 输导层 非均质 滨岸相
下载PDF
油气二次运移的浮力驱动数学模型在辽东湾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何生 唐仲华 +1 位作者 陈荣书 何炳骏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12-620,共9页
讨论了油气二次运移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对F.K.Lehner 1987年提出的浮力驱动游离相态的油气二次运移数学模型在辽东湾地区北部进行了探索性的应用研究,建立了LZ255地震主测线典型剖面的地质模型,提供了模拟所需的各种参数的选取过程,并... 讨论了油气二次运移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对F.K.Lehner 1987年提出的浮力驱动游离相态的油气二次运移数学模型在辽东湾地区北部进行了探索性的应用研究,建立了LZ255地震主测线典型剖面的地质模型,提供了模拟所需的各种参数的选取过程,并利用有限元法实现了浮力驱动油气二次运移的数值模拟,对模拟结果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定量模拟结果与我们直观的定性认识相吻合,并可通过图示追踪油气运聚的地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运移 浮力驱动 数学模型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油气输导体系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8
8
作者 武芳芳 朱光有 +3 位作者 张水昌 金强 韩剑发 张斌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2-341,共10页
塔里木盆地纵向上含油气层系多,除二叠系外,自寒武系到新近系均获得了工业油气流;平面上,自盆地北部的库车地区至盆地南部,自塔东地区至塔西南地区,均有油气发现。油气平面分布的广泛性和垂向上的多层系与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空间配置... 塔里木盆地纵向上含油气层系多,除二叠系外,自寒武系到新近系均获得了工业油气流;平面上,自盆地北部的库车地区至盆地南部,自塔东地区至塔西南地区,均有油气发现。油气平面分布的广泛性和垂向上的多层系与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空间配置组合关系具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发育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输导体系,有不整合、断层、裂缝、渗透性输导层及火山刺穿等输导体。其中:断层输导体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高效通道,控制着塔里木盆地油气的纵向分布范围和规模;不整合输导体是油气长距离侧向运移的通道,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范围;渗透性输导层既是油气长距离侧向运移的通道,也是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而裂缝的最大作用则是增大渗透率,降低油气运移的阻力,并可显著改善储层的储集物性。总结了输导体系的类型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并探讨了输导体系有效性的主控因素,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输导体系 不整合 断层 裂缝 渗透性输导体
下载PDF
化学生物絮凝/悬浮床处理低浓污水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志斌 夏四清 +1 位作者 赵建夫 饶应福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4-46,共3页
考察了化学生物絮凝/悬浮填料床工艺处理低浓度城市污水的效果,并确定了最佳的运行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PAFC投量为70 mg/L(以Al2O3计为9.7 mg/L)、PAM投量为0.5mg/L、污泥回流比为33%左右、悬浮填料床气水比为2:1,以及化学生物絮凝池... 考察了化学生物絮凝/悬浮填料床工艺处理低浓度城市污水的效果,并确定了最佳的运行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PAFC投量为70 mg/L(以Al2O3计为9.7 mg/L)、PAM投量为0.5mg/L、污泥回流比为33%左右、悬浮填料床气水比为2:1,以及化学生物絮凝池各廊道的DO值分别为1.9~3.2、1.3~2.5、0.3~1.5 mg/L的条件下,处理COD为105~255 mg/L、TP为1.56~7.97 mg/L、SS为60~228 mg/L、NH3-N为8.33~18.05 mg/L的城市污水时,对COD、TP、SS的去除率分别为75.8%、76.2%和90.6%,对NH3-N的去除率>85%.出水COD、TP、SS、NH3-N浓度均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生物絮凝 悬浮填料床 低浓度城市污水
下载PDF
悬浮填料床的启动与挂膜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天寅 夏四清 +1 位作者 钱永 黄勇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23-26,30,共5页
采用悬浮填料床进一步处理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的出水,研究了其启动特性及挂膜机理。结果表明,装置运行10 d以后,对NH3-N的去除率>80%,出水NH3-N<5.0 mg/L,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此时... 采用悬浮填料床进一步处理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的出水,研究了其启动特性及挂膜机理。结果表明,装置运行10 d以后,对NH3-N的去除率>80%,出水NH3-N<5.0 mg/L,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此时悬浮填料床的硝化性能保持稳定,可认为启动过程已完成。生物膜生长在悬浮填料的球体翼板上,这有利于生物膜的附着和老化脱落。电镜观察和PCR-DGGE的检测结果则表明,悬浮填料表面上生长的微生物种类较为丰富,且整个微生物系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系统硝化性能的稳定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填料床 启动 挂膜 化学生物絮凝
原文传递
前置悬浮填料床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对污染物的协同去除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洪波 夏四清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50-53,共4页
本文探讨了前置悬浮填料床-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过程中化学和生物作用对污染物的协同去除机理。工艺对COD的去除规律表明,化学和生物对有机物的协同去除作用缓解了生物单元的压力,增加了系统抗冲击负荷的能力。进出水粒度分布... 本文探讨了前置悬浮填料床-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过程中化学和生物作用对污染物的协同去除机理。工艺对COD的去除规律表明,化学和生物对有机物的协同去除作用缓解了生物单元的压力,增加了系统抗冲击负荷的能力。进出水粒度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化学和生物对有机物的协同去除作用使得工艺对小粒径(1~40μm)颗粒物的去除率较单纯的化学絮凝一级强化或生物二级处理高。工艺进出水和反应池中氮、磷营养物质分布规律表明,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增加了工艺除磷脱氮效果,提高了工艺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去除 前置悬浮填料床 化学生物絮凝 生活污水
下载PDF
全程自养脱氨氮悬浮填料床反应器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杨虹 李道棠 朱章玉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369-371,共3页
以NH4+-N溶液为基质建立和启运了全程自养脱氨氮悬浮填料床反应器,反应器连续运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在pH为8.0~8.5、溶解氧为0.7~1.0mg/L和温度为28℃的条件下。当氨氮表面负荷为2~2.5g/(m2·d)时,其表面去除速率为1.1~1.3g/(m2&#... 以NH4+-N溶液为基质建立和启运了全程自养脱氨氮悬浮填料床反应器,反应器连续运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在pH为8.0~8.5、溶解氧为0.7~1.0mg/L和温度为28℃的条件下。当氨氮表面负荷为2~2.5g/(m2·d)时,其表面去除速率为1.1~1.3g/(m2·d),全程自养脱氮率基本稳定在55%左右;全程自养脱氮的最适pH范围为7.5~8.5,其中最佳pH为8.0左右;最适溶解氧范围为0.5~1.5mg/L,其中尤以0.8~1.0mg/L左右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自养脱氨氮 悬浮填料床反应器 氨氮 溶解氧 酸度 废水处理
下载PDF
悬浮填料床/地下渗滤系统深度处理生活污水 被引量:13
13
作者 董泽琴 孙铁珩 +1 位作者 李培军 贾宏宇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0-73,共4页
悬浮填料浮动床/土壤地下渗滤系统是一种高效、稳定、抗冲击、管理操作简便的新型联合工艺。介绍了采用此工艺的沈阳师范大学新校教学区生活污水示范工程(800m3/d)的设计水质、水量,工艺流程及处理效果,对运行及调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 悬浮填料浮动床/土壤地下渗滤系统是一种高效、稳定、抗冲击、管理操作简便的新型联合工艺。介绍了采用此工艺的沈阳师范大学新校教学区生活污水示范工程(800m3/d)的设计水质、水量,工艺流程及处理效果,对运行及调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采用该工艺进行深度处理,出水水质优于所要求的回用水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填料浮动床 土壤地下渗滤 校园生活污水 深度处理 中水回用
下载PDF
生物粒子浮动床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霞 周增炎 《中国给水排水》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4-15,共2页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填料不仅安装复杂、而且无法解决填料堵塞问题,致使处理效果受到影响。以悬浮填料作为生物载体的生物粒子浮动床工艺,不仅填料安装简单而且彻底解决了填料堵塞问题,大大提高了处理效果。试验表明,生物粒子浮动床工...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填料不仅安装复杂、而且无法解决填料堵塞问题,致使处理效果受到影响。以悬浮填料作为生物载体的生物粒子浮动床工艺,不仅填料安装简单而且彻底解决了填料堵塞问题,大大提高了处理效果。试验表明,生物粒子浮动床工艺完全适用于城市污水和有机废水的处理,对于一般城市污水浮动床曝气时间为1h、填料填充率为75%时,CODCr、BOD5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9.1%、95.5%,出水CODCr、BOD5的绝对值均达到我国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的出水标准。试验表明,悬浮粒子浮动床工艺容积负荷高,可达5.5kgBOD5/m3·d,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处理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 生物氧化法 生物粒子浮动床 污水处理
下载PDF
容积负荷对悬浮载体生物流化床处理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高艳玲 丁曰堂 吕炳南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79-82,共4页
采用悬浮载体生物流化床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考察了容积负荷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容积负荷〈15kgCOD/(m^3·d)时,系统对COD的去除率变化不大,平均为93.16%,当容积负荷〉15kgCOD/(m^3·d)时,虽然系统... 采用悬浮载体生物流化床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考察了容积负荷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容积负荷〈15kgCOD/(m^3·d)时,系统对COD的去除率变化不大,平均为93.16%,当容积负荷〉15kgCOD/(m^3·d)时,虽然系统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仍有85.15%,但出水平均COD已达195.39mg/L,不能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随容积负荷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当容积负荷为1~25kgCOD/(m^3·d)时,系统出水氨氮平均浓度为9.69mg/L;系统对TN的去除率先随容积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当容积负荷〉17kgCOD/(m^3·d)后,则随容积负荷的增加而下降,当容积负荷为15~17kgCOD/(m^3·d)时,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最佳。综合考虑,当容积负荷为15kgCOD/(m^3·d)时,悬浮载体生物流化床工艺的除污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载体生物流化床 容积负荷 除污效果
下载PDF
SMBBR预处理发酵类制药废水 被引量:8
16
作者 韩剑宏 赵倩 +3 位作者 朱浩君 李卫平 敬双怡 赵宇龙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9-173,共5页
采用高活性反硝化菌DNF409作为菌种,以SDC-03型生物载体作为填料,通过特异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预处理发酵类制药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2~26℃、DO为2~4 mg/L、污泥质量浓度为2 000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16 h的条件下,COD,N... 采用高活性反硝化菌DNF409作为菌种,以SDC-03型生物载体作为填料,通过特异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预处理发酵类制药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2~26℃、DO为2~4 mg/L、污泥质量浓度为2 000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16 h的条件下,COD,NH3-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45%,27.72%,18.54%,84.58%,BOD5/COD由0.17提高到0.38,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提高;出水经后续生化处理达到GB 21903—2008《发酵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排放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菌 生物载体 特异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发酵类制药废水
下载PDF
北方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HPB技术中试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红波 王成显 +3 位作者 牟悦 柴晓利 易境 戴晓虎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81-87,共7页
针对北方城镇污水处理厂冬季气温低、出水水质难以达标的难题,依托山西省太原市某污水处理厂开展了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HPB)技术在低温环境下(<10℃)的提标扩容中试研究。通过向生化单元投加复合粉末载体,混合液悬浮固体(M... 针对北方城镇污水处理厂冬季气温低、出水水质难以达标的难题,依托山西省太原市某污水处理厂开展了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HPB)技术在低温环境下(<10℃)的提标扩容中试研究。通过向生化单元投加复合粉末载体,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为10~15 g/L,污水处理量由5.76 m^(3)/d(模拟量为12.8×10^(4)m^(3)/d)逐步提升至9.60 m^(3)/d(模拟量为21.3×10^(4)m^(3)/d),HRT由11.83 h缩短为7.11 h,同时出水水质指标均可稳定达到山西省地方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4/1928—2019),出水COD、NH_(3)-N、TN和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2.8、0.39、6.85和0.28 mg/L。当中试运行至第30天和第100天时,分析各生化单元的微生物情况发现,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由37.76%降低至15.99%,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则基本维持在22.75%,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由14.77%提升至37.88%,成为了相对丰度较高的菌群,强化了生物脱氮除磷。中试结果表明,在低温环境下HPB技术对于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扩容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 提标扩容 脱氮除磷 微生物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中小型制革企业综合废水处理工程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白义杰 张松梅 《江苏环境科技》 2003年第1期14-15,共2页
采用载体固体床为主要处理单元 ,辅以高效混凝剂处理中小型制革综合废水。工程运行表明 :在进水CODcr、SS、S2 -、总铬的平均浓度在 762mg/L、73 2mg/L、3 1mg/L、15mg/L的条件下 ,排水中的CODcr、SS、S2 -、总铬平均浓度为 192mg/L、95... 采用载体固体床为主要处理单元 ,辅以高效混凝剂处理中小型制革综合废水。工程运行表明 :在进水CODcr、SS、S2 -、总铬的平均浓度在 762mg/L、73 2mg/L、3 1mg/L、15mg/L的条件下 ,排水中的CODcr、SS、S2 -、总铬平均浓度为 192mg/L、95mg/L、0 .47mg/L、0 .8mg/L ,处理后的水质达到了GB8978- 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制革企业 设计 应用 综合废水处理 载体固体床 高效混凝剂
下载PDF
生物粒子浮动床处理城市污水(中试) 被引量:3
19
作者 丁威 余松华 《中国给水排水》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6-18,共3页
生物粒子浮动床是一种新型污水处理工艺 ,它较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更高效、更稳定。对城市污水进行了为期 6个月的中试研究表明 :出水的三项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该方法是一种高效、抗冲击、低能耗、易管理、自动化程度高的先... 生物粒子浮动床是一种新型污水处理工艺 ,它较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更高效、更稳定。对城市污水进行了为期 6个月的中试研究表明 :出水的三项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该方法是一种高效、抗冲击、低能耗、易管理、自动化程度高的先进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处理 生物粒子浮动床 中试 废水处理
下载PDF
锦州采油厂废水二级出水深度处理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正任 《当代化工》 CAS 2019年第6期1282-1285,共4页
采用'悬浮填料浮动床-曝气生物滤池—加药絮凝—纤维束过滤'工艺对锦州采油厂采油废水二级出水进行中水回用深度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出水COD保持在20mg/L以下,氨氮小于0.025mg/L,磷含量在0.2mg/L左右,pH值在6~9中性范围内。该... 采用'悬浮填料浮动床-曝气生物滤池—加药絮凝—纤维束过滤'工艺对锦州采油厂采油废水二级出水进行中水回用深度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出水COD保持在20mg/L以下,氨氮小于0.025mg/L,磷含量在0.2mg/L左右,pH值在6~9中性范围内。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工艺耐冲击负荷强,处理成本低。出水各项指标符合回用标准,可以作为锦州采油厂二级出水深度处理回用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水回用 采油废水 悬浮填料浮动床 曝气生物滤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