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惯量控制技术与惯量需求评估综述 被引量:73
1
作者 刘中建 周明 +2 位作者 李昭辉 武昭原 李庚银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1,53,共12页
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要求催生了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风光发电通过逆变器并网,不具有同步发电机的惯性,导致高比例风光发电的接入降低了系统的惯量水平,且其出力的大幅波动和不确定性,都给系统频率安全带来了新问题。为... 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要求催生了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风光发电通过逆变器并网,不具有同步发电机的惯性,导致高比例风光发电的接入降低了系统的惯量水平,且其出力的大幅波动和不确定性,都给系统频率安全带来了新问题。为此,对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惯量控制技术和惯量需求评估问题开展综述研究。从惯量的定义出发,分析惯量与频率变化的关系,明确了惯性响应与频率响应的区别及联系。针对基于逆变器并网的虚拟惯量技术,按照控制模型的外特性进行区分,给出了虚拟同步机的控制原理,并总结了虚拟同步发电机技术在风电与光伏方面的应用。高比例新能源的接入从系统层面对惯量水平及分布提出了新需求,因此,选取澳大利亚、爱尔兰与北美地区3个代表性地区的电力系统惯量需求评价指标及评估方法进行了对比。最后,从发展虚拟惯量技术、提出惯量需求评估指标及标准、提高惯量监测能力、合理配置惯性装置以及将惯性服务市场化这5个方面对我国新能源电力系统惯量问题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 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 惯性 频率安全 虚拟惯量 惯量需求 惯性服务
下载PDF
2004—2013年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碳足迹 被引量:45
2
作者 黄晓敏 陈长青 +5 位作者 陈铭洲 宋振伟 邓艾兴 张俊 郑成岩 张卫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307-3315,共9页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物生产是主要的碳排放源,探明不同作物生产的碳足迹差异,对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4—2013年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和大豆)的产...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物生产是主要的碳排放源,探明不同作物生产的碳足迹差异,对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4—2013年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和大豆)的产量、播种面积、农田生产投入等统计数据,估算了该区粮食生产碳足迹.结果表明:2004—2013年,东北地区3种主要粮食作物中,水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最高,平均达到(2463±56)kg CE·hm^(-2),玉米次之.玉米的碳足迹上升趋势最明显,从2004年的1164 kg CE·hm^(-2)增加到2013年的1768kg CE·hm^(-2),增速为67 kg CE·hm^(-2)·a^(-1).在碳足迹构成中,化肥贡献最大,分别占水稻、玉米、大豆总碳投入的45%、90%、83%.水稻生产中灌溉用电所占比例为29%~42%,远高于玉米和大豆.东北三省碳足迹差异显著,3种作物的单位产量碳足迹均在吉林省最高,单位面积碳足迹均在黑龙江省最低.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和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快速递增,未来粮食生产中柴油等机械化碳投入将快速增长.提升化肥利用效率、灌溉效率和机械化作业效率将是发展东北地区低碳农业的关键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碳足迹 粮食安全 全球变暖
原文传递
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结构优化的近期策略与远期展望 被引量:42
3
作者 黄晟 王静宇 +1 位作者 郭沛 李振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695-5708,共14页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经正式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相关的时间表、路线图及政策措施正在制订并落地实施。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及二氧化碳排放国,碳中和战略的提出将引发能源领域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亟须探索以“双碳”目标...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经正式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相关的时间表、路线图及政策措施正在制订并落地实施。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及二氧化碳排放国,碳中和战略的提出将引发能源领域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亟须探索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的我国能源安全和结构优化的新路径。本文在对美国、欧盟和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和能源科技发展情况进行横向比较以及对中国近年来的碳排放特征和能源消费特征进行纵向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中国能源结构优化的近期策略和远期展望。文中指出,我国需要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能源科技政策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综合考虑自身的能源资源禀赋和能源的本质属性,清洁低碳利用煤炭、高效资源化利用石油、多元供给天然气、稳健发展清洁能源以及持续推动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能源领域碳中和的前提是完善相关的政策机制,并以此为引领构建清洁低碳、多元共生的能源体系,持续推进“三碳”技术与能源数字化技术协同创新,建设综合智慧能源系统。由于国际局势复杂演变,中国要统筹兼顾“双碳”目标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安全三大目标,建立动态多元的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和能源合作机制,确保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能源安全 能源结构 优化 综合智慧能源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36
4
作者 侯梅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
人类社会在完成两次重要的能源转型之后,当前正在进行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旨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三次能源转型。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面临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既要加快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又要牢牢守住能源安全... 人类社会在完成两次重要的能源转型之后,当前正在进行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旨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三次能源转型。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面临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既要加快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又要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如何统筹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是中国能源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研究认为:1)前两次能源转型均契合传统的经济发展规律,与工业革命相伴而生,能源作为普通生产要素,其结构在技术驱动下逐渐发生变革,正在进行中的第三次能源转型,核心动因不仅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还包括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驱动,需要多端发力完成。2)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面临能源消费总量偏大、碳排放量偏大、能源结构偏煤、国内油气产量偏少、油气对外依存度偏高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偏弱等安全风险。3)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应着力“三个加快”: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化石能源清洁化、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及综合能源智慧化3方面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在煤炭、油气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加快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全面能源节约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能源转型 能源安全 煤炭 油气 可再生能源 科技创新 新型能源体系 能源独立
下载PDF
低碳高效安全可靠的智能电网 被引量:33
5
作者 宋永华 杨霞 孙静 《中国能源》 2009年第10期23-27,共5页
21世纪电力供应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未来电力技术急需进一步的发展。由于环境压力、能源短缺,人类社会向低碳经济发展,欧美提出了智能电网的方案。本文通过讨论智能电网的产生背景、概念及其物理构成,指出低碳高效安全可靠的智能电网... 21世纪电力供应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未来电力技术急需进一步的发展。由于环境压力、能源短缺,人类社会向低碳经济发展,欧美提出了智能电网的方案。本文通过讨论智能电网的产生背景、概念及其物理构成,指出低碳高效安全可靠的智能电网是解决当前电网面临挑战的一个有效方法,智能电网的发展将满足未来供电的竞争性、可持续发展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最后总结提出了智能电网的发展应上升为国家能源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电网 低碳 高效 安全可靠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水稻植株特性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6
作者 江瑜 管大海 张卫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5-181,共7页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口粮作物,稻田是重要温室气体甲烷的主要排放源之一。水稻植株特性既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也是稻田甲烷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但是,至今关于水稻植株对稻田甲烷排放的调控效应及其机制仍存在许多不一致的认识。为...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口粮作物,稻田是重要温室气体甲烷的主要排放源之一。水稻植株特性既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也是稻田甲烷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但是,至今关于水稻植株对稻田甲烷排放的调控效应及其机制仍存在许多不一致的认识。为此,本文从形态特征、生理生态特征、植株-环境互作等方面,对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论述。水稻地上部形态特征如分蘖数、株高、叶面积等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起关键作用的是地下系统。优化光合产物分配在持续淹水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稻田甲烷排放。提高水稻生物量在低碳土壤增加稻田甲烷排放,但在高碳土壤下降低甲烷排放。本文还明确了相关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未来应加强水稻根系形态及其生理特征,以及水稻植株-土壤环境(尤其是水分管理和养分管理)互作对稻田甲烷产生、氧化和排放影响的研究,在方法上应加强微区试验和大田试验的结合,并开展植株和稻田的碳氮互作效应及其机制研究,为高产低碳排放的水稻品种选育和低碳稻作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 甲烷 稻田 水稻植株特性 植株-环境互作 碳排放 粮食安全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发展CO_(2)-EGR的思考 被引量:32
7
作者 张烈辉 曹成 +3 位作者 文绍牧 赵玉龙 彭先 吴建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2,共10页
2020年9月,中国政府提出了在2030年前碳达峰以及争取在2060年前碳中和两阶段减排目标,该目标的确立为中国CO_(2)驱提高天然气采收率(CO_(2)-EGR)产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机遇。为了对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下CO_(2)-EGR的发展... 2020年9月,中国政府提出了在2030年前碳达峰以及争取在2060年前碳中和两阶段减排目标,该目标的确立为中国CO_(2)驱提高天然气采收率(CO_(2)-EGR)产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机遇。为了对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下CO_(2)-EGR的发展形成全局性的认识,系统分析了“双碳”目标下发展CO_(2)-EGR的意义,CO_(2)-EGR的潜力、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而针对我国CO_(2)-EGR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发展CO_(2)-EGR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加速清洁能源体系建设推动能源转型、进而尽早实现“双碳”目标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②我国应明确CO_(2)-EGR发展路径,构建CO_(2)-EGR空间布局,强化CO_(2)-EGR数字融合及其在多能互补能源系统中的减排作用,助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运用和传统难减排的煤炭行业深度脱碳;③充分借鉴欧美税收抵免政策和创新基金政策,加速建立CO_(2)-EGR政策支持体系;④积极开展CO_(2)-EGR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构建CO_(2)-EGR方法学与标准体系,助推行业快速规范发展;⑤在四川盆地建立CO_(2)-EGR示范区,进而向全国推广运用,通过建立规模产业集群提升综合经济效益。结论认为,“双碳”目标的提出给中国CO_(2)-EGR产业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大力发展CO_(2)-EGR产业技术,既可以促进天然气产量上产,又可以推动枯竭气藏CO_(2)封存技术示范,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以及助力“双碳”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天然气 CO_(2)-EGR CO_(2)封存 能源安全 能源转型 发展对策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世界能源转型与中国式现代化能源革命 被引量:20
8
作者 邹才能 熊波 +6 位作者 李士祥 马锋 潘松圻 刘翰林 张国生 赵群 关春晓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1期1-17,共17页
全球碳中和共识与地区冲突加剧的背景下,新能源已成为各个国家实现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以风能、光能、地热能、氢能、储能、可控核聚变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和规模优势正在不断增强,低成本风能、太阳能、储能将支撑全球能源... 全球碳中和共识与地区冲突加剧的背景下,新能源已成为各个国家实现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以风能、光能、地热能、氢能、储能、可控核聚变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和规模优势正在不断增强,低成本风能、太阳能、储能将支撑全球能源转型,新能源生产与利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22年世界新能源消费平均占比达18.2%,预计2050年占比达到55%左右。世界能源在资源、消费地域、技术发展、人均消费量、节能领域、碳排放等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化石能源低碳化提速、新能源规模化提速、能源管理智慧化提速的“三化提速”推动世界能源加快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坚持“六性原则”,即能源生产的“独立性”、能源供给的“绿色性”、能源储备的“安全性”、能源消费的“高效性”、能源管理的“智慧性”、能源成本的“经济性”,加快规划建设新能源为主、新电力为主、新储能为主、新智慧能源为主“四个为主”绿色智慧的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目前中国是能源大国但不是能源强国,能源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中国能源安全发展新战略是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全方面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推动中国能源革命和能源供应格局转变,由2022年含碳化石能源消费占比80%以上、碳基能源CO_(2)排放80%以上,转变到2060年非碳新能源消费占比80%以上、CO_(2)排放减少80%以上。加快新能源革命是建设能源强国、实现中国能源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战略选择,对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绿色能源体系与建立绿色生态地球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新能源 能源转型 新型能源体系 能源革命 能源消费 能源安全 能源独立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地区碳生态安全与生态补偿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吴立军 田启波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9-166,共18页
碳中和目标不仅是气候治理的中国承诺,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内生需求。基于生态足迹、投入产出的方法,利用能源消耗、土地利用及投入产出的相关数据,对碳中和目标下地区生态安全与生态补偿展开研究,结论如下:(1)地区生态安全及协调... 碳中和目标不仅是气候治理的中国承诺,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内生需求。基于生态足迹、投入产出的方法,利用能源消耗、土地利用及投入产出的相关数据,对碳中和目标下地区生态安全与生态补偿展开研究,结论如下:(1)地区生态安全及协调水平持续下降,二者在区域上呈现趋同特征。2000—2017年间,全国整体ESI指数从1.08上升至3.06,ECI指数由1.413下降至1.261,24个省生态安全与协调发展等级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生态安全与协调发展表现出明显的趋同规律,安全等级低(或高)的地区对应协调水平也低(或高)。(2)全国生态"欠账"增长迅速,地区补偿呈现东"补"西"偿"中"平衡"的结构特征。基于碳中和的近期实施与远期目标构建了"净零排放"与"净零贡献"两种生态补偿方案。在"净零排放"方案下,全国需支付的生态补偿从1334.57亿美元增长至83819.61亿美元,生态赤字增长迅速;该方案下,三大沿海经济区长期为补偿支付地区,但其支付的全国占比在逐渐下降;与之相对应黄河及长江中游地区补偿支付比例迅速上升。净零贡献补偿方案下,全国范围补偿会计平衡,地区补偿结构表明东部为补偿区,西部为受偿区,中部基本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生态安全 协调发展 生态补偿
原文传递
“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发展与能源安全若干问题思考 被引量:21
10
作者 余国 姜学峰 +2 位作者 戴家权 王利宁 彭天铎 《国际石油经济》 2021年第11期1-8,共8页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能源相关碳排放在尽快达峰后快速下降,加快煤炭减量和非化石能源替代,更好地统筹碳达峰和碳中和两个阶段性目标,同步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和电力部门低碳化。基于"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模型"对中国...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能源相关碳排放在尽快达峰后快速下降,加快煤炭减量和非化石能源替代,更好地统筹碳达峰和碳中和两个阶段性目标,同步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和电力部门低碳化。基于"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模型"对中国能源体系演变进行模拟后发现,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和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化齐头并进。在此过程中,中国能源安全或将面临供需错配、能源电力系统不稳定、技术路线不确定等方面风险和挑战,需要协调处理好能源需求增长与绿色发展,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价格传导,绿色低碳技术与转型成本之间的关系。各地区各行业需有效落实并科学执行顶层设计规划,建议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储备系统,建立统筹兼顾的利益平衡机制,并超前规划布局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达峰 碳中和 能源发展 能源安全 低碳能源系统
下载PDF
饮用水活性炭除微污染技术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林涛 陈卫 王磊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194-2198,共5页
针对饮用水水源的微污染问题,活性炭深度处理技术应用日益受到关注.应用研究中发现,随着炭层中生物颗粒和非生物颗粒的积累,出水中的细菌数较多,并多与细小的活性炭颗粒一起流出,对出水的生物安全性造成影响.研究表明,出水中游离细菌的... 针对饮用水水源的微污染问题,活性炭深度处理技术应用日益受到关注.应用研究中发现,随着炭层中生物颗粒和非生物颗粒的积累,出水中的细菌数较多,并多与细小的活性炭颗粒一起流出,对出水的生物安全性造成影响.研究表明,出水中游离细菌的增多使得在氯或氯胺的灭活效率达99%以上的条件下,未被失活的细菌数量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出水中的细菌容易吸附在疏水性的活性炭颗粒上而受到保护,使氯或氯胺的消毒效率下降,包括病原体在内的微生物大量存活.炭粒携带未被灭活的细菌进入管网后,可吸附在管壁上,形成生物膜,造成二次生物污染.活性炭技术不能有效去除贾第鞭毛虫囊和隐孢子虫卵,甚至出现活性炭工艺出水中“两虫”数量增多的现象.另外,活性炭滤池的进水水质和运行方式等都会影响活性炭出水的生物安全性.而细菌检测技术水平则会影响对饮用水安全性的准确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活性炭 细菌 生物安全性 消毒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天然气的能源优势与发展建议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坤 杨涛 +1 位作者 梁坤 李志欣 《能源与节能》 2023年第3期27-31,共5页
近期全球范围内出现化石能源供需失衡,除经济复苏导致的能源需求过快增长之外,全球范围内化石能源的投资减弱也是重要原因。中国现阶段的能源体系决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难以直接替代煤电。天然气作为低碳清洁的化石能源,是从化石能源体... 近期全球范围内出现化石能源供需失衡,除经济复苏导致的能源需求过快增长之外,全球范围内化石能源的投资减弱也是重要原因。中国现阶段的能源体系决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难以直接替代煤电。天然气作为低碳清洁的化石能源,是从化石能源体系向可再生能源体系过渡的重要纽带,同时可以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最佳伴侣。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未来15~20年仍是天然气消费的快速增长期,建议大力发展天然气发电,以减少电力系统碳排放,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规模应用奠定基础,从国内开发和国际合作两方面做好天然气供应,确保稳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能源供需 天然气 能源优势 供应安全
下载PDF
中国省域能源消耗碳排放安全评价 被引量:14
13
作者 荣培君 杨群涛 +3 位作者 秦耀辰 李旭 张天宁 张帅帅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7-495,共9页
碳排放安全评价和预测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有重要意义。根据1996-2012年统计数据,基于压力—响应模型,从经济、社会、环境3个层面构建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的时空分... 碳排放安全评价和预测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有重要意义。根据1996-2012年统计数据,基于压力—响应模型,从经济、社会、环境3个层面构建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的时空分异,并运用GM(1,1)方法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96-2012年,中国碳排放安全综合指数在临界安全区间内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其中,压力系统指数与综合指数变化态势趋于一致,响应系统指数表现为上升趋势;多数省区处于临界安全状态,亚安全状态省区逐渐消失,安全等级差的省区出现南移现象;大部分省区压力系统恶化的同时响应系统好转;区域间碳排放安全差距逐渐缩小,高压力低响应的区域大量减少。预测发现,2020年全国大部分省区处于临界安全或以下状态,碳排放安全情况不容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安全评价 压力—响应模型 时空分异 中国
原文传递
“双碳”背景下矿产资源战略安全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吴文盛 梁富 《中国矿业》 2022年第3期15-19,共5页
在当前深刻变革和复杂调整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下,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矿产资源生产国、消费国和碳排放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双碳”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我国需要在能源战略供需结构上完成巨大转型,矿产资... 在当前深刻变革和复杂调整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下,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矿产资源生产国、消费国和碳排放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双碳”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我国需要在能源战略供需结构上完成巨大转型,矿产资源供需结构的调整给我国矿产资源战略安全保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本文从矿产资源的消费、生产和能源供应三个环节入手,通过分析减碳、零碳和能源替代等举措对矿产资源供需关系产生的影响,寻求在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双碳”目标的实施方式。研究表明:减碳、碳替代和发展零碳产业增加了矿产资源的新需求,为确保经济安全,我国需要增加战略矿产和关键金属矿产的勘查,实施多元化的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并建立完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在保证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矿产资源 战略安全 供需结构
下载PDF
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国能源安全方略 被引量:11
15
作者 许勤华 李文琪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1期117-129,共13页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能源体系在非传统安全危机、突破性能源技术创新、新能源革命等因素下发生重大变化,能源安全概念已被重塑,因此,在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的...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能源体系在非传统安全危机、突破性能源技术创新、新能源革命等因素下发生重大变化,能源安全概念已被重塑,因此,在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的能源安全研究中,应将当前能源安全的新内涵纳入考察范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我国能源安全水平:在碳中和背景下,构建综合能源安全观,综合考量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因素,权衡稳定、绩效指标以及经济和环境成本对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构建安全和多样化的关键矿产供应结构,保障关键矿物的稳定供应;在能源效率方面采取变革性行动,提升能源效率,促进数字创新,规范能源性能标准相关法规,加强国际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能源安全 能源转型 综合能源安全观
下载PDF
2060年碳中和目标下煤炭保障性需求预测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兵 李璐 +2 位作者 鲜玉娇 于鹏伟 郝文超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3,共13页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煤炭行业碳减排提出了巨大挑战,煤炭行业将面临全方位深度调整,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开展煤炭行业稳健可靠碳减排至关重要。基于煤炭流图和煤炭终端消费部门分析法,识别了煤炭消费重点领域并建立了基于...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煤炭行业碳减排提出了巨大挑战,煤炭行业将面临全方位深度调整,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开展煤炭行业稳健可靠碳减排至关重要。基于煤炭流图和煤炭终端消费部门分析法,识别了煤炭消费重点领域并建立了基于部门情景分析法的煤炭保障性需求预测模型,系统分析预测了碳中和目标下电力、煤化工、钢铁、水泥、热力等部门在基准情景、保障情景和强化保障情景下的煤炭保障性需求,并用类比法论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2030、2040、2050年中长期煤炭产能需求量分别为21.2亿~28.7亿、14.0亿~20.9亿和6.6亿~13.1亿t标准煤;2060年基准情景和保障情景下煤炭保障性需求量为2.8亿~6.1亿t标准煤,考虑电力中断加剧和油气安全保障的强化保障情景下煤炭产能需求量将达到7.3亿t;电力部门和煤化工部门对于煤炭产能需求量的影响较大,且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2060年电力部门和煤化工部门的煤炭保障性需求量分别为2.1亿~5.9亿和0.3亿~1.1亿t标准煤;其他工业部门能效提升、工艺优化、产量调整等将减少其煤炭需求,煤炭将由工业燃料向碳基原料转变;对比国际主要国家煤炭发展历程,206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将分别达到2.9亿和5.6亿~7.6亿t标准煤,本预测结果可信度较高。总量锐减、生产与消费结构优化、产业链延伸和低碳技术发展是碳中和背景下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特征。面对碳中和背景下煤炭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煤炭行业应从煤炭产能科学评价、产业链革新、节能减排、保障电力安全和煤炭柔性化供给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能源安全 煤炭压舱石 煤炭需求 煤化工 路径规划
下载PDF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震 李博抒 梁栋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61-967,共7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从全球能源格局、气候治理演进、中国“双碳”目标的底层逻辑等维度论述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变革性意义。通过系统回顾中国能源体系发...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从全球能源格局、气候治理演进、中国“双碳”目标的底层逻辑等维度论述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变革性意义。通过系统回顾中国能源体系发展脉络,探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的内涵逻辑。基于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国情,明确了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从转型攻坚、加速成型到完善巩固“三步走”的阶段特征及实现路径,并由此展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能源转型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能源体系 碳中和 能源转型 能源安全
原文传递
中国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思考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姗姗 许彩慧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2,共12页
近年来,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前沿端口,国际产业链和分工体系正发生深度演变,全球性的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正逐步形成。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抢抓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新机遇的主动... 近年来,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前沿端口,国际产业链和分工体系正发生深度演变,全球性的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正逐步形成。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抢抓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新机遇的主动作为,立足于全球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的影响要素及作用传导机理,探究中国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国内外双重机遇和挑战,提出新发展格局下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现实逻辑。从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改革低碳绿色政策机制角度对中国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提出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链 绿色低碳转型 碳达峰 碳中和 能源安全
下载PDF
Green and Near-Infrared Dual-Mode Afterglow of Carbon Dot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for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Readout 被引量:10
19
作者 Yuci Wang Kai Jiang +4 位作者 Jiaren Du Licheng Zheng Yike Li Zhongjun Li Hengwei Lin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148-162,共15页
Near-infrared(NIR),particularly NIR-containing dual-/multimode afterglow,is very attractive in many fields of application,but it is still a great challenge to achieve such property of materials. Herein,we report a fac... Near-infrared(NIR),particularly NIR-containing dual-/multimode afterglow,is very attractive in many fields of application,but it is still a great challenge to achieve such property of materials. Herein,we report a facile method to prepare green and NIR dual-mode afterglow of carbon dots(CDs) through in situ embedding o-CDs(being prepared from o-phenylenediamine) into cyanuric acid(CA) matrix(named o-CDs@CA). Further studies reveal that the green and NIR afterglows of o-CDs@CA originate from thermal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 and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RTP) of o-CDs,respectively. In addition,the formation of covalent bonds between o-CDs and CA,and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fixation and rigid e ects to the triplet states of o-CDs are confirmed to be critical for activating the observed dual-mode afterglow. Due to the shorter lifetime and insensitiveness to human vision of the NIR RTP of o-CDs@CA,it is completely covered by the green TADF during directly observing. The NIR RTP signal,however,can be readily captured if an optical filter(cut-o wavelength of 600 nm) being used. By utilizing these unique features,the applications of o-CDs@CA in anti-counterfeiting and information encryption have been demonstrated with great confidentiality. Finally,the as-developed method was confirmed to be applicable to many other kinds of CDs for achieving or enhancing their afterglow perform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ots Dual-mode afterglow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Thermal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Information security
下载PD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TO ACHIEVE FOOD SECURITY AND CARBON RED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DUAL CARBON GOALS 被引量:7
20
作者 Yulong YIN Kai HE +9 位作者 Zhong CHEN Yangyang LI Fengling REN Zihan WANG Yingcheng WANG Haiqing GONG Qichao ZHU Jianbo SHEN Xuejun LIU Zhenling CUI 《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SCD 2023年第2期262-267,共6页
The agricultural sector,a major source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and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e must be reduced substantially to achieve carbon(C)neutrality.Based on a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results,... The agricultural sector,a major source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and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e must be reduced substantially to achieve carbon(C)neutrality.Based on a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results,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and prospects of C reduction in agricultural systems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i.e.,methods and approaches)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dual C goals,as those working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have yet to reach a consensus on how to move forward.Different views,standards,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analyz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agricultural action supporting China's C neutrality go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E carbon neutrality carbon peak food security carbon mitigation strategi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