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其与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1
作者 洪旭 陈海平 于恒池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71-574,共4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炎症因子对2型糖尿病尤其老年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103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年龄及是否合并心脑血管病变分别分组。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所有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炎症因子对2型糖尿病尤其老年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103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年龄及是否合并心脑血管病变分别分组。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所有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FBG、HbA1c、TC、TG、LDL-C水平,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1)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65岁者,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均高于年龄<65岁者(P<0.01)。(2)合并心脑血管病变者,血清hsC-RP水平较高于无心脑血管病变者(P<0.05)。年龄≥65岁中合并心脑血管病变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无心脑血管病变者(P<0.05)。(3)血清hsCRP水平与年龄和血清TG水平呈正相关(r=0.257,P<0.01;r=0.220,P<0.01)。影响hsC-RP的因素主要为年龄,回归方程为y(hsC-RP)=2.407+0.100年龄。(4)2型糖尿病中≥65岁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65岁者(P<0.01)。结论 hsC-RP与大血管病变相关,但IL-6和TNF-α与大血管病变无明显相关性;年龄增长是血清hsC-RP水平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心脑血管病变 高敏C反应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原文传递
代谢综合征患者糖代谢异常与心脑血管事件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徐远溪 魏毅东 +3 位作者 胡大一 赵明中 郑黎强 李觉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0-312,共3页
目的 根据住院患者的各项调查资料,分析代谢综合征人群中糖代谢异常者心脑血管事件罹患率及与其他各组分的关系。方法 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协会(IDF)提出的最新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对238例37~96岁成人患者建成数据库,比较不同糖... 目的 根据住院患者的各项调查资料,分析代谢综合征人群中糖代谢异常者心脑血管事件罹患率及与其他各组分的关系。方法 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协会(IDF)提出的最新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对238例37~96岁成人患者建成数据库,比较不同糖代谢组罹患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并据此计算代谢综合征患者中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损害或糖耐量异常)的患病率及其和其他组分的组合特点。结果在代谢综合征人群中糖代谢异常者构成比高于血糖正常者。血糖正常组、前期病变组和2型糖尿病组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依次增加,且合并其他组分的数量也相应增多。结论 最新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在腹型肥胖的基础上,其余组分中以糖代谢异常尤其重要,凡代谢综合征合并血糖异常者,除合并有脂代谢紊乱的几率较对照组高外,比单纯糖尿病者发生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风险更高。血糖异常是代谢综合征患者二级预防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糖代谢异常 心脑血管事件
原文传递
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谈中医“治未病”思想 被引量:8
3
作者 蒋丽霞 黄锦霞 《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2期166-167,共2页
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无论是发病率,还是病死率、致残率都逐年增高,严重威胁国民健康,早期、综合防治已成为关键,中医"治未病"理论作为中医治疗学的重要战略思想,恰好契合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一顺应时代发展的... 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无论是发病率,还是病死率、致残率都逐年增高,严重威胁国民健康,早期、综合防治已成为关键,中医"治未病"理论作为中医治疗学的重要战略思想,恰好契合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一顺应时代发展的医学模式。遵循"治未病"理论,并按照"治未病"所赋予的思想内容,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积极的治疗和干预,可以减少其病死率和病残率,增强机体体质,达到防治疾病、保健延年的目的,充分发挥"治未病"思想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未病 心脑血管疾病 疾病预防
下载PDF
静息心率对老年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王丹 陈朔华 +2 位作者 刘颖辉 李璐 吴寿岭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0年第5期345-349,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60岁)静息心率(RHR)水平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本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06年和2007年进行,参加者为101 010名开滦集团的员工,选择其中年龄≥60岁、无心律失常、无心脑血管病史、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18 ...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60岁)静息心率(RHR)水平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本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06年和2007年进行,参加者为101 010名开滦集团的员工,选择其中年龄≥60岁、无心律失常、无心脑血管病史、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18 924例职工为研究对象。按RHR四分位数值分为以下4组:<67次/min、68~71次/min、72~79次/min、≥80次/min。随访期间收集心脑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事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RHR与全因死亡及CVD的风险。结果 (1)中位随访11.18年,4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例数和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36(11.32%)、479(12.38%)、686(12.53%)、618(12.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发生全因死亡例数和累积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 086(22.93%)、940(24.30%)、1 330(24.28%)、1 462(30.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校正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后多因素分析显示,与RHR最低四分位数组相比,最高四分位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HR值分别为1.06(95%CI 0.93~1.20)、1.07(95%CI 0.95~1.20)、1.07(95%CI 0.94~1.21);1.14(95%CI 1.04~1.25)、1.12(95%CI 1.03~1.22)、1.37(95%CI 1.26~1.49)。结论 RHR升高是开滦研究老年人群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静息心率 心脑血管事件 全因死亡
下载PDF
糖尿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朱玉霞 李扬 +3 位作者 葛进 杨盛荣 王培元 王金良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743-745,共3页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 (Hcy)与心脑血管病及肾病的关系。方法 :比较 132例糖尿病 (单纯 2型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及肾病 )患者与正常人群血清 Hcy的水平 ,并观察叶酸对其治疗的效果。结果 :单纯 2型糖尿病组...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 (Hcy)与心脑血管病及肾病的关系。方法 :比较 132例糖尿病 (单纯 2型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及肾病 )患者与正常人群血清 Hcy的水平 ,并观察叶酸对其治疗的效果。结果 :单纯 2型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及糖尿病合并肾病组的血清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0 1)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及糖尿病合并肾病组的血清 Hcy水平也均明显高于单纯 2型糖尿病组 (P均 <0 .0 0 1) ;单纯冠心病或单纯脑梗死组血清 Hcy水平均高于单纯 2型糖尿病组 (P均 <0 .0 0 1)。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与单纯冠心病及脑梗死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0 1)。应用叶酸治疗 ,高 Hcy水平明显下降 (P<0 .0 0 1)。结论 :高 Hcy是 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及肾病的危险因素 ,小剂量叶酸对治疗高 Hcy血症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清 同型半胱氨酸 测定 临床意义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袁乔英 李慧梅 +3 位作者 普丽丝 何刚 李素芳 何黎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31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变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2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无心脑血管病变组(对照组)54例,心脑血管病变组(观察组)72例,对两组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吸烟...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变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2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无心脑血管病变组(对照组)54例,心脑血管病变组(观察组)72例,对两组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吸烟史存在显著差异,SBP、2hPG、TC、HDL、LDL和UA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变与年龄、病程及血压、血脂及血糖控制不良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心脑血管病变 危险因素 老年患者
下载PDF
老年男性人群血尿酸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王丹 王剑利 +3 位作者 陈朔华 周靖 李慧心 吴寿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98-1102,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60岁)男性人群血尿酸水平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参加2006~2007年开滦集团健康体检年龄≥60岁男性18202例职工为观察对象,以血尿酸三分位数值分为三组:第一分位组(血尿酸51~... 目的:探讨老年(≥60岁)男性人群血尿酸水平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参加2006~2007年开滦集团健康体检年龄≥60岁男性18202例职工为观察对象,以血尿酸三分位数值分为三组:第一分位组(血尿酸51~266μmol/L,n=6106)、第二分位组(血尿酸267~336μmol/L,n=6002)、第三分位组(血尿酸337~983μmol/L,n=6094)。平均随访(9.16±2.08)年,收集心脑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事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发病风险。结果:随访期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2076例(11.41%),第一、二、三分位组分别为653例(10.69%)、634例(10.56%)、789例(12.95%);随访期间发生全因死亡事件4118例(22.62%),第一、二、三分位组分别为1254例(20.54%)、1344例(22.39%)、1520例(24.94%)。校正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第一分位组相比,第二、三分位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RR值分别为1.01(95%CI:0.90~1.14)、1.24(95%CI:1.11~1.39),全因死亡的RR值分别为0.98(95%CI:0.91~1.06)、1.06(95%CI:0.98~1.14)。结论:基线血尿酸水平升高是老年男性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尿酸 心脑血管病 死亡率 老年男性人群
下载PDF
2017年新疆疏附县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杨琼英 薛振香 +10 位作者 李燕 董航 刘华章 王玉忠 阿依夏穆姑丽.巴吾顿 罗冬梅 严鑫 魏卓敏 陈远源 张周斌 杨智聪 《疾病监测》 CAS 2019年第3期205-210,共6页
目的分析新疆疏附县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CVD)的死亡水平及对预期寿命的影响,为制定CVD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基础数据。方法通过多部门获取2017年疏附县户籍居民死亡名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利用死因推断量表对死者家属... 目的分析新疆疏附县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CVD)的死亡水平及对预期寿命的影响,为制定CVD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基础数据。方法通过多部门获取2017年疏附县户籍居民死亡名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利用死因推断量表对死者家属或知情人进行入户调查,计算CVD死亡率、死因顺位和去CVD死因预期寿命。结果 2017年疏附县户籍居民CVD粗死亡率为195.00/10万,标化死亡率为253.30/10万。其中,男性CVD死亡率为219.43/10万(标化死亡率290.28/10万),女性为169.70/10万(标化死亡率226.31/10万)。CVD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在65岁以后迅速升高。CVD死亡率有2个高峰,分别为4-5月和11-12月。心血管疾病以其他冠心病(37.93%)、急性心肌梗死(32.76%)死亡为主,脑血管疾病以脑出血(47.97%)和脑血管病后遗症(25.20%)死亡为主。去CVD死因后,2017年疏附县户籍居民的期望寿命可由71.40岁增加到77.98岁,平均增加6.58岁,其中男性增加5.84岁,女性增加8.06岁。结论 CVD是导致疏附县户籍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针对高危人群开展预防控制措施对提高人口预期寿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率 去死因期望寿命 维吾尔族
原文传递
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生活方式与脂质代谢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陈胜芳 吴萍 +3 位作者 汪海峰 罗斌 孙贤青 宋浩明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5期97-101,共5页
目的了解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同生活方式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连续纳入符合条件的观察对象433名,进行人体测量,调查吸烟、饮酒、喝茶、规律运动等情况,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 目的了解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同生活方式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连续纳入符合条件的观察对象433名,进行人体测量,调查吸烟、饮酒、喝茶、规律运动等情况,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 1(Apo A 1)、载脂蛋白B(Apo B)以及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结果本组观察对象血脂异常发生率为68.1%。其中高TC为23.1%,低HDL-C为46.7%,高LDL-C为17.6%,高TG为2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是高TC的危险因素(OR:2.75,95%CI:1.14~6.60),也是防止HDL-C减低的保护因素(OR:0.46,95%CI:0.21~0.97);经常喝茶是高TG的危险因素(OR:2.24,95%CI:1.30~3.84),也是防止Apo B/Apo A 1比率增加的保护因素(OR:0.56,95%CI:0.33~0.96);体力活动是防止FFA升高的保护因素(OR:0.61,95%CI:0.39~0.96);吸烟是Apo B/Apo A 1比率增加的危险因素(OR:2.59,95%CI:1.39~4.85)。结论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血脂异常发生率高,适度体力活动、限量饮酒、避免频繁喝茶、不吸烟可能有助于控制血脂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心血管疾病 血脂异常 生活方式
下载PDF
基于指-趾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无创动脉硬化检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开隽 张梅梅 +3 位作者 叶继伦 张旭 顾家军 宋学东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7期733-738,共6页
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方法,并设计相应的系统。传统仪器多采集肱部、踝部脉搏波计算传导速度,而本文提出的检测方法利用光电容积法采集手指、脚趾人体末梢脉搏波,从而实现计算,并把测量结果命名为指-趾脉搏波传导速度。... 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方法,并设计相应的系统。传统仪器多采集肱部、踝部脉搏波计算传导速度,而本文提出的检测方法利用光电容积法采集手指、脚趾人体末梢脉搏波,从而实现计算,并把测量结果命名为指-趾脉搏波传导速度。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指-趾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无创动脉硬化检测系统的测量重复性良好,与传统的检测仪器测量结果基本一致。传统仪器需要采用充气泵、放气阀和袖带来进行测量,而该系统使用光电容积法,只需连接光电探头即可完成测量,大大减小仪器体积和重量,为实现动脉硬化检测移动化、便携化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人体末梢脉搏波 指-趾脉搏波传导速度 无创动脉硬化检测
下载PDF
基于MRI和血流动力学仿真的主动脉缩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
11
作者 史宇兵 Israel Valverde +1 位作者 Patricia V.Lawford D.Rodney Hose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1期126-132,共7页
目前用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比较少,本研究基于参加欧盟FP7 euHeart项目所做的工作,以对主动脉缩窄的处理为例,介绍一个基于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血流动力学计算的心脑血管疾病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对系统的结构、功能... 目前用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比较少,本研究基于参加欧盟FP7 euHeart项目所做的工作,以对主动脉缩窄的处理为例,介绍一个基于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血流动力学计算的心脑血管疾病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对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工作流程进行详细描述。该系统以患者病变血管的MRI图像和在颈动脉和股动脉处测得的血压波形为输入信息,通过图像处理模块、生理数据处理模块、计算网格生成模块以及流体动力学计算模块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输出跨缩窄段的压差以辅助评估对患者进行干预手术的必要性,并输出病变血管段的流速分布、剪切应力分布等血流状态信息用于估算血流异常对血管内皮以及血细胞造成潜在机械损伤的程度。以一个典型病例的处理结果为例,对所开发的系统进行初步测试,结果表明所开发的系统运行结果准确可靠。本系统对于开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 核磁共振成像 血流动力学计算 计算机仿真
下载PDF
清心益脑保健茶对66例中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初步临床试验观察
12
作者 周永凌 翟泽玲 +2 位作者 魏晓芬 艾宝珠 傅和山 《承德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158-161,共4页
对66例患常见心脑血管病(其中一部分为高脂血症)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服“清心益脑保健茶”后的效果。结果:脑血循环有明显改善(P<0.005),血总胆固醇显著降低(P<0.001),舒张期血压明显下降(P<0.02);β-脂蛋白、甘油三... 对66例患常见心脑血管病(其中一部分为高脂血症)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服“清心益脑保健茶”后的效果。结果:脑血循环有明显改善(P<0.005),血总胆固醇显著降低(P<0.001),舒张期血压明显下降(P<0.02);β-脂蛋白、甘油三酯、收缩期血压无明显降低(P>0.5或P>0.10),心电图显示心肌供血情况无明显改善(P>0.75)。本次临床初步试验表明:“清心益脑保健茶”可作为防治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新型保健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心益脑保健茶 黄芩茎叶 心脑血管疾病 中老年人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格娟 柏春梅 +1 位作者 马西 刘天路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6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Aα纤维蛋白原58G/A基因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功能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用PCRRFLPs技术检测54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者的Aα58G/A基因多态性;采用血浆Fg功能自动检测系统测定血浆水平... 目的探讨Aα纤维蛋白原58G/A基因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功能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用PCRRFLPs技术检测54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者的Aα58G/A基因多态性;采用血浆Fg功能自动检测系统测定血浆水平及功能。结果A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为0.315,对照组为0.271,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血浆Fg水平及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例组A等位基因携带者血浆Fg功能高于GG基因型组(P=0.038)。结论中国汉族人群存在A58G/A基因多态性;虽然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不仅血浆Fg水平增高而且伴有Fg功能增强,但A等位基因不显著影响血浆Fg水平,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基因多态性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
原文传递
血浆凝血因子Ⅶ测定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与糖尿病中的临床意义
14
作者 刘敏涓 周立红 +1 位作者 董临江 刘泽霖 《血栓与止血学》 2001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及糖尿病患者血浆中FⅦa、FⅦ:Ag与FⅦ:C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FⅦa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FⅦ:Ag测定采用ELISA法,FⅦ:C采用一阶段凝固法。结果:冠心病中稳定型心绞痛组... 目的: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及糖尿病患者血浆中FⅦa、FⅦ:Ag与FⅦ:C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FⅦa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FⅦ:Ag测定采用ELISA法,FⅦ:C采用一阶段凝固法。结果:冠心病中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和糖尿病组FⅦa测定结果各为2.6±0.8(ny/ml)、2.8±0.9、2.9±0.9与2.8±1.0。均较正常对照组(2.2±0.7)为高,差异呈显著性(P<0.05)。4组中FⅦa/FⅦ:Ag各为3.20、3.88、3.81与3.73,均较正常对照组(2.61)为高,差异呈显著性(P<0.05)。4组中的FⅦ:C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糖尿病组增高(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降低(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正常,而FⅦ:Ag仅稳定型心绞痛组降低(P<0、05),而其它3组无明显改变。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FⅦa、FⅦ:C与FⅦa/FⅦ:Ag均增高,各为2.61±1.0 ng/ml、101±27%与3.33(P<0.05),FⅦ:Ag无明显改变。结论:以往认为FⅦ:C增高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高危因子,本检测认为FⅦ:C增高并不恒定,而FⅦa增高和FⅦa/FⅦ:Ag比值增高较为恒定。从而认为:用检测FⅦ来评估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及其危险事件的发生时,应包括FⅦa、FⅦ:Ag与FⅦ:C三项,并从中计算FⅦa/FⅦ:Ag比值,可能较单一指标为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Ⅶ 活化因子Ⅶ 因子Ⅶ凝血活性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