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婴幼儿罗叶泵聚氨酯瓣膜的制作及功能测试
1
作者 吴岳恒 黄焕雷 +6 位作者 范瑞新 祁周措 姚丽明 武长礼 陆平兰 成安衡 肖学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1期5607-5612,共6页
背景:现有成人罗叶泵使用机械瓣,但机械瓣膜的尺寸较大,对血液破坏较大,不适于婴幼儿心室辅助泵,故设计和制作尺寸小、血栓形成低的高分子瓣膜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设计和制作20mL婴幼儿罗叶泵的瓣膜,并进行基本功能测试和疲劳测试方... 背景:现有成人罗叶泵使用机械瓣,但机械瓣膜的尺寸较大,对血液破坏较大,不适于婴幼儿心室辅助泵,故设计和制作尺寸小、血栓形成低的高分子瓣膜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设计和制作20mL婴幼儿罗叶泵的瓣膜,并进行基本功能测试和疲劳测试方法:通过MASTERCAM软件设计瓣膜尺寸和形状,通过制作瓣膜模具和注塑获得聚氨酯瓣膜;根据ISO5840的要求测试聚氨酯瓣膜的静止泄露、跨瓣压差和耐疲劳性能。结果与结论:制作了聚氨酯三叶瓣膜,但注塑失败率较高;所制作的三叶瓣膜的基本功能基本符合ISO5840的要求;聚氨酯瓣膜在连续运行1.0×107次后,20mL罗叶泵的搏出量的变化率为5.2%。两个聚氨酯瓣膜保持完整,瓣叶无变化。说明设计并成功制作了聚氨酯三叶瓣膜;所制备的聚氨酯瓣膜能满足20mL罗叶泵的需要,已具备了临床试验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心肺移植 心室辅助装置 罗叶泵 聚氨酯 三叶瓣膜 耐疲劳 心脏装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感染单中心病历资料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靖 陶燕 +7 位作者 华伟 侯翠红 任晓庆 陈柯萍 楚建民 浦介麟 王方正 张澍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起搏器囊袋感染是起搏器置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以并发心内膜炎而危及生命。本研究针对囊袋感染的治疗及效果进行了总结。方法纳入2002年至2008年院内顺序收治的52例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分析影响首次手术即发生囊袋感... 目的起搏器囊袋感染是起搏器置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以并发心内膜炎而危及生命。本研究针对囊袋感染的治疗及效果进行了总结。方法纳入2002年至2008年院内顺序收治的52例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分析影响首次手术即发生囊袋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囊袋感染首次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52例,平均年龄60.6±17.2岁,男性31例。53.9%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30.8%合并2型糖尿病;末次手术距首次诊断囊袋感染的平均间隔时间为571.9±790.8天,其中42.3%的患者首次囊袋感染发生于末次手术1年以上。50%的患者为首次置入起搏系统后出现囊袋感染,这些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比例有高于二次手术后发生感染患者组的趋势(p=0.06),包括年龄在内的其他临床特征没有显示出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首次诊断感染患者进行清创术后复发的危险性仅与是否移除整套起搏系统这一治疗措施呈负相关(RR0.11,95%CI,0.02-0.51,p<0.01)。结论针对起搏器术后囊袋感染的处理只有完全移除整套起搏系统才是真正有效地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囊袋感染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开胸心脏直视手术治疗起搏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刚 陈生龙 +3 位作者 汤楚中 解基严 李学斌 郭继鸿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总结起搏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CDIE)的外科治疗,为临床治疗此少见难治疾患提供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收治的CDIE病例,对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CDIE8例,7例经开胸直视手术下取出起搏电极导线,... 目的总结起搏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CDIE)的外科治疗,为临床治疗此少见难治疾患提供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收治的CDIE病例,对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CDIE8例,7例经开胸直视手术下取出起搏电极导线,术中均发现起搏电极导线上明确赘生物形成,其中1例合并冠心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合并主动脉瓣赘生物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行三尖瓣成形术。术后临时心外膜起搏保证基本心律,感染完全控制后再次植入起搏装置,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随访1-107个月,无一复发。结论开胸心内直视手术取出起搏电极导线及脉冲发生器是治疗CDIE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起搏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 开胸手术
下载PDF
埋置心脏起搏器及抗心律失常器术后晕厥21例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韩宏伟 苏唏 +5 位作者 李振 蒋萍 张劲林 唐成 程光辉 王三娣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1070例心脏器械植入术后随访期间发生晕厥的21例患者再发晕厥的病因及处理。方法通过电话随访、常规检查、起搏器程控、动态心电图、肺血管CT、头部CT、冠状动脉造影、倾斜试验等明确病因并作相应处理。结果与室性心动过速... 目的回顾分析1070例心脏器械植入术后随访期间发生晕厥的21例患者再发晕厥的病因及处理。方法通过电话随访、常规检查、起搏器程控、动态心电图、肺血管CT、头部CT、冠状动脉造影、倾斜试验等明确病因并作相应处理。结果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有关者9例;血管迷走性晕厥3例;直立性低血压3例;起搏器相关2例;肺栓塞1例,病因不明3例。结论永久起搏器术后晕厥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实施综合检查后,多数可明确诊断,并能采取相应针对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器械植入术后 晕厥 病因
下载PDF
Feasibility of a Chronic Foreign Body Infection Model Studying the Influence of TiO2 Nanotube Layers on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5
作者 Charles Vorilhon Christophe Massard +5 位作者 Vincent Raspal Yves Sibaud Christiane Forestier Nicolas Charbonnel Stéphane Descamps Komla Oscar Awitor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nd Nanobiotechnology》 2016年第1期45-54,共10页
Bacterial infections on the surface of medical devices are a significant problem in therapeutic approach, especially when implants are used in the living. In cardiology, pacemaker generator pocket surfaces, made in ti... Bacterial infections on the surface of medical devices are a significant problem in therapeutic approach, especially when implants are used in the living. In cardiology, pacemaker generator pocket surfaces, made in titanium alloy can be colonized by pathogen microorganism. This contamination represents a major risk of sepsis, endocarditis and localized infections for patients. A way to limit this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is to modify the surface topography using nano-structuration process of the titanium alloy surface of the implanted devic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TiO<sub>2</sub> nanotube layers on bacterial infection in the living, considering the feasibility of an animal model of chronic foreign body infection. TiO<sub>2</sub> nanotube layers prepared by electrochemical anodization of Ti foil in 0.4 wt% hydrofluoric acid solution were implanted subcutaneously in Wistar rats. Three weeks after implantation, TiO<sub>2</sub> implants were contaminated by a Staphylococcus epidermilis strain using two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at 10<sup>6</sup> and 10<sup>8</sup> colony forming unit (CFU) in order to induce a sufficient infection level and to avoid unwanted over infection consequences on rats health during the experiments. After 28 days in the living, 75% of nanotube layers initially submitted to the 10<sup>8</sup> CFU inoculum were contaminated while only 25% nanotube layers initially submitted to the 10<sup>6</sup> CFU inoculum remained infected. This significant result underlines the influence of TiO<sub>2</sub> nanotube layers in decreasing the infection level. Our in vitro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synthesized TiO<sub>2</sub> nanotubes indeed decreased the Staphylococcus epidermilis adhesion compared to unanodized Ti f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tanium Implants Titanium Dioxide Nanotubes Bacterial Adhesion cardiac device Implantable
下载PDF
目前感染性心内膜炎存在的争议
6
作者 蒋明芬 杨玉雯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7年第3期137-141,共5页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earditis,IE)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他是由病原菌的直接感染引发的邻近大动脉内膜炎症或心瓣膜、心室壁炎症,该病的常见致病菌是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以及立克次体等微生物也...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earditis,IE)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他是由病原菌的直接感染引发的邻近大动脉内膜炎症或心瓣膜、心室壁炎症,该病的常见致病菌是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以及立克次体等微生物也可能引发该病。对于临床医师和科研医师,感染性心内膜炎已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微生物学和更改病人人口统计的动态目标。在缺乏大量试验数据来指导临床实践的情况下,争议比比皆是。在这里,我们归纳了三方面的不确定性: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防,包括抗生素预防的作用和策略来减少卫生保健相关菌血症;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多重成像的使用;③手术治疗最佳时机的选择和心脏器械感染率增加构成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菌血症 抗生素预防 经导管瓣膜 多重成像 心脏植入型器械感染
下载PDF
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动态故障树分析 被引量:33
7
作者 周忠宝 马超群 +1 位作者 周经伦 董豆豆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42,共8页
针对传统的动态故障树Markov链分析方法的不足,研究了优先或门、顺序相关门、功能相关门、存在公共备件的备件门和层叠功能相关门向动态贝叶斯网络的转化方法以及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顶事件概率、重要度等计算方法.用该方法对心脏辅助... 针对传统的动态故障树Markov链分析方法的不足,研究了优先或门、顺序相关门、功能相关门、存在公共备件的备件门和层叠功能相关门向动态贝叶斯网络的转化方法以及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顶事件概率、重要度等计算方法.用该方法对心脏辅助装置进行了分析,通过与Markov链、离散时间贝叶斯网络分析的结果比较表明,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建模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组合爆炸,而且能够保证较高的求解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故障树 动态贝叶斯网络 MARKOV链模型 心脏辅助装置
原文传递
我国接受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老年患者磁共振检查的需求调查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兴鹏 田颖 +9 位作者 任明 周菁 何泉 储慧民 刘启明 李述峰 高兵兵 华伟 杨新春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68-270,共3页
目的回顾性调查我国接受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治疗的老年患者对磁共振(MRI)检查的真实需求,为相关的医疗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问卷调查2010年至2012年间国内8家具有独立心律失常亚专业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共950例,年龄≥6... 目的回顾性调查我国接受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治疗的老年患者对磁共振(MRI)检查的真实需求,为相关的医疗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问卷调查2010年至2012年间国内8家具有独立心律失常亚专业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共950例,年龄≥65岁,且已接受CIED治疗的患者,每人接受10个与MRI检查相关的问题.结果95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77&#177;10)岁,其中男536例(56.4%).植入CIED前,247例(26%)曾接受过MRI检查.在植入CIED后平均(2.3&#177;1.1)年的随访期中,131例(14%)患者被告知有必要进行MRI检查,其中57例(6%)为术前曾接受MRI检查者.因此,CIED术前和术后累计具有MRI检查真实需求的患者为321例(33.8%).332例(34.9%)患者对因体内存在CIED而无法接受MRI检查表达了担心.493例(52%)患者计划在未来CIED更换时选择能接受MRI检查的设备.人民币7万元以下被认为是MRI相容起搏器的合理价格.结论在我国大中城市,具有CIED适应证的老年人群具有较高的MRI检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磁共振 老年
原文传递
Impella与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致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威 程云涛 +1 位作者 谭咏梅 王彦富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356-359,共4页
目的探讨心室辅助装置Impella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致心源性休克重症患者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泰山医学院附属成武医院和... 目的探讨心室辅助装置Impella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致心源性休克重症患者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泰山医学院附属成武医院和郓城县人民医院行Impella和IABP术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结局,分析其临床表现,并比较其30d内的全因死亡率。结果54名患者纳入我们的研究,其中Impella患者24例,IABP患者30例,术前患者均行PCI术,30 d全因死亡率相近(分别为45.8%和46.7%),但Impella治疗患者出血频次更高。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休克后,Impella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有效性并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休克 心源性 心脏辅助装置 主动脉内球囊泵
原文传递
Reduc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remotely monitored pacemaker patients: results from a Chinese multicentre registry 被引量:7
10
作者 CHEN Ke-ping DAI Yan HUA Wei YANG Jie-fu LI Kang LIANG Zhao-guang SHEN Fa-rong CHEN Si-lin SUYan-gang DING Yan-sheng ZHANG Sh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2期4216-4221,共6页
Background Many recipients of implantable cardiac electronic devices have atrial fibrillation (AF) occurrences after device implantation, even if there is no previous history of AF, and some of the episodes are asym... Background Many recipients of implantable cardiac electronic devices have atrial fibrillation (AF) occurrences after device implantation, even if there is no previous history of AF, and some of the episodes are asymptomati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rends in AF burden following early AF detection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pacemakers equipped with automatic, daily Home Monitoring function. Methods Between February 2009 and December 2010, the registry recruited 701 pacemaker patients (628 dual-chamber, 73 biventricular devices) at 97 clinical centers in China. Daily Home Monitoring data transmissions were analyzed to screen for the AF burden. In-office follow-ups were scheduled for 3 and 6 months after implantation. Upon first AF (i.e., mode-switch) detection in a patient, screening olAF burden by Home Monitoring was extended for the next 180 days. Results At least one episode of AF was observed in 22.9% of patients with dual-chamber pacemakers and in 28.8% of patients with biventricular pacemakers. The first AF detection in a patient occurred, on average, about 2 months before scheduled follow-up visits. In both pacemaker groups, mean AF burde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over 180 days following first AF detection: from 12.0% to 2.5% in dual-chamber and from 12.2% to 0.5% in biventricular pacemaker recipient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an AF burden 〉10% per month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over 6 months of implantation in both dual chamber (38 patients in the first month vs. 21 patients in month 6, P〈0.05) and biventricular (7 patients in the first month vs. 0 patient in months 4-6, P〈0.05) pacemaker recipients. Conclusions Automatic, daily Home Monitoring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cardiac pacemakers allows early detection of AF, and there is a gradual and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AF burd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me monitoring atrialfibrillation burden PACEMAKE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device
原文传递
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堵闭小儿房间隔缺损46例报告 被引量:9
11
作者 钱明阳 王慧深 +3 位作者 张智伟 李渝芬 曾少颖 吴桂萍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13,共2页
目的 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堵闭小儿房间隔缺损 (ASD)的可行性。方法  46例ASD患儿 ,年龄 2~ 15岁 ,平均 (7 5± 4 2 )岁 ,在基础麻醉下 ,先行右心导管用测量球囊导管测量ASD大小 ,选择适合的封堵器 ,在超声指导下放出封堵器... 目的 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堵闭小儿房间隔缺损 (ASD)的可行性。方法  46例ASD患儿 ,年龄 2~ 15岁 ,平均 (7 5± 4 2 )岁 ,在基础麻醉下 ,先行右心导管用测量球囊导管测量ASD大小 ,选择适合的封堵器 ,在超声指导下放出封堵器堵闭ASD ,然后监测封堵器位置是否满意、有否残余分流、房室瓣有否累及 ,以达到完全堵闭效果。结果  46例全部成功 ,无一例有合并症 ;手术时间 (6 5 88± 2 0 78)min ,透视时间 (11 0 5± 4 0 4)min。结论 经导管AmplatzerASD堵闭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适用于 2岁以上、缺损口在 30mm以下的继发孔ASD患儿。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术中必须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或食道超声帮助提高堵闭术的成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AMPLATZER封堵器 儿童
原文传递
磁共振兼容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涵 项美香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 分析单中心磁共振兼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临床应用情况和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植入磁共振兼容CIED的545例患者,分析其临床基本特征和磁共振... 目的 分析单中心磁共振兼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临床应用情况和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植入磁共振兼容CIED的545例患者,分析其临床基本特征和磁共振检查的需求,观察磁共振检查对磁共振兼容CIED参数的影响.结果 545例患者中,男307例,平均年龄(69.2±13.0)岁.合并高血压324例(59.4%)、冠心病138例(25.3%)、糖尿病90例(16.5%)、脑卒中史72例(13.2%)、骨关节病史30例(5.5%)、肿瘤病史52例(9.5%).植入单腔起搏器37例、双腔起搏器486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7例、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2例、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3例.术前131例(24.0%)进行磁共振检查共145例次,检查部位:头颅106例次、四肢4例次、脊椎20例次、肝胆胰7例次、心脏4例次、其他4例次.术后21例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共24例次,其中头颅13例次、四肢3例次、脊椎3例次、肝胆胰3例次、其他部位2例次.磁共振检查后起搏参数无显著改变.结论 磁共振兼容CIED临床应用呈显著上升趋势,植入磁共振兼容CIED后磁共振检查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兼容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起搏器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器械化治疗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东青 宋显晶 +1 位作者 朴哲浩 刘斌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8年第1期90-95,共6页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猝死风险高,常规药物干预效果不理想,各种经皮器械辅助装置应运而生,其帮助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失代偿状态下度过危险期,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及恢复创造条件,目前常用的装置(主动脉内球囊反...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猝死风险高,常规药物干预效果不理想,各种经皮器械辅助装置应运而生,其帮助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失代偿状态下度过危险期,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及恢复创造条件,目前常用的装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体外膜氧合循环、Tandem Heart和Impella)应用于临床,现主要从原理、血流动力学原理、应用进展等方面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脏辅助装置
下载PDF
急性心脏电极穿孔的处理策略分析
14
作者 张艺民 昃峰 +2 位作者 段江波 周旭 李学斌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44-248,共5页
目的:分析和总结心律置入装置置入术后急性心脏电极穿孔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急性心脏电极穿孔成功拔除穿孔电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25例急性心脏电极穿孔患者成功拔除穿孔电极,... 目的:分析和总结心律置入装置置入术后急性心脏电极穿孔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急性心脏电极穿孔成功拔除穿孔电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25例急性心脏电极穿孔患者成功拔除穿孔电极,其中合并心包积液4例(16.0%);伴有周围器官损伤1例(4.0%),表现为穿孔电极导线由右心室流出道部穿出,并穿入左肺,同时造成左侧液气胸。25例患者术前血流动力学均稳定,收缩压(129.7±11.2)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70.8±9.8)mmHg。经静脉拔除24例(96.0%),经开胸手术成功拔除穿孔电极1例(4.0%)。经静脉拔除患者中,直接拔除22例(88.0%),经锁定钢丝拔除2例(8.0%)。1例经静脉拔除患者术后发生肺栓塞,经抗凝治疗后好转。结论: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且不伴周围器官损伤的急性心脏电极穿孔患者,经静脉拔除穿孔电极是安全有效的处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置入装置 电极导线 急性心脏穿孔 电极拔除
下载PDF
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
15
作者 张晓欣 张向毅 +6 位作者 崔盈佳 裴志怡 林佳艺 岳雯静 王子涵 康晓凤 祝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0-377,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植入术后设备感染(DRI)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与CIED植入术后... 目的:系统评价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植入术后设备感染(DRI)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与CIED植入术后DRI风险预测模型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23年12月2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完成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与适用性评价。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模型总体适用性较好,但偏倚风险较高,ROC曲线的AUC为0.67~0.96。11项研究完成了内部验证,5项研究进行了外部验证。囊袋和(或)电极重置/装置升级、肾功能不全或肾功能衰竭、年龄、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使用抗凝药是DRI的预测因子。结论:目前CIED植入术后DRI风险预测模型整体性能较好,适用性较好,但偏倚风险较高。需在数据来源、变量筛选、模型评价等方面提高研究质量,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完善现有模型的外部验证,并积极研发适用于我国人群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 设备感染 风险评估 预测模型 系统评价
下载PDF
瑞马唑仑在经静脉心内置入性电子装置电极拔除术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窦豆 王璐 +2 位作者 栗亚茹 冯艺 姜陆洋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在经静脉心内置入性电子装置电极拔除术(TLE)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拟行TLE的患者27例,随机分为PCS组15例(TLE中行苯磺酸瑞马唑仑自控镇静)和TIVA组12例(TLE中行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TLE顺利完成率、患者...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在经静脉心内置入性电子装置电极拔除术(TLE)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拟行TLE的患者27例,随机分为PCS组15例(TLE中行苯磺酸瑞马唑仑自控镇静)和TIVA组12例(TLE中行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TLE顺利完成率、患者术后随访相关指标(对手术过程中关键步骤的记忆和遗忘情况、自觉入睡情况、满意度评分、是否愿意再次选择该麻醉方式)、术者术后随访相关指标(满意度评分、是否愿意再次选择该麻醉方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离室时间,麻醉前(T_(0))、消毒铺巾(T_(1))、手术开始(T_(2))、放置鞘管(T_(3))、导线拔除(T_(4))、缝皮(T_(5))、手术结束(T_(6))和离室(T_(7))时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结果PCS组、TIVA组分别退出2、3例,最终分别纳入13、9例。PCS组11例(84.6%)顺利完成TLE,TIVA组为9例(100%),两组TLE顺利完成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同组T_(0)时间点比较,PCS组T_(1)~T_(5)的BIS均降低,T_(2)~T_(7)的RR均降低,T_(2)~T_(6)的P_(ET)CO_(2)均升高,而TIVA组T_(1)~T_(6)的BIS及RR均降低、SpO_(2)均升高,T_(7)的SpO_(2)降低,T_(1)、T_(2)、T_(4)的MAP均降低,T_(3)~T_(5)、T_(7)的P_(ET)CO_(2)均降低,T_(7)的P_(ET)CO_(2)升高(P均<0.05)。与TIVA组同时间点比较,PCS组T_(1)~T_(7)的BIS均升高,T_(3)~T_(6)的RR、P_(ET)CO_(2)均升高,T_(1)~T_(3)的MAP均升高,T_(7)的SpO_(2)均升高(P均<0.05)。TIVA组遗忘3个及以上操作步骤、能自觉入睡的比例及离室时间均高于PCS组(P<0.05)。两组患者及术者愿意再次选择该麻醉方式的比例及满意度评分比较P均>0.05。PCS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4%(2/13),TIVA组为33.3%(3/9),两组比较P>0.05。结论TLE中采用瑞马唑仑的镇静成功率高、镇静效果确切、代谢速度快,能够促进患者快速苏醒,且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唑仑 自控镇静 全凭静脉麻醉 心脏电子装置 电极拔除术
下载PDF
经静脉旋转联合圈套推顶法拔除心脏再同步化除颤电极
17
作者 汤学超 王飞宇 +1 位作者 白元 秦永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2,共3页
近年来,随着起搏除颤系统的广泛应用,因感染、电极破损、起搏器升级等原因导致的废用电极需要拔除的情况也明显增加[1]。常用的电极拔除方法有单纯牵引法、牵引结合反推顶拔除法、非动力或动力辅助工具拔除法等[2]。使用机械扩张鞘、激... 近年来,随着起搏除颤系统的广泛应用,因感染、电极破损、起搏器升级等原因导致的废用电极需要拔除的情况也明显增加[1]。常用的电极拔除方法有单纯牵引法、牵引结合反推顶拔除法、非动力或动力辅助工具拔除法等[2]。使用机械扩张鞘、激光鞘、分离鞘等工具,虽然提高了电极导线拔除成功率,但是费用昂贵[3]。长海医院近20年采用旋转联合圈套和推顶法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200余条,初步统计该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手术费较低,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植入装置 感染 电极导线拔除
下载PDF
植入性心脏电子装置的手术编码及案例分析
18
作者 叶茜 吴丽娟 储文雅 《中国医院统计》 2024年第2期156-160,共5页
近年来,植入式心脏电子设备的临床使用迅速增加。该装置主要由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组成,包括人工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本文旨在通过对心脏起搏除颤技术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手术步骤的解析,遵循ICD-9-CM-3的分类原则对相应... 近年来,植入式心脏电子设备的临床使用迅速增加。该装置主要由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组成,包括人工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本文旨在通过对心脏起搏除颤技术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手术步骤的解析,遵循ICD-9-CM-3的分类原则对相应的手术编码进行归纳总结,为编码工作提供参考。编码人员应与时俱进,除了掌握临床基础知识还需不断学习新项目新技术,仔细审查病历,确保编码准确,使医疗信息全面准确地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性心脏电子装置 介入 编码 ICD-9-CM-3
下载PDF
雷帕霉素缓释涂层支架在模拟心脏泵血状态下的体外释药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玉成 熊素彬 +2 位作者 幸浩洋 曾智 齐民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88-688,689-692,共5页
目的利用体外模拟血循环装置,评价自制雷帕霉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涂层支架的体外药物释放规律,探讨释药机制,为涂层支架的应用提供药动学参数。方法以316L不锈钢为支架,采用高压多层电喷技术制备含雷帕霉素的PL-GA涂层。采用自... 目的利用体外模拟血循环装置,评价自制雷帕霉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涂层支架的体外药物释放规律,探讨释药机制,为涂层支架的应用提供药动学参数。方法以316L不锈钢为支架,采用高压多层电喷技术制备含雷帕霉素的PL-GA涂层。采用自制体外模拟循环装置,定时取样,RP-HPLC检测残留于支架的药物,评价流体循环冲刷状态下雷帕霉素涂层支架的药物释放度。结果自制雷帕霉素PLGA涂层支架的涂层厚度平均为5~10μm,雷帕霉素的平均含量为14.39μg。在模拟流体循环冲刷状态下,雷帕霉素涂层支架的体外药物释放呈先快后慢的趋势,12和30d药物累积释放百分率分别为(58.48±5.67)%和(60.66±5.75)%,释药机制以溶蚀为主。结论体外模拟血循环装置适于药物涂层支架体外释药的研究;自制雷帕霉素PLGA涂层支架的体外释药符合内皮细胞增殖规律,与动物体内疗效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雷帕霉素缓释涂层支架 模拟血循环装置 体外释放
下载PDF
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治疗电极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临床疗效的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20
作者 曹静怡 宁小平 +7 位作者 李宁 乔帆 杨帆 李白翎 周广为 韩林 徐志云 陆方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8-825,共8页
目的分析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tricuspid valve replacement,TTVR)治疗电极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6月—2021年8月国内9家医疗单位接受LuX-Valve TTVR的重度TR... 目的分析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tricuspid valve replacement,TTVR)治疗电极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6月—2021年8月国内9家医疗单位接受LuX-Valve TTVR的重度TR患者。根据术前是否接受植入式心脏电子装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分为CIED组和非CIED组。手术成功定义为瓣膜安全植入,输送器完整退出。预后改善定义为TR等级下降至≤2+级,心功能改善≥2个等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术后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190例患者,其中男50例、女140例,平均年龄(66.2±7.8)岁。CIED组29例,非CIED组161例。CIED组28例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两组患者术前心功能分级、TR程度、左心室射血分数、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心脏风险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TR降低至≤2+级,两组瓣周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CIED组患者术后复查CT可见瓣膜在位,电极导线无明显挤压、扭曲、偏移。两组患者在院死亡率分别为10.3%和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此外,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随访1年和2年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VR对CIED植入患者可行且安全有效,电极导线对治疗效果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三尖瓣置换 植入式心脏电子装置 三尖瓣关闭不全 临床疗效 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