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5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森林土壤碳储量与土壤碳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76
1
作者 刘世荣 王晖 栾军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437-5448,共12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和碳吸收汇。国内外研究表明,土壤亚系统在调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森林类型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森林对干扰和变化环境响应的时空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和碳吸收汇。国内外研究表明,土壤亚系统在调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森林类型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森林对干扰和变化环境响应的时空动态变化,至今对森林土壤碳储量和变率的科学估算,以及土壤关键碳过程及其稳定性维持机制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综述了近十几年来我国森林土壤碳储量和土壤碳过程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碳储量、土壤碳化学稳定性、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土壤呼吸影响机制、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对土壤碳过程的影响等;评述了土壤碳过程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未来土壤碳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促进我国森林土壤碳循环研究,科学评价森林土壤碳固持潜力及其稳定性维持机制和有效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土壤 碳储量 土壤呼吸 土壤碳化学稳定性
下载PDF
四川省及重庆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 被引量:137
2
作者 黄从德 张健 +2 位作者 杨万勤 唐宵 赵安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66-975,共10页
四川省及重庆市地区森林植被是我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位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缘。在建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与蓄积量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按林分类型测定含碳量,结合四川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了不同时段的碳储量。各... 四川省及重庆市地区森林植被是我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位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缘。在建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与蓄积量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按林分类型测定含碳量,结合四川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了不同时段的碳储量。各林分类型含碳量在46.75%-54.89%之间,平均含碳量为51.09%,针叶林平均含碳量(52.82%)大于阔叶林(49.37%);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从1988年的383.04TgC增加到2003年的523.57TgC,增加了140.53TgC,年均增长率2.11%,比全国年均增长率高出0.22%,表明四川森林植被是CO2的一个汇。4次调查的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分别为38.93、38.68、39.17、41.66MgC/hm2,呈现增加趋势,表明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不断加强;成熟林碳储量占同期的64.15%、63.89%、65.33%、60.82%,但所占比重呈下降的趋势,幼中林碳储量的比重不断上升,表明森林植被的碳吸存潜力大;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分布在天然林中,占同期碳储量的90%以上,但人工林的碳储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人工林碳年均增长率(7.17%)明显大于天然林(1.83%),表明人工林将在研究区域森林植被碳汇功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研究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占同期全国碳储量的比例呈增加趋势,可见,研究区森林植被在全国森林碳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物量 含碳量 碳储量 碳密度 碳动态
下载PDF
杉木、火力楠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C、N贮量 被引量:114
3
作者 黄宇 冯宗炜 +3 位作者 汪思龙 冯兆忠 张红星 徐永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146-3154,共9页
研究比较第2代连载杉木纯林、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林以及火力楠纯林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贮量。结果表明,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林生态系统C贮量要高于杉木纯林和火力楠纯林,而生态系统N贮量是火力楠纯林和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林高于杉木纯林;... 研究比较第2代连载杉木纯林、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林以及火力楠纯林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贮量。结果表明,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林生态系统C贮量要高于杉木纯林和火力楠纯林,而生态系统N贮量是火力楠纯林和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林高于杉木纯林;生态系统C和N贮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土壤层占主要部分,其次为乔木层,再次是根系,林下植被层和凋落层所占比例最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N贮量分别和林下植被生物量以及与森林凋落物现存量之间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林下植被和森林凋落物对土壤C、N贮量有着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混交林 碳贮量 氮贮量
下载PDF
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6
4
作者 樊江文 钟华平 +2 位作者 梁飚 石培礼 于贵瑞 《中国草地》 CSCD 2003年第6期51-58,共8页
对世界和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碳循环及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同时,对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储存的初级生产力、土壤有机碳、枯落物、放牧利用、草地开垦... 对世界和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碳循环及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同时,对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储存的初级生产力、土壤有机碳、枯落物、放牧利用、草地开垦、火烧等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循环 分布格局 全球气候变化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中国森林碳汇潜力分析研究 被引量:87
5
作者 张颖 李晓格 温亚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8-47,共10页
【目的】核算我国森林资源碳储量和价值量,摸清我国森林资源家底,了解森林资源状况,合理制定林业发展规划。预测森林碳储量及碳汇潜力,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林业发展目标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73-2018年间... 【目的】核算我国森林资源碳储量和价值量,摸清我国森林资源家底,了解森林资源状况,合理制定林业发展规划。预测森林碳储量及碳汇潜力,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林业发展目标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73-2018年间9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森林蓄积量法核算我国森林资源总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并按照不同林种分类核算森林资源的碳储量和价值量。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和幂函数模型联合预测我国森林资源碳汇发展潜力,并通过构建林分单位面积生长量和碳储量的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下碳汇量的变化率。【结果】(1)40多年来中国森林资源单位面积蓄积量平均为73.56 m^(3)/hm^(2),林木碳储量由1976年的51.96×10^(8) t增加到2018年的87.90×10^(8) t,年均增汇0.8557×10^(8) t/a,森林资源总碳储量(包括林木、林地和林下植被)由125.06×10^(8) t增加到214.39×10^(8) t;其中,人工林碳储量增速明显,年均增加5.05%。(2)我国林木碳储量价值量由1976年的1482.09×10^(8)元增加到2018年的8823.85×10^(8)元,年均增加174.80×10^(8)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34%;其中,人工林碳储量价值年均增长8.24%。(3)GM(1,1)灰色模型预测2030年森林碳储量达到100.13×10^(8) t,2018-2030年年均增汇1.59×10^(8) t/a,预计2030年森林蓄积量可达到210.80×10^(8) m^(3);2060年中国森林碳储量将达到180.32×10^(8) t,2018-2060年年均增汇2.36×10^(8) t/a。幂函数模型预测,2030年中国森林碳储量达到10^(8).00×10^(8) t,2018~2030年平均年碳汇量为2.25×10^(8) t/a,预计2030年森林蓄积量可达到227.38×10^(8) m^(3);2060年中国森林碳储量达到212.27×10^(8) t,2018-2060年年增汇3.12×10^(8) t/a。(4)在近15年的森林碳储量平均基准上,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提高5%,森林碳储量将增加4.30%~6.86%;提高10%,森林碳储量将增加9.89%~12.47%;提高15%,森林碳储量将增加1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蓄积量 森林碳汇潜力 GM(1 1)灰色模型 碳达峰碳中和
下载PDF
基于InVEST和CA-Markov模型的黄河流域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82
6
作者 杨洁 谢保鹏 张德罡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8-1029,共12页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预测未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对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黄河流域2005—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规律,运用CA-Markov模型分别预测了...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预测未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对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黄河流域2005—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规律,运用CA-Markov模型分别预测了生态保护情景(EVC)和自然变化情景(NVC)下的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采用修正后的碳密度,运用InVEST模型评估黄河流域2005—2030年6期碳储量。结果表明:2005—2018年黄河流域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13 a间全流域碳储量减少28.734×10^(6)t。与自然变化情景相比,在生态保护情景下2030年草地和耕地相比2018年减少幅度较小,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得到了限制,产生了生态效应。2030年,自然变化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碳储量较2018年分别减少258.863×10^(6)t和30.813×10^(6)t,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固碳能力高于自然变化情景,该研究可为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碳储量 CA-Markov模型 InVEST模型 生态保护情景 黄河流域
下载PDF
过去50年中国竹林碳储量变化 被引量:71
7
作者 陈先刚 张一平 +1 位作者 张小全 郭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218-5227,共10页
竹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植被类型。中国是世界竹林分布中心,有39个属500多个竹种,竹林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2453900hm2增长到本世纪初的4842600hm2(未计入台湾数据),增加了97.34%。调研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竹林)的面积、生... 竹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植被类型。中国是世界竹林分布中心,有39个属500多个竹种,竹林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2453900hm2增长到本世纪初的4842600hm2(未计入台湾数据),增加了97.34%。调研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竹林)的面积、生物量、碳密度、土壤有机碳等要素的研究成果,经统计分析得出中国竹林的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平均单株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碳密度。在此基础上,依据过去6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相关数据资料,计算出过去50a中国竹林碳储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我国竹林碳储量在过去50a呈增加趋势,其中1950~1962期间为322.65TgC;1977~1981期间为431.15TgC;1984~1988期间为469.30TgC;1989~1993期间为499.25TgC;1994~1998期间为555.57TgC;1999~2003期间为639.32TgC。越到后期增加越快。预期随着中国森林面积的增加,竹林碳储量仍将继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 生物量 碳密度 碳储量
下载PDF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C库与C吸存 被引量:63
8
作者 杨玉盛 谢锦升 +3 位作者 王义祥 刘艳丽 岳永杰 于占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14,共5页
对福建三明 2 7年生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C库和C吸存的研究结果表明 ,混交林C库总量为2 2 2 5 0 8t hm2 ,比纯林增加了 2 1 85 %,其中活植物体部分和土壤碳库分别为 139 75 5t hm2 和 80 2 81t hm2 ,分别占C库总量的 6 2 81%和... 对福建三明 2 7年生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C库和C吸存的研究结果表明 ,混交林C库总量为2 2 2 5 0 8t hm2 ,比纯林增加了 2 1 85 %,其中活植物体部分和土壤碳库分别为 139 75 5t hm2 和 80 2 81t hm2 ,分别占C库总量的 6 2 81%和 36 0 8%.混交林和纯林杉木乔木层有机碳年均积累量 6~ 11年最大 ,分别达 7 35t hm2 和 5 79t hm2 .混交林乔木层 2 7~ 2 8年C净固定量为 7 970t hm2 ,折算成CO2 为 2 9 2 2 3t hm2 ,是纯林的 1 19倍 ,其中凋落物和死细根C年归还量分别为 2 5 2 8t hm2 和 0 871t hm2 ,分别是纯林的 1 0 5倍和 1 17倍 ;混交林和纯林中叶和枝C年归还量分别占凋落物C年归还量的 6 6 5 7%、2 3 81%和 6 1 0 3%、2 5 2 0 %;而 <0 5mm的枯死细根C年归还量分别占枯死细根C年归还量 6 0 %和 5 9%.凋落物中叶和枝及 <0 5mm的死细根是该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归还的主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素库 C吸存 混交林 杉木 观光木
下载PDF
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 被引量:68
9
作者 黄从德 张健 +1 位作者 杨万勤 张国庆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644-1650,共7页
利用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标准地实测数据估算了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碳储量及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61.16MgC.hm-2,各层碳密度从大到小排序为土壤层(141.64MgC.hm-2)>乔木层(17.95MgC.hm-2)>... 利用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标准地实测数据估算了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碳储量及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61.16MgC.hm-2,各层碳密度从大到小排序为土壤层(141.64MgC.hm-2)>乔木层(17.95MgC.hm-2)>枯落物层(1.06MgC.hm-2)>灌草层(0.52MgC.hm-2).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573.57TgC,其中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分别为63.88、1.836、3.764和504.09TgC,分别占总碳量的11.14%、0.32%、0.66%和87.88%.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差异较大,分别介于1.21~99.44TgC和75.50~251.74MgC.hm-2之间,其空间分配也表现为土壤层最大、灌草层最小.但四川省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层碳密度较低,幼、中龄林分比重大,如果对现有人工林加以更好的管理,碳吸存潜力较大.从生态系统水平监测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有助于提高森林碳吸存估算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密度
下载PDF
Biomass carbon stocks and their changes in northern China's grasslands during 1982-2006 被引量:65
10
作者 Anwar MOHAMMAT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0年第7期841-850,共10页
Grassland covers approximately one-third of the area of China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terrestrial carbon(C) cycle.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biomass C stocks and dynamics in these grasslands.Durin... Grassland covers approximately one-third of the area of China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terrestrial carbon(C) cycle.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biomass C stocks and dynamics in these grasslands.During 2001-2005,we conducted five consecutive field sampling campaigns to investigate above-and below-ground biomass for northern China's grasslands.Using measurements obtained from 341 sampling sites,together with a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time series dataset over 1982-2006,we examined changes in biomass C stock during the past 25 years.Our results showed that biomass C stock in northern China's grasslands was estimated at 557.5 Tg C(1 Tg=1012 g),with a mean density of 39.5 g C m-2 for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244.6 g C m-2 for below-ground biomass.An increasing rate of 0.2 Tg C yr-1 has been observed over the past 25 years,but grassland biomass has not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change since the late 1980s.Seasonal rainfall(January-July)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driving temporal dynamics in biomass C stock;however,the responses of grassland biomass to climate variables differed among various grassland types.Biomass in arid grasslands(i.e.,desert steppe and typical steppe)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recipitation,while biomass in humid grasslands(i.e.,alpine meadow)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ean January-July temperatures.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different grassland ecosystems in China may show diverse responses to future climate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ve-ground BIOMASS ALPINE grasslands BELOW-GROUND BIOMASS carbon stock NDVI TEMPERATE grasslands
原文传递
33年生福建柏人工林碳库与碳吸存 被引量:46
11
作者 何宗明 李丽红 +3 位作者 王义祥 邹双全 岳永杰 王小国 《山地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298-303,共6页
通过对福建三明33 a生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和碳吸存的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人工林碳库总量为 236.317 t/hm^2,低于杉木林(244.008 t/hm^2),其中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碳贮量分别占碳库总量 55.92%和44.08%。杉木人工林的林下... 通过对福建三明33 a生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和碳吸存的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人工林碳库总量为 236.317 t/hm^2,低于杉木林(244.008 t/hm^2),其中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碳贮量分别占碳库总量 55.92%和44.08%。杉木人工林的林下植被和枯枝落叶层碳贮量分别是福建柏人工林的1.19倍和1.20倍。福建柏人工林乔木层有机碳年均积累量 11~20 a阶段达最大值,为 5.576t/hm^2·a^(-1),而杉木人工林最大值(5.817t/hm^2·a^(-1)较早出现于6~10 a阶段。福建柏人工林乔木层32至33 a碳净固定量为9.907 t/hm^2·a^(-1),折算成 CO2为36.326 t/hm^2·a^(-1),是杉木人工林的1.54倍,其中凋落物和死细根碳当年归还量分别为3.769 t/hm^2·a^(-1)和1.647 t/hm^2·a^(-1),分别是杉木人工林的1.75倍和1.3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库 碳吸存 福建柏 杉木
下载PDF
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固碳能力估算及其区域特征 被引量:55
12
作者 刘魏魏 王效科 +1 位作者 逯非 欧阳志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881-2890,共10页
从气候地带性和地理区域分布两方面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固碳能力,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固碳的影响和森林固碳估算不确定性的原因进行综述.据估算,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652~927PgC,固碳能力达到4.02PgC·a^-1.各气... 从气候地带性和地理区域分布两方面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固碳能力,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固碳的影响和森林固碳估算不确定性的原因进行综述.据估算,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652~927PgC,固碳能力达到4.02PgC·a^-1.各气候地带森林碳储量表现为热带最大(471PgC),寒带次之(272PgC),温带(113~159PgC)最小,固碳能力表现为热带(1.02~1.3PgC·a^-1)最大,温带次之(0.8PgC·a^-1),寒带(0.5PgC·a^-1)最小;各地理区域森林碳储量表现为南美洲(187.7—290PgC)最大,其次是欧洲(162.6PgC)、北美洲(106.7PgC)、非洲(98.2PgC)和亚洲(74.5PgC),而大洋洲(21.7PgC)最小,固碳能力为南美洲热带(1276TgC·a^-1)和非洲热带(753TgC·a^-1)较大,其次是北美洲(248TgC·a^-1)和欧洲(239TgC·a^-1),而东亚(98.8—136.5TgC·a^-1)较小.为进一步减少森林生态系统固碳估算的不确定性,今后应综合运用连续长期观测技术、样地清查、遥感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碳储量 固碳能力 区域分布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biomass carbon sinks in China's forests from 1977 to 2008 被引量:55
13
作者 GUO ZhaoDi HU HuiFeng +2 位作者 LI Pin LI NuYun FANG JingYun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3年第7期661-671,1,共11页
Forest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regional and global carbon (C) cycles. Detailed assessment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C sinks/sources of China's forests is critical to the estimation of the national C b... Forest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regional and global carbon (C) cycles. Detailed assessment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C sinks/sources of China's forests is critical to the estimation of the national C budget and can help to constitute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policies for climate change.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forest biomass C stocks in China between 1977 and 2008, using six periods of the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data.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forest inventory, China's forest was categorized into three groups: forest stand, economic forest, and bamboo forest. We estimated forest biomass C stocks for each inventory period by using continuous biomass expansion factor (BEF) method for forest stands, and the mean biomass density method for economic and bamboo forests. As a result, China's forests have accumulated biomass C (i.e., biomass C sink) of 1896 Tg (1Tg=1012g)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ith 1710, 108 and 78 Tg C in forest stands, and economic and bamboo forests, respectively. Annual forest biomass C sink was 70.2 Tg Ca-1 , offsetting 7.8% of the contemporary fossil CO2 emissions in the country.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planted forests have functioned as a persistent C sink, sequestrating 818 Tg C and accounting for 47.8% of total C sink in forest stands, and that the old-, mid- and young-aged forests have sequestrated 930, 391 and 388 Tg C from 1977 to 2008.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China's forests have a big potential as biomass C sink in the future because of its large area of planted forests with young-aged growth and low C d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mboo forests biomass carbon stock carbon sink forest inventory economic forests natural forests planted forests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湿地土壤碳储量变化 被引量:45
14
作者 刘子刚 张坤民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88-791,共4页
为湿地保护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不同类型和不同开垦年限的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视密度、土层厚度和面积的测量结果,估算土壤碳储量及农业开发50a以来的碳储量变化。对不同土壤类型碳... 为湿地保护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不同类型和不同开垦年限的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视密度、土层厚度和面积的测量结果,估算土壤碳储量及农业开发50a以来的碳储量变化。对不同土壤类型碳密度随时间的变化,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土壤碳密度变化模型。结果显示,湿地开发初期20a碳密度降低很快,之后逐渐趋于平稳。三江平原的湿地土壤是一个重要的有机碳库,其有机碳储量为621Mt,该区湿地土壤碳储量随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减少。人类活动导致的湿地丧失和退化、水土流失和不合理的耕作措施等是土壤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碳密度 三江平原 湿地土壤 有机碳库(SOC)
原文传递
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有机层碳、氮、磷储量特征 被引量:45
15
作者 邓仁菊 杨万勤 +4 位作者 张健 胡建利 冯瑞芳 简毅 林静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2-496,共5页
同步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林、冷杉林和白桦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层(OL)和矿质层(MS)的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储量特征.所有土壤剖面上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即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完全分解层<腐殖质层&... 同步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林、冷杉林和白桦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层(OL)和矿质层(MS)的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储量特征.所有土壤剖面上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即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完全分解层<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云杉林、冷杉林和白桦林土壤有机层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29.38(±1.28)thm-2、22.70(±1.20)thm-2和8.63(±0.95)thm-2,矿质土壤中分别为17.84(±1.92)thm-2、19.74(±1.76)thm-2和14.92(±1.64)thm-2.冷杉林和白桦林土壤剖面上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大小顺序为半分解层<完全分解层<腐殖质层,但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云杉林、冷杉林、白桦林土壤有机层的全氮储量分别为0.85(±0.11)thm-2、0.68(±0.06)thm-2和(0.36±0.03)thm-2,全磷储量分别为0.29(±0.03)thm-2、0.22(±0.03)thm-2和0.06(±0.02)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层 碳储量 氮储量 磷储量 亚高山森林
下载PDF
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41
16
作者 张国庆 黄从德 +2 位作者 郭恒 邓彪 杨和芳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4,共5页
对1 245、1 620、2 070株/hm2 3种密度的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分别为41.301、46.377和52.018 t/hm2,林下层碳储量差异不明显,分别为0.935、... 对1 245、1 620、2 070株/hm2 3种密度的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分别为41.301、46.377和52.018 t/hm2,林下层碳储量差异不明显,分别为0.935、0.936和0.956 t/hm2,土壤层有机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分别为107.895、98.472和87.040 t/hm2;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也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分别为150.131、145.785、140.014 t/hm2,碳储量空间分布序列均为土壤层>乔木层>林下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马尾松 人工林生态系统 碳储量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半干旱沙区退耕还林对碳储量和分配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36
17
作者 白雪爽 胡亚林 +1 位作者 曾德慧 蒋志荣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47-1652,共6页
以农田和不同退耕还林年限(5、10、15年)的杨树人工林为对象,开展了退耕还林对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和分配格局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生物量碳储量不断积累,且其增加的碳库主要分配在树干。与农田(CK1)相比,... 以农田和不同退耕还林年限(5、10、15年)的杨树人工林为对象,开展了退耕还林对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和分配格局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生物量碳储量不断积累,且其增加的碳库主要分配在树干。与农田(CK1)相比,退耕还林5年的杨树人工林(Poplarl)0~10、10~20、20~40和40~6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了7.65%、36.66%、51.94%和21.4%;退耕还林10年的杨树人工林(Poplar2),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69.63%、62.46%、17.07%和66.94%。与农田(CK2)相比退耕还林15年的杨树人工林(Poplar3),0~10、20~40和40~6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31.96%、81.50%和58.05%,而10~20cm土层下降了13.38%。与对照农田相比,5年生杨树人工林0~60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了31%,而10年和15年生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47%和41%。退耕5年的杨树人工林总的碳储量比对照农田下降了10%,退耕10年和15年的杨树人工林与相应对照农田相比较,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分别提高大约2倍和5倍。说明,农田退耕还林后生态系统碳储量明显增加,增加的碳储量主要积累在地上生物量碳库中。退耕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出下降趋势,随后逐渐恢复甚至高于农田土壤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退耕还林 碳储量 分配格局
下载PDF
1981—2002年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模拟 被引量:35
18
作者 赵俊芳 延晓冬 贾根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1-249,共9页
基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FORCCHN,对模型水分模块进行优化,加入了降雨截留、降雪截留以及下层植物和凋落物层截留,模拟了1981—2002年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981—2002年间,中国东北地区森林... 基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FORCCHN,对模型水分模块进行优化,加入了降雨截留、降雪截留以及下层植物和凋落物层截留,模拟了1981—2002年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981—2002年间,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起着碳"汇"的作用,总碳储量约12.37Pg C·a-1,其中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分别为4.01和8.36Pg C·a-1;研究期间,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均呈增长趋势,气温升高对该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的贡献大于降水的变化;研究区植被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平均约10.45kg C·m-2;东北各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普遍较高,最大值出现在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的部分地区,平均约21.78kg C·m-2;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碳库在全国森林碳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研究区有林地面积占全国森林的31.4%,其植被、土壤碳储量分别为全国森林的74.28%、63.88%,植被、土壤碳密度分别为全国森林的2.70和1.2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森林生态系统 碳储量 气候变化模拟
下载PDF
中国木质林产品碳贮量 被引量:34
19
作者 阮宇 张小全 杜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212-4218,共7页
一直以来,在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计量中,均假定森林采伐后其贮存的生物量碳在采伐年全部释放进入大气。实际上,森林采伐后形成的木质林产品中的碳并没有立即排放。而是在随后的数年或数十年间逐渐排放,部分以垃圾形式填埋的废旧木质... 一直以来,在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计量中,均假定森林采伐后其贮存的生物量碳在采伐年全部释放进入大气。实际上,森林采伐后形成的木质林产品中的碳并没有立即排放。而是在随后的数年或数十年间逐渐排放,部分以垃圾形式填埋的废旧木质林产品中的碳还可能得到长期保存。但是,由于不同的计量方法导致计量结果的不确定性,木质林产品碳贮量变化是否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部门的计量和报告,还存在很大争议。这也是缔约方会议争论的焦点议题之一。许多国家在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中报告了木质林产品碳贮量。采用IPCC好的做法指南提出的碳贮量变化法、大气通量法、生产国法和一阶衰变法计算了我国木质林产品碳贮量及其变化,比较了不同方法和不同数据源(我国统计数据和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统计数据)计算得到的碳贮量的差异,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我国木质林产品碳贮量一直处于增长趋势,1900—2003年年均增长量为2.25×106MsC·a^-1,随着木质林产品消费量的增加,2020年碳贮量将达到6.14×IOsMgC。(2)3种计量方法计算结果差异显著,用碳贮量变化法计算2003年的碳贮量为2.35×10^9MgC,大气通量法为O.47×10^8MgC,生产国法为1.79×10^8MgC。由于我国是木质林产品生产及进1:1大国,运用碳贮量变化法,1900—2020年间碳贮量年变化的平均值比生产国法多1.17×10^6MgC,比大气通量法多5.66×10^6MgC。(3)用FAO数据计算我国2003年碳贮量,其结果是我国统计数据的2—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林产品 碳贮量
下载PDF
四川西北部亚高山云杉天然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净生产量和碳贮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0
20
作者 马明东 江洪 +1 位作者 罗承德 刘跃建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5-312,共8页
该文利用野外实际调查数据对四川西北部亚高山云杉(Picea asperata)天然林碳密度、净生产量、碳贮量及其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域,云杉天然林分平均生物量为230.37×10^3kg·hm^-2,其中乔木层为212.77×... 该文利用野外实际调查数据对四川西北部亚高山云杉(Picea asperata)天然林碳密度、净生产量、碳贮量及其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域,云杉天然林分平均生物量为230.37×10^3kg·hm^-2,其中乔木层为212.77×10^3kg·hm^-2,占林分生物量的92.30%。云杉天然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的平均碳密度为树干57.85%,树皮47.12%,树枝51.22%,树叶48.27%和树根52.39%,灌木层平均碳密度49.91%,草本层平均碳密度46.34%,地被层平均碳密度43.21%,枯落物层平均碳密度39.44%,土壤碳密度平均值为1.41%,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层次土壤碳密度逐渐减少。云杉林平均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273.79×10^3kg·hm^-2,其中乔木层109.30×10^3kg·hm^-2,占云杉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39.92%,灌木层5.69×10^3kg·hm^-2,占2.08%,草本层1.26×10^3kg·hm^-2,占0.46%,地被物层0.60×10^3kg·hm^-2,占0.22%,枯落物层0.83×10^3kg·hm^-2,占0.30%,林内土壤(0—100cm)碳贮量为156.11×10^3kg·hm^-2,占57.01%。云杉林的碳库分布序列为土壤(0—100cm)〉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地被物层。云杉天然林分平均净生产总量为6838.5kg·hm^-2·a^-1,碳素年总净固量平均为3584.98kg·hm^-2·a^-1,其中乔木层净生产量为4676kg·hm^-2·a^-1,占林分总量的68.38%,碳素年平均固定量2552.99kg·hm^-2·a^-1,占林分总量的71.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 碳密度 净生产量 碳贮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