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7
1
作者 徐建 黄宝琦 +1 位作者 陈荣华 张富元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13,共8页
为了探讨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分布的规律,选取184个表层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孔虫的垂向分布与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密切相关?在2 300-2 500m水深以下,浮游有孔虫丰度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BF/(BF+PF)以及底栖有... 为了探讨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分布的规律,选取184个表层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孔虫的垂向分布与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密切相关?在2 300-2 500m水深以下,浮游有孔虫丰度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BF/(BF+PF)以及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类的百分含量则迅速增加;这三者随水深的变化在3 400-3 500m处有一明显的转变,被认为是南海东北部CCD面(碳酸盐补偿深度)所在的位置,且该研究区内碳酸盐补偿深度南部较北部深100m?浮游有孔虫水平分布除了受表层海水温度的控制外,黑潮南海分支以及吕宋岛北端上升流区带来的富营养水体的存在也起很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碳酸盐补偿深度 上升流 表层沉积 南海 溶解作用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盆CC区沉积物因子分析揭示的沉积环境地球化学演化信息 被引量:5
2
作者 匡耀求 黄永样 钟和贤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25-331,共7页
对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开发研究协会DY851和DY853航次获得的东太平洋晚新生代沉积物(包括6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16个沉积物柱状岩芯)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和数理统计分析,揭示了东太平洋海盆CC区晚新生代沉积环境地球化学演化的一些特征。... 对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开发研究协会DY851和DY853航次获得的东太平洋晚新生代沉积物(包括6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16个沉积物柱状岩芯)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和数理统计分析,揭示了东太平洋海盆CC区晚新生代沉积环境地球化学演化的一些特征。认为洋底扩张、沉积区离东太平洋洋脊的距离、海底的地热强度及地热活动频率影响了研究区CCD的深度和CCD波动的频率及幅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区的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矿产资源 沉积环境 地热 碳酸盐补偿深度 东太平洋海盆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碳酸盐溶跃深度及其变化规律 被引量:4
3
作者 齐泽坤 徐继尚 +4 位作者 李广雪 赵蒙维 翟科 龙海燕 熊梦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852-3863,共12页
碳酸盐的溶解与保存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碳酸盐溶解作用对探索碳循环机制、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雅浦海沟南部附近海域108个表层沉积物和3个柱状沉积物样品中浮游有孔虫、底栖... 碳酸盐的溶解与保存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碳酸盐溶解作用对探索碳循环机制、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雅浦海沟南部附近海域108个表层沉积物和3个柱状沉积物样品中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和碳酸钙含量等变化特征分析了海底碳酸盐溶跃深度、补偿深度及其自中更新世以来的变化规律。表层沉积物碳酸盐含量、浮游与底栖有孔虫丰度、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比例、底栖有孔虫群中胶结质壳比例等多种指标变化表明,本区现代碳酸盐溶跃面(carbonate lysocline depth,CLD)位于水深3800m附近,碳酸盐补偿深度(carbonate compensation depth,CCD)约为4800m。柱状样有孔虫溶解指数(foraminifera dissolution index,FDX)的变化表明,冰期碳酸盐溶解作用减弱,碳酸盐溶跃面和补偿深度变深;冰消期碳酸盐溶解作用增强,溶跃面和补偿深度变浅。位于现代溶跃面附近的柱状岩心碳酸盐含量呈现冰期高、间冰期低的"太平洋型"旋回特征,同时古生产力替代性指标的变化曲线与碳酸盐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中更新世以来的碳酸盐含量变化主要受溶解作用的控制,特别是在冰期-间冰期转换时期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有孔虫分布 碳酸盐补偿深度 溶跃面变迁 碳酸盐溶解旋回
下载PDF
大洋钻探计划与古海洋学的发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茅绍智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5-52,共8页
介绍了大洋钻探(包括其前身海钻探)计划,阐述了古海洋学在这个计划实施的推动下所获得的巨大进展。大洋钻探促并完善了大洋沉积的高分辨率的浮游生物带的建立,并确定了各个带的绝对年龄,最精细达10万年或更短;揭示出大洋热结构... 介绍了大洋钻探(包括其前身海钻探)计划,阐述了古海洋学在这个计划实施的推动下所获得的巨大进展。大洋钻探促并完善了大洋沉积的高分辨率的浮游生物带的建立,并确定了各个带的绝对年龄,最精细达10万年或更短;揭示出大洋热结构在地质历史上的变化,如晚白垩世时全球大洋无冰,温度大大高于今日,早渐新世开始形成冰冷的南极底部水,促使大洋的热结构产生相应的变化;也查明了大洋的碳酸盐补偿深度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及各洋盆在同一时期其碳酸盐补偿深度的相异性。海底高有机碳含量沉积的发现、白垩纪中期缺氧事件的认识及深海沉积中大量缺失面的查知无疑是古海洋学研究中的重大进展。25年以来对大洋进行钻探的研究也部分揭示了古代大洋在表面及三维空间的洋流循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 钻探计划 古海洋学
下载PDF
雅浦海沟沉积物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岳新安 闫艺心 +2 位作者 丁海兵 孙承君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8-96,共9页
通过对雅浦海沟4 500和6 500m两个深度的柱状沉积物的含水率、总有机碳和多种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测定,总结分析了这些参数的垂向变化规律,采用元素比值法追溯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氧化还原环境变化,并结合扫描电镜确定了沉积物中的生物化... 通过对雅浦海沟4 500和6 500m两个深度的柱状沉积物的含水率、总有机碳和多种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测定,总结分析了这些参数的垂向变化规律,采用元素比值法追溯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氧化还原环境变化,并结合扫描电镜确定了沉积物中的生物化石组成,探讨了化石分布特征与地形结构、深海环流及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位于碳酸盐补偿深度以上的4 500m深度深渊沉积物自上而下由含硅质黏土逐渐向钙质软泥过渡,其中的沉积断层可能与深海环流或滑坡有关;位于碳酸盐补偿深度之下的6 500m深度超深渊沉积物属于硅质软泥,可能是重力流导致的表层沉积物堆积,这种沉积作用有利于有机碳的埋藏。该区域沉积物主要来自海洋生物源、陆源和火山源;底层流属于氧化环境,可能有南极底层水的流入。第四纪以来,雅浦海沟应无大规模火山喷发,而海沟东侧的卡罗琳海岭由于板块俯冲作用在不断下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浦海沟 深渊和超深渊沉积物 地球化学元素 总有机碳 生物化石 物源分析 碳酸盐补偿深度
下载PDF
南海中沙海域表层沉积物浮游有孔虫的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时桥 陈万利 +5 位作者 张木辉 陈靓 张经纬 陈俊锦 秦永鹏 吴时国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25,共13页
对南海中部中沙海域海底采集的93个表层沉积物样样品进行浮游有孔虫的鉴定分析,获得13属28种浮游有孔虫,依据其中20个主要浮游有孔虫属种的Q型因子分析结果及其抗溶性和生活的气候地带特征,共划分出3个浮游有孔虫组合(占解释总方差的92.... 对南海中部中沙海域海底采集的93个表层沉积物样样品进行浮游有孔虫的鉴定分析,获得13属28种浮游有孔虫,依据其中20个主要浮游有孔虫属种的Q型因子分析结果及其抗溶性和生活的气候地带特征,共划分出3个浮游有孔虫组合(占解释总方差的92.3%),包括抗溶性不同的2个热带组合和1个温带-亚热带组合。易溶性的热带组合以Trilobatus 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 ruber为代表,主要分布于碳酸盐岩台地斜坡区和海岭区。抗溶性热带组合主要以Globorotalia menardii-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为主,主要分布在中沙海槽和南海深水海盆区。温带-亚热带组合以Globigerina rubescens为代表,主要分布在中沙碳酸盐岩台地北部斜坡区。研究发现,本区浮游有孔虫的分布主要受海水深度控制,而不同温盐性质水团的入侵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中,Globigerina rubescens在中沙碳酸盐岩台地北部斜坡区的富集就是响应研究区以北低温高盐水团的佐证之一。同时,浮游有孔虫的相关分布特征(丰度、简单分异度、碎壳率和易溶种/抗溶种)进一步指示研究区的碳酸钙溶跃面约为2750 m,碳酸钙补偿深度约为3400~37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表层沉积物 碳酸钙补偿深度 中沙碳酸盐岩台地 南海
下载PDF
东海表层沉积中的翼足类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泉鸿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对东海84个表层沉积中翼足类进行了定量分析,共获得7属15种,其中Limacinainflata在陆架外缘和上陆坡为优势种,Limacinatrochi formis,Creseisacicula和Creseis virgule在中外陆架最为丰富。根据翼足类的深度分布确定东海现代文石补偿深... 对东海84个表层沉积中翼足类进行了定量分析,共获得7属15种,其中Limacinainflata在陆架外缘和上陆坡为优势种,Limacinatrochi formis,Creseisacicula和Creseis virgule在中外陆架最为丰富。根据翼足类的深度分布确定东海现代文石补偿深度在约600m水深处。以冲绳海槽北部柱状样B3GC为例,说明翼足类是研究地质时期古海洋学变化的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足类 碳酸盐溶解作用 文石补偿深度 东海
下载PDF
雅浦海沟北部深渊和超深渊沉积物的物质组成、来源和形成过程研究
8
作者 郑成 孙承君 +4 位作者 金红 黄玉环 岳新安 杨桂朋 丁海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3-87,共15页
为探究雅浦海沟北部深渊、超深渊沉积物的组成、来源和形成特征,以1 cm分层对采自该海域不同深度的五根柱状沉积物样品的0~8 cm沉积层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和X射线能谱(EDS)分析,并且分析了这些样品的含水率,锰结核含量,Al、Ca... 为探究雅浦海沟北部深渊、超深渊沉积物的组成、来源和形成特征,以1 cm分层对采自该海域不同深度的五根柱状沉积物样品的0~8 cm沉积层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和X射线能谱(EDS)分析,并且分析了这些样品的含水率,锰结核含量,Al、Ca、Fe、Mn、Ti、Mg等6种常量金属和Ba、Co、Cr、Ni、Pb、Sr、V、Cu、Zn等9种微量金属元素含量,以及总有机碳(TOC)含量等参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沉积物主要为深海软泥沉积,是不同年代沉积物的复杂混合,包含以盘星石为代表的颗石藻、海绵骨针、放射虫和硅藻等多种微体古生物化石以及辉石、重晶石、钛铁矿、长石等多种矿物。沉积组分主要来自生物源、火山源、陆源和海底热液,其中陆源沉积出现于海沟东侧深渊区。海沟西侧崖壁的沉积物比东侧崖壁的沉积物更容易发育锰结核。研究区域沉积物含水率较高并且颗粒较大,其含水率随深度增加呈减少趋势。研究区域超深渊站位沉积物的TOC和微体古生物化石含量均高于深渊站位,存在明显的漏斗效应。整体上海沟西侧崖壁沉积物含水率和TOC含量低于东侧崖壁的沉积物。自更新世以来,雅浦海沟北部的碳酸钙补偿深度(CCD)线从4 568 m以深变为4 435 m至4 568 m之间。研究区域的沉积环境为氧化环境,其0~8 cm沉积层的古老沉积物与现代沉积物发生了混合和再沉积作用,形成年代跨度极大。研究区域沉积物的形成受到海沟坡度、水动力环境、重力滑塌、浊流沉积、火山活动、漏斗效应等多种因素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浦海沟 深渊沉积物 超深渊沉积物 总有机碳 碳酸钙补偿深度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微体化石与碳酸盐溶跃面和补偿深度 被引量:19
9
作者 陈荣华 徐建 +4 位作者 孟翊 汪东军 刘传联 黄宝琦 张富元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8-56,共9页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12°~22°N,116°~122°E)表层沉积中的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硅质与钙质生物丰度和比值的定量分析以及碳酸盐含量的测定,发现碳酸盐含量、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以及钙质...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12°~22°N,116°~122°E)表层沉积中的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硅质与钙质生物丰度和比值的定量分析以及碳酸盐含量的测定,发现碳酸盐含量、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以及钙质生物比值随水深的增大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和硅质生物比值以及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类的百分含量却随水深的增大迅速增加.研究表明,调查区内微体化石丰度和比值以及碳酸钙含量的高低,与碳酸盐溶跃面(lysocline)和碳酸盐补偿深度密切相关,碳酸盐溶跃面和碳酸盐补偿深度南、北还存在一定差异,碳酸盐溶跃面南部较北部深,南部在2600m上下,北部则在2200m上下;碳酸盐补偿深度也是南部的较深,南部为3 600 m上下,而北部在3 400 m上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古生物 碳酸盐溶跃面和补偿深度 表层沉积 南海
下载PDF
Microfossils, carbonate lysocline and compensation depth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5
10
作者 Chen Ronghua1, Xu Jian2, Meng Yi3, Wang Dongjun1 Liu Chuanlian2, Huang Baoqi2, Zhang Fuyuan1 1. Key Laboratory of Submarine Geosciences of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Hangzhou 310012, China 2. Laboratory of Marine Ge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3. Institute of Estuarine and Coastal Researc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97-606,共10页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abundance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benthic foraminifera,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the ratios of calcareous to siliceous microfossil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carbonate content...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abundance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benthic foraminifera,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the ratios of calcareous to siliceous microfossil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carbonate content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carbonate contents, the abundance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and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 and the ratio of calcareous microfossils decrease rapidly while the ratio of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 to the total foraminiferal fauna, specific value of siliceous microfossils, and the percentage of the agglutinated tests in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l fauna increase with the water depth.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icrofossils abundance and ratio, and the carbonate cont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arbonate lysocline and carbonate compensation depth (CCD) in the study area. In addition, the carbonate lysocline and the CCD a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Both the lysocline and the CCD are deeper in the south with 2 600 and 3 600 m than in the north with 2 200 and 3 400 m,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FOSSILS carbonate lysocline depth carbonate compensation depth (CCD) surface sediments South China Sea (SCS)
下载PDF
重建南海27Ma以来高分辨率碳酸盐补偿深度
11
作者 王家昊 胡修棉 +2 位作者 蒋璟鑫 马超 马鹏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0-510,共11页
新生代海洋碳酸盐补偿深度(CCD)的重建长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南海14个站位20个钻孔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物质数据与年龄-深度模型,恢复了对应钻孔的古水深,计算了碳酸盐累积速率(CAR),基于线性回归的方法,重建了南海27... 新生代海洋碳酸盐补偿深度(CCD)的重建长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南海14个站位20个钻孔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物质数据与年龄-深度模型,恢复了对应钻孔的古水深,计算了碳酸盐累积速率(CAR),基于线性回归的方法,重建了南海27 Ma以来CCD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南海在海盆拉张形成期(27~18 Ma)出现了CCD超过2000 m大幅度的下降;在随后的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MMCO)期间,南海CCD出现800 m变浅。8 Ma以来南海CCD演化和赤道太平洋的演化呈现了不同的演化趋势:前者在3500~4000 m范围内波动,后者则从4000 m持续下降到4500 m左右。27 Ma之前,广泛的陆源输入和上升洋流发育导致南海出现浅的CCD。27~18 Ma时期的构造拉张导致的海盆加深,同时上升洋流减弱,被解释为该时期CCD下降的主要因素。MMCO期间气候驱动下的海平面波动导致了碳酸盐沉积核心区域的变化,是造成CCD波动的重要原因。8 Ma以来南海和太平洋CCD的差异演化是太平洋底水与南海底水的交换不畅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补偿深度(CCD) 中国南海 碳循环 边缘海
下载PDF
中印度洋海盆南部中新世以来碳酸盐补偿深度的演变:来自微体化石组合和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12
作者 刘振尤 葛晨东 +4 位作者 石学法 邹欣庆 纪振强 鲍洋 黄牧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2-709,共8页
通过对中印度洋海盆GC18孔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微体化石组合进行分析,恢复了该区域碳酸盐补偿深度(Carbonate Compensation Depth,CCD)的演变及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GC18孔从上到下可分为五段.第Ⅰ段(0~30 cm)CaO含量和总无机碳(... 通过对中印度洋海盆GC18孔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微体化石组合进行分析,恢复了该区域碳酸盐补偿深度(Carbonate Compensation Depth,CCD)的演变及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GC18孔从上到下可分为五段.第Ⅰ段(0~30 cm)CaO含量和总无机碳(Total Inorganic Carbon,TIC)从表层向下呈显著下降趋势,SiO2呈显著上升趋势,微体化石主要是有孔虫碎屑,还含有少量钙质超微化石Calcidiscus leptoporus(弱脐钙盘藻)和Ceratolithus cristatus(具冠毛角石藻),沉积时代为第四纪.第Ⅲ段(150~280 cm)CaO和TIC含量少于第Ⅰ段,两者从上到下经历了上升-稳定-下降的过程,SiO2变化趋势相反,含钙质超微化石,主要为Discoaster deflandrei(德佛兰盘星石藻),沉积时代为中中新世晚期或更早.第Ⅴ段(300~415 cm)沉积物组分波动相对较大,CaO和TIC平均含量达到最高,SiO2含量较低,钙质超微化石非常丰富,以Umbilicosphaera Jafari(贾法脐球藻),Umbilicosphaera rotula(轮形脐球藻)和Discoaster deflandrei为主,沉积时代为中中新世-早中新世.第Ⅱ段(30~150 cm)和第Ⅳ段(280~300 cm)相似,均呈现低CaO和高SiO2特征且相对稳定,TIC含量很低,未发现微体化石,主要是深海黏土.第Ⅰ,Ⅲ和Ⅴ段CaO含量较高,钙质超微化石均有保存,反映当时沉积均处于CCD以上.第Ⅱ,Ⅳ段CaO含量低,SiO2含量高,钙质超微化石没有保存,反映当时沉积处于CCD以下.从第Ⅴ段到第Ⅱ段(中中新世-晚中新世),CCD整体逐渐变浅,这与全球CCD在此期间的变化特征一致.中印度洋海盆CCD自中新世以来经历了深-浅-深-浅-深的变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化石组合 碳酸盐补偿深度变化 中新世 中印度洋海盆
下载PDF
中太平洋北部海盆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溶解相与地层年代
13
作者 李文勤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89年第4期73-81,共9页
本文通过对中太平洋北部海盆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析鉴定,讨论了该调查区处在溶跃面以下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种数与水深变化的关系,推测出本调查区中Ⅰ区的碳酸盐补偿深度约5300米。根据地层中出现的标准化石,对... 本文通过对中太平洋北部海盆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析鉴定,讨论了该调查区处在溶跃面以下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种数与水深变化的关系,推测出本调查区中Ⅰ区的碳酸盐补偿深度约5300米。根据地层中出现的标准化石,对柱状岩芯M_(14)进行了地层年代划分。最上部地层年代约为27万年前,向下1米处年代约为44万年前,3.66米处年代约为122万年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盆沉积物 钙质超微化石 地层年代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盆-马里亚纳海槽区柱状岩芯中钙质超微化石分析及地层时代
14
作者 李文勤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56-58,共3页
本文通过对取自西菲律宾海盆及马里亚纳海糟区85kL和77KG,66KG,6lKL,57KL岩芯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析研究,划分了上述岩芯的地层时代。66KG,61KL,57KL地层时代为更新世晚期;77KG0~l0cm和10~20cm地层时代分别为更新世晚、中期;以下(20~3... 本文通过对取自西菲律宾海盆及马里亚纳海糟区85kL和77KG,66KG,6lKL,57KL岩芯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析研究,划分了上述岩芯的地层时代。66KG,61KL,57KL地层时代为更新世晚期;77KG0~l0cm和10~20cm地层时代分别为更新世晚、中期;以下(20~30cm)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晚期。85kL所处水深位于碳酸盐补偿深度(CCD)以下,岩芯中无化石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化石 钙质 岩芯 柱状 地层年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