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鲁卡因胺对大心程控刺激电药理学实验模型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治彬 曹宏宇 +1 位作者 徐智 李青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84-387,390,共5页
用冠脉Harris二期结扎并部分再灌注及吻合支缝扎法造成犬急性前壁心肌梗塞,5~8d后辅以心脏程控刺激技术(PES)进行心电生理检查及复制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并观察普鲁卡因胺(PA)的电药理作用,PA能显著延长QTc间期,RERP、NERP及IERP,缩小IDR... 用冠脉Harris二期结扎并部分再灌注及吻合支缝扎法造成犬急性前壁心肌梗塞,5~8d后辅以心脏程控刺激技术(PES)进行心电生理检查及复制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并观察普鲁卡因胺(PA)的电药理作用,PA能显著延长QTc间期,RERP、NERP及IERP,缩小IDR和VDR,抑制心室PES诱发的室速和室颤,表明PA有抗缺血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电药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卡因胺 心律失常 电生理学
下载PDF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后无应答发生率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冬梅 韩雅玲 +4 位作者 臧红云 于海波 周薇薇 张东红 田芸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95-900,共6页
目的 观察本中心双心室再同步治疗(CRT)术后无应答的发生率,并分析可能导致无应答的原因.方法 2001年3月至2009年5月119例患者行CRT治疗(男96例,年龄34~82岁),NYHA心功能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35%,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 119例患... 目的 观察本中心双心室再同步治疗(CRT)术后无应答的发生率,并分析可能导致无应答的原因.方法 2001年3月至2009年5月119例患者行CRT治疗(男96例,年龄34~82岁),NYHA心功能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35%,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 119例患者中,7例在CRT置人后6个月内因不同原因死亡,112例完成6个月以上的随访,无应答发生率为28.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心力衰竭病程、肺动脉高压、血清肌酐值增高、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心室电极导线置人位置均是CRT无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在CRT术后6个月时,CRT应答组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药物明显减少,主要是洋地黄和利尿剂与无应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T术后无应答的发生率为28.57%.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虽然也有QRS时限明显增宽,但CRT术后无应答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左心室电极导线的位置是决定CRT术后无应答发生的重要环节,心大静脉不宜做左心室电极导线置入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心脏起搏 人工 导管插入术 外周
原文传递
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在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中的评价
3
作者 吴印生 章杨龙 +1 位作者 王梦洪 吴友平 《江西医药》 CAS 2000年第3期129-130,共2页
目的 评价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例患者 ,男 5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78岁。因病窦及房室阻滞植入带有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 (AMS)的双腔起搏器。患者植入起搏器后 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6... 目的 评价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例患者 ,男 5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78岁。因病窦及房室阻滞植入带有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 (AMS)的双腔起搏器。患者植入起搏器后 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6例患者中有 4例发生了 6 4次阵发性心房纤颤 ,持续时间 5min~ 3h不等 ,每次心房颤动起搏器均启动了AMS ,2例未发生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未启动AMS。结论 双腔起搏器AMS功能工作可靠 ,对于伴有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 ,因应用带AMS功能的双腔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心律失常 双腔起搏器 自动工作方式转换
下载PDF
右心室心尖起搏伴心力衰竭患者升级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卢凤民 吴冬燕 +2 位作者 付乃宽 关欣 许静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987-989,共3页
目的 观察分析升级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右心室心尖起搏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例右心室心尖起搏伴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EF)≤35%的患者更换三腔起搏器,观察术后12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于术后6、12个月行超声检... 目的 观察分析升级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右心室心尖起搏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例右心室心尖起搏伴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EF)≤35%的患者更换三腔起搏器,观察术后12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于术后6、12个月行超声检查,对心功能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2个月死亡2例,临床症状改善7例,存活的8例患者平均心功能NYHA分级提高,B型利钠肽下降[(184±73)ng/L比(545±286)ng/L],左房直径缩小[(43±5)mm比(46±7)mm],肺动脉压力下降[(42±6)mm Hg比(54±13)mm Hg],平均左心室EF提高[(32±4)%比(35±5)%],组织多普勒显示12节段达峰时间最大差[(136±28)比(97±18)ms]和室间收缩时间差[(52±5)ms比(31±6)ms)]均有改善(均P<0.05).结论 CRT能改善右心室心尖起搏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和NYHA心功能分级,对于右心室心尖起搏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CRT是可靠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原文传递
心室激动顺序对生理性心脏起搏血液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郑哲 潘秀荣 +3 位作者 王苏加 王可富 刘岱 任长征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7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评价心室激动顺序正常与否对生理性心脏起搏时心室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5例(男性7例,女性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平均年龄60.4±7.2岁(50~74岁),植入双腔起搏器(DDD)平均时间32.7±19.8个月(1~59月)。应用... 目的:评价心室激动顺序正常与否对生理性心脏起搏时心室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5例(男性7例,女性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平均年龄60.4±7.2岁(50~74岁),植入双腔起搏器(DDD)平均时间32.7±19.8个月(1~59月)。应用核素平衡法心室造影(ERNA)和 M 型超声心动图分别测定三种起搏条件:心房按需起搏(AAI),DDD 房室延迟时间(AVD)150ms,和 DDD 起搏 AVD 100ms 的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参数和左右室心肌激动协调性指标。结果:AAI 起搏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 DDD 起搏(AVD150ms,AVD100ms)相比,分别增加6.2%,5.2%(p<0.05),室间隔 EF 增加22.4%,15.3%(P<0.01),峰射血率(PER)增加7.5%,5.7%(P<0.05),峰充盈率(PER)增加14.3%,7.1%(P<0.05)。另外,DDD 起搏与 AAI 起搏比较,左、右室相角程及其半高宽均显著增大(P<0.001),右室开始收缩时间明显提前(P<0.001)。三种起搏条件下左室充盈时间(LVFT)差异不明显。结论:AAI 起搏维持正常心室舒缩顺序,与 DDD 起搏相比,显著改善左室功能并提高左右心室激动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激动顺序 生理性心脏起搏 血液动力学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原文传递
核素心室造影研究VVI型起搏器术后病人的心功能
6
作者 杨红莲 穆利英 +1 位作者 王雪莲 杜凤和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226-227,共2页
为评价VVI型起搏器术后病人的心功能 ,用平衡法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测定 2 0例VVI型起搏器术后病人及 1 9例对照组的心功能。结果 :VVI起搏器组心室收缩功能参数LVEF、RVEF、LVPER、LV1 / 3EF、LV1 / 3ER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 为评价VVI型起搏器术后病人的心功能 ,用平衡法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测定 2 0例VVI型起搏器术后病人及 1 9例对照组的心功能。结果 :VVI起搏器组心室收缩功能参数LVEF、RVEF、LVPER、LV1 / 3EF、LV1 / 3ER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舒张功能参数LVPFR、LV1 / 3FF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LV1 / 3FR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心室收缩协调性参数PS和LVPHSD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提示 :VVI型起搏器使心室收缩协调性下降 ,但对心功能无显著影响 ,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放射性核素显像 心室功能 心房传导阻滞 VVI型起搏器
下载PDF
应用双心室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
7
作者 徐新 马绍椿 +1 位作者 杜作义 叶文胜 《医学研究通讯》 2002年第8期40-41,共2页
目的观察双心室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对8例心功能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35%,QRS波时限>0.12秒,伴有二尖瓣反流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行三腔双心室起搏治疗,观察术后心功能改善和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术后10天临... 目的观察双心室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对8例心功能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35%,QRS波时限>0.12秒,伴有二尖瓣反流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行三腔双心室起搏治疗,观察术后心功能改善和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术后10天临床症状改善,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二尖瓣反流消失或缓解,左心室内径缩小,QRS波时减少。二个月后随访临床症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结论双心室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能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室起搏 治疗 心力衰竭 心脏起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